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看《功勛》電視劇觀後感精品多篇

看《功勛》電視劇觀後感精品多篇

看《功勛》電視劇觀後感精品多篇

《功勛》觀後感 篇一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最近一直在刷到這句話,之前沒怎麼在意,但在10月1日國慶晚會胡歌的微電影讓我對它開始有印象,而這兩天的《功勛》劇集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這句話的含義。

《功勛》的第一篇章講的是7連指導員李延年,精彩的劇情,逼真的畫面,還原度極高的音效,每一幀都是電影質感,這一篇章總共有6集,每一集都有淚點。

作為指導員,感覺他就是全能的,他了解每個戰士的基本情況,更相信他的兵,所以他能理解小安東的所作所為,所以會有後面的“鋤奸行動”,讓那六個戰士成了真正的英雄。

他足智多謀,跟連長相得益彰,一個想到頭,一個就能把尾給做完美了,所以有了他們配合完美的奪下364.6高地。

他勇敢無畏,為了能支援八連、九連,不顧炮火紛飛,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做了一次試驗,得出了敵人炮火的規律以及保護自己的方式,成功保住高地……

最後的最後,三個連只剩下幾個人了,還能記得寧死不當俘虜,要拿着最後一顆手榴彈衝進敵羣,好在,集結號響起,他們成功活了下來。

當然,如果沒有一如既往信任他的上級領導,他的工作不可能這麼順利的完成,比如差點就被人臨陣換將,比如那次完美的“鋤奸行動”。

很可惜,這雙手沒能寫出心中那份感動的十分之一,那一羣羣都只是孩子,大多數人把生命定格在了最年輕的時候,只能説,這盛世如你們所願。

新聞報導,9月2日,第八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從韓國運回遼寧瀋陽,時隔71年,他們終於再次回到祖國的懷抱,只是歸來仍是少年。雖説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但中國人講究的還是葉落歸根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而今天我們的使命是什麼呢?

看《功勛》電視劇觀後感 篇二

近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新聞發佈會,通報了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具體情況。在發佈會上,袁隆平又提出了自己短期內的兩個“小目標”。袁老説,長期目標就是實現“禾下乘涼夢”,而短期目標一個是爭取早日實現雜交水稻雙季畝產2000公斤,一個是希望將目前實施的“三一工程”升級為“兩一工程”,即“三分地養活一個人”變成“兩分地養活一個人”。

“小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日復一日的堅持。今年已90歲高齡的袁隆平説,“我會鼓起勇氣繼續幹下去,從‘90後’一直搞到‘100後’(指100歲)。”長沙冬季寒冷,為了有更多時間進行研究,袁老每年冬天都要從長沙前往一年三熟的海南。他一年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農田裏勞作、觀察和研究。“小目標”不過是風趣之語,並非唾手可得,需要的是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沉澱與積累,需要的是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如果想的只是想着“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小目標,無異於痴人説夢。“行百里者半九十”,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一定可以取得最後的勝利。

“小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大理想”的指引。袁老曾經説過,他曾兩次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那麼大,而他則和幾個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袁老先是完成了1500公斤的小目標,如今又向着兩個新的小目標繼續前進。“大理想”指引着“小目標”,讓大理想看起來沒那麼遙不可及。近期“十四五”規劃即是我們的一個小目標,我們還有“兩個奮鬥十五年”的大理想,最終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因為有“偉大夢想”的指引,我們才一步步實現着一個個曾經看似困難的“小目標”。

“小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靈犀一指”的創新。袁隆平談及自己和團隊的小目標得以實現,“第一祕訣”就是不囿於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倘若只是按部就班,那麼“小目標”就會成為無法完成的目標。有了“靈犀一指”的創新,沿着創新之路前進,我們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長。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講“摸着石頭過河”,正是對創新的大膽嘗試。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倘若只是下死功夫,固守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到頭來很可能就“竹籃打水一場空”。只有通過創新才能過得去“時間”這一條湍急的河流,讓國家和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也能夠解決越來越多從前從未遇到的難題。

希望袁老的“小目標”早日實現,也希望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能夠樹立自己的“小目標”,並早日完成自己的“小目標”!

《功勛》優秀的觀後感 篇三

齊耳短髮,帶着一副棕色框架眼鏡,走起路來從不看人,出門總忘帶鑰匙,周迅演繹下的屠呦呦喜怒不形於色,獨來獨往,看起來有些呆呆的,但對青蒿的研究卻極其認真。導演盛讚周迅道:“我覺得周迅天生是做演員的料,塑造能力極佳,她像進入到這個人物裏一樣,連走路拿包的樣子都越來越像屠呦呦。”

儘管已經拿遍了各類演技大獎,但與屠呦呦這個角色的相遇卻讓周迅犯了怵。“當時小平老師和曉龍導演説想讓我來演屠呦呦,其實我是很緊張、壓力很大的,因為我對那個世界不太瞭解,尤其是實驗部分,雖然請教了專業的老師,但由於熟練性不夠,專業度和準確度要時刻依賴專家從旁指導。”為此,在拍攝前,周迅特意去拜訪屠呦呦並和屠呦呦的同事們聊天,尋找共通揣摩角色。“我和屠老師的性格是有相像的地方,她鑽研醫學,我鑽研表演,所以這麼一轉換,我就摸到了一些門路。”

在周迅眼中,屠呦呦是個非常冷靜的人,沒有太多的情緒表現,所以她刻意將屠呦呦的這一特質放大。有場戲講述屠呦呦所在的實驗室意外着火,“523”課題組前期的實驗成果在這場大火中毀於一旦,一向情緒穩定的屠呦呦哽咽地説:“我對我們‘523’項目會碰到什麼樣的問題,有過各種各樣的設想,唯獨沒有想過會着火,其實火災不是問題,火災反而對我們是個提醒,提醒我們……提醒我們對青蒿的……提醒我們對青蒿的提取工藝還有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是有漏洞的。”

這場戲周迅含淚演繹,隱忍得讓人心疼,彷彿讓觀眾看到當年那個堅毅且內心極其強大的屠呦呦,雖心有不甘,但依然帶領着團隊勇往直前。

屠呦呦的真實感,來自於她那種投身於事業後純粹的使命感。她毅然決然的勇氣,讓人不得不為之敬佩。

功勛觀後感 篇四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觀看了《功勛》後,我深有體會,受到了很多啟發。

李延年帶領着戰友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為了保衞國家,保衞親人,一次次在衝鋒號響起時拼命向前衝;于敏每天沒日沒夜地做科研,多次昏倒也還是不放棄,這種執着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張富清紮根基層,總是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帶領羣眾發家致富,幫助村民們修建道路;黃旭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受着委屈和不理解,隱姓埋名30年執行着祕密任務;申紀蘭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讓原本“好漢走到縣,好女走到院”的封建思想得到破除,貧窮落後的村民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孫家棟的“天路”,讓我們在太空中有了一雙“眼睛滿分作文網”,為了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嘔心瀝血,刻苦鑽研;屠呦呦為人民研發出青蒿素來擺脱瘧疾的折磨,儘管研製過程中出現很多意外,依然沒有退縮;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為了能讓中國人民吃上白米飯,頂住各方壓力研究出雜交水稻,不僅讓中國人不再忍受飢餓,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跟着受益。

這一個個鮮活的事例深深地觸動了我,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他們是我心中的英雄,他們也讓我認識到堅持自己的信念理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管前方的路多麼坎坷崎嶇,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一直堅持下去。我要以他們為榜樣,向他們學習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加倍努力學習,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奮鬥一生!

觀看《功勛》觀後感 篇五

近日,電視劇《功勛》在黃金檔熱播,將八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人生華彩篇章與新中國奮鬥史聯繫起來,詮釋他們忠誠、執着、樸實的人生品格和獻身祖國服務人民的崇高境界。廣大年輕幹部要從中汲取榜樣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樑之才。

堅守“無非一念救蒼生”的情懷,一生一世“守初心”

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只為“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實現“禾下乘涼夢”。屠呦呦團隊歷經千難萬險,終於功夫不負苦心人,成功發現了“青蒿方”,拯救了全球數以百萬計瘧疾病人的生命。百年來,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不懈奮鬥、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的精神力量。“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年輕幹部要始終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堅定的政治思想、政治觀點、政治立場貫徹到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把黨和人民事業長長久久推進下去,永遠做理想信念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堅定“埋骨何須桑梓地”的勇氣,盡職盡責“擔使命”

孫家棟等中國航天人從一張白紙做起,孜孜以求、步履不停地開拓中國航天事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黃旭華等科研工作者隱姓埋名幾十年,初心不改克服萬難,最終成就了我國核潛艇事業從無到有的跨越。“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作為年輕幹部就要多經歷一些險峻情況,只有這樣才能磨出真功夫、練出大心臟。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無畏精神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拼搏精神,敢啃硬骨頭,敢挑硬擔子,敢攻硬任務,碰到疑難複雜的問題,更要以釘釘子精神,搞明白癥結,破解難點堵點,把工作任務一步步推進,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堅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善作善成“抓落實”

17歲的李延年面對飽受過貧窮和戰亂之苦的家鄉人民,毅然加入了革命隊伍,他認為沒有什麼事情比參軍更為榮耀,始終覺得:“打仗不能怕死。”24歲的張富清面臨“是帶着解放軍發的路費回家過日子,還是跟着共產黨去奮鬥”的人生抉擇時,果斷選擇後者:“我要為窮苦人去打仗!”他們不畏艱險、敢於犧牲,苦幹實幹、不屈不撓,充分展示了共產黨人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和堅忍不拔的鬥爭精神。“越是艱險越向前”,新時代新徵程上,既面臨難得歷史機遇,又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年輕幹部要有釘釘子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穩紮穩打向前走,過了一山再登一峯,跨過一溝再越一壑,通過化解難題開創工作新局面,不斷書寫出讓黨放心、讓羣眾滿意的答卷。

觀看《功勛》觀後感 篇六

他執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台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卓越貢獻。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一位農民朋友眼中的“當代神農”,離我們的生活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電影《袁隆平》通過再現袁隆平進行雜交水稻研究並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集中表現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當代知識分子胸懷祖國、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

袁隆平,為了實現綠色的夢,為了科學上的突破,為了解決饑荒的恐懼。他埋頭苦幹,不畏艱辛。他堅定、執着、飽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讓載着生命根源的種子,長出累累的稻穗,養活一雙雙飢餓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過50多年風雨的艱辛,雜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為了一個“人類沒有飢餓的未來”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華,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為的惡意破壞,讓精心培養的秧苗毀於一旦;一次次的天災所難,讓科研進程舉步維艱。但是50多年的艱難險阻最終都在夢想的力量下低了頭,都在與夢想的較量中敗下了陣來。他對科學的熱愛,對事業的熱愛,對夢想的執着,是無論在什麼時代背景,什麼外界威脅下都不會變質的,因為他的一生在為科學研究而歌,為他的事業而唱。

袁隆平夠執着,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後獲得成功。他的執着體現在以苦為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執着體現在痴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着雜交水稻;他的執着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持,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裏,用電腦算出來的,而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滴摸索總結出來的。他頂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晝夜,從一般雜交稻研究到超級雜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學高峯攀登,為的是產出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糧食,最終取得了成功,創造了震驚中外的當代神話。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樣能甘於寂寞、吃苦耐勞、不怕失敗、不屈不撓呢?雖歷經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袁隆平最後獲得成功。支持他如此執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堅持的“為民謀食,使人類不再忍受飢餓煎熬”的精神。

現今,他已成為國人敬仰、舉世矚目的偉大科學家,各種榮譽數不勝數,可謂功成名就。但他並沒有就此功成身退、頤養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頂草帽、一雙高高挽起的褲腿、一副黝黑且佈滿皺紋的臉龐,穿梭於鄉村原野,守候在田間地頭,以實際行動踐行着“奮鬥終身”的諾言。這就是袁隆平,執着追求,持之以恆,百折不撓,淡泊名利的袁隆平。我們觀看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為為楷模,以他的精神為榜樣,向他學習,學習他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奮鬥一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39neo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