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觀看《穹頂之下》紀錄片個人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看《穹頂之下》紀錄片個人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看《穹頂之下》紀錄片個人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看《穹頂之下》紀錄片個人觀後感 篇一

首先,説説我贊同和支持的部分:

1、在大氣科學方面(比如霧霾的時空分佈、來源、成分、二次反應過程等),至少在我的認知領域內,沒有錯誤。對於一些曾經引發爭議的熱點話題,沒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觀點,而採用了符合科學事實的陳述。比如:

(1)不少人認為PM2.5完全是工業時代的特有產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來也有PM2.5。

(2)不少人認為機動車排放對於霧霾而言並不重要,關鍵因素應該是工業生產排放;而片中提到機動車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來源。

(3)不少人指責政府隱藏和瞞報空氣質量檢測數據;而片中提到,我國政府已經建立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在線空氣監測系統,而且獲取這些數據並不困難,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機APP上查詢並舉報超標單位。

——至於其它涉及醫學知識、煤品油品等內容的,我不懂,請其它專業人士把握吧。

之前微博上的霧霾話題,有兩個傾向:

第一是過分娛樂化,把霧霾的嚴重性稀釋在眾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無跡可尋,老百姓這麼着勉強算是苦中作樂也就罷了,很多主流媒體官V也樂衷於此,久而久之顯得霧霾問題很輕佻、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第二是過分政治化,一説到霧霾,就把個體行為撇得一乾二淨,純罵政府,一邊開大排放車一邊購買因違規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價出售的商品一邊吃露天燒烤一邊放鞭炮…一邊罵政府,罵完抽支煙。

有鑑於此,柴靜製作本片的態度,在現今中國還是很難得的。作為新聞從業人員,作了嚴肅的調查報道,將公眾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質問“油怎麼了”“煤怎麼了”“環保部去哪兒了”之後,也強調了每一個普通市民的積極作用——“再強大的政府也無法獨立治理好霧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選擇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為空氣做什麼”大讚,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動起來!

觀看《穹頂之下》紀錄片個人觀後感 篇二

《穹頂之下》該片通過現場調研、查閲文獻和拜訪專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對霧霾的構成與危害做了解讀,而且通過柴靜的行為來告訴我們自己可以為治理霧霾做些什麼。

該片通過多家網站播映後,隨即引爆了公眾對該紀錄片的關注和對霧霾的討論。

耐着性子,終於把《穹頂之下》看完。印象如下:

一,主持人比內容更搶鏡。沉重沙啞的聲音、疲憊蒼白的神情、偶爾露出的慘笑,完全是聖鬥士經過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之後的表現,讓人好生憐愛。仍是一貫撒嬌賣萌煽情的路線。

二,呈現的內容支離破碎,且都是平時媒體報道過的,只不過呈現得更聳動一些,更悲情一些,讓敵人看上去更滑稽一些,更顢頇一些。

三,用閨女開題,用閨女結尾,首尾照應,用力過猛。

四,開出的藥方有兩副,一副叫技術改造,一副叫體制改革(也叫市場化),這個地球人都知道。

五,很驚訝有那麼多人看了片子之後一副恍然大悟、深受教育的樣子。同志們真是今天才知道霧霾和霧霾的成因麼?如果是,真懷疑他們是不是“可以教育好的羣眾”。平時真真切切地吸了那麼多霧霾卻無動於衷,對霧霾報道也充耳不聞,直到昨天看了一個電子版霧霾才淚如雨下,悔不當初,這樣的羣眾真的可教育麼?

總之,普及是應該的,煽情有點過了。時間很晚了,先説這麼些吧。

觀看《穹頂之下》紀錄片個人觀後感 篇三

《穹頂之下》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膽批評了中國政府在環保方面的兩個硬傷。第一,該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沒有出手,造成環境嚴重惡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該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長,以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為理由鼓勵和發展了一批污染嚴重,效率低下的企業。

環境污染是典型的市場失靈案例。市場經濟中,價格是最強大的經濟調節方式。誰使用資源,誰支付應有的價格,以此避免對資源的濫用。但環境問題卻不能通過市場解決。如果沒有政府管理,污染者不用為污染環境買單,最終必然造成環境惡化。

儘管中國從90年代就一直聲稱不能走其他國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但最終還是沒能倖免。為什麼中國已經意識到環境污染問題,出台了那麼多法律法規,但最終仍然重蹈覆轍?有人甚至以此為由,提出“先污染再治理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以此為中國政府解脱。這種觀點其實完全是無稽之談。

當初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並沒有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問題,但是向天空中排放黑煙的煙囱甚至一度成為工業化和經濟化的象徵。因此這些國家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尚屬情有可原。但在目睹發達國家在環境問題上吃過各種苦頭之後,在已經頒佈了各種保護環境的法律來避免重蹈覆轍之後,中國再次踏上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就顯然屬於政府失職造成。中國並不缺環保法律,但柴靜在《穹頂之下》全方位展示了中國環保法律形同虛設,政府縱容甚至直接參與作假的情況。比如卡車作為一個重要的空氣污染源,沒有得到控制,沒有安裝任何廢氣過濾裝置的大卡車卻被政府頒發合格證。這背後必然存在腐敗和不可告人的金錢交易。當然,同樣的腐敗問題也存在其他的發展中國家。這種情況下,與其説環境污染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如説它是政府腐敗帶來惡果的客觀規律。

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要責無旁貸地要維護一個公平有效的系統,不能依賴什麼個人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因為缺乏一個公平有效的系統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誰不污染誰先破產。因此,柴靜在片中指出“壞的制度逼你去污染”,可謂一語中的。類似現象存在其他市場失靈,但政府卻沒有盡到責任的問題中,比如造假和交通違規等。政府該伸手管理的地方沒有盡到職責,問題就難以解決,甚至事態更加惡化。因此,《穹頂之下》帶來的思考不應該僅僅侷限於政府在環境問題上的失職,還應該包括造假,食品安全等其他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市場失靈問題。

觀看《穹頂之下》紀錄片個人觀後感 篇四

在《穹頂之下》這部電影中,柴靜曾説過這樣幾句話。她説:“穹頂之下説的是一個小鎮上被突然天外飛來一個穹頂,扣在底下,與世隔絕,不能出來。這時,柴靜發現,她自己和他的家人,彷彿跟穹頂之下一樣。他們被嚴重的霧霾困住了。但是她自己的女兒卻嚮往外面的世界,總有一天她女兒會問他一些問題,1、霧霾是什麼?2、它從哪兒來?3、我們怎麼辦?

霧霾其實對人體擁有着很大的傷害,柴靜告訴了我們所有人,她説:“當PM2.5的值升高的時候,人羣的死亡率是隨之上升的,而PM2.5的由來,就是因為霧霾而引起的。但我可以告訴你的數據是這樣的,在20某某年1月份,重霧霾期間的時候,我們整個國家有二十七個城市,都出現了急診人數的爆發性增長。”

聽聽這些驚人的數據和結果,看看這些因霧霾而住院的人們,你是不是就不由得引發了一些問題: 霧霾,它從哪裏來?這時,柴靜帶着氣憤的語言告訴我們,“霧霾,都是人類造成的!在很久以前,英國倫敦就體會過一座‘大型火山’的威力……。災難來的那天,是1952年的12月5號,冷空氣橫跨了英吉利海峽,覆蓋了整個泰晤士河的河谷,把煤煙控制在了雲層之下,辦法擴散。毒霧正在逼近,市民感覺呼吸都變得困難。人們走在大街上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腳,甚至要靠盲人來領自己回家,交通警察用大燈照着自己,免得被車撞倒,全倫敦,一片死寂,你只能看到救護車,因為他們要運送那些生命垂危的人,但是他們走在街上只能靠前面有人拿着火把來為他們照明。前前後後,在這場大煙霧中死去的有一萬兩千人,死者的肺部組織切片,經過檢驗被確認他們似於長期吸入燒煤產生的黑炭和短時間內吸入的高濃度的含有重金屬的顆粒物。清潔空氣聯盟的測算顯示,倫敦當時空氣污染的程度可能遠超中國當下,雖然當時並沒有PM2.5的檢測,但是大煙霧事件發生時,二氧化硫的濃度超過世界衞生組織標準的190倍,比中國PM2.5超標的倍數高出一個量級。”

這次的霧霾調查紀錄片繼續了柴靜一貫的犀利、理性、深入、剋制。這不是一個單純的視頻,也不是一部電影。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所面臨的嚴峻問題。但願這部震撼的公益作品,能讓只説不做的人,行動起來…為了我們的生活,也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行動起來;也讓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知道怎樣行動能盡一己之力,能讓自己覺得做了很踏實,有腳踏實地的感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6l41v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