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中國通史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通史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通史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通史讀後感 篇一

今年小女已上中學,中學已開設歷史課程,小女很是喜歡,常在家中與我討教歷史問題,為了不至於尷尬,我又從新從書櫥中翻出《中國通史》,粗略看了一遍。

《中國通史》上至唐堯,下至明清、民國,歷經三千餘年,這其中的朝代更迭,風雲人物的興衰,箇中滋味誰能評説。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歷史,演繹着一部中華民族生存、繁衍、發展的恢宏詩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兩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是如此的感歎着時光易逝,如流水一般,一切都會成為過去;而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又一位哲人兼偉人也發出了同樣的感慨,不過不是感慨着過去,而是想象着未來。

從過去到未來,流淌着歷史的長河。一個人的一生,在這歷史的長河中,至多像流水的一次湧動,當然也有的泛起一兩朵浪花,甚而推起一片波瀾,但隨即與流水同去。可能是這個緣故吧,人們常常對着歷史,撫今追昔,發出這樣那樣的感歎,這正是: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不過,歷史的長河畢竟是向前流淌的,永遠不可能倒流。人們讀歷史,憑弔歷史,感慨之餘,總會深化着對今天,對明天的思考,這也是我讀《中國通史》最深的體會。

過去的歷史是今天的鏡子,但歷史這面鏡子,並不是一覽無遺地折射歷史之光的,這是由於,往事如煙,越遠越不真切,再加之寫史之人的個人觀念,幾千幾百年後,就不免鏡面如霧了。對此,現代大文豪,愛國主義戰士魯訊曾有過精闢的論述:“歷史上都寫着中國的靈魂,指示着未來的命運,只是因為塗飾太厚,廢話太多,故很不易察出些底細來。”這就是説,歷史是面好鏡子,只是使用時,需擦去鏡面上的霧氣。

中國的歷史,悠遠漫長,有五千年之久。中國的歷史看上去風雲變幻,其實它總是在昭示着一種必然性,那就是社會在不斷進步,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至現在社會主義社會,文明是在不斷進步發展,刀耕火種,駕轅鐵犁,火箭衞星等等,這是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中國的歷史,到現在廿一世紀,這其中的榮辱心衰,又有誰能訴説的盡。中國歷史的發展常常是流血來推動,來驗證的,特別是近現代,我們仍記憶猶新。歷史的血跡,展示着歷史發展的殘酷性,我們能從中領悟到什麼呢?只有吸取血的教訓,在前人的基礎上,加倍的建設我們的國家,增強我們的綜合國力,這樣才能無愧於我們的祖先,無愧於我們的後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現在讀歷史,就是要記住歷史的教訓,讓我們變得更聰明。要知道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的經濟現在是上去了,可在某些國際問題爭端上,還顯得太軟弱,像現在的南海爭端,與我們的大國身份不相符。經濟上去了,我們可不能就只顧享樂,要知道這樣下去,是要捱打的,會給後人留下罵名的。

因此,我們只有以史為鑑,努力自省,發揚中華民族的韌性精神和進取精神,加快國家的建設,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世界民族的強者。

歷史的腳步,儘管有些沉重,但終究是向前的。唐代詩人劉禹錫説得好“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我們應當記住歷史,面向未來。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中國通史讀後感 篇二

我喜歡歷史,書成了最好的瞭解歷史的方法。《中國通史》是我很喜歡看的一本書,它講述了從史前文明到武昌起義推翻清朝,從倉頡造出了最原始的字到詹天佑開發了第一條鐵路,從夏朝以前的禪讓制到後來的世襲制……

在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有兩個時期: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

在漢文帝時期,那時國家富裕,人民安樂。外國都不敢來侵略,只是偶爾小小地打擾一下我國的邊界,他們是怕了我們這個強大的國家了,統統俯首稱臣,而且還每年都送一些他們的特產進貢給我們的皇帝。在漢朝時候的中國,可是已經達到了封建社會很發達的一個階段,那時的外國還都是落後的奴隸社會呢!

我非常喜歡《中國通史》這本書,它記載了中國千年的文化歷史發展,自古至今的智慧結晶,還把歷史長河中一件件不起眼但奇妙的事也告訴了我,讓我不能不去喜歡。

中國通史讀後感 篇三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通史》這本書就詳細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史。

公元前23世紀,中原地區發生了水災,帝堯派鯀去治水。鯀死後,他的兒子禹——即大禹成功地治好了水,還教會了百姓種植莊稼,深得民心。後來,禹又和其他幾個夏后氏的族人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夏朝。由此可以發現,中華人民在很早的時候就會抗洪救災,種植莊稼,還有了統一中國的野心。這一點,我引以為傲!

中國的歷史就這樣浩浩蕩蕩的`開始了,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大臣換了一批又一批。中國歷史就在這腥風血雨,強盛輝煌中不斷成長:夏朝商朝,東周西周,春秋戰國,楚漢秦朝,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明清民國。其中,王道霸業和文治武功等榮華記錄令我驕傲振奮;陰霾敗落和悲涼殺戳等殘酷烙印讓我汗顏痛惜。就這樣中國王朝在歷史的檢驗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到了民國晚期,中國人民終於忍受不了其他國家的壓迫和羞辱,總算停止了內鬥,開始一致對外。

《中國通史》這本書詳細的解讀了中國歷史的點點滴滴,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必須看這本書,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看完《中國通史》,我認識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開創夏朝,統一中國,是夏后氏族人的驕傲;戰功赫赫的驃騎將軍霍去病,英勇善戰,以一抵百,殺敵無數,立下赫赫戰功,打得匈奴聞風喪膽,解除了北部邊境的威脅;直言敢諫的魏徵,他不畏強權,敢於當眾挑戰權威,是唐朝貞觀年間難能可貴的一個好官……這些英雄是中華人民的驕傲!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不畏強權,敢於挑戰權威,為國犧牲,報效國家,為民造福,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讓中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中國通史》這本書是由歷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編成的,雖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詳細的記錄了中國的歷史,值得中國人一看!

中國通史觀後感 篇四

我從小到大有過許許多多的理想。當看到幼兒園長髮飄飄温柔美麗的女老師時,我就想到以後要當幼兒園老師。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漸漸明白幼兒園老師不僅要忍受學生的無理取鬧,還要時時刻刻保持笑容,於是我知難而退。後來看到那些博士們總在電視上拋頭露面,他們研究出一項又一項重大的科技成果,我在那時總會盯着他們看,希望自己也可以像他們一樣被人舉國矚目。而想在,我的理想卻是成為一名優秀的歷史學家。

其實我從小就對歷史有着非比尋常的感情,我不像別的孩子那樣認為歷史是枯燥又無味的,這是因為我的外公和媽媽對歷史都有着濃厚的興趣。據説媽媽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聽歷史故事,外公很欣賞媽媽的這份幹勁,不惜花大價錢給她買了一套《中國通史》。如今媽媽已經把這本書翻了許多遍。現在他倆在一起時,除了談論最近的生活狀況之外,談得最多的便是歷史話題。他們總是一邊喝茶一邊討論。媽媽有時會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外公聽,外公也總會拿着書指指點點與媽媽一起説。我也總是探頭探腦地想知道他們在説些什麼。每當這個時候,媽媽都會講一些歷史故事給我聽因此勾踐、劉邦的故事我都已滾瓜爛熟。這便奠定了我熱愛歷史的基礎。

後來,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節目,請的嘉賓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何茲全。他滿腹經綸,講起歷史故事來口若懸河台下的掌聲此起彼伏。我很敬佩他的口才,更巧的是他所講的故事媽媽平時也有提到。後來我還了解到何茲全主要研究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他對西周封建説、春秋戰國之際封建説和亞細亞型東方社會説提出了不同意見,並就“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同與異”發表獨到見解。

看到何茲全的資料,再加上我平時受到媽媽與外公的薰陶,於是我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歷史學家。

當然我深知,以我現在所學的知識,只不過是一隻井底之蛙,根本成不了歷史學家。因此我要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去仔細鑽磨《中國通史》,並且要多看歷代皇帝的介紹等。不僅如此,我更要“不恥下問”,多與比自己“資歷高”的人去討論自己的看法和不解。

我堅信只要我努力地去看書,去實踐,我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歷史學家!

中國通史觀後感400字左右 篇五

作為一個歷史迷來説,非常喜歡看歷史題材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以前在央視六套上沒看完,近幾日一直在從頭開始補看。總體來説還是製作得相當不錯的,呈現了中國歷史的大致脈絡,從中華文明的起源講到了封建帝制的覆滅,全面地講述了整整五千年的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

夏商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遼、金、西夏、兩宋、元、明、清。每一個王朝的興起、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朝代的衰弱更替都是由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造成的。每看完一集後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 直到如今,古人的智慧和他們所具備的高尚的品格還依舊有很大的影響,這些早已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融入進了中華文明中,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説:” 一個人如果能身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無數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中獲得許多的感悟,然後以史為鑑,從而更好地把握現在。這才是歷史的留給後人的真正價值,它真正的的意義。

《中國通史》觀後感 篇六

《中國通史》作於呂思勉,全名《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又名《呂著中國通史》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用本站寫成的中國通史,初版於1923年9月,是民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中國通史》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是一本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史。在20世紀的史學界,憑個人力量獨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時段的中國全通史,迄今為此,本書也是其中最權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箇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藴。歷史藴含着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着的成書包範文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箇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緻入微的理解與獨到

中國通史讀後感 篇七

歷史最早要追溯到什麼時候呢?是從結繩記事,還是從石頭上刻字的時代呢?

人類的文明發展到了今天,經歷了好多年的發展,每次變更都讓時代發生着很大的變革。

文字讓人們有了記錄並且傳承的前人的觀點以及發生的歷史事件。

楔形文字,象形文字,這些都是依照着人們對於外在世界認知所造出來的字。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裏,是倉頡造字,中國的文字看起來好似那個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而無需你去讀出它們。

很多古代的傳説裏都有着關於這個世界美好的想象,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但是説起中國的歷史,卻絲毫不遜色於這些神話故事。中國有着5000多年的歷史,從小每每看電視紀錄片的節目,

就會聽到旁白解説這樣講,從遙遠的遠古,到有了朝代記載的夏商周,夏朝的農民起義,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紂,隋唐時期的歷史,

明朝的農民起義,這些都曾經被搬上了戲劇舞台,以及被後世的文人加以修飾和誇張的寫成了小説,演藝。

但是不能不説這些歷史本身有着讓人發掘的地方。

《中國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記錄的歷史書籍。為什麼我們要讀歷史呢?上學的時候,

可能會説,因為有這門學科啊。那麼對於既不需要考試,平時工作中也幾乎不接觸歷史相關的我們,讀歷史又是為什麼呢?

個人認為,首先前人的價值觀念以及他們身上發生的歷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印象着後人的處事觀點、對待事情的看法,

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響着不止中國的人們,也影響着其他國家的人。恐怕孔子自己也想象不到後人會對他的思想這樣的推崇。經過千年歷史之後,仍然有着人們值得學習之處;讀歷史可以從前人的經驗中吸取一些知識,用於自己所專長的行業。

説起前人的經驗,如果不是孔融理解了應該謙讓的道理,那麼不會有孔融讓梨的故事,同樣,後世的我們也不會知道這個關於謙讓美德的故事。

通讀中國的歷史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事情,從夏朝到當代歷史的更替是一個長且歷史淵源深厚的時間段。三位作者合著了這部書,相信也有一部分這方面的原因吧。

我們之前學校中所學的那部分歷史,有中國各個朝代,以及世界史,卻不是連貫性的,

相對於考試來説,課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記憶是足夠的。

三位作者簡明,生動的描寫,客觀公正的闡述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如果作為對歷史的讀物,

則不説值得關注,也不可錯過。

中國通史讀後感 篇八

在《中國通史》的世界裏遊歷了一番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獨特的魅力。感受到了在長江與黃河的孕育下,這種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怎樣誕生的。

中國文化的魅力是隨處可見的,比如你吃飯用的筷子,過年長輩給你的紅包、壓歲錢,你在課本上見到的漢字……它們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變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離不開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也離不開我們的傳承,它豐富多彩而又高深莫測。

在《官制》一章,呂思勉先生提到:“人的見解,總是較時代落後一些的,時代只有新的,而人之所知,卻限於舊。“我感觸頗深,也十分贊同這個觀點。隨着時代的變遷,中國越來越興旺發達,很多老人卻還認為:女人就應該好好待在家裏。可是女人不是一樣能夠在事業上闖出一片天地嗎?這只是有的人不能與時俱進罷了。

我覺得《語文》一章十分有趣:“中文構字,舊有六書之説,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又説:“轉註是增加字的一種方法,假借是減少字的一種方法。”我有些不明白,去百度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轉註”是有相同意義的幾個字,“假借”是有多個意思的一個字,我恍然大悟,原來語文有着如此大的學問。

諸如此類……

呂思勉先生用自己畢生的學問,寫出這本《中國通史》,把中國文化展示給了每一位讀者,他讓我對中國文化充滿了敬佩之情。讓我在不同朝代看到了祖國大地的風光,讓我在戰場上看到了戰士的勇敢與堅強,讓我在京城看到了儒生們穿着長袍,下棋、評茶、奏琴,聊着更多的往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6lepe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