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影評(多篇)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影評(多篇)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影評(多篇)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一

影片時長87分鐘,主要講述了從貧民窟走出的哈佛女孩莉絲勇敢地同命運抗爭的故事。莉絲出生在美國貧民窟,從小就承受着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和艾滋病,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但莉絲最終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

故事情節既貼近生活又有藝術的創造,來源於我們熟悉的生活,而引發的感想又高於生活。《風雨哈佛路》證明坎坷人生路,用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頑強不懈的意志詮釋生命,絕不放棄,我們的夢就在前方,美好的明天等着我們去創造。無論現在怎樣,相信只要通過努力,明天定會很好。

電影結束後團支書林琦主持觀後交流。他們通過選取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以“假如我是…”為開頭髮表觀點,開始自由討論。在場同學發言沒有淺薄地停留在對電影畫面質量、製作、情節設置的合理與否的評價,而是通過此電影讀出了成長,現實與執着的追求之間的差距,中國大學生的學習、事業以及大學生的世界觀等方面的問題。同學們紛紛上台談了一下自己感悟與體會,從當下談到未來、從短期目標談到人生夢想,堅定了向前努力的信心與決心。《風雨哈佛路》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要感激生活中的挫折,因為正是這些挫折讓我們改變,進步、長大、成熟。沒有一個成功人士沒有經歷過失敗,可是他們都能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然後比一般人更快的站起來,更加堅定的追求他們想要的東西。

此次班團活動的順利開展,豐富了班團活動的形式與內涵,對同學們進行了勵志教育,活躍了班級氣氛,使同學們進一步加深交流和感情。

一位同學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我們進入大學不久,團支部組織了這樣的活動,讓我們在未來的大學路上更加積極,更加有動力,讓我們明白,無論前方多麼艱險,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為你所希望的那個人。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二

很偶然在BT上發現有人發《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又名《風雨哈佛路》,這片子找了很久,還找來原著小説來看,今天終於看到電影版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利茲的父母都是癮君子,母親患了精神分裂症,雙眼失明、後來死於AIDS。利茲的生活顛沛流離:住過收容所,睡過地鐵站,撿拾垃圾。.。.。.從來沒有一個像樣的家的她,青少年的歲月多半是在慌亂的流浪中度過的。偶爾,她還要扮演大人的角色,回去照顧她的爸媽和姊姊,多少次,她流淚坐在媽媽的病牀前面。她身便的人,多半是遭遇不幸的人。同儕暴力、性虐待和精神疾病。一日復一日,她活在一個沒有希望和夢想的世界裡。母親去世時,她跑到大廈的樓頂,在天空飄下的雨中無助地抽泣。母親下葬,沒有牧師沒有儀式,待寥寥數人散去,她靜靜地躺在母親的棺木上,低聲訴説過往的點點滴滴……

利茲真的憑藉着這份自己的毅力和堅持考上了哈佛大學。為了支付哈佛昂貴的學費,她找遍了所有的獎學金資訊。面試的那天,她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穿着一件破爛衣服,罩上一件向姊姊借來的大衣勉強充場面。果然,她得到了那筆獎學金,進了哈佛。

領獎致辭的那天,她説,她的生命就在那一刻,永遠的改變。Liz Murray,一個最貧窮,也最勇敢的哈佛女孩。在哈佛金色的秋天裏,女孩仰起臉,眼睛裏是堅毅的光。

利茲1980年生人,這部電影拍攝於2003年,後來利茲發現哈佛不適合她,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去了。

這一切的取得,除了利茲自己的努力之外,跟她的伯樂戴維老師也很有關係,一個最小的例子就是剛才那個場景下課以後利茲有點不滿意只得A-的作業,因此去找戴維老師,下面的細節體現了戴維的良苦用心,很感動。

戴維老師:嘿,新來的同學

利茲:(有點抱怨)你批准我入校的,卻不記得我的名字

戴維老師:我記得你的名字,我只是想讓其他人站到你一邊。

利茲:你很聰明

戴維:你也是

利茲:(鼓起勇氣)你給我一個A-

戴維老師:是的,我認為寫的不錯

利茲:我怎麼辦才能得到A?

戴維老師:利茲,A-是個非常高的分數,在怎麼説這也是你第一次學校作業

利茲:(頓了頓)如果我寫的話管用的話,我希望你能幫我改正它。(把作業遞給戴維)

戴維:(讚許的咧咧嘴)好吧。.。.。.

(戴維開始給利茲指點作業)

其實這裏利茲的表現也很值得學習。我總是很願意留心細節,留心這個如此不幸(母親吸毒死於愛滋,父親在收容所)的一無所有的無家可歸的流浪女孩究竟做了哪些努力,讓她只上過兩三年學就可以考入人人豔羨的哈佛大學,也許又好多小事,都只是堅持,堅持一個信念,堅持一個夢想。

電影中很多細節都很讓人感動,有些台詞真的棒,也許這是真的發生過。比方説,利茲在課堂上關於教材問題的討論就很吸引人。

背景:課堂討論,同學們抱怨總髮活頁容易弄丟,質疑為什麼不發教科書

戴維老師:嗯,教科書,為什麼不發教科書?誰知道

女孩A:太重了?

戴維老師:(否定的象聲詞 )卟茲~~,是的,但是不能給雪茄糖(雪茄糖是對好的課堂發言的獎勵)

女孩B:它們太貴了,學校負擔不了。

戴維老師:(否定的象聲詞)卟茲~~,我今天要自己留着雪茄糖了。

(指向利茲)你,新來的同學

女孩C:(打抱不平的)她叫利茲

男孩D:(補充)噢,天哪,戴維,她都來一週了,你還記不住她的名字

戴維老師:(耍賴的)利茲,到法院告我吧。

(丟給利茲一本厚厚的教科書,利茲翻開封面)教科書,教科。.。書,

(利茲從頭開始翻)打開,裏面説什麼?

利茲:單詞

(大家笑)

戴維老師:(開始引導)什麼樣的詞?

利茲:(剛翻到前言)作者的話

(大家又笑)

戴維老師:不,不,這很重要,我手上拿的是什麼?(指發給同學們的活頁)

利茲:(開始反應過來)許多其他人的話

戴維老師:為什麼我要發給你們?

利茲:(明白了)因為一種觀點給你一方面的見解,(合上教科書,往前推了推)

戴維老師:(很開心,但未表現出來,給利茲丟雪茄糖,丟了一個又一個)雪茄糖,雪茄糖,“商業記號”(剛才課堂討論的話題),賣給我泡泡糖的人,雪茄糖!為什麼我們只能看他一個人的故事?(在同學邊巡視,走到利茲身邊,看着大家,用手指指着教科書,放慢語速強調)

男孩B:(質疑)但是那不是記載着官方歷史麼?

戴維老師:不,(對利茲説)孩子,告訴他什麼是歷史?

利茲:歷史是,(停頓),我們全體,我們全體都算

戴維老師:(看着利茲,頷首)

下課鈴聲響。

我們都是普通人,但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不普通。

很多人很喜歡勵志影片,因為看到別人的故事,看到曾經的自己,只不過通常的結果沒有別人那麼輝煌。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有Liz那麼了不起。她幾乎不去學校上課,一個月去3次都不到,但就像那場戲一樣,不讓老師拿走試卷,仍堅持要做那份語文題,她説:“不,我要做,看起來沒有那麼難”。人,總要追求一些東西,而這些追求真的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難,最難的是怎麼讓自己不要以為它難、以及邁出第一步。

很多成功人士總結自己的過去都愛説:

“我並不是一個天資聰穎的人。.。.。”,沒錯,我們都是普通人;

“我只不過一直在……”,嗯,再小的事情堅持下來也不小;

“愛因斯坦也要付出很多努力”,嗯,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但我們確實可以讓自己不普通。

Liz那份試卷答了滿分,老師問她怎麼做到的。

Liz:“我讀了很多書。”

老師:“你讀了些什麼?”

Liz:百科全書。我樓上的伊瓦女士,她找到了一些書,但是沒有R-S部分,如果你問R-S部分的話我肯定什麼都答不上來,我只不過是比較運氣罷了。

嗯,他們確實都很愛説只是運氣好而已,其實也不是那麼簡單,很多人,其實運氣好的人看過利茲説的那本書,也未必能答上正確的答案。

如果你瞭解那些成功的人士,和他們交談過,或者聽過看過他們交談,你會發現,他們習慣把這些所謂的成功看的理所當然。也是,這真的只是堅持不懈地付出一些努力而已,只要目標正確,水滴石穿,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任何有着正常智力的人都可以做到。那些成功人士,只是把那些不容易達到的小事堅持做了下來,集腋成裘,就是了不起。

我記得去年有一陣子到處都在熱評北師大在讀本科生吳盈盈做了某跨國公司的CEO,其實她個人素質確實很強,參加過那麼多比賽、去斯坦福作訪問學生,口才、外語不用説,從小到大搞了那麼多年競賽,領導建模大賽,專業能力不用説。雖然這件事確實有炒作和樹典型的因素,但那個公司在北京只能算作是辦事處而已,兩個人的公司做CEO,有這些能力也夠了。關鍵是眾人習慣詬病她的能力、資歷、包括以前的證書和專利,並沒有那麼強。沒錯,她確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強,她是個普通人。就拿那個專利字典來説,我們現在看能把字典剪出條帶狀作標記不覺得稀奇,是因為我們現在有看到市場上都在賣這種字典,但讓你自己拿起剪刀,獨立剪出一本實用的速查字典有那麼容易麼?條帶不能太多,太多等於沒有,也不能太少,太少就不能起到檢索的作用,標籤的寫法也有説道,寫太多了放不下。或者換個角度,如果想想:這個專利是十年前、一個國小生、在沒人幫助和指導下、憑藉興趣、堅持、做出來的成果、還申請了專利,這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分解來看,確實哪個也不稀奇,但合起來,沒有幾個人做到。那些已經成功的人覺得自己的成功理所當然也是這個道理。或者説,他們最成功之處,在於一直堅持大家都不願堅持的小事。

古人云:“萬事開頭難。”

古人又云:“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件事情,堅持三次,到第三次,一定成功。這話很有道理。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三

如果不是苦難,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長大。――――題記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關於是一部關於教育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女孩在很艱難的環境中通過教育,最後改變了生活的故事。關於這部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改變,不管是環境改變了那個女孩的童年,還是哈佛改變了那個女孩的現在,還是教育改變了生活,不管怎麼説,整部電影都在描述有關改變的事,因為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改變。我們應該感激我們現在的生活。因為我們沒有吸毒的父母、不用每天捱餓、更不用15歲就過上了流浪的生活。但是,有一點我們很像,就是在人生路上也會面臨很多選擇。只是有人選擇了退卻,有人卻選擇了衝向成功。“我沒有退路,叫我只能不停的努力向前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活在每一個拐角,我們總是給自己太多的退路,我們總是怕有個萬一。可是,這是這寫退路讓我們忘記了要全力以赴的前進,忘記了要永不屈服的努力。而且,失敗後我們又得到太多的安慰,似乎因為別的種。種我們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我們都忘記反問自己“為什麼我不能做到”。顯然電影裏的女主角是沒有退路的,所以是她自己把自己逼上絕路的。可能我們真正懂得放棄所有向前衝,當我們真正懂得逼自己,也許機會才會出現在下一秒。一個人的人生命運是分先天和後天的,先天只能給我們成長創造一個好的環境,然而真正的幸福是靠後天我們自己的努力來的。“我們為要覺得自己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請不要閉眼,機會就在下一秒出現。”有時候總覺得事情做不完,好像什麼都堆到一塊了,怎麼也處理不完。原因其實很可笑――我們忘了自己是怎樣在推延中浪費一天一天了!“後天的事情明天做也來得及。”“哎呀,我再睡10分鐘。”“明天做,一定哈!”~~~~我們不斷的拖拖延延,卻還要抱怨機會怎麼老是不降臨?一部很簡單的電影,沒有太多的欺負,沒有太多的波折,一切似乎早已註定如此,欠缺的彷彿只是時間。小小的麗莎,有着同生活在這個世間任何一個幸福的家庭的孩子一樣温馨的記憶。鶯飛草長得春天,母親帶着她去公園,拿硬紙板當墊子從山上滑下來,母親緊緊地她抱在懷裏,那樣燦爛的笑容,開心地喊叫。那份記憶深入骨髓,温暖她18年動盪艱辛的人生。即使在多年之後,在面對紐約時報的評委,她仍舊以平靜而緩慢的語調述説:“我非常愛我的媽媽,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她還患有精神分裂,但我決不會忘記她愛我,雖然她曾經做過一些事,總是這樣,總是這樣……”吸毒的母親在送去戒毒所回來後終於無法繼續忍受丈夫的無能,帶着麗莎的姐姐去了爺爺家――另一個暴力者。麗莎天真的以為她留下就能阻止這些,卻不料被送去了收容所,被迫提早面對生活的艱辛。15歲那年麗莎認識了她最好的朋友克里斯,同樣的無家可歸,生活開始沉淪和躁動中生長着,乞討,偷竊,無窮無盡的流浪。母親的去世像人生之河中一個不經意的轉彎,輕輕地,白紙折一下,再展開也有了痕跡。麗莎開始上學,日以繼夜的讀書,也許是生活的經歷也許是天分,麗莎的成績出奇地好。紐約時報的獎學金給了她另一個機會可以去哈佛讀書,或許一切正如麗莎回答記者提問時説的:“我非常幸運,因為我心裏所有的安全感被從身體中拋棄,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我必須向前……沒有能後退的路。”然而,在她心底,這一切都抵不過她幼年温馨的記憶:母親帶着她去公園,拿硬紙板當墊子從山上滑下來,那樣燦爛的笑容,開心地喊叫。我常想,如果麗莎的父母沒有染上毒癮,如果他們還住在學院路,她一定會有幸福的童年,和任何孩子一樣的幸福。然而,這樣的她還能坐在哈佛的課堂裏嗎?這是否就是所謂的上帝的公平?還僅僅是上帝的玩笑?生活是如此的黑色幽默,讓渺小的人們難堪無助。我想,不管時間過去多久,女主人公都會被我記起:那是一種不開明,不明確,卻表達一種內斂的表情、不崩潰的尊嚴和不狼狽的痛楚。為了飾演liz,throa曾和真實的liz呆過兩個星期來熟悉liz。我要説的是,liz並不是在告訴我無論處境如何艱難都要振作,絕對不是告誡或教訓你要鍥而不捨。這樣説有些奇怪,但liz不斷努力的目的只是像她説的那樣她已經很糟了,生活對她來説已無退路,那麼她就要看看生活到底還會有多糟。這點也正是影片的價值之一,它不是簡單對你進行勵志説教――事實上影片確實意非如此。生活在new york city的女主人公在最末落時做過乞丐,在垃圾箱裏撿拾過食物。她並不在乎,不管她將來會如何的富有美麗,也不管過去怎樣的窮困潦倒,她始終是那副表情,看起來她已習慣任何的變故。throa的演技真是頂好,記得影片裏liz母親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靜靜躺在上邊。自己的母親下場如此慘。她的臉上沒有痛苦,也無撕心裂肺的哭喊。更不是神情木然,茫然無措。她只是坐在那兒,略帶不滿意和失落。但是我們知道,安慰大多數時候捉襟見肘,她很堅強,並不試着憎恨埋怨。要活下去。她影片最後女主人公最後走在哈佛的路上時,她依然是一幅內斂的表情。不崩潰的尊嚴和不狼狽的痛楚。通過小姑娘女主人公被雨水淋濕的臉龐上的堅韌表情,我們可以知道,她永遠不會妥協。“世界在轉動,沒有你,地球照樣會轉動,現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確實説得很有道理,世界不會因為你一個人的不幸遭遇而停止轉動或者時空倒退,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逼自己去改變現狀,永遠不要妥協。我們在前進的路上,或許有風有雨,或許曲折艱辛,。但是請不要放棄,這就是生命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四

看到電影名稱,便知道是個勵志片,看完過後,我們宿舍跟我一起看的人哭了,感染了, 觀後感。

我也哭了,可是是在劇的中途,對死亡的哭泣,親人對我來説,很重要,就如同那個女主角愛自己的母親,愛自己的父親,儘管他們拋棄了她,儘管他們都是吸毒和艾滋病患者,但我能感覺到父母是愛孩子的。所以,當她母親的`離去時,我想到了我奶奶,我感覺到死亡離她的越來越近,我突然很害怕、恐懼死亡,害怕親人的離我而去。我流淚了。

女孩所經歷的,讓她比一般人更能感覺到自己的想改變自己的現狀的強烈願望,正是這種沒有後路的只能向前衝的思想,她主動去上學,主動去適應生活,主動選擇最後一個走出教室,最早一個進入教室,過一種有節奏的生活,觀後感《 觀後感》。而聰明的女孩也獲得了去哈佛旅遊的機會,正是這次機會,改變了她,她希望可以向哈佛裏面的人一樣過他們一樣的生活,最後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並在裏面找到了兼職。最後她還並繼續深造,考取了另外一所高校的電影專業。她説她會記得她所經歷的那些記憶,但是仍然會向前。

而另外一個女孩和她成為了鮮明的對比,她註定自己一事無成,註定了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於是最後當十八歲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象到她將會被趕出教養所,走上另外一條艱辛的道路。所以路是自己選的,首先要有改變的想法,然後有改變的行動,最後沒有後路的一樣,破釜沉舟,走向成功。如同大學聯考那會,我們把考上大學視為我們生活的一種狀態。而現在在大學看到這部片子,讓我想到了當年的我們,和現在的我們,以及以後的我們。

破繭成蝶是需要忍受歷練,想象自己是那蝶蛹裏的生靈。give it to myself!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五

儘管這不是一部派拉蒙、時代華納或索尼公司的大製作,更不是好萊塢花費巨資開發出來的大片。但事實上你能聽到凡是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説這是最令人感動的電影。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充滿着很多感動的情節,每個人看完之後對自己都會有所啟發,同時也會改變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我們不論處在怎樣的困境中都不要對生活失去希望,因為生活有很大一部分選擇權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我們完全可以像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當下的不如意的生活。

“我一直都愛着我的媽媽,無論何時何地,我一直都愛着她,儘管有的時候連她自己都忘記了,但是我一直都愛着她,自始至終,對,自始至終。”

“你曾經睡在街上,流浪,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很可憐。”

“我為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

她説“我不會累垮,我會挺過來。”

父母吸毒、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2年的時光學完高中4年課程,獲得1996年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進入哈佛學習,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鬥的生命歷程。托拉·伯奇演繹了一個女孩子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努力奮進的真實故事。

Throa Birch飾演的Liz出生在紐約的貧民窟,她的鄰居靠撿破爛和偷盜為生。她曾經有過一個美好的童年,總是會想起和媽媽在金色的秋天裏玩耍,從草坡上快樂的滑下……。.這些美好的記憶使她無論生活有多糟糕,都不感到失望忿恚的原因。

我想,不管時間過去多久,Liz都會被我記起:那是一種不開明,不明確,卻表達一種內斂的表情、不崩潰的尊嚴和不狼狽的痛楚。為了飾演Liz,Throa曾和真實的Liz呆過兩個星期來熟悉Liz。我要説的是,Liz並不是在告訴我無論處境如何艱難都要振作,絕對不是告誡或教訓你要鍥而不捨。這樣説有些奇怪,但Liz不斷努力的目的只是像她説的那樣她已經很糟了,生活對她來説已無退路,那麼她就要看看生活到底還會有多糟。這點也正是影片的價值之一,它不是簡單對你進行勵志説教——事實上影片確實意非如此。生活在New York City的Liz在最末落時做過乞丐,在垃圾箱裏撿拾過食物。她並不在乎,不管她將來會如何的富有美麗,也不管過去怎樣的窮困潦倒,她始終是那副表情,看起來她已習慣任何的變故。Throa的演技真是頂好,記得影片裏Liz母親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靜靜躺在上邊。自己的母親下場如此慘。她的臉上沒有痛苦,也無撕心裂肺的哭喊。更不是神情木然,茫然無措。她只是坐在那兒,略帶不滿意和失落。但是我們知道,安慰大多數時候捉襟見肘,她很堅強,並不試着憎恨埋怨。要活下去。她影片最後Liz最後走在哈佛的路上時,她依然是一幅內斂的表情。不崩潰的尊嚴和不狼狽的痛楚。通過小姑娘Liz被雨水淋濕的臉龐上的堅韌表情,我們可以知道,她永遠不會妥協。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時,我們抬頭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Liz是個堅強的人,她從沒有迷失過自我,即使她生活在母親去世,父親吸毒,無依無靠流浪街頭等糟糕得無法再糟糕的環境裏,她依然在Surviving(To remain alive or in e_istence,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中文有哪個詞能體現這層意思)。她記住的只是愛,或者説出了愛以外,她並不在乎別的什麼。是的,她從不在乎得太多,所以無論現實怎樣悲慘她總是很健康真摯。我們看不出他有任何軟弱,從他的口吻聽得出她一直是相當冷靜地看待自己的生活,不帶一點感情色彩。堅毅成熟的Liz在紐約的街頭,嗯…旅行。

不去説所謂的觀後感受或深受教育,我向來討厭這種正直聽話的態度,影片也非此種勵志態度。而只是要告訴觀眾不要抱怨或想太多,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希望。我應該像Liz一樣,無論怎樣,冷靜堅毅。也許我可以不再在世俗中湮沒,試着不涉足世俗的事情,什麼辣妹演唱團,什麼小資加晦澀加哈根達斯冰激凌…我要擺好姿勢進行深邃的沉思,作出存在的詮釋。好的生活總是在別處,我要準備好體驗我自己的生活,尋找我的奇蹟。

我們,都必須向前走,這是唯一的路。誰都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你努力去做,總會改變一些什麼。——- Liz

“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就算你消失了,地球仍然轉動。現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志更強些。”

這是女主角Liz站在哈佛大學的校園裏,仰望着高高的學府樓由衷的感慨。她的童年是有夾雜着骯髒黑色的灰暗構成,父母都吸毒,對於她和姐姐永遠視而不見。她在這樣的混亂境遇中成長起來,在她最終找到戴維老師之前她流浪過、偷竊過、經歷了被爺爺憎恨的無家可歸、感受了媽媽的死去……然後她終於醒悟她在這個世上唯一的維繫也離開了,所以她開始想要擺脱自己的命運,她想要一個正常人的生活。

對於我們這些真正的正常、平凡的人來説,她最終的結局何止是得到了正常生活,簡直就是一個大歡喜。的確,一粒塵埃在追逐一場不過是正常人生的過程中,本身所釋放的光彩已經足夠照亮她的整個人生。

其實Liz波折人生的原罪無法歸咎到任何一個人身上,Liz沒有遇上惡人,她的悲慘只是因為一個不能改變的社會底層的位置。如果我們站在Liz現今一切安好的角度來回顧過去,那些和她生命有過交集的人都在她原先的貧民窟兒童身份上,幫助重新塑造一個有尊嚴、有夢想、有未來的完整的人,這些幫助者甚至包括她糟糕的父母。

首先是她的父親,影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Liz的姐姐和她們的媽媽搏鬥的場景,這場混亂的理由只是家裏所剩無幾的錢財應該給媽媽吸毒還是給兩個女兒買食物。而坐在一旁的是Liz窩在沙發裏看有獎競答節目的父親。這是一個隱喻,他也渴望生活的轉變,鏡頭多次停留在這檔類似《誰是百萬富翁》的節目上,説明他表面冷漠卻不自覺地渴望着改變,這從最後只有他告訴Liz好好讀書、改變生活就可以得到印證。而且Liz自己也説過,他的父親是一個永遠能夠給出正確答案的人,儘管對於兩個女兒他同樣的不聞不問,但是他不是一個愚昧的人,他聰明並且識大體,這從他熱心於答對競猜題目和願意為Liz去學校做擔保就能夠看出來。也許只是令人惱怒的糟糕生活讓他成為了鏡頭一開始就奠定的樣子,使得他的聰明從來不作用在兩個女兒和改變生活之上。

然後是戴維老師和他的祕書,這兩個人是善良的,她們是Liz蜕變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當Liz想要脱離苦海的堅定信念遇上這樣兩個伸出橄欖枝的人時,世界便可以慢慢明朗起來。女祕書給了遲到的Liz一份考卷並且在後來提醒她紐約時報的獎學金項目,戴維老師從一開始就用寬容的態度接納她並耐心地給她輔導功課。

照這樣分析,Liz的爺爺把她趕出去讓她理解了流浪的不易,而她的女伴Clics又和她相扶相持不至於餓死,她的姐姐在最後關頭借給她可以去面試的大衣,撿垃圾的大媽幫助她上學並一直是一個安慰她的角色。而她的媽媽看似是一切的罪魁禍首,卻是讓Liz這個成長在貧民窟的孩子尚且保留着温暖和愛的理由,而她的離去,也成為了Liz蜕變的的動力和開始。

Liz是沒有退路的,她自己也説過:“我已經無路可走了,所以我只能向前看。”她説:“我希望能和別人平起平坐,而不是低人一等。我希望能去哈佛,接受良好教育,讀遍所有好書。”最後她説:“我必須成功,別無選擇。”

然後她做到了。我會永遠記得當她站在哈佛大學裏説過的那段話:“我不得不揹負我的過去,但是我記得所有我認識的人,所有我做過的事情,所有難過的往事。我忘記所有微小的事情,但是仍然很難單獨承受。這就是為什麼我告訴你我的故事,現在我能讓它燃燒、平息,然後我就可以向前走了。”

這是一部被定義為勵志大片的經典電影,甚至有大批的網友都發言説常常會靠這個來激勵自己。我想,這不止是因為女主人公最後實現的是進入頂級大學的夢想,更重要的是因為她從一粒塵埃到終於有了自己的色彩這個過程激起了所有平凡人的共鳴。我們是這個浩大世界中每一個平凡的微粒,更多的人來自沒有權勢沒有金錢的平凡家庭,但是夢想是件公平的物,是每個人都可以懷有的物。Liz成長的環境已經不能用糟糕來概括,甚至可以説是絕境,但因為夢想的公平性,這便是她唯一擁有的東西,也是僅憑着這唯一的夢想,她成功了。如此看來,我們除了夢想所擁有的一切和Liz相比來説都是附加值,所以我們更沒有逃避現實、萎靡頹唐的理由。

這是一個和我們同時代的傳奇故事。電影的最後有一行字:“Liz20__年從哈佛大學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電影專業。”這是電影的結束,舊故事的完結,也是Liz生活新的開始。我想,影片結束了,但是影片帶來的信念也將是同樣一個新的開始。

除了主人公Liz之外,這部電影還刻畫了其他很多人物形象,其中Clics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人物形象。Clics的命運和主人公Liz很相似,都來自美國的貧民窟,都是自小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但是最終的遭際卻完全不一樣,究其原因,根本上就是由於兩人的理想不一樣,對自己未來的規劃不一樣——liz選擇的是學習深造,而則Clics選擇了逃避生活甚至是自甘墮落。由此可見沒有理想的生活是多麼的難熬,這樣的人又是多麼可憐。這一點也可以從liz的父親的身上體現出來,影片的一開始便是一個破敗家庭的生活場景,liz的母親由於吸毒發瘋了似的向家裏要錢,但是這個家實在是太窮了,為了錢liz的母親甚至向她下跪,最終liz還是不忍心地給了她母親錢。但是從頭至尾他的父親都沒有出面,他一直在看電視,可見他在逃避現實,不想管這些事,儘管在他面前發生,他還是裝作無動於衷,好像沒有任何事一樣,最後還是在liz的説服下才去外面找他的妻子。可見此人的精神已經麻木了,已經對生活失去信心了,當然到最後也是死於墮落。

這部影片人物情感刻畫細膩,是一部適合我們大學生觀看的影片,除了傳遞給我們心靈的震撼,還有深深的感動,更好的是她為我們樹立了努力奮進、樹立人生目標的榜樣

在那樣惡劣、艱苦的家庭環境中,莉斯都能克服重重困難,取得那樣好的學習成績,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來回報家長、回報老師、回報社會呢?

這是一部好電影,值得我們在意志消沉,頹唐迷惘時觀看,來敲打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現況比莉茲好得多,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具備看清和蔑視生活中一切羈絆的力量,所以,終日鬱悶苦惱。是時候拿一把剪刀剪掉我們的脆弱,驕傲,懶惰了,努力變得堅韌,簡單,視死如歸。我們也可以成為莉茲,只要我們用心去落實我們每一個任務,目標,一個接着一個,在平實甚或些許痛苦中踏踏實實地走下去,我們必將是勝者。試着從下一秒改變自己。

最後我認為人都應該給自己一個正當的目標,這個目標不需要太大,只需要能讓自己有一個期盼,不至於落入無聊空虛之中就可以了,因為人一旦閒下來無所事事,就很可能會陷入墮落的泥潭而不可自拔。人只有在確立了自己的生活的目標之後才能使自己過的充實,正像劇中的主人公一樣在確立了要考哈佛之後就為之孜孜奮鬥,通過努力最終圓夢哈佛!我相信只要我們有目標有動力就一定能到達我們自己的“哈佛”!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影評 篇六

《風雨哈佛路》是莉絲的自傳,記述了自己不幸的童年。它的英文名字是Breaking Night,但是這個名字並不符合全書的內容。破曉時分,人應該是逐漸清醒的,意識到了黑暗的恐怖,忍受着絕望的煎熬而盼望曙光的到來。裏面記敍的內容大部分是作者兒時的生活,雖然黑暗,但是作者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是黑暗,她是處於昏睡的暗夜裏的人。但是書中一個必要的人物,作者的姐姐莉莎,倒真的可以説一直處於黎明前的黑暗的掙扎。是魯迅説的,鐵盒子裏醒着的那些痛苦的人。

莉莎被一對富裕善良的夫婦收養過,她對美好的生活有過經歷,所以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家庭生活是骯髒黑暗的,並被這種黑暗折磨的身心疲憊。

她會與父母進行抗爭,與父母爭奪生活費。那些買毒品的前,應該去買成食物。她憤怒地在餐桌上耍脾氣,或許在父母眼中,這個孩子太不乖了,但其實不乖的是父母自己。對那個心理想吃雞肉,卻一心想樹立好孩子形象的妹妹莉絲,她不會有口頭的抱怨,但是她會去捉弄泄憤,她看不慣妹妹的虛偽與無知吧。

她懂得保護自己,面對有孌童癖的老男人,她雖然不知道自己受到了怎樣的威脅,但是她本能地訓斥他,那種魄力不是莉絲可以期望的。這個過程中,她沒有強調“我”,而是“我們”,她在保護自己的同時,會順帶地保護自己的妹妹,而不是自己一走了之。

她出淤泥而不染,家裏的環境髒亂不堪,但是她總知道如何讓自己乾淨整潔地去學校。懂得是非黑白,不會像妹妹一樣縱然父母。書中沒有提到莉莎的打工經歷,但是,相同的經濟條件,她要完成學業,而且她會給自己買些化粧品和女性生活用品,所以她肯定也會打工。但是很有可能,她更聰明地找到了恰當的打工機會。她不會像她的父母和妹妹一樣放縱自己,看着家裏的雜亂,不管是那些垃圾還是那對父母,她知道那是永遠收拾不整齊 的,所以她練就了不聞不問的本事,房門外在如何地嘈雜,她也要完成自己的作業。沒有桌椅,她就在牀上坐幾個小時,完成論文、實驗報告。

這樣環境下的女孩子會把很大的希望寄託在男友身上,希望和男友一起建立一個新的家,從此擺脱這個爛攤子。莉莎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她交過男友,但是最後她好像沒有和那個男友在一起。在《潛鳥》中,有個類似的女孩,在學校被嫌棄,男友就是她所有的希望,當與男友分開時,她完全崩潰,再也不關注衣着,然後葬身火海,就連自己的孩子,她也寧可帶走,而不是期望他們將來會有更好的明天。她還是堅強地繼續着自己的夢想。

她表現的冷漠,是為了讓自己與這個骯髒的家庭環境絕緣,防止自己被污染,但是事實上,她也愛着她的家人。她教莉絲用紅色的東西粘在頭上趕走蝨子,不一定就是捉弄,很有可能,她在更小時候也在學校遭受過歧視,也被捉弄過,但是她有辦法克服那些歧視,也許她是可以不在乎,也許她是可以爭取到一些尊重與友好。而那個辦法,她也許以為有用,但是發現完全是笑話時,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就乾脆讓它成為一個惡作劇。也可能是,她自己就被這樣欺騙、笑話過。她愛着她的家人,可以有更多明確的證據。她接到莉絲的電話會傷心地哽咽,莉絲在走投無路時會想到給莉莎打個電話,這個姐姐永遠是她最後的依靠。莉莎是最後陪伴在媽媽身邊的人,她責怪妹妹莉絲沒有趕回來見媽媽最後一面時的語言簡單重複,卻體現出她對媽媽與妹妹的愛。最後她是唯一一個願意供養妹妹,讓她全力以赴地為哈佛而戰。

最終她也被莉絲理解與敬佩。

莉莎就是破曉時分的蓮花,在黑暗中守望黎明,處淤泥裏守護聖潔,被誤會而自賞。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七

這部電影我看了很受觸動,女主人公利茲經歷了常人不敢想象的成長道路,最終實現了夢想,走進了哈弗大學的殿堂。

她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經常爭吵,後來母親又染上了毒癮,生活幾經崩潰。有一次她和她母親一起去餐館,那種久違了的感覺,曾經的温馨彷彿又圍繞在她身邊,“這一刻,我感覺母親又回到了身邊”是對她當時心裏感受的最好描述,可見她內心對父母之愛的渴望。她只是個孩子,可是為什麼要讓她承受那麼多?然而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不一會兒她母親毒癮又發,跑去酒吧喝酒抽煙,這一切她都看在眼裏,她在吶喊,在深深的呼喚,可一切都是徒勞。

母親因吸毒而感染了艾滋病,不久去世了,她久久地躺在母親的棺材上,試圖尋找到那迷失的母愛,兒時的記憶一幕幕浮現在腦海。淒涼的家庭,頹廢的生活,無法撿拾的親情,同學的歧視和欺負,可是明天還是要繼續。拾起那殘碎的記憶,路還是要走,而此時,她是一個人,沒有任何的依靠,連感情歇息的地方都沒有,人海茫茫,而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踽踽獨行。可是她還有夢,她要改變生活的現狀,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相信我會成功,我僅僅只需要一個機會”,這可以看出她的決心和意志。一個柔弱之軀,卻用努力爭取了機會,用行動詮釋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們所能想象的程度。“我愛我的媽媽,不管她是個什麼樣的人”,感動了所有人,父母之愛比山高比海深,無論他們怎麼樣,我們依然要愛他們,他們一樣愛着我們。最後當她站在哈弗大學的演講台時,我們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動,她的成功讓所有人為之動容。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篇八

雖然《風雨哈佛路》在2003年就已上市,但我卻今時才得以欣賞。時隔8年,不知道當時看的人們的感受,和我是否一樣。若在2003年我就看了,我可能沒有什麼感受之説,因為那時的我只是一個10歲的小孩。

莉絲,這部影片的女主角,故事圍繞她而展開。用傳奇形容她,名副其實。影片開始時,整個屏幕都是壓抑的顏色,還有她無助的眼神。莉絲的母親近乎發狂的向她和姐姐哀求,為的是可以從她們那裏拿到家裏最後的積蓄。而她們的父親,似乎是看慣了這一切,舒服的攤在沙發裏看着電視。

整部影片看完,我才明瞭,莉絲是生活是如此的多舛。她的父母吸毒,家裏到處都是垃圾。8歲乞討,15歲時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兩年的時間學完高中四年的課程。1996年,獲得了“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後進入哈佛學習。這短短的簡介,就能看出她的人生過的是如此不凡。金色的頭髮猶如陽光一般,她的眼神永遠那麼堅定。雖然,她沒有過多的打扮,總是寬寬的運動服,舒服的牛仔褲,看起來卻是那麼的自由。

她的母親因為吸毒去世,沒有葬禮的儀式,沒有華麗的棺木,甚至連葬地都沒有母親的名字。只知道是在公墓,説不定下一次來就不知在哪。當棺木就要被下葬時,她跳上了棺木。一層木板,阻隔了生死兩個人。一個是愛母親的女兒,一個是愛女兒的母親。躺在棺木上的她,連親情都變成了奢望,這兒是離母親最近的地方,如此的靠近卻又如此的冰冷。她沒有沉淪這最後的思念,她堅強的選擇離開,選擇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母親離開了,沒有預兆的離開了莉絲的人生。也許母親依然想念她,但是逝去讓她連想念都沒有了。我看着莉絲,拍拍自己身上的泥土,一邊走一邊回頭,身邊漂浮着最後的眷戀。

她開始了新的生活。

她用智慧和真誠獲得了參加進入中學考試的機會,父親作為她上學的擔保人,辦理完手續後。她的父親對她説:“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她望着父親離去的背影,毅然決然的走進校園。她很聰明,也很努力,她的老師也很清楚這一點,鼓勵她,幫助她。帶她來到了一個學習的聖殿——哈佛大學。紅色的房子,金燦燦的樹葉,斑斕的琉璃……

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的有朝氣。她不分晝夜努力着,為的是獲得獎學金後進入哈佛大學,影片的最後她如願以償的以哈佛學生的身份站在學院裏,身上依舊是那套舒服的運動服和牛仔褲。

她的童年看起來是悲劇,但她並沒有因此倒下,她乞討是為了生存;她離開是為了開始;她學習是為了成功。回頭看看,其實,我們比她要幸福得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e3pr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