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500字(精選多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500字(精選多篇)

第一篇: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500字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500字(精選多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老爸,《舌尖上的中國》拍得好,你要看呵!我對烹飪有一種偏愛,知我者莫過於女兒也。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記錄片,從始至終,“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才是這部記錄片的主題。

那吱呀呀的石磨聲,呼呼的擀麪聲,讓人自然地想到了農村的生活。年夜飯的場景,不斷的出現,我們感受到中國人特有的大家庭的和諧。廣東的河粉,江浙的年糕,廣西的米粉,山西的哨子面,蘭州的拉麪,每一種食品的挖掘製作,觸動我的不僅僅是味覺感受,更多的是中國文化的美感。

他們的大多數人,不是專業廚師,也不是美女私房菜,他們不是飲食技術表演者,而是參與者,是主角,展現的是他們的生存,情感和命運。鏡頭的不斷轉換中,不同地域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撲面而來。彷彿我們也在旅遊,邊吃邊遊。我們又好象在對話,與人對話,與天地對話。

第五集——廚房的祕密,講述精湛的美食技藝的人有關的故事。我們的菜餚,經歷了煮蒸炒三次重大的飛躍,他們的共同本質無非是水火關係的調控。美食作家沈非宏為該片撰寫的解説詞,“廚房的祕密,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説穿了,無非是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因為土地對人類的無私給予,因為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所以廚房的終極祕密,就是沒有祕密。”説得都深(感謝訪問本站)刻呵!

《舌尖上的中國》,與其説是一檔美食節目,不如説是以美食為主題,反映了一種原始的世代傳承的飲食文化,傳遞了人們對自然的無限敬意,和感恩。每一個鏡頭都樸實、善良、感恩、平靜、純淨,每一個鏡頭都讓人感到温暖,盡流露出濃厚的鄉思之情。

第二篇: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500字

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

今天是五一假期的第二天,晚上做完作業後,跟着媽媽看電視!媽媽晚上在看《舌尖上的中國2》第三集時節,看着看着,我也入迷了!感概中國美食跟中國文化一樣真是博大精深啊!

看到開始呈現出來的那鍋燉魚,我的口水差點流下來,心想我的媽媽可不會做這道菜,要是會的話該多好啊!接着更多美食接憧而來,太多了:什麼多味筍乾、鹹肉黃泥拱、香椿煎蛋、紫蘇炒螺螄等食物不斷撞擊着我的味覺神經。我對媽媽説,你什麼時候會做這些菜啊?媽媽説,我會盡量學的,為了我的寶貝!

以前經常聽到賣切糕的很騙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麼是切糕。晚上終於看到廬山真面目了。我感覺這麼美味的食物這麼會是騙人的工具呢?

《舌尖上的中國2》還有一點讓我看起來感覺很爽,就是畫面太美了。感覺比我看的任務動畫片都美。

“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經歷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國人總會將苦澀藏在心裏,而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四季的餐桌之上。”這是節目的最後説的一句話。雖然我不大懂這是什麼意思,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卻很喜歡這句話。

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國2》第三集時節,我跟媽媽説,以後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第三篇: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600字

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

每逢週五,對於“吃貨們”來説,必不肯錯過21點準時端坐在電視機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這個一檔關於吃的記錄片,最近特別的“熱”、特別的“火”,要是誰沒有看過的話。哈,一定會被人笑話“out”了。

對於我來説,怎好錯過如此“饕餮盛宴”呢!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我還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國1》。記得有一集是介紹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魚,讓我對西湖醋魚有了深入的瞭解。西湖醋魚作為杭州派別中的代表菜,要選用西湖的鯤魚作原料,烹製前一般先要在魚籠中餓養一兩天,讓魚兒排泄腸內雜物,除去泥土味。廚師烹製時火候要求非常嚴格,三四分鐘是燒得恰到好處的時間。燒好後,再澆上一層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味道鮮嫩酸甜,肉滋別具特色。彷彿透過屏幕,我已經聞到了它的酸中帶甜、外焦裏嫩、肉質鮮美,恨不能馬上咬上一口嚐嚐。作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紀錄片,蒐羅到中國從南到北的萬種美食,不僅僅是美食,還有感動的瞬間。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是在介紹中國傳統的美食,還是在介紹美食所承載的文化。不僅是美食的視覺盛宴,而且還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觸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國2》中:追逐花期的養蜂人、跋山涉水採集野生香菇的老漢、特別是白馬佔堆爬上高高的樹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時品嚐時的甜,更多讓我感受的是苦澀,是他們認真的生活態度感動了我;還有那些手工割麥的麥客們····舌尖上的中國,不僅牽動着我們的味蕾,也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們的淚腺!

感動和幸福其實是一體的,有過感動的我們才會發現,幸福彌足可貴!

第四篇:《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姓名:***

專業:******

班級:*******

學號:**************《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

在一次上課的機會,老師給我們播放了最近頗受廣大觀眾喜愛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第一集,我剛開始看的時候就給我很大程度上的視覺衝擊,無數的誘惑在眼前,引誘着我們不得不聚精會神的看着其中講述的神奇。課上的時候老師就給我們放了一集,在課下的時候我就把剩餘的幾集都給看完了,很顯然這是一場視覺的大享受。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很多很好看,很好玩,很好吃的東西,下面我就談一談我看過這部片子的感覺吧! 首先我想説的是,這絕對是一個很好的食物題材的片子,我聽有的人甚至這樣評價他,説“舌尖上的中國,食物中三級片”。的確如此,他對於每一個食物的描寫都是細緻入微的,都是讓人蠢蠢欲動的。我對美食其實不是很感興趣,但在看的過程中也是難掩口水。相比於美食,片子裏面那些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他們的勤勞和智慧更令我印象深刻。《舌尖上的中國》帶給我們温情脈脈的“中國美”。電視鏡頭裏,畫面很唯美,食材很美,做美食的手,更美。

中國有着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浩若星空的歷史長河中,美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對於美食的內涵,美食與人生的辯證關係,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開始關注。

從這部片子中我們瞭解到,每一種美食的產生都伴隨着很多辛勤的汗水的艱辛付出。世界上本沒有這樣許許多多的各種種類的食物,但通過我們這每一位勞動人民的手的修飾,都能以完美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所以我不得不佩服人民的偉大,辛勤勞動的人民辛勤的付出,必然他們也將得到豐厚的回報,這是他們應該得到的。

在這部片子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聖武和茂榮是兄弟倆,每年9月,他們都會來到湖北的嘉魚縣,來採挖一種自然的美味。這種植物生長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榮挖到的植物的根莖叫做蓮藕,是一種湖泊中高產的蔬菜——藕。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下,每天早上九點來,一直幹活到晚上,就這樣,每年有九個月,為了掙一點錢,為了供孩子們上學,為了一家人的温飽。當我看到他們在接受採訪時,他們説的每一句話都是那麼的樸實,那麼真實,這是一個最基層人的生活,一年到頭來可能都穿不到一件新衣服嗎,這時再想想現在的我們,我感覺我們真的是太幸福了,有的人甚至幸福的有點忘乎所以了。而我們卻不知道在遙遠的那邊卻有一些人在為這些事情,為了一些在他們認為很豐厚的微薄的報酬而戰鬥在我們從來也沒有想過的地方。所以我認為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是這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在麪食的上面,我最愛的就是蘭州拉麪,總是吃也吃不夠,那個味道就是勁道。蘭州人都説:自己的早晨是從一碗牛肉拉麪開始的,這個有着一千多家拉麪館的城市,每天要消耗一百萬碗拉麪,是蘭州人心目中,當之無愧的主食王者。一碗麪從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兩分鐘時間,但其背後卻有着很深的門道。我想我就快成了蘭州人了。一種面,可以把它轉換成各種各樣的美食,如餃子,刀切饅頭,三色開花饅頭,椒鹽葱花捲,幹炒牛河, 臘汁肉夾饃等等,好多的食品。

餃子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在中國人的習慣裏,無論一年過得怎樣,春節除夕夜合家團圓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如今,在幾乎所有的傳統手工食品

都已經被放到了工業化流水線上被複制的今天,中國人,這個全世界最重視家庭觀念的的羣體,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複着同樣的故事。每一次過年晚上吃餃子的時候我們都是那樣掛着期待,對未來美好的嚮往和期待,在這個時候,中國人心裏,沒有什麼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飯更重要的事情,我想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這就是中國人。

在這部紀錄片中還有很多的有趣好玩的東西,我也不能完全的記錄下來。但我相信中國的博大精深遠遠不是這七集紀錄片的能完美的詮釋的,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挖掘。現在的我們也要嘗便各地的美食,讓我們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增一些知識。

第五篇:舌尖上的中國泡菜篇觀後感

青島農業大學

本 科 生 課 程 論 文

論文題目《舌尖上的中國——東北泡菜》觀後感

專業班級電自化1201

學生姓名學號彭浩20142829

指導老師劉新陽

完成時間2014.5.25

《舌尖上的中國》上一季播出應該還是前年的事了,時間來去匆匆,似乎轉眼之間就又過了兩年。但其間又確實等得焦急,但也終於等到了這一季的開播。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裏的味道。

離開家久了,就經常會想起家裏的一碗飯一桌菜。也許我們並不懷念故鄉,也許只是故鄉對我們魂牽夢縈。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為了保存食物,我們雖然已經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科技化方式,然而醃臘、風乾、糟醉和煙燻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餘,也曾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時至今日,這些被時間二次製造出來的食物,依然影響着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並且藴藏着中華民族對於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蘭河水流過原野。它發源於小興安嶺,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這條古老的河流,千百年來滋潤着鬆嫩平原東部廣袤的土地,養育着這裏的居民。9月,兩岸肥沃的黑土孕育出中國最優質的稻米。在金秋的豐收之後,這裏很快又將被冰雪覆蓋,成為一片寸草不生的白色海洋。

在漫長的冬季,當地人習慣存儲大白菜以備過冬。朝鮮族稱辣白菜為“冬季半年糧”。如今雖然都不難在冬季獲得新鮮的蔬菜,但是這種風味獨特的醃製泡菜卻已經成為一種讓本地人難以割捨、甚至走向全球化的風味美食。

金順姬從小在呼蘭河邊長大,對她來説,故鄉,就是這種讓她魂牽夢繫的泡菜的味道。金順姬的父母在這裏已經共同生活了40餘年。由於冬季裏鮮菜匱乏,所以過去每到秋末,東北人都習慣把鮮菜製成乾菜、醃菜儲藏。如今,母親會把菜園裏的收穫晾曬、醃製後寄給在大城市裏生活的孩子們。

菜園裏的白菜是母親每年7月頭伏時種下的。白菜選用的都是心緊葉嫩的品種,這也是製作辣白菜的上等食材。今天,女兒第一次和媽媽學習做泡菜。切好的白菜,要先用鹽水漬出多餘的水分。由於年年壓泡菜,石頭已經變得無比光滑。做泡菜是全村人在入冬前的頭等大事,一大早,各種準備工作就陸續開始。塗抹調料是做辣白菜最重要的步驟,調料包括辣椒、蘋果、白梨、魚露和蝦仁等等。調料的口味各家不同,只有現磨的幹辣椒粉必不可少。

朝鮮族凡喜慶之日必食打糕。將糯米蒸熟,用木槌反覆錘打直至粘潤。香甜軟糯的打糕,配合清新爽口的辣白菜,就成了最完美的組合。左鄰右舍的婦女們早有默契,輪流幫助每一個家庭製作泡菜。小院裏彌散着鮮辣的味道。村子裏家家户户都有個自家的菜窖。半個月後,經過乳酸靜靜地發酵,每一顆成熟新鮮的白菜將變成合格的泡菜。

嚐鮮的願望是永恆的,但時間久了,吃習慣了,這種被醃製出來的滋味也許就變得比新鮮還要誘人。歲月愈久,味道愈濃。泡菜將是今天晚餐裏的主角。朝鮮族泡菜品目繁多,而且即便只是一個品種,也可以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味道:涼食的清爽,加熱後的鮮香。而每個主婦都認為自己的手藝最棒。

當金順姬的父母在呼蘭河畔忙着醃漬各種蔬菜的同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同胞,他們的心裏想必一定惦記着家鄉的味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pp41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