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遊覽魯迅故居的觀後感800字

遊覽魯迅故居的觀後感800字

遊覽魯迅故居的觀後感800字

遊覽魯迅故居的觀後感800字1

在暑假的一天,我和姐姐頂着炎炎的烈日從紹興大劇院走向魯迅故里,我一邊走一邊嘟噥:“唉!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出門前沒用防曬霜。”“快看,快看,前面就是魯迅故里了!”只聽姐姐在我的耳邊興奮地叫着,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剛進大門第一眼瞧見的便是一塊大大的石壁,上面刻着“魯迅故里”四個大字和一幅魯迅先生的圖片。我們買好票後,便往魯迅故居走去,一個前廳映入我的.眼簾,好不氣派,緊接着往裏拐便是魯迅及其家人的卧室,還有一間供奉菩薩的屋子和一個廚房,廚房裏有兩個灶台和一些炊具,牆壁上掛着一個米糠笥和一些蔬菜、五穀雜糧的樣品,這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常見的。

走出故居,我便被附近一家臭豆腐店的“臭”味給吸引了過去,毫不猶豫地買了一盒,因這東西不能帶進參觀的景點,所以我和姐姐也顧不得燙,飛快地吃起來,可是這種狀態持續不了多久,大街上便可見兩個直奔小店買礦泉水的人,真是應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句話。這天説變就變,不一會兒天陰了下來,跑到門口聽見導遊正在説:“三味書屋是紹興的著名私塾,魯迅12——17歲時就是在此求學……”我們走到書房,看到書房的正中牆上懸掛着一塊匾,上面寫着“三味書屋”,魯迅的座位很容易找,因為他在書桌的右方刻了一個“早”字,時時提醒着自己。

我們繼續往前走,到了百草園,光聽名字,給我的印象是那裏面種着一百種不同的草,那場面一定很壯觀吧!,這裏原來是一個菜園,也可以説是魯迅小時的一個樂園,那些童年趣事在魯迅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主要部分基本上還保持着原樣呢。

匆匆忙忙的我們來到了魯迅紀念館,在這裏放着一摞摞魯迅寫的書和一些有關魯迅的紀念品,我將一本“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的手寫稿和一套印着魯迅圖像和他的一些詩句用竹葉做成的書籤買了下來。

我游完魯迅故里後,內心真希望自己能體驗一下魯迅那個時代的生活。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故居……一一浮現在了我的腦海中……

遊覽魯迅故居的觀後感800字2

週日的上午,我懷着敬仰的心情和媽媽來到了阜成門內的一個衚衕裏,因為魯迅先生的故居,就靜靜的坐落在這。

北京的初春還是有些涼意,但我看到大門口桃樹上的花苞,我的心裏頓時温暖了起來。人一進門,就好像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幽靜的四合院,淡淡的陽光灑在房檐上,一點也不顯得冷清,似乎還有人居住在這裏。這個青瓦灰牆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間有一棵大的丁香樹,聽故居的管理員阿姨告訴我這棵丁香樹是魯迅先生親手栽種的,算算到今年都86年了,活的可好了。我想魯訊先生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這裏到了春天肯定是滿園飄香了。

院子北邊的房子是正房是魯訊先生的母親和妻子朱安的卧室,西邊是廚房,東邊是女工們的卧室,南邊的`房子是魯迅會客和藏書的地方。堂屋的後面,接出的一間小房子,是魯迅的卧室兼工作室。這裏每間房子的佈置都是魯迅先生親自設計的。傢俱都是深色的非常古樸典雅,擺設也很整齊對稱。房屋的後面還有一個小院子,有兩棵棗樹,不過是後來補種的。( 就在這個四合院,魯迅先生在此居住的兩年期間完成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中國小説史略》、《熱風》等著作,同時還主持編輯了《語絲》、《莽原》等週刊雜誌。

在故居的東邊,有一個陳列大廳,擺放着各種展板和實物,濃縮了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在紹興的”部分主要 展示了從魯迅先生在紹興時的童年和少年時光,他經歷了家道的敗落,也由此體驗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學經歷,使青年時期的魯迅抱定“救國救民”的信念,後來又毅然做出“棄醫從文”的決定。在北京”的教學與革命經歷,使他有機會宣傳進步思想,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寫出慷慨激昂的戰鬥檄文,喚醒沉睡的國民,激勵人們革命救國。在他看來,一個民族的命運,遠遠重於個人的得失。魯訊先生的一生,是與整個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種精神,也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

看完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對魯訊先生更加敬仰了,而且,心裏真的明白了什麼叫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遊覽魯迅故居的觀後感800字3

隨着公交車的顛簸,我來到了魯迅故里。

一下車,我就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浮雕,上面雕刻着四個大字——魯迅故里。我想這下可以見識見識魯迅故里的風采了。

魯迅故里的土特產和古玩不計其數,都是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進去之後,就有一陣臭豆腐的香味撲鼻而來,我就連忙跑到賣臭豆腐的地方,買了一份。

魯迅故里的臭豆腐可是頗負盛名!那個臭豆腐炸出來的臭味越濃越好吃。我吃了一個,那種滋味比得上山珍海味,外脆裏嫩,包裹着金黃色的脆皮。脆皮一下子脱落下來,剩下的潔白無瑕的豆腐柔嫩無比,望着湖畔上漂泊的烏篷船,吃着本地的土特產——臭豆腐,也是頗有一番風味。

我們在一弄堂口歇腳時,看見一位工作人員在給陶瓷釉彩。

魯迅故里的陶瓷也是挺有名的。陶瓷的做工精緻,巧奪天工。我也來為陶瓷釉彩。我先是在瓶中央畫一個人,那個人手裏拿着一朵花,瓶口染成紅色的,代表喜慶,瓶底就畫一個福字。瓶的邊緣我就畫了幾棵小草,就完成了我的著作。

緊接着,我就走進了魯迅故居。

魯迅故里最著名的就是魯迅的故居了。魯迅的故居分祖屋和故居,祖居是魯迅爺爺的爺爺住的,跟魯迅無關。最主要的就是魯迅故居了。最讓我感到稀奇的就是魯迅的倉庫。魯迅的爺爺是清朝時代赫赫有名的大官,家財萬貫,但由於最後家庭破落,只留下了套祖屋給魯迅和周作人。魯迅的倉庫下面有一口類似井的一個大口,裏面是個地窖,是專門窖藏酒的地方。也可以根據地窖改變地面温度。

最後,就是百草園了,百草園有一個石井,是周家汲水澆地之處。童年魯迅經常在這玩耍,在石井上跳上跳下。

由於魯迅故里的景物太多太多,我就不給大家一一道來了。魯迅故里聞名中外,景物數不盛,吸引了不少國外遊客,我們隨同他們一起瀏覽了各個景點。

魯迅故里,雖然沒有像五彩池一樣的色彩繽紛,也沒有像泰山一樣高大雄偉,但是,它有自己獨特的風貌,那種帶有中國歷史文化的風貌!

遊覽魯迅故居的觀後感800字4

一方水土的她——古城紹興,以古樸典雅、恬淡清幽的面容吸引着大批遊人,卻以一個不苟言笑的老人般的莊嚴述説着二千五百多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藴:“治水英雄”大禹、“書聖”王羲之、“鑑湖女俠”秋瑾、更有一位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讓我的內心莫名的激動……

一個星期天,我和夥伴們結伴而行,一同來到仰慕已久的魯迅故居。一到那兒,我們的眼睛不由得被那黑漆斑駁的木門所吸引,啊,十足的古色古香。跨入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尊魯迅先生的銅像,他凝神端坐,暗黑的古銅色,眉宇間流露出堅毅的目光。我默默地瞻仰着,心潮起伏,不禁為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氣節而欽佩不已。

我們穿過窄窄的青石鋪成的過道,看到了一個小小的四方庭院,一股壓抑鬱悶的感覺油然而生——這也許就是魯迅先生兒時所謂的“只看見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天地。隨後又來到了當年魯迅的卧室前,只見摺疊整齊的素色被褥,端莊厚重的木牀,四四方方的八仙桌以及桌上油黑的茶壺水瓢……一切顯得那麼井然有序,讓人不由得聯想到當年魯迅舒適安逸的童年生活。一路七拐八彎後,我們穿過了一座拱形門,遊歷了魯迅兒時戲耍的天堂——百草園,現在的百草園早已分不清哪棵是高大的皂莢樹,哪棵是結過桑椹的桑樹,只有一堵半人來高的泥牆,想必就是當年魯迅拔何首烏弄壞的牆了……眼前的一片蕭條荒涼,絲毫沒有讓人產生淒涼之感,反而勾起了我無盡的遐想:在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的紹興,竟然還保存着如此古老悠遠的歷史風貌,到底是紹興的現代化留住了文化歷史,還是紹興的文化歷史促進了現代化……

在聯翩遐想中,我們走出了魯迅故居,踏在青石板的步行街道上,兩旁的商店起勁地吆喝着琳琅滿目的紹興土特產:甘醇清香的古越黃酒、令人回味無窮的茴香豆、烏黑油亮的黴乾菜……此時的我們,感覺像是走進了魯迅童年的天地,恍若隔世。突然一股奇臭無比的氣味隨風襲來,“啊,臭豆腐!”夥伴們異口同聲地叫起來。我們循味找到了一個油炸豆腐攤前,只見一個頭戴烏氈帽的青年人正神情專注地炸着臭豆腐,“那……那不是閏土嘛!”一個夥伴脱口而出。大夥兒都笑了,每人拿起一串臭豆腐,津津有味地品着,説着,感受着古城紹興的無限魅力。

遊覽魯迅故居的觀後感800字5

到了到了!魯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濃郁水鄉風情的大幅浮雕上,“魯迅故里”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那氣宇軒昂的一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漸漸清晰起來……

紀念館的建築與河水縱橫交錯,內外空間相互滲透,是一座古樸而神聖、充滿靈氣又獨具紹興水鄉風情的現代展館。而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銅坐像。坐在鮮花叢中的魯迅表情自然,儀態從容,嚴肅又不乏親切,眉宇間似藏着無限的深思。陳列廳內詳細地介紹了魯迅的坎坷人生: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户子弟;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揭開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1918年,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看着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捲起一陣陣波浪,為魯迅的一生感慨,更為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氣節所感動……

走出紀念館,不覺已是春雨綿綿。雨很小,很細,小得幾乎聽不到“沙沙”的`聲音,細得像蠶吐出來的絲。漫步在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賞着這細雨中朦朧的白牆灰瓦、古老又修葺一新的竹絲台門,聆聽着那一串串韻味十足的紹興方言

接着我們來到了“魯迅故居”。跨過高高的門檻,從側門進去,穿過年代已久的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稱“天井”,這裏原種着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閉上眼睛,小時候的魯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我的耳邊似乎還有他的繼祖母蔣氏讓他猜謎、給他講故事的聲音……魯迅的卧室、廚房、百草園……都一一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每到一個地方,都感到離這位一代宗師又近了一步…… 我最想去的地方還是三味書屋,於是又迫不及待地循着魯迅的描述去感受他當年讀書時的氛圍。“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着一塊匾道:三味書屋。”“三味”就是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額下掛着一幅栩栩如生的《鬆鹿圖》,兩邊的柱子上還有一副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大約是在揭示讀書的真諦吧。走進去,我們看見了一張陳舊的兩屜硬木書桌。

再次走在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雨還沒有停,一樣的小,一樣的細,為這一趟魯迅故里之遊染上了一種別樣的情緒。一條清澈的小河,從故居門前潺潺流過,雨絲輕輕地落在水面上,平靜的河面頓時裂開了好多條“縫”,一圈兒一圈兒地盪漾開來……

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烏篷船。在頭戴烏氈帽,手持青篙的船家帶領下,揮手道別了這座偉大的歷史豐碑,而那一圈兒一圈兒的魯迅情卻久久地在我心中盪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qyr9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