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同上航天思政課觀後感多篇

同上航天思政課觀後感多篇

同上航天思政課觀後感多篇

同上航天思政課觀後感1

今天,我們觀看了《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通過這次觀看,讓我瞭解了宇航員們在太空生活的樂趣。

當神舟十三號成功到達太空時,與其一起上去的還有兩位宇航員叔叔和一位宇航員阿姨。還記得之前在電視上看見的宇航員叔叔們的臉總感覺胖胖的,還以為是太空上的飯菜太好吃了。阿姨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麼他們的臉胖胖的,哦!原來是因為在太空中人體裏的血液是往上流的。叔叔阿姨還給我們表演了一些節目,比如太空喝水和水裏開花。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水中乒乓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見的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在太空中,阿姨把乒乓球放在裝滿水的杯子裏,乒乓球沒有像在地球一樣上浮,而是像石頭一樣下沉,這就是浮力消失的實驗。

這次的《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讓我知曉了不一樣的生活樂趣,也開闊了我的視野。同時我也要向太空艙的叔叔阿姨們表達崇高的敬意:“感覺良好”隊,您們是我學習的榜樣,在我長大之後,一定也要向您們一樣效忠祖國,為祖國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上航天思政課觀後感2

在太空中,有很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太空中生活,有很多都跟在地球生活不一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探索太空的奧祕吧!

瞧,葉老師是飄起來了嗎?其實不是,葉老師在演示走路呢!原來呀,在太空走路就好似躺着睡覺一樣,橫着的。這可與地球上大不相同,在地球上走路,沒有一點要飄起來的樣子,就是正着地走,好奇怪的太空呀!

來,我們再來看看太空中轉身吧,光靠全身的力氣向後轉是不行的,必須要用手臂的力氣,轉身時,右肢要快速旋轉,才能轉過身來,在地球上轉身,只要身子隨着腳向後轉就可以了。

在太空中還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在地球上,將一個乒乓球放入水中,不管你怎麼按壓,乒乓球最終都會浮出水面。那在太空呢?讓我們一起跟隨王老師做實驗吧。王老師先把一隻黃色的乒乓球放進盛有大半杯水的杯子,然後用根粗吸管把乒乓球按下去,慢慢地拿出粗吸管,咦,乒乓球居然沒有浮起來,竟然沉在水裏。真的好奇怪,聽了王老師的講解,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太空,浮力消失了。多有趣的實驗啊,我對太空充滿了嚮往。

我感覺宇航員應該很辛苦,他們肯定經歷了許多困難,才做出了這麼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太空中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卻能像在地球上生活一樣,他們一定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我要向這些宇航員們學習,將來有一天也能去探索宇宙的奧祕。

同上航天思政課觀後感3

奮鬥是圓夢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試驗田”中勤懇耕耘,心有天地經緯、腳向浩瀚天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鬥,在反覆試驗求索中砥礪前行,在精益求精攻關下追求卓越,敢闖難關、勇開新路。一個個航天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中學經驗、強本領,飛天遨遊、出艙行走需要紮實的功底,需要他們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寒來暑往的刻苦訓練讓他們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信心。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航天工作者與航天員,將艱辛與曲折作為事業發展的“階梯”,以志氣鍛造骨氣,以骨氣厚積底氣,在接續奮鬥中實現航天事業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從“神一”的發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成果豐碩。在“追夢”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説:“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雙腳踏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出來的。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以貫之的堅持,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關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佔“新高地”。

偉大事業孕育着偉大精神。回望航天事業發展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無論是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着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着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鬥,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徵程,逐夢新時代。

同上航天思政課觀後感4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的受眾主要是中國小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為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為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為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為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説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則以科普教育為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台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的項目,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裏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品牌,象徵着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為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祕感”相互補,用一種説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同上航天思政課觀後感5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徵。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載着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中國航天員飛向太空,他們成為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第二批“入住人員”,這次全球直播的《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更為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國空間站階段首批航天員進入太空,中國人在太空“安家”的願望正一步步實現。22年來,我們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從弱到強的歷史,社交媒體上的網友們也紛紛為中國航天點贊:“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國,了不起的中國人”!

物換星移,歲月如詩。中國航天的每一次發射、每一次飛行、每一次超越,都為世人展現了我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這一過程看似輕描淡寫,但現實的征程卻刻骨銘心。國慶期間,講述父母先輩們為了新中國的建設,默默犧牲和奉獻的電影《我的我的父輩》燃爆銀幕,其中的一個章節《詩》,就是對中國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崢嶸歲月裏,身為火 藥雕刻師和航天工程師的年輕夫妻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在天上寫詩的人。”在丈夫犧牲之後,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事業和家庭,這一幕幕感人場景讓觀眾破防。如果説愛國是最深沉的情感,那麼奮鬥就是最長情的告白。為民族復興、為航天事業躬身奮鬥的身影,組合起來就是人世間的壯美詩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詩,自在遠方。”説到詩意,中國航天的名字,有着專屬中國人的浪漫內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統叫“北斗”、空間站叫“天宮”、火星探測器叫“天問”……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中一個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擁有無數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説,它們與中國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國航天就此有了“傳統”和“現代”的意藴。把載人航天飛船取名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個滿懷。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_週年,也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5週年。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奔向宇宙,中國人已然從太空的“訪客”變成“房客”——“身份”的變化,代表着國力的增強,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當在每一名中華兒女心中念茲在茲。此次不僅創意十足,更意味着中國航天的傳奇還將向更加深遠和未知的領域延伸。中國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標邁進,是對無垠太空的“心之嚮往”。相信這份以國之名的詩意告白,最終將凝聚成“奮鬥吧,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

同上航天思政課觀後感6

今天,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觀看了《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課》直播,大家興趣盎然。

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太空老師先把水擠到一個圓形球體裏,然後往裏面擠入藍色色素,水球迅速變成藍色,非常好看。後來又把一片黃色的泡騰片放了進去,漸漸水球裏面出現了很多氣泡,還散發出一陣陣香氣,真有意思。

接着,太空老師又拿來了一個裝了水的杯子,一個乒乓球和一根吸管,太空老師把乒乓球放進水杯裏,用吸管把乒乓球輕輕摁下去,你猜結果怎麼樣?哈哈,結果-球被摁下去後就沒浮上來。與我們地球上的實驗結果完全相反,我覺得特別神奇,在太空居然沒有重力,浮力也消失啦。

我覺得外太空特別有趣,在沒有引力的外太空可以製造出太多有意思的實驗;我也好想去外太空啊!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問:在外太空怎麼洗澡呢?

同上航天思政課觀後感7

我們的航天主題思政課,我感到非常自豪,為國家航天事業的進步感到驕傲。我覺得航天員是一個非常不容易且需要堅持的一個職業,他們為了登上太空而奮鬥,為了實現國家航天事業的進步而奮鬥,經過日積月累的訓練,他們實現了這個夢想。

其實我也有個航天夢,我也想像楊利偉、王亞平那樣成為航天員,為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並且我現在正朝着這個目標努力,我相信,終有一天,我也能實現這個夢想。

同上航天思政課觀後感8

攜科技之手,逐航天之夢。以強國之名,擁星河璀璨。

——題記

我歎黃河奔流,我詠長江亙古,我望長城盤踞,我賞故宮恢宏。我腳踏黃土,歎的是那海晏河清,山河壯麗;我眼望星空,思的是那航天之夢。

1956年,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從零開始,一腳踏上了航天逐夢之旅,一腳跨入了覺醒之路。有人不屑,有人笑話,有人不明,有人輕狂。可驕傲的是那一雙雙深邃的眼,一隻只黝黑的手,用那大中華獨有的傲氣,敲開了航天的大門!

自古便有萬户紙鳶攜火箭,君子“飛天”之夢,雖以失敗告終,卻留給了後人一句“飛天,乃是我中華千年之夙願”!

於是,1970年4月24日,中國獨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衞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轟然發射,伴隨着那氣勢磅礴的《東方紅》,隨着一條豔麗的'火尾,直衝藍天!它向全世界宣告:我悠悠華夏,我大中華國,也能自圓那飛天之夢!從那時起,宇宙便向中國展開了懷抱,那飄逸的五星紅旗,終於立在了宇宙這片廣袤海域!

一發不可收拾,從那時起,我大中華便以那乘風破浪之勢,敲開了科技之門,走上了強國之路。從人造衞星到載人航天,再到深空探測;從“東方紅一號”到“神舟五號”,再到“嫦娥一號”。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發射,中國跨入航天之旅......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發射,中國獲得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發射,中國成為第三個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中國探月時代開啟......

中國用實力宣告出了她的偉大志向:要揚帆起航,要逐夢九天;要乘風破浪,要雄獅崛起!

楊利偉高聲喊出的是“我為偉大祖國感到驕傲”!他的名字註定要垂名千史,他的聲音註定會吼出華夏氣勢。也正是那時,我凝視着那偉岸的背影,那透出的,是中華人民特有的挺拔,我終在那一刻明白,未來,由科技主宰!

飛天已不是夢,航空已成真果,等待多少個年華的中國,夢迴九霄。我向往啊,在不知多久的未來啊,在遙遠星河的見證之下啊,我願走在那白色的星球之上,願步過那坑窪不平的表面之上,遙望那藍色星球,遙望那泱泱中華。在未來,手捧一片黃沙,任由它飄灑;眼觀一片星空,任由它璀璨。論它是皓月當空還是星光洋灑,舉杯,立於庭中,仰頭,望的是瓊樓玉宇,願乘風而起,扶搖九天直去,將會遇見千萬星光,那是中華航天的倒影。

星球包裹着五星紅旗,像是天空包裹着大地。祖國的水榭樓台啊,祖國的十方春色啊,甚是美麗,卻非我想要。願為國出力,願擁抱星河。

我想,攜科技之手,逐航天之夢。

我想,以強國之名,擁星河璀璨。

我想,為國而戰!

同上航天思政課觀後感9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夢想吧,那你們知道你們小時候的夢想是什麼嗎?我的夢想是做一名宇航員,像首位女宇航員王亞平阿姨那樣,雖説這是我小時候的夢想,但我依然清楚的記得,並埋下了深深地航天種子。

可每當我跟同學説起這件事的時候,他們總是愛搭不理的,要麼就説不行,彷彿知道我的結局一樣,但經常這樣講也讓我實現航天夢想的決心墜落了懸崖,以至於現在別人問我你的夢想是什麼的時候總説:“不知道,還沒想好。”

但在今天,我觀看了這期後覺得可能是我之前太在意別人的言語,而對我的夢想糾結不定了。那些宇航員叔叔和阿姨都為夢想而進一步的努力着,我為什麼就被一句句不起眼的小話而降低了對宇航夢的興趣呢?對!不能被這樣打敗。要堅持自己的想法,拼盡全力。

我想,每個人一定有他們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為着自己的夢想而努力着,都想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但光説不做肯定不行啊,我覺得唯有努力學習,堅持鍛鍊身體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報效祖國,讓我們以宇航員叔叔,阿姨為榜樣,向着他們而努力奮鬥吧!

同上航天思政課觀後感10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為複雜、難度、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__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之後,空間站將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

每次飛行任務都是一項“大工程”,背後凝聚着成千上萬人的心血智慧。為確保任務順利實施,各系統各單位全力備戰,以優異成績迎接未來。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內燈火通明,人影綽綽,工作人員穿行在飛船箭體與測試儀器之間,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業被形容為“千人一發箭”,任何環節都事關成敗,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作為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數十人的吊裝團隊協同執行任務,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錯,吊裝對接誤差更是小而又小。每個產品只允許一次吊裝落位成功,沒有重來的機會,不能有絲毫閃失。吊裝對接火箭,一圈數十個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對準連接。”基地工作人員石創峯承擔吊裝工作,為了做到既快又穩,他自創訓練方法,在吊鈎上繫着焊條,操作吊車從高空將其插入啤酒瓶口裏。練到最後,他和同事揮動笨重的吊車鐵臂,就像揮動自己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

飛行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團隊把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作為底線,在神舟十三號發射、飛行、對接、停靠、返回等任務各階段,都準備了確保航天員安全的預案和舉措,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全力保證航天員安全往返天地間。

只有真正瞭解載人航天工程的起點在哪裏、道路在哪裏,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y35mn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