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國學經典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國學經典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國學經典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國學經典學習心得體會篇1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這一句就是教導我們學習文化知識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實踐,要理論聯繫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我們才能夠真正起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作用。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對學問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這一句告訴我們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記,眼要看,口中讀,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讀書時要有規範,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這段還未讀完,就跳到另一段。學習某一科目知識,就不能羨慕別的科目知識,這一科目的知識還沒有學習完,還沒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學習其它科目。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這一句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一定要有計劃,一定要刻苦用功,絕對不能投機取巧。遇到難通的地方,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這正是 所謂書讀千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如果反覆思考,還不能瞭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面牆壁要保持乾淨,書桌清潔,所用的筆、硯、台要擺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這個人讀書的目的心術不正,亂寫字的學生,就表示這個學生的學習心態有問題。我們一定要愛護好自己的學習環境,把學習的環境維護得井井有序,才有益於我們的學習。懂得從人的微小動作去觀察每個人是否有用,有才,這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存放經典著作,要有固定的書架或書櫃,每一次讀書之後,要將書放回原處存放。書本有殘缺或損壞時,應補好,你愛書,書就愛你,有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穫,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穫。這一句是告訴我們愛惜經典著作是一件頭頂大事,沒有一件事情能夠比愛惜經典著作更重要。我們要像敬愛尊長一樣敬愛經典著作,要養成有條不紊、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敬愛和尊重,“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做為一個學子,從小就要立志讀聖賢之書、學聖賢之教、行聖賢之道,不是聖賢之書,則千萬不能看,若在學習聖賢之教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時,絕不能自暴自棄,而是應以聖賢為老師,為楷模,長期熏習聖賢之崇高品德,做“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榜樣。這一句教導我們一定要接受聖賢之教,學以致用,做人決不能自暴自棄,自己的命運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改變命運靠自己的力量。

國學經典學習心得體會篇2

讀國學學經典,從我個人來説,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收穫可以從兩方面來説:一:提高自身素養,為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國學經典裏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述而》中還説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後利用業餘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現在,在工作的環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説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濟濟,讀中師出來的她們基本功非常紮實,書法、繪畫,音樂樣樣都懂。而且教學多年的她們經驗非常豐富,面對問題學生都能輕鬆應對。原本認為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應付自如,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下定決心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並利用假期練習書法,爭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得更紮實。收效還挺不錯,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對學生的觀念上,《論語》裏説:“因材施教。”真是經久不衰的真理。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沒有經驗,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我自認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實卻是違背學生髮展規律的。由於沒有重點,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結果很不理想。事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徵詢建議。最後得出結論: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畢業的幾個孩子有什麼問題經常跑來和我説。例如,到中學學習壓力大,厭學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樣,要求她們必須死記硬背文化知識。而是建議一個身體素質比較好的孩子朝體育方面去發展,一個愛繪畫並且很有天賦的孩子朝美術方面去發展、使她們找到自己的特長,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為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更應該以此做為自身的行事標準。人可以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鬥的決心,現在這個時代,只要勤勞,就能創造財富。做為一個農民的孩子,我從小就是吃苦長大的。但是我卻很感激少年時的貧窮,它就是一筆財富。它讓我知道一切都來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讓我早早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它更讓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勞動去創造財富。讓我成為一個正直,勤勞的人。現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驟富的人,但是,由於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塌實。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才過上好日子沒幾年,不能滿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注。她們來中國旅遊,來中國留學。那些哈韓、哈日、學hip-pop的孩子們都睜開眼好好看看吧。我們雖然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中醫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的時候,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把自己的經典都拿出來品好了,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國人。我們有很多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東西,個人認為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了,才不愧為一箇中國人。

國學經典學習心得體會篇3

20__年暑假,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國學經典與教育》的在線學習,這次學習分為四個教學視頻,我用半個月的時間看了好幾遍教學視屏,總計用時20多個小時。另看完教材《國學經典與教育讀本》(一、二)。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平時教學中雖有涉及,但受國小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約的給國小生講解,並未更深地從中國文化的歷史傳承,從《國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上,對中國人的影響上過多考慮。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深刻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説。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細讀《論語》,頗有感觸。《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説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着學生的現在,一頭挑着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為國家的棟樑。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引誘。

(二)學習《國學》,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教育學生。

?明儒學案》曰:“古人之於學者,其不輕授如此,蓋欲其自得之也。即釋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師不輕易的傳授知識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即便佛教傳經也最忌諱完全説破,因為那樣學生就會輕鬆獲得而把學習當成玩樂。現在的教學,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鴨式的方法了,寓教於樂才是教師的首選。“師者,善於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於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三)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為了國家。

子曰:“弟,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從國學開始。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脱,也為我的教育事業添光加彩。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學習《國學》,不是我們這一代的事,也不是這幾代的事,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偉業,《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傳承的基石。讓我們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們心中最美好的詩篇,用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國學經典學習心得體會篇4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裏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裏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

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國學經典學習心得體會篇5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那些流傳了成百上千年的經典著作、詩詞曲賦、文學名著、名言佳句,如燦爛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觀看了中國傳統文化誦讀節目,感受頗深,經典誦讀大賽是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為主題,複賽和決賽都採取國學知識和應用題的形式,在全國各地的選手為代表來參賽,已檢測當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品德的傳承。

經典誦讀大賽在啟動儀式上,六十名學童集體誦讀《_規》,並舉行了開筆禮。經典誦讀大賽是以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我愛記詩詞、名師對對碰和美德大考驗。

我愛記詩詞是在大屏幕上出現1個或2個字,由5名選手分別説出有這些字的詩詞,堅持到最後者獲勝。那麼多的古詩詞流利的從他們的口中説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裏他們要下多少功夫!我覺得自己和他們相比遜色的多了,以後可得多讀而且這個比賽清晰的體現了我囯學生對詩詞的知識的掌握情況,也體現了我囯學生的博學多才!名師對對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問題,從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最後是美德大考驗,導演會給選手們設置不同障礙,觀察選手們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三百四十名選手有許多選手沒有通過比賽,很遺憾。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國小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教材,是弘揚族精神,張揚中華文化的魅力的法寶。

經典誦讀,使我們跨越了時空界線,連接起亙古爍今的世族文化精粹,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唱響了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音。它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

通過誦讀經典詩文,可以讓我們走進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什麼是儒家風範,什麼是道家精髓,什麼是千古美文……“經典”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通過觀看《_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讓我覺得經典誦讀對我們的重要性。誦讀、熟背詩文,讓我們在一生記憶力的時候,以便捷的方式獲得經典文化的薰陶。

培養我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心地向善,提高修養。提升我們語文水平,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我們要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讓我們的每個人誠摯有愛、充滿活力,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和諧美好,讓我們的國家更富。

國學經典學習心得體會篇6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完美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羅曼羅蘭曾説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經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那裏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夢想。”這個暑假我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一提到“國學經典”四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必須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我覺得《千字文》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據史書記載,這篇構思精巧、富有韻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時一位叫周興嗣的人於一夜間編成的。公元六世紀初,梁武帝蕭衍博通眾學,擅長文學,雅愛書法。他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因而命人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選出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讓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用四言韻文的形式將其編撰成文,字句間要求有密切聯繫,且要富於文采和韻味,以供兒童學習識字,並從中掌握必要的知識。周興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將《千字文》編成,可是,第二天,他竟已是兩鬢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傳到今日,作為一部啟蒙讀物,它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書中還有關於學習的,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説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光陰的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篤初誠美,慎終宜令。”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但始終如一堅持到最終更是難能可貴。做學問不能夠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應當堅持不懈,最終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守真志滿,逐物意移。”説的是每個人要堅持善性,學習要專一,不要轉移意志,甚至玩物喪志。“孤陋寡聞,愚蒙等誚。”學問淺薄,見識少,就會被別人恥笑。我們不能只讀死書,還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書中還寫了許多歷史傳説,經典故事:如夜明珠,盤古開天,讓我大開眼界。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多讀、多背中享受這部經典美文帶給我們的樂趣吧!

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明白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先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並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僅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我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把這句話作為自我的`座右銘,時刻提醒着自我,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衚衕,要經常反思自我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我。並且時刻提醒着自我,僅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我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必須不會遺憾。

閲讀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我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國學經典學習心得體會篇7

20xx年xx月起我校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這門課,它分為四個教學視頻。原先我對國學僅僅是明白而已,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經典是漢語言文字的典範和精華,而且更藴含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髮的深厚土壤,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構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學習《論語》的收穫是有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十分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説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完美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務必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樣瞭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師德涵養,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神貢獻於教育工作,敏而勤學,具有豐碩的實踐經驗,注重道德涵養,

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成為後世教師學習的表率。《論語》中良多篇章都能夠看到孔子對師德涵養的相關闡述,帶給後世為師者莫大的啟迪。

1.立志有恆,加強涵養。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涵養中的主要感化。他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成奪志也。”(《論語子罕》)。因此,教師不只要本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高尚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勤懇的標的目標。

2.自省自克,悔改遷善。

孔子從意遇事要長於進行自我省察,這是道德涵養的主要方式。孔子教育學生隨時對本人的行為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覺問題,避免繼續犯錯誤,這樣就起到了自我監視的感化。孔子認為,道德準繩和規範是公共好處的表現,對個人起束縛感化,因此,需要剋制自我。長於自克是道德涵養的標識表記標幟。

孔子認為,現實中不具有不犯錯的聖人,環節是看待錯誤的立場。他説,“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他承認本人犯過錯,並認為,過錯被別人發覺,是本人的幸運。孔子要求“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知錯即改,不竭地完善自我,昇華自我。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師要盡本人的社會職責,應注重本身的學習涵養,節制博識的知識,具有高貴的道德,這是教人的前提前提。

4.身先士卒,言傳身教。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透過嚴以責己,身先士卒來傳染打動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充實説了然身教的主要性。簡直,如果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説教,仍然能對學出發生潛移默化的感化。

5.愛護學生,無私無隱。

愛護學生、關懷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需具備的前提。孔子説:“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孔子關懷學生道德、學業的促進以及學生們的餬口與健康環境,他和學生有深厚的交誼。孔子對學生傳授知識毫無保留,做到了“無私無隱”。

6.相信學生,激勵學生。

孔子對學生充滿期望,他説“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那裏包含了青年人跨越老年人、學生跨越教師、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成長概念。

7.不竭學習,勤懇立異。

國學經典培訓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式,長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論語為政》)。教師必需本人經常複習故業,暢通領悟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覺,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只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涵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

國學經典學習心得體會篇8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

“長襲宿收,風神凝遠,制行峻潔,望而知其為貴介公子”。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要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的國學就具備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國學經典中藴藏着中華五千年曆史智慧的精髓,構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繫着中華文化之根。

“國學”一詞,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及《國學概論》的演講,它以先秦經典和諸子學説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説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宏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內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國學智慧涵蓋了“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偈語、禪機、二十四史、唐詩、宋詞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萬億卷帙的古代文獻,體現了中國人對於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國學體系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幹,又分為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餚、民俗、婚喪和禮儀等支脈,為青少年汲取知識,瞭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對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影響頗深。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復興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為炎黃子孫。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讓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時常充盈在心田,通過學習國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積極向上世界觀。

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根據國學所倡導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齊家”,成為一個品質高尚、行為規矩的人,對國家和社會都能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推廣國學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這又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uexipeixun/391e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