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高效學習策略舉隅》講座學習心得(共2篇)

《高效學習策略舉隅》講座學習心得(共2篇)

第1篇:《高效學習策略舉隅》講座學習心得

《高效學習策略舉隅》講座學習心得(共2篇)

《高效學習策略舉隅》講座學習心得

中山大學博士後、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王世偉為大家作《高效學習策略舉隅》報告,從狀元學習方法梳理的事例出發,引出“學習策略”的概念,在具體介紹策略時,融入語文、英語、科學等各類學科知識,讓大家對生澀的概念有了形象化的認識。最後,王博士希望我們的學生能真正成為“學”生而不是“考”生,要相信:只要找到適合的方法,每個孩子都可以成功。

講座中,王教授針對目前學生的普遍學習情況提出了13點可行性的高效學習策略,讓我校教師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學習,受益匪淺。在提到學習策略中的“諧音記憶法”時,現場氣氛十分活躍,王教授幽默詼諧的講座方式引得老師們熱烈的掌聲。我也明白了什麼是學習策略,學習策略即學生為了學習而採取的各種行為和步驟。這樣看來,它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條件。很喜歡王博士的一句話,他説:“沒有學不會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師”他是反對這個觀點,他認為:沒有學不會的孩子,只有用不對的方法。

是呀每個孩子學習特點是不同的,學生自身的活動是其他人所替代不了的,不能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活動是無效的活動。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只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只有學生主動學習了,讓學生在學習中成長,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我們的'課堂才能真正的高效起來。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許多人在"學"不進去,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一籌莫展時,往往責怪自己笨。

其實,只有不學的孩子,沒有笨的孩子;只有不會學的孩子,沒有學不會的孩子。對國小生來説,最重要的不是一時的學習成績,而是能否學會學習,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條條大道通羅馬",不是隻有一種學習方法才能夠取得好的成績,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學習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之路上走得更好,我覺得王博士給我們提出的要求是對的,每位老師要至少熟悉10種以上教學策略,正確運用5種以上教學策略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學習。所以在學生的啟蒙階段,我們一定要教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好的學習策略,它是學生一生的財富。

第2篇:《高效學習策略舉隅》講座學習心得

本站的《高效學習策略舉隅》講座學習心得範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文言文學習方法舉隅

中學生平時學習用時最多的是文言文,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頭腦發漲的是文言文,可考試時出錯最多的仍是文言文,應用起來最難的是文言文,足見文言文學習的效率之低。一年一年的文言文的考試越來越重要,分值也越來越大。在實習期間,我發現有些學生面對文言文的學習,有點望而卻步,搖頭歎息,不知如何是好。

《語文課程標準》中談到: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我在教學實踐中,以《課程》為藍本,以考試為綱,以自主學習為經線,以誦讀拓展激趣為緯線,竟然收到良好的效果。激趣的方法如下:

一、誦讀琅琅上口, 提高記憶效率

誦讀即有聲之讀,誦讀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種手段,朱自清説:“吟誦,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瞭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言文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語言不是靜寂的字符,學語文就要誦讀。讀文言文方法多種多樣: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兩人對讀、男女對讀、分小組讀、表演朗讀、多人交替讀、常速讀、快讀、慢讀、輕聲讀、高聲讀、競賽讀、接力讀、模仿讀、限時讀、自選讀等,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搖頭晃腦、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讀之以情、讀之以趣、讀之以理、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讀中領悟文言文學習的樂趣,還了學習語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時候,我和學生都陶醉在書聲中,忘記了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那優美旋律的朗讀聲,構成校園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嘗試斷句分段, 學習其樂無窮

文言文離我們現在的環境相去甚遠,古人當時又未斷句分段。這幾年考試,對文言文的標點又相當重視,我在課堂上加大了這方面能力的訓練。在學生初讀幾遍的基礎上,就把無標點、無分段標誌的原文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試着標點、分段,然後與課文的標點分段比較異同,並且只要言之成理,學生自己的思維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給《桃花源記》標點時,有學生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斷句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和課文的斷句比較,這位學生的斷句有道理,也合理,並可見學生在用腦思考,自己在琢磨,讀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揚了這位學生的思考獨立性,不迷信書本、不迷信老師、不迷信權威,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學習方法避免了老師的全堂硬灌,學生的死記硬背,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自主閲讀交流, 加強鑑賞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人行為,只有以學生為中心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讀書的主人,才能形成“獨立閲讀的能力”。交流是學生的思維在碰撞、發散,在交流中問題越辯越明,學習積極性也高漲。老師的條分屢析應該由學生的自主閲讀所代替。讓學生具備整體感知、體會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確並有創見的解讀文本的能力。文言文的學習尤其需要學生的自主閲讀,我教給學生學習的步驟:結合資料的解説,逐字逐句弄懂語句,勾畫出不能理解的詞和句,在課上留出時間讓學生交流,互相解決問題,然後提出疑難點,在課堂上公開提出,學生可以回答的儘量讓學生表現,確實不能解決的,我加以點撥和指導,學生的收穫特大,改變了過去由老師一人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師生都覺得枯燥無味的單向活動的教學局面。老師傳授的是學生想獲得的知識,學生的學習轉化為為自己而學,在學習中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在交流中也鍛鍊了膽識,展示了自己的風采。

四、輔助以多媒體, 拓展學習環境

在文言文的學習中,輔以畫面想象,拓寬形象空間;輔以音樂品味,美化內容意境;輔以聲色影,開拓想象的空間。我常自制教學課件、在網上下載課件,讓學生在優美的畫面上、悦耳的音樂中,開動感官盡情享受,用美薰陶、感染學生,從而快速理解內容,加深記憶,提升認識,帶動學習的積極性。如《病梅館記》一課,課文本很長,我播放自制的配樂朗讀加畫面的課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興趣高漲,背誦的任務輕而易舉就完成了。文言文教學中輔以多媒體,能夠化文字為形象,化機械為生動,化困難為容易,化繁為簡。

五、學習方法彙報 ,示範力量無窮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更注重方法的引導,並且方法的介紹不只由我越俎代庖,我讓學習有方法的學生交流心得體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些方法是學生的實踐中來,切實可行,很有示範性。學習的方法列舉:有歸納總結法:學過一個單元后就應該對文言文的知識作小結,按照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重點實詞,重點虛詞(之、者、於、以、而)概括,把鬆散的知識加以梳理,知識就係統化、科學化,便於複習、應考。有自出試題法:把文言文的知識用習題加以整理,編成一道一道的題,清晰、醒目, 在編制試題的過程中,就可以對學過的知識再一次鞏固、複習,並通過試題提煉出重點、難點、考點,對知識的梳理更有條理。大致的題型是:字音字形字義、句子的翻譯、大意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分析、朗讀的節奏把握等方面,多角度理解課文。出好試題後,全班交換做題,起到了知識的補充、交流作用。積累名句法: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學到優美的句子,有警示意義的句子就摘抄,積累寫作素才,這樣一讀多得,其樂無窮。

讓文言文教學更加紮實有效

作者:陳昭平

時間:2010-12-23 7:38:37 來源:陳昭平 原創

人氣:140

“新課標”指出:“文言文教學應發展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閲讀”,使學生“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從而能“閲讀淺易的文言文,??體會其中藴含的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藴奠定基礎”。

很顯然,學習文言文是學生接受傳統文化薰陶、培育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途經。相對於現代文教學而言,文言文教學有兩個不同層面的目的:其一是作為手段的古漢語知識和解讀文言文的技能的教學,其二是以培育學生民族精神和接受傳統文化薰陶、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為終極目標的教學。

然而,在長期的文言文教學中,由於受大學聯考設題、教師對文言文教學目的認識偏頗等諸多原因的影響,文言文教學只注重文言詞義和句法知識的傳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高,能力不強,更嚴重的是學生的文學與人文素養的提升受到很大限制。筆者認為,文言文教學應兼顧兩個不同層面的教學目的,把握好導入、朗讀、翻譯、鑑賞四個教學環節,使文言文教學更加紮實有效。

一、導入:營造情感氛圍,引發學習興趣。

由於文言文閲讀存在着語言障礙,導致了學生在學習中的畏難心理,這種心理嚴重影響教學效果。教學中注重設計導入語可以有效地營造學習的情感氛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筆者試列舉常見的幾種。

1、藉助名家評價。

教材所選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不乏名家的評價,教師可以藉助這些名家評價為教學服務。如學習《陳情表》可介紹蘇軾的評述:“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學習《歸去來兮辭》可引歐陽修的評述:“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辭》一篇耳。”適當引述名家的精彩評價,可以有效地營造情感氛圍,引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慾望。

2、講述作者的軼聞趣事。

如學習《蘭亭集序》可順勢講講“入木三分”成語的由來,王羲之酷愛鵝、墨池練字等故事,定能使學生興趣大增。學習《滕王閣序》可適當介紹王勃創作此文時滿座皆驚的千古佳話,既烘托了王勃的才華橫溢,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介紹與文章相關的詩歌。

如學習《鴻門宴》時,先介紹幾首吟詠項羽的詩歌,李清照絕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的是讚美,而杜牧“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與王安石“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則觀點相左,然後告訴學生這些詩寫的雖是項羽烏江自刎的史實,但這一結果卻與“鴻門宴”有極密切的關係。這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方法當然不只這些。但不容置疑的是,巧妙的導入能有效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為學習文言文確定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誦讀:增強文言語感,進入美的境界。

“新課標”指出:“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誦讀作為一種傳統的讀書方法,在文言文教學中仍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然而在長期的文言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着重講重練而不重視誦讀吟詠的現象,教師滿堂的講解排擠、取代了誦讀這一傳統的好方法,課堂上缺乏琅琅書聲,氣氛沉悶枯燥。對於誦讀與講解,徐世英先生的認識是深刻的:“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鑽進文中,分析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為文質兼美的經典名篇,寄寓着作者的審美評價,滲透着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有目的地運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學生會情不自禁的被課文所吸引,進入文章所營造的美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説過:“吟詠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具有極大的綜合性,在誦讀狀態下,人腦的語言中樞、聽覺中樞、視覺中樞、運動中樞等各部分會趨向活躍,各部分之間的信息交換會逐漸趨向有序的狀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當然,朗讀作為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應進行適當的指導。首先要求學生做到正確朗讀,粗解文意,不誤讀,不增減,不重複,不顛倒,以達到“文從字順,自然上口”的要求。其次要做到熟練朗讀,讀時語氣貫通、節奏分明、句讀清晰、抑揚頓挫。最後力爭做到表情朗讀,讀出文章的韻味情致,讀出作者的喜怒哀樂,以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朗讀的方法可以多樣化,錄音跟讀、教師範讀、學生齊讀、自由朗讀??以誦讀來提高文言語感,體味文章美感,促進對課文的理解。

三、翻譯:合作探究學習,切實提高能力。

文言語句翻譯受大學聯考設題影響,能引起所有教學者的重視。但在課堂教學中常常由教師包辦串講,學生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文言翻譯能力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因此,筆者認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應該加強,教師應着眼於做好教學的組織與引導工作,把培養學生翻譯能力作為比教給學生文言知識更重要的教學目標。這個環節大體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步驟:

1、加強預習,量化任務。

學生在有限的課餘時間內預習整篇課文是不現實的,可以把一篇課文進行分解,每個小組負責一個或幾個段落的預習。在預習的基礎上整理文言基礎知識資料,項目可以是生字注音、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疑難問題等。

2課堂宣講,訂正補充。

課堂上各組派代表進行宣講,將本組的預習成果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其他同學進行訂正和補充。每次上台宣講的同學不斷變換,以便使人人都得到鍛鍊。疑難問題課堂討論解決。

3、教師總結,糾正偏差,激勵正確。

這樣做把教師從瑣碎而吃力的串講中解脱了出來,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以教師的閲讀代替學生的閲讀的弊端,學生由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探究,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學生的語意推斷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如學習《虎丘記》,文中“布席之初,嘔者百千,聲若聚蚊”一句中的“嘔”字課本沒有註釋,學生能很快推斷為是通假字“謳”,即“唱歌”之意。《逍遙遊》一文中有“??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一句,對句中的“乎”字,有的同學認為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有的同學認為是語氣助詞,表句中停頓。經過討論,多數同學認為“乎”字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找不出類似的句子,還是以作語氣助詞、表句中停頓為宜。

這種學習方法在開始階段需教師的精心指導與嚴格督促,但形成習慣後其功效自不待言。

四、鑑賞:提升思維品質,領悟人文精神。

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早就尖鋭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學最大的弊端是什麼?一言以蔽之,曰:有言無文。”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急功近利的應試觀念。“新課標”要求教師必須充分注意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學更需關注“文”的教學。

“文”的教學,角度可大可小。

1、可以是詞句的品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的一些詞語很值得玩味。子路“率爾而對”表現出其直率豪爽和自負輕率的性格,孔子的“哂”則含蓄表露出其既讚賞子路誌向遠大又批評子路出言不讓的複雜心態。品味這些語句,可以培養學生探究發現的思維品質。

2、可以是文章寫作目的的探討。

《六國論》一文中對六國破滅的原因有好幾方面的歸納:有割地的,有派刺客行刺的,有受挑撥而排斥名將的??作者為什麼惟獨注重分析“弊在賂秦”這一觀點呢?針對宋王朝對當時外敵侵擾實行屈辱妥協政策的現實,可以更深入理解作者選擇“弊在賂秦”這一觀點為的是鍼砭時弊,也有助於學生理解議論文的生命力在於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的特點。

3、可以是文章寫作思路的分析把握。

教讀《陳情表》一文可以討論四個提綱挈領的問題:是誰陳情?向誰陳情?陳什麼情?如何陳情?緊扣題名“陳情”二字就可以串起整篇文章的教學內容。

4、可以是單元的總結歸納。

學完《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説趙太后》、《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文可以組織學生比較討論遊説的技巧和語言藝術,提高學生的語言意識。

“文”的教學,既要使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技巧之高妙,更要讓學生領悟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之美。學習《屈原列傳》要讓學生懂得忠於自己的祖國,追求高潔的操守是神聖的;學習《報任安書》要讓學生理解為實現自己的志向必須有忍辱負重的精神,學習陳情表》、《祭十二郎文》要讓學生明白孝悌仁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總之,文言文教學要善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要有琅琅書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繼承傳統文化精華,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目的。作為語文教師,更需要在文言文教學中更新觀念,講究方法,使文言文教學更加紮實有效。

讓文言文教學煥發新的活力——淺談文言文教學的體會

作者:江蘇省泰興市黃橋初級中學 嚴曉燕

時間:2010-11-14 20:08:37 來源:once918 轉發

人氣:173

[內容摘要]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不能儘可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要在文言文教學中注入新的活力,讓學生喜愛文言文學習。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傳統串講模式、反覆誦讀、對話

文言文是語文的淵源,是中國文學的瑰寶,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學的低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串講模式,先讓學生讀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譯,分析主題和寫法,雖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單調重複,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壓抑,缺乏生機活力,久而久之,學生生厭,教師壓抑,以至於學生不喜歡文言文,讀不懂文言文。

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呢?首要的是還這些古老的文字以鮮活的生命,來打動讀者。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説明:好比經冬的草,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枯黃與衰敗,可並不曾死亡,相反,卻有着極強的生命力。只要經過春雨的滋潤,經過和煦的春風和温暖的春陽之後,它便馬上蓬蓬勃勃起來,鬱鬱葱葱成一片片醉人的翠綠。文言文也是如此。那麼,如何讓文言文教學煥發新的活力呢?如何尋找滋潤文言文教學的那一夜春雨、一縷春風、一片春陽呢?

首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真正以生為本。

傳統的串講模式,許多老師一講到底,滿堂灌,學生課上記翻譯,課後背筆記。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得不到張揚,始終處於被動接受地位。筆者認為應將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讀書,對照註釋自己翻譯,有疑問互相討論,教師只作點撥,強調更正或是對難點、新語言點詳細講解。事實證明,許多簡易的文言文,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朗讀、理解、探究、討論、思考讀懂課文,學生在這種自學中不光學到了知識,而且還增強了自信心,培養了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後,學生結合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料,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解決一些舉綱張目的問題。教師可提出一些學生沒有注意但必須解決的問題,並由學生探究解決。在質疑與解疑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加強對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加強誦讀,培養語感。

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蘇東坡也説:“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反覆誦讀是中國古人學習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現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詞組合與現代漢語的差異,決定了反覆誦讀是培養語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徑。從心理學角度講,誦讀是學生個體通過大腦感知、視覺傳入、聲帶發音、聽覺監聽、大腦辨別等不斷循回往返的過程。學生對文字材料誦讀越熟,體會就越深,意義就越明白。文章的語氣、節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過富有情感的誦讀表現出來的。經過反覆誦讀、反覆揣摩、思考、比較,從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領略語言之美,正是培養語感的過程。

所以在文言文教學時,教師應給學生反覆誦讀的時間和機會,還應傳授誦讀的方法和技巧。還可以定期舉辦誦讀文言文的比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第三、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輕文”。

傳統的串講模式偏重於對字詞句的講解,“重言輕文”。著名語文教育家錢夢龍説,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語的堆砌。教文言文,當然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但理解詞句的着眼點在於更準確、深入地把握文意;反過來説,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詞句。文言文的學習必然要經歷一個“由表及裏,由裏及表”的不斷反覆,逐步深入地理解過程。經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歷經歲月的洗禮,流傳至今,除了語言的凝練美和音韻美,還在於它傳承着一種崇高的思想情感,而這種思想情感又會反過來豐富語言內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美在對仗工整的語言,更美在藴涵於字裏行間的范仲淹的憂國憂民的情懷使整句話讀起來慷慨激昂,朗朗上口。

第四、讓學生與作者對話、與古人交流。

文言文中或是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個性鮮明聞名於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盡致地傳達了作者自身複雜細膩而又豐富的內心世界,總而言之,他們的作品中都有一個“人”,這個“人”今天我們看來是古人,可昨天他們是一個個眨巴着眼睛喘氣兒的、有喜有樂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

可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卻感受不到這個“人”,或者對這些“人”的感覺總是平面的、乾癟的、飄忽遊移、捉摸不定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讓這個“人”的腳實實在在地踏在那個他的時代裏。因為我們不理解他們生活的歷史,不理解他們生活的環境,所以我們不懂為什麼會發生“捕蛇者”的悲劇,不懂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的生死觀,不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就要讓這個“人”立起來,讓“他”鮮活地站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心跳,感受到他的氣息,感受他的喜怒哀樂。方法便是通過對作品背景、相關歷史知識和作家經歷的介紹,把這個人物還原到他本來的生活中去,讓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鮮活起來,讓他充滿自己的個性。這樣我們才能準確地深刻地理解這個“人”。

課堂上,學生不僅感受到這些具有獨特個性、具有不同風格的“人”的風采,而且還可以與這些偉大的靈魂對話,與這些文化巨人的心靈交流。學習《岳陽樓記》時,學生將本文與范仲淹的詞“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聯繫起來,暢談自己對范仲淹的理解和認識。學習《捕蛇者説》時,假設自己就是柳宗元,聽到蔣氏的悲慘遭遇,你會產生哪些心理活動?讓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課堂應該是智慧與智慧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而我們卻往往在支離破碎的字詞與段落間虛耗着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

第五、汲取古老智慧,更要推陳出新。

文言文教學承擔着文化傳承的重責,我們除了繼承傳統文化精髓之外,更要學習用現代眼光審視文言文,體會其中的民族精神,學習辯證地看待問題、看待歷史、看待古人,培養髮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們可以從古人的“行為”切入,透過人物的行為來概括人物的“形象”,評價人物的精神,並從現代視角來看待現實中相關的問題。以《晏子使楚》為例,晏子為了捍衞國家尊嚴,大義凜然,不卑不亢,機智地挫敗了楚王的陰謀。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晏子的機智善辯、從容不迫,卓越的才華,更能感受到他的愛國護國深情。從他身上,我們領悟到要勇於維護捍衞個人和國家的尊嚴和榮譽,我們更加敬重孫天帥,更加敬重羅雪。從他身上,我們感受到一個現代外交家應具備這樣的素質:愛國的思想,良好的修養,善辯的口才,應變的能力,淵博的知識,勇敢的氣概,不卑不亢的精神等等。

我們可以從古人的“思想”入手,古代聖賢的許多主張是十分可貴的,我們要用現代觀念去評價,使古代思想精髓為現代人所用。

從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學生認識到“磨難造就人才”,“憂患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學生意識到要居安思危,要在困難中鑄造自己鋼鐵一樣的意志。

文言文——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文化,可古老並不是意味着衰朽。所以,讓我們灑下春雨、吹起春風、撒下春陽,讓文言文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uexipeixun/zgv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