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教育心得隨筆大班多篇

教育心得隨筆大班多篇

教育心得隨筆大班多篇

教育心得隨筆大班篇1

實錄:

在科學區中投放了一些數學題,讓他們進行“生日月份猜猜猜”的遊戲,曹永鑫和王承俊拿着題目做了起來,王政皓在一邊做裁判。“2加4等於幾?”王政皓拿着式題卡開始詢問,曹永鑫和王承俊同時喊了起來:“等於6。”王政皓板着臉説:“重來,你們應該舉手,現在我都不知道誰得分。”在裁判員的要求下,他們又開始遊戲,“3加6等於幾?”兩個小朋友都舉起了手,王政皓説:“這樣吧,我們輪流着做題目,説做對了就得分,誰錯了就把機會讓給別人……”他們你一題我一題地算了起來。

反思:

今天我就特別關注科學區中的三個孩子,今天的裁判員語言發展能力等表現都很不錯,在思維方面表現也比較突出,他能起到幫助其他孩子共同合作遊戲的作用。還有兩個是我們班級很調皮的孩子,一刻都不願意停歇。有時學本領的時候東張西望,思想不集中,舉手情況也不多,因此加深了我對這一遊戲的關注程度,當我看見這兩個孩子計算能力比較比較強,很快就能算出題目的時候,頓時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樣來更多地關注這樣一些調皮又思維能力尚可的孩子,怎樣才能更好地調動起每個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呢?

“作為教師,要關注每個孩子。”這句話説説容易,但是做起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時會看到孩子的一面,而忽略了孩子的另一面,此時我們就要給每個孩子創設更多的條件,讓每個孩子的優秀的一面得以發揮。在創設條件的同時還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做法,多看到孩子好的一面,把好的一面化大,那樣孩子就會得到更大的進步

教育心得隨筆大班篇2

你接住了孩子拋來的球嗎?在美術活動進行到一定時間時,陸續有孩子來説:“老師,我畫好了,我不畫了。”不同的孩子説這句話含義不同,孩子拋給你的球你接住了嗎,你給了他們適宜的迴應了嗎?

第一種球的分析:

找到的球:孩子確實畫得很好,技能、效果、作畫態度來看都很出色。

接到的球:他的需求點是:希望和老師分享,並獲得一定的肯定。

拋出的球:老師要拋給他發自內心的肯定。

迴應實例:如:“你的房子畫得穩穩的,住着一定很有安全感,防震能力一定很強,色彩也很美,畫得很仔細。”並及時給予五角星等標識獎勵。

第二種球的分析:

找到的球:孩子看到畫的快的孩子在玩遊戲了,於是對作品草草了事,也急着去玩。

接到的球:他們的需求點是:不想再畫了,希望快點得到老師肯定結束這項行為。

拋出的球:肯定能力並創設願景,激發繼續創作的動力。

迴應實例:如:“你的房子設計很新穎,線畫得多直,旁邊的風景也很美,要是能再靜下心來裝修一下一定會更受歡迎的。”並給予眼神等的肯定與鼓勵。

第三種球的分析:

找到的球:可能是孩子能力不足,沒有自信。

接到的球:一是不會畫希望以此來得到老師的幫助和支持的現實。

二是想矇混過關,逃避畫不好。

拋出的球:盡力找出閃光點,適度提供援助找到自信。

迴應實例:如:“你畫的時候老師看到你很認真,你一定還有很多的創意,你還想在這裏畫什麼?我們一起來設計添上去,讓畫看起來更美,好嗎?”同時可以肢體的摸摸頭,蹲下來等迴應進行配合。

教育心得隨筆大班篇3

入秋天,我們的區角中開起了水果店。隨着各種各樣的水果上市,水果店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了。

老闆徐昱濤常常會在遊戲過後樂滋滋的拿着一疊錢對我説:“今天我可發財了。”

可是,在賺到大錢的同時,徐老闆遇到了不少困難。於是,我們針對他的困難進行了集體商議,最終得到了一種公認的結論。

困難一:生意太好,實在忙不過來。

解決方案:找幾個夥計幫忙僱店,不過要徐老闆平分賺來的錢作為工資。

困難二:客流量太大,小店顯得很擁擠。

解決方案:水果店每一批生意只招待三位顧客,客人可以挑水果店不太忙的時候來光顧。

困難三:很多客人不滿意徐老闆開的價錢,有的太貴,有的太便宜。

解決方案:商討了各種水果的價錢。

在這問題中,徐老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説外面水果攤上的老闆賣水果會用稱稱一下水果的重量,他希望也能像他們一樣來賣水果。於是,我們馬上為他提供了天平秤,如此一來,徐老闆算錢就發生了困難,最後,還是決定還是以水果個頭的大小來決定水果的價錢。

困難四:水果太暢銷,斷貨了。

解決方案:三班、四班兩個班的孩子輪流帶水果來,帶來的水果不能是容易腐爛的品種。

在遇到困難的同時,徐老闆還為自己的生意動了不少小腦筋,出了不少金點子:

點子一:推出特價吸引顧客。

點子二: 發傳單給顧客和其他商店的老闆。

點子三:為自己的水果做廣告,如:叫賣。

針對他的金點子,我便將一曲廣告歌《水果恰恰恰》帶給了大家,水果店的夥計就喜歡一邊敲着節奏一邊唱一唱廣告歌,如此一來,本就生意興隆的水果店就更加紅火了。

在多次的遊戲講評中,孩子們和我一起總結了徐老闆的生意經驗,發現為自己的小店做廣告能吸引客人,於是紛紛編起了自己家特有的廣告歌,雖然唱的時候稍顯變扭,但孩子們在遊戲的過程中開動了腦筋,體驗到了角色遊戲的快樂

教育心得隨筆大班篇4

檢查視力

一、實錄:

這天,在早上角色遊戲時,吳穎掛了個眼科,倪玲小醫生就利用牆上的視力表為吳穎檢查起了眼睛。小醫生邊指着1.0(四顆星)這一行的字符,邊看着病人。只聽到病人説:“看不清。”醫生接着往上指,……終於病人在0.4(沒有星)這一行準確地指對了。於是,倪玲醫生吩咐病人:“你眼睛不好,要去配眼鏡。以後要注意保護眼睛,不然長大了就看不見了。”只見病人相當配合地留出了“錢”準備配眼鏡。

遊戲講評環節,我就病人的視力問題與全班幼兒展開了較為詳細地討論:病人近視的原因、壞視力能變好嗎、除了配眼鏡、滴眼藥水,在生活中怎樣保護眼睛(環境、飲食、用眼衞生等方面),最後落實到醫生如何運用這些知識與病人交流。

二、分析與策略

杜威認為,兒童所聽所想都是直接與他接觸的活生生的事物,即兒童所關心的事物是和他的個人生活和興趣結合在一起的。開學時,我們在醫院裏投放了數字視力表,由於孩子沒有生活經驗,很少有醫生想到給病人測視力。上星期,保健教師都會為全班小朋友普查視力,保健室的視力表引起了幼兒的關注,視力測試引發了幼兒生活經驗的再現,能力強的醫生嘗試着給病人測視力,我也借用這個契機讓幼兒明白幼兒階段的視力不是永久的,現在視力不好的小朋友通過矯正等手段可以變好,好眼睛不注意用眼衞生也會變壞。幼兒把查視力的遊戲也帶進了小醫院。幼兒在小醫院的遊戲中自發生成了“查視力”的內容,教師挖掘的課程資源也是發生在幼兒身邊的熟悉的人、事、物,幼兒的已有經驗,教師的課程支持都是誘發幼兒遊戲興趣的原因,也符合了他們的遊戲需要。

三、反思:

在角色遊戲的開展中,幼兒在與同伴、材料的互動會產生新的興趣和需要,因此,教師應在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的前提下,敏感而正確的挖掘其中隱含的價值,在迴應幼兒生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關注、解讀他們的遊戲行為,及時發現、判斷幼兒遊戲興趣,幼兒的基本經驗的關係和背後的價值,從而對幼兒的遊戲行為,因此當教師捕捉到幼兒一些有價值的生成遊戲行為時展幼兒遊戲的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對遊戲中產生的遊戲問題進行討論,引發主題的調查、探索,讓幼兒在查閲、調查、分析、討論與模仿中,豐富有關的經驗,並將獲得的新經驗來建構自己的遊戲,推動遊戲發展,使得遊戲高潮迭起,異彩紛呈。

教育心得隨筆大班篇5

讓幼兒擔當“管理員”

案例提出的背景:

幼兒時期是幼兒規則意識培養的關鍵時期,我們一定要重視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現在的早期教育大都傾向於智力教育,往往會忽略道德品質,社會性能力,意識品質,規則養成等非智力因素的啟蒙與教育。久而久之,很多幼兒就表現出缺乏自制力,行為自由散漫,不受拘束,不能很好的合作;上課坐不住、愛插嘴;遊戲時隨意扔玩具;午睡時玩鞋子、拉別人的被子等等;有時甚至會無法剋制自己的不良行為,易爭吵,發生攻擊性行為等。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幼兒的規則意識淡薄。3——6歲是幼兒規則意識培養的關鍵時期,因為良好的規則意識會讓幼兒受益終生,所以在幼兒園階段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至關重要。

案例實施的方法及過程:

幼兒階段的幼兒堅持性、自覺性、自制力等都處於發展階段,不可能像我們成人一樣控制自己的行為。因此,在培養幼兒規則意識時就需要我們老師的不斷督促與幫助。在幼兒園裏,我們會給幼兒制定一些行為規範的要求與規則,比如日常生活習慣,坐凳子怎樣做,上活動課時要怎麼樣,户外活動時要遵守什麼規則,放學時要怎麼樣等等都有明確的要求,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幼兒會遵守規則要求,有較好的規則意識,但是,不可避免得有個別幼兒規則意識淡薄,不會遵守規則。張家霖小朋友就是一個規則意識比較差的小朋友,每次我們我們區域活動都結束時,他還在意猶未盡地玩,而且玩具扔得到處都是,需要我們提醒好幾遍才戀戀不捨得回到座位上,也不會收拾。針對這樣情況,我採取了一些小措施。讓他當一個“小小管理員”。在一次區域活動開始時,我對張家霖説:“張家霖,今天你來當美工區的小組長,你要監督其他的小朋友不亂説話,不亂跑,不亂扔玩具,如果他們違反了,就暫時不讓他們玩,表現好了再讓他們玩;而且活動結束時你要把小工具和各種材料收拾好,還要督促慢的小朋友趕快離開美工區,如果你做得好,老師就獎勵你一個小紅點,好不好?”張家霖很高興的答應了,因為受到老師的“重用”,他是很自豪的。活動期間,我觀察他,發現他很重視他的權利,不再亂扔玩具,活動結束時,他很快的收拾好了玩具,也很快的回到座位上坐好。

收到的效果:

經過幾次這樣的小辦法,我發現我們班不光張家霖小朋友,還有好幾個規則意識較差的小朋友都表現得越來越好,規則意識逐漸增強。這個方法需要我們給幼兒一定的權力,讓幼兒去擔當規則的監督員,並在有人違反規則是做出處罰。這樣一來,一些規則意識淡薄的幼兒就會很自覺地遵守規則,並且監督其他小朋友。

注意事項:

規則要簡單明瞭,不能過於複雜;要讓幼兒感受到遵守規則所帶來的好處;對違反規則的幼兒懲罰要恰當。

教育心得隨筆大班篇6

案例:

我曾經帶過一個女孩子,名叫錢成佳。家長反映她膽子小,又怕生,不易與人溝通。從進班一段時間接觸下來果真如此。我在這孩子身上傾注了不少心血,孩子的性格漸漸地有了變化,老師和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由衷地高興。有一次,這小女孩一連幾天不來幼兒園,於是我就打電話與家長聯繫,得知孩子身體不佳,在掛針。在以後幾天的電話家訪中我得知:孩子確實身體不好,但主要是“心裏”有些問題。就在孩子第一天來的時候,孩子的爺爺當着我的面又是生氣、又是數落孩子:什麼每天不肯吃早飯,一吃早飯就説肚子疼,甚至是“吐”,且越説越惱火,還説這孩子這不乖,那不乖,説得孩子直流淚。最後,這位爺爺懇切地對我説:“麻煩你楊老師,孩子就聽你的。”

分析:

針對上述這位孩子,根據其情況我作了分析,我個人認為:孩子的個性、性格的形成、發展是和成人的耐心教育、培養是分不開的。因為這孩子在我面前表現得非常好,所以我很喜歡她。我是認為:要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心理需要與其交往,然後捕捉孩子的閃光點加以表揚,從而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使其獲得成功感。例如:我平時比較喜歡這孩子,也很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裏話。因此,這孩子渴望與我述説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孩子是最自然、最真實的,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真情的流露,我們老師也最容易走進孩子。所以,面對這孩子,我習慣於耐心地傾聽她的述説,用甜甜的微笑、熱情的語言與她説話,常常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親吻,讓我們的“師幼”之情發揮得淋漓盡致。由於我的努力,使我更瞭解了這孩子的心思,由此我走進了這位孩子的心靈。

因為這位孩子很喜歡我,而且其家長很願意與我溝通,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常與孩子的爸爸、媽媽、奶奶進行聯繫交流。有一次,孩子的媽媽來幼兒園接孩子,特地來的很早,問了我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談話中,我表揚了她女兒,同時我還舉例説明。如孩子很有禮貌,孩子的衞生、生活習慣也很好,孩子的膽子大了,自信度高了,上課舉手的次數多了,還是我班上最愛動腦筋的小朋友,午睡習慣又好,還樂意幫助其他小朋友,成佳這孩子是小朋友的好榜樣,老師的好助手。經我這麼一説:成佳的媽媽真的很感動,並問我:“我女兒真有這麼好嗎?”於是,我便對她的媽媽説:“在孩子成長的路上,需要鼓勵、需要表揚,要學會尋找孩子的閃光點,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其實對孩子而言:你説她有多好,她就有多好,這就是成功教育的藝術所在。有時候孩子的成長是‘誇’出來的。”成佳的媽媽邊聽邊點頭讚歎:“楊老師,你説的真有道理,怪不得孩子一直説你好,還説什麼‘我以後讀國小、中學還要楊老師教’”。説着説着,孩子的媽媽慚愧地説:“以前我一直以為教育孩子需要‘管’,片面地理解就是讓孩子‘實現’我大人的‘願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接受,現在我才真正地領悟到:什麼才是教育?教育的真諦所在。”

有一段話我想和大家分享,那就是教育孩子應該做到:對孩子的努力要給予獎賞;對孩子的成功要給予認可;對孩子的弱點要給予鼓勵;對孩子的優勢要給予肯定。在孩子的每一份驚喜中,透射出我們成人(家長、老師)的愛心與關懷。

教育心得隨筆大班篇7

“小無賴”裏的大道理

——從幼兒面對攻擊時的種種反應説起

案例過程:

鏡頭一:因為一本小人書,豪豪把庚汝推到地上。老師問清了事情的經過,輕聲説:“來,豪豪跟庚汝説聲對不起,大家還是好朋友”。等老師走開後,豪豪叉着腰説:“你還告訴老師,我的書就是不給你看”。

鏡頭二:豆豆在家抓傷了小表妹的臉,老師問豆豆:“你在幼兒園對小朋友都很友好的啊?”豆豆大聲説:“在幼兒園我不打人會得到貼紙,在家又沒有獎,還老讓我讓着妹妹”。

鏡頭三:小杰總是欺負其其,有一次其其再也忍不住了,不管小杰走到哪都緊緊跟着他,不停地重複着一句話:“請你跟我説對不起”。小杰“哇”地一聲哭起來了:“老師,他像個無賴一樣跟着我,媽媽罵過別人無賴,她説就是不停纏着別人的人”。老師笑了笑“是你先動手的,你自己想想辦法吧”。找不到援助的小杰嘟着嘴對其其咕嚕了一聲“對不起,行了吧”,從那以後,小杰再也不敢輕易欺負其其了。

案例分析:

我們所提倡的正向的、積極的感受,如克服困難後的成就感、愉悦感不是教會的,而是需要以具體事件為依託,必須幼兒親身經歷方能獲得的。幼兒越能利用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探究越能不斷改進、提高原有的辦法和策略,悟出更為匹配、高效的具體方法。怎樣應對攻擊同樣也是幼兒在人際交往活動中的一種探究,正如蒙台梭利那首心聲小詩所説:

一、“我聽到了,但隨後就忘了”。教師對孩子的粗糙説教和輕描淡寫的態度,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原來打人並不是什麼大事情。説教在此時的作用就是行為暫停後將事態擴大,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二、“我看到,也就記得了”。經常受鼓勵的小朋友,他的人格是建立在有條件的自我約制上的。,所以懸賞式的獎勵同樣對攻擊性行為的控制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三、“我做了,我就理解了”。“無賴事件”表明:孩子在遇到困難找不到有力援助的時候反而會從習得的社會經驗裏找到解決問題的出口。孩子有自己處理問題的策略,並不像成人那樣受許多規範、模式的影響和制約。“小無賴”的這種還擊使孩子自己出色地解決了困擾,也在相應程度上讓攻擊者得到了教訓,理解了攻擊別人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對攻擊行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解決方案:

一、做滿懷關愛之心的旁觀者,把問題交給孩子。

從平日的生活場景孩子已經習得很多交往技巧,讓孩子自己動手想辦法解決問題對孩子獨立和成功的與人交往有重要的鋪墊作用。如“小無賴”的方法就起到了讓幼兒感同身受的作用,只有這種方式才可以讓孩子更直接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逐步抑制攻擊性行為。

二、做充滿理智的指導者,給予孩子及時的疏導。

孩子的自我保護方法有時是對某種社會交往的模擬,對孩子的身心健康起消極作用。例如出手還擊,我們並不是鼓勵孩子們去“以牙還牙”,“以怨報怨”,因為這樣做也會助長幼兒的暴力傾向,使幼兒學會攻擊性行為。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還擊也並不是對付被攻擊的最佳的或者是唯一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語言警告、請他人幫忙、或如“小無賴”採用自己的方法解決。父母和老師在觀察這種解決方法時必須有一個尺度來衡量孩子的行為,並在孩子需要幫助和認同時給予指導。

當我輕輕和孩子們分享了“小無賴”想出來的好辦法後,我時常聽到孩子們對打擾到他們的同伴説“請你跟我説對不起”。或者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他要是不道歉,我們就不跟他玩了”。調皮的孩子也只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以免自己逐漸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13qd5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