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心得感悟(通用多篇)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心得感悟(通用多篇)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心得感悟(通用多篇)

辛亥革命110週年心得體會 篇一

忘了第一次聽到“革命”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可能是上七年級或八年級上歷史的時候吧。我沒有經歷過戰爭,沒有經歷過革命,而那時候是第一次比較系統、比較詳細的學習歷史,之前只是在國小的課本上學過一些寫革命烈士的文章而已,所以對革命的認識只侷限在它與戰場、士兵,流血、犧牲密不可分。我們學的大都是中國近代史,在我看來那就是中國的屈辱史和革命史的結合。從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拉開了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序幕。從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到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期間不斷有人流血,不斷有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但也有愛國人士的覺醒,還有救亡圖存的運動,如洋務運動(單純引進技術而不變革封建制度),太平天國運動(一次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這些運動不具備足夠的能力當然也未能成功“救活”中國。

除了運動還有後來的起義,如第一次廣州起義、自立軍起義、惠州起義等,這些起義也由於種種原因以失敗告終。還有1900年-1907年:萍瀏醴起義黃岡起義、七女湖起義、安慶起義、欽州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河口起義、馬炮營起義、庚戌新軍起義。再有就到了第二次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電影《辛亥革命》第一個主要鏡頭給的是因安慶起義失敗而被捕將要被殺害的秋瑾,秋瑾説“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有為革命留過血,當從我秋瑾始,縱使人並不盡知革命為何,竟使我狠心拋家棄子。我此番赴死正為回答革命為何是,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温和寧靜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温和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之價值,竟讓我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秋瑾赴死前説哪些話的語氣那麼平靜,好像在敍述一些稀鬆平常的事又好像一個智者在向人們靜靜地闡述她的哲理,雖然沒有屈原的那種“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的氣勢。可我卻被感動了,並且隱約的覺得我應該有自己的信仰(雖然到寫這www.本站baihuawen本站篇文章時我還沒有思考清楚我應該有什麼樣的信仰)。讚美她“生的光榮,死的偉大”總覺得太淺顯,而我不是英雄不能“以血祭英雄”,我只能在自己的心中向革命先烈致以最真的敬意。

我想這是在告訴觀眾辛亥革命是在許多許多英雄們的流血犧牲下才取的成功的吧。今年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一百一十週年,一百一十年前革命先輩們正在問他們理想中的中夠而奮鬥着,在戰爭中苦苦抗爭着,在冒死前進着。一百一十年後的中國人們過着相對穩定的生活。電影是濃縮的,其中的大多數英雄們的出現與他們的死亡只隔了短短几分鐘,正因為這樣我好像更體會到了生命的易逝。尤其是廣州起義前在海邊鮮活的生命,後來同樣是海邊可他們已經成了被溺死的被泥漿包裹的冰冷的屍體時,那種震撼,那種感慨不是能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他們大多是像我們這樣年輕的生命,他們在起以前都已經抱着不怕流血不怕犧牲的決心。他們有的家境富裕,他們有的新婚燕爾。林覺民,同盟會會員,孫中山在提到他時説“這個孩子要當父親了”。他的《與妻書》是言之真意之切的絕命書,亦是感人肺腑的情書。“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所以他去了,他説“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 ??最後有七十二名參加廣州起義的烈士遺體被葬在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而領導革命失敗的黃興雖深受打擊,但仍鼓起勇氣保住性命等待機會的來臨。

然後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起義第一槍,敲響了清王朝覆滅的喪鐘,史稱武昌起義。照孫中山先生的分析這是一個必然,前面的許許多多起義為後來的抗爭奠定基礎,哲學上來説是量變引起質變,我覺得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來形容也是合適的。在這裏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是黎元洪,革命黨人請他出任革命軍政府都督。可他既無心為清政府賣命也無心為革命奉獻,雖然有一定的威信,還有所在的位子有一定的意義。但我覺得一個人既然對一件事情無心,那在這件事情上來説他

永遠不會是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傳到美國時,愛國志士振奮了。當人們都希望孫中山回國領導革命時,孫中山的選擇是去歐洲,讓黃克強領導武昌的革命鬥爭。將領們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用將領來形容孫中山不太貼切就用領袖吧,他是領袖,他要去歐洲阻止四國銀行借錢給中國,借錢給愚昧中國人買子彈去射進中國革命人的胸膛。他是真的領袖!經過努力,他成功的讓四國銀行暫緩借款給清政府一事。

在孫中山去歐洲的是時候,黃克強也離開香港去武昌領導夏陽保衞戰。雖遭清政府派來的袁世凱軍隊的打擊,遭受過部分地方失守的失敗,但仍堅持不懈的抗爭着。武昌保衞戰歷時四十餘天,牽制了清軍主力,捍衞了新生的革命政權。期間,有各地同盟會的積極響應和領導,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先後獨立,革命風潮席捲全國。然後孫中山回來了,記者採訪他時問他革命的目的究竟是什麼,他説是推翻帝制,救治民族。記者又請他説説對南北和談的主張,他説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1912年1月1日,孫文在南京正式宣佈中華民國成立,並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1月22日,孫文發表聲明,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辭職,讓位於袁世凱。歷史是過去,當時的孫文不知道事情到底會變成什麼模樣,但我們知道,歷史的結果是袁世凱的復辟。

電影是在孫文辭去大總統一職,袁世凱就任時停止的,但歷史不會定格在推翻帝制的那一刻,不過對於辛亥革命來説那真的是結束。先不管後來的結果吧,辛亥革命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它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一次意義深遠的思想啟蒙運動,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但後來人也總結這次革命的不足之處比如沒有聯繫羣眾。這是由領導人自身的侷限性造成的。

我不想再過多的歌頌辛亥革命的意義,不想再一在讚美革命烈士的偉大。我想説這部影片讓我感覺到,每個人都應該有理想並要為自己的理想奮鬥,人生只有短短的數十載,説個適中的數一個人活八十歲,那麼我已經度過四分之一的人生。可能説出來很可笑我還沒有找到人生的理想,卻在這裏大談理想。可我想接下來的日子我會思考我的人生應當怎樣過,也許未來的事不可預知,也許我會有一個糟糕透了的人生,可只要自己認真思考過,有理想,為理想努力過那就還不算太無藥可救不是嗎?人們都説亂世造英雄,這話有一定道理,的確就拿辛亥革命時期來説就有很多青年志士,我們把他們叫做英雄。可新時代英雄也是不少的。我們踏在曾撒下烈士鮮血的土地上,沐浴着新時代的陽光,不管我們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設的可能都對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做出過貢獻。不是有人説我們社革命的新一輩嗎?是啊,我們是革命的新一輩,天下之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歷史的車輪在前進,物競天擇的法則還在上演,革命的新一輩應該開始征程了??

辛亥革命110週年心得體會 篇二

2021年10月9日,紀念辛亥革命一百一十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兩次大會無疑不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兩次重要的大會。

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制度,在我國曆是一項重要的大事,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息息相關。辛亥革命“打敗清朝統治、建立共和政體”對中國共產黨有着深遠的影響,其開啟的思想解放,為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各種政治和社會學説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環境,為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打下了思想基礎。

撫今追昔,以史為鑑、開創未來。歷史總是可以透露出無限的真理,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民心所向,可以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謀幸福、謀復興。當前我國處在兩個一百年的時間交匯節點上,這一特殊時期更應該學習歷史,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偉大精神。

作為新時代青年人,作為一名共青團員,作為一名慈善事業者、志願工作者,我們應該緊密團結,緊緊圍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聽黨話、跟黨走,積極學習先進思想,思想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一致,並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自身修養,不斷髮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反對外來力量干涉中國內政,以實際行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添磚加瓦。

辛亥革命110週年心得體會 篇三

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正向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訴説着革命人的壯舉,在戰爭在血泊裏,他們為民主捐軀,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他們用生命編寫歷史的新章。

《辛亥革命》介紹了清末政府的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了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政府的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國家面臨存亡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就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那時他年紀只有20歲,當時他是以學堂作為宣傳革命根據地,並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步發展,吸收同志,到了一_四年,甲午戰爭時期,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次展開來。

中國人民為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用了整整以個世紀的時間,進行前仆後繼英勇不屈的鬥爭,在革命鬥爭中一個階段接着一個階段又充滿着勝利和失敗,前進和短暫的後退,。我們重視革命是因為儘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侷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雖沒有成功卻足以説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脱,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羣眾使他們創造奇蹟。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清晰地記得那一幕,黃興率領“先鋒“160餘人,毅然地向兩廣總督署發起猛烈地進攻,成敗得結局早在意料之中,但為了”廢除專制,創造共和“,所以事雖不成,還要去做,意料之外的是志士們就義時的從容與慷慨,這些大部分是青年學生,但他們表現出來的勇敢,堅韌和那紛飛的血肉足以驚天地,泣鬼神,他們殺死管帶金振邦,放火燒督署,攻襲水師行台等處,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終因孤軍奮戰,堅持以晝夜而失敗,黃興、朱執信等負傷後化粧逃跑,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壯烈犧牲。,看到這裏你迴游怎麼樣的感想?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的人們怎麼能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得不是追尋夢境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裏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

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沒在中國歷史舞台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他,銘記他,並將它給我們傳遞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境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欲聾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説,隨着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鑑,辛亥革命這部電影精益求精地塑造了歷史人物的藝術形象,為今天的觀眾提供歷史營養,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給我們的是一種敢闖、敢幹、敢試、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這種精神具有爆發力,原創力,是一種寶貴的人文精神。

現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是躍出東方地平線的一輪絢麗的紅日,這輪紅日是註定要高高升起來的,中國已成為了綜合國力強盛的大國,我們為我們正在進行的事業而自豪,更為即將到來的明天而意氣風發。世界有一天會再次向中國尋求文化活力,創新思想,世界將在最好的國家幫助下獲得新生。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説:“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即使前方道路崎嶇,我們也要勇敢直前,因為,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

辛亥革命110週年心得體會 篇四

開始關注這個電影,是因為偶然在網上看到了一張它的海報,上頭寫道——“我們的歷史,從那裏開始。”然後我開始拼命回憶,古代歷史真正的起點大概是在夏朝,近代歷史的起點是鴉片戰爭,當代歷史的起點是建國,哪兒跑出來一個辛亥革命。看着看着突然反應過來了,哦,是繁體字的海報,瞬間明白過來了。所謂的我們,其實指的是我們的台灣同胞。

我發現此刻的國人評價歷史電影,都不會先評價電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絕的講述所謂的意識形態。這部電影是我在歷史課上看的,原因很簡單,在它上映的時候我根本就沒有聽説還有這麼一部電影。,學校、車站、廣告,不明白有多大的噱頭,以至於電影上映了兩個月還有無數國人瘋狂追隨。而《辛亥革命》,同樣是歷史片,同樣是巨星雲集,同樣是壯觀的戰爭場面,卻無法得到人們的追捧。

大陸有一種很特殊的電影分類,叫做“主旋律電影”。什麼是主旋律,其實就是紅色,紅的讓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們會責罵當今的學生,為什麼我們對於那些主旋律電影那麼沒有熱情,難道就這麼不愛國嗎?那麼我要説,我們不是不愛看,而是覺得它們可是是歷史書的翻版,可是是把歷史課上的東西搬到了銀幕上。我們來看一看吧,不論是《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還是《辛亥革命》,哪一個不是正史正談,大而俗地描述歷史的流水賬。它和大陸的電影“主旋律”是分不開的。為什麼我們不愛看?因為那段歷史我們早已熟悉,電影如歷史書一般將正義給予給革命,讓我們想起——“辛亥革命的意義?”“這是一場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所以説它其實是給老百姓普及歷史常識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國的一些歷史片:《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萊恩》,都是從一個個體事件,一個看似很小的事件來從側面審視歷史,而不是像我們的電影從1911一向嘩啦一下講到1921。我並不是説國外的電影就有多好,可是的確,外國的歷史片拿到大陸來放,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説到那裏我們肯定都懂了,我們國人的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是不夠的。如果我們連辛亥革命是哪年發生的,牽扯到的人物都是誰還不清楚,那麼何談對於歷史的拓展與反思?如果我們對於歷史已經有了自我的確定與解讀,那麼我們的電影是不是也能脱離“主旋律”的束縛?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羣眾,那麼必將從另闢蹊徑,從電影的場面和劇情來下功夫。能夠説《辛亥革命》在這一點上做的還是很好的。還記得當初我懷着怎樣的愛國情懷到電影院,卻看到我們的偉人在打情罵俏,不亦樂乎,影院裏時不時的傳來悦耳的嬉笑聲,而這部影片帶給人更多的是反思。我慶幸黃興和徐宗漢的感情停留在最完美的地方,保留了歷史本身的神祕感和嚴肅感,讓它至少能夠出此刻歷史課上。

讓我感到悲哀的是,這一段蔚藍色的歷史,卻被紅色染的不紅不藍。大陸的近代史電影總是讓我很無奈。過分的束縛會影響孩子的發展,這是此刻的社會每一個家長都明白的,就像寫隨筆能寫2000字,寫作文卻憋不出800是一個道理。可是我們的制度卻不允許“非主流”電影的發展,似乎“三民主義”並不是他所宣揚的資料。我們背過無數遍的辛亥革命的意義去哪了?我們張口就來的“三民主義”得到體現了嗎?

可是在這種畸形的審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經算是很不錯的片子了。從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就任總統、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釋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總統職位的原因。它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洗腦,很好的脱離開我們大陸的現狀,至少還原了真正的史實,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真相。

從意識形態上説,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提高的。_之後,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電影出現。它對於袁世凱和黎元洪的刻畫,還是相當令我感歎的。袁世凱或許是第一次這麼光鮮亮麗的出場,在揹負了叛國,復辟的罵名之後,這位歷史人物的命運總是不怎樣樣。可是撇開道德不談,他的軍事才能,謀略與勇氣,能夠説後無來者。他是一個政治人物,而不是一個流氓,不至於讓我們恨之入骨。孫淳很好的詮釋了他,虛偽,可是令人敬佩。黎元洪處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戰場的風雲四起英明指揮,絕對不是簡單的形容詞能夠描述的。其實歷史人物本身就是複雜的,偉人也不是上帝。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留名的人,必須有他的過人之處,影響全憑後人給你創造的環境,就像我們和大陸對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卻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隨波逐流,那未免太單純了些。

另外,它對於西方勢力的演繹也很出神入化。一向以來,我們對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極態度的,可是從《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靜,明事理,沒有偏激的西方人。從荷馬李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經濟利益爭奪背後的,超越國籍的信念。歷史並不是兒女情長愛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規律可循的。戰爭或革命或許只是利益的取捨,但它們的背後,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大陸也能夠帶我們走進藍色的歷史,沒有紅色的激烈與熱血,卻富有藍色的理性與冷靜。活力太久,我們需要沉澱下來,從另一個角度去愛國。

辛亥革命110週年心得體會 篇五

2021年是辛亥革命的110週年,10月9日上午十時,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帶着崇敬與激動的心情觀看了此次大會直播。

在此次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高度讚揚了武昌起義及辛亥革命的歷史功業,強調它極大促進中華民族的思想的解放,打開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以巨大的震撼力、影響力推動了中國變革。激昂的話語,讓我的思緒不禁回到那風雨如磐的歲月。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而今天,相較從前,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革命先賢追求的理想都已基本實現,足以告慰曾為辛亥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前輩們。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就是繼承革命先賢的愛國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起為國家富強和統一繼續努力奮鬥。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辛亥革命留下的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不畏強權的革命精神、捨生忘我的犧牲精神、愈挫愈勇的奮鬥精神、胸懷大局的協作精神等,會激勵着中國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帶領人民不畏艱險、奮勇向前。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應該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繼承和發揚辛亥革命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全心全意跟黨走,為在新時代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早日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辛亥革命110週年心得體會 篇六

適逢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我很榮幸可以通過直播看到此次大會。

從中學歷史課本中瞭解到的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時代的偉人,是我國最早軍事革命軍校的開創者。看到孫中山先生的畫像覺得先生是個不苟言笑的人,得知先生喜歡兒童我相信喜歡小孩子的人內心都有一個純真的世界,這樣再看先生畫像感覺嚴肅的臉上多了一絲微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槍聲震徹了華夏,辛亥革命就此爆發。中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統治,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更讓我們醍醐灌頂,有所感悟。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人民最偉大夢想,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心中應牢記時代使命,常懷歷史責任感,熱愛祖國,為人民服務。學習才能強國,學習吾輩楷模,永遠追隨我國偉大英雄,做熱血新中國青年。

紀念,更是提醒: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吾輩更當努力!

辛亥革命110週年心得體會 篇七

《辛亥革命》描述了當年動盪的歷史。辛亥革命發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資產階級萌芽與日益加深帝國主義侵略共存的時代,電影把革命產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革命的意義做了生動細緻的闡述。

電影從1907年秋瑾就義為起點,以1911年4月27日黃興率領廣州黃花崗起義;孫中山在海外遊説募捐;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首先爆發武昌起義;晚清政府內憂外患;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竊取革命果實等主線、戰爭、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讓人有夢迴過去的感覺,有不乏感人至深之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中國人民鬥爭的發展開闢了道路,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並在中國構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進取變化。

看完《辛亥革命》,我們倍受鼓舞,深知要不斷磨礪自我的心志,懂得要配合濰坊聾協組織,精誠團結的真諦,要富有辛亥革命推陳出新的膽識,學會創新,努力前進,把濰坊聾協工作做得更精,更細,更好。回首過去,放眼未來,我們沒有理由不去銘記那些革命先驅。我堅信,辛亥革命的精神和歷史使命將無止境的延續下去,並默默地指導我們一向前進。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心得感悟 篇八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外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內有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統治,內憂外患下的祖國滿目瘡痍,逐漸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中國人民當然不會就此屈服,於是,實現民族復興成了幾代人的夢想,無論是由農民領導的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還是走上層革新路線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再到打破了兩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幾十年間,無數有識之士前仆後繼,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浪潮”,共同鑄就了一部救亡圖存、民族抗爭的中國近代史篇章。

辛亥革命這場幾乎吸納了當時所有中國先進分子的民主革命,雖然最終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但它終結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統治,消滅了世代相襲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更是給苦難中的人民注入了民族、民權、民生的新思想,在必須程度上,解除了傳統封建禮教對人民的束縛,也為之後各種新思潮在中國的構成和傳播掃清了障礙。能夠説,辛亥革命為近代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再回到電影中,當目睹年僅32歲的秋瑾英勇就義時,我動容了;廣州起義後,當看到林覺民烈士的遺體被殘忍的敵人拋入水中時,我憤怒了;當聽着起義的號角,相隔百年見證武昌首義的勝利時,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感人之處,莫過於這些革命者很多都來自富足的家庭,他們甘願拋棄優越的物質生活,告別自我的親人,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民主革命中,用自我的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這天我們的孩子能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中上課,而我們能夠享受現代化帶來的幸福生活,試想一下,若沒有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這天的中國又將會如何?忘記歷史是一種背叛,而辛亥革命,就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歷史。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將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讓孩子們明白如今的完美生活來之不易,照顧好祖國未來的“花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g4pd8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