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文化傳播:要對外更要對內

文化傳播:要對外更要對內

文化傳播:要對外更要對內

文化傳播:要對外更要對內

在俄羅斯第十四屆“契訶夫國際戲劇節”的開幕演出上,我國的大型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在莫斯科州立大學驚豔“綻放”,好評如潮,受到俄羅斯媒體濃墨重彩的讚美。然而此次演出前的一個環節,卻是令人格外動容。

由於兩國文化差異,外國市民大多對崑曲所知不多。為了讓外國觀眾瞭解崑曲的歷史,明白把演出從室內舞台搬至園林實景的良苦用心,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心生親近,感受到中國傳承、弘揚本民族文化的真誠和努力,在正式演出前一天,主創團隊主動“加場”,為觀眾進行了長達兩小時的崑曲講座。全套彩粧的主創人員還精心製作了俄文版的PPT演示文稿,向觀眾普及崑曲相關知識,演示舞台效果。一聲“姐姐”,不同唱腔,讓觀眾體會其中的情緒差異;一個雲手,幾步搖曳,讓觀眾感受其中豐富的內心情感。這場普及講座受到俄羅斯觀眾的熱情歡迎和廣泛參與,甚至有的觀眾表示比看演出還過癮,能知道許多“為什麼”,並從中感受到中國文化傳承者們對本國文化的敬畏、對外國觀眾的真誠。

《牡丹亭》主創團隊此舉的確是用心良苦,值得大讚。文化需要傳承,也需要傳播。傳承只是少數人的使命,傳播才能成就文化的延續與價值。《牡丹亭》此次的傳播方式的確是令人耳目一新,且效果卓然。只是我們的團隊可以對外國觀眾如此煞費苦心的傳播,為什麼不能如此用心的向國內觀眾傳播呢?

縱覽如今,秦腔、京劇、崑曲、黃梅戲、越劇等多種千年流傳下來的民粹、國粹,在國內多有式微。只有少數繼承者們對各自所從事的表演有着深入瞭解,但是廣大羣眾則是非常陌生,即便是每一劇種產生、流行的當地羣眾也並不怎麼了解該劇種的表演風格、藝術手法等。加之各種現代媒體的發達,舞台演出也少之又少,演員們大多演出都是為了參加一些大多隻有專業人士到場參與的比賽或者其他活動,很少有在民間專門供羣眾欣賞的演出。於是,羣眾因為欣賞不到而愈加不瞭解,因為不瞭解而愈加無法真正欣賞。久而久之,這些民粹、國粹便是隻能出現在官方或者專業人士的宣傳詞中了,它們自“粹”它們的,我們的羣眾也自娛自己的,彼此敬而遠之。

長久以來,我們都在強調文化的傳承、傳播,但是卻總是對內過於強調了傳承,而忽視了傳播。總是理所當然的以為,傳播就是傳播給那些完全不瞭解的人,傳播給外國人,彷彿對於我們自己的國民就不需要傳播。其實不然,如果我們本土的人都對自己的經典文化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瞭解,難道還能指望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煥發新生嗎?一種文化的渾厚生命力歸根結底在於這種文化背後羣體的支撐、信賴、熱愛、傳承,一種連本族羣都不瞭解的文化,又能期待博得陌生族羣的幾分敬畏與熱愛呢?

若我們將《牡丹亭》主創團隊此次的做法多多推廣於國內,讓我們的各種戲曲演員不再只為舞台而容,走下神壇,站上講台,為我們的老百姓講講什麼是唱唸做打,什麼是雲手、搖曳,讓我們的老百姓真真實實瞭解每一劇種的內在肌理,具備對該劇種的欣賞能力。那麼以後面對該劇種演出,也便不會再是台上演員演得如痴如醉,台下百姓走馬觀花,雲山霧繞,似懂非懂。百姓瞭解了,才會被台上的表演所吸引,才能夠明白舞台上演員究竟在表達什麼,才能夠評判演員演得好不好、到不到位。因為了解,便更容易熱愛,因為熱愛,便更樂於傳播。屆時,我們每一位瞭解該劇種的國民都可能是一個劇種、一種文化的傳播者,隨時隨地,國內國外,旅遊探親都可以發生傳播。全民傳播,力量定要大於僅靠那少得可憐的幾個傳承者去搖旗吶喊,同時也定能壯大傳承者的隊伍。

其實我們的百姓並不是不熱愛我們的戲曲文化,只是因為時移勢遷,大多不瞭解了,因為不瞭解以至於失去了欣賞的能力。而我們最需要做的,不是指責、不是感傷,而是應該尋找最容易讓羣眾接受的傳播方式,讓我們的國民重新瞭解我們的戲曲、我們的文化,重新培養起他們的欣賞能力。

對外的傳播固然可以博得掌聲,甚至開枝散葉,但對內的傳播才能真正的固本牢源,永葆生機。文化的傳播既要對外更要對內。只有內力強大,傳播出去的文化才更有底氣、有感染力、有生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lvkv5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