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孝道感悟與心得體會多篇

孝道感悟與心得體會多篇

孝道感悟與心得體會多篇

孝道感悟與心得體會篇1

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形成歷史悠久。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忠孝節義向來被認為是是中華傳統美德,其中孝佔有重要位置。萬惡淫為首,百善孝行先,這也是流傳甚廣的古訓。

今天為我們青馬班全體成員授課的是理學院黨委,餘育新副書記,這次講座的標題是《中華傳統文化——孝文化》。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尊敬關愛父母。

曾子把孝分了三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能養是個底線,底線以下就是不孝。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戳,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在弄清形成過程之前我們必須知道“孝”的本質。這是研究問題的基礎。孝的本質是子孫之德。後輩應對先輩進行衣食上的供養和態度上的尊敬等。

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

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至親至愛;在社會上尊老敬老,選賢舉能;在國家,則忠於君主,報效朝廷。

漢王朝提倡“以孝治天下”,選拔官員也把“孝”作為一個基本標準。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其侍奉母親從不懈怠。《親嘗湯藥》講述的是漢代文帝孝行的故事,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則故事。他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從小就奉行孝道。劉恆被封為代王時,生母薄太后跟隨他住在一起。劉恆與母親感情深厚,傾心的侍奉母親,盡力讓她感到快樂和滿足。然而薄太后身體虛弱,常患病,連續三年都卧病在牀。三年裏,漢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後便衣不解帶地陪伴在薄太后病牀前。給太后煎好的湯藥,他總要親自嘗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唯恐藥餌失調。那些日子裏,漢文帝往往通宵達旦,陪伴在母親身邊。三年後,母親的身體終於康復,他卻由於操勞過度累倒了。漢文帝的仁義和孝順感動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國有方,國家一派興旺景象,與後來的漢景帝一起開創了歷史上“文景之治”的繁榮時代。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孝”,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把“孝”視為一切道德規範的根本基礎和發展前提,認為“孝”是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更是治國之道。古有虞舜孝感動天,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今有陳毅探母,鄧小平贍養繼母等鮮活事例,還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等等諸如此類,無不折射出孝文化的光輝。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贍養父母,孝敬老人是天經地義之事,乃做人根本。為人子女者當懂得感恩,崇尚孝道,做好份內之事。

講座最後餘育新副書記為我們總結了中國孝道文化主要內涵包括: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而孝文化的歷史作用則包括修身養性,融合家庭,報國敬業,凝聚社會。最後,他給了我們一句話:“遠大理想,刻苦學習,艱苦奮鬥,開拓創新,高尚品行。”

聽完講座,我感受頗深。如今社會,不知是因為巨大的社會壓力還是本為這社會的人情淡薄,不孝之人、不孝之事在頻頻出現。“孝”是我們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美德,我們作為炎黃子孫,就應該好好地將此傳承下去。“孝”是一種愛,是對父母、長輩之愛。是一種最基礎、最切近的情感。常有人説:“如果一個人他懂得孝順,那麼就一定不是個壞人。”因為懂得孝,那麼心便是善良的。父母對於我們是一輩子的恩人,從我們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從我們踏進學習的殿堂到走進工作的大門,都是他們在背後默默的注視着,默默的奉獻着。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我們一輩子都無法回報玩的恩情,所以“孝”是我們應該做的是,而且也是我們必須做的事。人不孝則喪失了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所以,現在的我們都應做一個懂得“孝”的人。

孝道感悟與心得體會篇2

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絕該繼承和發揚。孝親敬老美德更是精髓,更應該繼續發揚光大,這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是良心的要求。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傳統倫理觀念。在《孝經》中,“孝”被開宗明義地肯定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並被儒家視為“仁之內核”。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幾千年來,“磕頭”、“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靈”等儀式一直承載着中華民族“孝”文化的內容。而當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更是嚴格保留了很多的傳統孝道儀式和規範。例如在韓國,每年春節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七年級之前趕回供奉祖先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儀式並相互拜年。拜年時,長者盤膝而坐,晚輩在長者面前下跪叩頭,長者對成年晚輩低頭彎腰答禮。

“一定的內容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夏學鑾並不否定當代青少年在春節時給父母磕頭的意義。他説,有選擇地恢復一些體現家庭長幼尊卑倫理關係的傳統社會儀式還是必要的,弘揚孝道需要藉助具體的形式。其實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理解磕頭後面的價值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表達愛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個老人內心感到温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孝悌並稱不可偏廢;二是無違父母;三是為父母守孝;四是在家盡孝,在國必忠。

孝道感悟與心得體會篇3

“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她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啊,這個人就是爸,啊,這個人就是媽……”我是聽着這首歌長大的,小時候雖然對它的內涵理解並不深刻,但能懂得父母對孩子的無限關愛。

仔細回想:夏天那一盤甘爽的西瓜,冬天那一碗温熱的湯麪,學習時那一句温馨的提示,乘上校車前那一聲小小的叮嚀……父母總是在暗處默默地做我們成長的基石,多少苦累卻從來沒抱怨過一次,如此莫大的恩情,我們怎能不給予回報呢?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怎能報答得完呢?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着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生長在蜜罐中的我們不必像上面所説的那樣,要做一番驚人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注意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的家庭是五口之家,有爺爺,奶奶,爸爸,還有我的孿生哥哥,當然還有我啦!媽媽在四年前放棄婚姻離開了我們……天大有個家,地大有個爸,爸爸開了一家婚慶公司。整天忙裏忙外,接單,策劃,出婚慶。每當看見爸爸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家,我的心就會掠過一絲愧疚,都説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可我這小棉襖實在太小太薄,沒有太大的能力幫爸爸,爸爸每接一單慶典都要在台歷上標明:某某地方,誰誰家,慶典事項等,我知道爸爸事多,所以我總要翻枱歷,根據訂單內容編成小冊子,提前提醒爸爸,為慶典做準備,以免誤了人家的喜事,由於出慶典前一天,都要把所有工作準備好,所以每到這一天,只要我在家,就會央求爸爸帶我和哥哥一起去,我們幫他佈置背景,擺放羅馬柱,鋪地毯。這點我可是非常在行的。知父莫如女,我是最瞭解爸爸的,每次爸爸出婚慶回來,都要喝大量的水,冬天我就提前準備好温開水加上蜂蜜調製。夏天我就在冰箱裏鎮好涼水加一點冰糖。為此,我總會得到爸爸的誇獎:“我的女兒就是乖!”

奶奶已經六十歲了,身體不是很好,患有高血壓,最怕着急上火,為減輕奶奶的家務負擔,我每天都幫助奶奶洗碗、掃地。為了哄奶奶開心,我鼓勵奶奶去村裏廣場上打腰鼓,奶奶年歲大,學的慢。我就跟她一起學,回來教奶奶,讓奶奶有個健康的身體和愉快的心情。我還經常把在學校裏學的歌唱給奶奶聽。每次我把考試卷出示在奶奶面前,奶奶總是樂得合不攏嘴,並豎起大拇指:“我的孫女就是了不起。”

給我點贊最多的要數爺爺了,爺爺的工作主要是放羊,餵養。我家裏五十多隻羊都歸爺爺管,有時看着爺爺很辛苦,我也時常替爺爺餵羊。春節那幾天正是我們家客來客往人多的時候,正趕上羊媽媽們生小羊,我和哥哥輪流守候,看哪個要生了,就趕忙找爺爺接生,我在一旁做助手,把剛生下來的小羊用棉布擦乾淨,一個個白白淨淨的小羊出生了,爺爺看在眼裏,美在心裏,嘴裏不停地誇我是個“小孝星”。

泱泱華夏,一個“孝”字繼承了我們中華幾千年的悠悠歷史,孝順父母,尊敬長輩,一直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傳統美德,願這種美德永遠傳承下去,讓孝道之花在我心中永遠綻放!謝謝大家!

孝道感悟與心得體會篇4

“孝”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表現,長久的存在於中國的歷史之中,是構建於血緣關係上的一種特殊的情感。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傳統中國社會,更是奠基於孝道之上的社會,因而孝道乃是使中華文明區別於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

在西方,人們講究獨立,當子女成年後一般不和父母一起居住。但是在中國,養兒為防老的觀念一直都存在。贍養年老的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也是晚輩對長輩緬懷感恩之情的一種自然的流露。

“孝”深深的奠基在中國人的道德觀念當中,無疑是中國人心中道德的最低標準。無怪乎很多品牌例如椰導鹿龜酒,養生堂龜鼈丸等在中國市場投放的廣告都以“孝”為主題。

“孝”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情感,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機制。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原發性、綜合性,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與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顯着特色之一。

我們從孝的起源到孔子孝道思想的繼承與開展,瞭解孔子如何去蕪存菁,將殷商迷信的鬼神觀人文化,知道慎終追遠的意義;將周代表面的孝行內在化,真誠的孝、親、愛,進而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種天下一家的理想境界。這種境界並非不可能,而是需要每個人先放下心中的對待,真心的善待自己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包容人世間的榮辱得失、稱譏譭譽、吉凶禍福,以平常心看待這些過程。因為我們知道煩惱憤怒並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將我們這憤怒無明的心放下,祈求上天來替我們安排,以喜悦的心來面對每一個當下,那麼我們的心自然可以達到無限的包容,可以化解人世間一切的不如意。

孝在中國傳統社會具有文化之源、社會之基的重要地位,這是有其歷史根源的。孝道具有人民性與封建性、精華與糟粕、歷史性和繼承性的兩重性,其歷史作用也表現出積極與消極的兩面性。

孝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就在於孝是中國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義的思想淵源,當代社會文化應當努力實現功利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統一。以孝為基礎的中國人文主義傳統是建構當代社會時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資源。對孝文化的傳承要有批判和鑑別的吸收和摒棄。

中國是個以“孝”為文化核心的社會,“孝”的觀念規範着中國人的生命行為和政治方向。它雖然不是宗教,但是具有宗教的功能和價值,甚至超乎宗教,成為人生而為人的重要核心思想。最早的“孝”觀念源自上古祭天祀祖的儀式 ,此時先民開始有“報本反始”的觀念。西周封建制度後,有了宗族制度,產生五倫觀念: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因而“孝道”由此產生。到了孔子,禮崩樂壞,孔子以“仁”重新賦予禮樂新生命,撥亂反正,將流於形式的孝行內省化、人性化,成為人自我實現的重要價值觀。

孝在當代社會,不再具有泛孝主義的地位,而只能重新回到其作為家庭倫理的地位上來,現代的新孝道具有人格平等性、義務並行互益性、注重感情性、強調自律性等特點,孝對處理當代家庭親子關係,對社會、家庭解決養老問題,形成尊老風尚,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都具有積極的作用,甚至如果能發揚其衍生意義的積極內含,吸取其合理成分,那麼對當代社會文明建設、發揚愛國主義,增強民族凝聚力,振興中華均具有積極價值。孝的培養與實踐是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的起點。孝是形成現代和諧人際關係的價值淵源,是形成和睦社會風尚、保持社會穩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孝是愛國心的根源和動力,孝是民族團結、興旺發達的精神基礎,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

至少我個人認為一個人不能沒有“孝”,中國也不能沒有“孝”文化。作為現代的人,更應該繼承中國“孝”文化中的精華,並且讓其更具有現代價值。

孝道感悟與心得體會篇5

常言説“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礎、道德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精神動力。當前社會隨着經濟的發展,經濟利益的驅使,追逐物慾等思想侵蝕了一些人的頭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益複雜化,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改變,人們對精神層次的追求日益淡化,尊長孝親的傳統美德逐漸缺失,即使有“孝”的意識,也以沒時間、沒精力等各種藉口,不能把“孝”付諸於行動,人們思想中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出現了滑坡現象。市委市政府適時開展的“孝德”教育,目的,就是為了弘揚中國的這種傳統文化,讓每個幹部職工在“孝德”教育中心靈得以淨化、啟迪,在實踐中體會、感悟、認同、崇尚“孝德”,在反思自己在尊長孝親、感恩父母的過程中,端正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並將這種感恩之心付諸行動,讓“愛與責任”的體現昇華至愛自己的崗位、感恩父母、感恩領導、感恩同事……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在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最終實現思想境界的昇華。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長在這個世界上,都源於父母。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開始,無時無刻不牽動着父母的心。父母不僅賦於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愛、是言傳身教,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

為了改善兒女的生存環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勞……伴着我們茁壯成長的是父母日漸衰老,頭髮白了,背駝了,皺紋堆壘爬滿臉頰……兒女成人後相繼踏出家門,成家立業。俗話説“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後,特別是在撫養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艱辛、父母的無私偉大、不求回報的愛,“烏鴉尚知反哺”,然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回報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記,父母為了讓我讀好書而省吃儉用;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不能忘記父母的千叮萬囑。

孝德教育讓我真正懂得了如何盡“孝”?而不能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人生苦短,要懂得及時行“孝”。“孝”分“小孝”、“中孝”、“大孝”,而“孝”的最高境界是行“大孝”,孟子曰:“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俗話説:“羊知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只有孝敬父母者,才能懂得“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才能領悟人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愛的真諦,才有可能在“老吾老”的基礎上將愛與善擴展到“人之老”,才有可能昇華出大愛大善的崇高品格,一個社會,只有人人善待父母,才能使善良得以弘揚,關愛得以傳遞,温暖隨處可見,才能不斷走向文明、進步與和諧。可見孝是世間一切美好品質的源頭,是“百善之先”。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説,“日三省其身”,我們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勉勵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錯誤,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陋室銘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雖然房子簡陋,但是因為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簡陋。個人品德是一個人的內在的涵養,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它不會因為人的貴賤貧窮,漂亮和醜陋而劃分,它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發出它耀眼的光輝。

通過學習,使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過失及時的得以糾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斷的提高,我一定會以此為契機,把愛與善的種子撒遍人間。讓我們大家一起重塑道德靈魂,使人性的光芒永遠熠熠生輝!

孝道感悟與心得體會篇6

我看過這麼一幅漫畫: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為姥姥舉辦生日宴會。桌上美味佳餚,應有盡有,唯獨沒有姥姥的身影。卻見小外孫指着在廚房正在汗流滿面做飯的姥姥叫道:“姥姥,該您吹蠟燭了。”

好一個生日宴會,這哪裏是為老人舉辦的,分明是讓老人無償地為他們付出!我不禁問道:“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裏去了?”

我們知道,從古至今,“孝”字佔據着幾乎全部人的思想意識。不論年長、年幼,都遵循着“孝”。古時候的“孝”便為“順”,孝順永遠連在一起,最後終於成為專有詞。一家之中,父親為一家之主,兒女必須言聽計從,不論對錯,一律服從,這也是孝的一種體現。

而今,“孝”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改變,從一味順從,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異,從精神、物質兩方面來盡孝。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每當週末,一些老人的家裏總是兒女滿堂,聚在一起,對老人問寒問暖,給老人買補品,陪老人談天,孫子們也向老人彙報好成績,逗老人開心,這是新時代孝的體現。

社會在一天天地進步,從古時的一味順從發展到今天的物質、精神兩方面盡孝,無一不體現出中國人對“孝”的重視。

而國外與我們不同,他們那裏子女與老人之間的關係只是金錢關係,家長只負責把兒女撫養成人,其餘則撒手不管,全無關係了。而家長到了晚年,縱使兒女成羣,也不會出現兒孫滿堂,歡聚一堂的情景,他們是冷漠的金錢關係。我聽過這麼一件事,有一位老人孤身一人住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幢小房子裏。有一天當郵差來送養老金清單時,發現這個老人已死去多時了。是由於突發心臟病而亡。據瞭解,她有九個兒女,個個生活得都不錯,還有一個是大資本家。可她在這九個兒女成人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她們,頂多在聖誕節時收到幾份小禮物。而在她死後,她的兒女也未曾表示過什麼。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至少是在“孝道”方面的差異。無怪乎有人這麼評析: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是兒童的天堂,成人的戰場和老人的地獄。

可見,講“孝道”是中國人的美德之一。

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親。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親的時候,他的母親由於行動不便,年老多病,把褲子拉髒了。當她看見陳毅進來,忙把髒褲子藏到褥子底下。當陳毅發現褥子下的髒褲子之後,埋怨母親為什麼把褲子藏起來,自己的兒子有什麼顧忌的。她母親説:“這粗活還是讓別人去幹吧。”陳毅卻説:“我是您的兒子呀?別人怎能代替呢!”説罷,三下五除二就把褲子洗好了。

可見,上至領袖,下到百姓,無一不在遵循着“孝道”,孝道是我們中國人最突出的美德。

我們青少年理應繼承這一美德,決不能像那幅漫畫所畫的那樣做,而是進一步把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發揚光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pd4q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