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1

做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特別是鄉村語文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國小語文教師每期都有一個熱門話題,如“今日我們怎樣讀經典”、“當名家名國小教師的讀書心得體會進入教材”、“用聲音復活經典”等,對每個話題都有深入地研究,給我許多思想上的啟迪,教育教學上的引導和幫助。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國小語文教師》為我解決了問題。“問訊處”這個欄目對國小語文教學中常見的疑難問題,如偏旁筆畫、語音文字、詞語句子、語法修辭、標點符教材教法、常識資料等方面為讀者做解答,為我的教學提供方便。如20xx。

12期的“問訊處”欄目中,有一位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作文批改中常用哪些修改符號?”這個問題我也一直模糊不清,幾次問訊其他老師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當我看到令怡老師的解答後,一下子感覺很明瞭了,心中非常感激令怡老師,非常感激《國小語文教師》。《國小語文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從閲讀精品課堂、備課室、案例與反思這些板塊,可以為我們打造高效課堂提供有益的幫助。今年寒假期間,我認真閲讀了20xx。01期刊。其中“備課室”中的“寒假備課專輯”深受我的喜愛。《燕子》是一國小教師的讀書心得體會經典課文,我去年時教過這國小教師的讀書心得體會課文,甚至能流利的背下來,可在課堂上的教學卻並不盡人意,沒能讓學生和我一道進入課文的意境,感受到燕子的活潑機靈、可愛,春天的美好。我讀了賀秀麗老師的《一支春天的讚歌》時,對自己以往的教學進行了反思。我雖然對《燕子》這一課非常熟悉,但是對文本的解讀卻不夠,造成了教學方法上運用不當。沒有充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沒有從孩子的生活入手,增強課的趣味性,作業設計也不夠開放性。我想再次教學這一課時,我的課堂肯定會煥發出以前沒有的光彩。

同時《國小語文教師》推出了“園丁故事”、“封面人物”等,這不僅有吸引人的故事,閃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藝術,還讓我們認識和了解到像於永正、李吉林、徐根容、竇桂梅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感染和滋潤着無數語文教師的茁壯成長,也為許許多多的青年語文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樑,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在我的心目中,《國小語文教師》就是我的摯友。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我都通過《國小語文教師》汲取。《國小語文教師》十分樸素平實、務實,樸實、平實是其魅力的源泉。樸素、精緻、人文是其獨具的特點。園丁故事動人,她的百家講壇特吸引人,教學點評忠懇,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國小語文教改的衝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國小語文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為“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國小語文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一直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收穫,在這人生的黃金時間,我想我會靜下心來讀《國小語文教師》這本教育雜誌,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以《國小語文教師》為導航,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尋到教學的“亮點”,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2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不僅僅老師要讀書,每一個想提高學識的人都要讀書。在這短暫的一個學期裏,我讀到了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一個學期裏,我感覺收穫頗豐。以下就是我這一學期來讀書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我還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或做一些記號。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

常聽學生家長説“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裏就誰的話都不聽了。”在研讀中,我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美好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為我指出,這樣不僅師生之間的關係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

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説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説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回想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着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説,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

更深的體會是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該學會的`,更應該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從眾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發現,做人貴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會善。我的這種感受是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一直以來,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經驗為借鑑,堅持以“認真負責”處世,以“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為原則,我覺得,作為一位教師,首先必須做到:

一、説到做到,從不失信;

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三、尊重學生,一視同仁;

四、講求效率,仔細認真;

五、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六、精讀細講,教學相長。

話又説回來,常言道: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學習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學習中最大的樂趣。學習型社會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個體完全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

簡言之,同時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我覺得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並不是如“蜀道之難”。只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

不斷積累經驗,長期地保持一顆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學生又將演出一幕怎樣的好戲?我今天又將看到孩子們的什麼新花樣?我自己又該為他們做些什麼事?處處為孩子們着想,在為學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時,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3

讀了《世上最划算的教育》一書,深深感到: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職業,是全天侯的,從幹上的那一天起,就永遠沒有退休的可能;並且不準請假,不得偷懶,不能夠休息,白天黑夜都得上班,並且沒有薪水——薪水在其他地方掙,然後往這兒花;這種職業,叫做父母。

教育好自我的子女,就要從培養好子女各方面的良好習慣開始,有人説,培養好習慣就像往銀行裏存錢,隨時都能夠取出來用。有了一個好習慣,就好像在銀行裏存了一筆錢,有了兩個好習慣,就存了兩筆錢好的習慣很多,就等於在銀行裏存了很多錢,一輩子都能夠取之不盡。《世上最划算的教育》一書,“童年需要培養的38種好習慣”,每一種好習慣都從故事引入,讓我們思考學到了什麼讓人能夠從中學到知識,再運用到實踐中。例如:書中在培養孩子“遵守諾言的習慣”裏,引用了《宋慶玲的故事》,故事裏的小慶玲為了她之前答應教小珍疊花的事,而放棄了全家到一個很趣味的伯伯家做客,而不知怎樣,她等了一個午時,小珍也沒有來,爸爸遺憾地説“早明白就一齊出去,慶齡一個人在家多寂寞啊”。懂事的小慶齡卻説,我們約好的,我本來就應當遵守自我的諾言,要不然我就是跟你們出去玩了,也不會高興啊!從這個故事裏,我們學到了什麼呢?小慶齡是自我決定留下來的,這一點很重要。她必須也是想去那個伯伯家做客的,可是最終放棄了,是因為在她心目中留下了等小珍更重要。我們從故事裏不難猜到,信諾言,不僅僅讓守諾的慶齡歡樂、有尊嚴、也讓小珍有了安全感和信賴。

如今,作為父母的我們能夠怎樣做呢?

1)凡向孩子許諾言,就要儘量兑現;

2)事前提醒孩子諾前三思,事後提醒孩子兑現諾言;

3)發現孩子守信用,要及時表揚;

4)不“逼”孩子許不可能兑現的諾言。孩子在成長中,需要培養的習慣實在是很多,如果你的孩子有了許多良好的習慣的話,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很划算呀!

在《我的教學生涯》一書中,斯霞教師強調:“為人師者,異常是國小教師,被孩子看作是智慧的化身、言行的典範,稍有不慎就會在幼小的心靈裏留下這樣那樣的錯覺。所以,學校無小事,教師無小節。”這是多麼貼切的總結,這是多麼深刻的認識。讓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洗禮。

一名成功的教師總是會用微笑來欣賞每個學生,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活力,更有利於讓學生構成良好的思想品行,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説過:“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質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正所謂好學生是誇出來的,讚揚一則讓他們渴望賞識的虛榮心得到滿足,二則在滿足的情景下能夠作到洗耳恭聽,甘願理解自我的缺點並加以改正。

所以在工作中,我們要努力做到既尊重學生,又嚴格要求學生,不挫傷其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對犯錯誤的學生,不用尖刻的語言去批評他,而是換個方式,換種説法,讓學生從我的語言中明白自我所犯錯誤,並能自覺地改正錯誤,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學生的個性特點各具形態,對於學生的某些個性特徵,比如內向、好動、煩躁等,應循循善誘,不能諷刺挖苦,更不能暴力的扼制。

每個學生是一個鮮活的人生世界,我們要經過多方面多渠道的疏通,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教師或朋友的身份展開談話,以進取樂觀的態度引導學生,為人師表。那麼,我們必須能成為學生真正的朋友。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4

利用假期休假時間,我讀了教育專著《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該書圍繞“教學是基於教師的心靈,即教師的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這一中心,探討了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心靈歷程,列舉了一種分離的生活並剖析了其背後的原因,鼓勵教師為更好地投入教學,過一種內心完整與和諧的生活,並由個人內心的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轉向更大的共同體世界,提出了教育改革中如何從教師心靈出發,激勵教師把職業發展和學生髮展緊密結合起來,為改革注入活力。

1、教學勇氣:問問自己我是誰?

我們做好工作的前提,緣自於對“我是誰”的認識。只有先認識自己,才能再談教學。當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我想我們的教育教學就會擺脱許多當前的困擾堅定執着地走下去。

要想最終獲得成功,必須有孤獨的時間和空間,真正的自由只能在孤獨中誕生。當無人能與你進行直達內心世界的攀談時,毫無疑問,你會孤獨。要能做到在孤獨中行走,需要極大的勇氣。教學是需要勇氣的,教育也是需要勇氣的,喪失了自我的老師,如何教育出有個性的、有創造力的學生?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勇氣是,首先應當對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負責,不跟着社會所謂的大環境隨波逐流,因為我們是改造社會、創造社會的人,所以,我們必須像吳非老師那樣,直立行走,不跪着教書。

2、自我肯定

“就像任何真實的人類活動一樣,教學不論好壞都發自內心世界。我把我的靈魂狀態、我的學科、以及我們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學生心靈上,我在教室裏體驗到的糾纏不清只不過是折射了我內心生活中的交錯盤繞。從這個角度説,教學提供通達靈魂的鏡子。如果我願意直面靈魂的鏡子,不迴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機會獲得自我的知識——而就優秀教學而言,認識自我與認識其學生和學科是同等重要的。“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好老師有一共同的特質:一種把他們個人的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 “當我喚回了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時,當我牢記我的自我個性和我的天職意識時,威信就樹立起來了。這時教學就能夠發自我自己真實的內心深處——這是一種有機會在學生們的內心獲得默契的迴應、共鳴的真實。”

以上幾段文字,我們可以找出幾個關鍵詞:自身認同、自身完整,聽從自己的的心靈呼喚。教師的內心包含着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具體來説,心靈是指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完整,自我認同是指構成生活的不同力量的匯聚,這些不同的力量來自你的天賦、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等,而自我完整則是指將這些力量協調,編織進一個完整的人格中,即一個人是在生活各種力量的集結中找到自我認同和自我完整的。然而,教學上的種種要求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心教學,傾向於去外部客觀世界尋找力量使我們確信技術、方法、模式,使得教師的“心靈”是我們鮮去討論的一個話題。作為老師,在“與學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時”,你有了新的發展機會。你是否為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當教師“用一種深切地結合他本身獨特氣質的方式”把把自身獨特的優勢整合於教學中,在與自我、學生、學科的密切聯繫中彰顯生命本質時,就能夠發揮出驚人的教育力量,甚至發揮出改變現實教育制度的力量。所以,我們必須走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呼喚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他的學生面前,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以主體為中心的課堂

“以主體為中心的課堂是以這樣的事實為特徵的:這第三事物真實地存在,且生動活潑,有聲有色,以至於它能令教師和學生都要為他們所説和所做的一切負責。在這樣的教室中,並不存在惰性事物。偉大的物質如此活躍,教師可以當學生,而學生也可以當教師,彼此都可以偉大事物的名義向對方發表其見解。在這裏,教師和學生都擁有一種超越本身的力量——這就是超越了我們的自我專注、拒絕把我們削減為只需要自我關注的主體力量。”

我們的教學經常徘徊於兩種中心之間而無所適從,教學究竟是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呢?當教師和學生成為課堂中唯一的活躍體時,不是教師有絕對的權威,就是學生佔據整個課堂。缺乏標尺的天平總是東斜西歪,平衡需要一個第三事物的支撐。這個第三事物就是要學習的事物,即稱之為“主體”。帕爾默提出課堂應以主體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或者以學生為中心。如果我們把知識看作是純客觀的,那麼知識就像被處理過的動物標本一樣,乾癟而缺乏生氣。這樣的知識是死的,只能被稱作“客體”,作為客體的知識,在課堂中則表現為教師向學生單向傳授。然而,認知者與被知者始終處於一張不可分割的互動關係網之中。如果我們將被知事物看作是有生命力的,主體不停地呼喚我們從自我中進入它自身之內,去深入發掘它的祕密,課堂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力和機會與主體直接對話,產生聯繫,就構成了一個以主體為中心的交錯、動態的學習共同體。事實上,當前課程改革堅持的精神實質就是主體教學,我們完全可以建構一種高效的開放的課堂,將知識有意義地連接起來,將學生引入和主體之間富有激情的對話。融入集體

“由於學生一起學習,所以真正共同體發揮了教育力量。雖然我們依然堅信競爭是提升學習動機的最好辦法,但因這些學生的個人學習使他們能夠為羣體的探討作出貢獻?。一起學習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從別人的眼睛看待事實的機會,而不是強迫他們透過他們自己有限的視野去審視每一件事物。他們能檢查而且糾正從各種不同的觀點所看見的一切,因而有機會得出更趨於正確的結論。”

帕爾默一語道破作為教師建設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是多麼重要!我們完全可以讓共同體發揮教育的力量,但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體的基礎上。何謂真正的共同體呢?帕爾默這麼描述:“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同時關注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不是教師或學生——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特質獲得融合和超驗昇華”、“儘管表現形式不一,但是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着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繫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於教師的內心中。”教學是一種個人化的專業,在這樣的“教師文化”中,不僅僅是停留在學習他人的長處上。帕爾默告訴我們,“從同事那裏我們可以更多地瞭解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教學”,“當我們聆聽彼此的故事時,我們時常會默默地反思自己作為一名老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共同體中的同行是很好的鏡子,是很好的參照物。同行間的切磋,還能幫助我們瞭解探究自己的內心世界;同行的意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從別人眼睛裏看事實的機會。通過同行這面“鏡子”照出我自己,認識我自己。這樣,才是學習於“共同體”中,讓“自我”相融於“共同體”。

在閲讀《教學勇氣》的過程中,我不斷有新的發現和感動。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去探索其中的奧妙。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5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説:“可以為教師們定下一則金科玉律。在可能範圍內,一切事物都應該儘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智慧的開端當然不僅止在學習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覺事物的本身。”教學的直觀原則的提出是教育史上一個進步,但一開始只是停留在感覺論、經驗論的水平上,隨着教學實踐不斷豐富,心理學研究的進展,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產生,人們才逐步對這一原則有了全面的解釋,使它得到正確的運用。

現代教學論認為直觀之所以必要,是由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總是建立在對事物感知的基礎上,學生特別是青少年缺乏直接經驗,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容易犯抽象、空洞、形式主義的毛病;還由於青少年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是沿着由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向抽象邏輯思維佔優勢的.趨勢發展,教學要適應和促進這個過程。教學富於直觀性,有助於解決名詞術語脱離事物、抽象概念脱離具體形象、理解脱離感知等矛盾。鮮明生動的形象,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有助於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直觀材料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提供真實的事物本身,運用經過精心設計、改造和典型化的模擬物、代替物和象徵物,例如標本、模型、圖片、圖畫、圖表;在特定條件下由教師用形象化口頭語言描繪,或用比喻及其他方式喚起和改造學生已有的表象,等等。這些直觀材料和方法,要按照當前的教學任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運用。直觀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形成學生的生動表象並藉以形成概念,促進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師採用直觀教學的原則,要跟運用語言講解和啟發思考結合起來。教學中詞和直觀的相互作用幾種結合形式:教師用語言來指導學生觀察;口頭解説提供學生不能觀察到的東西;用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概括;通過語言把新知識傳授給學生,而直觀被用來作為例證。貫徹直觀原則,要求教師充分利用直觀材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並引導他們對直觀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0 世紀以來,由於廣播、幻燈、電影、錄音、錄像、電視、電子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手段的發展和應用,使直觀對象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侷限有了重大的突破,這為直觀教學原則的發展開闢了新的廣闊的前景。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6

一身的優秀讀物。通過閲讀這本書使我瞭解到偉大的祖國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悠久、燦爛文化的民族,並瞭解到祖國的過去,才能更加熱愛祖國的現在和將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生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件,湧現出優秀的人物。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知道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中華上下五千年”。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兩個部落,後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我還了解到原始人一開始不知道用火,生吃植物果實,即便是打來的野獸,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到後來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人民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才發明了火。我還了解到荊軻刺秦王的壯舉;辦事公正、執法嚴明、受到當地百姓稱讚的好宰相狄仁傑;為世界醫學界做出卓越貢獻的明醫李時珍;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著名詩人李白、白居易;大發明家祖沖之;女皇帝武則天;發明了地動儀的著名天文學家張衡;姜太公釣魚;堯舜讓位;大禹治水;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等等。

真是中華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睿智著稱於世。我們的祖先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我們民族的優秀代表——許多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不少民族英雄,都以他們的業績和成就,為民族的歷史畫卷增添了光彩。重温五千年曆史,使我們每個炎黃子孫感到自豪。我想,所有讀者正是抱着這樣的深厚感情,喜愛這本書的。

這套書都以一個個動人的歷史故事,具體地展現了一個個動人情節。其中看到《孟母三遷》的故事給我在教育孩子身上深深的感觸。孟母和她的兒子住在墓地的附近,孟子就經常到墓地裏玩死人下葬的遊戲,孟母認為孟子這樣沒有出息,不利於他讀書成才,便把家遷到了城裏。可是在城裏孟子又和小夥伴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於是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城東的學府對面居住。孟子這才開始認真學習,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名儒。從這個故事裏我體會到了父母和老師為了將我們培養成為有用人的用心。

説點實在的,其實我本不樂意讀書,是在李校長的鼓勵下,在學校各種政策的激勵下,我比以前多讀了很多書,從中我體會到書的力量可以帶我們飛翔,讀書可以讓我們翱遊知識的海洋。從書中,我學到了不少的知識,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給我帶來了學習的幫助。讓書這個好朋友伴隨我們一生。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7

魏書生認為,尊重別人是一種本事,“不會尊重人,從高層次上講,享受不到尊重人的那種自豪感和幸福感;從低層次上講,自我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魏書生很尊重自我的學生,學生只要有一點提高,他就表揚;學生犯了錯誤,他也不直接批評,而是用唱歌、寫説明書等形式引導學生自我教育。更讓我感動的可是,魏書生還十分注重點燃後進學生的期望之火,善於幫忙學生尋找長處,發展長處。魏書生以往講過這樣一件事:新學期,有兩個全校最差的學生進了他的班,他要求這兩個學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人找到自我的優點”。

學生説沒有優點魏書生則説:“不可能,我都替你找出兩條了”還有一個學生向魏書生坦言“我學的不好,只考了8分。”而魏書生則一臉驚喜:“你一不聽講,二不寫作業,三又不看書,還能得8分,這是天賦啊!”我想,類似的故事,魏書生肯定還有很多很多,他善於研究後進學生的心理特點,揚其長而避其短,不斷增強後進學生的內部驅動力,真正體現了“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其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他所説的“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人性,會使師生生活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忙、諒解、信任的和諧氣氛之中,從而真正體驗到做人的幸福與自豪感,減少內耗,明顯提高了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作家雨果説過:世界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俗話説,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權葉,當然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不論過去此刻還是未來,只要有人類存在,人的個體差異,個性差異與價值取向的多樣性就存在。所以作為教師對學生要寬容,豁達,教師要同情那些缺少天賦,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的或者成績差,或者犯了錯誤的學生,用同情心去喚醒兒童的上進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幫忙他們清除自卑感,排除他們的煩惱和悲傷,用熱情和温暖鼓勵學生充滿信心地學習和生活。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篇8

最近讀了《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一書,書中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細節描述將我們日常教育教學中容易產生的一些教育現象記錄下來,可貴的是書中還透過這些現象深入分析了這些現象背後隱藏的祕密,如:幼兒的心理、家庭因素、教師行為的影響等等,對我們這些一線的老師有很好的借鑑與警示作用。

書中一文《如果你們不聽話》中的黃老師常常會説:“如果你們不聽話,就不許……”,“如果你們不按照老師説的去做,就不能……”,這類話不僅像黃老師這樣的新老師會用,其實仔細想想在自己身上也會存在。這一類警告語對幼兒來説成效快,能夠很快就樹立好班中的“規矩”,而且對於老師來説還比較的省力、有效。但是文中卻分析長期使用這類警告語會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幼兒可能在外顯的行為上遵從了教師,但是內心並沒有真正認同,也不知道好的行為習慣給自己與他人的意義,這樣的行為是短暫的、無效的;其次,這樣的警告使幼兒生活在“他律”的要求下,並沒有幫助幼兒形成“自律”意識,而且警告與威脅也會讓孩子時時體驗對強制與壓迫,沒有幸福感;最後,經常使用警告性語言也會惡化師幼之間的關係,無法形成良好的人際心理氛圍,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所以,這些警告類的語言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大忌,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不能經常地運用。

其實作為大班的幼兒來説,他們對於自己的行為以及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已經有所認同。因此,對於這階段的孩子我們應該讓他明白在班級中“該做什麼?”“該怎麼做?”我們可以與幼兒一起製作一張圖文結合的班級作息表,讓孩子明白每個不同的時間我們該做些什麼,這樣可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秩序感。同時,再與幼兒一起為每個時間段應該怎麼做,制定出一些應該做到的規則,提醒幼兒遵守,幫助幼兒養成自律的意識。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在每個環節開展前做出一些簡單明瞭、童趣化的指示,提示幼兒在自己的行為中應該做到什麼。當然,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能力不同,我們切不可用一把尺來衡量,給予幼兒一些自己的空間,用縱向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長,才能讓幼兒感受到我們的關心與愛護,從而尊重我們,願意遵守班級中的各項規則,將規則真正做到放在心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w8wv5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