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俞老師講座心得體會多篇

俞老師講座心得體會多篇

俞老師講座心得體會多篇

俞老師講座心得體會篇1

從前的我自認為自己在學生身上傾注了一腔熱血,也算是愛自己的工作、愛自己的學生的教師了,可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教師》之後,我多麼汗顏,我意識到自己在學生的身上播撒的愛太膚淺、太空洞了,難怪學生畢業後見面時沒幾個對我熱情,不是他們冷血,是我這個老師做的不夠好。

也許這輩子我都是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教師,雖然我的內心深處多麼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李鎮西式的名師,我在工作之餘總是拜讀竇桂梅、李鎮西、程紅兵、魏書生、於漪等等名師寫得作品,我渴望從他們身上學到怎麼為人師的經驗,我希望我教過的學生能因為我是他們的老師而自豪、而幸福。於是,我時刻告誡自己必須做到如下幾方面:

一、要常懷一顆寬容的心對待你的學生。

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教師的心應該充滿對每一個他要打交道的具體孩子的愛,儘管他們可能會給你帶來許多不愉快的事,但只要你熱愛他們,一定會取得他們對自己的尊敬和愛戴。“

王新宇是我班頭腦靈活、敢説敢做、記憶力驚人的男生,但他對學習缺乏持之以恆的精神。他有的時候在語文課堂上熱情高漲,有的時候像個蔫了的茄子。對待作業的態度,時而認真,時而馬虎甚至不做。對於像他這樣的男生,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本可以成為一顆好苗子,但由於他三天曬網兩天打魚的態度,成績一直上不去。我決心盡我所能地幫他。一有空閒,我就熱心的為他輔導功課;一有機會,我就找他聊天,鼓勵他心無旁騖地去學習。一次,我正耐心地輔導他的功課,沒想到他居然説:”你為什麼老是抓着我不放!“我又驚又氣,我的一腔熱血居然被他嫌棄甚至誤解。我也厲聲地説道:”今後你愛怎樣就怎樣,我覺不過問你的學習。“當時的我真的很生氣,為什麼我的好心在他眼裏什麼都不是。沒想到第二天,在王新宇交上來的家庭作業本里,我赫然發現夾着一張小紙條,上面寫着:”老師,對不起,我不是故意傷害你的,請原諒你的學生的無知。“那一刻,我的眼裏濕潤了,我知道我對學生的愛他們是懂得的。

二、調控自己的情緒,做好學生的表率 。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這個職業是神聖的,有很多學生把將來當一名教師作為自己的理想職業,他們崇拜自己的老師,關注自己老師的言行舉止,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對教師的行為做出評判。因此,教師應該在學生面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維護在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做好學生的表率,不能把自己的情緒變化遷怒於學生。

有的時候,我也是不善控制自己的情緒。記得上學期期末考試,我班的張傑同學作文只寫了兩百來字,導致得分相當低。我當時一拿到他的語文試卷,就劈頭蓋臉地訓斥他:”你為什麼不把作文寫完,要知道因為你一個人就可以把班平均分拖下去好多。“張傑無辜地説道:”老師,我考試的時候是懷着認真的心態做的,因為做散文閲讀時,費得時間太多,導致作文來不及寫,我不是故意拖班級後腿的。“看着他抽泣的樣子,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錯了,我為什麼不分青紅皂白就罵他,其實他考試的字寫得相當認真,我就這麼在乎平均分,而忽視了他的考試態度了嗎?

所以,從今往後,我努力告誡自己:我要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做到不把情緒帶進課堂,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面對學生,始終對學生熱情、耐心,這樣做才體現了一個人民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對學生的高度責任感啊。

三、對每一個學生的態度都要和藹可親。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學生保持一樣的高度,用學生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學生,為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

以前我總是錯誤地認為:對學生越嚴格,你才能樹立威信,學生才會學好你所教的功課。現在,我不這麼認為了,對學生和藹可親也能把他們教好,甚至能拉近和學生的距離。

王碩是個坐不住的男生,他經常會趁你不注意,和周圍的同學講話。我也為此提醒過多次。那一次,我終於忍無可忍,在全班同學面前狠狠地批評他。雖然他在課堂上安分了一些,但他學習的熱情減少了許多,他看我的時候眼睛是仇視的,我反思道:一個十六歲的花季少年是很在乎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形象的,我這樣挫傷他的自尊心,對他好嗎?於是,下課後,我真誠地對他道歉。我發現他本來對我仇視的目光變得温順了。其實教師大可不必在你的學生面前板着臉,他們更喜歡看到老師的笑臉啊!

四、積極主動地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中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心理健康與否,關係到我們民族的整體素質能否提高,關係到國家的未來與興衰。可是,現實生活中,太多的家長、老師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當今中學中有相當部分學生由於心理、生理都不成熟,學習、生活諸多煩惱積壓在心裏,產生了不必要的焦慮、孤僻、自暴自棄等心理問題。

劉曉柯本是我班活潑開朗的女孩,能力相當強,是我的得力助手。可是進入八年級年級以來,由於文化功課難度加深,尤其是理科學習,一落千丈,甚至成為了”後進生“。原本喜愛笑的她總是耷拉着腦袋,上課趴在桌上懶洋洋的。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一得空閒,就對她説:”老師更喜歡積極開朗的你,至於學習,只要你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就算成績不優秀,老師也不會責怪你的。“同時,我又和劉曉柯走得比較親近的學生説:”你們也應該主動、關心好朋友,不僅在學習上熱心輔導她,更要從生活上關心她。“半個月之後,我收到劉曉柯寫給我的紙條:”老師,我最近的學習狀態讓您費心了,放心吧,老師!我現在充滿了正能量。“看到這些字,我舒心地笑了,也更體會到身為班主任,不要一味地苛求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應該關注她們的心理健康。

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也談不上師德。老子説:”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是啊,水無聲地滋養着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作為教師的我不是正應該像水一樣,把無私的愛奉獻給每一個孩子,而又不求回報嗎?所以,我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放棄一個孩子就等於扔給社會一個”定時炸彈“,放棄一個孩子,就等於製造一個家庭悲劇。真心愛他們吧,不管他們的家庭條件如何,不管他們的性情如何,也不管他們的成績如何,我都必須真心對待我的每一個學生。

俞老師講座心得體會篇2

12月6號, 陳默老師的心理學《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學視角》講座如期在大慶舉行,那天氣温突降,但寒冷的天氣並沒有阻擋專程來聽陳默老師課的各位老師的熱情,整整三個小時的講座非常精彩,陳默老師從孩子每個年齡段所面臨心理任務和孕育能力,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講解了不同年齡孩子的心理特徵、老師與孩子溝通的誤區以及如何正確地與孩子溝通,聽完講座我覺得有很多收穫要與大家相互交流:

講座一開始,陳默老師就為我們陳述了當今教師面臨的教育難題是前所未有,作為教師,我們該如何應對呢?首先她為我們分析了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任務及此階段需要孕育的能力。

針對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陳老師給我們指出了應對策略。所以班主任應該當學生的保護人,把對學生的愛放在第一位,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愛,還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瞭解,不僅從身體(出生和體能)、心理(氣質類型和個性特徵);還要從環境(家庭結構和親子關係)瞭解學生。總之,只有心到,班主任才能做好。

想讓孩子願意學習,就要懂得孩子學習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學習的理解和成年人不一樣,不是建立在理性的角度,如學習好才能有出息等,家長説千萬遍也沒有用,不懂,他們是從感性的角度看待學習的,學習有沒有樂趣?他們對學習有沒有感覺?所以,想讓孩子願意去學習,要把握三點:

1、有趣味,要“引誘”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這件事情好玩了,他才會去持續關注;

2、能分享,要為孩子營造分享的氛圍,這是一個人的學習動機也是心理需求;

3、有成就感,對孩子取得的每一個進步及時真誠地鼓勵,並且堅持不懈。

以上三點其實是一個理想狀態,在中國現實的教育環境中,是完全相悖的,不可能實現,就連做實驗,老師都要求把每一個實驗步驟背會,全部是教條的,孩子不可能產生真正的興趣。學校的評價標準單一,永遠是分數,分數高就是好學生,分數低就是差學生,這樣的環境下,對好學生差學生都不利。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不可能扭轉整個社會環境,也不能成天抱怨和無奈,陳老師特別強調——學校沒有的家長補!父母一定要把這些學校沒有的“營養”給孩子補上,通過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幫助孩子對學習建立興趣,特別是在很小的時候。多講故事,多提問題,他可能會對語文產生興趣;散步的時候數數馬路邊上有幾棵樹,再看看樹中間有幾個空,她可能對數字就有了概念;和孩子建立共同語言,對孩子學到的新知識展開真誠的探討,鼓勵他不斷地挖掘知識的內涵;堅持正面評價,及時真誠地讚美和肯定,等等。其實,成人學習也是這幾個特點,我們的拓展訓練就強調“體驗”、“互動”、“寓教於樂”,強調“分享”,用及時並且誇張的方式給予獎勵等。

父母還要記住一點,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為孩子注入心理能量。不要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孩子該如何學習,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即使在嬰兒期,他們對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家長儘可能減少干預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環境中,家長對孩子都有很高並且幾乎相同的期望,考好大學,找好工作,我們這幾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大的,並且似乎愈演愈烈(上幼兒園要徹夜排隊,大學聯考幾乎全民動員)。我們並不幸福,因為這根本不是我們自己的期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父母對孩子的高期望應該是——形成自尊人格。讓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完成自己的夢想。做到這一點也很簡單,長期信任!讓孩子自己做選擇,自己承擔責任,尊重,理解,包容他們。陳老師有一段對幸福人生的定義:你培養的孩子收入不低於社會平均水平,能夠欣賞自然美,會享受藝術美,獨處時不焦慮,羣處時也不焦慮,有跟伴侶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我覺得説得特別好,以一個平和的心面對孩子,讓孩子在自然的環境中成長,不要忽略他,也不要過度關注。

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小時候的影響是特別大的,而父母和家庭環境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我們已經總會為人父母,能為下一代做的就是保持平和的心態和正確的教育觀念。

俞老師講座心得體會篇3

陪孩子觀看了于丹老師的教育講座,受益非淺。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寓言故事:有一個孩子從小天天與大樹玩耍,大樹為了滿足孩子的願望,先是讓孩子摘了自己所有的果子去賣,用以換各式各樣的玩具,接着是截下樹枝,用於蓋新房,娶媳婦,最後是砍下樹幹,做成獨木舟供孩子去周遊世界……這個故事裏的大樹就是父母,而這個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孩子要什麼,我們做父母的就給什麼,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不懂得用自己的勞動去換取自己所需,認為父母所做的這些都是理所應當,不懂得珍惜和回報。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多數都比較自私,不懂得感恩。我們做家長的,不要嬌慣孩子,不要事事替孩子代辦,要讓孩子親自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應該讓他(她)自己洗自己的小手絹、小襪子,指導他(她)自己疊被子等等,不要怕累着他(她),其實做這些事情,並不會累壞孩子,相反還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有助於孩子各方面的發展,並能讓孩子在自己動手中獲得樂趣,在勞動中體會勞動成果獲得的不易,從使孩子在享受父母、親人給予的愛時能懷有感恩的心,知道孝敬父母長輩,擁有健康的人格。這樣的孩子,無論在社會生活中,都會擁有一個成功的位置。這才是我們做父母的應該為孩子做的。

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懂得了很多,做為家長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兒子已經九歲了,卻像個小皇帝,在家裏除了學習就是看電視、玩遊戲,連被子都不會疊,每天起牀都得大人叫,更別説幫大人做什麼了,簡直是個生活的“低能兒”!唉,作為母親,我真的很失敗!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以後,我要從我自身作起,改變為孩子事事代辦的做法,努力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努力縮短被同齡孩子拉下的距離,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自強自立、懂得感恩、擁有健康人格的社會接班人!

俞老師講座心得體會篇4

在秋意濃濃的季節裏,我們來到了新道街國小聽了著名教育專家林格教授的講座,受益匪淺。我們這些忙碌的一線教師們,能在辛苦勞作之時,獲准品味這麼高水準的講座,真乃三生有幸。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教育的終極是使受教育者自覺。林教授運用鮮活的事例,和藹可親的語調,講述着教育新理念。數小時的授課我們一點都沒有感到疲勞。並卻感觸頗深。

講座中,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林格教授養成教育的精闢觀點,我學習後心理有所觸動。是啊、無論家長還是老師,我們教育孩子的同時,確實要用心思考一下,我們教育孩子有好習慣,自己是否有身教,“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身教重於言傳”,這是好多老師都懂的至理名言。可“懂”不等於就能做得好。試想,如果一個老師對“有禮”的學生“疼愛有加”,對“沒禮”的學生愛理不理;或邊講粗話邊怪學生不文明,那後果會是怎麼樣呢?回過頭來想一想,如今,一些成年人的品行更令人汗顏。眾所周知的一些日常瑣事垃圾不亂丟,談不隨地吐,遵守交通規則等一方面,不正是一些有判斷力有自制力的成年人所為嗎?所以説養成教育的關鍵在教育者,在教育者觀念認識上急需加強。

從教二十多年來,我始終認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從學做人開始。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國小至國中階段是形成性格的最關鍵時期。在此階段,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讓學生好好學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他們學到的課本知識再多,他們的腦瓜再聰明,也很可能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因某種原因而前功盡棄,或走上社會成為一個“半廢人”。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説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鍊身體的習慣。”可見,抓好養成教育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大而言之,對於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養成教育看似習慣點滴就在我們身邊,但你能夠真正向林教授這樣全面理解它,是非常不易的事情,長期以來為什麼我們這個德育在教育中始終佔重要地位的國度,在一些地方如今卻連最基本的道德操守都已喪失?原因可能錯綜複雜,但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我們多年來養成教育的缺乏。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多注重於用説教或抓典型、樹模範、大張旗鼓地搞宣傳的方式進行品德教育,但卻忽視了對個人良好習慣的教育培養,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了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所以,注重養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培養公民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樹立起良好的道德風尚,才能為精神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林教授的精彩的論述,着實讓人折服。讓我們為迴歸教育的純真,共同努力吧!

俞老師講座心得體會篇5

今年9月,我有幸聆聽了湖北師範學院王文教授主講的《教師的“五心”修煉》,他深入淺出的講解、生動形象的例證,令人茅塞頓開。王教授的講解一次次博得全體教師的熱烈掌聲,按照王教授的講解,教師應該具有:給予快樂、拔出痛苦的慈悲心;師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平等心;生活簡單、心地單純的清淨心;體驗平凡、體驗快樂的歡喜心;覺而不迷、體察真諦的智慧心。這“五心”從師德的根本出發,涵蓋了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生活觀、價值觀,從教師的內心修煉到處理職業關係(特別是處理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從教師的職業操守到業務素質,作了綱要性的闡述。《教師的“五心”修煉》本可以是部鉅著,也是我一生讀不完的著作,更是我今後工作中追求的目標,它為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就是修煉神性、克服普通人心靈缺陷的過程”,“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心靈歷練的過程”,普通人都有愛,但普通人的愛是有條件的愛,是小愛,普通人也有“憐”,但普通人的“憐”常常與優越感連在一起,即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之心與愛恨心相反,它是教育的大巧: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大巧,“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有了熱愛學生的一顆心,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就會主動地去探索最能讓學生方便理解的方法,尋求開啟學生智慧的金鑰匙。付出愛是快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拔出別人的痛苦也是快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用王文教授的話來説,慈悲是教育的大巧。教師是一個最需要慈悲心而又很容易耗損慈悲心的職業。碰到後進生,特別是“雙差生”,我們就很容易降低慈悲之感。過去我們都為那些後進生傷透腦筋,有的甚至在分班時把他們當“皮球”踢,而不像汪金權老師那樣,去挖掘潛力,獨出心裁地因材施教,讓不會考試的學生能夠成人成才。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能夠因材施教,今天舊事重提,説明這在我們身上存在着不盡人意的做法慈悲心既利於自己也利於他人,這就告訴我們,愛別人就等於愛自己。愛學生就是愛自己。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從我做起,努力克服,讓慈悲之心在“師德”之上閃耀光芒!

慈悲之心與“平等心”是息息相通的。面對全班學生,我們就要像太陽,普照大地,不偏不倚;我們要像雨露,普降萬物,不多不少;我們要像大地,胸懷寬廣,不肥不瘦。學生是我們的上帝,也是我們職業賴以生存的根本。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生命是平等的、生命是嚴肅的、生命也是最神聖的,學生和老師也是平等的`關係,學生與學生之間更是一種平等的關係,如果我們偏袒或歧視一個學生,就是對生命的不尊重。不尊重生命,還有什麼生存價值可言?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種種思潮、光怪陸離的現象令人目不暇接,這要求我們老師保持一顆清淨心,把這紛擾世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在物慾橫流的時代,讓我們擁有一份純真;在寂寞紛擾的世界,讓我們擁有一份安靜。讓生活低調而不低級,樸素而不零亂,有目的、有靈性、保證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斷充實自己,對環境保持真實的生活,少用心計。簡單單純的生活。簡單單純的生活並不是説不思進取的生活,而是要永遠強化事業心,淡泊名利心,有超越功利的理想和興趣,即使在忙碌中也保持一種愉悦的心情。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隨緣而不攀緣,積極進取,去體驗工作的樂趣。

體驗工作的樂趣,這需要我們有一顆歡喜心。它要求我們善於體驗平凡工作和生活的樂趣,樹立正知、正見。歡喜心決定了我們的工作情緒和專業發展高度。如果我們一走進校園就頭痛、一走進教室就害怕、一拿起筆來備課就心煩,這樣對待工作哪有樂趣而言呢?教師的工作是瑣碎的,如果我們還整天抱怨,將這樣的情緒帶到工作中,還能把工作幹好嗎?教師的工作是平凡的,平凡是通向偉大的必由之路。汪金權老師在蘄春四中,以他平凡的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一個個平凡的事例,鋪成了他偉大的執教之路!我們要求學生對學習要有興趣,有興趣就有原動力。那麼,我們老師應該對我們的工作有興趣,我想,這個興趣所產生的力量是巨大的!是無窮的!有了前面所説的“四心”還不夠,要成就一番事業,還需要我們老師具有一顆智慧心。

智慧心就是覺悟心,覺悟到宇宙的真相,覺悟到工作的成敗得失,不被假象所迷惑。它要求我在平時工作中努力學習、鋭意創新、教學相長、樂此不疲。新“舊貌變新顏”不是靠表面粉飾所能達到的,必須用教師的智慧融入到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有建設性地工作,追求最好的做法,達到最好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wke33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