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實習報告 >

財政部門要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財政部門要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第一篇:財政部門要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財政部門要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並要求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財政作為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真實反映,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既是重要的物質基礎,又是重要的政策手段。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黨中央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這一全新認識,並把它貫徹、落實到具體的財政工作中去。

一、充分發揮財政職能,着力提高促進經濟發展的能力

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正確處理生財、聚財和用財的關係,通過促進經濟增長壯大財政實力。認真落實中央鬆緊適度的穩健財政政策,嚴格執行國家“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十六字方針,消除經濟發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穩定因素,同時遵循調整結構、有保有壓的原則,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要按照公共財政的改革方向,充分發揮財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調控經濟、監督管理的職能,依據“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逐步規範財政資金的供給範圍,減少對競爭領域的直接投入。綜合運用預算、税收、轉移支付、補貼等多種調控手段,加強財政政策和資金的引導作用。

大力支持國有企業改革,幫助國有企業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改革改組改制中遇到的困難。發揮財政在風險擔保和風險投資中的積極作用,培育包括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為企業的自我發展、自我創新創造更加公平、開放、寬鬆的財税環境,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要積極培育消費熱點,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和水平。要嚴格執行《税收徵管法》,提高財税部門的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使經濟發展的成果在財政收入中得到及時反映,進一步完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收入增長機制,努力做到應收盡收。

二、堅持以人為本,着力提高為民理財的公共保障能力

財政收入“取之於民”、財政支出“用之於民”,財政收支的安排與廣大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要大力調整支出結構,規範財政供給範圍。要完善公共衞生體系、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為人民羣眾提供一個安全的生產、生活環境。要全面運用財政投入、税費減免、小額貸款擔保等措施,完善就業和再就業的財政支撐體系和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鞏固民生之本。進一步完善以“低保”為基礎,專項救助和臨時救助為補充,綜合性、多層次的社會救助制度。

三、強化統籌兼顧,着力提高城鄉協調發展的能力

要充分發揮政府性投資資金的導向作用,加快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步伐,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更好地方便人民羣眾的工作和生活。要加大農業投入,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扶植現代農業,促進龍頭產業、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發展。要加快實施十項“民心工程”,大力開展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拓寬就業渠道,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依法保證財政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提高基礎教育水平。發展羣眾體育活動,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扶植力度,加強村鎮的基層羣眾性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繼續穩步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進農村公共衞生事業發展。

(四)深化管理改革,着力提高科學理財的能力

要以科學安排資金,集中財力辦大事為核心目標,繼續深化財政管理改革,完善財政預算決策機制。整合財力資源,增強事前核算意識,提高預算編制的準確性、科學性。要深化“收支兩條線”改革,加快非税收入收繳制度改革步伐,完善綜合財政預算管理。要加快推進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發揮對財政性資金的監管作用。加強政府債務管理,防範和化解財政風險。要進一步擴大政府採購範圍,加強對採購活動的監督和管理,提高政府採購效率。要紮實推進“金財工程”建設,整合基礎數據、資料,夯實財政基礎工作,做到政策清、情況明、數字準。積極開展財會誠信體系建設,加強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努力提高財會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職業道德水平和社會公信力。

要認真執行《預算法》、《廣東省預算審批監督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依法理財。積極主動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預算的審查和監督,推進政府理財的法制化和程序化。強化財政監督,進一步完善事前審核、事中監控檢查、事後評價相結合的財政監督機制,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財政監督管理體系。認真落實《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堅決依法查處各種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

本站範文網【】

第二篇:財政部門要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財政既是重要的物質基礎,又是重要的政策手段。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黨中央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這一全新認識,從以下幾方面貫徹、落實到具體的財政工作中去。

一、充分發揮財政職能,着力提高促進經濟發展的能力

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正確處理生財、聚財和用財的關係,通過促進經濟增長壯大財政實力。要按照公共財政的改革方向,充分發揮財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調控經濟、監督管理的職能,依據“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逐步規範財政資金的供給範圍,減少對競爭領域的直接投入。綜合運用預算、税收、轉移支付、補貼等多種調控手段,加強財政政策和資金的引導作用。

要發揮財政在風險擔保和風險投資中的積極作用,培育包括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為企業的自我發展、自我創新創造更加公平、開放、寬鬆的財税環境,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要積極培育消費熱點,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和水平。要嚴格執行《税收徵管法》,提高財税部門的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使經濟發展的成果在財政收入中得到及時反映,進一步完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收入增長機制,努力做到應收盡收。

二、堅持以人為本,着力提高為民理財的公共保障能力

財政收入“取之於民”、財政支出“用之於民”,財政收支的安排與廣大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要大力調整支出結構,規範財政供給範圍。要完善公共衞生體系、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為人民羣眾提供一個安全的生產、生活環境。要全面運用財政投入、税費減免、小額貸款擔保等措施,完善就業和再就業的財政支撐體系和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鞏固民生之本。要進一步完善以“低保”為基礎,專項救助和臨時救助為補充,綜合性、多層次的社會救助制度。

三、強化統籌兼顧,着力提高城鄉協調發展的能力

要充分發揮政府性投資資金的導向作用,加快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步伐,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更好地方便人民羣眾的工作和生活。要加大農業投入,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扶植現代農業,促進龍頭產業、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發展。要加快實施十項“民心工程”,大力開展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拓寬就業渠道,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依法保證財政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提高基礎教育水平。發展羣眾體育活動,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扶植力度,加強村鎮的基層羣眾性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繼續穩步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進農村公共衞生事業發展。

四、深化管理改革,着力提高科學理財的能力

要以科學安排資金,集中財力辦大事為核心目標,繼續深化財政管理改革,完善財政預算決策機制。整合財力資源,增強事前核算意識,提高預算編制的準確性、科學性。要深化“收支兩條線”改革,加快非税收入收繳制度改革步伐,完善綜合財政預算管理。要加快推進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發揮對財政性資金的監管作用。加強政府債務管理,防範和化解財政風險。要進一步擴大政府採購範圍,加強對採購活動的監督和管理,提高政府採購效率。要紮實推進“金財工程”建設,整合基礎數據、資料,夯實財政基礎工作,做到政策清、情況明、數字準。積極開展財會誠信體系建設,加強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努力提高財會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職業道德水平和社會公信力。

要認真執行《預算法》、《廣東省預算審批監督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依法理財。積極主動接受人大對預算的審查和監督,推進政府理財的法制化和程序化。強化財政監督,進一步完善事前審核、事中監控檢查、事後評價相結合的財政監督機制,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財政監督管理體系。認真落實《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堅決依法查處各種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

第三篇:立足本職 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立足本職 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25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發表重要講話。胡錦濤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胡錦濤指出,解放思想,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推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落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定不移地為之奮鬥。提出四個堅定不移,必將振奮和鼓舞全黨全國人民構建和諧社會的士氣。做到這四個堅定不移,對保持黨和國家事業順利發展的大局至關重要。

指出繼續高舉科學發展觀的旗幟,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明確了黨在新時期的奮鬥方向。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始終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物質基礎。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 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擁護。

胡錦濤指出,社會建設與廣大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社會建設,要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優先發展教育,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基本醫療衞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強調抓好黨的自身建設,從嚴治黨。要全面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幹部生活作風建設,大力改進學風和文風,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弄虛作假,反對奢侈浪費,使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更加自覺地堅持求真務實精神,更加自覺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羣眾路線。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真誠傾聽羣眾呼聲,真實反映羣眾願望,真情關心羣眾疾苦,多為羣眾辦好事、辦實事。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註重治本,更加註重預防,更加註重製度建設,加強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堅決查辦違紀違法案件。

通過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上的重要講話,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堅定不移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結合xx實際,要立足本職,提高監管水

平;服務大局,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隊伍,樹立良好的形象,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四篇:地方立法要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地方立法作為我們國家立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過去的20多年裏,已經走過了探索起步、加快步伐到規範發展的路程,為推動、保障各地的改革開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地方立法工作如何與時俱進,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自覺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實現與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良性互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嶄新課題。一、加強立法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總結,是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提高黨的政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有了較大改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有了明顯提升。同時,我國發展中也存在不少不和諧的因素,環境污染影響和諧,愚昧落後妨礙和諧,違法亂紀銷蝕和諧,貪污~破壞和諧。在這種情況下,要保證社會有序運轉,奠定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石,關鍵在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有賴於廣大共產黨員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心繫羣眾,服務羣眾; 同時取決於每個公民自覺遵守國家法律,積極踐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等基本道德規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全黨全社會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形成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合力,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加和諧因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民主法治社會。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得以建立的手段和途徑。因此,一方面我們不容忽視道德、文化等社會一般規範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要重視法律規則。法律是所有社會規範中最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國家強制性的規範,依照法律來治理社會,人們就有章可循,社會也就有了和諧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方立法作為中央立法的補充,在解決地方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問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省的地方立法工作從1980年起步,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立法法》實施以來,又改進和完善了地方立法工作體制和運行機制,地方立法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我們建立了地方性法規草案的統一審議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地方立法程序,制定了一批符合我省實際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法規。近幾年來,我省經濟能夠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與地方立法在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引導、規範、促進和保障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省不少地方還存在着生產上能耗高、效益低,成本高;在生態上,有些項目破壞自然、污染環境;在發展狀況上,城鄉不平衡、地區不平衡等情況。這與我們地方立法仍然滯後於經濟社會的發展,還不完全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還存在着立法選項不準確,有些經濟發展急需的法規未能出台;保護弱勢羣體利益的立法還比較薄弱;為實現江西在中部崛起的戰略服務還不自覺;人民羣眾參與立法的渠道尚需拓寬;立法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有直接聯繫。這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地研究解決。從去年省人大法制委、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聯合南昌大學法學院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的法制環境調研情況來看,廣大人民羣眾對我省地方立法工作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要求進一步加強立法的呼聲很高,提出了不少具體的立法建議,並且期待着立法質量的提高。在新的形勢下,我省地方立法的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我們要深刻領會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從加強黨構建和諧社會能力的高度,從加快我省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江西在中部崛起提供良好的法規保障的高度,深化對地方立法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對做好地方立法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要把地方立法工作真正擺到應有的重要位置,以改革的精神解決地方立法工作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把地方立法工作推向前進。二、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進一步轉變立法理念,努力提高地方立法質量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無法可依的情況下,我們強調加快立法步伐無疑是正確的。隨着一大批法律法規的出台,無法可依的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當前立法工作的主要矛盾已經由法律、法規數量的不足轉移到重點提高立法質量上。這些年來,我省地方立法的質量總的看有所提高,但還存在着與我省改革開放的實際結合不夠緊密、部門利益傾向尚未有效克服、操作性不夠強、文字表述上不夠嚴謹準確等問題。這説明我們地方立法工作還不適應 “良法之治”的要求。因此,提高立法質量是立法機關和立法工作者要考慮並加以解決的首要問題。提高立法質量,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堅持地方特色,堅持走羣眾路線。當前,要着力解決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要做到立法選項的準確性。為了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省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省委第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建設和諧平安江西、共創富民興贛大業” 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我省地方立法需求也將發生變化,準確科學地確定立法項目的重要性更加顯現。要解決立法選項的準確性問題,首先是要突出重點、解決難點、關注熱點。所謂突出重點,就是要求立法要着重圍繞能牽動江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江西這幾年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欠發達省份的地位並沒有根本改變,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還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首要任務。因此繼續突出經濟發展主題,加快經濟立法,過去是現在依然是我們地方立法工作的重點。所謂解決難點,就是要求立法要努力消除那些長期影響我省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深層次因素。如民營經濟的准入、“三農”、環境保護、分配不公、社會保障、再就業等問題。所謂關注熱點,就是要求立法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羣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羣眾利益的行為。如農民工的工資拖

欠、違法拆遷徵地等問題。其次是要統籌安排。一要根據省情來安排立法項目。要把地方性法規的實施條件放在突出位置來考慮,對有立法需求又有實施條件的,要優先安排;對有立法需求,但目前尚不具備實施條件的暫時不安排。二要對每年度的立法數量進行合理控制,以利於提高立法質量。三要按照儘量兼顧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原則進行安排。二要注意權利與權力的協調性。權利與權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權利是權力的本源,權力是權利的後盾。權利與權力的協調,對公民來説,主要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對政府來説,主要是權力與責任的統一。在過去的地方立法中,我們比較注重公共權力的強化和公民義務的履行,而在防止權力濫用和落實公民權利方面着力不夠,實踐中往往出現執法部門權力大、責任小,處罰多、服務少,而對相對人和公民的權利卻重視不夠,得不到有效保障。在現階段,地方性法規要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應有作用,就要妥善解決權利與權力的協調性問題。第一,要實現義務性立法向權利型立法轉變。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是一個追求全民發展、全面發展的社會,換句話説,就是一個公民權利充分實現的社會。因此,樹立公民權利本位的立法理念,在立法過程中,以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為優先選擇,在任何時候都把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把廣大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把廣大人民羣眾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作為地方立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新時期立法妥善解決權利與權力協調性問題的重要內容。第二,要實現管理型立法向服務型立法轉變。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政府的合理定位至關重要。它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錯位。為此,立法既要賦予政府機關必要的手段,確保政府在創造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完善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充分發揮其公共服務職能,又要強化對公共權力的制約,建立起公正合理、設置科學、程序嚴格、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要用制度促進政府轉變職能,實現權力與責任的統一,防止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通過立法固定化。三要力求不牴觸與有特色的統一性。地方立法堅持不牴觸原則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所決定的。地方立法要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不能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牴觸,不能超越立法權限、違反法定程序。地方立法要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法規如果大量照抄上位法的規定,沒有本地特色,那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在地方立法工作中,我們要解決不牴觸與有特色的統一性問題,既堅持規範立法,又強調特色立法。規範立法,表現在程序上,主要是要求法規的立項、起草、論證、提請和審議等各個環節,都要嚴格遵循《立法法》和《江西省立法條例》的規定實施;表現在內容上,主要是要堅持不突破上位法關於行政許可的範圍,堅持行為與處罰相對應,不突破上位法關於行政處罰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規定。地方立法作為中央立法的補充,應當重在“拾遺補缺”上做文章。在內容上,要增強法規的針對性,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解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焦點問題;在形式上不盲目追求法規體例完整,儘可能避免“小法”抄“大法”,“後法”抄“前法”的現象。有什麼需要就規定什麼,有幾條就規定幾條;該具體的要具體,該細化的要細化;要充分發揮法的引導、教育和服務功能,不要把處罰作為法規執行的唯一手段。即使設定處罰,也要特別注意處罰幅度不宜太大,尤其是罰款的幅度上不要過大,力爭從源頭上遏制處罰的隨意性和執法~問題,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法規保障,建立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第一道防線。四要堅持立法的民主性。立法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注重充分發揮立法工作者、專家學者、司法人員和行政執法人員等專門人員的作用顯然不行。但立法更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工作,要做到體現~、符合民心,不走羣眾路線就更不行。人民羣眾對立法活動的參與,主要途徑是通過各級人大代表依法履行立法職責,反映人民羣眾的利益和意志。同時,要採用多種形式拓寬人民羣眾參與立法的渠道,加大人民羣眾直接參與立法的力度。我們既要堅持並發展近年來立法機關已經形成的立法論證會、立法顧問、立法聯繫點、委託起草法規草案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又要加緊完善公民旁聽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規草案審議、立法聽證會、在媒體上公佈法規草案、利用網絡平台徵求意見等有效調動羣眾參與立法的制度,不斷加大羣眾立法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在立法調研工作中,要注意調研對象和範圍的代表性和廣泛性,既聽取專門人員的意見,又注意聽取管理相對人和廣大羣眾的意見,儘可能地體察民情,反映~,集中民智,維護民益。三、通過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自覺加強立法工作機構的自身建設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新世紀加強黨的建設的基礎工程。立法機關能否高質量地完成立法工作任務,關鍵在於有沒有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務實高效、作風過硬、團結協作、勤政廉潔的立法幹部隊伍。作為立法機關,我們要通過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大力加強自身建設。立法工作機構的每一個黨員都要自覺地投入到先進性教育中去接受教育和鍛鍊。立法工作者首先要深入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立法工作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證。其次要努力掌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系統學習法學理論、憲法和法律,掌握先進的立法理念和制度,熟悉人大的議事規則和工作程序。同時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努力學習世貿組織規則、可持續發展等新知識、新觀念。立法工作者要通過持續系統地學習,在政治上、業務上、作風上得到全面進步,努力做到:在政治上要立場堅定,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立法工作是黨的執政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實現對國家事務領導的重要途徑,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立法工作者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與時俱進,保持思想上的先進性,善於從政治角度

觀察問題、處理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鋭性和政治鑑別力,才能在涉及到政治方向、政治原則的重大問題上,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永不迷茫。在業務上要做到理論功底紮實,知識積累豐厚,業務能力精強。立法是一項理論性、專業性、綜合性都很強的工作。立法工作者必須加強四個方面的能力: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把握立法方向的能力;二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掌握新時期地方立法規律的能力;三是圍繞繁榮經濟、發展經濟的中心任務,為經濟快速協調發展服務的能力;四是與時俱進、面向世界,實現立法適當超前的能力。在作風上要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團結協作,清正廉潔。求真務實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也是高質量完成立法工作的重要保證。在立法工作中,我們要處處重實際、説實話、辦實事、求實效,時時講團結、講協作,牢記“兩個務必”,老老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存非份之想,不取非份之利,保證立法權力乾淨高效運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辜負人民的重託,才能使地方立法工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有新的作為。

第五篇:會計工作要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文章標題:會計工作要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根據科學發展觀創新理論提出的符合我們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人民羣眾非常向往的美好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及廣大人民羣眾的共同參與和積極努力。而作為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的會計行業,在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同樣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如

何發揮好會計工作和會計人員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服務職能,對於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會計行業應着重探討的課題。

一、會計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僅帶來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更帶來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的根本轉變。會計工作要適應這一根本轉變的需要,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及時更新、調整會計理念,完善和深化工作思路。要不斷探索會計工作的內在規律,形成系統、科學的管理體系。加強會計工作的科學性,關鍵在於以科學的思維和科學的理念,按照客觀規律去開展會計工作,使其具備科學而規範的現代化管理能力和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國家有關宏觀政策措施和目標要求,認真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在會計管理和決策上具備科學的預見性和一定的超前性,並在此基礎上,結合會計工作的客觀情況,找準會計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佳結合點,切實提高會計工作的科學化。使其在新形勢和新任務面前,能夠充分發揮財會人員的聰明才智和工作的積極性,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應對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

二、會計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必須強化會計核算職能,提高職業判斷能力和服務水平。正確的經濟決策,離不開對各種經濟數據的分析、判斷,真實、準確的會計信息,是作出正確決策的前提。如果會計信息不真實、不準確,就無法保證經濟決策的正確性,從而也無法保證經濟建設的有序、和諧進行。因此,會計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必須強化會計核算職能,提高服務水平。一方面要把握會計核算的新變化。我們必須學習和把握好這些新變化與新要求,以便在實際工作中準確地貫徹執行。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此外要保證會計信息的及時性。任何信息的使用價值不僅要求真實可靠,而且還必須保證其時效性,及時將信息提供給使用者。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日趨激烈,市場瞬息萬變,對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及時收集、加工、傳遞會計信息,使會計信息發揮最大的功效。

三、會計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必須強化會計監督職能,營造健康、有序、和諧的經濟環境。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例外。為了促進有序競爭和資源有效配置,必須實行強有力的會計監督,規範會計工作,打擊違法行為,為投資者、債權人、社會公眾以及政府宏觀調控部門服務,為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服務。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是《會計法》賦予會計人員的權利和職責,但是,部分會計人員重核算,輕監督,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變化。作為會計人員,應嚴格執行會計監督制度,在履行監督職責時,嚴格按制度辦事,不走過場,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按有關規定進行有效監督,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好人民羣眾的利益,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四、會計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必須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根本要求,市場經濟越發展,對會計工作的職業道德水準要求越高。為了使廣大會計人員都能崇尚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的職業意識,必須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應當實行自我修養與外部督促相結合,宣傳教育與檢查懲戒相結合,以德引導與依法規範相結合。通過勸導和感召來影響、教化、説服會計職業者遵循會計職業道德,在發揮職業道德自身應有功能的同時,輔之以經濟、法律、行政手段,發揮行業組織、政府部門、新聞媒體、社會公眾的廣泛監督作用,共同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做為會計行業,必須切實提高職業素質和道德素質,切實強化核算職能和監督職能,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充分發揮自身的模範作用,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優良的服務。

《會計工作要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來源於本站,歡迎閲讀會計工作要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shixibaogao/6k8zg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