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實習報告 >

區域文化產業調查研究報告(精選多篇)

區域文化產業調查研究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區域文化產業調查研究報告

區域文化產業調查研究報告(精選多篇)

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活動的行業總稱。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我國,它屬於新興產業,但在發達國家,卻已成為支柱產業或先導產業。廣陽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相對匱乏的自然資源決定了其“三二一”產業倒置格局的發展定位,而在二、三產業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植文化資源,無疑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有效、最富戰略眼光的選擇。加快發展我區文化產業,必須根據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對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趨勢、問題要做具體分析,對產業發展的基礎優勢、資源潛力和對策措施要有清醒的認識。

一、廣陽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隨着改革開放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市、區文化市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經過10餘年的培育和建設,文化產業已初具規模,在我區初步形成包括新聞出版、圖書音像、休閒娛樂、體育健身、文藝演出、工藝美術、信息服務、廣播影視、羣眾文化等行業在內的綜合型文化產業體系,成為全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到目前為止,列入區級文化體育部門統計範圍的文化經營單位已達655家,其中印刷裝訂複製企業197家,出版物、音像經銷單位224家,文化娛樂場所62家,羣眾文化活動場所28家,體育經營單位30家,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114家。從業人員總計5000多人,註冊資本共計2億元,其中100萬元以上的26家,50 萬元以上的58家,10萬元以上的385家,10萬元以下的186家。按經濟類型劃分,民營企業和攤點佔總户數的90%以上,佔註冊資本的80%,成為產業主導力量。

縱觀全區文化產業發展歷程,從初期一些文化單位率先進入市場開展以文補文的經營活動、部分文化單位試行企業化經營,到個體、私營經濟大舉介入,經營領域不斷拓展,文化市場進一步繁榮,再到今天文化產業合法身份的確立,作為新興的朝陽行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以及滿足人民羣眾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區文化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已經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但是,從全區現實情況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很不充分,總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突出表現在:文化產業組織規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競技爭力差,市場機制不健全,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觀管理政出多門、產業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2014年,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僅佔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佔當年財政收入的6%,與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很不相稱。行業上除印刷業一枝獨秀外,其它領域的發展層次較低,大多數以服務本地低端市場為主要業務,經濟效益欠佳,缺少具有自己特色的骨幹產業羣體。

與此相對照,文化產業的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許多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不僅在發展速度上超過傳統產業,而且在發展規模上已經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隨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羣眾休閒時間的增加,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會有更大幅度的增長,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2014年全國實際文化消費總量為800億元,潛在文化消費能力約為4000億元,以此為標準,僅區內潛在文化消費需求即達1億元,同時還能服務京、津、冀近億的消費人羣。如此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為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因此,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大力發展我區的文化產業,對於推動經濟增長、有效拉動內需以及解決就業問題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二、全區文化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

在明確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總體思路之前,先讓我們分析一下我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和優勢:第一,政策導向已經明確。黨的十六大首次將發展文化產業寫入報告,國家也將文化產業列入“十五”規劃。黨和國家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實際上已經把文化產業提高到首要位置,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第二,現實發展已具備一定的水平。近年來,全區文化產業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並顯示出清晰的發展脈絡和較強的生命力,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體系。在文化事業發展步履維艱的情況下,對滿足全區人民文化生活需求起到了基礎性作用,為推動全區經濟增長、刺激消費、增加就業、涵養税源做出了積極貢獻。第三,人們的文化意識普遍增強。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進步,人民羣眾對文化的意義、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文化品位不斷提高。追求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積極參與文體休閒活動,已成為人們的普遍願望。第四,具備獨特的區位優勢。廣陽區為市管縣級區,轄廊坊城區大部,為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隨着城市文化設施水平的整體躍升,可供挖掘和利用的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為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搭建了嶄新的平台。

綜合上述分析,結合廣陽區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的工作思路,我們認為,在內涵豐富的二、三產業中,選擇文化產業並逐步將其發展為全區支柱產業之一,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前途並最切合實際的。按照這一要求,針對廣陽區實際情況,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應確定為:以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導向,面向京津及周邊市場,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開發新興產業,整合優化文化資源,調整佈局和結構,逐步建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有廣陽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使之成為廣陽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佳結合。

(一)優先發展印刷裝訂業。廊坊是全國聞名的區域性印刷產業基地,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廣陽區印刷業已有相當良好的發展基礎。在總計77家印裝企業中,有出版物印刷企業6家、出版物專項企業18家、包裝裝潢企業15家。其主要出版物活源來自北京各大出版社,相互之間已建立了穩定良好的業務合作關係。以百花印刷有限公司為例,北京紅旗出版社是其唯一的業務合作單位,社裏只要是一兩萬冊以下的小活,基本由百花承印。對這一優勢行業要堅持優先發展的原則,一是對部分有實力的企業要加大扶植、服務的力度,幫助其做大做強,以資本為紐帶,按照市場運作的模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提高全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二是做好有條件的其它印刷品印刷企業上檔升級工作,提升其經營規格,擴大業務範圍;三是在南尖塔興建佔地100畝的印刷產業園區,形成產業聚集效應,提高行業知名度;四是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引進高新技術和設備,如數字印刷、柔印等技術設備。

(二)繁榮文化服務市場。文化服務市場包括歌舞娛樂場所、健身休閒場所、遊藝遊樂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及其它文化休閒娛樂場所,它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現階段,對於滿足人民羣眾文化生活需求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一要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人羣的實際需要,按照市場供需規律,因勢利導,廣泛開展各類有償文化服務;二要積極引進趣味性強的文化娛樂項目和設施,以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三要搞好產業佈局,重點發展城區及萬莊新城的文化娛樂業,依託城鎮,輻射鄉村。四要全力做好萬莊“城際百萬莊園”、周各莊“兒童樂園”、電影公司多功能影劇院等區級重點文化工程建設,高質量完成人才、項目引進及包裝策劃工作。

(三)興辦文化、體育用品製造業。近年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引發了旺盛的健身娛樂需求,文體用品消費呈快速增長趨勢,我區興辦文體用品製造業不失為一條發展經濟的有效途徑,原因有三,第一,依託全國政治文化中心,面向京津兩大市場,積極融入奧運經濟;第二,文體用品製造業多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與京津產業體系形成互補;第三,廣陽區實行重點發展工業的政策,又有十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建議在舊州、白務工業園區引進相關項目,重點發展文教具、樂器、玩具、工藝美術、全民健身設備、體育器械、遊藝器材及娛樂用品製造行業。

(四)構建區域文化產品集散地。目前,全區文化產品經營單位的經銷業務僅停留在零售出租層面上,侷限於本地市場,造成攤點多、規模小、效益差的局面。按照全市打造北方物流、信息流中心的遠景構想及我區加強專業化市場建設的要求,在市區或萬莊新城籌建文化產品批發市場。可供選擇的項目有:圖書(含電子出版物和軟件)、音像、工藝美術品等。其中以圖書項目最為可行,由市、區宣傳文化管理部門出面,進一步密切與京津出版發行機構的聯繫,利用廊坊良好的區位和交通條件,以相對較低的要素成本,建立起連接京津、覆蓋華北、面向全國的圖書儲運和批銷中心。

(五)開發文化旅遊資源。近幾年,全國旅遊市場異常火爆,帶動了其它相關行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對於我區而言,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抓住廊坊爭創全國旅遊城市這一良好機遇,在自然、歷史資源相對欠缺的情況下,巧打“文化牌”,重點開發文化旅遊資源,發展具有鮮明特點、較高品味、內涵豐富的文化旅遊,對於擴大廣陽知名度、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發展文化旅遊,首先,要以項目建設為載體,發展具有未來市場前景的高品味文化旅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賣點。以生態旅遊為突破口,推出農業高科技園區遊、農家遊、“京都蜜瓜”採摘節等旅遊項目;其次,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文化旅遊資源,按照資源共享的思路,積極參與文明中華科普遊、東方大學城學府遊、步行街休閒遊、商務會展旅遊等文化旅遊項目;最後,要充分培育、保護和利用全區固有的人文資源,如軍蘆村義和團音樂、民間精品花會等,在重大活動中展示自己的傳統文化。

(六)扶植羣眾文化產業。我區羣眾文化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現在都陷入困境,如何用市場手段激活羣眾文化,我們認為:一是必須增強按市場經濟規律辦文化的意識,必須克服把文化等用同於意識形態的思想障礙,在走向市場中,要逐步擺脱辦小班、掙小錢的老模式,確立闖關創業意識;二是堅持多元投入的方針,走羣眾文化社會辦的道路,按照市場運作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特色的社區和鄉村羣眾文體活動場所,為城鄉居民提供活動、培訓、輔導等有償服務,用5年左右時間,重新構建起全區嶄新的羣眾文化網絡。三是以文化體育社團建設為契機,積極推行文化體育表演、比賽的市場化運作。總之,通過產業化手段,使羣眾文化業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三、發展我區文化產業的保障措施

1、搞好產業發展規劃。政府應把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高居民素質、改善生活質量、滿足社會需求的一項重要舉措,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主要議事日程,給予足夠的重視。一要搞好產業總體發展規劃和佈局,明確主攻方向;二要在各種招商引資活動中,大力引進項目和人才,搞好跨區域合作與聯合;三要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企業的扶植力度,組建專業性或綜合性產業集團,實現集約經營;四要對各級文化產業規劃和重要產業項目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協調。

2、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按照全國、省、市統一要求,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產業進入市場的“門檻”,擴大投資領域,鼓勵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經營,制定實施“國退民進”的文化產業民營化戰略。特別是在文化產品集散地建設、文體用品製造業項目引進、文化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加強與省、市政府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的聯繫與溝通,按照“三個有利於”和“特事特辦”的原則,採取多種聯合和多種經營方式,以激活文化產業經營機制,促進文化產業的興盛。

3、制定優惠的財政和税收政策。在允許的權限範圍內,綜合運用財税政策,全力支持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一是完善公共財政支付公益型文化建設的政策,適當擴大財政資金在文化產業領域的投資,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二是執行文化企業多種經營税的減免政策,對大眾型的文化娛樂行業和重點扶植的行業應適當減免税收,企業贊助文化體育事業的資金免徵所得税;三是文化市場管理費已取消多年,應儘快從文化經營單位上繳税金中給予文化主管部門一定的返還,集中用於應扶持的文化事業。

4、規範文化市場秩序。對於政府而言,由於全區文化市場還處於發展初期,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從多方面予以扶持和調控:第一,消除壟斷與壁壘,鼓勵市場競爭,同時防止無序競爭與過度競爭。第二,要注重文化市場的培育,對文化市場的政治方向和經營趨勢進行定向控制,對運行態勢加以正確引導。第三,堅持以管理促繁榮的方針,依法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法制宣傳教育與培訓工程,強化執法隊伍建設,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經營活動。第四,組建由文化、財政、公安、工商、税務、城建、土地等部門組成的全區文化產業協調機構,統一步調和口徑,避免政出多門。

5、積極引入高新技術。重點跟蹤和引進數字化裝備、寬頻線路系統、多媒體技術等先進適用的技術和設備,加強信息網絡化建設,依託高新技術手段,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開發新興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使文化產業與信息通訊、設備製造等產業形成共棲、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動關係,不斷形成新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6、培育文化中介市場。轉變政府對文化工作的直接管理模式,一是大力發展文化經紀機構和文化經紀人,鼓勵組建各級各類文化產業組織或文化投資公司,不斷培育新的市場競爭主體。對與市場聯繫密切的文化藝術活動,可具體委託他們承辦,進行市場化運作,同時履行政府規定的責任與義務。二是,啟動全區文化產業發展人才工程,培養各級各類專門人才。三是健全和規範文化行業組織,充分發揮其行業自律作用、橋樑和紐帶作用,在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同時,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實施行業統計、指導和管理,在周邊省、市及乃至全國範圍內實現信息交流與行業協作。

7、穩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文化人事制度改革,通過改革,做到從源頭上理順各種關係,整合優化文化資源,盤活存量文化資產,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加強宏觀調控和依法監督,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

第二篇:區域文化產業調查研究報告

區域文化產業調查研究報告

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活動的行業總稱。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我國,它屬於新興產業,但在發達國家,卻已成為支柱產業或先導產業。廣陽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相對匱乏的自然資源決定了其“三二一”產業倒置格局的發展定位,而在二、三產業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植文化資源,無疑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有效、最富戰略眼光的選擇。加快發展我區文化產業,必須根據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對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趨勢、問題要做具體分析,對產業發展的基礎優勢、資源潛力和對策措施要有清醒的認識。

一、廣陽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改革開放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市、區文化市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經過10餘年的培育和建設,文化產業已初具規模,在我區初步形成包括新聞出版、圖書音像、休閒娛樂、體育健身、文藝演出、工藝美術、信息服務、廣播影視、羣眾文化等行業在內的綜合型文化產業體系,成為全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到目前為止,列入區級文化體育部門統計範圍的文化經營單位已達655家,其中印刷裝訂複製企業197家,出版物、音像經銷單位224家,文化娛樂場所62家,羣眾文化活動場所28家,體育經營單位30家,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114家。從業人員總計5000多人,註冊資本共計2億元,其中100萬元以上的26家,50萬元以上的58家,10萬元以上的385家,10萬元以下的186家。按經濟類型劃分,民營企業和攤點佔總户數的90%以上,佔註冊資本的80%,成為產業主導力量。

縱觀全區文化產業發展歷程,從初期一些文化單位率先進入市場開展以文補文的經營活動、部分文化單位試行企業化經營,到個體、私營經濟大舉介入,經營領域不斷拓展,文化市場進一步繁榮,再到今天文化產業合法身份的確立,作為新興的朝陽行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以及滿足人民羣眾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區文化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已經開始進入快速(請收藏好範文 網:)發展時期。

但是,從全區現實情況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很不充分,總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突出表現在:文化產業組織規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競技爭力差,市場機制不健全,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觀管理政出多門、產業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2014年,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僅佔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佔當年財政收入的6%,與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很不相稱。行業上除印刷業一枝獨秀外,其它領域的發展層次較低,大多數以服務本地低端市場為主要業務,經濟效益欠佳,缺少具有自己特色的骨幹產業羣體。

與此相對照,文化產業的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許多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不僅在發展速度上超過傳統產業,而且在發展規模上已經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隨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羣眾休閒時間的增加,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會有更大幅度的增長,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2014年全國實際文化消費總量為800億元,潛在文化消費能力約為4000億元,以此為標準,僅區內潛在文化消費需求即達1億元,同時還能服務京、津、冀近億的消費人羣。如此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為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因此,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大力發展我區的文化產業,對於推動經濟增長、有效拉動內需以及解決就業問題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二、全區文化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

在明確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總體思路之前,先讓我們分析一下我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和優勢:第一,政策導向已經明確。黨的十六大首次將發展文化產業寫入報告,國家也將文化產業列入“十五”規劃。黨和國家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實際上已經把文化產業提高到首要位置,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第二,現實發展已具備一定的水平。近年來,全區文化產業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並顯示出清晰的發展脈絡和較強的生命力,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體系。在文化事業發展步履維艱的情況下,對滿足全區人民文化生活需求起到了基礎性作用,為推動全區經濟增長、刺激消費、增加就業、涵養税源做出了積極貢獻。第三,人們的文化意識普遍增強。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進步,人民羣眾對文化的意義、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文化品位不斷提高。追求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積極參與文體休閒活動,已成為人們的普遍願望。第四,具備獨特的區位優勢。廣陽區為市管縣級區,轄廊坊城區大部,為全市的政治、經濟、文

第三篇:區域文化產業調查研究報告

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活動的行業總稱。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我國,它屬於新興產業,但在發達國家,卻已成為支柱產業或先導產業。廣陽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相對匱乏的自然資源決定了其“三二一”產業倒置格局的發展定位,而在二、三產業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植文化資源,無疑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有效、最富戰略眼光的選擇。加快發展我區文化產業,必須根據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對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趨勢、問題要做具體分析,對產業發展的基礎優勢、資源潛力和對策措施要有清醒的認識。

一、廣陽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隨着改革開放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市、區文化市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經過10餘年的培育和建設,文化產業已初具規模,在我區初步形成包括新聞出版、圖書音像、休閒娛樂、體育健身、文藝演出、工藝美術、信息服務、廣播影視、羣眾文化等行業在內的綜合型文化產業體系,成為全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到目前為止,列入區級文化體育部門統計範圍的文化經營單位已達655家,其中印刷裝訂複製企業197家,出版物、音像經銷單位224家,文化娛樂場所62家,羣眾文化活動場所28家,體育經營單位30家,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114家。從業人員總計5000多人,註冊資本共計2億元,其中100萬元以上的26家,50 萬元以上的58家,10萬元以上的385家,10萬元以下的186家。按經濟類型劃分,民營企業和攤點佔總户數的90%以上,佔註冊資本的80%,成為產業主導力量。

縱觀全區文化產業發展歷程,從初期一些文化單位率先進入市場開展以文補文的經營活動、部分文化單位試行企業化經營,到個體、私營經濟大舉介入,經營領域不斷拓展,文化市場進一步繁榮,再到今天文化產業合法身份的確立,作為新興的朝陽行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以及滿足人民羣眾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區文化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已經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但是,從全區現實情況看,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很不充分,總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突出表現在:文化產業組織規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競技爭力差,市場機制不健全,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觀管理政出多門、產業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2014年,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僅佔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佔當年財政收入的6%,與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很不相稱。行業上除印刷業一枝獨秀外,其它領域的發展層次較低,大多數以服務本地低端市場為主要業務,經濟效益欠佳,缺少具有自己特色的骨幹產業羣體。

與此相對照,文化產業的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許多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不僅在發展速度上超過傳統產業,而且在發展規模上已經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隨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羣眾休閒時間的增加,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會有更大幅度的增長,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2014年全國實際文化消費總量為800億元,潛在文化消費能力約為4000億元,以此為標準,僅區內潛在文化消費需求即達1億元,同時還能服務京、津、冀近億的消費人羣。如此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為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因此,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大力發展我區的文化產業,對於推動經濟增長、有效拉動內需以及解決就業問題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二、全區文化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

在明確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總體思路之前,先讓我們分析一下我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和優勢:第一,政策導向已經明確。黨的十六大首次將發展文化產業寫入報告,國家也將文化產業列入“十五”規劃。黨和國家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實際上已經把文化產業提高到首要位置,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第二,現實發展已具備一定的水平。近年來,全區文化產業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並顯示出清晰的發展脈絡和較強的生命力,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體系。在文化事業發展步履維艱的情況下,對滿足全區人民文化生活需求起到了基礎性作用,為推動全區經濟增長、刺激消費、增加就業、涵養税源做出了積極貢獻。第三,人們的文化意識普遍增強。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進步,人民羣眾對文化的意義、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文化品位不斷提高。追求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積極參與文體休閒活動,已成為人們的普遍願望。第四,具備獨特的區位優勢。廣陽區為市管縣級區,轄廊坊城區大部,為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隨着城市文化設施水平的整體躍升,可供挖掘和利用的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為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搭建了嶄新的平台。

綜合上述分析,結合廣陽區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的工作思路,我們認為,在內涵豐富的二、三產業中,選擇文化產業並逐步將其發展為全區支柱產業之一,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前途並最切合實際的。按照這一要求,針對廣陽區實際情況,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應確定為:以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導向,面向京津及周邊市場,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開發新興產業,整合優化文化資源,調整佈局和結構,逐步建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有廣陽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使之成為廣陽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佳結合。

(一)優先發展印刷裝訂業。廊坊是全國聞名的區域性印刷產業基地,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廣陽區印刷業已有相當良好的發展基礎。在總計77家印裝企業中,有出版物印刷企業6家、出版物專項企業18家、包裝裝潢企業15家。其主要出版物活源來自北京各大出版社,相互之間已建立了穩定良好的業務合作關係。以百花印刷有限公司為例,北京紅旗出版社是其唯一的業務合作單位,社裏只要是一兩萬冊以下的小活,基本由百花承印。對這一優勢行業要堅持優先發展的原則,一是對部分有實力的企業要加大扶植、服務的力度,幫助其做大做強,以資本為紐帶,按照市場運作的模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提高全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二是做好有條件的其它印刷品印刷企業上檔升級工作,提升其經營規格,擴大業務範圍;三是在南尖塔興建佔地100畝的印刷產業園區,形成產業聚集效應,提高行業知名度;四是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引進高新技術和設備,如數字印刷、柔印等技術設備。

(二)繁榮文化服務市場。文化服務市場包括歌舞娛樂場所、健身休閒場所、遊藝遊樂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及其它文化休閒娛樂場所,它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現階段,對於滿足人民羣眾文化生活需求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一要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人羣的實際需要,按照市場供需規律,因勢利導,廣泛開展各類有償文化服務;二要積極引進趣味性強的文化娛樂項目和設施,以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三要搞好產業佈局,重點發展城區及萬莊新城的文化娛樂業,依託城鎮,輻射鄉村。四要全力做好萬莊“城際百萬莊園”、周各莊“兒童樂園”、電影公司多功能影劇院等區級重點文化工程建設,高質量完成人才、項目引進及包裝策劃工作。

(三)興辦文化、體育用品製造業。近年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引發了旺盛的健身娛樂需求,文體用品消費呈快速增長趨勢,我區興辦文體用品製造業不失為一條發展經濟的有效途徑,原因有三,第一,依託全國政治文化中心,面向京津兩大市場,積極融入奧運經濟;第二,文體用品製造業多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與京津產業體系形成互補;第三,廣陽區實行重點發展工業的政策,又有十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建議在舊州、白務工業園區引進相關項目,重點發展文教具、樂器、玩具、工藝美術、全民健身設備、體育器械、遊藝器材及娛樂用品製造行業。

(四)構建區域文化產品集散地。目前,全區文化產品經營單位的經銷業務僅停留在零售出租層面上,侷限於本地市場,造成攤點多、規模小、效益差的局面。按照全市打造北方物流、信息流中心的遠景構想及我區加強專業化市場建設的要求,在市區或萬莊新城籌建文化產品批發市場。可供選擇的項目有:圖書(含電子出版物和軟件)、音像、工藝美術品等。其中以圖書項目最為可行,由市、區宣傳文化管理部門出面,進一步密切與京津出版發行機構的聯繫,利用廊坊良好的區位和交通條件,以相對較低的要素成本,建立起連接京津、覆蓋華北、面向全國的圖書儲運和批銷中心。

(五)開發文化旅遊資源。近幾年,全國旅遊市場異常火爆,帶動了其它相關行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對於我區而言,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抓住廊坊爭創全國旅遊城市這一良好機遇,在自然、歷史資源相對欠缺的情況下,巧打“文化牌”,重點開發文化旅遊資源,發展具有鮮明特點、較高品味、內涵豐富的文化旅遊,對於擴大廣陽知名度、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發展文化旅遊,首先,要以項目建設為載體,發展具有未來市場前景的高品味文化旅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賣點。以生態旅遊為突破口,推出農業高科技園區遊、農家遊、“京都蜜瓜”採摘節等旅遊項目;其次,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文化旅遊資源,按照資源共享的思路,積極參與文明中華科普遊、東方大學城學府遊、步行街休閒遊、商務會展旅遊等文化旅遊項目;最後,要充分培育、保護和利用全區固有的人文資源,如軍蘆村義和團音樂、民間精品花會等,在重大活動中展示自己的傳統文化。

(六)扶植羣眾文化產業。我區羣眾文化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現在都陷入困境,如何用市場手段激活羣眾文化,我們認為:一是必須增強按市場經濟規律辦文化的意識,必須克服把文化等用同於意識形態的思想障礙,在走向市場中,要逐步擺脱辦小班、掙小錢的老模式,確立闖關創業意識;二是堅持多元投入的方針,走羣眾文化社會辦的道路,

第四篇:關於文化產業的調查報告

關於文化產業的調查報告

關於文化產業的調查報告

淮安市文化產業調研組

2014年10月

文化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就所提供的產品性質而言,文化產業可以理解為:向消費者提供精神文化產品或服務的行業。

根據《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關於開展服務業專題調研活動的通知》,從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希平同志帶領下,市文化產業調研組對我市的文化產業進行了深入調研,建議如下:

一、要充分認識文化產業的意義

丹麥著名的未來學家沃爾夫·倫森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指出:“人類在經歷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之後,將進入一個關注精神及情感生活為特徵的文化社會。人們消費的注意力將從物質需要轉移到文化需要。”的確,縱觀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一些發達國家在進入工業化和信息化社會後,正率先進入一個從物質消費需求轉到精神消費需求為特徵的文化社會,與之相應,文化產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速崛起,在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中最活躍、增長最快、最有前途的支柱產業之一。據統計,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僅消費類視聽技術文化產品出口就達到600億美元,超過航空、航天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也就是説,如今最能代表美國出口競爭實力的,可能不是波音飛機,而是美國大片以及隨之輸 出的美國人的文化觀念。好萊塢的電影生產,影響全球市場,1998年僅一部《泰坦尼克號》的票房收入就達到20億美元。另外,美國人發明的迪斯尼樂園,本身經營收入不得而知,但對旅遊休閒娛樂產業的影響在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到。在英國,1998年文化產業年產值近600億英鎊,超過任何一項傳統制造業;在日本,文化產業的市場規模約佔國內生產總值17%。統計數據表明,主要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大多數都達到了gdp的10%以上。

與此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或中等發達國家文化產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如印度的電影業加速向全球拓展,把大量影片推向世界,以至對好萊塢都產生了衝擊;韓國的文化產業“韓流”洶湧,向包括我國在內的周邊國家和地區擴展滲透。

從國內情況來看,我國社會正處於由温飽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渡的快速發展階段,文化產業正面臨着一個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温飽到小康的跨越,收入增長和消費水平提高的速度居於世界前列,恩格爾係數平均降到0.5以下,城市已降到0.4以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幾年前就已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對於大多數城鄉居民來説,人們開始有餘錢了。實行5天工作制,再加上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長假,全年法定節假日累計達114天,相當於一年約1/3的時間處於休假狀態。有錢再加上有閒,導致人們生活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文化消費需求空前高漲,對精神方面的享受更加看重,文化消費逐步由少數人的奢侈演變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就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縱觀省內外,發展較快的地區,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文化產業發展較快的地區,比如廣東省,比如深圳市,比如我省的蘇州市,廣東是我國的音樂製作和印刷大省,深圳市是全國彩色印刷的龍頭,蘇州市2014年印刷業的產值就達140億元。

1999年,文化產業第一次被納入國家發展計劃的政策視野;2014年10月,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產業”這一概念,提出了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

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任務和要求。“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義,標誌着文化產業在我國的地位正式確立。時隔不久,國家又把文化產業納入全國“十五”規劃綱要,將其作為我國新階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11月8日,十六大報告提出:“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還提出,要“按照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014年8月,國務院出台了《國務院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政策》,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在江蘇,2014年7月召開了現代服務業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發展大文化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落實文化產業政策,引導社會力量投資文化產業,大力發展廣播、影視、音像、出版、報業、期刊、書畫、演藝、創意、動漫、娛樂、網吧等產業。

綜上所述,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隨着人民羣眾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文化消費市場,呈現出越來越大的空間,文化產業的發展凸現越來越大的潛力,黨和國家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一個13億人口、目前文化消費水平較低的大國,,文化產業實在是一個亟待開採的富礦,它的前景怎麼估計也不過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應該與時俱進,十分重視文化產業,因地制宜地發展文化產業。

二、要正確認識淮安文化產業的現狀

多年來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我市的文化、體育、廣電、教育、新聞出版等部門和各相關單位,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努力加快新聞出版產業、演藝和娛樂業、廣播電視產業、體育產業以及教育產業的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文化產業體系和初具規模的文化產業市場。據市文化局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全市共有網吧382家,音像經營單位421家,電子遊戲機室265家,歌舞娛樂場所265家,音像經營單位421家,演出場所26家,專業劇團7個,各類演出團體53家。據市新聞出版局、淮安日報社和市文聯提供的資料顯示:全市共有公開發行報紙6家,期刊4家;印刷複製企業391家,音像製作公司1家,書刊經營網點464家,大型出版物專業市場一個,電子出版物經營網點41家。市廣電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廣播電視的廣告迅速發展,支撐了廣電事業的發展;有線電視網絡迅速發展,建成了連接6個縣區的環型數字主幹線光纜傳輸網(sdh),發展有線電視用户10萬户;在城區建成混合光纖同軸電纜(hfc)接入網;建立了淮安廣電寬帶網絡公司;與省廣電網絡傳輸中心合作,構建了有線數字電視傳輸系統。市教育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民辦教育得到發展,到2014年底全市有各類民辦學校和機構270個,其中幼兒園145個,國小22個,中學30個,職業學校4所,高校1所,非學歷培訓機構69個,在校生8.6萬人;不少公辦學校積極開展公有民營等模式辦學,獲得了很多利益;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得到了較快發展,各類教育培訓、各類考試及相關服務的影響和規模、效益逐漸擴大,教育及與教育相關的領域已形成了事實上的巨大的市場,凸現了較強的產業屬性。市體育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市的體育健康娛樂市場、體育競賽表演市場、體育人才培訓以及體育彩票得到了一定發展,羣眾的消費水平有了提高。

據初步測算,全市各類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約4萬人,2014年的產值約15億元,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豐富和活躍了廣大羣眾文化生活;日趨繁榮的文化市場,改善了投資環境,帶來了經濟效益,同時也在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中促進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我們認為,淮安市的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以下問題:

1、認識不到位

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具有明確的產業屬性,同時,很多門類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還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屬性。我們對文化產業的認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注重強調其意識形

態屬性,而忽視了它的產業屬性,導致文化產業的投資主體比較單一,文化產業的內生機制比較薄弱;二是對文化產業的概念認識不清,很多部門和相關領導不知道什麼是文化產業,不知道文化產業包括哪些門類,更不知道如何發展文化產業;三是對文化產業發展重視不夠,措施不力,有的部門或領導常將文化產業置於可有可無位置,任其自生自滅。

2、效益不顯著

我市儘管擁有比較深厚和豐富的的歷史文化資源,儘管擁有文化產業的大多數門類,但文化產業的創意不足、影響較小、規模不大、發展不平衡、效益不顯著,不少門類還呈散兵遊勇、零打碎敲狀態。在產業規模上,除了圖書發行業等個別產業門類之外,我市的各個門類的文化產業都呈現規模較小,效益不高的現狀,在全省總體上處於次發達位置,即使在蘇北也顯得比較平庸。

3、管理不規範

一是政出多門。在我市,上述九大類文化產業,涉及到多個部門和單位,各個部門平時在文化產業發展上聯繫較少,各自為政,沒有形成體系完整、結構合理的產業格局,也沒有形成共謀發展的合力。

二是沒有規劃。由於管理體制和認識等問題,我市的文化產業還沒有統一、專門的產業發展規劃,也沒有制訂出台激勵引導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政策,文化產業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自生自滅狀態。

三是統計滯後。我們説文化產業重要,説它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必須用數字來説話。目前,我市文化產業還沒有真正統計學意義的數據,除了新聞出版門類中的圖書發行和印刷業之外,其他數據都是估計出來。

三、要努力加快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

為加快發展我市文化產業,建議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產業意識

文化產業是一個涵蓋範圍很廣的現代產業羣,文化產業發展的最終目標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能夠源源不斷地為人民羣眾創造和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我們要重視對文化產業的研究,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堅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必須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必須堅持遵循藝術生產和市場經濟兩個規律,必須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在重視文化產品和服務意識形態屬性的同時,進一步強化文化產業的產業屬性和市場屬性,在次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發展措施,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搞好文化產業的統計,認真編制十一五期間期間淮安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引導和鼓勵各類文化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2、引導消費時尚,增加市場主體

要積極引導文化消費時尚,擴大老百姓文化消費比例,以擴大文化產業的市場空間。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明確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投資的產業目錄,放低門檻,放水養魚,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快速發展。制訂和完善各項文化經濟政策,探索文化產業投入的多元化機制,尋找多渠道投資途徑,加大文化投資市場化運作,積極開展文化招商,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進一步引導和規範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塑造更多的文化市場主體,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成份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切實提升我市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3、突出發展重點,打造產業品牌。

根據我市文化產業的現狀和發展條件,建議我市在“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新聞出版、廣電、

文化旅遊和教育產業:

一是大力發展新聞出版產業

壯大印刷產業鏈。我市的印刷業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要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經營理念,大力發展以新潮公司為龍頭的包裝裝潢業,穩步發展以新華印刷廠為龍頭的書刊印刷業,放手發展其他各類印刷及上下游產業,促進我市印刷業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增強在蘇北的競爭力,堅決實現“進位爭先”目標,到“十一五”末,全市書刊、包裝裝潢和其他印刷企業達410家,年產值力爭突破12億元。力爭引進光盤生產企業1户,生產線30條,策應江蘇建設光存儲產業基地的戰略。舉辦每年一屆的“中國淮安·印刷機械暨印刷物資展銷會”,使淮安的印刷產業鏈更加強壯,更具活力。

申辦淮海出版社。淮安是歷史文化名城,是周恩來同志家鄉,是蘇北腹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和良好的文化風尚。在淮安設立出版社,有利於提升淮安的文化品位,有利於推動淮安文化產業發展,也有利於江蘇省出版社佈局調整。“十一五”期間,要積極創造條件,爭取省新聞出版局和中央有關部委支持,申請設立“淮海出版社”,發展出版產業,同時帶動印刷和書刊發行兩個產業發展。

壯大出版物專業市場。依託淮安的交通樞紐優勢,率先發展出版物發行業,支持新華書店建設淮安書城的同時,積極發展民營出版物的發行業,進一步培育壯大“江蘇淮安匯通出版物專業市場”,增強其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使市場年銷售圖書10億碼洋,成為蘇北乃至華東地區重要的出版物集散地。整合市區電子出版物市場,建成銷售電子出版物、音像製品、電腦軟件的專業市場,增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服務能力。

組建淮安報業集團。以黨報淮安日報為龍頭,與《淮海晚報》、《淮海商報》和印刷廠組成淮安報業集團,建設新聞大樓,繼續鞏固和發揮《淮安日報》主流媒體作用,把淮安日報辦成全市各級幹部和廣大羣眾喜愛的,具有權威性、可讀性和影響力的黨報,到2014年,日發行量5萬份;廣告收入1500萬元;做大做強淮海晚報,改變晚報“小黨報”模式,增加報紙可讀性和影響力,將其辦成蘇北地區發行量較大、經濟實力較強的都市生活報紙,到2014年日發行量5萬份,年廣告收入2500萬元;積極尋求《淮海商報》發展空間,避免與淮海晚報的同質化,到2014年,期發行量2.5萬分,年廣告收入500萬元。

做優做大做強《短小説》 創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到2014年,期發行量3萬份。以《短小説》為依託,面向全國設立兩年一度的“吳承恩文學獎”,努力提升雜誌和淮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是大力發展廣電產業

廣電產業在堅持正確方向的同時,要堅持面向市場,堅持改革創新,大力提高對廣電產業化重要性的認識,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強以節目為核心的品牌建設,全力打造質量優秀、觀眾歡迎的高收視率節目,形成品牌節目和品牌欄目,贏得受眾和市場;

第二,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依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在確保傳輸基本公共節目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網絡新業務,發展數字電視,推廣數字機頂盒,提供付費電視、視頻點播、電子政務、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等網絡服務,促進廣電網絡產業的迅速擴張。

第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權制度,建設淮安有線網絡傳播中心,將楚州區、淮陰區納入整體,實現市區數字化的整體平移。建立先進可靠的數字電視平台,建立以用户為基礎,以資本業務、網絡為紐帶的運營主體,提高廣電產業數字化、網絡化和市場化水平。

三是積極發展文化旅遊業

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圍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積極打造“名人、漕運、美食、生態”四大品牌,提升淮安在華東旅遊中的地位,依託淮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形成以自然歷史文物景點觀光為核心,帶動餐飲、旅館、交通、商業、娛樂一條龍配套發展的一個重要文化產業羣。到2014年,旅遊接待量達110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40億元,旅

遊增加值57億元,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5%。推進裏運河文化長廊建設,維修保護沿線的古建築等文化遺存。加大洪澤湖大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力度。加強青蓮崗遺址、東陽城遺址、總督漕運公署遺址等大遺址的保護。“十一五”期間,要精心打造周恩來系列、韓信系列、吳承恩系列等三大系列歷史文化旅遊品牌,規劃建設緬懷周恩來外交風采的友誼城、展示吳承恩形象和西遊記研究成果的西遊記城、反映韓信業績和魅力的韓信城,研究開發被譽為“東方龐貝古城”的水下泗州城,做好課題研究,提高文化招商水平;精心策劃和打磨以下六條精品線路: ——積極發展以韓信、吳承恩、周恩來等為主體的名人故里遊。

——積極發展以河下古鎮、裏運河文化長廊、明祖陵、水下泗州城等為主體的歷史文化遊。 ——積極發展以漕運總督遺址、洪澤湖大堤、清江大閘、三河閘、清晏園等景點為主體的千年水利遊。

——積極發展以周恩來紀念館、新安旅行團舊址、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陵園為主體的紅色緬懷遊。

——積極發展以盱眙龍蝦、洪澤活魚鍋貼、淮揚菜為主體的美食文化遊。

——積極發展鐵山寺森林公園、古黃河風光帶、缽池山公園、金湖荷花蕩、老子山等為主體的生態風情遊。

四是大力發展教育產業。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非公有資本進入非義務教育領域,大力發展民辦教育;規劃建設淮安職教園,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到2014年,在市區組建三個職教集團,職業教育在校生10萬人,增強對蘇北地區和其他地區的招生吸引力,將本市和周邊地區更多的潛在人力資源轉化為現實的高素質勞動力資源。順應和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構建終身教育服務體系,培育壯大各類教育培訓、中介、考試市場,為本市及周邊地區社會成員提供各類優質教育服務。

4、適應百姓需求,發展其他產業。

在加快上述重點產業的同時,適時適當地發展下列文化產業:

一是發展文化娛樂業

要加強對文化娛樂業發展的引導,使娛樂產品、服務的層次和內容不斷開拓創新,滿足羣眾娛樂消費需求。要大力發展積極健康、豐富多彩的大眾化娛樂項目和經營活動,優化文娛產業結構,積極鼓勵發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的健康有益的文娛項目,提升我市歌舞廳、遊藝廳、茶座等各類娛樂場所的檔次。要有選擇地吸納、開發、引進科技含量高的文化娛樂項目。

要加快文化娛樂市場法制建設,淨化市場秩序。加強互聯網上網服務行業管理,使互聯網這一新媒體成為傳播先進文化和資訊,引導人們健康生活、娛樂、學習的平台。

二是繁榮文藝演出業

要整合我市的各個專業演出團體力量,建好用好淮海劇團藝術綜合樓,抓精品,抓市場,壯大以本市7個專業劇團為主體的演藝產業。要以省淮海劇團、長榮京劇院、市淮劇團為支撐,組建淮安歌舞團,借鑑桂林的《夢幻灕江》、陽塑的《印象劉三姐》、麗江的《麗水金沙》等舞台藝術形式,打造展示淮安歷史文化和地域風情的舞台藝術節目,以優秀的文化產品來開拓市場,繁榮產業。

要成立市級演出經紀機構,培養和引進演出經紀人才和文化經營人才,提高經營水平。要進一步打造節慶文化演出品牌,進一步提升美食文化節開幕式晚會等節目的質量,培育壯大市場。 三是發展體育產業

建設全民健身會館和新體育館,積極培育體育健全娛樂市場,以各類體育設施和技術輔導為依託,滿足不同層次的體育健身娛樂需求;發展體育競賽表演市場,鼓勵社會各界承辦國內外高水平商業體育競賽表演;試行體育後備人才有償培養培訓制度,培育和開拓體育後備人才市場;提高體育彩票發行規模。

四是大力發展廣告創意產業

利用淮安人才較多、底藴較深、廣告業相對發展較快、上下游產業比較完善、對周邊地區輻射能力較強的優勢,大力發展廣告創意產業,引導廣告經營、策劃單位提升產業層次,擴大產業規模,增強對周邊地區的服務能力和輻射能力,形成一批水平較高、影響較大的廣告產業公司,培養一批富有創意,關於經營的廣告人才。

五是發展藝術培訓業

引導各類藝術培訓、藝術考核的健康發展,在培養人才的同時,推動藝術培訓產業的壯大,使淮安成為蘇北藝術考核中心。

六是培育藝術品市場

建立規範的藝術品市場 ,培育各類藝術品推動藝術創作的繁榮,促進藝術交流,保護藝術精品,壯大買方市場。

七是大力發展傳統文化教育、傳承的相關產業

在文廟或博物館、圖書館成立淮安國學館,面向少年兒童、機關幹部、教師或其他社會羣體,進行國學、國語、國粹、中醫以及琴棋書畫等傳統文化的教育培訓,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擴大文化產業領域。

5、適應需要,培養經營人才

現在,文化產業經營人才十分缺乏。今後,要大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文化產業經營人才。特別注意培養造就和引進策劃人才以及職業經理人,為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積蓄人力資本,佔領文化產業的人才高地。

第五篇:文化產業園區研究報告

附件(一)

關於創建石嘴山市文化產業(創意)園的提議報告

新世紀,文化產業發展的浪潮在中國一浪高過一浪。各文化資源大省、各中心城市,紛紛提出自己的文化產業發展方略。而在此背景中,發展文化產業的呼聲在中心城市也越來越高,全國圍繞發展文化產業開始了新一輪的產業競爭。

一、文化產業園設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2014年寧夏提出小省要辦大文化的戰略目標以來,歷屆黨委政府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把發展文化經濟、建設文化大省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自治區出台一系列政策舉措,指導全區上下紮實推進文化大省建設各項工作。今年陳建國書記再次強調:當前,我區文化建設呈良好態勢,處於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興起新一輪文化大省建設新高潮,以更深刻的認識、更開闊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在新一輪文化產業發展中,石嘴山市比其它縣市來得更加迫切,無論是基礎條件還是發展需求,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特徵,體現了石嘴山市文化產業(創意)園區設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提升石嘴山市城市品質、塑造文化品位的戰略需要。

石嘴山市作為一個新興城市,打造有特色的城市品質,以進一步提升石嘴山市城市品質和文化品味。從石嘴山市目前的狀況看,在經濟和文化上,經濟上處於強勢地位,文化建設明顯滯後。石嘴山市要走在文化發展繁榮的前列,文化是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文化能夠轉化為產品、轉化為商品,能夠創造物質財富。文化產業已是石嘴山市經濟與社會發展中不可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石嘴山市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將帶動全縣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提升石嘴山市新區的城市生活品質起到重要作用。

2、優化石嘴山市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

現階段,石嘴山市的產業結構比重,經濟增長方式總體上比較粗放。在石嘴山市的gdp構成中,電力、機械製造、冶金行業佔65%之多,在現今各種要素制約,成本上漲的環境形勢下,結構性矛盾進一步突出。因此,對於石嘴山市來説,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調整產業結構,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是“十一五”期間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而文化產業不僅是服務業的重要內容,也能與石嘴山市的傳統優勢產業形成互動,是石嘴山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一個重要途徑。

3、滿足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消費需求的重要載體。

人民羣眾對文化需求具有多元性,滿足不同人羣對文化消費的需求和權利,是文化生產的重要目的。目前,石嘴山市域中心——大武口區的人羣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移民城市,除了土生土長的“老石嘴山人”外,還新添了 浙江、山東、山西、福建、河南等許多投資人羣這些“新石嘴山人”。從文化產品的消費層次來説,他們的出現使石嘴山市出現了三種類型的文化消費,一類是以 “新石嘴山人”為主體的高端消費羣體,一類是以“打工者”為主體層次相對較低的消費羣體,還有一類是面廣量大的中間消費羣體。他們中間有的需要提供高檔文化產品和服務,有的還要通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滿足他們基本的文化權利。

4、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抓手。

石嘴山是一個新興城市,是一個工商業比較繁榮的城市,也是一個協調發展、持續發展 1

較好的城市。近十多年來,石嘴山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伴隨着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資源消耗不斷加劇,環境壓力持續加大。近年來,雖然排污強度逐年下降,但污染負荷仍在增加,消減負荷的難度很大;石嘴山市土地承載能力已經十分有限,土地供需矛盾已空前緊張。我們感到,文化產業的開發對能源、土地、機器等生產要素的要求較低。文化產業是無煙產業、創意產業、朝陽產業,文化產業體系是一種資源消耗少、污染小、無公害的新型產業體系。石嘴山市要繼續保持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要繼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發展文化產業首當其衝。

綜上所述,石嘴山市要走在全區乃至全國文化建設的前列必須實施重大文化項目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跳出石嘴山的傳統文化產業影響,發揮石嘴山市特有的並能覆蓋全國的文化產業集聚效應,將是推動石嘴山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個重要抓手。

二、文化產業園的發展定位和方向

做大做強石嘴山市文化產業,既要着眼於發展的空間,又要着眼於發展的可能;既要着眼於發展的效應,又要着眼於發展的基礎;既要着眼於發展的潛力,又要着眼於發展的優勢。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每一個城市發展什麼產業,都要依據其發展該產業的現實條件和基礎優勢。石嘴山市文化產業發展走什麼樣的道路,應該結合石嘴山市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從石嘴山市的實際來看,其優勢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文化產業資源豐富,景點資源十分充足;二是經濟實力比較雄厚,將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三是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聯動發展,外資內資民資三輪驅動的投資格局、互相配套的發展形態,這一切均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暢通、便捷的市場、渠道和網絡。

跳出大石嘴山市的文化要素覆蓋,走出具有“石嘴山市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路子,我們設想“石嘴山市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定位是:石嘴山市文化產業集聚區、石嘴山市創意文化示範區。

實現以上定位,要堅持以下三條要求:

1、走互動融合之路。

文化產品有兩類,一是服務產品,一是實物產品。文化服務產品的無形性是顯而易見的,而文化實物產品雖然是有形的,但人們消費的不是它的物質外殼,而是裏面的精神內涵。文化產品的這種無形性,使得其具有較強的滲透性,文化產業能和其他產業共生和融合,在發展中起到整合作用和催化劑作用。石嘴山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走互動融合之路:要在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實現互動融合發展,比如文化與演藝,文化與旅遊,文化與會展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這幾年連續做的文化旅遊節,石嘴山市民俗文化旅遊節,石嘴山市房〃車文化博覽會等等。應該説,文化是任何產業發展的靈魂,其他產業都可以成為文化的載體,文化與一切產業的發展都是密切相關的。在石嘴山市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建設中,文化應該作為一個考量的媒介,在發展思路、政策措施、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招商引資、項目實施、品牌打造、宣傳營銷等方面,努力打好“文化牌”,以文化為窗口,以文化為紐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動格局。

2、走跨越發展之路。

追求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和繁榮是我們的長期目標,為了實現這一長期目標,可以率先在某一領域、某一專題先行實現突破,在一定範圍內實現跨越發展,以此帶動全局,整體提升,做大做強。從石嘴山市的現實情況上來看,文化與旅遊結合貼近度較大。資源稟賦比較優越和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石嘴山市旅遊休閒的發展基礎比較紮實。現在人們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閒暇中度過,休閒旅遊的能力正逐步增強,實現石嘴山市旅遊休閒產業跨越發

展的必要條件已經具備。寧夏新天府作為重要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區域,發展旅遊休閒業的高端消費羣體正在形成,這部分人羣具有明顯較高檔次的消費和休閒需求,這又為文化消費和旅遊消費創造了絕佳的機遇。在旅遊中注入文化內涵,不僅可以提升旅遊業的檔次,也可以激發文化產業與旅遊業的互動效應。更為重要的是,旅遊休閒業是旅遊、度假、娛樂、健身、購物等產業綜合體,它不是某幾個產業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聯動發展格局,旅遊休閒業的跨越發展,勢必帶動一條產業鏈的蓬勃發展。把文化產業園區作為石嘴山市文化建設的一個新功能區和核心區,成為類似於“跟着課本遊石嘴山市”的一個新的文化體驗旅遊勝地,必將有效地整合石嘴山市的文化旅遊資源,並將發揮巨大的集聚效應和功能作用。

3、走精品帶動之路。

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面面俱到,既要在文化產業領域中選擇自己優勢產業,也要在每一個產業內部走精品帶動的發展之路,形成亮點,打出品牌,一方面能形成效益,另一方面也能帶動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説,文化品牌是文化產業的無形資產,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安身立命之本。就石嘴山市的實際,具有品牌形象、規模效應、廣泛影響力的石嘴山市文化精品力作不是很多,我們樂此不疲推介宣傳的主要還是山水園林之城、與賀蘭山、黃河相關的邊塞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及知名的現代文化產品在石嘴山市更是少而又少。所以石嘴山市要發展文化產業,就有必要開闊視野,拓寬思路,跳出“石嘴山市”看“石嘴山市”,在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中打造出一、兩個具有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文化精品來。

三、文化產業園的類型和運營模式

目前國內外的文化產業園區的類型主要有8種:

1.獨立型創意產業園區,如紐約百老匯戲劇產業園區、倫敦soho區和深圳大芬村。

2.依託型創意產業園區,這類創意園區往往依託高校,如上海虹漕南路創意產業園以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為依託。

3.混合型創意產業園區,如張江文化產業園區。

4.藝術型園區,如紐約soho藝術園區和北京大山子藝術園區。

5.實用型文化園區,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新天地和北京什剎海酒吧一條街。

6.會展文化園區,如新加坡博覽中心和新加坡國際會議與展覽中心。新加坡每年有400多個大型國際會議,每年前往新加坡旅遊觀光及參加各種國際會議、展覽的人數比新加坡的總人口還多。

7.地方特色文化園區,如吳橋雜技,現在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8.休閒娛樂園區。

四、文化產業(創意)園選址和核心項目佈局

綜合上述,在借鑑國內外文化產業園的基礎上,從石嘴山市的具體實際出發,我們在創建石嘴山市文化產業(創意)園的基礎上提出“文化產業城”核心項目,即:

第一,以“三館一中心”為依託,主要以養德苑周邊為基地,以星海湖、森林公園、新區人民公園等地區為輻射閾限,打造“石嘴山市文化產業園”。

由於石嘴山市養德苑景觀工程是我市2014年110項重點建設工程和建市50週年獻禮工程之一,而且該景區位於沙湖大道與世紀大道交匯處,規劃面積20萬平方米,項目整體規劃採用圓形佈局,分為三大功能區和八大景觀區 (包括主題雕塑、園林景觀小品、成語文化

園等),這樣,就為創建文化產業園奠定了很好的前期基礎.另外, 養德苑景觀工程的定位是集休閒娛樂、旅遊觀光、文化教育、緊急疏散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綠地,所以,這和選址於此創建文化產業園可謂不謀而合,不但可壯大文化產業,也可有效改善我市南入口的整體面貌和提升我市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我市對外形象。

從這個意義出發, 養德苑“石嘴山市文化產業園”核心文化招商項目方向為文化產品、文化交流、縣區文化展覽、大型演藝、企業文化年會等。具體項目可以做藝術中心、藝術家公館、文化賓館、古典文化街區、文化工藝品沙龍、藝術沙龍和文化藝術博覽中心等。例如地方剪紙、特色繪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設計、加工、製作、銷售,就可以分為非遺創作觀摩區、非遺旗艦店、非遺珍寶館、畫廊、書畫家工作室五個部分及部分辦公、配套區域,進行相關文化產業發展和經貿合作。

融資方式可以採取以政府投入為重點,爭取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發展文化產業的多形式、多層次的格局,向國家申請、地方財政投入、區內企事業單位出資、調動民營實體或個體組織融資,甚至組織一批文藝活動積極分子自籌資金等多種渠道,各方面的文化產業,由點到面地發展起來。

第二,以石嘴山市廣播電視台溝口影視基地為產業園地,融合馬蘭花影視基地,打造“石嘴山市文化創意園”。

石嘴山市廣播電視台溝口影視基地經過近幾年的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影視劇拍攝區、多功能活動區、服務保障區,並按照各自的功能進行建設和佈局。2014年,“寧夏宣傳文化系統幹部培訓基地”、“寧夏廣播影視石嘴山培訓基地”和“寧夏廣電總枱石嘴山培訓基地”在此掛牌成立。2014年,在寧夏廣播電影電視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申報國家級影視基地的牌子。

馬蘭花影視城建在黃河和毛烏素沙漠之間,是黃河文化與大漠文化交融的結晶。影視城具有濃郁的西北地方特色,是集影視劇拍攝、地方戲曲表演、角色體驗、大眾文化娛樂於一體的新型影視基地。影視城將利用陶樂鎮部分閒置土地,建設天河鴻鎮--黃金渡、海寶古城-寧夏府、銀沙綠洲--賊湖村、中心雅苑--陶樂林四個影視拍攝場景,馬蘭花影視城正在拍攝製作寧夏四部曲---《金羊毛》、《西部匪王》、《菊花醉》、《紅寶》。打造文化產業,以影視帶動當地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作用已經顯現。

因此,“石嘴山市文化創意園”核心項目方向為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複製、廣告、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石嘴山市文化創意產業是生產和銷售與人們精神消費商品相關的產業。具體包括影視、廣播、音樂、音像製品、動畫、户外拓展(具觀賞性)和動漫教育的培訓部分,遊戲(包括網絡遊戲、移動平台的遊戲、紙質遊戲,傳統遊戲)、出版、印刷、傳媒、廣告、娛樂、演藝,藝術設計和藝術品、圖片和攝影、經紀代理、會展休閒和主題公園、旅遊等涉及的內容。主要突出創意,特別是創意工作室、畫廊還有藝術展示空間,屬於自己的動漫創意設計工作室,自我設計、開發的創意空間。

五、文化產業園區設立的基本優勢和條件

石嘴山市文化產業(創意)園區的開發將成為石嘴山市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一個文化精品,一個有着無比前瞻性的獨特亮點,具有以下優勢和條件:

(一)項目的優勢

1、項目本身的唯一性與不可替代性

石嘴山的建設史上一場特殊的革命,特殊的革命藴藏着特殊的文化,建設“文化產業園”核心項目的開發,不是為了追憶過去,而是為了更好地讓後人瞭解這段歷史的文化,從中吸取教訓,最終讓文化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在2014年第三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無錫論壇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説:我國最初形成對20世紀遺產的觀念是以保護“革命文物”為起步的。之後有一個逐步拓展和延伸的過程。

2、項目的創新點與亮點

由於園區內的重點建設項目“兩館一中心”布展工作已全面啟動,市博物館文物徵集工作全面展開,博物館陳列布展方案原則性通過。國務院五七幹校博物館景區建設工程也穩步推進。這些為打造文化產業園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例如,園區內“三館一中心”的 “五七”歷史博物館,以它為主的紅色文化對時今已進入暮年的石嘴山人可以説是歷歷在目。“東方紅”作為那個時代的特殊標記,已經成為一代人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一種符號。所以,“文化產業園”的建設,可以吸引對這段歷史有着特殊情感的國內人羣來參觀、懷舊以及文化交流。市場的賣點任何一個歷史陳跡和景點都無法比擬,產生的市場效應和人氣集聚將超越任何一個文化市場和景點。

同時,精心打造文化與旅遊結合精品工程,豐富景區內涵,增強景區吸引力。依託五七幹校博物館景區成功打造了紅色經典節目《紅歌嘹亮》,以展示城市特色,傳承歷史文脈,弘揚創業精神為內容的大型城市秀《相約星海湖》劇目已完成採風,正在抓緊時間編排。

六、文化產業園的政策和相關要素保障

三、重點任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複製、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着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出版物發行業要積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印刷複製業要發展高新技術印刷、特色印刷,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術先進的印刷複製基地。演藝業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藝集團,加強演出網絡建設。動漫產業要着力打造深受觀眾喜愛的國際化動漫形象和品牌,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增長點。

(二)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以文化企業為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設一批具有重大示範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繼續推進國產動漫振興工程、國家數字電影製作基地建設工程、多媒體數據庫和經濟信息平台、“中華字庫”工程、國家“知識資源數據庫”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選擇一批具備實施條件的重點項目給予支持。

(三)培育骨幹文化企業。着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儘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四)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佈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

準、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複製、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羣。

(五)擴大文化消費。不斷適應當前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審美的新需求,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提高文化消費意識,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強原創性作品的創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價格合理、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加快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主題公園。開發與文化結合的教育培訓、健身、旅遊、休閒等服務性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七)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採用數字、網絡等高新技術,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升級。支持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影視、數字多媒體廣播、手機廣播電視,開發移動文化信息服務、數字娛樂產品等增值業務,為各種便攜顯示終端提供內容服務。加快廣播電視傳播和電影放映數字化進程。積極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發揮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寬帶光纖接入網絡等網絡基礎設施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網絡標準,促進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推進三網融合。積極發展紙質有聲讀物、電子書、手機報和網絡出版物等新興出版發行業態。發展高新技術印刷。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娛樂設施和舞台技術,鼓勵文化設備提供商研發新型電影院、數字電影娛樂設備、便攜式音響系統、流動演出系統及多功能集成化音響產品。加強數字技術、數字內容、網絡技術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加快關鍵技術設備改造更新。

四、政策措施

(一)降低准入門檻。落實國家關於非公有資本、外資進入文化產業的有關規定,根據文化產業不同類別,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途徑,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參與國有文化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補充資本金等方式,支持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支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及跨區域整合,支持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領域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支持大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大幅增加中央財政“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文化體制改革專項資金規模,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三)落實税收政策。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和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中的相關税收優惠政策,研究確定文化產業支撐技術的具體範圍,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四)加大金融支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積極倡導鼓勵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大力開發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企業“走出去”的貸款擔保業務品種。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併購和重組,迅速做大做強。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企業債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shixibaogao/r13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