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抓農業結構調整促縣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抓農業結構調整促縣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抓農業結構調整促縣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抓農業結構調整促縣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上蔡縣作為一個擁有135萬人口的農業大縣,要順利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發展農業就顯得非常重要。只有通過狠抓農業結構調整,為第二產業提供充足的原料,加快剩餘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才能促進相關產業迅速發展,才能有效加快城鎮化進程,從而順利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的宏偉目標。 [找材料 到本站-網上服務最好的文祕資料站點]

一、農業結構調整的現狀

1.種植業結構調整。上蔡縣種植業調整已初步呈現“一大亮點”、“兩大特色”、“三大突破”的調整格局。“一大亮點”即花木種植,按照“連片開發、規模經營”的原則。通過機關示範、幹部帶頭、大户帶動、羣眾自覺行動,在原有的基礎上,又開發一環(環城花木經濟區)、兩帶(沿上和路、上項路兩側各150米花木經濟區,形成花木長廊)、三區(無量寺、華陂、石橋花木經濟區),輻射帶動了周邊鄉鎮,形成百里大循環帶狀植物園,在規模和品種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上蔡花木已叫響中原大地,銷往全國各地,至目前,種植面積已近10萬畝,年產值5.4億元以上。“兩大特色”即瓜果種植和蔬菜種植。瓜果種植已成為我縣無量寺、大路李、百尺、西洪、華陂等鄉鎮的特色經濟,特別是卧龍崗沿線8萬畝瓜果精品區的開發建設,更加推動了我縣瓜果業的規模發展;蔬菜種植已成為我縣蘆崗、邵店、黃埠、齊海等鄉鎮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三大突破”即優質品種種植有了突破,全縣落實優質專用小麥80萬畝以上、優質玉米30萬畝、優質大豆15萬畝、優質小雜糧7萬畝;立體種植有了突破,全縣間作套種面積在45萬畝以上,林糧間作3萬畝,提高了複種指數;經濟作物種植有了突破,全縣落實棉花種植面積60150畝,煙葉8255畝,油料作物42572畝,糧經比例達到了6∶4。

2.畜牧業結構調整。上蔡縣畜牧業結構調整已趨向“瞄準市場、依靠科技、規模飼養、龍頭帶動”的發展方向,形成了“穩定一個基礎”、“實現兩個轉變”、“探索特種飼養”的良好局面。“穩定一個基礎”即是穩定了我縣的生豬、牛、羊、禽等傳統飼養的基礎。上年末,豬、牛、羊、禽年欄分別達到56.42萬頭、11.60萬頭、17.11萬隻和548.72萬隻,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實現兩個轉變”即由傳統品種向優良品種轉變,由傳統飼養向科學飼養轉變。“探索特種飼養”即探索發展肉狗、鹿、狐狸、鴕鳥等特種動物的飼養。隨着農業結構的調整,上蔡縣鄉鎮企業得到較快發展。上年末,全縣鄉鎮企業總產值達71.9億元,從業人員11.6萬人。目前,我縣鄉鎮企業調整呈現五個特點:(一)由分散趨向集中;(二)產品科技含量明顯提高;(三)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四)鄉村城市經營理念加強,文明意識有了較大提高;(五)農民中間商,農民銷售網絡已初步形成。

二、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和思路

1.基本原則。我縣雖然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遠遠不夠,它仍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們必須堅持面向市場、因地制宜、重視糧食生產、尊重農民

自主權和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等原則,進一步調整農業結構。

2.基本思路。狠抓農業結構調整,要與我縣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推進城鎮化進程、全面實行“科教興農”等四大戰略相結合,政府加強政策和市場信息的引導,使農民在結構調整中少走彎路,把結構調整同農村新的產業開發,如生態農業、訂單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三、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為推動和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我縣採取了以下主要措施和做法:

1.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依靠科學技術,按照調優、調高、調特的方針,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逐漸形成支柱產業,不斷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實現農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2.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立足實際,兩眼向外,緊緊盯住國內外大市場,創立自己的品牌,打響自己的品牌。(一)叫響、叫大上蔡花木品牌,在全國各地提高上蔡花木知名度;(二)進一步包裝蔡酥梨、上蔡大白桃、上蔡生薑、上蔡黃麻等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增加對外銷售。

3.大力調整品種結構。糧食作物要確保總量穩定增長,提高單產,改善品質,更換或更新小麥和玉米品種,擴大優質大豆,積極發展優質雜糧生產。經濟作物要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着力提高品質,逐步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的產業帶、產業區。

4.適應畜牧業發展的需要,逐步實現由傳統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的“二元”結構,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轉變,使飼料作物生產成為相對獨立的產業,推廣立體種植,提高比較效益。

5.優化區域佈局,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則,東南部和西南部發展蔬菜業,北部、東部北發展優質小麥、優質玉米、優質小雜糧種植業和經濟作物區。

6.畜牧業突出發展草食型、節糧型畜牧業,大力發展肉牛生產,提高牛、羊肉和禽肉在肉類總產量中的比重。

7.調整農村就業結構,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及第三產業,加快推進企業

第二篇:康平縣域經濟發展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查研究

康平縣域經濟發展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查研究

康平縣域經濟發展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查研究

摘要: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縣域的農村經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也經歷了由計劃指導到市場選擇的多次調整。暑假,我通過對康平縣的農村經濟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實地調查,對於農村經濟發展和優化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思考,希望能為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區域經濟 農村產業結構 調整 優化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縣域的經濟發展有了突飛猛進的巨大進展,農村產業結構也經歷了由計劃指導到市場選擇的多次調整,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也不斷提高,實現了由總量不足到豐產自給有餘的深刻轉變。

一、康平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康平縣委、縣政府緊緊團結和帶領全縣人民,按照市委“東北大振興,瀋陽要先行”的戰略部署,以“三增”為目標,以項目為統領,以調整為主線,以開放促發展,以“環境年”活動為保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預計到年底,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3億元,增長34%;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3億元,增長75%;財政收入實現6000萬元,增長30%;農民人均收入實現3000元,比去年增加1100多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12億元,增長30%;工業總產值實現25億元,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35%。

(一)、堅持工業強縣思想不動搖

康平縣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縣份,但擁有豐富的煤炭、土地、人力等資源。圍繞這些資源,康平縣要實現由資源大縣向經濟強縣的發展,必須把實施發展抓項目戰略作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突破口,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從康平的縣情和近幾年的實踐出發,提出以市場為導向,以項目為支撐,以增收為核心,用工業化的手段謀劃農業發展,通過引進、改造、合作等形式,組建和新建一批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以此來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堅持放心、放手、放膽、放開、放活的原則,扶持現有的,引進沒有的,改革國有的,催生新有的,大力營造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政治環境、輿論環境、社會環境和法制環境,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增加農民收入

1、狠抓了林、農、牧三元經濟,優化了農業結構。

近兩年,康平實施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工程,通過大規模的退耕還林,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也促進了農民的增收,共完成造林18萬畝,落實了遼蒙邊界防風阻沙帶工程等7個重點工程項目。同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積極發展設施農業。

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重點實施了防汛工程、水源工程、黑土地治理工程、防氟改水項目等建設。省裏把 - 1 -

我縣列為10個黑土地治理試點縣之一,計劃利用3年時間,總投資600萬元,治理15條小流域,治理面積24萬平方公里。

3、加強市場設施建設,搞活農產品流通。

重點建設小雜糧批發市場、蔬菜批發市場、花生交易市場和遼北農副產品批發交易中心這四大專業及綜合市場,其中,小雜糧市場已投入使用,其他市場正在建設之中,年末將投入使用。

4、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

以縣職教中心為基地,開展了勞務輸出、就業和再就業培訓,目前已培訓1580人,預計到年末共輸出勞動力4.5萬人,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收450元左右。

(三)、優化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發揮城建扶持資金作用,改善城區環境。加快農村公路網建設,構築全縣大交通格局。加強村屯環境整治,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四)、全面協調發展社會事業

積極優化了教育結構,加快全縣教育事業發展。加大投入力度,全縣文化和公共衞生防疫體系建設得到了加強。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在全縣修建了13處文化廣場,農民羣眾有組織的文藝演出、體育健身、科普宣傳等活動都在各個廣場進行,真正做到了羣眾高興、社會認可的實際效果。

二、康平縣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

康平縣縣域經濟雖然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是與瀋陽市其它兄弟縣區比,特別是與南方區縣經濟發展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在調研中,我瞭解到,為了實現康平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應加快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以縣鄉財政增長和羣眾增收為目標,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發展特色資源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攻方向,走農業縣份工業化的道路,大力發展第二產業,靠二產業優化第一產業,推動第三產業,促進全縣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對於如何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逐步優化和提高,如何面對目前買方市場出現的新形式,如何真正從質的層面上對農村產業結構實施戰略性的調整。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深化農村產業結構的改革:

1、轉變觀念,加強領導,加大農村產業結構戰略調整工作的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

2、建立健全我區的農業產業體系,保證農民的收入增加。我們的農業至今沒有擺脱單一的生產環節的束縛,在總體上存在着與加工,流通環節脱節的結構缺位,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農業產業體系。所以推進調整,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解決結構缺位問題,逐步建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聯成一體,協調運行的產業體系。3、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遵循經濟規律。政府部門要自覺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趨勢,運用經濟手段,市場手段指導生產,尊重農民的意願和生產自主權。另外,政府部門還要做好政策引導,

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工作,當好產業結構調整的領路人。

3、以科技為先導,堅持在品種,質量上下工夫。為此,一要積極推進農產品的品牌戰略,加速更新品種,提高優質品率;二要大力的推廣模式化栽培,節水農業,高效飼料和無公害農藥,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三要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儲藏,保鮮和分級處理技術,實現加工增值;四要加快鄉鎮企業的技術改造步伐,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五要大力發展農民的職業技術教育,促進農業科技人才的開發和培養。

4、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創造比較優勢,形成特色產業。農業區域性結構雷同,比較優勢下降是農產品賣難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發展我區優勢農產品,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精"。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營造自己的比較優勢,獲取比較理想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梅小安.縣域經濟主導產業的選擇,評價及實證分析[j].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4(7): 23-26.

[2]何培香.關於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湖南商學院學報, 2014(6): 36-38.

[3]楊景祥,等.產業協同“三力”強省[j].經濟論壇,2014(13):9-11.

[4]徐平華,資源環境約束下的中國產業政策選擇[j]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14(5): 56-6

[5]李克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4,(1):11-13.

[6]馬其芳,黃賢金,張麗君,等.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其障礙度診斷[j].南京農業大學學

報,2014,(2):108-114.

[7]李虹,王靖添.產業共生循環經濟村鎮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4,(6):58-63.

[8]王立軍.論我國持續循環農業的發展[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4,(4):45-46.

[9]李穎明.國內外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方法與應用[j].林業濟,2014(11):67-72.

[10]馮海發.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

第三篇: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 促進縣域經濟健康發展

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 促進縣域經濟健康發展

長寧縣發展和改革局張仁勇

所謂經濟結構就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各企業之間、社會再生產各環節之間以及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的構成及其相互關係。它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經濟類型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等,經濟結構調整主要是經濟結構質與量的調整。簡而言之,經濟結構調整就是通常所説的一、二、三產業之間和各產業內部之間的質和量的調整。我縣經濟經過建國60週年以來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類型也日趨完善,從單一的農業結構向一、二、三產業基本協調發展,經濟總量和經濟效益也由小大到、由低向高發展。2014年,我縣第二產業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2014年,第三產業又超過第一產業,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經濟結構的變化也促進了城鄉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

但是應當看到:我縣經濟結構仍然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

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夠協調,第一產業比重仍然偏高,第二產業效益偏低,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二是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仍不合理,第一產業仍以傳統農業為主,小型、分散,規模化、集約化和商品化程度仍然較低,第二產業總量偏小,規模不大,效益偏低,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還不能適應新型工業化要求,第三產業門類不齊全,水平較低,效益不高,對經濟增長拉動力不夠強勁;三是城鎮化水平偏低,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四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結構不合理,投資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黨的十七大尤其是中央經濟工作會把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2014年乃至十二五期間全國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

是對全國經濟形勢的準確把握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科學研判得出的重要結論,針對這一指導思想,結合縣域經濟發展實際,我縣經濟結構調整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縮小城鄉差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截止2014年,我縣城鎮化率達到32.6%,分別比全國、全省、全市低13、6、3個百分點,這還不包括外出打工近10萬人隨時可能回到農村。城市化水平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度就高,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實現的必要條件和基礎。這也是制約結構調整的關鍵所在。為此,必須採取多種形式和方式,加快農村人口的合理流動和轉移,引導農民棄農從商(工)、棄土進城。一是進一步統籌城鄉發展,在規劃上引導農民進城(鎮)居住。二是加快城鄉規劃和建設步伐。為農民進城居住創造條件。要在進一步修編和完善城鄉建設規劃的基礎上,重點抓好縣城和梅硐、雙河、龍頭、硐底、花灘、竹海、老翁、古河、下長等重點場鎮建設,拓寬城鎮居住空間,完善城鎮功能佈局,不斷創造更加宜居的環境吸引農民進城居住。三是不斷拓展就業渠道,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使農民進城能進得來、能就業、有保障。這就要求加大二、三產業發展步伐,提供更多更優就業崗位,在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方面跟上城鎮化進程和步伐。

二、切實有效地搞好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

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完善什麼是最優,很難有一個固定模式,但正如前述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一直在進行而且仍將繼續,調整的基調就是鞏固和加強第一產業,把現代農業做穩,改造和加快第二產業,把現代工業做強,提升和拓展第三產業,把現代服務業做優。

根據我縣經濟發展的趨勢,到十二五末,我縣三次產業結構預計可以達到14:60:26,再經過二十年左右的調整,三次產業的總量可調整為三、二、一的順序,到那時,我縣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應該是比較理想的。

三、加快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全面推進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進程

(一)加快推進工業強縣進程,全面調整提升第二產業結構。從較長時間預期看,工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地位不可撼動,我縣正處在工業化前期向中期過渡的時期,工業結構調整至關重要,根據我縣實際,第二產業調整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工業發展區域佈局的調整。我縣工業生產由於歷史原因,大多比較分散,佈局不合理,不利於形成產業集聚和集羣,產品和企業關聯度差。隨着國家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勢必對這一現狀提出嚴格的環保要求。為此,我縣在工業佈局調整上,主要依託長寧工業集中區,適度在資源富集地區如龍頭、雙河、硐底一帶佈局資源型企業,其它地區原則上不鼓勵發展工業。二是依託市場主體,不斷加強現有企業的技改擴能。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引進,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做強做大做優現有企業,進一步拓展企業生存和發展空間。三是依託長寧生態、區位、資源優勢和現有優勢骨幹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調動企業投資和發展的積極性,逐步形成新型材料、精細化工、食品飲料、竹類加工和裝備製造五大工業集羣。四是加大政策引導和調控力度,促進企業自身加快結構調整,並通過土地、税收等政策吸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和環境消耗低的企業入駐長寧。

(二)加快推進旅遊富縣進程,促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一是加快發展旅遊業。我縣旅遊業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基礎,知名度和美譽度越來越高,但也存在旅遊業大而不強,對縣域經濟貢獻還比較低等問題。我縣要通

過加大宣傳促銷,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和景區景點建設,不斷提升旅遊文化內涵等方面狠下功夫,使竹海成為同九寨、峨嵋齊名(請你支持:)的著名旅遊目的地。二是推進傳統服務業轉型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做強做優傳統服務業,不斷提升傳統服務業的服務水平和拓展能力;要加大物業管理、文化教育、社區服務、法律諮詢等現代服務業,不斷完善服務業類型。三是依託工業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信息服務、設計策劃、廣告宣傳等服務業。

(三)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益。一是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解決農業生產所需的要素配套,為穩農增收奠定堅實基礎。二是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畜牧、林業及農牧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商品化水平,促進農產品增值提效。三是引導和推動農村土地流轉,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

第四篇:發展我市綠色經濟推動結構調整的調研報告

發展我市綠色經濟 推動結構調整的調研報告

發展我市綠色經濟 推動結構調整的調研報告

農工黨株洲市委會

一、調研背景

綠色經濟是指興起於上世紀末期的、以市場為導向、以綠色產業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發展起來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並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它將環保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等眾多有益於環境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並通過有益於環境或與環境無對抗的經濟行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它以能源革命和低碳經濟為主要內容,以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為本質。“綠色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世界金融風暴過後,人們驚奇地發現,在傳統產業受到強烈衝擊時,而與綠色經濟相關的產業卻仍然以驚人的30—35%的速度在發展,帶來了上千億美元的產業規模和千萬個的就業崗位,成為全球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及應對經濟危機、解決就業問題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這場革命對於曾經痛失了前三次產業革命的中國來説,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將給21世紀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帶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是中國經濟再造的偉大革命。

在全球綠色經濟浪潮的引領下,國內投資發展綠色經濟的熱情暴漲,各地紛紛出台政策措施,搶佔綠色產業的先機和制高點。就我市而言,綠色經濟對傳統產業的提振和發揮新經濟增長點的作用己越來越明顯。特別是綠色經濟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加之《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今年獲批,其中8條措施幾乎全部都涉及到了綠色經濟的發展問題。這無疑對促進我市綠色經濟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

農工黨株洲市委會調研組先後對市環保局、財政局、農委、建委 、交通局等部門進行了會談交流,並考察了南車時代的混合電動機車和軌道交通機車、風力發電設備廠、唐人神集團等單位,也考察了清水塘排污口水質狀況和天元區兩大工業園及雲龍新城等地。通過會談和考察,調研組基本上系統瞭解了相關各職能部門、以及產業企業界對發展綠色經濟的認識、態度、看法,發展綠色經濟的難點問題,突破口、發展綠色經濟的政策需求等,

二、發展綠色經濟的背景和重要意義

(一)綠色經濟的概念和內涵

綠色經濟是由經濟學家皮爾斯於**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先提出來的。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綠色產業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經濟形式。綠色經濟一般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這裏的狹義綠色經濟,僅指環保產業,而廣義的綠色經濟,除包括環保產業及相關的可持續能源、綠色建築、可持續交通等產業領域外,還還包括諸如綠色消費與政府採購、綠色貿易與金融、綠色税收與財政、綠色會計與審計等除生產領域外的其他一些綠色的制度和行為,在本質上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核”。

針對2014年全球經濟危機,在借鑑上世紀30年代美國提出的經濟復興新舉措的基礎上,聯合國環境署(unep)提出了《實施綠色經濟的行動倡議》,將綠色經濟作為世界新的經濟增長點、應對經濟危機、解決就業問題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unep提出應對經濟危機下綠色經濟應主要關注環保和生態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清潔技術、可再生能源、廢物管理、生物多樣性產業、綠色節能建築和可持續交通、可持續農業8個領域。

(二)發展綠色經濟的背景

國內外經驗顯示,作為綠色經濟重要領域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清潔技術、可再生能源和廢物管理,均已創造了數以百億、甚至千億美元計的產業規模和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雖然傳統產業受到強烈衝擊,但環保產業並未受影響,促使國際社會和一些經濟學家考慮發展綠色經濟或綠色產業,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素質發展並促進綠色就業。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近10年全世界環保產業服務人員從460萬人上升到1800萬人,間接服務人員由1000萬人增加到550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25-30%,是所有產業就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目前,世界各國應對經濟危機的經濟刺激計劃投資累計2.5萬億美元左右。unep呼籲世界各國拿出7500億美元投資綠色經濟,這一呼聲得到了許多國家的響應。歐盟表示,將在2014年之前投資1050億歐元支持歐盟地區的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美國奧巴馬新政府決定在未來10年投資1500億美元發展綠色能源,這將新創造500萬個就業崗位。日本政府決定通過對綠色產業的投資創造100萬新就業崗位。韓國政府計劃4年在綠色經濟產業領域投資380億美元,創造96萬新就業崗位。

面對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綠色經濟發展。温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讓環境保護在“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促發展”中真正發揮作用,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堅強支撐和有力保障。中國政府提出了未來兩年多時間內,投資於十大方面總額達到約4萬億人民幣的刺激經濟的方案,其中涉及環境保護的投資安排為3500億元,主要用於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點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及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

儘管綠色經濟在解決經濟危機、創造就業機會和保護環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們看到,目前,綠色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還剛剛起步,各領域發展不均衡,市場規模相差很大。雖然在環境保護規劃、能源規劃等國家層面的規劃以及林業規劃、節能建築規劃、交通規劃等部門層面的規劃中,均有關於綠色經濟的內容,但我國仍沒有專門的綠色經濟發展規劃,綠色經濟的理論方法都還不成熟,試點和實證研究開展不足。在當前金融危機與加大投資復甦經濟複雜背景下,國家推行綠色經濟發展戰略,在近期可積極促進應對金融危機,在長期有助於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建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長效機制。

三、我市發展綠色經濟的緊迫性

由於計劃經濟時代我市在“一五”、“二五”期間開始工業佈局,存在結構不合理、重化工業比重較大、佈局不合理-工業區與城市交替佈置,距離較近,環境自淨能力弱等環境問題。區域內重化工企業較多,其中株化在職職工6500餘名,離退休職工1.2萬餘名,產值20多億;株冶在職職工6000餘名,離退休1.1萬餘名,產值83億。我市土地污染較嚴重,有約560平方公里,硬化的122平方公里,污染土地274平方公里,鎘超標5倍以上的69平方公里,5-10倍的19平方公里,10-20倍的31平方公里,超20倍的19平方公里。總觀我市的環境問題態勢,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污染排放總量仍然較大。近年來,除了工業廢水外,工業廢氣、粉塵、固廢污染

都有上升趨勢,儘管增長速度要慢於經濟增長速度。

第二,歷史遺留污染問題嚴重。由於有色冶金、化工等企業廢水、廢氣、廢渣的長期排放,對周邊土壤和水體產生一定程度的污染,清水塘區域土壤鎘等污染物超標,湘江底泥鎘、汞、鉛超標。株洲冶煉廠日積月累形成的渣場,潛伏期長,治理難度大,是重大的污染隱患。第三,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日趨嚴重。農村畜禽養殖業和農藥、化肥等面源污染錯綜複雜,治理難度大;鄉鎮企業無序發展,工業企業向農村遷移,治理設施落後,環境管理工作落後。第四,飲用水安全問題比較突出。我市飲用水源水質按多因子評價(29個污染因子)達標率分別為98.5%,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四、發展綠色經濟的己有措施與存在的問題

(一)已有措施

一是,強化環境保護,加大執法力度,嚴格環保準入;二是,力推試行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三是,藉助湘江風光帶建設這一標誌性工程,加快生態一體化建設;四是統籌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山水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建設森林公園、生態觀光農業、生態休閒度假等生態項目,打造雲龍新區於長株潭的“綠心功能區”。 作為長株潭城市羣的“綠肺”,賦予其區域綠地和生態保育、休閒度假兩類主要功能;五是,針對湘江的污染問題,結合國家科技攻關水專項、以及國家環境經濟政策研究和試點項目在湘江流域試點的機會,在推動生態補償試點,探索湘江流域的長效保護機制;六是重視發展新能源產業,佔領產業制高點。我市也形成了交通裝備、陶瓷製造等6大產業集羣,其中新能源交通工具等已開始產生效益和形成規模。

(二)存在的問題

1. 由於投資項目加快上馬,環評把關壓力很大

儘管市政府一再要求,上報的項目可行性研究準備不足,論證不充分,沒有嚴格走建設項目程序,相關部門手續不全,堅決不予立項報批,但在地方的實際操作中,由於現有的建設項目審批程序過於複雜、耗時,許多項目甚至沒有經過環評就先直接上報,再“上車補票”,甚至一些過去不予批准的淘汰型“沉澱項目”也趁機“渾水摸魚”。

2. 一些部門或企業對發展綠色經濟的認識尚不到位

株洲作為“兩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國家發改委批准試驗區建設的目的旨在給試驗地區各地方以大膽闖、大膽試的權力,通過先行先試,加大力度推進體制機制、政策創新,為探索我國兩型社會建設提供新思路和經驗,並進一步推動試點地方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但是我市有的部門和企業在思想上認為試驗區應該是國家給予更多的政策性傾斜、特別是財政性政策扶持,對開展兩型社會建設試點認識不清、定位不準。

3. 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政策扶持力度仍需加強

清水塘循環經濟區的推進速度過緩,有色冶煉、化工的資源循環利用還不到位,許多措施還有待落實。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的力度還有待加強。羣眾對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認識也不到位。目前社會普遍對開發利用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缺乏認識,不瞭解、不支持是當前人們對太陽能利用的普遍心理。而且,太陽能使用成本較高。和燃氣、電熱水器相比,太陽能熱水器成本比較高,如一台普通的天然氣熱水器或電熱水器,零售價一般在千元上下,而太陽能熱水器的價格為2014~5000元,是其他熱水器價格的3~6倍。

4. 環保投入力度仍需加大,一些歷史性環保問題地方力量難以有效解決

由於在“一五”和“二五”期間,我市市發展造成了大量的重金屬污染,特別是湘江流域鎘污染問題,以及大型重化工企業的遷轉、搬遷問題,衍生的地區性羣眾健康損害問題,

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很大的財力投入,解決的財力不夠。

我市污染物處理設施建設也存在不足,水平偏低。一是設施總量不足;二是垃圾處理工藝單一,基本以衞生填埋為主,焚燒處理項目還沒有建成;三是生活垃圾沒有實行系統的分類收集,回收和綜合利用程度低;四是,大量的污水處理廠剩餘污泥也沒有有效的處置途徑;五是,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籌措壓力大,特別是縣城,無法安排項目配套資金,甚至連項目前期經費都無力承擔;六是,部分項目進度滯後。由於時間緊、任務重、資金緊缺,影響了項目實施進度。

環境監測監管能力落後。湘江流域尚未建設水污染事故預警預報系統,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嚴重滯後,環境監管人力、物力不足,環境監管未考慮農村地區,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於空白狀態。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結論一:發展綠色經濟與“兩型社會”建設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我市關於建設兩型社會,發展兩型產業,在許多方面的內容和思路上,與綠色產業、綠色經濟發展是契合的,在實質上都是探索如何有效落實科學發展觀。

結論二:發展綠色經濟和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是對我市科學執政智慧考驗,先行先試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勇氣,尋求社會經濟發展短期效應的衝動時時刻刻在考量執政智慧,各級相關部門對綠色經濟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認識不斷深化、實踐逐漸科學的過程。

結論三:我市發展綠色經濟有了一定基礎,主要體現為,產業集聚效應已經顯現,製造業具有比較優勢,高新技術集羣產業初具規模、新能源汽車和風電產業等具有了較好的基礎,發展生態農業具有天然稟賦,可持續交通正在積極謀劃打造。但發展綠色經濟仍面臨很多壓力,在金融危機新形勢下,嚴格環保監管,提高環保的聲音,加大綠色產業發展的投入,是發展綠色經濟的保證。

結論四:發展綠色經濟要爭取國家和省級的支持,由於國家政策性失誤造成的歷史遺留環境和社會發展問題,應爭取國家和省級在財政和政策上的支持。

結論五:儘管我市沒有明確提出發展低碳經濟,但從可再生能源使用實踐,可持續交通規劃設想,節能減排工程等事實上已經是在開展碳減排工作。我市有基礎在藉助兩型社會試點探索的平台基礎上,推行低碳經濟政策,實施低碳經濟試點探索。

結論六:加大綠色經濟投入,發展綠色產業經濟,可成為我市產業調結構、轉型的突破口。新能源汽車和風電項目、高新技術園區實踐表明,可再生能源、高新技術製造業、環保產業等的投資拉動效應是明顯的,也帶來很大規模的綠色就業。

結論七:金融危機背景下,對污染減排、發展綠色經濟,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不同的投資方向和決策對綠色經濟的發展產生的效應不同,並在近、中長期有不同的影響。短期來看,對污染物減排是有利,許多基礎原材料的需求、價格都在下降,在客觀上對環境的壓力有所減緩。但中長期的影響,由於環保審批把關壓力巨大,企業由於成本壓力可能會削減環保成本,包括已建的環境治理設施可能會停頓,這會對污染物的減排形成負面影響。

結論八:發展綠色經濟,除了加大綠色經濟投入,開展綠色建設外,也需要相關政策配套來促進,這些政策從本質上講屬於統籌考慮保增長和保環境的政策,因此,環境經濟政策手段在綠色經濟發展中應該受到重視, 應該抓住時機,根據可行政策空間,加大環境經濟政策試點和推行的力度,構建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

結論九:發展綠色經濟,環保地位應該突出,有一個逐漸上升過程,環保部門的聲音要加強,環保能力水平必須儘快得到提升。

(二)建議

根據實際瞭解的信息,明晰的問題,得出的結論,以及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為有效促進我國綠色經濟發展,並以此作為調結構、促轉型的目標,特提出以下建議:

建議一:我市在發展綠色經濟和兩型社會建設過程中,要拿出先行先試,敢做“排頭兵”和“先遣隊”的勇氣,積極探索新路子、新模式。積極爭取政策上的協助支持和服務。建議二:發展綠色經濟應重視提高環保部門的地位和聲音,環保要致力於改革和創新,增強環保力量,強化環保能力建設;結合兩型社會建設,在環保體制機制改革、政策創新上總結經驗、創新模式。環保部門要嚴把審批關,確保上馬項目符合環保要求。

建議三:我市在爭取國家經濟刺激計劃投資的同時,自身投資要向綠色經濟投資傾斜,拉動綠色就業,促進拉動內需保增長,並以此作為“調結構、促轉型”的契機,也作為深化推進試驗區建設的機遇。

建議四:我市的綠色投資應主要着眼於大力發展包括環保產業在內的綠色經濟產業,大力發展並推廣應用光伏發電、節能型建築、可持續交通、生態產業,加大能源構成中可再生能源的應用的份額、繼續深化推進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建設、加快工業園區、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力度。

建議五:加強湘江河流域的生態保護以及環境治理,爭取各方的財政支持,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參與和爭取國家將湘江流域污染防治列入全國大江大河污染防治規劃,同時與長潭促成建立湘江環境同治共建機制、沿江“雙高”企業退出機制,參與籌建湘江兩型社會建設基金。

建議六:發展綠色經濟,需要在統籌環保和經濟發展的近期、中期和長期問題上有所差異,需要做好經濟發展的“加減法”,“加法”即加大綠色經濟和綠色產業投資、建設和發展的力度,培育先導性產業,優先發展交通裝備製造、風電裝備、汽車、航空工業、新能源等產業。大力開發、生產及經營各類有利於人們在生產或生活過程中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要素類或消費類產業及服務。“減法”即一是,採取嚴格的環保準入措施,並積極限制、淘汰落後產能和劣勢產業;二是要做好冶煉、化工、有色、水泥、火電等重點行業的節能減排攻堅活動;三是要着力抓好資源能源節約和替代石油、燃煤鍋爐改造、熱電聯產、電機節能、餘熱利用、能量系統優化、建築節能、綠色照明、機構節能以及節能監測和服務體系建設等重點節能工程;四是要改造傳統的有色冶金、化工、水泥等產業。特別是淘汰落實產能、以及企業遷轉問題,需要統籌解決、化解好政企衝突、政羣衝突等社會矛盾,需要加大政策投入。在爭取國家對已有的淘汰落後產能等專項資金的基礎上,設立綠色產業引導專項資金,或“綠色經濟發展基金”,通過專項資金補助、獎勵等措施,促使落後產能的退出。

建議七:強化環境經濟政策的應用,構建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根據目前已經具有的基礎,建議加快力度推進湘江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同時開展基於配額的自然生態補償制度,並考慮建立基於環境的主體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同時,積極推動排污交易工作,另外,也要重視金融手段創新,推行綠色信貸、綠色保險政策,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在長期應逐步構建區域範圍內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

建議八:儘管我市正處於產業調整、發展急劇轉型期,但我市仍是農業大市,具有優良的地理調減和自然環境稟賦,農業也是我市的優勢和特色。目前,我市農業面污染加快,規模化養殖污染突出,建議環保工作的重點應逐漸開始考慮傾斜到農村環境保護,儘快開展農村環保自治模式試點,對一些重點村鎮,環保工作要延伸,搭建縣-鄉-村三級環保網絡,積極推廣“户集、村收、鎮鄉中轉、縣市處理”的城鄉一體化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同時積極借鑑國內已有的“豬-沼-果(菜)” 、作物-人畜糞便-養殖-沼氣等生態農業模式,培育並推廣多種類型循環型生態農業模式。

建議九:金融危機對環境影響有“正”有“負”,經濟衰退一方面會使得工業總產量下滑、資源、天然氣電力需求下降,有利於污染物減排,外向型的重污染行業倒閉,轉型成本小,是經濟經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另一方面,必須認識到儘管金融危機對發展綠色經濟、污染減排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也可能會成為一個障礙。也要看到各地方積極上馬項目,如果審批不嚴,企業“准入口”不紮好,一些環保不佳的“沉澱項目”可能成為新的投資方向,地方投資無序的狀態會對環保會起到衝擊作用,那麼在中長期可能形成更多的“沉澱成本”,會進一步引起“污染反彈”,要堅決避免“短期性決策”,發展要具有長期性和戰略性眼光。要堅決防範一些落後淘汰產能的“死灰復燃”。環保部門一定要用好環保審批權,目前的政績考核體制機制原因,往往會誘使一些地方政府領導採取短期性決策的衝動,因此要堅決推行黨政一把手環保政績考核一票否決制,也要做好配套環保績效的監管。

建議十:為了有效開展項目的審批核查,建議構建項目審批聯席會議制度,創新審批機制,開闢綠色通道,簡化審批程序,要確保環保的聲音要在第一位,推動項目儘快開工建設。建議十一:對上馬的環境污水處理場和垃圾處理基礎設施項目,要認真考慮好管網問題、運行費問題,進行系統性安排,要形成長期性運行機制。確保項目完成後能夠長期有效運行,避免成為無效投資。

建議十二:不僅要看到綠色經濟投資的重要性,還要保證其有效性,建議我市儘快構建推行綠色經濟所需的相關文件規定,出台包含環保產業、可再生能源、新型能源、生態農業等綠色經濟範疇在內的政策,加大包括綠色投融資、環境税、環境資源收費、生態補償、排污交易等環境經濟政策的推行力度,要加大各類別環境經濟政策試點推進力度,推行全成本的環境資源產品定價體系,培育綠色經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對新發展的新興高新技術型、無污染產業發展政策考慮進一步優惠。

建議十三:儘快制定我市綠色經濟發展規劃,使我市綠色經濟產業發展具有清晰的路線圖。各部門也應在綠色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各自的綠色經濟發展規劃,確保發展綠色產業,推動綠色經濟,成為調結構、促轉型的突破口。

第五篇:貴州省補郎鄉經濟發展及結構調整的調研報告

關於貴州省補郎鄉經濟發展及結構調整的調研報告

學院:貴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班級:機自081

調查組成員:陳偉驊學號: 080803110158

何康080803110161王成鋮08803110141

黃大龍080802110153

調查時間:2014.5.1-5.3

調查地點:貴州省普定縣補郎苗族鄉

調查方法:實地參觀、現場採訪與發放調查統計表

調查背景

為了完成調查報告,同時讓自己更瞭解社會,增加自己的閲

歷。我們組四個人利用五一三天假期的時間去貴州省貧困縣普定

縣的補郎鄉(國家級的貧困鄉)進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及產業調

整的實踐調查。採取實地參觀、進村與村幹部、致富能手等現場

採訪與發放調查統計表等形式,對全鎮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

認真調研。基本摸清了補郎鄉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現將調研情況

如下:

事實

一、補郎鄉概況:

補郎苗族鄉位於雲貴高原腹地,是典型的貧困山區,以喀什

特地貌為主,海拔1800-2014米左右,道路崎嶇,多數道路建在

半山腰上,路基的一邊清一色的是上陡坡,高度不均等。雖説鄉

與縣市的主幹道都是柏油路面,但是村與村之間的交通還是沙石

路,交通事故不斷,這些事故對本已很清貧的家庭來説無疑是雪

上加霜,因此交通不便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有

鄉政府所在地是建在一個半山腰上。因為沒有很寬敞平坦的土地,

因此,街道狹窄,房屋的規劃很亂。整個小鎮沒有下水道,於是

亂排亂放是很正常不過。小鎮上的年輕人大都在外謀生,為了生

活,撇下正需要他們關愛的孩子,把他們丟給本該享受天倫之樂

的老父母,不過,很多六十多歲的老年人還在田間勞作,是很龐

大的386199部隊的一個分支。該地區清一色的山地與梯田,風景

不錯,但是耕種起來相當麻煩。沒有大平原的機耕道,基本上沒

有機械化農業生產。生產效率底下,農業生產水平基本保持在農

業社會,生產的糧食大多自給自足。因此糧食價格提高並沒有給

他們帶來多大的實惠,高物價低收入反而讓他們的生活水平手都

很大的影響。該鄉有較為豐富的煤炭資源。但是私人的開採的礦

井,規模都不大。全年降雨比較豐富,陽光還比較充足,適合很

多種農作物的生長。

二、補郎鄉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的做法及產業結構:

1、農業結構以傳統農業為主。該鄉可以種植多種經濟作物,

有油菜,水稻,小麥,玉米等。其中,油菜主要是銷售的,佔生

產總量的30%,銷售的價格要根據當時市場上菜油的價格而定,

不過作為原材料,價格波動時很不大的。對於其他的一些作物,

大多都是自給自足。糧食生產帶給當地的很少的經濟收入。因為耕地面積很少,不能形成規模化的生產,種地帶來的經濟收入很少。這個地區還有很多種的蔬菜種植,規模也不大,大棚蔬菜種植很少,基本蔬菜種植總是季節行的,靠天的成分較多。大棚種植沒有引起當地的農民的重視。當地的氣候和土壤適宜種植煙草,正好貴州的煙草大亨黃果樹集團就在安順,所以當地政府積極與煙草公司簽訂合同,向煙草公司提供原材料。這個項目有很好,給當地帶來了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不僅增加農民收入,也解決了部分留守婦女和老人的就業問題。唯一的缺憾美有把種植的技術推廣到大多數農民中。

2、煤炭是當地的支柱。安順火電廠離該鄉僅有30公里左右,正好該鄉擁有煤礦資源,沒有形成產業化的生產,只是單一的開採煤礦,沒有其他的礦物加工,更別説沒有其他的煤炭衍生產業。除此之外,那裏的很多農民就在農閒時期就到那些煤礦裏打工,還有一些就是職業挖煤人。當地煤礦開採也給百貨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消費提供了市場。煤礦可以説是當地的一大支柱產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煤從礦井到電廠,需要很多的運輸工具,所以很多人抓住了這個機遇,買了貨車,專門從事用煤到電廠。所以煤礦的開採給當地帶來了很大的經濟的收入,讓一些人發家致富,生活奔小康。不過粗放式生產也制約當地的經濟的發展。

3、當地的工業。當地有一個水泥廠,小型工廠,有工人50多人,大都是周圍的農民,工資在700塊左右,基本滿足一些生活的要求。在當地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有一定的影響力。周圍有很多的沙石廠,這段時間政府的安全生產的監管力度很大,要你的資歷達到一定水平,有較雄厚的經濟基礎交押金才能生產。不過這些工廠的生產條件的較差,當地的工人也不懂自身身體愛護,所以有人死於這些職業病。

4、第三服務業在當地有居民的謀生手段。主要交通運輸,有摩的,貨運三輪等。村村都通公路,每個村出行的交通工具90%以上是摩托車。餐飲業,不過客源單一,主要是政府部門工作的人員,佔40%以上。佔40%左右時是到當地運煤的司機。當地的餐飲業的規模不能過大,要不市場消費能力不能滿足餐館的生存要求。還有當地的餐飲業沒有很特別,不過是味道很正的農家菜。當地有一個風光秀麗的夜郎湖,山清水秀的,於是當地政府的就在一些湖邊鄉村開了農家樂,在節假日吸引一些城市居民到那兒去休閒,娛樂。不過由於宣傳的力度不大,不怎麼出名,於是帶來的經濟收入在當地gdp中佔得比重較小。

分析

一、當地的經濟結構和發展狀況存在問題。對於當地的這些現狀,我們經過對訪談內容和數據的分析

1、一、二、三產業在當地的發展存在的問題。有40%的人都從事農業生產,第一產業比重仍然偏高,工業發展緩慢,尤其是加工業落後,導致三產落後。同時,使得產業鏈斷裂,農業仍然處於賣原料的“低價值”階段,農業的反哺能力弱,影響農業的

可持續發展。第二產業在給當地的財政帶來比重很大的收入,也直接刺激當地的服務業的發展。但是煤炭僅是供電廠使用,並沒有其他的煤炭加工的工業,沒有很好的利用煤炭資源。不注重科學發展觀在現實中的運用,這種開採是毀滅性的,沒有注意可持續發展,他們沒想到要是煤炭開採完了,當地的經濟將何去何從。第三產業也逐漸成為謀生的手段,交通運輸為主要代表。不過由於是很多都是非法運營,沒有取得駕照,服務的質量並不好,還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餐飲業也只是在人口較為密集的鄉政府所在地,而且發展潛力不大,畢竟市場就那麼大,養不了很多餐館。沒發揮好當地的湖泊資源,水產養殖業分佈很少。漁業是在當地農感覺像朝陽產業,很少的人幹,主要原因是當地湖泊是水源地,在一些河段禁止捕魚。

2、新興農業的發展狀況。儘管當地在農業結構做了一些調整,興起了煙草種植,土雞放養等農業生產等新方式,但是隻是小規模的種植,沒有推廣,也沒有專業的技術人員來進行指導。農民在這些方面知識的匱乏讓他們不敢嘗試新品種的種植,也沒有真正的起到帶領農民致富的作用。還有一個原因是年輕較能接受新思想的人大多都外出,剩下的一些老人對這些新品種的都沒有興趣,我問一個農民老怕“為什麼不種煙草”他回答説“老了,沒這麼多經歷來照顧它,也沒種過,很可能撈個血本無歸。”缺少壯年勞力,沒有必要的種植方法成為制約這些新型農業發展的。

3、農民增收方式日趨多樣話,但缺乏必要的經驗和方法。那裏的農家樂建在風光秀麗的夜郎湖邊,但是由於沒有規劃好,項目單一,玩樂休閒的項目少,吸引力小,不能滿足大多數遊客旅遊休閒的要求,沒讓他們玩好,就不能套住他們錢。有些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當地農民在農閒時期如果沒事幹,就會開賭友會。他們都是閒着而沒事幹,通過麻將來消磨時間,也許有人會通個這個方法增收,大多數會不賺不輸,但是部分點背的會因為那些失去自己的血汗錢。當地政府需要增加崗位來解決農閒時農民的工作問題,既能創收,又能穩定社會秩序,工作崗位並不會平白無故的產生,當地政府沒有利用好當地資源來招商引資。

建議

針對這次調查遇到的問題,我們一致認為有以下幾點建議,覺得該鄉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的改進。

1、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的發展。首先是煙草種植業,將煙草種植的技術推廣到廣大羣眾中,聘請有技術的種植技師到當地進行種植知道,邀請很多有這方面知識的專家到那裏給農民授課,讓他們懂得種植方法。其次,通過一些技術改進,種植優質價廉的煙草,用優質的品質和便宜的價格吸引買家。再次要根據市場需求來組織生產,不能盲目。因為當地煙草公司的原材料的供應地。可以有村委統一收購賣給煙草公司,這樣村委的就得做好與煙草公司的溝通,根據需求組織生產,不能盲目。

然後,是養殖業,進行科技養殖的推廣。邀請專家到實地進行養殖技術的指導,可養殖的動物是多種多樣的,方式也是很多

種的,可以養殖無飼料的綠色家禽,通過在一個地方圈一塊很大的地來放養這些家禽動物,用包穀等天然食物餵養,這樣養出來的雞味道好,有健康,會受到越來越注重健康現代人的歡迎

2、積極招商引資,利用當地的豐富的煤炭和很普遍的石頭作為誘餌,吸引外來資金對礦物加工和水泥廠的投資。再通過市場調查的結果,瞭解市場需要的那些礦物產品是可產的,利用這些資金來建立一些礦物加工廠,這樣即能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又為當地創收,有了工廠,很多農民有了就業崗位,收入增加了,其次,引進的資金可以在當地開設一個規模較大的水泥廠,當地具備開設水泥廠很多條件,有豐富的原材料,交通便利,人力資源充足。除此之外,也可以集體集資的方式開沙廠,因為目前我國正在大搞基礎設施建設,還有房地產需要很多的磚沙,市場很大。但是開沙場需要很大的資金,用大家的錢來開工廠,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3、規劃好旅遊的項目,在農家樂周圍開設一些娛樂的項目,在天然的湖中開設起一些游泳區域,增加水上娛樂的活動,改變那些單一的方式。並加大宣傳力度,可通過當地所屬的市縣報紙,廣播等媒體進行宣傳,因為這些農家樂主要的客户就是市縣裏的居民。

結束語:以上是我們組的實習報告,因為時間較短,有些問題沒有很全面的認識到,有些建議的可行有待考證,不過這確實經過我們實地調查和大家思考所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34vn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