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求職自薦信 >

《毛遂自薦》譯文精品多篇

《毛遂自薦》譯文精品多篇

《毛遂自薦》譯文精品多篇

《毛遂自薦》譯文 篇一

一、教學目標 

(一)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

(二)理解並熟記課文中出現的成語。

(三)繼續積累常見文言實詞。

(四)在此基礎上能對人物進行評價。評價人物是一項較高的學習要求,應將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放在具體的課文中,結合具體的事件來作出評價。對於歷史人物,還應注意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評價。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毛遂為什麼能勇於自薦?

分析:首先他確有真才實學,這是他勇於自薦的基礎。從他到楚國後的表現和最終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就可以看到這一點。其次,對自己充滿信心。他認為自己不為人所知,只是因為沒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並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對入選的十九人有深刻的瞭解,認為他們是一羣庸碌之輩,自己不在他們之下。

(二)作者是如何來塑造毛遂這個人物形象的?

分析:作者是把人物放在矛盾鬥爭的衝突中,並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塑造大智大勇的毛遂這一形象的。毛遂是在秦國圍攻趙國都城,國家危難的緊急關頭,是在“得十九人,眾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的情況下主動推薦自己的。國家危難關頭,毛遂能為國紓難,足以看出他的義勇精神,也更突出了他能力強。平原君不願帶他同往,毛遂以巧妙的比喻説服了平原君,他的才華已初露端倪。十九人的“相與目笑之而未發也”與“十九人皆服”的對比進一步表明毛遂有與眾不同的才華與能力。平原君的“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與“兩言而決耳”再次對比,用來反襯毛遂的大智。朝廷上與楚王的一番辯論及行動,有禮有節,有膽有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徵之以信。雖是重大之國事,毛遂卻處理得沉着有序,毛遂圓滿完成任務與十九人的“碌碌”再次形成對比。至此,毛遂的大智大勇得到了充分的表現。文章最後又以平原君“不敢復相士”來進一步突出毛遂的與眾不同。

(三)《毛遂自薦》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本文可分三部分:即以各自然段為劃分單元。

第一部分(第1段)情節展開:秦圍邯鄲,趙國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第2段)情節發展、高潮和結局。寫趙國與楚國訂合縱聯盟的整個過程。

第三部分(第3段)尾聲。寫平原君引咎自責,向毛遂誠懇致歉,表現選拔人才的重要性。

(四)毛遂和平原君各是怎樣的人物形象?

分析:(1)毛遂:挺身而出,勇紓國難,有義勇精神。因門客之間互相傾軋,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善於雄辯,主動抓住機遇,對天下形勢有獨特高明見解。他聰明並有外交才華,大智大勇,有鬥爭藝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講之以利、明之以信,大義凜然,果敢嚴謹,是一個對政治形勢瞭如指掌,見義勇為、慷慨紓難、智勇雙全、有禮有節的門客形象。

平原君:喜士養客,但蔽塞視聽,對人才不能親自考察,唯左右譭譽是從。可是他能引咎自責,勇於致歉,重視人才,是一諸侯國裏有權勢、有見識的開明政治家形象。

(2)中心思想:本文主要表現出要善於使用、選拔人才,使人才能有機會展示自己才華的主題;也表現了一個人要勇於把握機遇,又要有善於表現才能的智慧,才能實現個人價值的積極思想。

(五)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分析:①選材精煉、典型。本文從故事的全過程中,只重點突出了自薦、歃盟、引咎三部分的內容,而其中又以歃盟為詳寫部分,極力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具有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外交才華。文章不拖泥帶水,集中凝練地刻畫出毛遂的形象。②襯托對比,寫出人物的個性。故事從開始就把毛遂和數千門客放在對比描寫的氛圍之中,以眾門客的庸碌反襯毛遂的脱穎,用會盟前門客十九人的遲疑與焦急,給毛遂出難題,和“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的毛遂成功後的反脣相譏對比;把毛遂的智勇和楚王的色厲內荏相對比;把平原君對人才使用的前後態度作對比;這一系列的對比描寫,使人物個性特徵,特別是毛遂的個性特徵栩栩如生了。③利用人物的言行活靈活現地勾畫人物的情態。作者刻畫毛遂這個人物的主要手法,是言行描寫。毛遂自薦時的雄辯語言,和楚王定盟時的智勇語言,均使對手摺服;毛遂“按劍而前曰”的動作,“奉銅盤而跪進”的咄咄逼人的英氣,“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的毫氣,無不把這傳奇人物寫得活靈活現。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指導自讀完成以下各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字,如有異讀,請注音。

①與……二十人。(    )

②其末立。(    )

③先生不,先生留!(    )

④毛遂至楚。(    )

⑤而王弗知。(    )

⑥謹社稷而以從。(    )(    )

[1] [2] [3] [4] 下一頁  

《毛遂自薦》譯文 篇二

毛 遂 自 薦作者:司馬遷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秦兵圍困邯鄲的時候,趙國派遣平原君請求救兵,到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説:“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夠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麼,(我)就在華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縱’盟約簽定再返回。隨從人員不到外邊去尋找,在門下的食客中選取就夠了。”平原君找到十九個人,其餘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沒辦法補滿二十人(的額數)。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説:“毛遂(我)聽説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説:“先生來到(我)趙勝門下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説:“到現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説:“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讚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請留下!”毛遂説:“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説出來。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脱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毛遂到了楚國,與十九個人談論,十九個人都折服了。平原君與楚國談判“合縱”的盟約,(反覆)説明“合縱”的利害關係,從太陽出來就闡述這些理,到太陽當空時還沒有決定,那十九個人對毛遂説:“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劍柄登階而上,對平原君説:“合縱’的利害關係,兩句話就可以決定。今天,太陽出來就談論‘合縱’, 日到中天還不能決斷,(這是)為什麼?”楚王對平原君説:“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平原君説:“這是(我)趙勝的舍人。”楚王怒斥道:“為什麼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説話,你算幹什麼的?”毛遂手握劍柄上前説道:“大王(你)敢斥責(我)毛遂的原因,是由於楚國人多。現在,十步之內,大王(你)不能依賴楚國人多勢眾了,大王的性命,懸在(我)毛遂的手裏。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責(我)是為什麼?況且,毛遂(我)聽説湯以七十里的地方統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諸侯稱臣,難道是由於(他們的)士卒眾多嗎?實在是由於(他們)能夠憑據他們的條件而奮發他們的威勢。今天,楚國土地方圓五千裏,持戟的土卒上百萬,這是霸王的資業呀!以楚國的強大,天下不能抵擋。白起,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豎子罷了,率領幾萬部眾,發兵來和楚國交戰,一戰而拿下鄢、郢,二戰而燒掉夷陵,三戰而侮辱大王的祖先。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趙國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卻不知道羞恥。‘合縱’這件事是為了楚國,並不是為了趙國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責(我)幹什麼?”楚王説:“是,是!實在象先生説的,謹以我們的社稷來訂立‘合縱’盟約。”毛遂問:“合縱’盟約決定了嗎?”楚王説:“決定了。”於是,毛遂對楚王左右的人説:“取雞、狗和馬的血來:”毛遂捧着銅盤跪着獻給楚王,説:“大王應當歃血來簽訂‘合縱’的盟約,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於是毛遂在宮殿上籤定了‘合縱’盟約。毛遂左手拿着銅盤和血,而用右手招喚那十九個人説:“先生們在堂下相繼歃血。先生們碌碌無為,這就是人們所説的依賴別人而辦成事情的人啊。”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於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彔彔,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簽訂“合縱”盟約之後歸來,回到趙國,説:“趙勝(我)不敢再鑑選人才了。趙勝(我)鑑選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為沒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卻在毛先生這裏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威望高於九鼎和大呂。毛先生用三寸長的舌頭,強似上百萬的軍隊。趙勝(我)不敢再鑑選人才了。”於是把毛遂作為上等賓客對待。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毛遂自薦》 2003/04/20

《毛遂自薦》譯文 篇三

文言文閲讀是語文知識考點的重點難點內容,為了提高同學們的複習效率,下面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了《毛遂自薦》閲讀理解答案,供大家學習參考,希望對同學們的複習能有所幫助。

《毛遂自薦》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於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彔彔,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薦》閲讀題:

15、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毛遂比至楚比:等到

B、一戰而舉鄢郢舉:攻佔

C、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奮:振作、發揚

D、而王弗知惡焉惡:憎恨

16、下列各組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是勝之舍人也

子犯請擊之

B、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

C、而王弗知惡焉

夜縋而出

D、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夫晉,何厭之有

17、下面對文章內容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3分)

A、毛遂是一個不但膽識超羣、辯才出眾,而且能主動請纓、善於抓住施展才華機會的人。

B、毛遂終於贏得了同行的信服,是因為在關鍵時刻當其他人一籌莫展時,只有毛遂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憑才華逼迫楚王接受合縱。

C、毛遂之所以迫使楚王接受合縱的盟約,主要是以趙國的實力為後盾,有類似於“城下之盟”的意味。

D、毛遂與楚王説理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告之以利害,在外交場合真是做到了有理、有據、有節。

18、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遂自薦》參考答案:

15、D(惡:羞愧)

16、D(D疑問代詞,什麼。A、結構助詞,的/代詞,代秦軍。B、介詞,憑藉/連詞,因為C、轉折連詞,可是/連詞,表修飾,可不譯)

17、C(“主要是以趙國的勢力為後盾”錯,主要憑勇氣和不怕死的精神,由“今十步之內,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可以看出。)

譯文:

毛遂到了楚國,與十九個人談論,十九個人都折服了。平原君與楚國談判“合縱”的盟約,(反覆)説明“合縱”的利害關係,從太陽出來就闡述這些理,到太陽當空時還沒有決定,那十九個人對毛遂説:“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劍柄登階而上,對平原君説:“合縱’的利害關係,兩句話就可以決定。今天,太陽出來就談論‘合縱’,日到中天還不能決斷,(這是)為什麼?”楚王對平原君説:“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平原君説:“這是(我)趙勝的舍人。”楚王怒斥道:“為什麼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説話,你算幹什麼的?”毛遂手握劍柄上前説道:“大王(你)敢斥責(我)毛遂的原因,是由於楚國人多。現在,十步之內,大王(你)不能依賴楚國人多勢眾了,大王的性命,懸在(我)毛遂的手裏。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責(我)是為什麼?況且,毛遂(我)聽説湯以七十里的地方統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諸侯稱臣,難道是由於(他們的)士卒眾多嗎?實在是由於(他們)能夠憑據他們的條件而奮發他們的威勢。今天,楚國土地方圓五千裏,持戟的土卒上百萬,這是霸王的資業呀!以楚國的強大,天下不能抵擋。白起,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豎子罷了,率領幾萬部眾,發兵來和楚國交戰,一戰而拿下鄢、郢,二戰而燒掉夷陵,三戰而侮辱大王的祖先。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趙國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卻不知道羞恥。‘合縱’這件事是為了楚國,並不是為了趙國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責(我)幹什麼?”楚王説:“是,是!實在象先生説的,謹以我們的社稷來訂立‘合縱’盟約。”毛遂問:“合縱’盟約決定了嗎?”楚王説:“決定了。”於是,毛遂對楚王左右的人説:“取雞、狗和馬的血來:”毛遂捧着銅盤跪着獻給楚王,説:“大王應當歃血來簽訂‘合縱’的盟約,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於是毛遂在宮殿上籤定了‘合縱’盟約。毛遂左手拿着銅盤和血,而用右手招喚那十九個人説:“先生們在堂下相繼歃血。先生們碌碌無為,這就是人們所説的依賴別人而辦成事情的人啊。”

《毛遂自薦》譯文 篇四

毛遂自薦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毛遂挺身而出、勇紓國難的精神。

2.成語:毛遂自薦、脱穎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實詞:贊、目、奉、惡、處。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人們常用“毛遂自薦”來比喻自己推薦自己,那麼毛遂究竟何許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於冒着被人扣上“窮出風頭”的惡名的危險,自己推薦自己呢?今天就讓我們循着司馬遷的生花妙筆去結識一下這位具有超羣的知識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範讀、正音,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大意。

2.學生自讀,找出文中的生字難字,歸納總結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

3.教師點撥:

(1)通假字

合從於楚     “從”,通“縱”

其末立見     “見”,通“現”

使遂蚤得處囊中    “蚤”,通“早”

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    “奉”,通“捧”

公等彔彔    “彔彔”,通“碌碌”

(2)重點實詞

(3)古今異義

①與十九人議論    (兩個詞,今一個詞)

②今楚地方五千裏   (土地方圓)

(4)特殊句式

①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定語後置)

②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狀語後置)

(三)課文內容研討

1.試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讓楚王定盟約的?

明確:按劍而前……今十步以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懸於遂手(示之以力)

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示之以利)

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2.有人説毛遂自薦是出風頭,你怎麼看?

教師總結:(1)自信是一種優秀品質。

(2)有膽。勇紓國難,精神可嘉。

(3)有識。知天下,有辯才,實現了定縱奇蹟。

3.在今天,作為人才自身、用人的領導應該注意些什麼?

教師總結:(1)人才自身:不妨自薦(自薦並不等於出風頭,自薦是為了推銷自己;目的是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自身價值,不必介意用什麼方法)。

(2)領導: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歸納總結毛遂的人物形象

1.人物的出場不同凡響。《毛遂自薦》可以説是一篇人物傳記,但其開篇並未像一般的人物傳記那樣先交代人物的籍貫,而是渲染一種緊張的氣氛。秦軍大兵壓境,趙國於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訂立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二十個門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在這關鍵時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贊於平原君”。平原君一行來到楚國後,與楚國的盟約遲遲不能訂下來,“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此時,其他的門客一致推舉毛遂,毛遂於是“按劍歷階而上”。

2.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一用其他的門客襯托毛遂。當毛遂自薦後,“十九人相與目笑而未發也。”顯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國後,“與十九人議論,十九人皆服。”先抑後揚,表現了毛遂的才華。在盟約遲遲不能確定的時候,十九人一致推舉了毛遂。這又進一步表現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襯托毛遂。“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與毛遂的三言兩語,“遂定從於殿上”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了毛遂的膽識和辯才。平原君從開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後“勝不敢復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又從側面表現了毛遂的才華。可見,對比襯托的運用,是本文刻畫毛遂的重要手段。

3.語言的個性化。平原君以錐處囊中為喻,説毛遂沒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説自己並未處囊中,如果有機會的話就“非特其未見”而是“脱穎而出”。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毛遂説服楚王時的一段話。毛遂首先是壓之以“力”:“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懸於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恥”:“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最後動之以“利”:“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三言兩語,將盟約訂了下來。毛遂以極富個性的語言,表現了他過人的膽識和高超的辯才。

(五)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平原君為什麼不認識毛遂?

2.毛遂為什麼要脱穎而出?

3.毛遂憑什麼能説服楚王“定從”?

4.平原君為什麼“不敢復相士”?

5.從毛遂自薦中我們受到哪些啟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ijianxin/k3195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