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我眼中的屈原八年級作文(共2篇)

我眼中的屈原八年級作文(共2篇)

第1篇:我眼中的屈原八年級作文

我眼中的屈原八年級作文(共2篇)

我眼中的屈原八年級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眼中的屈原八年級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想到屈原,身着素衣長袍,腰佩陸離長劍,他那深邃的目光洞穿歷史迷煙,感動着一代代的中國人,也讓一代代的'中國人自愧弗如。那滾滾的汨羅江水,是他的淚。水流不盡,他的淚卻盡了;那火紅的楓樹林,是他赤誠的愛國之心,楓葉落,他那愛國之心卻永不老。

人生百年能有多少意義,不過為愛而生,為愛而死。他的愛永遠地定格在楚國黎民,那楚國江山是他深深的眷戀。能為愛而死,屈子應無悔。

屈原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在一生中與周圍的惡勢力進行了堅強不屈的鬥爭,並以詩歌為武器,傾吐自己的憂國憂民之情。他在文學上是一名巨人,但在政治上是一名弱者。他滿腹報國之志,一心一意輔佐楚王,力主改革舊制,舉閒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但終究無用武之地,含怨懷憤而死。他之所以有這樣的結局,一方面是由於頑固派當權,奸臣當道,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屈原的無能,他不能很好的完成變法革新的工作,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不能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屈原不懂得汲取經驗教訓,他首次被放逐後,走受到楚王重用,召回京城,但他絲毫沒有汲取經驗教訓,改變自己進諫的方式,處事策略和與奸臣鬥爭的方法,而是不管不顧,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最終落得再度放逐,且這一去不回。屈原不重視當時的社會背景與等極制度。

再回首屈原的一生,與其生活在愁苦煩怨之中,倒不如一死了之,死是他最好的歸處,而且他還死在一個最佳的時機與地點。但是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來傳頌的,他留下的不僅是燦爛寶貴的文化遺產,更是寶貴的精神遺產!

每年農曆五月五日,我國許多地方都有吃粽子的風俗習慣。相傳這天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他為了人民和國家的利益最終投入汨羅江,後來人們用端午節來紀念他。

第2篇:我眼中的屈原八年級作文

你也可以參考更多我眼中的屈原八年級作文範文。

認識中國方塊字的地球人幾乎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人民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中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這個風俗後來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國。

是呀,泱泱中華,芸芸眾生,上下五千年,有人成為歷史長河匆匆的過客,有人卻閃耀永不褪色的光芒。屈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愛國情懷已經深深地銘刻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代表作是《離騷》,這是屈原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七百七十七個字,詩中敍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人民和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殘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污。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裏,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儘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人們仍要在江河裏划龍舟,把粽子繫上五彩絲線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們搖着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

秭歸是我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位於長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牆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築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牆均有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一直沿用至今。傳説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後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後演變為現在的“秭歸”。屈原,就誕生在這個山青水秀的地方。

如今,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説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從唐宋以來,經數次遷址修葺,後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水位升高,於1976年修建此祠。現位於秭歸城東向家坪。改名為“屈原紀念館”。三峽工程的興建,屈原祠將再次遷建。在樂平裏,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蹟和傳説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 “八景”並以景名聯詩一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鄉鼓巖連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谷俟。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頌》屈原祠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為我國七大柑桔生產基礎之一。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裏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後,這裏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時至今日,我們緬懷著名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縱觀他的浪謾主義美學思想,確能感覺到他的浪漫無邊際主義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是十分深遠、廣泛的。他不愧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詩人,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源頭的開鑿者,是中國文學的最偉大的奠基人。 屈原的偉大,正是在於他耿介峻潔的人格風範,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對黑暗現實的不屈鬥爭,以及他深沉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千百年來,屈原一直是無數正直文人、愛國志士和全體中國人的人格楷模。在中國曆代詩人中,屈原是一位有社會理想、人格情操高尚、頗具愛國主義和文學成就非常高的愛國主義詩人,其時代環境的特殊性和他的人格魅力造就了不朽的他。

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將千古不朽,流芳百世!

標籤: 八年級 屈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q1o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