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1

【家鄉的蠐蟆節】

我的家鄉在川北地區的南充市嘉陵區,那裏不僅山美、水美、人情美,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更美。民俗文化中,我們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每年正月十四的“蠐蟆節”了。

相傳在清朝年間,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襲擊了我們老家,村民們苦不堪言。後來經高僧指點,知道這是“蠐蟆瘟”在禍害人間(“蠐蟆”是方言,即“癩蛤蟆”),於是,在每年正月十四,鄉親們模仿蠐蟆圓鼓鼓的形狀,用竹子製作蠐蟆燈,祭奠後,將蠐蟆燈扔進河裏,以趕走“蠐蟆”,祈求來年身體健康,平安無事,從此,家家户户扎蠐蟆燈送“蠐蟆瘟”的風俗就延續了下來。

每年正月十四,午飯後,大人們無論多忙,總會放下手中的活,為孩子們精心製作蠐蟆燈。蠐蟆燈用嫩竹製作,先用細竹篾編成竹環,再砍一定長度的竹子,將最上方的竹節劃破,向中間擠壓,形成紡錘狀,將竹篾編扎進去。接着,在竹節下方,填上一些濕泥巴,裏面插一根蠟燭或者自制的煤油燈。最後,在竹燈的表面糊上一層紙,並留一個小孔點燈使用。

蠐蟆燈可以做成了很多樣式:如方形的、圓形的、魚兒形狀的、五角星形狀的,應有盡有……看到各家門外擺放的蠐蟆燈,我們無不盼望夜晚早早到來。

等待着,等待着,夜幕終於降臨了,先是村裏一兩個蠐蟆燈亮了,沿着田坎向前移動,紅紅的蠐蟆燈,倒影在水田裏,岸上、水裏相映成趣。接着,村子裏左邊、右邊,提着蠐蟆燈的人都紛紛走出了家門,到處都是星星點點的世界。

我按捺不住了,拿起靠在磨盤上的蠐蟆燈,掀開紙糊的門,把蠟燭點上,蠐蟆燈立即映紅了大家的臉,爸爸在一旁再三囑咐,“拿端正,拿端正,火不要燒着紙了”……送蠐蟆的人越來越多,一路上,大夥或三三兩兩,或獨自一人,大家朝場鎮上湧來,頓時,街道上變成了“火”的海洋,一股股“紅流”不約而同地向西溪河涌去。

蠐蟆燈中,最扯人眼球的是幾個大人一同抬的蠐蟆彩燈了,上面還寫着“愛我中華”幾個醒目的大字,多麼濃厚的愛國情誼呀!街頭的男女老少,大家臉上都洋溢着笑容,一齊高呼着:“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送下河裏去吃肉,保佑娃娃不咳嗽。”這聲音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不光送蠐蟆的人羣歡呼着,連路邊棲息的夜鳥,也忍不住探出頭來,和我們分享這無窮的快樂。

來到西溪河邊,孩子們高舉着蠐蟆燈不肯離去,在家長們的再三催促下,大家才戀戀不捨地將蠐蟆燈甩進河裏。

送走蠐蟆後,下一個“節目”便是搖嫩竹了,竹林裏,竹子被搖得“莎莎”作響,我跟大家一樣,選了一根長勢正盛的嫩竹,一邊搖晃一邊唱着:“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跟嫩竹一樣高,嫩竹長,我也長,我跟嫩竹一同長。”

聽爸爸媽媽講,很多成都人甚至廣安、遂寧周邊的人,都不知道我們老家的“十四夜送蠐蟆”風俗。現在,這樣的民俗只在西充話地區以及附近地區,比如嘉陵、順慶、西充、南部一些鄉鎮比較盛行。而且隨着外出打工潮,這樣的民俗瀕臨滅絕,不過政府開始重視了,現在,家鄉開始舉辦“蠐蟆”節這樣的活動了。

小朋友,我們家鄉的“蠐蟆節”也吸引了你吧?歡迎正月十四到我家鄉來作客,相信你一定會被這一獨特的民俗吸引的。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2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裏,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裏打牌,看電視,玩手機。直到很晚,我們才上牀睡覺。年七年級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牀,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迴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薰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着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爸媽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為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接着就要將家裏的被褥牀單衣服什麼的全部洗乾淨,將屋前屋後也要收拾妥當,做到窗明几淨,乾乾淨淨迎接新年。二十五開始做饅頭,饅頭的面要發酵,發酵的時間就可以準備饅頭餡,餡有很多種,我家一般都喜歡坐糯米肉丁餡的,青菜肉丁餡的,豆沙餡的,平安菜餡的,還有芝麻餡的。現在想來家裏的饅頭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買的包子有嚼勁多了。

二十八左右開始帖對聯和福字,不知幾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媽媽解釋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現在的對聯一般是買現成的,手寫的少了。記得小時候在家,每年的對聯都是自己寫的,因此小時候是特盼着過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虛榮心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大年三十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為晚上的年夜飯準備,殺雞宰羊,煨湯燉肉,涼菜熱菜準備一大桌,晚上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享用。我們家是一大家,每年我們兄弟姐妹都會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都是用一個大圓桌來吃飯,伴着晚會上的相聲小品的哈哈聲,年味氣氛十足。

我們家一般在年夜飯中途的時候就去放煙花爆竹,我們兄妹幾個都會搶着放煙花,點着了放孩子手裏,看誰的煙花放得高,放得遠,好開心。晚上會一直看春節聯歡晚會守歲,等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去放鞭炮,然後爸媽打牌,爺爺奶奶會去準備芝麻桿放在門邊,門檻那兒還會放一根木材,有些比我們大的孩子,就鬥地主,把瓜子當錢,可有趣了。到了十二點的時候,奶奶就會開始準備湯圓了!

然後就是吃早點,一般就是棗茶加各色點心,去村裏給長輩拜年。

從初幾就開始拎着禮物走親戚,親戚如果多的話,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節才能算結束

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我是四川人!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3

廣州是一座歷史名城,千百年來形成了獨特的嶺南廣府文化,這裏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俗。

廣州又稱花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鮮花綻放。廣州人愛花,花卉交易由來已久,享有盛名的莫過於一年一度的迎春年宵花市了。廣州的年宵花市每個區設一個,是臨時的花卉展銷場地。花市鮮花爭奇鬥豔,品種繁多。廣州人習慣除夕飯後行花街,華燈初上,逛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花市上嘈雜擁擠,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臉上充滿祥和和喜悦。買了花的人把花木舉在頭上,把盆花托在肩上,那人流彷彿又變成了一道奇特的花流。

俗話説“食在廣州”。飲食文化是廣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有特點的是廣州早茶與老火靚湯。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廣州人所説的飲茶,實際是指在酒樓喝茶和吃各種特色點心、小吃作為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人們通過飲茶這一獨特餐飲方式傳播新聞,敍説友情,洽談生意。飲茶可快可慢、豐儉由人,顯示廣州這座城市的包容性與實惠性。老火靚湯,一個是食料足,一個是煲湯的用時長。而且一年四季湯的用料都有調整,配料裏少不了各種與天時相應的中藥材。春天的木棉花也可拿來煲湯,有祛濕的作用喲。

廣州人過年的時候,每家會按習俗精心準備吉祥菜式,每一道菜式都包含着他們對來年的美好期許和對家人的濃濃愛意。比如“髮菜豬手”寓意“發財就手”、“白灼蝦”意味着新的一年每天都會開開心,“蒜香排骨”寓意骨肉相連,包含了家人之間和睦相處的美好希冀;蛋餃是用雞蛋做成的餃子,形狀像個元寶,過年吃有發財的寓意,還做了各種糕,馬蹄糕、蘿蔔糕、年糕,希望步步高昇……

大年七年級,另一件大事就是開始“派利是”,派利是者必須是已成婚的,一派就派兩個,代表夫妻兩人的祝福:好事成雙。給利是額度一般在五元、十元、二十元不等,親戚朋友彼此往來,只討個新年紅火的好意頭,派利是時時常説一句話:紅紙一張,利利是是。意思是送個吉祥祝福,並無多大花費,你放心接着。

廣州還有舞獅子、“扒龍舟”的習俗,划龍舟的時候鑼鼓喧天,龍舟競渡爭先恐後;兩岸觀看的人人山人海,場面十分壯觀。人們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把菖蒲和艾草插於門楣,懸於堂中,以代表斬千邪,招百福。

我家鄉的風俗數不勝數,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歡迎大家到廣州來觀光旅遊,感受我們這一方的風土人情,保證你不虛此行。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4

一年結束了,在除夕夜是團圓夜,我的家鄉監利縣家家户户都張燈結綵的,慶祝一年平安結束,新的一年好的開始。

在除夕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準備年夜飯的食材,一大早就能聞到雞鴨魚肉的香味。客人們紛至沓來的來到我家,大人們就會給我們小孩壓歲錢,我們小孩在新年裏最開心,因為就要放鞭炮了。早晨,我們一家人忙開了。媽媽在大門上貼春聯。映入我眼簾的是“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則幫媽媽貼“福”字,正要貼在門上。媽媽連忙阻止我,説道:“福”字應該倒貼,就是“福”到的諧音,福光臨我們家了。春節帖春聯有喜慶、財氣、吉祥之意。”我一聽,趕緊把“福”字倒貼了。爸爸也在精心準備,掛起了一盞盞紅燈籠。我想:這紅燈籠難道不就代表着我們祖國的面貌在日新月異地變化着嗎?

大人們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門口,把一個個的圓形鞭炮也放在門口。大人們拿着打火機把一個個的鞭炮全點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裏啪啦”得響,圓形鞭炮“嗖”飛上天,再“轟”得一聲爆炸。我們小孩子開心極了。

放完鞭炮後,一家人就圍着一張桌子吃團圓飯,還有吃餃子,吃餃子最有趣了,這吃餃子還能吃到錢,誰吃到錢了那誰在新的一年裏的運氣將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爭着吃,看誰也搶到那個有錢的餃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沒吃到的也好,這種搶着吃餃子的氣氛是最難忘的。

晚上八點整,我們全家準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使人陶醉其中;那優美的舞姿,使人讚不絕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話,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聲小品,使人開懷大笑?陣陣歡聲笑語盪漾在客廳。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5

家鄉的“拔拔燈”

我的家鄉在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鎮,那兒沒有千古遺蹟,但有鳥語和花香;沒有奇特景觀,但有和煦的陽光;沒有神祕活動,但有美好的習俗。我們那兒的“拔拔燈燈會”就是一個令人神往,陶醉的風俗······

大概在宋元時期,英都鎮便是富庶之鄉,裏面有一條河,名叫英溪,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河,溪道“九曲十八彎”,水急灘險,運送貨物只能使用駁船——就是那種不能自己遊,需要人們來劃或拉的船。到逆着水行駛的時候,便需要船伕來拉縴,俗稱“拔船”。後來,這種勞動被人們融入到了民俗活動當中,百姓以拔燈代替拉縴,祈盼平安,年豐興旺,一直延續到今天。

過完年沒幾天,便到了正月初九,母親開車,帶我和堂哥來到鎮上。天還沒暗,但是街上已是車水馬龍。為了節約空間,多數人把車開到了別處,這才不會佔位子。路兩旁,他們已經開始,擺賣燈籠了:有紅的,,有黃的,有圓的,有方的,有三楞的,有有流蘇的,有有提繩的,有有掛鈎的,多種多樣,形狀也不同,真是惹人喜愛,我為此挑選了好久,終於挑了一個紅的,圓的,既有流蘇又有提繩的,拿在手上,一邊逛燈會,一邊等着黑夜來臨。

好容易等來了這黑色的帷幕,儘管還沒到時間,那些小販便把攤子收進去,街上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所有人的手裏都拿着燈籠,各種樣式的都有,之前那些小販賣的樣式,現在幾乎全都有了。“開始了!”我等了一個小時左右,終於迎來了燈會的開始。我把手伸進我的燈籠裏,打開開關,那黃色的光芒透過紅色的紗布,散發出紅色的光芒,大家都亮着,一切都有如過年時分,街上滿是紅色,熙熙攘攘的人羣,一步一步的走着,在一幢大房子前停了下來——那兒已經開始拔燈了,那些人,穿着紅色的衣服,提着燈走,人們紛紛讓出路來,讓他們過去。我擠到前面去,看着那些叔叔在走,他們顯得那麼有精神,但臉卻不很嚴肅——本來嘛,在這個盛大的活動上,都是開開心心的,沒有人會愁眉苦臉的。我退出了人潮,一搖一擺的提着我的燈籠,燈跟着一搖一晃,我的影子也一搖一晃的來湊熱鬧,這下可好玩了,我和堂哥,弟弟便邊隨着人潮走,邊享受着拔拔燈燈會的樂趣玩得不亦樂乎······

天已破曉,人們陸續回去,含着睡意的我們,儘管還想再玩會兒,但也必須得回去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vn636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