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安全生產總結 >

“十五”產業建設工作總結

“十五”產業建設工作總結

目錄

“十五”產業建設工作總結
第一篇:“十五”全國花卉產業建設工作總結第二篇:“十五”全國花卉產業建設工作總結第三篇:十五時期綠化美化建設工作總結第四篇:市殘聯“十五”工作總結第五篇:十五期間工作總結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十五”全國花卉產業建設工作總結

對於花卉業者來説,2014年至2014年,是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5年,是讓人欣喜興奮的5年。其間,我國花卉產業快速發展,花卉生產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從而確立了我國花卉生產大國的地位。自今天起,本報將用數字説話、以事實為例,全面展現“十五”期間我國花卉業取得的成就。

“十五”是我國花卉產業跨越式發展的5年,與“九五”相比,生產規模迅速擴大,龍頭企業迅速崛起;基地栽培設施得到很大改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產品產量和品質大幅提高;花卉流通領域發展迅速,擴大了內需和出口,初步形成由批發、零售和拍賣市場組成的專業化流通體系。

花卉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一篇好範文帶來更多輕鬆:)

1、生產規模、產值快速增長。

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我國花卉種植面積已達64萬公頃,比“九五”期末的15萬公頃增長326.7%。其中,種植面積5萬公頃以上的省有河南、江蘇、浙江、廣東四省,2萬公頃以上的有河北、山東、湖南、甘肅等省。我國花卉面積已佔世界花卉生產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十五”期間,我國花卉生產經營水平和產品質量大幅提高,規模效益明顯,到2014年底,年銷售額431億元,比“九五”期末的160億元增長169%。年出口額穩步增長,達1.4億美元,比2014年增加5倍。

2、規模化、專業化水平提高。

一是花卉經營實體數量大幅增加,全國花卉企業由2014年的2.2萬個增加到2014年的5.3萬個,其中大中型企業達6700多個(生產規模在3公頃以上或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上),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廣東五省擁有的花卉企業都在1000家以上。遼寧、甘肅兩省是“十五”期間花卉產業迅速崛起的典型省份,“九五”期末,遼寧有花卉企業47家,甘肅有30家,到2014年分別發展到792家和500家,均增長約17倍。山東省從“九五”期末的483家增加到2680家,增長5.5倍。

二是企業實力逐步壯大。“十五”期間,北京、山東、廣東、福建、雲南等省區湧現出一批千畝以上的大型龍頭企業,使花卉生產經營由小而全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邁進,如雲南玉溪明珠百合集團,是由三家百合生產企業組建的集團公司,2014年出口百合鮮切花佔全國出口日本總量的80%。

三是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重點花卉省區以多種形式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花卉業,出現國有、民營、個人、外資都在涉足花卉生產經營,形成多部門、多行業、多元化投資的良好局面。

3、區域化佈局基本形成,特色名牌產品日益增多。

一是區域化佈局漸趨合理。“十五”期末全國重點花卉產區初步形成,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化產業形成了以雲南、四川、江蘇、浙江、海南為重點的南方熱帶、亞熱帶花卉產區;以廣東、福建為重點的南方熱帶觀葉植物產區;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為重點的觀賞苗木產區;以北京、山東、河北為主的北方花卉產區;以遼寧為中心的東北花卉產區。

二是區域特色主導產品突出。全國特色名牌產品逐漸增多,形成了以雲南為重點的鮮切花基地,以河南、江蘇、浙江為重點的觀賞苗木基地,廣東、海南的觀葉植物基地,廣州、上海、北京、河北的盆花基地等。

三是優勢名牌產品基本形成。如遼寧君子蘭、永福杜鵑、漳州水仙、昆明楊月季、慶成蘭花、洛陽牡丹以及年產500萬盆的河北仙客來等全國知名品牌產品。

四是典型示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2014年,“中國花木之鄉”(59個)、“全國花卉生產示範基地”(71個)、“全國重點花卉市場”(41個)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當地花卉產業的發展,使我國花卉產業逐漸趨向合理佈局,配套生產,基地建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水平明顯提高。2014年,由國家林業局下達的上海切花菊插穗生產基地,年產插穗3000萬株,成為我國南方最大的切花菊插穗生產基地,其中80%以上插穗出口日本,並通過對農民提供菊花插穗和回收產品,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國家林業局 王桂芝

4.信息網絡和市場流通體系初具規模。

“十五”期間,我國花卉業的顯著特點是由生產者主導型向消費者主導型轉變,需求和交易方式發生了變化,與之相適應的信息和流通體系建設初具規模。目前,全國大約擁有花卉信息網站300多個,網上信息量很大,許多交易都是在網上進行的。

我國的花卉市場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到2014年,全國有各類花卉市場2354個,花店2萬個。目前,國內批發、拍賣、連鎖超市、零售、鮮花速遞、網上交易等互聯的銷售流通網絡已初步形成。重點花卉產區依託基地辦市場,形成一批以基地為中心的大型集散地和物流批發市場,如昆明斗南花卉市場、北京萊太花卉市場、廣東陳村花卉大世界、大連鮮花總彙等。

5.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科技興花取得成效。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質量效益是我國發展花卉產業的長期戰略

隨着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和市場的規範化,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內買方市場逐步形成,政府、企業和花農更加重視生產經營中科技和人才的作用,經營者追求高質量和高附加值的花卉產品,必然重視提高科技水平。在科研創新體系上採取多種形式,一些重點省區着力抓好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進產、學、研結合,採取企業立題、政府支持、專家研發的方式開展科技研發。花卉科研取得了一批新成果,一是利用豐富的種質資源優勢自主創新培育新品種。二是積極引進國外優良品種,實現進口花卉國產化。三是提高實用技術水平。在病蟲害防治、切花生產保鮮、轉基因生物快繁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6.國際合作交流十分活躍,出口創匯快速增長。

經過“十五”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產基地。我國不僅加入了許多國際花卉組織,還積極組織參加國際花事活動。自1999年成功舉辦世界花卉園藝博覽會以來,又多次舉辦國際性的花事活動,招商引資和花卉國際貿易比以往更加活躍,更多的企業產品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從“十五”以來的出口形勢和統計數據看,我國花卉對外貿易呈逐年上升趨勢。到2014年達1.4億美元,比2014年增加了5倍,尤其在“十五”後期增幅較大,2014年比2014年出口額增加4800多萬美元,增幅為49.6%。據海關統計,目前我國對80多個國家(地區)出口花卉,出口額較大的國家(地區)主要有日本、荷蘭、美國、韓國,出口額居前五位的省市是雲南、廣東、福建、上海、浙江,五省出口額佔總出口額的70%以上。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我國花卉業國際競爭力的不斷加強,依靠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土地、勞動力等優勢,我國花卉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的份額將越來越大。

7.拓展花卉產業功能,延伸高效產業鏈。

“十五”期間,隨着產業的發展和國內外市場空間的擴大,傳統的花卉品種和消費形式已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近幾年各地利用花卉資源,多種形式開發花卉產品。一是利用新技術研究開發天然乾花產品。如天津三達乾燥花有限公司,擁有產品120餘種,主要出口到歐洲和日本、韓國。二是利用純天然花卉植物製作手工藝品。如雲南呈貢綠之光公司,用手工技藝製作藝術壓花。三是開發藥用、食用、美容保健等多用途花卉。各地除大力發展傳統的菊花、玫瑰等藥用茶飲花卉外,還開發研製以花卉為原料的深加工保健品,如廣西以金花茶為原料加工口服液及保健品。四是建設以花卉植物為主題的生態休閒觀賞旅遊園區。中國花卉報:王桂芝

促進產業發展的做法和經驗

1.科學規劃佈局、有效整合資源,促進產業升級。

根據國家“十五”花卉發展規劃和建設重點,把花卉產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根據氣候、資源優勢,制定花卉產業發展規劃,北京、河北、山西、遼寧、江蘇、浙江、甘肅、雲南、廣西等省市制定省(市)級花卉產業發展規劃,積極引導花卉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2.提供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發揮重點企業的典型示範作用。

一是扶持重點,國家和地方政府在資金上扶持重點花卉產區,培育知名龍頭企業。二是為經營者提供寬鬆的投資環境,在工商、税收、土地承包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三是引導企業強強聯合做大花卉產業。

3.組織科技攻關創品牌,引導產業升級。

“九五”以來,每年都有一些花卉科研項目列入林業科研攻關課題,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為更好地發揮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為生產服務的作用,國家林業局於2014年建立了全國花卉專家庫,及時組織專家為花卉科研生產提供諮詢服務。重點省區各級政府、協會積極組織專業生產和技術人員赴花卉發達國家考察學習,引進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針對花卉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對花卉從業者進行培訓,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理念,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4.舉辦各類花事活動,搭建展示銷售平台,促進花卉流通。

“十五”期間,由各級政府和行業協會組織的花卉專題研討會、博覽會、展銷會、花藝賽事活動十分活躍,宣傳花卉文化,普及花卉知識,溝通產銷信息。這些花事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外花卉行業的交流與合作,為花卉經營者傳遞最新的品種、技術、市場信息,助推着花卉產業發展。特別是近幾年日益增多的國際花事活動,為我國引進國外新品種、新技術,促進招商引資、進出口貿易提供了交流平台,促進我國與國際花卉行業的合作與交流。

近年在探索花卉產業發展上,雲南、河南等省出現了由花農自發組織的生產合作社、花木經紀人,是壯大花卉產業,完善流通體系的一種新形式。

5.加強花卉標準建設,規範生產經營活動。

為加強花卉產業標準化建設,規範生產經營活動,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由國家林業局負責籌建的全國花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已經成立,負責組織全國花卉標準的編制工作。在編委會成立之前,國家林業局先後組織起草了10餘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已陸續頒佈實施,解決了長期以來我國花卉生產和流通無標準可依的現狀,對規範花卉生產、整頓流通秩序,提高產品質量、與國際市場接軌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篇:“十五”全國花卉產業建設工作總結

編者按:對於花卉業者來説,2014年至2014年,是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5年,是讓人欣喜興奮的5年。其間,我國花卉產業快速發展,花卉生產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從而確立了我國花卉生產大國的地位。自今天起,本報將用數字説話、以事實為例,全面展現“十五”期間我國花卉業取得的成就。

“十五”是我國花卉產業跨越式發展的5年,與“九五”相比,生產規模迅速擴大,龍頭企業迅速崛起;基地栽培設施得到很大改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產品產量和品質大幅提高;花卉流通領域發展迅速,擴大了內需和出口,初步形成由批發、零售和拍賣市場組成的專業化流通體系。

花卉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1、生產規模、產值快速增長。

2、規模化、專業化水平提高。

二是企業實力逐步壯大。“十五”期間,北京、山東、廣東、福建、雲南等省區湧現出一批千畝以上的大型龍頭企業,使花卉生產經營由小而全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邁進,如雲南玉溪明珠百合集團,是由三家百合生產企業組建的集團公司,2014年出口百合鮮切花佔全國出口日本總量的80%。

三是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重點花卉省區以多種形式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花卉業,出現國有、民營、個人、外資都在涉足花卉生產經營,形成多部門、多行業、多元化投資的良好局面。

【本站範文網】

3、區域化佈局基本形成,特色名牌產品日益增多。

一是區域化佈局漸趨合理。“十五”期末全國重點花卉產區初步形成,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化產業形成了以雲南、四川、江蘇、浙江、海南為重點的南方熱帶、亞熱帶花卉產區;以廣東、福建為重點的南方熱帶觀葉植物產區;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為重點的觀賞苗木產區;以北京、山東、河北為主的北方花卉產區;以遼寧為中心的東北花卉產區。

二是區域特色主導產品突出。全國特色名牌產品逐漸增多,形成了以雲南為重點的鮮切花基地,以河南、江蘇、浙江為重點的觀賞苗木基地,廣東、海南的觀葉植物基地,廣州、上海、北京、河北的盆花基地等。

三是優勢名牌產品基本形成。如遼寧君子蘭、永福杜鵑、漳州水仙、昆明楊月季、慶成蘭花、洛陽牡丹以及年產500萬盆的河北仙客來等全國知名品牌產品。

4.信息網絡和市場流通體系初具規模。

“十五”期間,我國花卉業的顯著特點是由生產者主導型向消費者主導型轉變,需求和交易方式發生了變化,與之相適應的信息和流通體系建設初具規模。目前,全國大約擁有花卉信息網站300多個,網上信息量很大,許多交易都是在網上進行的。

我國的花卉市場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到2014年,全國有各類花卉市場2354個,花店2萬個。目前,國內批發、拍賣、連鎖超市、零售、鮮花速遞、網上交易等互聯的銷售流通網絡已初步形成。重點花卉產區依託基地辦市場,形成一批以基地為中心的大型集散地和物流批發市場,如昆明斗南花卉市場、北京萊太花卉市場、廣東陳村花卉大世界、大連鮮花總彙等。

5.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科技興花取得成效。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質量效益是我國發展花卉產業的長期戰略。

隨着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和市場的規範化,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內買方市場逐步形成,政府、企業和花農更加重視生產經營中科技和人才的作用,經營者追求高質量和高附加值的花卉產品,必然重視提高科技水平。在科研創新體系上採取多種形式,一些重點省區着力抓好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進產、學、研結合,採取企業立題、政府支持、專家研發的方式開展科技研發。花卉科研取得了一批新成果,一是利用豐富的種質資源優勢自主創新培育新品種。二是積極引進國外優良品種,實現進口花卉國產化。三是提高實用技術水平。在病蟲害防治、切花生產保鮮、轉基因生物快繁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6.國際合作交流十分活躍,出口創匯快速增長。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我國花卉業國際競爭力的不斷加強,依靠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土地、勞動力等優勢,我國花卉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的份額將越來越大。

7.拓展花卉產業功能,延伸高效產業鏈。

“十五”期間,隨着產業的發展和國內外市場空間的擴大,傳統的花卉品種和消費形式已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近幾年各地利用花卉資源,多種形式開發花卉產品。一是利用新技術研究開發天然乾花產品。如天津三達乾燥花有限公司,擁有產品120餘種,主要出口到歐洲和日本、韓國。二是利用純天然花卉植物製作手工藝品。如雲南呈貢綠之光公司,用手工技藝製作藝術壓花。三是開發藥用、食用、美容保健等多用途花卉。各地除大力發展傳統的菊花、玫瑰等藥用茶飲花卉外,還開發研製以花卉為原料的深加工保健品,如廣西以金花茶為原料加工口服液及保健品。四是建設以花卉植物為主題的生態休閒觀賞旅遊園區。中國花卉報:王桂芝促進產業發展的做法和經驗

1.科學規劃佈局、有效整合資源,促進產業升級。

根據國家“十五”花卉發展規劃和建設重點,把花卉產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根據氣候、資源優勢,制定花卉產業發展規劃,北京、河北、山西、遼寧、江蘇、浙江、甘肅、雲南、廣西等省市制定省(市)級花卉產業發展規劃,積極引導花卉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2.提供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發揮重點企業的典型示範作用。

一是扶持重點,國家和地方政府在資金上扶持重點花卉產區,培育知名龍頭企業。二是為經營者提供寬鬆的投資環境,在工商、税收、土地承包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三是引導企業強強聯合做大花卉產業。

3.組織科技攻關創品牌,引導產業升級。

“九五”以來,每年都有一些花卉科研項目列入林業科研攻關課題,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為更好地發揮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為生產服務的作用,國家林業局於2014年建立了全國花卉專家庫,及時組織專家為花卉科研生產提供諮詢服務。重點省區各級政府、協會積極組織專業生產和技術人員赴花卉發達國家考察學習,引進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針對花卉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對花卉從業者進行培訓,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理念,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4.舉辦各類花事活動,搭建展示銷售平台,促進花卉流通。

“十五”期間,由各級政府和行業協會組織的花卉專題研討會、博覽會、展銷會、花藝賽事活動十分活躍,宣傳花卉文化,普及花卉知識,溝通產銷信息。這些花事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外花卉行業的交流與合作,為花卉經營者傳遞最新的品種、技術、市場信息,助推着花卉產業發展。特別是近幾年日益增多的國際花事活動,為我國引進國外新品種、新技術,促進招商引資、進出口貿易提供了交流平台,促進我國與國際花卉行業的合作與交流。

近年在探索花卉產業發展上,雲南、河南等省出現了由花農自發組織的生產合作社、花木經紀人,是壯大花卉產業,完善流通體系的一種新形式。

5.加強花卉標準建設,規範生產經營活動。

為加強花卉產業標準化建設,規範生產經營活動,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由國家林業局負責籌建的全國花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已經成立,負責組織全國花卉標準的編制工作。在編委會成立之前,國家林業局先後組織起草了10餘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已陸續頒佈實施,解決了長期以來我國花卉生產和流通無標準可依的現狀,對規範花卉生產、整頓流通秩序,提高產品質量、與國際市場接軌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篇:十五時期綠化美化建設工作總結

十五時期綠化美化建設工作總結“十五”期間,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全區廣大幹部羣眾的共同努力下,朝陽區綠化美化工作堅持“全面推進重點突破 機制創新”,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2014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評為首批“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的光榮稱號。2014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後一年,為全面完成計劃任務,進一步促進朝陽區綠化美化事業向前發展,現將近五年工作情況彙報如下:一、“十五”期間綠化美化建設主要指標完成情況主要指標: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目前完成情況: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2%,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平方米。根據當前朝陽區綠化美化的發展情況,截至2014年底“十五”計劃完成時,朝陽區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3%,能夠比預期40%的目標超過3個百分點,但城市人均公共綠地只能達到13平方米,不能完成15平方米的目標。主要原因:(一)城區人口增加較快,如 1999年底,朝陽區統計人口為140萬人,到2014年底就達220萬人。(二)規劃綠地拆遷量大,拆遷進展慢,部分項目沒能如期實施。目前,我區存在大量的代徵公共綠地,由於拆遷和建設資金不到位,無法實現綠化。(三)公共綠地概念較為嚴格。根據市園林局關於園林綠化的指標解釋規定,公共綠地只包括公園、街頭綠地、居住區花園及國家已徵地的城市片林,因此公共綠地範圍過於狹隘。對於像四惠橋區、十八里店橋區及四方橋區等面積都在17萬平方米左右的集中大綠地,都只能作為道路綠地的一部分,而無法計入公共綠地中,而這些綠地與公共綠地都在發揮着同樣的生態效益,因此由於指標過於嚴格,雖然我區每年都新增大量綠地,但無法計入公共綠地範圍內,因此造成人均公共綠地增長緩慢。建議市園林主管部門修改公共綠地指標解釋,將萬米以上集中大綠地(包括橋區綠地及寬度在5米以上的道路綠地)全部納入到公共綠地範圍中。因此,在城市綠化覆蓋率超額完成的同時,人均公共綠地並未達到預期完成指標。二、“十五”期間主要取得的成績和任務完成情況:(一)城鄉面貌顯著改善,區域形象全面提升以隔離地區、五河十路為重點,農村綠化建設全面推進。高標準完成綠化隔離地區59.7平方公里綠化任務,形成了四個超萬畝綠色板塊,綠化隔離效果進一步顯現。完成了五河十路1.1平方公里建設任務,形成道路、水系綠蔭環抱的綠色通道景觀。太陽宮公園、將府花園等一批亮點工程,朝來足球活動中心、東壩觀光果園、金盞鬱金香花園等一批綠色產業項目相繼建立,來廣營來春園、南磨房紫南家園等舊村改造和農民新村綠化建設,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環境面貌,提升了環境質量,推動了農村城市化進程。朝陽區連續四年被評為北京市“綠化隔離地區建設先進區”。以城市現代化建設為契機,城區綠化美化再添新亮點。完成了二環、三環、四環路等40多條城市主幹道路的綠化改造。建成以園林景觀為主的亮麗街道130多條,精品小區近100個,萬米以上大綠地12處,小綠地近200塊。全區已有18個街道被評為首都綠化美化花園式街道辦事處,557個單位庭院被評為首都綠化美化花園式單位。東四環路新迎賓線景觀建設、三環路、朝陽北路、西壩河南路等一批重點道路,採用公園綠化手法,突出景觀效果,形成了花園式道路的綠化美化新格局。八里莊金台路竹文化大街、亞運村北醫路等道路實施特色立體綠化,把園林與文化有機結合,體現了顯著的人文景觀效果。亞運村中軸路萬米綠地、和平街櫻花園、六裏屯星月園等大小綠地的相繼建成,為我區綠地建設增添了新亮點。麥子店亮馬名居、三里屯盈科中心、望京西園等項目屋頂綠化,形成了一批空中花園,豐富了我區的綠化景觀,展示了城市現代化的良好風貌,提升了我區的城市形象和綜合競爭實力。(二)綠化建設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多年來,我區的綠化美化建設一直堅持以人為本,把綠化美化深入到社區,深入到居民樓院,深入到羣眾到生活的各個環節,努力創造和諧自然、健康優美的生活環境,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園建設致力於“四優一滿意”標準,為羣眾休閒娛樂提供了良好空間。我們在公園建設中充分貫穿以人為本理念,通過優質服務、優良秩序、優美環境和優秀文化,使到公園遊玩的百姓乘興而來,滿意而歸。目前,全區共有公園28個。北京城區面積最大的朝陽公園已經實現全園開放,奧運森林公園正在建設中,元大都公園優美的景觀中融入了城市防災避險功能,還有其他散落在全區的大小社區公園綠地,都將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成為了百姓休閒、娛樂、健身的好去處,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風貌。居住區綠化建設與解決居民綠化難、停車難相結合,營造了良好的人居環境。呼家樓聯馨園、左家莊新源裏生態小區、團結湖北三條、四條小區、香河園柳芳南里小區、建外世貿國際公寓等新舊小區綠化,從居民實際需求出發,通過加強綠地規劃、設計和改造,減少草坪,增加大樹,既改善了綠化景觀效果,提高了綠化面積,也拓寬了社區道路,增加了居民的休閒娛樂空間,並騰出大量綠化停車位,有效解決了居民停車難問題,為羣眾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空間。(三)管理機制不斷創新,整合資源效果顯著創新工作機制,完善了相關政策措施。目前,全區已經形成了以林地、綠地認建認養為主要形式的社會參與綠化美化工作機制。僅去年就有140多家知名企業和400多位普通市民,先後認養綠地256萬平方米、樹木2200株。建立了鞏固綠化成果的長效管理機制,完善了適合朝陽區的城市綠化隔離地區、“五河十路”綠色通道建設生態林佔地補償和養護補助政策,既維護了農民利益,又為綠化美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強化資源管理,加大了資源整合力度。加強綠化資源調查,摸清資源底數,高標準開展了全區“十五”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等基礎工作,為林地、綠地實現動態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礎。加強綠化資源管理,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強化了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等工作,嚴格徵佔用林地、綠地和伐移樹木審核、審批的程序化管理。充分發揮我區綠色資源優勢,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進了綠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如開發郎家園棗資源,為農民增收致富摸索了一條新路,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全民綠化蔚然成風,義務植樹蓬勃開展自1981年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9次親臨朝陽區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極大地鼓舞了我區廣大羣眾綠化朝陽、美化家園的熱情。市有關部門領導也多次深入實際,指導檢查我區綠化工作,區四套班子領導每年帶頭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有力推動了全區綠化美化工作開展。各街鄉、各部門積極組織社會各界羣眾,加入到朝陽區的綠化美化建設行列,全區林木和綠地認建認養、創建花園式單位、門前三包、綠化宣傳等義務植樹活動不斷湧現。據統計,自義務植樹活動開展以來,我區每年都有近百萬名幹部羣眾以各種形式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累計植樹600多萬株,為建設生態朝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三、取得的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分析。主要的經驗:一是領導重視、街鄉委辦局大力支持。區委區政府每年都專題研究綠化美化工作,提出“多栽樹,多品種,多色彩,少栽草,不搞噴泉水景”、“三個轉變一個提高”等一系列指示精神,有力地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各委辦局、街鄉、綠委成員單位都能夠從大局出發,克服不利條件,積極配合綠化工作。二是得到人民羣眾的廣泛參與。我們工作的目的就是為服務百姓,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活空間,通過加強宣傳等,讓百姓意識到綠化建設對於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發展空間的重要作用,使大家自覺的參與到其中來,做到政民互動,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三是找準切入點,勇於創新。綠化美化工作面很廣,點很多,必須找準切入點,勇於創新,才能做到以點代面,全面發展。四是高標準做好每一項工作。要做到上級滿意、百姓滿意就必須堅持高標準,認真完成好每一項工作,才能為全面完成各項任務奠定堅實的基礎。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規劃落實問題:主要交通幹道及其他交通要道綠線管理要加強。現有規劃中對道路兩側綠地範圍有詳細的界定,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剛性”不足的問題,應通過加大拆遷整治力度,對新建道路形成過程中同步實施綠化等措施有效落實規劃。二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目前城市中心區綠化水平比較高,但農村和綠化隔離地區水平相對較弱。三是養護管理及經費問題:綠地產權單位的養護經費投入不平衡,導致綠地養護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此外,部分街、鄉沒有專業養護隊伍及專門的養護經費,養護標準低,無法保持工程的綠化效果。四、開發建設項目綠化管理問題:對於開發建設項目,如房地產等,需要進一步加強綠化管理,實現從前期審批到驗收的全過程監管,使綠化美化與主體能夠同步設計,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今後工作中,將在機制、管理和養護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綠化美化工作,同時在重點工程上有所突破,全面提高,為完成“十五”計劃任務,為“十一五”規劃奠定堅實的基礎。**區綠化局

第四篇:市殘聯“十五”工作總結

文章標題:市殘聯“十五”工作總結

五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重視下,在上級殘聯的指導和幫助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體殘疾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市的殘疾人工作在康復、教育、就業、扶貧、文體、法制、組織建設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推進,社會環境更加文明進步,殘疾人狀況明顯改善,殘疾人事業持續、快速、穩定發展。我市殘

聯八次被滄州市殘聯表彰;兩次被滄州市人民政府表彰;兩次受到河北省殘聯的表彰;先後被中國殘聯評為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工作、“兩刊”爭訂工作先進單位。

一、過去五年的工作

回首過去五年,為促進我市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殘疾人組織建設不斷加強和完善。

第三次代表大會以來,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鞏固和加強基層殘聯的組織建設十分必要,按照國務院殘工委《關於加強基層殘聯建設的決定》的有關要求,市殘聯堅持“一體化的機構、一專多能的隊伍、有機結合的業務、統籌安排的經費、綜合利用的場所”的原則,自身建設有了顯著提高。全市19個鄉(鎮)、辦事處、開發區全部建立“三位一體”的殘聯組織,逐步做到了“四有”,即:有專職幹部、有辦公場所、有服務載體、有聯繫網絡。市鄉兩級殘聯組織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高,初步形成了殘疾人工作的網絡化建設。

2、殘疾人勞動就業工作取得新進展。

五年來,我們與社會各界廣泛聯繫,廣開門路多方做工作,多渠道、多層次拓展了就業空間。福利企業免税,個體開業送工具,資助文體人才培訓,市殘聯通過開通三條殘疾人就業“綠色通道”,壯大集中就業陣地,鼓勵殘疾人個體開業,激勵文體人才成長。拓深了服務領域。市殘聯推出了殘疾人就業跟蹤問效服務,建立了就業人才庫,在推薦上崗後,繼續定期與殘疾人、殘疾人監護人和用人單位三方見面,掌握殘疾人的工作情況、福利保障、思想動態,及時解決問題。5年來,市殘聯共出資100多萬元,培訓各類殘疾人1300餘名,城鄉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率達到85,大大提高了殘疾人的社會競爭力,達到了“扶助一人、幸福一家、温暖一片、穩定一方”的效果。同比增長了10個百分點。

3、殘疾人康復工作成效顯著。

按照《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五”計劃綱要》“幫助殘疾人改善功能、提高能力”的要求,努力做好殘疾人的康復工作,提高了殘疾人的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五年來,建立康復服務指導站1個,基層社區康復站3個,各類康復醫療點6個,有3500多名殘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復和康復服務,有相當一部分殘疾人走上了自立自強之路。其中,完成白內障復明手術843例,兒麻矯治及肢體康復訓練110例,聾兒語訓26人,發放各類用品用具157件。

4、殘疾兒童入學接受義務教育工作得到應有保障。

讓殘疾兒童走進學校,接受義務教育是殘疾人提高自身素質、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根本。五年來,我們密切配合教育部門,認真貫徹《殘疾人教育條例》,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方針,將殘疾兒童入學教育納入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總體規劃。從國小到國中全市在校殘疾人學生210名,佔應入學殘疾人學生的95以上,高中至大學的殘疾人學生比過去有了很大提高。特教事業也有了較大發展,多次被河北省、滄州市評為特教工作先進單位。與此同時,為鼓勵殘疾人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我們與市教育局聯合下發了《對殘疾學生資助和獎勵的實施辦法》,每年拿出八萬元資金用於殘疾中國小生的救助。從2014年開始,我市又拿出十萬元,對570名中國小殘疾人子女進行了救助。廣泛開展“扶殘助學春雨行動”,使無條件上學的殘疾兒童走進學校,有46名大專以上院校的殘疾學生和殘疾人子女得到了資助。

5、殘疾人的職業技術、生產技能培訓廣泛開展。

為了廣開就業渠道,提高殘疾人的自身素質,使他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有一技之長,早日解決温飽,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根據殘疾人不同需求,千方百計開展各類職業技術、生產技能培訓。先後出台了《任丘市殘聯關於殘疾人培訓的實施意見》等優惠政策。拓寬了培訓範圍,市殘聯推出了“六免費、雙自願”服務,殘疾人可享受免費求職登記、免費職業介紹、免費政策諮詢、免費提供信息、免費擇業指導、免費技能培訓,並可以自願選擇培訓學校和培訓專業。

6、殘疾人文體活動更加豐富。

5年來,市殘聯先後與體委、文化局、廣播電視局等有關部門通力合作,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殘疾人文體人才。組織參加了省、滄州市文藝調演3次,舉辦了殘疾人王有舵的個人書畫展,組織了“油田情”和“快樂無限”文藝晚會;積極參加滄州市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並榮獲各類獎牌17枚,2014年5月獲團體總分第三名;18歲肢殘游泳小將劉策,多次在全國及世界

殘疾人游泳比賽中獲獎;16歲的肢殘少女郝麗千,在2014年和2014年的全國殘疾人自行車錦標賽中,共計獲得8枚金牌,並打破一項全國記錄。

7、為殘疾人辦實事、辦好事成績突出。

按照“上為政府分憂,下為殘疾人解難”的要求,緊密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動做好本職工作,多方位、多層次幫助殘疾人解困脱貧,走共

同富裕之路。市殘聯緊緊圍繞任丘市委中心工作,抓住“以人為本”這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殘疾人為本,順殘疾人之意,謀殘疾人之利,得殘疾人之心,大力實施“10個100工程”,包括資助100名貧困殘疾人從事手工業生產;資助100名貧困殘疾人子女完成義務教育;免費培訓貧困殘疾人100名;免費培訓初級文體人才100名;免費培訓貧困殘疾人家庭健全成員100名;資助10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等,使殘疾人感受到了貼身又貼心的關愛。

在全市開展了“捐資扶貧助殘獻愛心”活動,收到捐款20多萬元;建立了殘疾人“愛心超市”,免費為殘疾人發放衣物2200餘件;對全市2.6萬多殘疾人進行了普查登記,進一步全面掌握了我市殘疾人的基本狀況,對以後工作的開展有法可依;熱情接待殘疾人的來信來訪,實行理事長接待日製度,無論是求職、來電訪、學習培訓都有專人接待,並一一記錄在案。每年接待來信來訪150多件次,特別是2014年農村税費改革,殘疾人上訪呈上升勢頭,為確保税費改革的順利進行,我們一次性劃撥給各鄉(鎮)、辦事處、開發區扶貧助殘款10多萬元。有利地促進了工作的順利開展和社會穩定。

8、發展殘疾人事業的環境更加優化。

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發展殘疾人事業”,他還講:“殘疾人這個社會最困難羣體的解放,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隨着“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深入開展,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社會風尚已在全市逐漸形成,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關注。為了進一步強化社會對殘疾人的認識,取得社會各界對殘疾人工作的強有力支持,激發殘疾人自強自立、奮發拼搏的精神,市殘聯創建“三先”、“三高”宣傳模式,用先進的宣傳手段和方式,對各類殘疾人先進典型,進行了高密度、高強度、高檔位宣傳,多次被中央電視台《共同關注》、《講述》等欄目,河北電視台《真情旋律》、《直播生活》等欄目作專題報道,並多次在《中國殘疾人》、新華網、《河北日報》、《滄州日報》頭版倒頭條、《滄州晚報》頭版頭條等全國各大媒體發表稿件160多篇,全面展示了殘疾人的風采,營造了濃厚的社會助殘氛圍,形成了強大的社會扶殘合力。同時,廣泛開展了“扶殘助學春雨行動”、“幫包帶扶”、“結對子”等扶殘助殘活動,每年的"全國助殘日"、“愛耳日”、“盲人節”、“聾人節”及其他重大節日期間,全社會都會形成一個扶殘助殘活動高潮。殘聯每年用於扶殘助殘資金投放達5萬多元,各單位和有關部門也熱情支持、積極參與,為促進我市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9、幹部隊伍自身素質明顯提高。

為更好地適應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需要,抓好殘疾人工作隊伍的自身建設十分重要。幾年來,我們為全面提高幹部隊伍素質,首先從抓理論學習入手,豐富幹部隊伍的知識知曉面,堅持每週五下午的機關學習制度,提高理論水平,有計劃、有步驟地學習有關專業知識,鼓勵年青同志自修深造。其次是抓好黨風黨紀教育,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導殘疾人工作,樹立全心全意為殘疾人服務的宗旨觀念。再次嚴格機關制度管理,領導以身作則,要求羣眾做到的,領導首先做到,確保各項制度嚴肅性和落實中的有效性,有力地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10、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進一步增強。

實行了首接首問全程服務。在建立健全學習制度、工作制度、會議制度、考勤制度、公文閲辦、行文制度、財務制度、衞生制度、招待就餐制度的同時,根據殘疾人工作的特點,實行了首接首問責任制度,對外單位或個人到殘聯辦理公務或諮詢的對象,直接或被電話問詢的殘聯的第一位工作人員為首接首問責任人,為殘疾人辦事提供全程服務。

實行了一體化服務。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滄州殘聯的大力支持下,投資140多萬元,建成1900多平米,集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培訓用品用具供應、文體活動和殘聯辦公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大大強化了殘疾人工作的服務功能。

實行了“一站式”服務。針對殘疾人大都行走不方便的特點,市殘聯實行電話預約服務、上門服務的同時,在一樓大廳內,把就業、培訓、康復、辦證等所有工作程序和各項優惠政策編成了一套電腦控制、電子大屏幕顯示的自動化辦公系統,機關幹部在辦公室外為殘疾人辦公,殘疾人無須進辦公室就可以辦事。

實行了網絡化服務。市殘聯在強化市級殘聯隊伍的同時,不斷鞏固鄉鎮殘聯組織,大力選配村級聯絡員,健全各類協會組織,並開展經常化的助殘活動,使廣大殘疾人工作者能夠隨時隨地傾聽到殘疾人的心聲,殘疾人能夠隨時隨地夠得着殘聯的服務。

過去的五年是殘疾人事業不斷髮展壯大的五年,是廣大殘疾人工作者辛勤工作,奮力拼搏的五年,是全市2.7萬殘疾人充分參與的五年。五年中,廣大殘疾人頑強拼搏、自強不息,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大潮中,實現了他們的人生價值,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模範人物。廣大的殘疾人工作者紮實工作、與時俱進,為我市殘疾人事業的發展,為把殘聯這個弱勢羣體建成強勢機構贏得強勢社會地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主要做法和體會

五年來,我們的主要工作體會有以下四個方面:

——各級領導的關懷、重視是做好殘疾人工作的關鍵。

殘疾,是人類繁衍和社會文明進步過程中不可避免而又不得不付出的一種代價。殘疾人是人類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弱勢羣體,如何讓這一弱勢羣體轉變為有勢階層,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共同邁入小康社會,是殘疾人工作者思考的主題。工作運行中,堅持緊密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殘疾人的工作融入全市整體工作中去。堅持經常主動向黨政領導請示、建議、彙報工作,爭取有利的社會地位,引起各級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懷。市委、市政府把殘疾人事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寫入每年的市委年度工作綱要,並把殘疾人特困户列入市領導每年的春節慰問對象。市黨政主要領導多次親自過問殘疾人工作開展情況,多次指示“要加大扶貧助殘力度”,多次到殘聯指導工作,並深入殘疾人家中慰問調研,真正做到了“真聯繫、真服務、真解決、真見效”,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惠及全市27000名殘疾人的多項優惠政策,全市殘疾人的生存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全社會的支持、理解,是做好殘疾人工作的根本。

殘疾人這個社會中最困難羣體的解放,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這就需要全社會的理解、支持、關心與幫助。5年來,圍繞這一主題,發揮各新聞媒體作用,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各種場合,大力宣傳殘疾人事業,積極協調有關單位的支持幫助,為殘疾人辦實事、好事。5年來,華北石油管理局、市直各有關單位及社會各界都給予了大力支持,為推動我市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成績。

——廣大殘疾人蔘與、擁護,是做好殘疾人工作的基礎。

社會的關注、重視固然很重要,但關鍵問題是殘疾人要自立自強,成為生活的強者。5年來,我們注意引導廣大殘疾人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主動為殘疾人的康復、就業、學習、培訓提供服務,儘量為他們多做點事。廣大殘疾人的參與意識普遍提高,把殘聯當成他們的“家”,獲得了殘疾人的真正擁護,也為殘疾人爭取了較好的社會地位。

——全體殘疾人工作者敬業、奮鬥,是做好殘疾人工作的保障。

殘疾人事業是多彩的事業,做好殘疾人工作,不只是有一份“熱心”,更需要的是有一份“愛心“和“耐心”,要具有奉獻精神,恪守“人道、廉潔”的職業道德,樹立全心全意為殘疾人服務的高尚品德。我們每一名殘疾人工作者,熱愛本職崗位,對殘疾人充滿愛心,對工作滿腔熱情,人人都具有較高文化、理論政策水平和現代理念,為做好殘疾人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三、殘疾人工作的突出困難和問題

就我市殘疾人工作的形勢而言,目前,存在的突出困難和主要問題是:

(1)有法不依,執法困難,個別單位和部門對有關殘疾人事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不理解、不執行,有些案件久拖不決。

(2)殘疾人事業發展滯後於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殘疾人與社會收入平均水平之間的差距還較大。

(3)殘疾人扶貧解困工作還較艱鉅,共同步入小康社會還需付出艱辛的努力。

(4)基層殘聯的組織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四、“十一五”規劃

為進一步推動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改善殘疾人狀況,提高殘疾人綜合素質,縮小殘疾人生活水平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距,加快“平等、參與、共享”目標的實現。

(一)指導思想: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弘揚和實踐人道主義精神,把殘疾人事業納入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以保障殘疾人基本生活和加強基層工作為重點,堅持政府為主導,部門協作配合,運用社會化工作方式,大力開發社會資源,動員鼓勵社會廣泛參與,建立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全面推進。

(二)總體目標

殘疾人狀況進一步改善。在全面解決殘疾人温飽問題的基本上,部分經濟發展快的鄉鎮殘疾人生活基本實現小康。全面開展殘疾人康復服務;努力滿足殘疾人的教育需求,義務教育入學率在“十五”基礎上有較大的提高;城鎮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普遍得到職業指導和培訓,就業率達到85以上;文化體育活動更加豐富,社會生活參與面進一步擴大;保障措施不斷完善。

殘疾人蔘與社會生活的環境更加文明。全社會弘揚人道主義,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維護殘疾人的尊嚴和權利,激勵殘疾人實現自身價值;普遍開展志願者助殘活動,扶殘助殘更加廣泛深入;健全法律體系,開展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逐步推行城市道路和建築物無障礙,發展信息和交流無障礙。

為殘疾人提供服務的能力增強。社會公眾服務業增強為殘疾人服務的意識,拓展服務領域,增加扶持措施,提高服務水平;增強基層為殘疾人服務的實力,加強殘聯組織建設,形成一支“人道、廉潔、服務”的殘疾人工作者隊伍。

殘疾人素質普遍提高。團結、教育廣大殘疾人做遵紀守法的公民,表彰自強模範,激勵“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精神;提高廣大殘疾人科學文化素質和法律意識,增強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

(三)各項任務和主要措施

1、加強殘疾人康復工作,恢復、補償殘疾人的功能,並作好殘疾預防工作。

2、大力推進特教事業,儘快提高殘疾人文化素質。

3、強力推進殘疾人就業,努力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

4、做好殘疾人扶貧工作,儘快幫助農村貧困殘疾人走上小康生活。

5、切實將城鎮貧困殘疾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殘疾人基本生活

6、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殘疾人生活。

7、逐步在全社會營造文明進步的社會環境,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

8、積極推行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為殘疾人蔘與社會提供條件。

9、加強社區殘疾人工作,提高為殘疾人服務水平。

10、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法律援助體系,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

11、加強殘聯組織建設,認真履行“代表、服務、管理”職能。

《市殘聯“十五”工作總結》來源於本站,歡迎閲讀市殘聯“十五”工作總結。

第五篇:十五期間工作總結

十五期間工作總結

“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彙報

“十五”時期(2014年至2014年),是東蘭改革與發展在攻堅克難中不斷開拓前進和經濟社會取得快速發展的時期。五年來,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十六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發展

為第一要務,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一個目標、三個提升、四個帶動”的工作思路和實現富民興縣奔小康的目標,牢牢抓住西部大開發、新一輪扶貧開發和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的機遇,解放思想,求真務實,勵精圖治,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切實抓好社會穩定,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一、國民經濟持續穩步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據統計,2014年預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2014萬元,比“九五”期末的2014年增長51.4,年均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預計實現增加值29100萬元,比2014年增長4.8,年均增長0.9;第二產業預計實現增加值23880萬元,比2014年增長163.2,年均增長21.4;第三產業預計實現增加值29020萬元,比2014年增長64.1,年均增長10.4;財政收入預計實現9700萬元,比2014年增長134.9,年均增長18.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69000萬元,比2014年增長201.3,年均增長24.7;城鎮居民預計人均可支配收入6030元,比2014年增長46.1,年均增長7.9;農民人均預計純收入1545元,比2014年增長50.6,年均增長8.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39‰。

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為目標,深化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突出特色農業、優勢產業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大科技推廣力度,農村經濟保持了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2014年,全縣農林牧漁業預計實現總產值46800萬元,比2014年增長8.6,年均增長1.7。

1、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堅持把糧食生產放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首位來抓,在退耕還林的全面實施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而使糧食播面不斷減少的情況下,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穩定總量,穩定人均有糧。“十五”期間,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年穩定在27萬畝左右,同時通過良種推廣和開展各類高效農業示範建設,不斷提高糧食畝產量,確保糧食穩產。2014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預計達5500萬噸,比2014年減少700萬公斤,人均預計有糧195.7公斤。

2、特色優勢農業快速發展。“十五”期間,以退耕還林工程為重點的林業生產,共完成人工造林11955.7公頃,與“九五”期間相比增長9.8。2014年,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5.2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140萬立方米,全縣森林覆蓋率為64.9(含灌木林),比2014年高十五個百分點。具有東蘭特色的優質板栗、八角面積由2014年的12.5萬畝、1.6萬畝增加到2014年的21.5萬畝、5.66萬畝,“百里板栗”長廊帶已形成規模,板栗年產量達8000多噸,2014年國家林業局命名東蘭縣為“中國板栗之鄉”,引進了安徽華泰集團到東蘭投資興建板栗加工企業,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東蘭板栗產業創造了條件。圍繞河豐藥業公司實施的中藥材生產基地,已建成貓豆生產基地2.5萬畝、喜樹7.4萬畝、腫節風100畝、蘿芙木人工栽培200畝,同時與廣東中山大學聯合投資1800萬元進行巖黃連、貓豆、喜樹、腫節風中藥材gap種植基地建設項目已全面實施,東蘭正向桂西北中藥材生產基地縣的目標邁進。抓住“東桑西移”和浙江花神絲綢集團落户東蘭的有利時機,建立起“公司 農户”桑蠶生產聯營機制,全縣桑園面積達6550畝,養蠶户達4000多户,預計2014年鮮繭產量達150噸以上,產值達270萬元以上。

3、水產畜牧業持續穩步增長。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依託,以增收為目標,突出穩定生豬生產,大力發展特色養殖,全縣水產畜牧業持續穩步增長。2014年全縣預計畜禽出欄為豬16.21萬頭、牛1.47萬頭、羊12.82萬隻、家禽105.7萬隻,肉類總產量16300噸,分別比2014年增長9.67、30.1、40.26、72和20.6;全縣預計水產養殖面積1.8萬畝,水產品產量達1891噸,分別比2014年增長151、64.43。2014年全縣牧漁業產值預計達21539萬元,人均收入650元,分別比2014年增長72.9、240。地方特色養殖量和水產名特優產品比重逐年增長,2014年預計全縣烏雞出籠37.5萬隻,2014年中國特產之鄉推薦組委會命名東蘭縣為“中國三烏雞之鄉”;全縣已建成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3個,

本站推薦訪問其他精彩文章:

工會“十五”工作總結

鄉鎮十五工作總結

十五期間林業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工作的總結報告

十五期間林業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工作的總結報告

十五期間林業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工作的總結報告

標籤: 十五 產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anquan/6gm3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