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中小企業調查報告多篇

中小企業調查報告多篇

中小企業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髮展調查研究報告

在企業的管理中,人力資源規劃管理不僅具有先導性和戰略性,在實施企業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和目標的過程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源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老闆、企業管理層也逐漸認識到人力資源管理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但對於人力資源規劃管理的制定卻始終存在許多困惑和無奈。“人力資源規劃很簡單,不就是些招聘、薪酬之類的內容,有時再加點兒培訓方面的東西”、“老總還在拍腦袋定戰略,我又怎麼搞得出規劃(人力資源規劃)”、“人力資源規劃做了也沒多大意義,計劃沒有變化快,到頭來能兑現的也不過20% -30%”。以上便是許多中小企業hr們對於人力資源規劃管理的看法。那麼,究竟中小企業有沒必要進行人力資源戰略管理?怎樣才能制定出科學的人力資源戰略管理?

一、中小企業人力資源規劃實施效果不盡理想的原因:

1.對人力資源戰略規劃的認識不全面

做好人力資源管理有三部曲:明確戰略規劃——人力資源規劃——人力資源管理體系與具體的執行計劃。企業的整體發展戰略目標決定了人力資源規劃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又為建立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制定具體的人員補充計劃、人員使用計劃、人員接替與晉升計劃、教育培訓計劃、評估與激勵計劃、勞動關係計劃、退休解聘計劃等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據。廣義上的人力資源規劃包含了所有這些具體內容,而決不僅僅“只是些招聘、薪酬之類的內容,有時再加點培訓方面的東西”。

2.公司戰略目標不明確

人力資源部門必須結合企業戰略的實施予以人力資源的支持和保證。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活動中,應以戰略目標出發,以戰略為指導,確保人力資源政策的正確性與有效性。因此,人力資源規劃的前提是企業發展與企業戰略首先要明晰,而後才能分解到人力資源方面,隨後才會有人員需求計劃、招聘計劃、薪資福利計劃等與之相配套。而中小企業一般缺乏較明確的發展戰略,尤其在快速擴張階段,往往涉足於不同的業務領域,其中不乏許多新興產業。而這些新興產業在研發、營銷、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鑑,尤其是一些新開拓的項目,定崗定編工作不象傳統業務那麼成熟。因此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確的規劃,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3.中小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太快,不易進行人力資源戰略規劃

市場發展變化速度很快,而行業儘管隨市場變化而作規劃,到年終目標達成率也不過20% -30%。如某it公司是聯想在某區域的大代理商之一。在年初,該公司的人力資源部根據公司的年度發展戰略制定出了本年度公司的人力資源規劃。但是在新的一年開始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聯想集團自身的戰略、組織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於是作為供應鏈上的一個環節,該it公司也必須隨之調整整個公司的人力資源規劃,根據要求重新進行公司的人員設置與編制,重新制定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培訓計劃等。事實上,企業外部的政治、經濟、法律、技術、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處於動態的變化中,相應地就會引起企業內部的戰略目標不斷地變化,從而又會導致人力資源規劃隨之變化。

4.缺乏人力資源戰略規劃的專門技術與人才

目前,雖然許多中小企業成立了人力資源部,但在行使部門職能的時候,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整體素質不高,專業人員很少,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專業技能不夠;第二、缺乏系統的職業培訓;第三、許多人力資源工作者土生土長,沒有受過良好的培訓,沒有經過正規大公司的薰陶,眼界不高。人力資源工作是一項非常獨特的工作,對個人素質、領悟能力和學習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在這些綜合因素中,有很多不是通過正規教育過程所能獲得的。一位優秀的人力資源工作者不是靠認證也不是靠理論培養的,需要的是其對工作深刻體驗和對社會的敏鋭洞察。否則,單純依靠原理、技術或數據處理的培訓造就的人力資源工作者無異於紙上談兵。鑑於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正在向中小企業滲透的現實,隨着各家企業對人力資源工作認識和實踐的不斷加深,人力資源規劃工作一定會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出強大的推動作用。

人力資源戰略規劃是組織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其重要性對於尋求發展壯大的中小企業尤為突出。而能否制定並有效實施人力資源戰略規劃並不取決於公司規模的大小,最關鍵的是依據公司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管理特點制定出適合的政策。本文通過對中小企業在人力資源戰略規劃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研究,找出中小企業隨着企業的進一步經營發展在人力資源戰略規劃方面的出路。

二、目前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兩大挑戰

(一)社會經濟變化

1、經濟全球化,2、社會知識化,3、信息網絡化,4、人口城市化。

【第2篇】中小企業調查報告

中小企業調查報告(一)

大多是私營企業,發展時間短、自有資產少、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而且資信水平較低,財務制度不健全、運作不規範,難以達到金融機構貸款要求,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惜貸”;二是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和金融支持系統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以中小企業為受保主體的擔保機構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資體系發展嚴重滯後,在發行股票和債券方面,中小企業大部分受規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級較低等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上市條件,導致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銀行貸款。

(二)中小企業“小,散,亂”,抗風險能力弱

一是小企業佔有絕大多數,經營規模小,經營業績不穩定。2022年,我省13萬多家中小企業中,中型企業只有2793家,所佔比例只有2%,98%的企業是小型企業。作為大型企業成長的搖籃,中型企業數量顯然偏少,存在斷層,同時從單位平均規模看,我省小型企業平均從業人員為33人,平均固定資產為289.5萬元,平均營業收入為888.03萬元,分別佔全部企業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於規模小,業績不穩定,虧損、倒閉、關停現象時有發生。二是產業集羣化發展不夠,分散化經營現象嚴重。我省中小企業絕大多數在園區外分散經營,主要靠單兵作戰,沒有充分利用大企業的帶動作用和園區的輻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業多,經營管理方式落後。由於我省中小企業的主體是私營企業,家族式企業多,經營者素質和員工素質低的現象較為嚴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於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組織管理混亂落後的問題,從而導致企業運行不暢。

(三)中小企業以資源開發型、產品初加工型、服務低層次型為主,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雖然經過多年的調整和發展,我省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已有一定改善,但與市場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響着中小企業的發展。首先,從三次產業結構看,我省中小企業依然是明顯的“二、三、一”分佈,其中二產業約佔65%,服務業所佔不到35%;其次,從佔中小企業比重高達56.7%的工業內部看,資源開發型、產品初加工型、勞動密集型、能源消耗型產業仍然佔較大比重,而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業比重較低;第三,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中小企業仍然集中在傳統和低層次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高端的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後。

(四)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滯後、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統地提供技術支持、市場開拓、創業指導、管理諮詢等多方面的社會化服務,致使中小企業發展受阻。另外,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一些政策措施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也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障礙。

(五)政策不公,市場無序。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業規模和所有制設計操作的,對大企業優待多,中小企業考慮少;對公有制企業優待多,對非公有制企業考慮少;政策適用不夠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國有企業可先繳後退,非國有企業無此待遇;中小企業特別是個私企業往往是小額納税人,增值税發票難以抵扣,實際税負增加;個私企業存在雙重納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國有企業可享本土地使用權出租、增值税減免政策,而非國有企業無此改革成本參與改組;特別是在銀行呆壞帳準備金核銷上,大企業可列入國家計劃及時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中小企業無此厚遇。在行業准入上,中小企業尤其是個私企業還受到諸多限制。此外,市場交易規則缺乏,市場次序混亂,致使中小企業正常經營困難重重。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現行政策

目前實行的一些優惠政策,雖大部分並不是專為中小企業制定的,但從受益主體來看,基本上或相户,活躍在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和市場體制的微觀基礎。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中小企業雖然單個實力較弱,但就整體而言,已發展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增加財政收入的主要支撐力量。

1、中小企業創造的增加值約為全省gdp的40%。2022年,中小企業實現增加值4279.34億元,佔全部企業增加值的68.4%,佔全省gdp總量的38.4%,這表明,每1億元gdp中,約有0.4億為中小企業創造,中小企業對全省gdp增長的貢獻率約為40%。

2、中小企業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2022年,中小企業共完成利税總額2718.62億元,佔全部企業利税總額的77.5%。

3、中小企業佔據了城鎮就業崗位的半壁江山。由於中小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能創造相對較多的就業機會,因此更是擴大就業,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主渠道。2022年中小企業共提供就業崗位609.22萬個,佔全部企業從業人數的89%,佔全省城鎮就業年平均人數的53.7%,即全省1134.78萬個城鎮就業崗位中,有一半以上為中小企業提供。

相對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會震盪小、新機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進程中,中小企業往往是實驗區,是突破口,是馬前卒。中小企業的各項改革成果,為大企業的改革實踐提供了有益經驗,也為創造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貢獻。

我國中小企業的主要特點

1、投資主體和所有制結構多元,非國有企業為主體,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工作要以發展為重點。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還積極投身國有企業的改革和調整,使改革前單一所有制結構狀況有了根本性改變。以工業企業為例,在獨立核算的中小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的户數、資產總額和工業總產值僅佔總數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業均是非國有企業。另據調查,目前國有小企業改制面已近80%,餘下20%大都是救不活、賣不掉、破不了的極度困難企業。應當説,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同樣重要。但改革對象主要是國有小企業;而發展則要涵蓋城鄉各類所有制中小企業。因此,無論從中小企業的主體構成還是改革進程而言,當前,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應是中小企業工作的重點。

2.勞動密集度高,兩極分化突出,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重在“二次創業”。中小企業生存並發展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容量和就業投資彈性均明顯高於大企業。據統計,目前中國大、中、型企業的資金有機構成之比分別為1.83:1.23:1;資金就為率之比為0.48:0.66:1,即中小企業比大企業單位資金安置勞動人數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為如此,在前10年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所以沒有出現嚴重的社會就業問題,中小企業功不可沒。但是,今天的市場背景變了,“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總量需求不足與結構性供應不足共生,使中小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勞動密集型帶來的就業優勢將變為競爭劣勢。企業兩級分化,中小企業將首當其衝。為此,提高中小企業的有機構成和科技含量,實現“二次創業”是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3.發展不平衡,優勢地區集中,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推進要區別特點,先易後難,以點帶面。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中小企業分佈與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據有關數據,按照經濟地帶劃分,中小企業數量東部、中部各佔全國總量的42%,西部佔15%;而相應的工業總產值東部佔66%、中部佔26%、西部僅佔8%。這表明,在企業規模上,東部中小企業的平均產值規模大於中部和西部,大約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實踐也表明,選擇東部中小企業作業重點試區,就為試點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中小企業還可劃分四大區,即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中西部地區和廣東、福建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東北地區老工業城市居多,中小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很重,應主要解決國有中小企業規範改制和與大型企業專業化分工及配套問題;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小企業的汪洋大海,江蘇以鄉鎮企業為主。浙江以私營個體聞名,工作重點是規範引導、扶持發展;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中小企業欠發達,推進第三產業和科技環保型中小企業發展是重點;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小企業區位優勢明顯,可藉助“老鄉”、“老外”發展中小企業的“兩岸三地大中華圈”。

此外,地方產業為主體,決定了中小企業的支撐層面在地方;中小企業自身基礎薄弱,決定了其要麼成為大企業的搖藍(即小巨人);要麼成為大企業的夥伴。

綜上所述,促進我國中小企業改革與發展要注意調整好五大關係;一是改革與發展的關係;二是吸納勞動力與科技含量的關係;三是點與面的關係;四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五是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關係。處理好上述關係,把握好重點才能在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

(一)“小”、“靈”、“快”

與大型企業相比較,中小企業的首要特徵之一,即在於企業規模小、經營決策權高度集中,但凡是小企業,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經營,使資本追求利潤的動力完全體現在經營者的積極性上。由於經營者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反應靈敏,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治理權合一,既可以節約所有者的監督成本,又有利於企業快速作出決策。其次,中小企業員工人數較少,組織結構簡單,個人在企業中的貢獻輕易被識別,因而便於對員工進行有效的激勵,不像大企業那樣在龐大的階層化組織內容易產生怠惰與無效率的情況。可見,中小企業在經營決策和人員激勵上與大企業相比具有更大的彈性和靈活性,因而能對不斷變化的市場作出迅速反應。所謂企業小、動力大、機制靈活且有效率。當有些大公司和跨國企業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不得不壓縮生產規模的時候,中小企業卻在不斷調整經營方向和產品結構,從中獲得新的發展。

(二)“小而專”和“小而精”

中小企業由於自身規模小,人、財、物等資源相對有限,既無力經營多種產品以分散風險,也無法在某一產品的大規模生產上與大企業競爭,因而,往往將有限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業所忽略的細小市場,專注於某一細小產品的經營上來不斷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以求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進而獲得更大的發展。從世界各國的類似成功經驗來看,通過選擇能使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的細分市場來進行專業化經營,走以專補缺、以小補大,專精緻勝的成長之路,這是眾多中小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此外,隨着社會生產的專業化、協作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擺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組織形式。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化生產同大型企業建立起密切的協作關係,不僅在客觀上有力地支持和促進了大企業發展,同時也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三)小批量、多樣化

一般來講,大批量、單一化的產品生產才能充分發揮鉅額投資的裝備技術優勢,但大批量的單一品種只能滿足社會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當出現某些小批量的個性化需求時,大企業往往難以滿足。因此,面對當今時代人們越來越突出個性的消費需求,消費品生產已從大批量、單一化轉向小批量、多樣化。雖然中小企業作為個體普遍存在經營品種單一、生產能力較低的缺點,但從整體上看,由於量大、點多、且行業和地域分佈面廣,它們又具有貼近市場、靠近顧客和機制靈活、反應快捷的經營優勢,因此,利於適應多姿多態、千變萬化的消費需求;非凡是在零售商業領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種多樣的消費需求都可以通過千家萬户中小企業靈活的服務方式得到滿足。

(四)中小企業是成長最快的科技創新力量

現代科技在工業技術裝備和產品發展方向上有着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發展。產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產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非凡是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許多中小企業的創始人往往是大企業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員、或者大學教授,他們經常集治理者、所有者和發明者於一身,對新的技術發明創造可以立即付諸實踐。正因為如此,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技術型的中小企業像雨後春筍般出現,它們在微型電腦、信息系統、半導體部件、電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有許多中小企業僅在短短几年或十幾年裏,迅速成長為聞名於世的大公司如惠普、微軟、雅虎、索尼和施樂等。

由上可見,中小企業以其經營方式靈活、組織成本低廉、轉移進退便捷等優勢更能適應當今瞬息萬變的市場和消費者追求個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因而在包括髮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中,中小企業都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現有中小企業約1000萬户,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和一些高新技術出口產品大多是中小企業生產的,中小企業產品出口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60%;中小企業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改革開放以來,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絕大部分被中小企業所吸納。中小企業每年為國家繳納的工商税收佔總額的50%左右。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快速增長中,工業新增產值的76.7%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因此,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很大的國家,中小企業的發展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湖南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省中小企業的發展已取得長足進步,具備一定的規模和實力,目前又有較好的發展機遇,一是各級政府已認識到發展中小企業對於湖南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已制定或正在制訂各項政策法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二是目前我省仍有較好的發展中小企業的資源優勢,如豐富的礦產資源、水電資源、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旅遊資源等,故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信息、技術、人才、融資等方面還處於劣勢,加上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時間還不長,政策環境也不盡完善,使得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又面臨着許多困難和挑戰。

(一)自有資金不足,外部融資困難

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短缺是長期以來困擾和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有資料表明,我國87%的中小企業發展所需資金主要源自於自有資金,24%的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取貸款,13%的企業以民間集資方式獲取資金。調查還顯示,超過70%的企業感到生產資金不足。從2022年某省金融機構對1096户企業的問卷調查看,全省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滿足率較低,其中企業貸款户數滿足率為20.7%,企業貸款需求金額滿足率為24.5%。這些都説明融資難仍然是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特別對於我省這樣一個經濟還不太發達的中部省份來説,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更加突出。融資難的原因:一是我省中小企業大多是私營企業,發展時間短、自有資產少、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而且資信水平較低,財務制度不健全、運作不規範,難以達到金融機構貸款要求,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惜貸”;二是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和金融支持系統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以中小企業為受保主體的擔保機構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資體系發展嚴重滯後,在發行股票和債券方面,中小企業大部分受規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級較低等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上市條件,導致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銀行貸款。

(二)中小企業“小,散,亂”,抗風險能力弱

一是小企業佔有絕大多數,經營規模小,經營業績不穩定。2022年,我省13萬多家中小企業中,中型企業只有2793家,所佔比例只有2%,98%的企業是小型企業。作為大型企業成長的搖籃,中型企業數量顯然偏少,存在斷層,同時從單位平均規模看,我省小型企業平均從業人員為33人,平均固定資產為289.5萬元,平均營業收入為888.03萬元,分別佔全部企業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於規模小,業績不穩定,虧損、倒閉、關停現象時有發生。二是產業集羣化發展不夠,分散化經營現象嚴重。我省中小企業絕大多數在園區外分散經營,主要靠單兵作戰,沒有充分利用大企業的帶動作用和園區的輻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業多,經營管理方式落後。由於我省中小企業的主體是私營企業,家族式企業多,經營者素質和員工素質低的現象較為嚴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於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組織管理混亂落後的問題,從而導致企業運行不暢。

(三)中小企業以資源開發型、產品初加工型、服務低層次型為主,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雖然經過多年的調整和發展,我省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已有一定改善,但與市場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響着中小企業的發展。首先,從三次產業結構看,我省中小企業依然是明顯的“二、三、一”分佈,其中二產業約佔65%,服務業所佔不到35%;其次,從佔中小企業比重高達56.7%的工業內部看,資源開發型、產品初加工型、勞動密集型、能源消耗型產業仍然佔較大比重,而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業比重較低;第三,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中小企業仍然集中在傳統和低層次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高端的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後。

(四)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滯後、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統地提供技術支持、市場開拓、創業指導、管理諮詢等多方面的社會化服務,致使中小企業發展受阻。另外,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一些政策措施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也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障礙。

(五)政策不公,市場無序。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業規模和所有制設計操作的,對大企業優待多,中小企業考慮少;對公有制企業優待多,對非公有制企業考慮少;政策適用不夠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國有企業可先繳後退,非國有企業無此待遇;中小企業特別是個私企業往往是小額納税人,增值税發票難以抵扣,實際税負增加;個私企業存在雙重納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國有企業可享本土地使用權出租、增值税減免政策,而非國有企業無此改革成本參與改組;特別是在銀行呆壞帳準備金核銷上,大企業可列入國家計劃及時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中小企業無此厚遇。在行業准入上,中小企業尤其是個私企業還受到諸多限制。此外,市場交易規則缺乏,市場次序混亂,致使中小企業正常經營困難重重。

當大部分是中小企業。

1.鄉鎮企業政策。鄉鎮企業所提税可按應繳鋭款減徵10%,用於補助社會性開支,不再税前提取10%;國家在信款上重點支持鄉鎮企業的出口創匯、東西部合作和農村適用技術轉讓(星火計劃項目)三個方面。

2.鼓勵安置城鎮待業人員就業政策。新辦法城鎮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當年待業人員超過企業從業人員人數60%的,經主管税務機關審查批准,可免徵所得税3年;免税期滿後,當年新安置待業人員佔企業原從業人員總數30%以上的,經主管税務機關審核批准,可減半徵收所得税2年。

3.支持高新技術產業政策。國務院批准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企業,經有關部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可按15%的税率徵收所得税;國務院批准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新辦的高新技術企業,自投產後年度起徵所得税2年。企事業單位進行技術轉讓脱離技術轉讓及發生的相關技術諮詢、服務、培訓所得,年淨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免徵所得税。

4.支持貧因地區發展改革政策。國家確定的“老、少、邊、窮”地區新辦企業,經主管税務機關批准後,可減徵或免徵所得税3年;民族自治地方企業,需照顧鼓勵的,經省政府批准,可定期減徵或免徵所得税3年。

5.支持和鼓勵第三產業政策。1)為農業生產的行業企業,其提供的技術服務或勞務所得免徵所得税;2)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技術成果轉讓、技術培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承包取得的技術性服務收入免徵所得税;3)新辦獨立核算的諮詢、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或單位,開業之日起,第一至二年免徵所得税;4)新辦獨立核算的交通運輸、郵電通信企業或單位,自開業之日起,第一年免徵所得税,第二年減半徵收所得鋭;5)新辦獨立核算的公用事業、商業、物資、外貿、旅遊、倉儲、居民服務、飲食、文教衞生企業或單位,自開業之日起,報經主管税務機關批准,可減徵或免徵所得税1年。

6.福利企業政策。民政部門舉辦的福利生產企業可減徵或免徵所得税;安置“四殘”(盲、聾、啞和肢體殘疾)人員佔生產人員總數的35%以上免徵所得税;安置“四殘”人員佔生產人員總數超過10%不足35%,減半徵收所得税。

7.小型企業所得税政策。1994年税制改革確定的企業所得税税率為33%的比例税率。為照顧小型企業税賦能力,對年利潤在3萬元以下企業,減按18%徵收所得税;3至10萬元企業,減按27%徵收所得税。1998年7月1日國務院決定,年銷售額180萬元以下的小型商業企業,增值税率由6%調減為4%

促進我省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中小企業既是大企業成長的搖籃,更是新形勢下促進我省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增強財力,保障社會穩定的主導力量,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快發展。

(一)完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系統,切實幫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一是要積極培育和發展中小金融機構體系,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融資。二是要健全擔保風險的分散、補償和激勵機制,完善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滿足眾多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需要,提高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機會。三是要積極構建支持中小企業的融資體系,拓展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使具有創新能力的優質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局。四是要明確各類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信貸制度中的作用和功能,制定中小企業貸款的具體管理方法和鼓勵措施,爭取更多的資金向中小企業傾斜。

(二)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bsp;應建立以政府部門為龍頭,各類民間商會為橋樑,社會服務中介機構為依託的多方社會資源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的全方位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尤其是要在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切實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服務。如在人才培養方面,建立中小企業人才培養基地,進行上崗培訓、再就業培訓、高級管理人員和高新技術專業人才的培訓。在技術創新方面,對進行技術開發的中小企業進行財政補貼,對其新產品的開發、員工培訓等活動提供無償資金資助,並以貼息貸款的方式優先為這些中小企業提供政策性融資。在信息化方面,加強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完善內部管理系統與外部的電子商務系統的相互融合,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應對貿易全球化趨勢。

(三)發展產業集羣,實施品牌戰略,加速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

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今後一個時期中小企業工作的一項中心任務。各級各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加快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緊迫性、長期性和艱鉅性,切實抓緊抓好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

一是要發展產業集羣,引導產業結構調整。集羣化發展,是中小企業規避風險、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推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配置,引導特色產業集羣化發展。集中培育發展一批規劃科學、主業突出、特色明顯、規模大、鏈條長、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羣。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引導中小企業到產業園區集中,發展專業化、有特色的工業園區,提高企業規模經濟水平和產業集中度。二是要加快技術創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引導中小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培育創新人才,發展專業技術服務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加強技術合作,促進產學研合作,提升信息化水平,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鼓勵和支持在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產業集羣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品檢測中心、模具中心、產業信息中心、人才培訓中心等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努力滿足企業的共性技術需求和公共服務需要,實現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共享。三是要實施品牌戰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扶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高、有市場潛力的名牌產品企業。鼓勵名牌產品企業擴大品牌經營規模,促進名牌產品企業多層次、全方位的聯合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加大名牌培育和推介力度,促進名牌產品升級晉檔,以名牌企業、名牌產品為依託,着力打造區域品牌,提升產業國內外知名度。

中小企業調查報告(二)

中小企業的地位

1、中小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重要地位,正逐步成為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生力軍。

2、在農村經濟中處於主體地位。

3、中小型企業是大型企業不可缺少的夥伴和助手

經營特點

(一)生產規模中等或微小,因而投資較省,建設週期短,收效較快

大型企業相比較,中小企業的首要特徵之一,即在於企業規模小、經營決策權高度集中,但凡是小企業,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經營,使資本追求利潤的動力完全體現在經營者的積極性上。由於經營者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反應靈敏,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治理權合一,既可以節約所有者的監督成本,又有利於企業快速作出決策。其次,中小企業員工人數較少,組織結構簡單,個人在企業中的貢獻輕易被識別,因而便於對員工進行有效的激勵,不像大企業那樣在龐大的階層化組織內容易產生怠惰與無效率的情況。可見,中小企業在經營決策和人員激勵上與大企業相比具有更大的彈性和靈活性,因而能對不斷變化的市場作出迅速反應。所謂企業小、動力大、機制靈活且有效率。當有些大公司和跨國企業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不得不壓縮生產規模的時候,中小企業卻在不斷調整經營方向和產品結構,從中獲得新的發展。

二)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強;機制靈活,能發揮“小而專”,“小而活”的優勢小企業由於自身規模小,人、財、物等資源相對有限,既無力經營多種產品以分散風險,也無法在某一產品的大規模生產上與大企業競爭,因而,往往將有限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業所忽略的細小市場,專注於某一細小產品的經營上來不斷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以求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進而獲得更大的發展。從世界各國的類似成功經驗來看,通過選擇能使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的細分市場來進行專業化經營,走以專補缺、以小補大,專精緻勝的成長之路,這是眾多中小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此外,隨着社會生產的專業化、協作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擺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組織形式。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化生產同大型企業建立起密切的協作關係,不僅在客觀上有力地支持和促進了大企業發展,同時也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三)經營範圍的廣泛性,行業齊全,點多面廣;成本較高,提高經濟效益的任務艱鉅

一般來講,大批量、單一化的產品生產才能充分發揮鉅額投資的裝備技術優勢,但大批量的單一品種只能滿足社會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當出現某些小批量的個性化需求時,大企業往往難以滿足。因此,面對當今時代人們越來越突出個性的消費需求,消費品生產已從大批量、單一化轉向小批量、多樣化。雖然中小企業作為個體普遍存在經營品種單一、生產能力較低的缺點,但從整體上看,由於量大、點多、且行業和地域分佈面廣,它們又具有貼近市場、靠近顧客和機制靈活、反應快捷的經營優勢,因此,利於適應多姿多態、千變萬化的消費需求;非凡是在零售商業領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種多樣的消費需求都可以通過千家萬户中小企業靈活的服務方式得到滿足。

(四)中小企業是成長最快的科技創新力量

現代科技在工業技術裝備和產品發展方向上有着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發展。產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產

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非凡是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許多中小企業的創始人往往是大企業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員、或者大學教授,他們經常集治理者、所有者和發明者於一身,對新的技術發明創造可以立即付諸實踐。正因為如此,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技術型的中小企業像雨後春筍般出現,它們在微型電腦、信息系統、半導體部件、電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有許多中小企業僅在短短几年或十幾年裏,迅速成長為聞名於世的大公司如惠普、微軟、雅虎、索尼和施樂等。

積極推行技術創新戰略,不斷增強企業競爭能力

所謂企業的競爭優勢,説到底是由它所能為客户創造的價值決定的,但這種價值的多少則取決於企業的核心能力——技術創新力。市場競爭與其説是產品競爭、服務競爭,不如説是技術競爭。因為通過服務及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所帶來的價值增加畢竟是有限的,只有通過技術創新開發的新產品所帶來的價值才是無限的。

鑑於在當前的國際貿易中以中小企業為主的低成本勞動力的傳統優勢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挑戰,因此,通過技術創新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已成為中小企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焦點。具體來講,中小企業應從自身的人才、資金相對不足的實際出發,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一方面應積極利用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科研、技術優勢,通過共同分享研究開發成果來促進科技儘快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由於中小企業缺乏自主開發新產品的條件和經費,因此要注意揚長避短,專注發展自己的核心專長。

例如,充分利用國內外現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技術,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資源的利用率。此外,還可以在不根本改變產品性質的前提下,對產品進行改良。例如,變化其外形、包裝,色彩、附屬物件等,對其生產加工過程進行改變、革新,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改善質量、提高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競爭能力的目的。

培育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要發展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產品、技術和服務,還必須通過合理產權結構和制度設計,引導企業走向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大部分中小企業屬於個人或家族私營性質,由於權力的高度集中,企業的工作經常是命令代替計劃,隨意性太強;隨着企業規模的擴大、管理層級的增加,產權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來。

讓員工參與到企業管理中去,充分發揮員工的聰明才智,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構建'參與型'企業文化,能夠促進企業形成高度的團隊精神,減少決策失誤,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的發展戰略是多樣化的,中小企業在具體作戰略選擇時,要遵循一條原則:“適者為優”的原則,即中小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適時、適度、適合企情、適合環境的戰略選擇才是最優的戰略選擇。隨着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的生存還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從長遠發展來看,只要中小企業根據自身狀況,科學地制定發展戰略,控制經營風險,化不利因素為有利條件,就能為自身的健康發展創造更大空間。

金融危機下,搜索引擎營銷成為最受企業歡迎的推廣方式。

在已經開展搜索引擎營銷的企業中,九成企業表示將在09年加大或保持在搜索引擎方面的營銷投入,即使在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大的企業中間,這一比例也高達81.7%,表明搜索引擎營銷正越來越受到廣大中小企業的歡迎和認可。

被調查的企業經過改制後,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動地等待政府的撥款解決經營過程中的資金問題,它們在新的體制、新的經營理念下靈活運用多種方式積極籌集資金。

除了仍然積極主動地與銀行進行溝通取得其支持外,企業將精力更多地放在自身的發展和內部資金的積累上,通過內部留存利潤靈活地運用自有資金。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業羣體正在茁壯成長。他們在信息化方面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基本的管理規範,這需要有中小企業專屬的信息化解決方案支持,而不能採用粗放型管理或者延續以往傳統的大型企業模式。隨着信息化技術的逐漸成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加入到信息化的行列中來。

【第3篇】中小企業職工權益保障狀況調查報告

當前,隨着普陀區建設上海西部新興商貿科技區發展定位及一河五區發展空間佈局的確立,非公中小企業經濟作為社會就業的重要承載者、發展經濟的重要活力來源、統籌協調發展的重要聯結者,在實現創新求突破、提升促發展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重要。普陀區總工會結合2022年上海市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通過資料分析、問卷調查、實地走訪企業(園區)、與相關職能部門加強信息溝通等方式,就新形勢下普陀區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面臨的困難及職工權益維護情況等進行了調查研究,並就推進中小企業發展和職工隊伍建設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普陀區非公中小企業的基本概況

二、普陀區非公中小企業及其工會組織的發展現狀

(一)政府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扶持服務政策

近年來,普陀區在對中小企業實施產業引導、財政扶持、科技扶持、金融扶持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規劃和政策。首次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納入區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並制定了《普陀區產業發展重點支持目錄》、《關於進一步推進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明確主要任務和主攻方向,大力促進中小企業集羣發展和轉型提升。建立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區領導與成長性企業定點聯繫制度、區政府職能部門跟蹤服務企業聯動制度的三聯機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制定和實施了《普陀區中小企業貸款信用擔保實施辦法》、《關於開展本區小微企業專項信用貸款工作的實施方案》等金融扶持政策,推出貸款貼息、保費補貼、風險代償等優惠政策。同時,積極構建中小企業服務載體和體系,初步形成了包括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行業協會、商會等在內的中小企業服務機構,進一步加大服務支持力度,有效推進了中小企業長足發展。

(二)工會組織建設和維權機制建設逐步完善

近年來,隨着兩個普遍工作的深入推進,全區各級工會積極拓展工作領域,創新工作模式,在工業園區、勞務派遣企業、服務行業、建築行業等非公中小企業集中的區域和行業,加大工會組建工作力度,不斷提高工會組織覆蓋面和職工入會率。積極推進雙措並舉、二次覆蓋,通過建立區域性行業性基層工會聯合會和聘用社會化職業化工會工作者,實現對小型非公企業建會與維權工作的再覆蓋。積極推進集體協商和職代會等機制建設,為非公企業工會組織發揮作用搭建平台、充實載體,並通過職工之家、勞動關係和諧企業等創建活動,推動非公企業職工羣眾的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充分尊重職工的首創精神,激發了非公企業工會的活力,增強了職工對企業的歸屬感。

全區各級工會還充分整合政府與工會各項資源,廣泛開展了我與企業共命運、同舟共濟謀發展等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的主題活動。依託職工優秀人才發展促進會和職工技協,舉辦企業有困難、職工怎麼辦新高地論壇,引導職工與企業同舟共濟;積極開展節能降耗創新增效、爭創工人先鋒號勞動競賽等包括非公企業職工在內的區域性、行業性技術技能大練兵。依託青工e坊網絡平台,開展我為企業發展獻一計等合理化建議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非公企業職工推動企業發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依託職工技能培訓中心,廣泛開展職工技能培訓,提高職工技能和素質;搭建企業與職工信息互通平台,舉辦非公企業專場招聘會,為企業招工與職工就業搭建平台。依託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服務職工在基層主題活動,開展了走訪百 家中小企業、服務百佳基層工會活動,瞭解企業和職工實際訴求,切實幫助非公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三、當前非公中小企業發展和職工權益維護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影響,企業生存壓力大

隨着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日趨嚴峻,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壓力明顯增大。調查顯示,普陀區的中小企業總體保持平穩運行態勢,未大量出現資金鍊斷裂和經營難以為繼的倒閉潮現象。但由於全球經濟發展趨緩、通貨膨脹風險不減、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影響出口等因素,使企業在成本壓力增大的同時,產品出口市場和利潤空間受到很大擠壓,部分中小企業經營者對企業未來發展信心不足。當前普陀區正處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勞動密集型、低端企業面臨着關停並轉,對中小企業發展也構成了一定的壓力。

此外,雖然政府為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和扶持政策,但政策落地情況與預設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在對沒有享受到政策扶持的原因調查中,56.5%的企業主表示根本不知道相關政策,43.5%的企業主認為政策的吸引力不足、辦理手續繁瑣、享受政策准入門檻和成本太高等。由於政策發佈的渠道、政府部門與企業溝通不夠通暢等原因,企業對政策的知曉和對政策的理解不全面、不平衡。並且很多政策都是針對科技型或具有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處於產業價值鏈低端、技術創新能力弱、生產經營粗放、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參與競爭的中小企業則很難享受到政策帶來的福祉。

(二)企業運營成本上升,廉價勞動力優勢逐漸消失

調查中,企業主普遍反映,税費偏高、土地供應緊張、用工成本增加、通脹預期強化等因素,使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寬鬆的環境約束等低成本優勢正逐漸消失。在問及企業用工成本時,60%的企業認為用工成本較去年有所上漲。除企業正常繳納的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項目外,各類雜費負擔也有逐漸加重的趨勢。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在規範企業用工、維護勞動者權益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企業的招聘管理成本、薪酬福利成本等用工成本。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和社會保障基數上調是目前用工成本上升的主因。外來務工人員綜保轉城保制度的實施,使企業和個人的實際費用繳納負擔都有較大幅度增加,逐年提高的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也使企業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

(三)職工非理性維權和跳槽現象突出,隊伍流動性較大

企業用工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企業工作環境、福利待遇的高低與員工隊伍的穩定性往往呈正比關係,低端崗位吸引力有限,非公企業一線員工大多為外來農民工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本地人員,這些員工在企業中的發展空間有限,對未來的發展規劃不清晰,更加關注企業的物質環境,對企業的忠誠度較低,容易因情緒波動而隨意解除勞動合同,或者動輒進行非理性勞動議價等維權行為。調查顯示,46.6%、45.6%、32.7%的職工跳槽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不滿意原單位的報酬和不滿意原單位的工作環境。此外,繼金融危機引發農民工返鄉潮之後,在當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縣域經濟發展較好的中部地區表現出較強的吸納返鄉者就業能力,部分民工選擇逃離北上廣,也使得用工荒再次成為非公企業經營的難題。

(四)職工技能培訓力度不足,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緊缺

職工隊伍的穩定性差與技能型人才的匱乏形成了惡性循環,非公企業留住人才的能力有限,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相對稀缺。調查中,企業主認為提高職工素質方面的困難主要在於職工流動太快(53.2%)、職工培訓參與熱情不高(46.7%)、缺乏專門培訓機構(36.7%)等原因。由於企業和勞動者尤其是農民工之間缺乏長期穩定的勞動關係,因此企業組織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不願意加大投入,大多寄希望於政府開展公益性培訓或協助企業開展培訓。而現有的企業培訓主要採取大鍋飯式的課堂培訓、免費午餐式的企業內訓、自助餐式的在線學習,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培訓效果與實際需求差距很大,導致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卻供給不足的局面。

(五)職工權益維護工作遭遇瓶頸,實效性有待增強

在企業運營遭遇發展困境的同時,職工權益維護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由於非公中小企業職工數少、組織架構簡單,因此往往以聯合工會或工會小組的形式建立工會組織,所簽訂的集體合同多為區域性集體合同,往往照搬樣板文本,只能保障最低要求和標準。調查發現,扣除加班工資、崗位津貼,不少非公企業一線員工的基本工資僅略高於最低工資標準線,不少非公企業的集體合同簽訂程序不規範,不向職工公開,有54%的職工不知道企業簽訂了集體合同,影響了集體合同制度推行的實效。

四、關於推進中小企業發展和職工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發揮政府職能,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要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培育力度,建立有效工作機制,切實落實扶持政策措施,努力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認真研究國家和上海市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措施,把握區情,把現有政策與區域實際進行有效對接,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就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融資困難、財政支持力度不夠、技術進步與轉型升級缺乏支撐、社會服務不到位等問題,研究出台有力度、有突破性的扶持政策。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並向規模經濟發展。根據全區產業發展方向,引導中小企業與產業配套,做大優勢行業,促進產業升級。多引進一些高產出、低能耗、無污染、高效益的高新技術企業,促進產業加快優化提升。推動非公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實施名牌發展戰略,擴大企業產品的市場份額。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管理上實現質的飛躍。鼓勵中小企業改進落後的技術、裝備,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為中小企業搭建全方位溝通交流的平台,積極幫助中小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引導中小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充分發揮中小企業機制靈活的優勢,以出口創匯、招商引資為突破口,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二)深化工會組建,夯實非公企業工會工作的組織基礎

繼續堅持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方針,以非公中小企業的工會組建為重點,以黨建帶工建,以工建服務黨建為原則,全面提高工會工作的覆蓋面,努力做到哪裏有黨組織,哪裏就有工會;哪裏有職工,哪裏就有工會努力實現工會組建與不斷髮展變化的非公企業狀況相適應,會員發展與不斷壯大的職工隊伍相統一,工會組織體制延伸與不斷加快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相協調。加強企業工會的達標管理和運作指導,使企業工會真正建起來、轉起來、活起來。積極推進雙措並舉、二次覆蓋模式,探索加強行業聯合工會、區域性工會聯合會建設,實現對企業工會工作的雙重覆蓋。加強企業工會幹部隊伍建設,探索企業工會主席職業化、社會化招聘的模式,嘗試企業工會主席的工資從企業工會經費中列支,由區總工會統籌發放,從根本上解決非公企業工會主席端人飯碗、受人管理、為職工維權難的問題。切實加強工會工作的宣傳力度,擴大工會組織的社會影響力,增強工會對廣大職工的凝聚力、號召力。

(三)優化收入分配環境,用合理薪酬留人

在沒有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企業,工資分配的環境呈現出由企業單方主導並單獨決定的資強勞弱格局,主要特徵是隻承認資方產權不承認勞方產權,忽視了勞方正當的物質利益訴求,企業收入分配環境存在不公平、不合理、勞動與所得不匹配等諸多弊端,挫傷了職工積極性,誘發了用工荒和跳槽事件。這樣的分配環境只有通過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後才能得到改善。要建立並推行以共決製為標誌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以民主、法治、科學的精神和和諧理念優化收入分配環境,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工資分配環境,以實現職工工資收入的合理增長,用職工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利益吸引職工、留住職工,也用潛移默化的企業文化感染職工。

(四)源頭維護職工切身利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結合中小企業實際,建立健全職工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積極參與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相關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充分表達職工意願和工會主張,拓展和暢通職工訴求表達渠道,從源頭上協調勞動關係和利益關係。建立工會幹部聯繫班組制度,完善勞動合同監督保障機制,指導幫助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強化工資集體協商的程序,督促企業履行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保障職代會中職工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權利的落實,暢通維權信息渠道,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積極性。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特別是經濟利益放在首位,從職工最關注、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着手,通過平等協商和職代會制度對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進行談判和共決,充分運用工會資源,整合社會力量,督促企業履行勞動法律法規,促進職工與企業共決事項的落實。將職代會代表吸納到執法檢查的隊伍中,使他們成為執法檢查的主體之一,共同監督企業的勞動用工行為。將平等協商的結果、集體合同條款和職代會審議共決的事項納入執法檢查的重要內容,會同相關部門,聯合督促企業規範用工。

(五)提升職工隊伍綜合素質,促進企業和職工雙贏

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和職工技能培訓工作,提高職工隊伍整體素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領職工,引導職工正確處理企業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係。積極搭建平台、創造條件組織中小企業職工學習法律知識和政策,瞭解企業發展形勢,自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崗位技能水平。開展職工技術創新活動,為企業的經營發展和轉型升級獻計獻策。圍繞學習型社會建設目標,從制度上保證職工參加學習培訓權利的落實,確保教育培訓經費足額提取並按規定使用。貼近職工實際需求開展培訓,通過賽訓結合、以賽促訓,建立培訓基地、崗位練兵比武、名師帶高徒和送培訓到基層等方式,切實提升職工從業能力和技能水平。

(六)建立企情信息通報制度,加強勞動爭議預警預防

暢通工會收集職工輿情的信息渠道,將產業集中度高、職工集聚性強的工業園區,系統、街鎮等工會作為直接觀測點,對影響職工生產生活的問題做到及早發現、及早介入、及早報告,使工會成為黨和政府把握企情和職工隊伍情況的重要渠道;積極配合黨政做好勞動爭議的調處工作,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與聯動,對有可能引發重大勞動爭議的問題,做好預警工作,研究應對措施。一旦發現企業倒閉、搬遷、欠薪等情況,工會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瞭解情況,聽取職工意見,安撫職工情緒,並與上級工會一起幫助和引導職工依法、理性維權。要積極應對當前經濟形勢,針對企業家信心指數下降的實際,向廣大企業經營者大力宣傳黨和政府應對挑戰的決策部署,增強企業家克服困難的信心,及時總結、宣傳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利用工會的宣傳陣地,發揮工會組織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作用。

【第4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解析與對策調查報告

在今年的兩會上,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引起了政協委員們的高度重視。目前,中國非公企業和中小企業已經從草根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gdp佔全國的50%,承擔了全社會就業的60%至70%。國內66%的中小企業面臨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而歐盟國家只有13%的企業認為中小企業融資是首要問題。全球經濟危機還在繼續蔓延,中小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充分發揮他們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解決其融資難的問題成為關鍵。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

1、中小型企業規模小、信息透明度低、經營風險大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很多。比如規模上,中小企業以小企業為主,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生命週期短,破產率高;大多匯聚在大中型企業的產業鏈條之上;中小企業的現金流長期處於較低水平,貨款回收、資金週轉週期較長;大量中小企業的經營有待進一步規範;在中小企業融資結構中,銀行貸款依舊是主渠道等。

2、金融機構創新不足,融資體系不完善

從間接融資的方面看,現階段,中國僅有20%的國內金融資源,投向經濟貢獻率達50%以上的中小企業。儘管目前銀行放鬆信貸的步伐在加快,但當前有關服務於中小企業的間接融資組織體系仍不完善,機制和信貸產品缺乏針對性的問題仍十分突出。目前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適宜於中小企業發展的社區銀行、合作銀行。銀行對授信客户的准入門檻較高,多數中小企業達不到銀行規定的貸款基本條件。

從直接融資的方面看,由於中小企業板市場規模較小,加之目前a股市場走勢不景氣,資本市場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仍相對偏弱。

3、第三方信用擔保實力普遍較弱

從促進中小企業信貸的信用擔保方面看,在當前嚴峻的金融、經濟形勢下,信用擔保機構作為銀、企的橋樑和紐帶,在增強企業信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作用越來越顯着。有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有3700多家,籌集擔保資金總額逾1770億元,累計為70萬户中小企業提供擔保總額1.35萬億元。

但是,由於現行信用擔保體系仍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擔保公司普遍實力弱、成本高、風險大,因而其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仍然有限。

4、政府政策法律法規相對滯後

到目前為止,我國關於中小企業發展推動的立法還處於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主要的法律支持為《中小企業促進法》,該法明確規定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精神,具有里程碑意義。中小企業立法的不足造成的一個不良後果就是中小企業融資運作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資本供給機構選擇較少參與或迴避的做法,使得融資因法制因素而萎縮。

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措施

針對中小企業在融資中遇到的難題,中小企業自身應該加強企業以及企業控制人的信用建立;銀行需進行金融創新,建立良好的中小企業信貸平台;擔保機構要完善擔保體系;國家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體系,讓中小企業、金融機構、擔保機構的行為能夠有法可依。

1、加強企業管理,提高企業信譽

建立完善的企業財務制度、內控制度和監督機制,通過制度建設規範企業經營行為。重視與銀行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加強與擔保機構、政府的關係;樹立良好的信用意識,企業實際控制人還要加強個人的信用建立,以提高信用等級,使得企業融資更容易。

2、為中小企業定做融資產品,推動金融創新

一是積極開發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貸款品種。二是引入自然人擔保、大股東擔保等擔保方式,解決中小企業不動產抵押不充分的難題。三是針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提供不同的個性化融資產品,適當降低融資門檻。

3、完善擔保運行機制,促進中小企業擔保信用體系的完善

一是政府建立風險補償基金。二是完善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制度。幫助其分散經營風險。三是制定政策,鼓勵各種經濟成份的資本參與擔保公司投資,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系。

4、完善中小企業政策體系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關鍵還是需要政策的支持,進一步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政策,以法律形式確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在金融支持和税收政策上給予更大的支持。

【第5篇】2022年暑假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大、中小企業營銷能力

一、基本情況

本調查報告的調查範圍為企業的營銷部門,調查樣本為中國惠普公司、洛陽北方玻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調查方式為個別樣本觀察,調查對象為公司基層、中層各職位,調查內容為企業的營銷能力。

企業的營銷能力是指企業實現營銷目標的過程中的營銷決策和營銷執行能力,即以市場為導向、以誠信為準則、以文化為舞台、以資本為依託、以營銷型組織為保證,對營銷中各種因素進行有效的思維加工,正確解決各種營銷問題,實現持續增長的市場交易的本領。

提高企業營銷能力具有廣泛的意義,需要企業界和學者通力合作,進行研究。本調查報告經通過對企業營銷能力五項量測度表粗淺分析,通過考察2家分別代表大、中小規模的企業,分析各企業營銷能力的強弱,比較規模不同的企業的營銷表現,提出作者自己的一些思考與建議。

二、報告正文

(一)大規模企業 以中國惠普公司為例

1.受訪者基本情況

年齡:39

性別:男

在本企業工作年限6年

職位:中層領導

學歷:研究生

2.五項量測度表調查結果

⑴市場驅動力

滿分25分 評價得分19

科目評級4分

本科目中的1、3、4、5項,得分均為4分,其中,第2項“能預測市場變動和機會”得分為三分,較其它選項較低。説明,即使是大企業,在預測與判斷市場變動和機會方面,也存在信息不足,影響決策的情況。

⑵誠信力

滿分35分 評價得分29

科目評級5分

本科目中的6、11項得分最高5分,第12項“保護員工合法權益”得3分,最低。這表明,作為一個跨國知名企業,對於國際、國家及行業的標準瞭解程度高;作為高科技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小,員工素質高,環境保護意識強;但從得分判斷,企業在保護員工合法權益方面仍需繼續努力。

⑶營銷文化

滿分40 評價得分29

科目評級4分

本科目中的14、19項得5分,得分最高,第17項得分最低為2分。説明企業有明確的、被提煉成口號或標語的經營觀念,員工能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但企業對員工的營銷培訓重視不足。

⑷營銷資本推動

滿分45 評價得分25

科目評級3分

本科目中第21項得分最高為4分,第23、28、29項得分最低為2分。説明企業可以善於利用自然優勢,但在企業家能力、員工管理的科學化與人性化方面還做得不夠。

⑸企業營銷組織化

滿分105 評價得分56

科目評級3分

選項中第30、40、49、50項得分最高為4分,第36、42項得1分。説明營銷工作在本公司的工作中佔重要地位,有較穩定的客户,企業在本行業中的地位高,對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理解程度深,但該企業在預測市場的精準度方面有明顯不足,研發費用佔銷售額的比重較小。

⑹營銷能力 管理能力

滿分45 評價得分27

科目評級4分

選項中第51、58項得分最高為4分,第54、58項得分最低為2分。這説明企業較瞭解營銷能力的構成要素並贏得了較忠誠的顧客,但在不斷創新提升營銷能力的方法和明確實際與目標之間差距及造成原因方面,還存在問題。

⑺營銷能力顯現效果

滿分20 評價得分12

科目評級4分

受訪者對“市場佔有率高”評分最高為4分,“銷售增長率高”評分最低為2分,對“資金回報率高”、“訂單完成率高”這兩個選項評分均為3分。這説明該公司較好的營銷能力主要依靠其較高的市場佔有率,廣泛的市場份額使其銷售增長率較穩定,但同時該公司也應在開拓市場方面繼續努力,以爭取更廣泛的市場,提高銷售增長率。

綜上所述,以對中國惠普公司員工的調查為例分析大型企業的營銷能力,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該企業的誠信力在七個科目中得分最高為5分,營銷資本推動和企業營銷組織化得分最低為2分,其餘均為4分,據此可得出,以中國惠普公司為例的大型企業的營銷能力是十分強大的。

通過調查問卷不難看出,擁有強大的誠信力將會促進營銷力的提升。國際知名的大型企業正是擁有了良好的產品才有了良好的口碑、良好的形象,從贏得了消費者和合作夥伴的信任,通過良好的企業文化,由內而外,真正提升了銷售能力。所以,好的公司,營銷的不僅使自己的產品,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如何營銷自己的良好形象。

(二)中小型企業 以洛陽海遠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1.受訪者基本情況

年齡:44

性別:男

在本企業工作年限xx年

職位:廠級領導

學歷:大專

2.受訪企業基本情況

主導產品:礦山機械設備、冶金機械設備、建材機械設備及零部件等

企業年銷售額為1110萬元,企業資產總額800萬元

企業職工人數80人

非生產的辦公室人員14人,員工學歷層次:文盲0人,國中程度2人,高中程度12人,大專程度20人,本科程度30人,研究生0人,專職技術人員46人

設有營銷部,有13人,設的職位有總經理、經理、業務員

3. 五項量測度表調查結果

⑴市場驅動力

滿分25分 評價得分14

科目評級3分

本科目中的第3項,得分為4分,第4、5項得分為2分,較其它選項較低。説明該企業靈活性較好,可以根據客户需要定製個性化的產品,而不是大批量生產。尊重客户需求是中型企業營銷的法寶之一。但在向顧客學習不斷改進營銷工作方面得分較低,説明企業的營銷文化仍需擴充,營銷人員的工作方法與工作思路仍需完善,要增強向顧客學習不斷改進營銷工作的能力。

⑵誠信力

滿分35分 評價得分20

科目評級3分

本科目中的第9、10項得分最高為4分,第8項得2分,最低。表明該企業能夠履行依法簽訂的合同,服從工商、税務、衞生、計量等國家管理部門的管理,但在定價藝術和價格法規的關係處理方面得分較少。這説明該企業法律意識較強,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與合作伙伴的合法權益,遵守相關行政法規的意識也很強,是配合政府工作和服從政府相關部門管理的模範企業。其他項目較9、10項得分較低也説明,該企業在有法律和行政部門監督管理的條件下,能夠保持較好的誠信力,誠信力的自覺維護意識較大型企業弱。在定價方面,企業更多的是考慮價格法規,應當適當學習定價的知識與技巧,藝術定價,為企業贏得聲譽的同時獲得更多的利益。

⑶營銷文化

滿分40 評價得分23

科目評級3分

本科目中的15、17項得4分,得分最高,第13、14、20項得分最低為2分。這些數據表明該企業有較強的團隊協作精神,企業經常搞營銷培訓,但員工對營銷文化的本質尚不明確,沒有明確的、被提煉成口號或標語的經營觀念,員工在自覺維護企業形象方面做的還不夠。這説明,對於中型規模的企業,團隊協作能力已經十分重要,在日常工作當中,員工已經有了深刻的體會,所以,員工的團隊協作能力較強。同時,企業還十分重視員工營銷能力的培養,除了日常的營銷實踐,公司還會提供理論培訓,提升員工素質,提高營銷質量,增強企業營銷能力。但通過對13、14、20項的分析,企業應該在培訓的過程中完善深化營銷文化,明確營銷本質,培訓課程中除了強調如何營銷外,應加入為何如此營銷的內容。除了營銷培訓,企業也應開展公共關係方面的培訓,增強員工全員公關的理念,自覺維護企業形象。

⑷營銷資本推動

滿分45 評價得分25

科目評級3分

本科目中第22項得分最高為4分,第24、25、27項得分最低為2分。該數據表明該企業的資金籌措能力強,銷售總監的地位不高,能力不強,企業對於關係資源的利用不足。據調查小組瞭解,該企業於不久前於深圳證交所上市,在資金的籌措方面,較其他未上市的中小型企業強。但在營銷總監的地位、能力均處於弱勢,企業對於關係資源利用不足的情形下,僅靠較強的資金籌措能力,還不能使營銷資本的推動力發揮最大作用。

⑸企業營銷組織化

滿分105 評價得分75

科目評級4分

選項中第35、43項得分最高為5分,第32、48項得2分。數據表明該公司的決策都建立在市場調查基礎上,消費者、社會、自身三利益結合程度高。但在職能部門中營銷部門設計合理性不是最強,企業網上營銷能力不強。這説明該公司的的決策科學性高,能夠根據市場形勢和事實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進行決策,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科學嚴謹,對社會、企業自身和員工負責的企業,企業的三贏道路必定能夠推動企業營銷能力的增強。同時,企業應不斷完善組織機構和部門設立的科學化、合理化,增加銷售方式途徑,運用電子商務,拓寬銷售渠道。

⑹營銷能力 管理能力

滿分45 評價得分25

科目評級3分

選項中第53項得分最高為5分,第51、52、56、57項得分最低為2分。這表明企業能及時解決營銷中出現的問題,對營銷能力的構成要素瞭解不足,從而各要素的發展協調性不強,對於企業的營銷能力不能作出較合理的定位,提升營銷能力的創新能力不足。這説明該企業不僅在生產方面就有較強的靈活性,在營銷方面也具有靈活、及時的優點,對於營銷中出現的問題總能及時解決,營銷團隊的突發事件處理能力強。也反映出該公司在營銷培訓方面應擴充多方面的知識,應加強理論培訓的深度與廣度,應多與營銷方面的學者與專家進行更全面的溝通與交流,明確企業在營銷方面的問題,對企業的營銷能力作出較合理的定位,使營銷理論能夠真正運用於實踐,促進各營銷要素的協調發展,拓寬營銷人員思路,有利於增強營銷團隊的創新能力。

⑺營銷能力顯現效果

滿分20 評價得分16

科目評級5分

受訪者對“銷售增長率”評分最高為5分,“資金回報率”評分最低為3分,營銷能力的顯現,集中體現在銷售增長率方面。

綜上所述,以對洛陽海遠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員工的調查為例分析中小型企業的營銷能力,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該企業的企業營銷組織化在七個科目中得分最高為4分,其餘均為3分,據此可得出,以洛陽海遠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為例的中小型企業的營銷能力還是較強的。

(三)大型、中小型企業營銷能力對比

在市場驅動力中,無論是大型企業或是中小型企業,都能夠將顧客的需求作為最基本的驅動力,無論對誰,顧客都是上帝。但大型企業對自身發展與驅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型企業擁有更好的靈活性。

在誠信力上,中小企業在有法律和行政部門監督管理的條件下,能夠保持較好的誠信力,誠信力的自覺維護意識較大型企業弱。

在營銷文化上,大型企業具有更具體更完善的營銷文化,公關意識較強,中小型企業在文化養成方面不足。

在營銷能力顯現效果上,綜上所述,大型企業更注重企業的誠信力,他們營銷的不僅使自己的產品,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如何營銷自己的良好形象。而中小型企業比較看重營銷增長率,保證銷量的持續增長,是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直接問題,也是中小企業正常運轉的保障。

【第6篇】中小企業服務器新技術應用調查報告

本次調查主要反映了中小企業對於服務器領域相關新技術的認知和使用情況;七成受訪用户擁有的服務器數量在50台以下,6成受訪企業擁有自己的機房,it基礎架構建設初具規模。

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企業用户所面臨的綜合性挑戰是:在外部壓力加大、it預算緊縮的情況下,既需要想法設法降低成本,又要不斷優化it基礎架構,提升it運營和管理效率,同時控制好各種風險。調查也表明,中小企業用户最關心的it痛點問題主要集中在“系統性能、it資源利用率和tco成本”等三個方面,it生產方式正在從過去的粗放式轉向集約化,集羣、虛擬化等技術得到青睞。

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it投資決策比以往更加複雜,投資更加謹慎,近4成用户的服務器數量增長幅度低於10%,近3成的用户幾乎沒有添加服務器,明顯低於往年的增長速度

【第7篇】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調查報告

為了獲得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真實、準確、及時、完整的數據,支持科學制定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決定開展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抽樣調查工作。

一、調查的目的、方法、樣本及實施

(一)調查目的。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抽樣調查工作的成果要有助於對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基本情況做出準確判斷,併為政府制定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和基礎數據。

(二)調查組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小企業司、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推廣應用組作為調查的指導單位,於XX年8月聯合下發《關於開展中小企業信息化調查和典型案例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企業主管部門、信息產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支持中小企業信息化調查工作。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信息化測評中心作為調查工作的承擔單位,負責調查設計、組織實施和管理、數據分析和撰寫調查報告等工作。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作為調查的支持機構,負責抽樣調查樣本的選定和調查結果的測算工作。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網通集團公司作為調查的協助單位,分別向下屬機構發文,召開了全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並協助開展調查工作。

(三)問卷設計。經過反覆論證研究,調查問卷的設計首先保證能夠形成對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情況的總體判斷,同時兼顧具有長效作用,爭取形成基礎性指標以及相對穩定的工作機制。

(四)調查對象。調查對象主要為企業總經理/總裁、分管業務或者信息化的副總、信息化主管或者企業綜合管理人員。

(五)調查內容。調查內容包括:影響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問題;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基本情況,特別針對尚未開展信息化的企業做了專門調查;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計劃;企業信息化對政府和發展環境的要求;企業對第三方社會服務平台的評價;企業對信息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與質量的意見。

(六)樣本選取。根據《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抽樣調查抽樣方案》的要求,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完成了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抽樣調查樣本的抽取工作。抽樣庫採用了XX年最新維護的國家統計數據庫。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在全國層面上選定了26022家樣本企業。

“樣本企業”既包括已經開展信息化的企業,也包括還沒有開展信息化的企業。其中,21067家為支持分行業分析的樣本,另外4955家為支持部分重點城市分析而補充的樣本。支持部分重點城市分析的樣本共6924家,其中1969家既可支持部分重點城市分析,又可支持分行業分析。

1、樣本的規模屬性。樣本企業規模的標準,上限依據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國家統計局共同簽發的“國經貿中小企[XX]143號”文件中有關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下限是年銷售收入在50萬元(含)以上,或者職工人員在10人(含)以上的企業。滿足以上兩個條件中任何一個即可。

2、樣本的行業分類。以XX年國家統計局等三部委對中小企業的分類為基礎,增加了“農業”、“信息與服務業”(包括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教育) 和“其他”。

七)問卷回收。數據彙總採取遠程電子化彙總的方式,共回收有效問卷9200多份,回收率達35.35%。由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負責對調查結果進行測算。從對樣本回收情況和問卷質量的分析表明,回收的有效問卷能夠滿足調查工作的要求。

二、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基本情況

(一)中小企業經營狀況持續好轉,信息化投資能力不斷增強。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中小企業法人單位營業狀況良好。全國中小企業法人單位中,正常營業的法人單位為205.68萬户,佔企業法人的88.6%。非正常營業的法人單位佔11.4%。調查顯示,由於中小企業經營情況持續好轉,對信息化的投資能力不斷增強。

(二)中小企業最優先的需求是市場與營銷。調查中瞭解到,52.7%的企業首先關注市場與營銷(銷售)方面的問題。説明中小企業對於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決眼前急迫的生存問題,明顯有別於更多關注長期效益和無形效益,更加關注戰略、管理控制問題的大企業。此外,17%的企業強調管理方面的需求,13.3%的企業關注客户管理方面的需求,11.2%的企業強調生產與研發方面的需求。

將上述四方面的需求進一步分析,中小企業需求特點表現為:

第一,中小企業迫切需要通過信息化了解市場信息和擴大銷售能力。59.6%的企業把了解市場信息作為市場與營銷方面最主要的具體需求;46.5%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擴大銷售區域;36.8%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加強產品的推廣;28.5%的企業強調控制銷售成本。其它需求還包括管好銷售渠道(21.9%),改善售後服務等(16.9%)。

第二,在客户管理方面,與大企業普遍把如何保留優質客户看得更重要相比,中小企業最關心的是如何發現更多的客户。48.1%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發現更多客户;42.4%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客户滿意度;39.8%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管好現有客户資料;34%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客户的購買行為;30.7%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客户對產品改進的需求;18.4%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客户信用信息。

第三,在生產和研發方面,與大企業更多關心創新等長期發展要素相比,中小企業把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作為信息化最需要解決的問題。50.8%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49.6%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控制、降低生產成本;41.5%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新產品、新材料、新技術的信息;40.6%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加強生產管理,提升生產效率;15.5%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提高生產過程自動化水平。

第四,在企業管理方面,與大企業重視加強集團管控能力和提高決策水平相比,中小企業列在首位的是及時掌握企業經營情況,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51%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及時掌握企業經營狀況;48.3%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29.8%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改善財務管理;26.6%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改善進銷存管理;22.7%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22.4%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加強人力資源管理;12%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支持領導決策。

【第8篇】中小企業的調查報告

一方面,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以中小企業為受保主體的擔保機構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資體系發展嚴重滯後,在發行股票和債券方面,中小企業大部分受規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級較低等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上市條件,導致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銀行貸款。

(一)中小企業“小,散,亂”,抗風險能力弱

一是小企業佔有絕大多數,經營規模小,經營業績不穩定。2022年,我省13萬多家中小企業中,中型企業只有2793家,所佔比例只有2%,98%的企業是小型企業。作為大型企業成長的搖籃,中型企業數量顯然偏少,存在斷層,同時從單位平均規模看,我省小型企業平均從業人員為33人,平均固定資產為289.5萬元,平均營業收入為888.03萬元,分別佔全部企業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於規模小,業績不穩定,虧損、倒閉、關停現象時有發生。二是產業集羣化發展不夠,分散化經營現象嚴重。我省中小企業絕大多數在園區外分散經營,主要靠單兵作戰,沒有充分利用大企業的帶動作用和園區的輻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業多,經營管理方式落後。由於我省中小企業的主體是私營企業,家族式企業多,經營者素質和員工素質低的現象較為嚴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於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組織管理混亂落後的問題,從而導致企業運行不暢。

(二)中小企業以資源開發型、產品初加工型、服務低層次型為主,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雖然經過多年的調整和發展,我省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已有一定改善,但與市場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響着中小企業的發展。首先,從三次產業結構看,我省中小企業依然是明顯的“二、三、一”分佈,其中二產業約佔65%,服務業所佔不到35%;其次,從佔中小企業比重高達56.7%的工業內部看,資源開發型、產品初加工型、勞動密集型、能源消耗型產業仍然佔較大比重,而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業比重較低;第三,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中小企業仍然集中在傳統和低層次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高端的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後。

(三)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滯後、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統地提供技術支持、市場開拓、創業指導、管理諮詢等多方面的社會化服務,致使中小企業發展受阻。另外,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一些政策措施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也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障礙。

(四)政策不公,市場無序。

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業規模和所有制設計操作的,對大企業優待多,中小企業考慮少;對公有制企業優待多,對非公有制企業考慮少;政策適用不夠公平。

在税收政策上,國有企業可先繳後退,非國有企業無此待遇;中小企業特別是個私企業往往是小額納税人,增值税發票難以抵扣,實際税負增加;個私企業存在雙重納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國有企業可享本土地使用權出租、增值税減免政策,而非國有企業無此改革成本參與改組;特別是在銀行呆壞帳準備金核銷上,大企業可列入國家計劃及時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中小企業無此厚遇。在行業准入上,中小企業尤其是個私企業還受到諸多限制。此外,市場交易規則缺乏,市場次序混亂,致使中小企業正常經營困難重重。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現行政策

目前實行的一些優惠政策,雖大部分並不是專為中小企業制定的,但從受益主體來看,基本上或相户,活躍在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和市場體制的微觀基礎。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中小企業雖然單個實力較弱,但就整體而言,已發展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增加財政收入的主要支撐力量。

1、中小企業創造的增加值約為全省gdp的40%。2022年,中小企業實現增加值4279.34億元,佔全部企業增加值的68.4%,佔全省gdp總量的38.4%,這表明,每1億元gdp中,約有0.4億為中小企業創造,中小企業對全省gdp增長的貢獻率約為40%。

2、中小企業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2022年,中小企業共完成利税總額2718.62億元,佔全部企業利税總額的77.5%。

3、中小企業佔據了城鎮就業崗位的半壁江山。由於中小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能創造相對較多的就業機會,因此更是擴大就業,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主渠道。2022年中小企業共提供就業崗位609.22萬個,佔全部企業從業人數的89%,佔全省城鎮就業年平均人數的53.7%,即全省1134.78萬個城鎮就業崗位中,有一半以上為中小企業提供。

相對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會震盪小、新機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進程中,中小企業往往是實驗區,是突破口,是馬前卒。中小企業的各項改革成果,為大企業的改革實踐提供了有益經驗,也為創造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貢獻。

我國中小企業的主要特點

1、投資主體和所有制結構多元,非國有企業為主體,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工作要以發展為重點。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還積極投身國有企業的改革和調整,使改革前單一所有制結構狀況有了根本性改變。以工業企業為例,在獨立核算的中小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的户數、資產總額和工業總產值僅佔總數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業均是非國有企業。另據調查,目前國有小企業改制面已近80%,餘下20%大都是救不活、賣不掉、破不了的極度困難企業。應當説,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同樣重要。但改革對象主要是國有小企業;而發展則要涵蓋城鄉各類所有制中小企業。因此,無論從中小企業的主體構成還是改革進程而言,當前,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應是中小企業工作的重點。

2.勞動密集度高,兩極分化突出,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重在“二次創業”。中小企業生存並發展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容量和就業投資彈性均明顯高於大企業。據統計,目前中國大、中、型企業的資金有機構成之比分別為1.83:1.23:1;資金就為率之比為0.48:0.66:1,即中小企業比大企業單位資金安置勞動人數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為如此,在前10年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所以沒有出現嚴重的社會就業問題,中小企業功不可沒。但是,今天的市場背景變了,“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總量需求不足與結構性供應不足共生,使中小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勞動密集型帶來的就業優勢將變為競爭劣勢。企業兩級分化,中小企業將首當其衝。為此,提高中小企業的有機構成和科技含量,實現“二次創業”是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3.發展不平衡,優勢地區集中,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推進要區別特點,先易後難,以點帶面。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中小企業分佈與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據有關數據,按照經濟地帶劃分,中小企業數量東部、中部各佔全國總量的42%,西部佔15%;而相應的工業總產值東部佔66%、中部佔26%、西部僅佔8%。這表明,在企業規模上,東部中小企業的平均產值規模大於中部和西部,大約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實踐也表明,選擇東部中小企業作業重點試區,就為試點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中小企業還可劃分四大區,即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中西部地區和廣東、福建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東北地區老工業城市居多,中小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很重,應主要解決國有中小企業規範改制和與大型企業專業化分工及配套問題;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小企業的汪洋大海,江蘇以鄉鎮企業為主。浙江以私營個體聞名,工作重點是規範引導、扶持發展;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中小企業欠發達,推進第三產業和科技環保型中小企業發展是重點;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小企業區位優勢明顯,可藉助“老鄉”、“老外”發展中小企業的“兩岸三地大中華圈”。

此外,地方產業為主體,決定了中小企業的支撐層面在地方;中小企業自身基礎薄弱,決定了其要麼成為大企業的搖藍(即小巨人);要麼成為大企業的夥伴。

綜上所述,促進我國中小企業改革與發展要注意調整好五大關係;一是改革與發展的關係;二是吸納勞動力與科技含量的關係;三是點與面的關係;四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五是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關係。處理好上述關係,把握好重點才能在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

(一)“小”、“靈”、“快”

與大型企業相比較,中小企業的首要特徵之一,即在於企業規模小、經營決策權高度集中,但凡是小企業,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經營,使資本追求利潤的動力完全體現在經營者的積極性上。由於經營者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反應靈敏,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治理權合一,既可以節約所有者的監督成本,又有利於企業快速作出決策。其次,中小企業員工人數較少,組織結構簡單,個人在企業中的貢獻輕易被識別,因而便於對員工進行有效的激勵,不像大企業那樣在龐大的階層化組織內容易產生怠惰與無效率的情況。可見,中小企業在經營決策和人員激勵上與大企業相比具有更大的彈性和靈活性,因而能對不斷變化的市場作出迅速反應。所謂企業小、動力大、機制靈活且有效率。當有些大公司和跨國企業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不得不壓縮生產規模的時候,中小企業卻在不斷調整經營方向和產品結構,從中獲得新的發展。

(二)“小而專”和“小而精”

中小企業由於自身規模小,人、財、物等資源相對有限,既無力經營多種產品以分散風險,也無法在某一產品的大規模生產上與大企業競爭,因而,往往將有限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業所忽略的細小市場,專注於某一細小產品的經營上來不斷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以求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進而獲得更大的發展。從世界各國的類似成功經驗來看,通過選擇能使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的細分市場來進行專業化經營,走以專補缺、以小補大,專精緻勝的成長之路,這是眾多中小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此外,隨着社會生產的專業化、協作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擺脱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組織形式。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化生產同大型企業建立起密切的協作關係,不僅在客觀上有力地支持和促進了大企業發展,同時也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三)小批量、多樣化

一般來講,大批量、單一化的產品生產才能充分發揮鉅額投資的裝備技術優勢,但大批量的單一品種只能滿足社會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當出現某些小批量的個性化需求時,大企業往往難以滿足。因此,面對當今時代人們越來越突出個性的消費需求,消費品生產已從大批量、單一化轉向小批量、多樣化。雖然中小企業作為個體普遍存在經營品種單一、生產能力較低的缺點,但從整體上看,由於量大、點多、且行業和地域分佈面廣,它們又具有貼近市場、靠近顧客和機制靈活、反應快捷的經營優勢,因此,利於適應多姿多態、千變萬化的消費需求;非凡是在零售商業領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種多樣的消費需求都可以通過千家萬户中小企業靈活的服務方式得到滿足。

(四)中小企業是成長最快的科技創新力量

現代科技在工業技術裝備和產品發展方向上有着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發展。產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產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非凡是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許多中小企業的創始人往往是大企業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員、或者大學教授,他們經常集治理者、所有者和發明者於一身,對新的技術發明創造可以立即付諸實踐。正因為如此,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技術型的中小企業像雨後春筍般出現,它們在微型電腦、信息系統、半導體部件、電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有許多中小企業僅在短短几年或十幾年裏,迅速成長為聞名於世的大公司如惠普、微軟、雅虎、索尼和施樂等。

由上可見,中小企業以其經營方式靈活、組織成本低廉、轉移進退便捷等優勢更能適應當今瞬息萬變的市場和消費者追求個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因而在包括髮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中,中小企業都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現有中小企業約1000萬户,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和一些高新技術出口產品大多是中小企業生產的,中小企業產品出口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60%;中小企業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改革開放以來,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絕大部分被中小企業所吸納。中小企業每年為國家繳納的工商税收佔總額的50%左右。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快速增長中,工業新增產值的76.7%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因此,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很大的國家,中小企業的發展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湖南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省中小企業的發展已取得長足進步,具備一定的規模和實力,目前又有較好的發展機遇,一是各級政府已認識到發展中小企業對於湖南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已制定或正在制訂各項政策法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二是目前我省仍有較好的發展中小企業的資源優勢,如豐富的礦產資源、水電資源、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旅遊資源等,故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信息、技術、人才、融資等方面還處於劣勢,加上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時間還不長,政策環境也不盡完善,使得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又面臨着許多困難和挑戰。

(一)自有資金不足,外部融資困難

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短缺是長期以來困擾和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有資料表明,我國87%的中小企業發展所需資金主要源自於自有資金,24%的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取貸款,13%的企業以民間集資方式獲取資金。調查還顯示,超過70%的企業感到生產資金不足。從2022年某省金融機構對1096户企業的問卷調查看,全省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滿足率較低,其中企業貸款户數滿足率為20.7%,企業貸款需求金額滿足率為24.5%。這些都説明融資難仍然是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特別對於我省這樣一個經濟還不太發達的中部省份來説,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更加突出。融資難的原因:一是我省中小企業大多是私營企業,發展時間短、自有資產少、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而且資信水平較低,財務制度不健全、運作不規範,難以達到金融機構貸款要求,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惜貸”;二是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和金融支持系統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以中小企業為受保主體的擔保機構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資體系發展嚴重滯後,在發行股票和債券方面,中小企業大部分受規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級較低等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上市條件,導致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銀行貸款。

(二)中小企業“小,散,亂”,抗風險能力弱

一是小企業佔有絕大多數,經營規模小,經營業績不穩定。2022年,我省13萬多家中小企業中,中型企業只有2793家,所佔比例只有2%,98%的企業是小型企業。作為大型企業成長的搖籃,中型企業數量顯然偏少,存在斷層,同時從單位平均規模看,我省小型企業平均從業人員為33人,平均固定資產為289.5萬元,平均營業收入為888.03萬元,分別佔全部企業平均水平的68.3%、45.8%、57.6%。由於規模小,業績不穩定,虧損、倒閉、關停現象時有發生。二是產業集羣化發展不夠,分散化經營現象嚴重。我省中小企業絕大多數在園區外分散經營,主要靠單兵作戰,沒有充分利用大企業的帶動作用和園區的輻射作用。三是家族式企業多,經營管理方式落後。由於我省中小企業的主體是私營企業,家族式企業多,經營者素質和員工素質低的現象較為嚴重,管理方式大多脱胎於家族式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組織管理混亂落後的問題,從而導致企業運行不暢。

(三)中小企業以資源開發型、產品初加工型、服務低層次型為主,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雖然經過多年的調整和發展,我省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已有一定改善,但與市場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響着中小企業的發展。首先,從三次產業結構看,我省中小企業依然是明顯的“二、三、一”分佈,其中二產業約佔65%,服務業所佔不到35%;其次,從佔中小企業比重高達56.7%的工業內部看,資源開發型、產品初加工型、勞動密集型、能源消耗型產業仍然佔較大比重,而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業比重較低;第三,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中小企業仍然集中在傳統和低層次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高端的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後。

(四)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有待改善

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而我省面向中小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滯後、功能不全,尚不能系統地提供技術支持、市場開拓、創業指導、管理諮詢等多方面的社會化服務,致使中小企業發展受阻。另外,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一些政策措施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也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障礙。

(五)政策不公,市場無序。

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業規模和所有制設計操作的,對大企業優待多,中小企業考慮少;對公有制企業優待多,對非公有制企業考慮少;政策適用不夠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國有企業可先繳後退,非國有企業無此待遇;中小企業特別是個私企業往往是小額納税人,增值税發票難以抵扣,實際税負增加;個私企業存在雙重納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國有企業可享本土地使用權出租、增值税減免政策,而非國有企業無此改革成本參與改組;特別是在銀行呆壞帳準備金核銷上,大企業可列入國家計劃及時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中小企業無此厚遇。在行業准入上,中小企業尤其是個私企業還受到諸多限制。此外,市場交易規則缺乏,市場次序混亂,致使中小企業正常經營困難重重。

當大部分是中小企業。

1.鄉鎮企業政策。鄉鎮企業所提税可按應繳鋭款減徵10%,用於補助社會性開支,不再税前提取10%;國家在信款上重點支持鄉鎮企業的出口創匯、東西部合作和農村適用技術轉讓(星火計劃項目)三個方面。

2.鼓勵安置城鎮待業人員就業政策。新辦法城鎮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當年待業人員超過企業從業人員人數60%的,經主管税務機關審查批准,可免徵所得税3年;免税期滿後,當年新安置待業人員佔企業原從業人員總數30%以上的,經主管税務機關審核批准,可減半徵收所得税2年。

3.支持高新技術產業政策。國務院批准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企業,經有關部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可按15%的税率徵收所得税;國務院批准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新辦的高新技術企業,自投產後年度起徵所得税2年。企事業單位進行技術轉讓脱離技術轉讓及發生的相關技術諮詢、服務、培訓所得,年淨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免徵所得税。

4.支持貧因地區發展改革政策。國家確定的“老、少、邊、窮”地區新辦企業,經主管税務機關批准後,可減徵或免徵所得税3年;民族自治地方企業,需照顧鼓勵的,經省政府批准,可定期減徵或免徵所得税3年。

5.支持和鼓勵第三產業政策。1)為農業生產的行業企業,其提供的技術服務或勞務所得免徵所得税;2)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技術成果轉讓、技術培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承包取得的技術性服務收入免徵所得税;3)新辦獨立核算的諮詢、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或單位,開業之日起,第一至二年免徵所得税;4)新辦獨立核算的交通運輸、郵電通信企業或單位,自開業之日起,第一年免徵所得税,第二年減半徵收所得鋭;5)新辦獨立核算的公用事業、商業、物資、外貿、旅遊、倉儲、居民服務、飲食、文教衞生企業或單位,自開業之日起,報經主管税務機關批准,可減徵或免徵所得税1年。

6.福利企業政策。民政部門舉辦的福利生產企業可減徵或免徵所得税;安置“四殘”(盲、聾、啞和肢體殘疾)人員佔生產人員總數的35%以上免徵所得税;安置“四殘”人員佔生產人員總數超過10%不足35%,減半徵收所得税。

7.小型企業所得税政策。1994年税制改革確定的企業所得税税率為33%的比例税率。為照顧小型企業税賦能力,對年利潤在3萬元以下企業,減按18%徵收所得税;3至10萬元企業,減按27%徵收所得税。1998年7月1日國務院決定,年銷售額180萬元以下的小型商業企業,增值税率由6%調減為4%

促進我省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中小企業既是大企業成長的搖籃,更是新形勢下促進我省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增強財力,保障社會穩定的主導力量,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快發展。

(一)完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系統,切實幫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一是要積極培育和發展中小金融機構體系,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融資。二是要健全擔保風險的分散、補償和激勵機制,完善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滿足眾多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需要,提高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機會。三是要積極構建支持中小企業的融資體系,拓展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使具有創新能力的優質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局。四是要明確各類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信貸制度中的作用和功能,制定中小企業貸款的具體管理方法和鼓勵措施,爭取更多的資金向中小企業傾斜。

(二)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bsp;

應建立以政府部門為龍頭,各類民間商會為橋樑,社會服務中介機構為依託的多方社會資源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的全方位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尤其是要在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切實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服務。如在人才培養方面,建立中小企業人才培養基地,進行上崗培訓、再就業培訓、高級管理人員和高新技術專業人才的培訓。在技術創新方面,對進行技術開發的中小企業進行財政補貼,對其新產品的開發、員工培訓等活動提供無償資金資助,並以貼息貸款的方式優先為這些中小企業提供政策性融資。在信息化方面,加強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完善內部管理系統與外部的電子商務系統的相互融合,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應對貿易全球化趨勢。

(三)發展產業集羣,實施品牌戰略,加速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

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今後一個時期中小企業工作的一項中心任務。各級各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加快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緊迫性、長期性和艱鉅性,切實抓緊抓好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

一是要發展產業集羣,引導產業結構調整。集羣化發展,是中小企業規避風險、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推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配置,引導特色產業集羣化發展。集中培育發展一批規劃科學、主業突出、特色明顯、規模大、鏈條長、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羣。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引導中小企業到產業園區集中,發展專業化、有特色的工業園區,提高企業規模經濟水平和產業集中度。二是要加快技術創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引導中小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培育創新人才,發展專業技術服務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加強技術合作,促進產學研合作,提升信息化水平,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鼓勵和支持在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產業集羣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品檢測中心、模具中心、產業信息中心、人才培訓中心等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努力滿足企業的共性技術需求和公共服務需要,實現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共享。三是要實施品牌戰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扶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高、有市場潛力的產品企業。鼓勵產品企業擴大品牌經營規模,促進產品企業多層次、全方位的聯合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加大培育和推介力度,促進產品升級晉檔,以企業、產品為依託,着力打造區域品牌,提升產業國內外知名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35zj9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