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學前教育社會調查報告多篇

學前教育社會調查報告多篇

學前教育社會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學前教育社會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幼兒園存在的一些遊戲缺失問題

調查地點:xx幼兒園

調查對象:幼兒園小朋友

為什麼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場面:老師帶着孩子玩完以後,孩子會問:老師,我們現在可以玩了嗎?

為什麼很多幼兒被剝奪了遊戲時間,不得不去學習英語、彈琴、繪畫等等?

孩子的遊戲成了變相的作業或上課。

一位幼兒園老師設計了這麼一個遊戲情境:老師扮演雞媽媽,小朋友們戴上頭飾當小雞,雞媽媽領着小雞們到小貓家串門,小貓不在家,但在家裏的地板上留下一些寫着數字的卡片,讓小雞們找出這些卡片,並且根據這些數字在地板上繡花,卡片上寫着幾,就繡幾朵花。

這樣的遊戲在如今的幼兒園裏非常典型,老師是想通過這個遊戲檢查一下孩子們是否掌握簡單的數字概念。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黃進説,但是我們卻不禁要問:孩子們在老師設計好的遊戲裏,在老師的帶領下沒有一點自己去開發新的遊戲情節的想法,這樣的遊戲其本身有沒有存在的意義,是不是成了一種點綴?

有專家認為,不少幼教工作者把遊戲當作糖衣,靠糖衣來誘使孩子們吞下知識這個苦片。人們認為在幼兒園裏遊戲對學習重要,是因為人們希望遊戲能賦予孩子們一些經驗、技能和知識。黃進説,但卻忽視了遊戲最重要的一點,即孩子們在遊戲中自主的、歡愉的體驗。

在前不久舉辦的中國幼教百年紀念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上,不少與會專家學者提到了當前學前教育中的遊戲缺失現象。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系教授李季湄説,所謂遊戲缺失,更多是從遊戲被成人控制這個角度而言。不少專家認為,老師成了遊戲的設計者,遊戲成了老師導演下的一台戲,成了外部強加的活動,成了變相的作業或上課。

遊戲應該是孩子自發感受到樂趣的行為,但現在許多幼兒園裏遊戲是按成人的意願在玩。經常老師帶着孩子玩完以後,孩子會説:老師,我們現在可以玩了嗎?孩子們根本不把這認為是遊戲,是玩。遊戲被當成了工具。

李教授説,當然寓教於樂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不能都是這樣的所謂遊戲,大部分還應該是孩子自發的遊戲。

讓孩子們玩自己的遊戲。她給記者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次,她跟班上的孩子們一起吃滷花生,有孩子突然問:這種有很多味道的花生是怎麼做出來的?於是,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很快孩子們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滷花生是種出來的,另一派認為是煮出來的。曹老師提議孩子們乾脆一起來做試驗,看看滷花生究竟怎麼做出來的。於是一組孩子開始種花生,另一組孩子則開始煮花生。答案當然很快就出來了,但煮花生的孩子卻很有興趣地加入到種花生的行列中。種花生的過程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怎麼才能讓種出的花生有味呢,有孩子説直接把辣椒和花椒加到土裏,但立刻又有孩子説不對,應該把辣椒和花椒泡水澆到土裏;隨即又出現了新問題:用熱水泡、温水泡還是冷水泡?

這些問題,我都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曹偉説,他們完全能夠解決,孩子們的能力和創造經常會讓你意想不到。

曹偉説她班上的孩子們玩的遊戲主題經常是從孩子們討論的感興趣的話題中找出來,遊戲情節怎麼發展進行下去也由孩子們來決定,誰在遊戲組織中扮演什麼角色,不是由老師來指派,而是由孩子們自主決定,最後遊戲做完了,再讓孩子們自己來作評價。那你呢?起一個引導作用?記者問她。嚴格來説,引導這個詞不準確,不是引導,我只需要在一旁觀察和發現他們,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必要的時候給他們一些建議和幫助。曹偉説,我跟他們是平等的,是他們的一個玩伴,跟他們一起玩。

學前教育不但要使幼兒全面發展,而且還要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幼兒園的各種活動都應當體現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並給幼兒自由自主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幼兒的創造性遊戲應當體現創造性,而不要把成人的期望和想法強加給幼兒。教師不能用組織作業或上課的方法來組織和指導幼兒的遊戲。應當改變重教師編制的教學遊戲、輕幼兒自發的自由遊戲的傾向。

但是幼兒園的老師們也有滿肚子的苦水。據説,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做遊戲多了,認字識數少了,就會有家長找上門來提意見,我讓孩子到這裏來是受教育的,不是來玩的。

劉焱教授説,提前開始、越早越好已經成為現代人們對於嬰幼兒教育的普遍信條,望子成龍的家長希望通過這種提前開始的學習,讓自己的孩子贏在人生競爭的起跑線上,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幼兒被剝奪了遊戲時間,不得不去學習英語、彈琴、繪畫等等。

【第2篇】學前教育社會調查報告

關於學前教育中的遊戲缺失調查

調查目的:幼兒園存在的一些遊戲缺失問題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xx幼兒園

調查對象:幼兒園小朋友

為什麼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場面:老師帶着孩子玩完以後,孩子會問:老師,我們現在可以玩了嗎?

為什麼很多幼兒被剝奪了遊戲時間,不得不去學習英語、彈琴、繪畫等等?

孩子的遊戲成了變相的作業或上課。

一位幼兒園老師設計了這麼一個遊戲情境:老師扮演雞媽媽,小朋友們戴上頭飾當小雞,雞媽媽領着小雞們到小貓家串門,小貓不在家,但在家裏的地板上留下一些寫着數字的卡片,讓小雞們找出這些卡片,並且根據這些數字在地板上繡花,卡片上寫着幾,就繡幾朵花。

這樣的遊戲在如今的幼兒園裏非常典型,老師是想通過這個遊戲檢查一下孩子們是否掌握簡單的數字概念。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黃進説,但是我們卻不禁要問:孩子們在老師設計好的遊戲裏,在老師的帶領下沒有一點自己去開發新的遊戲情節的想法,這樣的遊戲其本身有沒有存在的意義,是不是成了一種點綴?

有專家認為,不少幼教工作者把遊戲當作糖衣,靠糖衣來誘使孩子們吞下知識這個苦片。人們認為在幼兒園裏遊戲對學習重要,是因為人們希望遊戲能賦予孩子們一些經驗、技能和知識。黃進説,但卻忽視了遊戲最重要的一點,即孩子們在遊戲中自主的、歡愉的體驗。

在前不久舉辦的中國幼教百年紀念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上,不少與會專家學者提到了當前學前教育中的遊戲缺失現象。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系教授李季湄説,所謂遊戲缺失,更多是從遊戲被成人控制這個角度而言。不少專家認為,老師成了遊戲的設計者,遊戲成了老師導演下的一台戲,成了外部強加的活動,成了變相的作業或上課。

遊戲應該是孩子自發感受到樂趣的行為,但現在許多幼兒園裏遊戲是按成人的意願在玩。經常老師帶着孩子玩完以後,孩子會説:老師,我們現在可以玩了嗎?孩子們根本不把這認為是遊戲,是玩。遊戲被當成了工具。

李教授説,當然寓教於樂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不能都是這樣的所謂遊戲,大部分還應該是孩子自發的遊戲。

讓孩子們玩自己的遊戲。她給記者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次,她跟班上的孩子們一起吃滷花生,有孩子突然問:這種有很多味道的花生是怎麼做出來的?於是,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很快孩子們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滷花生是種出來的,另一派認為是煮出來的。曹老師提議孩子們乾脆一起來做試驗,看看滷花生究竟怎麼做出來的。於是一組孩子開始種花生,另一組孩子則開始煮花生。答案當然很快就出來了,但煮花生的孩子卻很有興趣地加入到種花生的行列中。種花生的過程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怎麼才能讓種出的花生有味呢,有孩子説直接把辣椒和花椒加到土裏,但立刻又有孩子説不對,應該把辣椒和花椒泡水澆到土裏;隨即又出現了新問題:用熱水泡、温水泡還是冷水泡?

這些問題,我都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曹偉説,他們完全能夠解決,孩子們的能力和創造經常會讓你意想不到。

曹偉説她班上的孩子們玩的遊戲主題經常是從孩子們討論的感興趣的話題中找出來,遊戲情節怎麼發展進行下去也由孩子們來決定,誰在遊戲組織中扮演什麼角色,不是由老師來指派,而是由孩子們自主決定,最後遊戲做完了,再讓孩子們自己來作評價。那你呢?起一個引導作用?記者問她。嚴格來説,引導這個詞不準確,不是引導,我只需要在一旁觀察和發現他們,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必要的時候給他們一些建議和幫助。曹偉説,我跟他們是平等的,是他們的一個玩伴,跟他們一起玩。

學前教育不但要使幼兒全面發展,而且還要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幼兒園的各種活動都應當體現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並給幼兒自由自主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幼兒的創造性遊戲應當體現創造性,而不要把成人的期望和想法強加給幼兒。教師不能用組織作業或上課的方法來組織和指導幼兒的遊戲。應當改變重教師編制的教學遊戲、輕幼兒自發的自由遊戲的傾向。

但是幼兒園的老師們也有滿肚子的苦水。據説,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做遊戲多了,認字識數少了,就會有家長找上門來提意見,我讓孩子到這裏來是受教育的,不是來玩的。

劉焱教授説,提前開始、越早越好已經成為現代人們對於嬰幼兒教育的普遍信條,望子成龍的家長希望通過這種提前開始的學習,讓自己的孩子贏在人生競爭的起跑線上,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幼兒被剝奪了遊戲時間,不得不去學習英語、彈琴、繪畫等等。

儘管1989年頒發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到以遊戲為基本活動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原則之一,但劉教授指出,理論上、口頭上重視遊戲,實踐中輕視甚至忽視遊戲,已經成為當今學前教育領域中一個普遍存在的矛盾現象。

幼兒園教室中的遊戲在迅速減少,使用筆和作業紙的現象在急速增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劉焱教授説,幼兒教育也已被納入到應試教育的軌道。

【第3篇】2022年8月學前教育社會調查報告範文

我國的幼兒教育,尤其是作為思想教育核心內容之一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僅事關個體未來身心發展,更是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價值。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從幼兒開始,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下面有本站小編整理的學前教育的社會調查報告模板,閲讀!

幼兒園教育活動生成從某種意義上説,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就是幼兒發展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具有預設和生成的雙重屬性。要充分實現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價值,必須充分理解和把握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預設和生成的關係,確立生成理念。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生成理念比預設理念具有更加深遠的價值。

一、生成性思維視閾中的幼兒園教育活動

幼兒園教育活動觀要與本質主義思維方式決裂。的活動觀轉變。這是現代生活世界觀所藴含的“一切將成的生成性思維”。[3]它認同的是差異性、不確定性,倡導多元、創造與自由,從而對現行幼兒園教育活動進行解構與批判。幼兒園教育活動過於注重預設而無生成的理念,活動目標是預設的,選擇的內容是客觀的永恆的文化知識。幼兒園真實的教育活動由於幼兒及情境的因素,以及互動式交往活動的深化,活動過程充滿着無數變化的因素,活動進行的不可預知性就意味着過程的創造性。既然過程是創造的,本質是生成的,那麼。不同的過程、同一過程在不同的時間便會有不同的本質,這樣.差異個性便會存在。因此,幼兒園教育活動應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儘可能地滿足每個幼兒的興趣需求,使他們在活動中都能夠有自己的個性特點。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生成一性

(一)幼兒園教育活動奉質的生成性

幼兒園教育活動本質上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幼兒的興趣需求而設置的.活動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教育計劃的範圍是很狹窄的,如果超過了這些界限,那接踵而來的或是訓練.或者是雜亂無章的知識堆積,而這恰好與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生成性使命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主要任務應是喚醒、提升個體的自我意識,培養文化創新的能力,營造公正社會文化,而不是客觀化知識的傳播,對幼兒的教育活動而言,活動總是現實的、真實的、及時的、當下的活動,總是教育要素在特定情境中、在時空上的意義聯結。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由於受師幼之間的交互作用、內隱思維活動、精神活動以及外顯的操作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活動總是伴隨着無數的非預設性、不確定性、動態性。體驗、頓悟、靈感等為超越預設性的教育目標提供了現實的基礎。這便產生了新的體驗和新的價值,是動態生成的過程。

(三)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生成性運行機制

幼兒的現實生活並不是處於封閉的、完成性狀態,而是處於開放的、形成性狀態,穩定、平衡是暫時的,而變化和重構是經常性的。因此,幼兒園教育活動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具有“自組織”的機制,能夠自我調整和不斷變化,從而不斷地從無序狀態達到更高層次的、更具有適應性的有序狀態。活動的運行是一種開放的形成過程,教師和幼兒是參與活動建構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既是活動的傳遞者、吸收者,同時又是活動的開發者與創造者,活動的開發過程與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合二為一的。因此,活動的動態性、發展性特徵改變了預成活動計劃性的實踐範式,揭示了預成活動接受式教學的弊端。教師應在活動過程中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隨時調整目標,並將這種目標轉化成幼兒學習的內在動機,應為幼兒創設探究環境,激發幼兒更主動、更自由地去參與活動。幼兒通過在多種活動中自主操作材料、體驗、發現,充分調動了多種感覺器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探究、創造,從而獲得了有關周圍世界的直接經驗,促進了他們的能力形成和個性發展。

三、幼兒園教育活動生成理念的實踐訴求

(一)生成性的幼兒園教育活動對思維方式的訴求

生成性的教育活動崇尚一種生成性思維方式,反對用非此即彼和絕對對立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和處理教育活動中各種複雜的關係問題。教育活動面臨研究視角的轉換問題。教育活動要從“實體思維”轉到“關係思維”。使得原本就是複雜的矛盾體實現生成和發展。要將研究的視角從靜態發展到動態,從對過程的平面化描述發展到生成的立體性動態描述。幼兒園教育活動要注重過程而非結果,注重個性而反同生成是現代哲學的最強音,也是幼兒園教育活動改革的強烈呼喚。生成理念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不可或缺的理念,是幼兒獲得全面發展的基本方式;重視生成性的教育活動,是克服幼兒同教育國小化和功利化傾向、促進幼兒園教育活動理念變革的主要策略。

【第4篇】關於學前教育社會調查報告範文

關於學前教育社會調查報告範文

為了瞭解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本研究採用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大一至大三三個年級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

本調查的目的在於瞭解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不同年級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同時也為本專業學生的教育實習和見習工作提供依據。調查對象為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大一、大二、大三的學生,分別為280人、140人和56人。

二、調查時間、方式及其內容

本次調查於20**年4月8日至4月20日進行,歷時21天。採用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問卷調查是在學生中發放自制的調查問卷476份,回收476份,回收率100%。調查主題是該院不同年級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學生自入學以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情況,問題涉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內容、方式、途徑、形式、時間、效果、收穫、困惑等。訪談是問卷調查的補充和深入,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隨機抽取三個年級共20名學生進行訪談,並做了詳細的訪談記錄。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根據對問卷數據的統計和訪談記錄的整理,我們得到的調查結果是:

(一)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複雜多樣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複雜多樣,本次研究發現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主要有三種:一、鍛鍊某方面的能力。比如節假日到幼兒園做兼職,參加舞蹈培訓班,參加計算機等級培訓班等。二、掙錢。在街頭分發宣傳單、在超市打工、在學校餐廳打工等。三、打發時間。比如,報了某種培訓班,經常逃課,不求學習效果,純粹是為了消磨時光。問卷顯示,大一有142人佔大一學生總數的51%的學生表示,參加實踐活動的目的主要是掙錢。訪談中有學生解釋説“大一剛來,有很多空閒時間,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就想閒着也是閒着,不如出去掙錢。”統計結果還顯示,大一僅有20%的學生,選擇了參加實踐活動的目的是鍛鍊某種能力;有17%的學生,選擇了參加實踐活動的目的是打發無聊的時間;還有12%的學生,選擇了沒有參加任何實踐活動。由上觀之,大一學生為掙錢而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學生佔到了大一總數的一半稍多。僅有20%的學生選擇了實踐的目的是鍛鍊能力,而還有29%的學生選擇打發時間或沒有從事實踐活動。這表明大一新生剛踏進大學,學習的目標還不明確,職業定位還不清晰。因此,需要關注大一學生,正確地引導他們。大二有52人選擇了實踐活動的目的是鍛鍊某種能力。即佔大二總數的37%的學生是為了鍛鍊能力而走出宿舍、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到教育機構做兼職。大三已有29人(佔大三總數52%)的學生是出於鍛鍊能力的目的從事實踐活動。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從三個年級選擇來看,我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不是十分理想,有相當有部分學生實踐活動的目的不甚明確,存在打發時間的情況,也由一小部分學生不願參加實踐活動。這些情況説明,我院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並對他們進行科學的引導。

(二)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

問卷和訪談結果顯示,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概括為兩大類:教育類實踐和非教育類實踐。其中教育類實踐活動主要包括:1、各級各類托幼機構的參觀活動;2、幼兒園各種見習活動,比如教學觀摩活動、區角遊戲活動等;3、到幼兒園及其他早教機構的幫教活動,主要是指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各種早教機構打工等;4、接受各種技能訓練,包括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與幼兒教育有關的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班,比如,律動培訓班、高級育嬰師班等;5、教育科研,包括到幼兒園、早教中心、少兒培訓班等進行訪談、問卷調查等,瞭解早期教育的現狀和問題,比如幼兒園玩具的投放情況、幼兒遊戲的開展情況、幼兒園的師資情況、蒙台梭利班的教學情況等等。非教育類實踐是指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工作,比如到書店、超市、移動營業廳、電子塑膠廠、迎賓館、藥業公司、嘉寶莉地板專賣店等做兼職或打工。統計結果表明,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方向)各年級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各有側重。

(三)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和途徑靈活多樣

現階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的必修課,也是加強大學生與社會溝通的良好渠道。正如其他專業的大學生一樣,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和途徑靈活多樣。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主要有集體、小組和個別三種形式;比如全班集體報名參加四六級培訓班,6—10人為一個小組參加校外的舞蹈培訓等;學生自己聯繫幼兒園做兼職。調查發現,在這三種形式中,各個年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均以小組活動形式為最多。這説明他們獨立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還不是很強。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途徑歸納為自定和校定兩種。

四、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整體較高,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為了使學生健康的成長,儘快適應社會的需求,我們必須充分的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作用,因勢利導,在引導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方面做足文章。為此,筆者特提出以下幾點看法:1、定期對學生的實踐活動做摸底調查。時刻關注學生社會實踐的動向,及時引導學生。2、建立穩定的、完善的校內外實訓基地。使學生經常到實訓基地考察、參觀、訓練。3、鼓勵學生在課餘時間,參加其他方面的培訓。

【第5篇】關於學前教育社會調查報告範本

關於學前教育社會調查報告範文

為了瞭解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本研究採用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大一至大三三個年級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

本調查的目的在於瞭解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不同年級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同時也為本專業學生的教育實習和見習工作提供依據。調查對象為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大一、大二、大三的學生,分別為280人、140人和56人。

二、調查時間、方式及其內容

本次調查於20**年4月8日至4月20日進行,歷時21天。採用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問卷調查是在學生中發放自制的調查問卷476份,回收476份,回收率100%。調查主題是該院不同年級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學生自入學以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情況,問題涉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內容、方式、途徑、形式、時間、效果、收穫、困惑等。訪談是問卷調查的補充和深入,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隨機抽取三個年級共20名學生進行訪談,並做了詳細的訪談記錄。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根據對問卷數據的統計和訪談記錄的整理,我們得到的調查結果是:

(一)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複雜多樣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複雜多樣,本次研究發現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主要有三種:一、鍛鍊某方面的能力。比如節假日到幼兒園做兼職,參加舞蹈培訓班,參加計算機等級培訓班等。二、掙錢。在街頭分發宣傳單、在超市打工、在學校餐廳打工等。三、打發時間。比如,報了某種培訓班,經常逃課,不求學習效果,純粹是為了消磨時光。問卷顯示,大一有142人佔大一學生總數的51%的學生表示,參加實踐活動的目的主要是掙錢。訪談中有學生解釋説“大一剛來,有很多空閒時間,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就想閒着也是閒着,不如出去掙錢。”統計結果還顯示,大一僅有20%的學生,選擇了參加實踐活動的目的是鍛鍊某種能力;有17%的學生,選擇了參加實踐活動的目的是打發無聊的時間;還有12%的學生,選擇了沒有參加任何實踐活動。由上觀之,大一學生為掙錢而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學生佔到了大一總數的一半稍多。僅有20%的學生選擇了實踐的目的是鍛鍊能力,而還有29%的學生選擇打發時間或沒有從事實踐活動。這表明大一新生剛踏進大學,學習的目標還不明確,職業定位還不清晰。因此,需要關注大一學生,正確地引導他們。大二有52人選擇了實踐活動的目的是鍛鍊某種能力。即佔大二總數的37%的學生是為了鍛鍊能力而走出宿舍、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到教育機構做兼職。大三已有29人(佔大三總數52%)的學生是出於鍛鍊能力的目的從事實踐活動。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從三個年級選擇來看,我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不是十分理想,有相當有部分學生實踐活動的目的不甚明確,存在打發時間的情況,也由一小部分學生不願參加實踐活動。這些情況説明,我院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並對他們進行科學的引導。

(二)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

問卷和訪談結果顯示,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概括為兩大類:教育類實踐和非教育類實踐。其中教育類實踐活動主要包括:1、各級各類托幼機構的參觀活動;2、幼兒園各種見習活動,比如教學觀摩活動、區角遊戲活動等;3、到幼兒園及其他早教機構的幫教活動,主要是指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各種早教機構打工等;4、接受各種技能訓練,包括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與幼兒教育有關的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班,比如,律動培訓班、高級育嬰師班等;5、教育科研,包括到幼兒園、早教中心、少兒培訓班等進行訪談、問卷調查等,瞭解早期教育的現狀和問題,比如幼兒園玩具的投放情況、幼兒遊戲的開展情況、幼兒園的師資情況、蒙台梭利班的教學情況等等。非教育類實踐是指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工作,比如到書店、超市、移動營業廳、電子塑膠廠、迎賓館、藥業公司、嘉寶莉地板專賣店等做兼職或打工。統計結果表明,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方向)各年級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各有側重。

(三)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方向)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和途徑靈活多樣

現階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的必修課,也是加強大學生與社會溝通的良好渠道。正如其他專業的大學生一樣,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和途徑靈活多樣。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主要有集體、小組和個別三種形式;比如全班集體報名參加四六級培訓班,6—10人為一個小組參加校外的舞蹈培訓等;學生自己聯繫幼兒園做兼職。調查發現,在這三種形式中,各個年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均以小組活動形式為最多。這説明他們獨立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還不是很強。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途徑歸納為自定和校定兩種。

四、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許昌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方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整體較高,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為了使學生健康的成長,儘快適應社會的需求,我們必須充分的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作用,因勢利導,在引導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方面做足文章。為此,筆者特提出以下幾點看法:1、定期對學生的實踐活動做摸底調查。時刻關注學生社會實踐的動向,及時引導學生。2、建立穩定的、完善的校內外實訓基地。使學生經常到實訓基地考察、參觀、訓練。3、鼓勵學生在課餘時間,參加其他方面的培訓。

【第6篇】學前教育社會調查報告模板

調查目的:幼兒園存在的一些遊戲缺失問題

調查時間:xx年07月02日

調查地點:xx幼兒園

調查對象:幼兒園小朋友

為什麼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場面:老師帶着孩子玩完以後,孩子會問:老師,我們現在可以玩了嗎?

為什麼很多幼兒被剝奪了遊戲時間,不得不去學習英語、彈琴、繪畫等等?

孩子的遊戲成了變相的作業或上課。

一位幼兒園老師設計了這麼一個遊戲情境:老師扮演“雞媽媽”,小朋友們戴上頭飾當“小雞”,“雞媽媽”領着“小雞”們到小貓家串門,小貓不在家,但在家裏的地板上留下一些寫着數字的卡片,讓“小雞”們找出這些卡片,並且根據這些數字在地板上繡花,卡片上寫着幾,就繡幾朵花。

“這樣的遊戲在如今的幼兒園裏非常典型,老師是想通過這個遊戲檢查一下孩子們是否掌握簡單的數字概念。”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黃進説,“但是我們卻不禁要問:孩子們在老師設計好的遊戲裏,在老師的帶領下沒有一點自己去開發新的遊戲情節的想法,這樣的遊戲其本身有沒有存在的意義,是不是成了一種點綴?”

有專家認為,不少幼教工作者把遊戲當作“糖衣”,靠“糖衣”來誘使孩子們吞下知識這個“苦片”。“人們認為在幼兒園裏遊戲對學習重要,是因為人們希望遊戲能賦予孩子們一些經驗、技能和知識。”黃進説,“但卻忽視了遊戲最重要的一點,即孩子們在遊戲中自主的、歡愉的體驗。”

在前不久舉辦的“中國幼教百年紀念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上,不少與會專家學者提到了當前學前教育中的遊戲缺失現象。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系教授李季湄説,所謂遊戲缺失,更多是從遊戲被成人控制這個角度而言。不少專家認為,老師成了遊戲的設計者,遊戲成了老師導演下的“一台戲”,成了外部強加的活動,成了變相的作業或上課。

“遊戲應該是孩子自發感受到樂趣的行為,但現在許多幼兒園裏遊戲是按成人的意願在玩。經常老師帶着孩子玩完以後,孩子會説:老師,我們現在可以玩了嗎?孩子們根本不把這認為是遊戲,是玩。遊戲被當成了工具。”

李教授説,“當然寓教於樂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不能都是這樣的所謂‘遊戲’,大部分還應該是孩子自發的遊戲。”

讓孩子們玩自己的遊戲。她給記者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次,她跟班上的孩子們一起吃滷花生,有孩子突然問:這種有很多味道的花生是怎麼做出來的?於是,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很快孩子們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滷花生是種出來的,另一派認為是煮出來的。曹老師提議孩子們乾脆一起來做試驗,看看滷花生究竟怎麼做出來的。於是一組孩子開始種花生,另一組孩子則開始煮花生。答案當然很快就出來了,但煮花生的孩子卻很有興趣地加入到種花生的行列中。種花生的過程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怎麼才能讓種出的花生有味呢,有孩子説直接把辣椒和花椒加到土裏,但立刻又有孩子説不對,應該把辣椒和花椒泡水澆到土裏;隨即又出現了新問題:用熱水泡、温水泡還是冷水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414jj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