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教育教育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教育教育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教育教育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教育教育調查報告 篇一

一、調查概況

我於20xx年9月份,對我實習的一所省中學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了調查。調查,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為地把握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教育教學的性,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方法

1、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問卷調查在六中學,共發問卷80份,回收問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三、調查結果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的時代特徵。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中學生較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學習的作用是自身素質,10%的學生學習的作用是考大學,16%的中學生考慮。

調查還顯示,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的經濟社會特徵。,青年人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65%的學生大學生掙錢多,25%的學生高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國中畢業生掙錢多。

2、學習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份額。而且,在調查中還,90%的學生都有“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原因,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國中的核心課程,有45%的學生“英語以後的生活幾乎用處”。

3、學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大學生對“特長”有的認識,,92%的學生有感興趣的,且有52%的學生希望教師的。78%的學生希望學到較多的、實用的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以後的生活工作幫助。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高中畢業後的打算,99%的學生有讀大學願望。

(二)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的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務實化、功利化

中的大人認識到了教育的價值在於幫助的綜合素質,使生存、生活所需的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基礎上,家庭經濟條件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中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中的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多的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對考大學失去信心;學術性較強的中學文化課程難以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

在調查中,中學生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的差異,使的學習需求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畢業後就業的學生,只要求基礎知識;考高職或藝術類院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學習需求的橫向多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培養的特長,還要求更多的實用技術。

3、學習目的,但主觀性和不性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89%的學生的學習目的。,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學生的學習目的嚴重的主觀性和不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在:認識到了未來城市就業的艱難性。很,如此大的羣體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以後在事業上能。學生學習目的的不性主要為思想與行動的不。調查結果表明,37%考大學的學生中有多的人在學習上並顯現出的性,而是呈現出消極等待的學習。

一、教學工作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上好課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實習前也有過一些試教活動,但真正的國小教學對我來説還是第一次。從學生轉變為老師,這之間需要付諸很多的努力。

首先在第一週,我聽了指導老師的課。在聽課前,我認真閲讀了教材中的相關章節,並且自覺的備好課,如果是習題課,我則會事先認真把題目做一遍,想一下如果是我來講我會怎麼講。到了聽課時,我會認真做好聽課筆記,聽課的重點是注意科任老師講解過程中與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以吸收老師的優點。同時簡單記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師為什麼會這樣講。同時,我也在老師的指導下會注意學生的表情反應,而思考以後我要以怎樣的形式去上課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備學生”。在此期間還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每當上完一節課,指導老師都會告訴我們,這節課的難點與重點是什麼,以及應該怎樣突出重點和難點,才會讓學生更明白。

當我第一次登上了講台。雖然上課前不斷的告訴自己要鎮定,要循序漸進教學,可是在上課的鈴聲敲響的瞬間,望着台下五十雙好奇的眼睛,緊張還是不請自來。即使偷偷的深呼吸也無濟於事。雖然在隔晚我已經花了不少時間備課,但根本不能按教案來講,時間安排的不是很恰當,以致於重難點不夠時間來強調,不過上課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淅的。接下來的幾節課都不是講得很好,當時信心就下降了,也真正體會到做一名老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好,在指導老師張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精心備課以及修改教案並進行幾次試講,雖然這期間我暴露了很多不足,但老師的親切鼓勵讓我變的有信心,有熱情,讓我覺得如果將來從事教師這個職業我可以做的好。當然在後期的實習工作,我就能比較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了。必然,自己的教學尚未能與張老師比較,但是我已以盡力而為了,做到問心無愧了。實習期間我從張老師哪裏不僅學到了數學教學的方法與技巧,以及分享他做班主任時的工作經驗,還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是師德,我想這些足可以讓我受益終生。

二、班主任工作

一個班級就像一個大家庭,而班主任就是這個家庭的家長。在注重教學工作的同時,我也一直在努力做好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交付了一些工作任務都按時認真的完成。例如上體育課、上思想品德課、第二課堂以及自修課。在這同時,我有了一些領悟。要做好班主任一定要了解每一位學生,愛每一位學生,信任每一位學生。在這一個月的班主任生活中,我逐漸能叫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並瞭解學生的性格,特長以及優缺點。這是作為一個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愛學生就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思想情感,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讓他們有發揮個人的空間。但信任不等於放縱。

由於經驗的不足,剛開始的第一個星期與學生建立了朋友之間的關係,但尚未能把握一個度,以至於在第二個星期上課時,同學們不能很好的遵守課堂紀律。通過觀察原班主任的做法以及指導老師的指點,所以我在以後的實習工作注意把握了一個度。我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處理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時刻銘記葉老師(師範)的教導,以及張老師的指點。我與學生交朋友的同時,也按照張老師教的方法去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與學生打成一片的同時,也不忘引導他們去學習、去與同學相處。在這期間,我們召開了一次題為“愛我中心國小”的主題隊會。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熱愛自己的學校,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生動的情感教育。但是由於自己經驗收的不足以及考慮的不周,當然時間也是一個問題,個人認為這一次的隊會課不是開得很成功,所以事後,我跟三位主持談了,如何來組織和主持這樣的主題隊會,就能夠更好達到所想要的目的。

班主任工作是瑣碎繁複的,然而每天當我面對這些學生的時候,覺得是那麼的親切,那麼的朝氣,讓我有責任感,有動力來開始新一天的工作,我又從原任班主任那裏學習了班級管理方法和學生教育方法,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三、總結

一個月的實習生活讓我獲益匪淺,並使我愛上了教師這一光榮的職業。實習,不僅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貴的記憶,更是我另一段人生的起點,我相信在未來的路上我會做的很好。現在,實習結束了。通過這次實習,我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我們不能只從書本上看“教學”,而也要在實際中“教書”,面向實際。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師範生,我將會在未來的日子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時刻為成為一個好老師而努力。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教學”就是由教師提出要求解決或研究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面臨矛盾,產生疑惑,明確探索的目標或中心,教師參與並指導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發現法教學”能夠充分地體現學生認識的積極性,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認知興趣、創造性思維和獨立工作的能力,有利於學生掌握從事科學研究的各種具體方法和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問題教學法”要求教學應轉到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應從“做”中學,學生所學的應該是未來社會“實用”的知識。在國內,中學通過先學後教的方法,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形成問題意識,帶着問題進課堂,課堂充滿了活力。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基礎教育領域,提出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教師為學生設計環境,激發學生獨立探索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意識與習慣。由教師創設提出問題的實際環境,刺激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一節課下來,教師應該給學生留下問題,假如沒有給學生留下問題,這節課就不能説成功。但國外的教育經驗不能都適合於國情,特別是不能都適合於每一個學校,有的教學方法只強調某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個方面。當前,已經有一些教育專家開始關注類似的研究,但到目前為止還未能深入下去。國內課程改革還處探索階段,有關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缺乏普遍性和具體有效的操作途徑,所以,本課題的研究具有相當的前瞻性。

教育調查報告 篇二

利用自行設計的“國中物理新課程實施現狀調查問卷”,從新課程實施保障系統、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科學探究、課程評價制度五個方面對國中物理新課程實施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了新課程實施以來這五方面發生的轉變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新課程;實施情況;問題;建議

國中物理新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基本理念是:注重全體學生髮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前沿;構建新的評價體系。 [1]如何將這些先進的理念滲透到教學實踐當中,是課程改革計劃變為現實的關鍵環節。本文旨在全面瞭解、客觀分析國中物理新課程實施情況,為進一步調整、修訂新課程改革方案提供理論依據,同時,為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提供具體的指導。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採取分層整羣抽樣的方法,在山西省南部、中部、北部各取一個市,每一個市隨機抽取參與課改的國中物理教師30人(男15人、女15人)、學生100人(男50人、女50人)。

調查問卷分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內容主要從國中物理新課程實施保障系統、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科學探究、課程評價制度五個方面入手編制,採用單項選擇題、開放性選擇題和開放性問答題的形式呈現。

實施調查時,研究者委託當地教研人員,親自將問卷發放給教師和學生,講清此次調查的目的、意義、方法和注意事項,問卷回答完畢當場收回。共收回有效教師問卷86份,有效學生問卷281份。採用Excel 軟件對數據進行管理和處理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國中物理新課程實施的保障系統

1.國中物理新課程實施環境

學校對物理課改的重視程度是順利推行物理新課程的根本保障。本次調查中85%以上的教師認為學校重視此次物理課改,其餘教師認為不重視或持不清楚的態度。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執行者,他們對物理課程改革的適應情況是課改順利推行的一個重要條件。目前大部分教師已經適應了本次課改,近30%的教師還不太適應。為了搞清楚物理課改的影響因素和教師存在的問題,我們做了進一步的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在此次物理課程改革當中,教師面臨的最大困難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教學資源缺乏,二是傳統思想對教師的束縛。這兩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威脅着新課程改革順利實施,如果這兩個問題不能合理解決,物理課程改革很可能流於形式,無法順利推行。教師在遇到困難的時候,9.72%的教師選擇獨立解決,84.72%的教師選擇與同事商量解決,只有2.78%的教師向教研組長反映,1.39%的教師向校領導反映,1.39%教師選擇不採取任何行動的消極態度。可見,絕大部分教師遇到困難並不向上級反映,造成上級並不清楚教師存在哪些困難。如何建立良好的管理體制,解決課程資源匱乏問題,建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評制度,是物理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

圖1 教師在物理課改中遇到的困難

2.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個重要觀念,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按照課程資源空間分佈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校內和校外課程資源。 [2](211—213)以校內資源為主、校外資源為輔是本次課改的指導思想。調查顯示:在教學中,教師除使用黑板、粉筆等常規的教具外,73.61%的教師表示常使用模型、模具演示,61.11%的教師常使用幻燈機,51.39%的教師常使用掛圖,41.67%的教師常使用多媒體計算機,12.50%的教師常使用錄音機,8.33%的教師常使用錄像機,6.94%的教師常使用一些其他的教具。此外,可利用的校外課程資源見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可利用的校外課程資源集中在圖書資料和電子資源。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僅19.44%的教師去學校圖書館、資料室查閲資料,8.33%的教師去校外圖書館收集資料;在對學生的調查中也得出一致的結果,僅有28.33%的學生認為學校圖書館有些方面能夠滿足自己學習的需要,其餘學生認為校圖書館不能滿足自己物理學習的需要。可見,校圖書資料更新慢、數量不足、與教學內容脱節等侷限性,使得校圖書資料不能滿足師生的需求。此外46.48%的教師認為學生從來不去校外圖書館等地去學習。校內圖書館有待進一步擴充更新以滿足廣大師生的需求。校外圖書館雖然便利,但並沒有被廣大師生所重視和利用。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條件差會直接影響物理新課程的實施效果,在本次調查中,66.67%的教師認為實驗條件差,該現象是物理課程資源缺乏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教師在教學中並沒有因為條件差而放棄實驗,28.23%的學生認為物理老師經常使用日常簡易器材(如易拉罐、火柴、手電筒等)做實驗,36.73%的學生認為老師有時這樣做,21.09%的學生認為老師偶爾會這樣,10.54%的學生認為老師從不這樣做。可見,大部分物理教師在努力挖掘身邊的可利用資源,利用日常生活的簡易器材進行實驗教學,以此彌補學校實驗器材不足的問題。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

1.教學觀念

教師是新課程實施的具體操作者,是國中物理課程改革的主體之一。物理教師教學觀念決定着物理教學改革的深度、廣度。傳統教學是面向少數學生的精英教育,此次課改提倡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大眾教育。調查發現:72.22%的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全體學生的發展;針對學生物理學習上的個別差異,75.00%的教師使學生間形

成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的氣氛;19.44%的教師採取個別指導的辦法促進學生學習,其餘教師採用與家長合作等辦法來幫助學生進步。由此可見,物理教師在關注每一個學生身心發展的同時,也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為了讓不同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物理教師創建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良好氣氛來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由於受到考評制度的影響,93.06%的教師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55.56%的教師重視學生全面的發展,31.94%的教師重視學生特長的培養。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教師如何定位物理教育目的,對物理新課程改革起着主導作用。從本次調查中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物理教師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能力,但在培養學生特長方面並沒有給予足夠重視。

2.教學行為

教學觀念決定教學行為,教學行為決定着課程改革的成敗。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個學生。在此次調查中顯示: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答不上來或回答錯誤時,僅8.50%的學生認為物理教師會批評學生,其餘學生認為物理教師會鼓勵學生大膽回答,並啟發學生思考。當學生提出超出教學要求的問題時,

38.89%的物理教師採用包辦的方式為學生詳細解答,直到學生滿意為止,58.34%的教師鼓勵學生自行探究學習,建議學生到圖書館查資料或與同學討論解決,僅有極少數的教師採用消極的態度和行為,告訴學生所提問題超出了教學要求,不必再考慮。

此次新課程改革,期望以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來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此次調查中63.89%的物理教師從學生的實際考慮教學方法的選擇,9.72%的物理教師從教材的實際考慮,6.94%的物理教師從教學條件考慮,19.44%的教師綜合以上方面考慮教學方法的選擇。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教師常常將物理知識和日常生活實際相聯繫進行教學,他們還特別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調查顯示:51.36%的學生認為物理教師在課堂上經常進行學習方法的講授,35.37%的學生認為有時進行,13.26%的學生認為物理教師很少進行或根本不講授學習方法。

教師教學輔助方式的選擇與應用也是物理課改的關鍵所在,調查結果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通過佈置大量課外作業來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做法,已經不再是物理教師常採用的輔助教學方式。教師根據學科特徵,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並鼓勵學生閲讀有關參考書,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獨立解

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了解科技前沿知識;還可以採用成立課外興趣小組、實地考察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學生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現代的學習方式是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目的,由許多具體方式構成的多維度、具有不同層次結構的開放系統。 [2](130—134)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發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傳統的學習方式轉向現代學習方式。

1.學習興趣

現代學習方式與傳統學習方式相比,主要區別是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在本次調查中,49.66%的學生對學習物理非常感興趣,43.88%的學生有一定的興趣,其餘學生興趣極低或不感興趣。在整個物理學習過程中,34.6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得到了充分的發展。79.93%的學生表示在以後的物理學習中,將更加努力地學習物理。以往有研究表明,物理課程是學生最不感興趣的課程之一。該結果與本次調查結果不同,主要原因是課改以來,教師採用多種教學方式帶動學生探究、實驗等,學生由被動學習逐漸轉變為主動學習,其學習興趣得以發展。

2.與他人的交往

與他人的交往、互動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與他人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成功完成科學探究過程,掌握科學方法,瞭解STS,樹立科學世界觀。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着重瞭解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結果顯示:68.06%的物理教師認為課堂教學中與學生互動充分,其餘教師認為不充分,學生更多是被動聽課。從學生角度來講:37.41%認為經常與老師交流,59.52%經常與同學交流。當物理學習中遇到困難時,35.71%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夠得到老師及時的幫助,35.03%能夠得到同學的及時幫助。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教師認為和學生互動充分,但大多學生認為與教師交流互動不多,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得不到教師的及時幫助,更多的轉向同伴求助。為了順利推行物理新課程,教師可以創造更多的與學生交流的機會,以便及時瞭解學生學習遇到的困難,並給予及時的幫助。

3.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個體終身學習和畢生發展的基礎,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其精髓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它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和主動性。 [3]本次調查中33.79%的學生認為自己經常能夠自覺地學習物理,57.14%的學生有預習的習慣,29.59%的學生能夠及時複習。在實驗過程中37.67%的學生表示由物理老師或實驗老師提供實驗器材和用品來進行探究,14.73%的學生自己選擇實驗器材和用品,38.01%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選擇,7.88%的學生和同學商量一起選擇,

1.71%的不屬於上述情況。在觀察實驗中的物理現象時,42.18%的學生按課本的要求觀察,47.96%的按老師的要求觀察,5.44%的按照自己的觀察方法進行觀察,其餘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觀察方法。從中可以看出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物理的習慣尚未養成,在小組實驗中大多學生依照老師的安排和書本的提示進行實驗和觀察,還沒有形成自主探究的習慣。

總的來講,70.83%的物理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方法多樣,已經不存在死記硬背的學習;46.94%的學生認為物理學習負擔不重,輕鬆愉快,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見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雖未全面養成,但其學習方式正向主動的、多元的、新型的學習方式悄然變化。

(四)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也是重要的教學方式,將科學探究列入課程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成功的科學教育要使學生既能學到科學概念又能發展科學思維能力。物理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物理知識,學會學習,學會探究,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不僅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感受到自己的失敗與錯誤,通過糾正錯誤,逐步走向正確,真正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學習實踐是發現物理現象背後意義的關鍵,也是科學素養形成的過程。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師生如何正確看待並實踐科學探究,瞭解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的薄弱環節,是此次調查中我們關注的問題。

科學探究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教學方式。部分物理教師因為沒有領悟該教學方式的精神,不能正確理解和應用這種教學方式,致使24.91%的學生認為幾乎每節課物理老師都安排科學探究,7.51%的學生認為老師很少安排科學探究。調查還發現,雖然有84.69%的學生認為,科學探究對學習物理很有用,能幫助記憶、理解和應用知識,但38.91%的學生認為,科學探究活動花時間過多,影響自己的學習。其中主要原因來自四個方面:(1)教師對探究活動的誤解與濫用,造成學生對探究活動的膩煩;(2)教師對學生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的指導監控不到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盲目性很大;(3)組織紀律差,造成時間的浪

篇三:基礎教育調查報告

教育問題歷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教育事業是歷朝歷代興國安邦的大業,它關係着一個國家的發展大計,關係着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 基礎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及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綜合素質的關鍵。而中學教育又是構成基礎教育的核心部分。作為個體,它承擔着一個青少年成長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識和道德觀念及人生素養的培養;而作為整體,它則承擔着一代代國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會公德及國民素質的塑造。 為了更全面、科學地瞭解中學教育的現狀,我利用實習的業餘時間,對本市的中學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本市的中學教育在歷經不斷改革,不斷髮展後,有了顯著的成就,但又存在着問題。現就中學教育現狀作報告如下: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市的中學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基礎教育落後的狀況。幾十年來,黨和政府努力改變舊中國學校分佈極不合理的狀況,逐年加大對文教事業的投資力度,採取措施,大力發展鄉村教育從而使學校的佈局和城鄉人口分佈相適應。 但是,由於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升學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基礎教育的目標發生了嚴重的偏差。“升學第一”取代了“人才第一”,“應試教育”代替了“素質教育”,流弊所及,基礎教育越來越背離教育方針,許多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教學活動已發生變化。學校等級分化嚴重,教師勞動價值不平等。這些都制約着現代化人才的培養和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

較長一段時期來,教育部門及社會考察學校和教師業績的標準偏重於升學的多寡、分數的高低,加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和“升學為第一目標”的思想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於是,為了達到升學目的而採取的(或存在的)一切活動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都無形中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教育部門、學生以及學生家長也幾乎都捲入了“升學唯一”的怪圈中,從而就出現了諸如下列的種種違反教育規律的現象:

(一)生源質量分佈不均,學校管理兩極分化。 除了少數省、市(縣)級重點中學因有高水平生源的保證 ,有集中本地區優秀教師的條件,在教學中相對遵循教學規律外,其餘的學校可以粗分為這樣兩種情形:一類是除省、市(縣)重點學校——“狀元”學校外,處於“榜眼”或“探花”地位的學校,它們主要集中在城關或一些重點鄉鎮。因為要保持固有的名次和地位,所以千方百計網羅生源,實行近乎軍營式的管理,教學上加班加點,尤其是幾門主課,佈置大量作業,進行頻繁的補課、考試,可謂對學生“狂轟濫炸”。

(二)管理手段相對單一,育人機制日趨弱化。在許多教師的班級管理中,學生被分為兩類:能升學的和不能升學的。於是管理中出現了保護與淘汰這一簡單的思維模式。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中,往往

是對“尖子生”的過分袒護,而對差生則歧視、諷刺、挖苦,甚至貶及學生家長的人格。有的教師還在桌位安排中,把“尖子生”排在最佳位置,把差生放在偏角,或者把差生集中在一塊,作為“特區”,並把那些成績後退的同學隨時調入差生羣中,以示懲罰。在一些鄉鎮中學,教師打學生的事情時有發生,學生或忍氣吞聲,或糾集力量報復,甚

至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於育人機制的弱化,學生一旦違規違紀,往往缺乏教育,而用面壁罰站、逐出教室、關辦公室“反省” 、“遣送”回家等手段處理。有的學校乾脆制訂了一整套違規罰款制度,從遲到、早退、抄作業到曠課、打架等,都有金額不等的罰法。有的不分青紅皂白,把教育責任一股腦兒往學生家長身上推,學生一有學習或紀律問題,就通知家長來校處理,嚴重的甚至要家長把孩子領回去。束手無策的家長往往用打罵孩子的辦法來消氣 ,而孩子越發氣恨教師與家長。

(三)課程安排嚴重傾斜,技能訓練形同虛設。我們的教育方針是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為此,國家又規定了一系列需開設的副課和技能課,並配備了相應的教材。可在實際的教學中,除了智育(其實是“應試能力”)被過分強化外,許多學校在美、音、勞方面形同虛設。首先,師資不配套。許多學校,上這些課是“拉夫式”的,誰有空誰上。其次,為了應付檢查,教導處的總課表上排着這些課,而實際上,要麼自修,要麼被英、數、語等主課佔用。至於體育比賽、文娛活動等,能減的則減,能取消的就取消 ,以節約一切時間進行文化學習,來應付考試,也防止學生“分心”。

(四)學校等級分化嚴重,教師價值出現傾斜。在一個地區內,把學校分為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等不同等級。生源的分配也是按這等級來的,國家的教育投入也以此為據而遞減,於是從一開始,普通中學就處在最底層的地位。問題還在於,普通中學裏學習好的學生全被城鎮中學攬去。除此,有“路子”或有錢的家長,把子女送往各重點學

校,造成這些學校的班級嚴重超編,每班60多人已司空見慣,70~80人一班的也為數不少,於是有的普通中學乾脆破罐破摔,教育質量更加低劣,教育狀況日益拉大。學校之間教師的價值差異也被拉大,難怪一位從鄉下調到城關的女教師説:“在城裏,苦死累死都值得。” 以上所列舉的現象是主要的,還有諸如“貴族學校”的紛紛冒出,初、高中複習班長盛不衰,家庭教師的日益吃香等現象,這裏就不一一贅述了。 對於上述現象後果的分析如下: 首先,“素質教育”的落實困難重重。由於“應試教育”替代“素質教育”,致使國民的總體素質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每年除考入高校學生外,有95%以上的同齡人已經或正在走向社會。這些“勞動大軍”是由於文化考試的不合格而被淘汰的,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學校並沒有學到多少跨入社會所需的各種知識。近些年,社會民工潮愈湧愈高,打工妹(仔)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可有些企事業單位卻為招不到合格的工人而犯愁。據有關資料統計,這些民工以年輕人為主,而絕大多數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幹些極簡單的體力活。試想,這麼一支越來越龐大的低素質的勞動大軍怎麼去實現現代化?

還有那麼一部分青少年,由於沒有一技之長,加上原來生活的養尊處優,有的已變成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社會渣滓,成為當前社會治安嚴重惡化的源頭之一。公安部門每年公佈的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統計表已説明了問題。雖然這不能全歸咎於學校教育,但學校不重視“素質教育”應是一個原因。至於那些升入高校的“ 天之驕子”是否都真正成為合格的人才呢?出現於許多報端雜誌上的有關大學

生思想、道德、能力、文化素養的報道表明,有一部分是不盡人意的。完全可以這麼説,“應試教育”在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的同時,也製造出了大量與現代化要求不適應的社會廢品。一個在低素質國民充斥的國家,要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是很難的。

其次,學生道德水準嚴重滑坡。由於思想教育手段陳舊,管理方式單一,學校的道德教育疲軟乏力。長期以來,中國小德育普遍存在着“要求太高,內容太空,方法太死,實踐太少,測評太虛”等弊端,教育效果不佳,而對考分的長期追逐則形成了這樣的思維定勢:成績好,一好百好;成績差,一無是處。“三好生”的評定標準更是“智育第一”,家長、社會的心理合力更強化了這一標準。這樣,學生的心理髮育就很不健全,甚至到了畸形的地步。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道德滑坡的直接表現是個體意識的無限膨脹,排他情緒的充分顯露。我們深知,自私、冷漠的個體心靈是無法構成温暖火熱的精神世界的;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國民是缺乏振興民族的幹勁的。因此,從社會學的角度考慮,道德滑坡不僅是青少年成長的問題,而是關係到民族國家未來的頭等大事,我們絕不能等閒視之。

第三,學生的心智發育不健全。青少年時期是最富想象力的,如果學校教育能滿足學生的好奇慾望,再加上知識引導,就會學得更好,並利於創造力的發揮。可是目前的基礎教育,把學生一律捆綁在升學的戰車上,學生的身心受壓抑,活潑的天性被束縛,想象力被抑制,於是不管上大學或入社會,往往缺乏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

第四,學生體質下降,技能明顯低下。由於過分強調智育,許多

教育教育調查報告 篇三

首先,從教師的角度來談一下語文教的情況。

我調查發現,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大多數老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是正確的,它符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很多語文老師在備課時,設計了很多的問題,以便上課時提問學生,達到和學生交流的目的。調查中有的語文老師對我説現在的學生比較懶,對學習不是很重視,尤其是語文這門課,認為努力與否考試時都不會得太高的分,也不會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學不會有太大的差距,況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因而,你讓他們回家預習課文的時候,大多數學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課要多提問題,這樣才能迫使他們課後去看。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多問個“為什麼”,這一方面可以使老師和學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挖掘教材的有關內容。我自己在實習的教學中也採用了此方法,成績果然不錯。

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我發現在現在的中學的教學中並不是很受歡迎,重要的原因就是採用這種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減少了師生互動的機會。以使用多媒體教學為例,上課時學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學生再看書本了。學生多愛看一些圖畫,對圖畫的記憶倒很清楚,但卻忽略了圖畫旁邊的文字。這種教學方法還使得老師變得懶惰起來,大部分老師在上多媒體課時很少板書,一些老師一節課下來,根本就沒在黑板上寫一個字,學生也就不作筆記了。

老師們認為一個班裏的學生語文成績有很大的差別,可以把學生分為幾等。一個老師要想讓所有的學生都把語文學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學生的具體情況,視個人的情況不同而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對於成績特別差的學生一些老師就採取了放棄的態度,他們認為不能因為某個學生成績差而犧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樣是不值得的,而且老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師們也承認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存有偏見,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有一個大學聯考的指揮棒在無形中束縛着他們。老師不能平等地看待學生,這一點老師們能很坦誠地同我講,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們對文言文教學工作要認真、仔細的多,因為考試時有一道大題是文言文,而且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也不是能夠很準確地把握。調查中,大部分的教師採用的文言文教學方法是讓學生讀課本,反覆地讀,以致於達到背誦,然後疏通字詞,講解一些文言文常用的句法,句式等。在文言文的授課中,很少有老師採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法,多是以講解為主,這樣更能夠讓學生很好地記憶。而小説的講解卻與此相反,多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電視、電影的片段,讓學生從中去領會故事的情節,去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這也説明了老師們能因材施教。

在調查中我還發現有經驗的老師進行教學時,課堂氣氛總是很活躍。他們備課時不限於教參、優秀教案等書,能夠根據自己所教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發揮,這在我實習期間聽不同的老師講課時感受最深。有一個老師講授一篇很枯燥的文言文時,給學生補充了一些甲骨文字,引起了學生的極大好奇,激發了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很好地記住了難懂的字詞。他的語言也十分的幽默,還不時地做一些動作,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瞭解及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情況有直接的影響,這就是教育學中提到的“備課的同時要備學生”,這一理論在我教育實習的調查中得到了驗證。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來談一下語文學的情況。

在調查中,部分學生對我公開表示他們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不想學語文。他們認為語文從國小一年級到現在一直都在學,每天説的也都是母語。特別是理科生,他們的這種想法更為嚴重,他們認為自己又不想成為作家,語文學的再好也沒有多大用,況且自己考試時得分也不會太低。現在的學生是多麼有個性,我想學好語文還是有不少好處的。畢竟在大學聯考時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況以後踏入社會後,要進行人際交往,好的表達能力是很受人歡迎的。

教育調查報告 篇四

一、課題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在國外,孩子很小就進了幼兒園、託兒所,18歲獨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沒有隔代教育。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隨着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象愈來愈普遍。年輕的父母在生活、學習、工作壓力下,該如何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認為,做家長的,特別是隔代家長們的素質遠遠落後於時代發展和孩子成長的要求。王極盛在數萬人中間做的一項調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長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這門學問,其中,隔代家長的這個比例接近100%。

如何看待中國的隔代教育,長遠看隔代教育弊大於利,但也不能全盤否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着極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在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負面影響,使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使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我們積極引導,通過開展大量的鮮活的、校本的隔代教育應用性課題,幫助更多的祖輩家長們成為與時俱進的合格家長,讓隔代教育成為“特色教育”,通過學校、社會與家庭相互配合,合力打造新式的隔代教育。

(二)研究意義:

教育質量關乎國民素質,社會越來越關注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

校隔代教育現象確實尤為嚴重,直接影響到了學校正常的工作,也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祖輩們的教育方式方法對他們產生直接作用,由於祖輩的自身原因,致使在他們的教育下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給我們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麻煩,所以有必要及時糾正,並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不僅是推進孩子全面發展觀的重要保證,也是決定他個人成長的重要因素,還是學校順利進行教育教學的因素之一,更是完美人格形成的必經之路。我校於1987年成立家長學校,建立家長委員會,並定期召開學生家長會議和家長委員會會議,對成功的家庭教育模式經驗進行介紹和推廣。同時從社會上聘請有關人士擔任我校的法制副校長,定期舉辦家教輔導講座或報告會,對學生家長、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增強學生家長、學生的法律意識。讓有關教育領導向他們介紹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學校的培養目標,和他們談素質教育、新課程教學;讓教育專家或教師給他們講授一些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讓優秀班主任或教師給他們做學生個性發展、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講座等等。通過學習,使他們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學教育和指導孩子的方法、手段等,同時,也使他們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主動性。如此這般地構建出的立體化教育體系,有利於那些看來有點“缺陷”的家庭教育,尤其是隔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改變。同時又把那些隔代教養人請進家長學校進專門培訓,講授有關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人際學溝通理論等。通過培訓,使他們懂得了國小生情感心理上的需要,掌握了心靈溝通的技巧,提高了家長的教育素質。

“潤物細無聲”,學生應該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的成人,為他們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礎,成為他們發展中持久的發動機,也是時代、社會強烈的呼喚。對隔代教育的研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從而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

二、概念的界定

“隔代教育”又稱“祖輩教育”,指的是對孩子的教育主要為祖輩(或大部分由祖輩)來承擔,它是相對於“父母教育”模式而言的。

隔代教育是指年輕家長因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外出務工,或者因為離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全部推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人,這些祖父母們自覺地成為全面照顧第三代的“現代父母”。

三、理論依據

十八世紀歐洲偉大思想家盧梭説:"植物的形成,由於栽培;人的形成,由於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長最自然的生態環境,是人的第一個學校,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而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 這些言語都向我們傳遞着家庭教育對孩子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研究中要明確隔代教育的弊端,在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負面影響,讓祖輩走出教育誤區。

四、研究目標

本課題研究旨在更新祖輩家長們的教育理念,改善家庭中隔代教育的方法,同時研究隔代教育下,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的策略。期待有效解決教育教學中的軟脅,全方位地提升素質教育質量。

我們研究的目標有四個:一是調查瞭解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基本現狀。二是疏理分析家庭中隔代教育所存在的主要問題。三是研究優化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對策。四是改善隔代教育下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效率。

五、研究內容

我們根據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對孩子的長輩的教育形式進行研究,看看他們的教育形式對孩子在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日常行為習慣等方面造成什麼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是否能起到促進作用,是否存

在一定的偏差。我們要了解他們的家長,就必須要走進他們,所以我們主要進行家訪訪問的形式,以問卷調查為輔,並確定典型隔代教育下的孩子為對象,進行計劃性調查記錄,以一年為限。瞭解到他們的家長是如何教育,及在這種教育下孩子們最終會向哪個方向前行,進而我們進行有效指導,計以對策。

應該説,以祖輩為主要教養人的隔代教育是影響最大、問題最多,隔代教育的特點最鮮明,也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要正確看待祖輩主要教養人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是有可取之處的。首先,不少祖輩家長有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投入到孫輩身上,他們也願意在與孩子一起生活中獲取樂趣,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敍述、觀察他們的表現,因此祖輩與孫輩之間容易建立融洽、和諧的關係;其次,祖輩家長積累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際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知道的要比獨生子女的父母們多得多;第三,祖輩家長在長年的社會實踐中積累有豐富的社會閲歷和人生感悟,是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和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寶貴財富。

隔代教育也有不少不足。首先,祖輩家長在自己長期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歷程中形成的價值觀、教育觀,相對説比較保守和傳統,思維的模式容易固執而缺少變通;其次,與年輕的父母相比,祖輩家長的活動、交往的範圍比較有限,信息的來源受到一定的限制,他們的視野、理念容易與時代脱節;第三,祖輩對孫輩重情感輕理智的心理特點,加上慈幼之性和“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補償心理,容易造成對孩子過分的溺愛、遷就,過度的保護和不應有的替代。祖輩家長的這些特點會對兒童社會化的進程產生不利的影響,這些問題除了應該引起祖輩家長的重視並注意採取措施予以彌補外,父母也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撫養未成年子女是父母的法定義務。父母對子女的親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組成成分,缺少親子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只能是親子教育的補充而不能替代親子教育。

在研究對象中不難發現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後進生,成績比較差,頑皮、好動、上課不專心、作業不及時完成等不良的習慣。在這裏我們也先制定出一定的對策並加以實行,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將不斷完善對策:

(一)在班級中營造良好氛圍,樹立主人意識,並每週課外開展一次班會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老師要因材施教,對待不同學生要採取不同的方法對於隔代下的學生更加地關注,有計劃的進行談話,制定成長記錄表,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予及時的幫助,密切關注他們的變化。

(三)加強家長的聯繫,對祖輩家長進行分類教育,及時給家長充電,給家長提出一定的計劃、建議,希望家長通力配合,形成兩點一線教育,遇事及時聯繫。

(四)營造良好環境,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都要一個清靜的環境,學生需是要夥伴,可以幾個聚在一起學習,但還是需要家長的監督,在家必要的設備是必須的,在學習時不要讓外界的事物干擾。

(五)記錄學習成績,單元考後進行總結,對每次考試進行分析,找出失分的原因,有進步可以發放獎品,可以是自制獎狀。

針對隔代教育所產生的弊端採取相應的措施,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確保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地發展。 祖輩主要教養人所以能夠擔負起孫輩教育的主要責任,除了父母輩的實際情況、家庭的客觀條件等外部因素外.還與祖輩自身的條件、願望等主觀因素有關。如果祖輩家長能夠具備一定的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祖輩家長帶孩子也是具有一定的優勢。

六、研究方法

由於能力和時間上的限制,我們採取的調查類型主要是個案調查,即對特定的社會單位做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的一種方法。主要是從微觀層面來剖析,以其在個案的特殊性中,尋求普遍的代表性,找出多個特殊性中相通的東西,並對此展開闡述和研究。在個案的選取上我們就選取了學校周圍的家庭,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在調查方法上以訪談法為主,輔以調查問卷法和追蹤調查法來加以配合。

教育調查報告 篇五

一、調查概況

通過對試卷的分析,雖然七年級9、10、11班的生物成績還可以,但是學生對知識掌握和靈活運用方面有欠缺,可能是學生們的學習方法有欠缺,就這個問題,我對學生就生物課學習方法的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七年級的學習生物的學習方法有所瞭解,希望我能幫他們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學生在課前與課後預習複習情況;

2、學生上課情況;

調查問卷的方式,對七年級年級大約150名學生進行了這次調查,使調查結果比較符合實際情況,更加可靠。調查內容包括課前、課上、課後這三個時候學生的學習方法。

三、調查結果

對學生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許多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存在着問題。

(一)課前預習情況

1、上課的預習情況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不預習新課,但是少數大約有百分之五的學生則是在課前翻一下書,對這節課老師所講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而百分之十的學生是想起來就預習。

2、預習方法

學生們主要是以課時練,為主要的預習材料,有少部分學生只是盲目的翻一番課本,並沒有找到這節課的重難點。

(二)上課情況

調查顯示,少部分學生覺得生物並沒有樂趣而且是小科,甚至不認真學習。

(三)課後複習情況

大部分學生都能按時完成作業,但是有十分之一的學生不按時完成完成作業。而且學生又不會的題就已略過,也不翻課本找答案,也不問老師。在複習時沒有計劃,只是盲目的複習,當時記住了過一陣就忘了。

(四)學生對生物的看法及建議

在調查中,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認為只要認真聽講、討論及時複習就能學好;有少數的學生認為只要感興趣就能學好;有一些極端想法的學生認為多做一些習題就能學好,只要死記硬背就能學好;有幾個學生認為生物比較難學,他們認為生物比較難學所以他們都不喜歡生物。學生建議多做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多動手,鍛鍊他們的動手能力。

四、調查總結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真實情況情況設計教學方案,不要以傳統觀念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這樣學生們就愛學習生物了,而且生物是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我們可以多穿差一些課外知識。在課堂總結的時候,我們可以學生小組為單位進行檢測,並對話回答正確的小組進行肯定,對於回答錯誤的小組進行鼓勵。

教育調查報告 篇六

一、調查概況

20xx年8月28日至9月30日,我很榮幸的有機會在鎮江市南門國小過了我一個多月的實習生涯。我這一個多月的實習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教育實習,二是作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實習。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我積極認真地工作,虛心向辦公室裏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同時,我還利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做了一番的調查,這個調查是針對語文這門課在當今時代的教學情況的。通過調查研究,我對當下語文教學的情況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深化教學改革,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從語文教師的自身、教學等方面探究現今國小語文教學的現狀。

2、從學生的角度探究現今國小語文的發展現狀。

3、從學生的心理角度探究現今語文教學該往何處去。

(二)調查方法抽樣調查:以我實習的三年級語文教師為主要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為我的指導老師王燕老師、年級主任張俊妹老師、三年級二班班主任黃麗萍老師以及兩位新老師:仲菲老師和孫琴老師。

三、調查結果

1、從語文教師的自身、教學等方面探究現今國小語文教學的現狀。首先,從國小語文教師的自身方面談一談語文教學的情況。經過一個多月的相處,我發現三年級的語文教師的文化水平都是大專。經過從教導處瞭解的信息,在這所國小中擁有大專文憑的老師佔多數,只有少數教師擁有本科文憑。這證明國小語文教師普遍文憑還是不高的。另外,有些人的普通話不算很標準的。這些情況比較讓人憂心。其次,從現今國小語文教師的教學方面來看語文教學的情況。在教學方法方面,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基本都採用問答法、講授法,少數有經驗的老教師會採用自學輔導法、情境教學法以更好地達到效果的。在採用教學設備方面,經調查發現,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大多數老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還是原始的:老師講學生聽,他們很少使用多媒體、掃描儀等先進的手段。導致這種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採用這種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減少了師生互動的機會。以使用多媒體教學為例,上課時學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學生再看書本了。我們知道學生多愛看一些圖畫,對圖畫的記憶倒很清楚,但卻忽略了圖畫旁邊的文字。這種教學方法還使得老師變得懶惰起來,大部分老師在上多媒體課時很少板書,一些老師一節課下來,根本就沒在黑板上寫一個字,學生也就不作筆記了。他們認為國小的主要任務還是在認字識字一塊,利用多媒體等先進設備,無形之中就降低了寫字的重要性,而很多學生的自覺意識也不是很高,基本是老師寫他們也寫,老師不動他們也不會動,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只能捨棄先進的設備,轉向老舊的方法了。事實也證明採用老舊的方法是正確的,它符合教學的實際情況。

2、從學生的角度探究現今國小語文的發展現狀我實習的年級是三年級,學生都在十歲左右,這個年紀的學生心智很不成熟。經過一個多月的觀察,我發現不僅男生好動,女生也不容易安靜下來,上課開小差、做小動作的學生比比皆是,而三年級是個特殊的時間段,語文這門學科從這個年級開始,才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從這裏他們上語文課的任務不僅僅是識字,更重要的是要開始學習如何使用語言,如果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是根本掌握不了語文的知識的,這非常讓三年級的語文老師頭痛。所以上課時,吸引學生注意、維護課堂秩序就成了每個三年級語文教師的重頭戲,他們努力以富於激情的聲音、高低起伏的腔調吸引着學生的注意力,以遊走於課堂每個角落的眼神、恰如其分的懲罰維持着課堂的秩序。每一位國小語文教師都努力讓每一個學生愛上語文,他們使盡手段、用盡方法,就是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語文學習上來的。

在實習期間,我曾帶領實習班級的學生去多媒體教室上過三次課。通過這幾次課,我發現國小生對現代化的教學手法還是比較喜歡的,很感興趣,可是他們自律意識比較差,到了新鮮的地方就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導致課堂紀律難以維持,另外由於學校資源問題,多媒體教室又是科學實驗室,實驗器材設備比較多,學生好奇心太強,儘管老師千強調、萬強調,還是有個別學生會去拿、去碰。正因為這樣,這所國小的語文老師都不願意帶着學生使用先進設備。

國小生年紀比較小,所以知識面比較狹窄,上他們的課就不能海闊天空地、一股腦兒地將語文老師所有知道的、關於課文的東西都灌輸給他們,要考慮到他們的接受能力。如果語文老師不管不顧這些,那就有可能使學生失去上語文課的興趣,甚至討厭起語文課來。實習期間,我教的第一篇課文就是做一片美的葉子,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每一片葉子都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這裏需要給他們拓展一下關於光合作用的含義,但是又不能講的太過深入,不然的話不僅語文課不像語文課了,而且學生也理解不了。於是,我用我自己的語言比較淺層次的講述了一下基本過程,只要求他們明白葉子做的工作是光合作用便成。

在學習壓力方面,我是在國小實習的,調查的對象都是國小生,教育局明文規定他們的在校學習時間不能超過六個小時,回家作業不能超過一個小時。因為回家作業的總時間不能超過一個小時,所以劃給語文的時間就更少了,所以我認為他們的負擔還是很輕的。不過我不是他們,不能為他們立言,為此我專門進行了瞭解。據我深入學生之中瞭解到的,大多數學生對回家作業的量還是很滿意的,也能夠及時完成,只有少部分學生因為種種原因,遲交或不寫作業。可是他們普遍都認為在校的課堂作業太多了,導致他們沒時間玩耍。我瞭解到硬筆習字冊是他們課後必須要完成的,大多數時候還要完成大練習冊和補充習題的訂正,有時候還需要在校完成作文的底稿或謄寫。針對這種情況,我特地去問了幾位老師,老師們告訴我其實他們並不想這樣,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一是由於教育局給的回家作業時間太少,導致很多既定任務無法完成;二是學生本身回家作業存在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只能利用課後時間讓他們訂正返工;三是學生的升學還是要靠他們自己的成績,放鬆作業這塊,有可能導致很嚴重的後果,學生家長也不能理解,這在前幾屆有過這樣的前車之鑑。

3、從學生的心理角度探究現今語文教學該往何處去。

國小生的認知發展的一般特點:國小生的感知覺已經逐漸完善,他們的方位知覺、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髮展,觀察事物更加細緻有序。國小生的記憶能力也迅速發展,從以機械識記為主逐漸發展到以意義識記為主,從以具體形象識記為主到詞的抽象記憶能力逐漸增長,從不會使用記憶策略到主動運用策略幫助自己識記。國小生的言語也有很大發展,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口頭言語,在教育的影響下,逐漸掌握了書面言語,學會了寫字、閲讀和寫作。國小生思維的基本特徵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為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國小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所佔的成分較多,而高年級兒童抽象思維的成分較多。

國小語文教學要把握學生的認知發展,找出適合本階段學生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在思維方面的發展,引導他們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重視學生在言語上的發展,適時給與引導,讓他們獲得更好的發展。適時把握學生在識記能力上的發展,讓他們多記多背,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國小生的社會性發展的一般特點:入學以後,他們的社會關係發生了重要變化,與老師和同學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在與老師和同學的相處中,他們逐漸學會與人相處、與人合作及競爭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師生關係及同伴關係對他們的學校適應有重要影響。這種關係的質量既影響到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對班級、學校的歸屬感,也影響到學生情緒、情感的發展。國小階段也是個體自我概念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他們的學業成敗、社會技能的掌握程度,來自教師及同伴的社會支持,對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個性品質有很大的影響。

國小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在個性品質上的塑造,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注重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表現,適時給予他們指導,鼓勵他們融入集體,關心他人。

國小生的道德認識能力也逐漸發展起來,從只注意行為的後果,逐步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結果。由於認知能力的發展特別是觀點採擇能力的發展,他們越來越能從他人角度看問題,道德情感體驗日益深刻。

我認為,在現今條件下改善語文教學現狀必須先從制度改革抓起,國小生減負不能光看回家作業量,最重要的是要關注教育局的既定作業量。其次要提升教師團隊的學歷水平和專業素質,要培養一批關愛學生的老師。最後就是,要從學生的心理出發,制定適合他們的課程,讓他們在身心愉悦中增長知識、獲得做人的學問。

教育調查報告 篇七

20__年10月9日我被分到興寧坭陂中學進行為期六個星期的教育實習,實習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文教學的教育實習,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實習。在這期間我積極地努力地工作,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同時,我還在實習期間做了一次深入的調查工作,是針對語文這門課而言的。為了得到教師和學生的真實想法,我費了一番心思,ZUI終的調查結果對我將來的從業有很大的幫助。

為了全面、詳細地獲取材料,我不僅只限於我實習所帶(本實習生教育調查報告由範文之家整理蒐集)班級的調查,而且還跨班級、年級調查,甚至還到其他同學所在的實習學校調查。重要的調查的形式是發放調查問卷。同時,我也積極地找學生談話,同老師交流,以便更好地瞭解情況。在此,我介紹一下自己的調查的結果,談談對中學語文教與學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問題可能是前人已經敍述的或者是老師們常談論到的,但我想這對於我們實習生來説,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體驗和感受,而不僅僅是以前從理論上的認識。希望我的認識能對自己以後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從教師的角度來談一下語文教的情況。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村鎮高中,學校規模較小,全校共22個班。該校在興寧地區大學聯考成績排行第四,但近年來生源減少,主要原因是就讀技校的學生增多,附近的濟平中學增設了高中。由於經濟的影響,梅州地區對教育的投資有限,學校的經濟狀況較差,設備落後,教室沒有電腦、幻燈機等的現代教育設備。近幾年,該校學生的成績較差,基礎薄弱,班裏學生水平參差,兩極分化嚴重。

我調查發現,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大多數老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是正確的,它符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很多語文老師在備課時,設計了很多的問題,以便上課時提問學生,達到和學生交流的目的。調查中有的語文老師對我説現在的學生比較懶,對學習不是很重視,尤其是語文這門課,認為努力與否考試時都不會得太高的分,也不會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學不會有太大的差距,況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因而,你讓他們回家預習課文的時候,大多數學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課要多提問題,這樣才能迫使他們課後去看。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多問個“為什麼”,這一方面可以使老師和學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挖掘教材的有關內容。我自己在實習的教學中也採用了此方法,成績果然不錯。

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我發現在現在的中學的教學中並不是很受歡迎,重要的原因就是採用這種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上課時學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學生再看書本了。學生多愛看一些圖畫,對圖畫的記憶倒很清楚,但卻忽略了圖畫旁邊的文字。這種教學方法對於該地區也較難普遍使用,因此,老師們仍然保持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

老師們認為一個班裏的學生語文成績有很大的差別,可以把學生分為幾等。一個老師要想讓所有的學生都把語文學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學生的具體情況,視個人的情況不同而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對於成績特別差的學生一些老師就採取了放棄的態度,他們認為不能因為某個學生成績差而犧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樣是不值得的,而且老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師們也承認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存有偏見,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有一個大學聯考的指揮棒在無形中束縛着他們。老師不能平等地看待學生,這一點老師們能很坦誠地同我講,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們對文言文教學工作要認真、仔細的多,因為考試時有一道大題是文言文,而且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也不是能夠很準確地把握。調查中,大部分的教師採用的文言文教學方法是讓學生讀課本,反覆地讀,以致於達到背誦,然後疏通字詞,講解一些文言文常用的句法,句式等。在文言文的授課中,很少有老師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手法,多是以講解為主,這樣更能夠讓學生很好地記憶。而現代文的教學則相對薄弱,只注重課堂分析,而對學生的情感態度的把握不太注重。

在調查中我還發現有經驗的老師進行教學時,課堂氣氛相對和諧。老師説本校的學生的記律較差,自覺性不足,如果氣氛過於活躍,課堂就會亂哄哄,難以剋制。而且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實際效果為達到但花去了大量的時間,從而影響教學進度。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來談一下語文學的情況。

在調查中,部分學生對我公開表示他們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不想學語文。他們認為語文從國小一年級到現在一直都在學,每天説的也都是母語。許多學生不明白學習語文的用處,而且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課文。現在的學生是多麼有個性,我想學好語文還是有不少好處的。畢竟在大學聯考時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況以後踏入社會後,要進行人際交往,好的表達能力是很受人歡迎的,語言能力在人生中的運用是少不了的。學生對現代化的教學手法一開始還是比較喜歡的,很感興趣,可是等時間一長也就無所謂了。有的學生告訴我,上課老師用多面體教學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時太快,記筆記記不下來,有時太慢,學生聽起來又感覺到無聊。甚至有的學生説,老師的方法太舊,因此影響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調查中,學生希望老師能關注他們。無論是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後進的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一致的。調查中有一個學生問我如何看待老師只關注成績好的學生,還問我今後要是當老師的話會不會也這樣。我回答他們説:老師關注成績好的學生是因為他們能聽老師的話,而一般情況下後進生的自覺性差,經常不聽話,自然惹得老師不開心。老師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體的實踐當中發覺,只要能多關注後進生,他們會很感動、進步很大。看來老師要用一種平等的心態去對待學生,多鼓勵後進生這一點對於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很重要,好的溝通有利於老師更好地教學,也有利於學生更加愛學習你所教的那門課。

有的學生説學習語文時有的老師不能補充很多的課外知識,只是講課本上有的內容,其實這些他們都能看得懂,若老師總是這樣的話,他們就會認為這樣的老師不怎麼樣,水平低,進而也就不再理會老師的講解,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語文成績就會有所下降了。他們希望老師在課堂上能講些和當前社會有關的東西,多補充一些課外的知識。

大部分學生喜歡那種上課幽默的,不愛批評學生的,能夠和學生很好相處的老師,他們都希望老師能夠多關注自己,即使是成績差的學生也這樣,這種願望甚至比其他學生更加強烈。他們希望老師多瞭解他們的真實的想法,寬恕他們的叛逆心理,同他們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師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氣勢去對待他們。而且,有的學生還喜歡關注老師,對老師的衣着,對老師日常工作中所發生的一些事情都感興趣。看來我們做老師的要好好和學生進行及時的溝通,以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學中更好地開展工作。

另外,有部分學生表示,對粵教版的新教材的內容難以體會。我覺得教材較多地針對大城市的學生,與發達城市的學生的經歷比較接近,山區學生的體會較少,難以把握箇中情感。

該校放學時間為4點20分,由於較早,學生在這段時間無所事事。雖然學生都表示考試的壓力大,有很多題目不會,但就不大會抓緊時間學習。平時課間課後厚很少去問同學問老師,這也是他們成績差的一大原因。

通過以上的調查,我認為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只有學生對他所學的科目提高興趣了他們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績。老師可以多組織一些語文活動課,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叫學生在自己的參與中意識到學語文的重要性。上課時老師可以多舉一些生動、形象的例子,讓學生有個直觀的感受,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枯燥理解。對課文的解析要深入淺出,例子能貼近生活,是當下發生的,人們關注的事情,這樣能更好地讓學生展開討論,進而使學生興趣更進一步。

二、正確對待現代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應用到現在的教學中去確實的教育的一大進步,它的直觀性、生動性、豐富性對教學有着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我認為在應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同時要把握一個度,過度地使用多媒體可能回引起學生的反感,這一點從上面的調查不難發現。對一些枯燥的課文,我建議能用多媒體教學,在課件中多製作一些圖畫、flash,這樣會讓學生一下子對圖片產生興趣,從而帶着好奇心去學習課文,枯燥的文本就會容易讓學生接受。而對於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課文而言,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多與學生互動,多讓學生參與進來,這樣就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同時希望教育部門能更多關注山區的教育,為山區邊遠學校增加教育設備。

三、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賞識每一位學生。無論學生的成績好與差,老師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這也是一個合格教師的基本要求。現在我們講尊重,不僅僅只是要求學生尊重老師,而且還要求老師尊重學生,作為一個老師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學生,學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對於成績差的學生也要積極地鼓勵他去學習,這樣的學生只要一有進步,就應該及時表揚,表揚是促使差生進步的一種好的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儘量少批評學生,以鼓勵為主,即使是批評學生時,也要注意方法,語言不要尖鋭刻薄,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有批評錯的地方也應該向學生道歉,這一點恐怕老師們很難做到,其實學生的寬容之心並不比老師差,真心地向學生承認錯誤的老師可能會更加受學生尊重的,我在實和調查的過程中就有這樣的感受。

四、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外,我認為語文老師能多參加學生們組織的一些活動。在參與中同學生交流,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對學生的組織成果給予肯定,這樣能和學生更好地融合。多主動同學生談心,做學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鴻溝,促進教育、教學更好地展開。

總之,以上就是我在這次實習期間調查的有關情況。其中有些看法也許不盡正確,但畢竟這是我通過實際調查得到的結果,我會從中吸取一些優秀老師的做法,結合自己實際的水平應用到今後的教學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堅持下去,多瞭解當下的教學情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我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但願我的想法能變成現實。

ZUI後對在本次調查中給予支持的老師們、學生們表示感謝!

教育調查報告 篇八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瞭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羣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繫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繫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從調查看,大多數孩子性格內心、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 想早點長大獨立, 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 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家庭教育情況。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國小文化程度及文盲的佔到60%。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於自己摸索的佔49.5%,從長輩那裏學來的佔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多半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繫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監護人,雙方無法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農村家庭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如農村家庭教育網絡不健全、已有家長學校作用發揮不夠好、有關領導和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培訓活動等,加上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着諸多困難和問題。

三、工作策略

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四、班主任的職責

作為班主任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些留守兒童身上,多給他們關愛。讓他們感受到愛永遠在他們身邊。

教育調查報告 篇九

一、調查對象、方法及過程

二、調查結果分析

“您認為人生價值主要體現在哪裏?”這個題目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題目中選擇“主要考慮個人利益”或是“説不清楚”的同學,選擇“A.為國家發展多做貢獻”的比例要遠低於平均水平;他們更多的會選擇“C.擁有和諧美滿的家庭”和“D.擁有權力和金錢”。極少數同學對“要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説法非常認同,但是選擇“有一定道理”和“不認同”的幾乎各佔一半,分別是44.4%和49.4%。同學們的價值觀可以説緊跟時代潮流,沒有出現大的偏頗,但是一部分同學存在的功利化趨勢也是不能忽視的。説明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受到多元文化的衝擊,“金錢至上”、“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和文化正侵蝕着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給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帶來了新的思考,也給我們教育者提出了嚴峻挑戰。

如何看待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際地位大大提升,大部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比較理性。我們認為對國家大事關注度低是同學們缺乏民族自豪感的一個因素,事實證明,這兩個變量的確正相關。第二十七題中“不關注”國家大事的同學,在第二十八題上73%集中在C和D兩個選項。

37.8%的同學表示對自己的愛國熱情影響最大的是“社會輿論導向”;19.0%的認為是“家庭的潛移默化”;36.4%的歸因於“課本知識教育”;6.8%的認為來自於“同學或者朋友”。愛國主義本就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面,校內外的實踐活動也是社會輿論的陣地。這説明學校在激發學生愛國熱情方面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們教育者要肩負起這一重要責任。

高職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已經感覺到或多或少的壓力,感覺“壓力較大”的佔30%,“一般”的佔57.2%。而他們解決壓力的辦法更多是傾向於“自我調節”,佔80%。高職學生面臨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課題,如高職生活的適應、專業知識的學習、交友戀愛等,由於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複雜的自身和社會問題,往往容易導致高職學生強烈的心理衝突,從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作為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上指導他們如何正確的面對壓力、困境。

“您是否認同高職學生拖欠助學貸款是不誠信的行為?”很多寒門學子在求學之初就受益於助學貸款,卻在學成之後拒不償還,這種道德和誠信嚴重缺失的行為,在高職學生眼中竟變得很好“容忍”。A、B兩個選項為正向選擇,C、D為負向選擇,它的兩個負向選擇加起來佔50.8%,對拖欠助學貸款行為的容忍極有可能讓他們自己也變成欠債不還的人。

三、對策及建議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以及對問題背後的原因探究發現,高職學生大多能堅持主流的價值觀,有積極的人生態度,但同時存在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思想。他們主張個性、心態開放、真實但不夠成熟、愛國但馬克思主義信仰淡漠,學習方向明確但自控能力不足,環保意識和社會公德強烈,但是行動力不足。這些現象的產生除了學生的個人原因外,還與社會環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有關。針對當前高職學生出現的新問題,要思考和研究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養成教育成為我們選擇的途徑,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加強對高職學生的養成教育。

(一)深化思想,文化先行。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學習理念和生活行為有着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建設校園文化上,應着重構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訓文化、校風文化、學風文化、校歌文化等;二是環境文化,包括格言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餐廳文化和宿舍文化等;三是制度文化,包括學生守則、一日行為規範、雙休日管理辦法、綜合素養評價等;四是陣地文化,包括校報、校刊、校園廣播站、網站、宣傳欄等。融合先進思想道德、優秀傳統文化和校本教育資源,體現人文關懷,努力培育特色鮮明的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自覺地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和使命感,實現文化育人。

(二)豐富學習,授人以漁。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本質上講就是把教學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即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平等、自由、愉悦的學習環境中,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能主動地、積極地、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中。我們倡導豐富多彩的大課堂,並非指知識量如何之大,而是激發學生的探究心、好奇心、求學心,老師需要像導演一樣,引導學生在大課堂中自我學習。知識可能被遺忘,但能力卻伴隨終身,授人以漁的本質就是養成教育。養成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三)表率生活,榜樣力量。在高職學生養成教育中,要善於發現並運用正面典型的力量,在潛移默化中感召學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學生。這是我們培養學生正確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的主要做法,比如説女教師、司機和警衞戰士等“最美”人物的出現,以及其他許多好人好事的顯現,讓學生看到社會上閃光的一面。為了更好地發揮這種示範帶動作用,除了社會上出現的英雄人物、先進人物以外,還應該樹立高職學生身邊的榜樣人物,如學習上成績優秀或是生活中自強不息的學生。這些更加貼近學生的事例使高職學生無形中接受心靈淨化,發揮養成教育的作用。

高職學生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養成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並使之成長”,這種培養類似於養育,通過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和幫助高職學生良好素質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並持之以恆。我們正是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問題,然後經過一系列探索來找到養成教育這個最優化、最有效的途徑來解決問題,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伴隨他們成長、成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j4yl7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