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社會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社會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社會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社會調查報告 篇一

調查目的:

時下,大學生通過利用課餘時間找份兼職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打暑期工、實習體味生活已經成為了一股熱潮。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掙錢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卻認為掙錢並不是大學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學把打工看作是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許多學校也積極鼓勵大學生多接觸社會、瞭解社會,一方面可以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積累工作經驗對日後的就業大有裨益。通過調查可以瞭解當代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學生生活實踐情況,從而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大學生社會實踐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解決方法,使大學生能正確對待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見真知。在往後實踐中能更好地接觸社會、實踐自己的專業技能,尋找發展的機會。

調查對象:

大學生成長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大學生社會實踐已成為培養合格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決不能忽視或放棄大學生社會實踐。因此這次調查就選擇了在讀大學生50名,其中重慶大學20名,西南大學10名,四川外國語學院10名,西南政法大學5名,重慶交通大學5名。年級分別為大一學生5名,大二學生30名,大三學生15名。

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通過對大學生有否參加過暑期工、兼職或實習,最想參與何種社會實踐,所參與的打工或實習是否與所學專業相符,能否體現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及在工作或實習中獲得了什麼等問題進行展開。

調查方法:

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

調查結果:

從調查中發現,許多大學生都認為兼職是大學生的第二個“課堂”,通過兼職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存在就是合理”,職業沒有高低之分,無論什麼職業都有其可取與不可取之處,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學生覺得只要是能夠賺錢的工作,就可以去試一試,品牌代理,促銷等以前不會是大學生從事的工作,現在都成為了大學生們可以接受的工作。

社會調查報告 篇二

從各方面統計和估算的數字分析,廣東人過春節花錢越來越大方。在廣州一大學做教師的小彭稱,因為供了一套房,加上孩子上學,所以一家人春節花費還是比較節省,但即便如此,置辦年貨加上親戚、朋友、同學人情走動,還是花去7000元。在白領階層中,小彭的錢花得還不算多。今年天冷,又為逛商場多吃多穿多花費再添一把火,幾乎所有的消費場所全面火爆,春節前後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消費時段。

廣州市的天貿南大、廣百集團等百貨公司,今年春節期間投放市場的商品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20%以上,而銷售增幅也同樣超過20%。其中,廣百七年級至初七銷售額達3365萬元,增幅達45.5%,這説明雖然供應量大了,但需求量也在增大。而友誼百貨1月前28天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0%,王府井這28天的銷售額已達到去年一二月的銷售總和,相當於去年全年銷售額的1/3。 省經貿委市場流通處羅房樞説,今年春節來得早,從元旦開始市場已開始啟動。在前後持續約一個月的春節消費月裏,全省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零售總額上漲約30%,達到600億元。分攤到全省近8000萬常駐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費近800元。這還是一個較保守的測算 數字。

橫看豎看春節地位有變

消費雖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並不是用金錢能買得到的。

説到年味,人們的眼前常常會浮現這樣經典的傳統圖景:風雪夜歸,闔家團圓,圍爐夜,守歲至明,開門三聲爆仗。新年遊,看花市,百戲競陣,貨郎蟻集。然而年復一年,這樣的簡單圖景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暨南大學商學系主任楊建華認為,花錢更多,但品味年味更難的原因很多:

其一,將春節的過去與現在縱向相比,過去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雖然現在仍是這樣,但隨着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過年消費遠沒有過去那麼高度集中。如果劃曲線圖,過去的曲線更陡峭,現在則平緩得多。

其二,將春節放在全年中橫向來看,過去的文化較為傳統單一,春節地位高企,現在東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現代文化薈集,一年大小節日隔三差五就有一個,衝擊了春節的傳統地位,使得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不再那麼神聖化。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傳統觀念更是淡薄。

一位消費者對記者表示:"該買的總是要買!和其它日子一樣,春節只是給了自己一個花錢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換上新衣裳,餐桌天天都能擺上以前過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小時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極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沒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年"有什麼特別。

別樣消費沖淡年味

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天地等許多傳統過年習俗,現在已經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和標籤。在新興消費觀念的支撐下,日益興起的別樣消費正在逐日沖淡年味。

當然,過年辦年貨,全家老少買新鞋新衣等傳統消費需求仍然存在,且還在增長。以廣州酒家集團為例,其年宵品市場投放量比去年增加了50%,仍是供不應求;傳統年貨一條街也是各商場、超市的保留"節目"。但是年貨製作的社會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飯的酒店化,極大地衝淡了傳統年味。或者説,這過年味"不地道"了。

社會調查報告 篇三

端午節到了,不少人家中都會有粽子。慶祝端午節不僅吃粽子,還會賽龍舟,放河燈等等。那端午節的來歷和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你們知道嗎?不知道?那就讓我告訴你們吧!

下午,我到街上去問了一些公公婆婆,一些婆婆説:“端午節的來歷是紀念一個叫屈原的人,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十分傷心,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以免讓蛟龍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一些公公説:“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問起公公婆婆們關於一些端午節的食品和賽龍舟的時候,他們説得更起勁兒了,他們説:“端午節的食品和賽龍舟到現在已經成為人們過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東西了,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人們總會思念起屈原,在微微的月光下,訴説着對世間的美好願望……

社會調查報告 篇四

一、調查的背景

消費觀是價值觀的體現,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消費羣體其消費觀將直接影響其今後的生活觀念。現在網上的各種評論主要都是對當今大學生的消費進行批評的,這引起了我對大學生消費現狀的興趣,於是我於20xx年10月22日晚在浙江理工大學10號樓及浙江哩工大學學生寢室對一百餘名同學做了調查。此次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104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100份。

二、數據分析(在附錄中已附上調查問卷及調查原始數據)

在此次調查中被調查的一百名同學中有42名男生58名女生。總體上接受調查者中有79%的同學每月的消費在500到1000元之間。

這些被調查者有82%的同學經濟完全來源與父母,有11%的同學的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給予幾獎學金,還有少數同學的經濟來源是自己勤工助學或學校等機構的補助,其中女生拿獎學金幾自己勤工助學的比例比男生要高。在電話費的消費上女生普遍要比男生高,但在網費的花費上男女生的比例相當,但男生上網時間普遍比女生長,消費相當主要是因為男女生帶電腦的比例相近(我校拉網線後網費每月39元或42元不計時間)。在被調查者中有58%的同學表示其每月的戀愛經費為0元,在有戀愛經費支出的同學中也只有個別同學的消費在300元以上。在服飾消費上女生要大餘男生,但大體同學的消費都在100到200元之間,而且百分之90以上的同學表示服飾只要適合自己就行沒必要在乎是否為名牌。在娛樂方面消費主要在100元之內。在自己生活費開支的主要方面有一半以上的同學的一年消費在5000到10000之間。有7%的同學消費在3000之內。被調查者中有73%的同學認為自己的消費是合理的,還有27%的人認為自己的消費不合理。在認為自己消費不合理的同學中中有30%的同學表示非常希望對自己不合理的消費進行改變,48%的同學表示希望,另外有19%的同學對此表示無所謂。在“是什麼影響自己的消費觀”上有36%的同學認為是家庭教育有45%的同學在家庭和同學之外選擇了其它,他們中的多數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是認為他們的消費主要是由具體情況而定的。

三、對大學生消費觀原因分析及建議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羣體,大學生消費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庭的影響,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且現在的在校大學生都為80後,除來自農村的同學中的一部分同學外其他同學基本都為獨生子女,多數家長都是在盡力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所以大學生在消費支出上不必擔心透支於是就很少有同學會去計劃自己的消費,不計劃也就導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支出。

2、大學生價值觀,現在大學生主要集中年齡在18到22歲之間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價值觀,一些年輕人容易趕新潮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且會產生與同學攀比的心理。而且大學生剛步入社會易受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但大學生作為有自己獨立思想的社會羣體,部分大學生也會自我調節自我約束,這部分大學生能自己尋找自己的平衡點,自己分析自己的價值觀問題,也就會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體現,這些學生就能體會父母的不容易於是就不會在平時生活中大把胡亂話錢。

3、在此次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消費明顯偏少,導致此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現在大學生對大學期間的課外積累的不重視,這部分學生中有一部分認為大學的學習僅僅是以最後的大學畢業證書為目的,有部分同學認為當今中國現行的大學教育制度不適合自己,現在的社會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他們錯誤的認為不學習去做別的就會有出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在各方面技術的發達,如電腦的普及使的大多數大學生都在依賴於課本及老師,更多的是自己去尋找自己去學習,這也就減少了同學們在購書上輔導課等的開支。

4、學校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學校積極提倡節約這對在校學生的消費觀形成將起積極的作用。學校尤其是大學的教育對學生的一生都有影響,學校不僅要教書,更要以育人為目標。

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也就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與協調。

首先作為父母現在大學生已經步入成人的行列,作為家長應當讓自己的孩子儘早的懂得生活的不易以及工作的辛苦讓自己的孩子對生活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不要在將自己的孩子像公主王子似的寵着,那樣會使得大學生生活在温室裏無法瞭解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對此學校應加強對在校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的調查,以便及時瞭解在校學生的心理動態,並進行及時的引導。作為大學生自己也不應該在一味的依賴父母與學校應當自己學會自立,對一些不良的行為及習慣提出抗議並積極的調整自己,多計劃自己的生活,多體驗生活。

四、經驗及總結

當代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接幫人,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情況反映了新一代青年的消費觀關係到國家的未來,同時也和青年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此次調查由於時間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只在我校小範圍內進行因此我也只是對我校在校大學生的消費情況進行了粗略的瞭解,看法難免有些片面,但在此次調查中我自己個人的收穫確實很大。

此次調查也讓我對我們的消費觀進行了思考,我們大學生在父母老師的庇護下長大,現在的大學生基本都出生在80年代末,用一個現在流行的詞——80後。現在對80後的消費評價基本是批評性的,有人説80後是揮霍的一代,出生的時代對80後的影響使得80後存在虛榮,享樂主義,自理能力差等缺點,但80後也有着自己特有的優點如做事憑感覺,不喜歡複雜的人情是非,80後的不成熟主要是因為社會閲歷的不足相信在經過磨礪之後現代的大學生將會以自己嶄新的一面來面對社會的考驗。

社會調查報告 篇五

一、題目內容:一場“偷菜”遊戲引發的對年輕人社交活動的思考。

二、調查主角:目前一款名為《快樂農場》的遊戲非常受歡迎。隨着時代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生活也在發生變化。生活從未像現在這樣豐富多彩,、、和等網站可以讓我們結識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知識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歷史、地理、外語、博物館……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網絡正在佔領我們的生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知識水平一點也沒有提高,我們的知心朋友一點也沒有增加。

三、受訪者:來自同一所學校的學生、高中生、銀行職員、醫院職員和(18-25歲)

四。調查地點:瀘州市江陽區大山坪社區

五。調查方法:

1、在線問卷調查

2、實地問卷調查

六。調查時間:xx年12月19日

七。調查員:高明雪諾。: 0864602028

生活繁忙,城市擁擠。在熱鬧的生活中,找一個可以安靜種菜的花園,養幾隻雞,養一隻狗守護你的花園。然後,沒事的時候,就趴在朋友家門口,方便的時候帶點吃的回來。這就是目前年輕人玩的火熱的“快樂農場”。

有些年輕人説,我們偷的不是食物,而是生命。我們有朋友,朋友有菜地,所以我可以蓋漂亮的房子,拓展更廣闊的領域。但就是這樣一個遊戲,很多人失業了。有的護士為了“偷吃”忘記給病人打針;有的同學半夜設鬧鐘“偷吃”;一些白領因在辦公室偷食物而被公司開除。結果,生活變得黑暗。

無論是《快樂農場》的遊戲魅力,還是豐富多彩的社交網站的誘惑,我們都不得不承認,互聯網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據了太多的空間。但是我並沒有利用好這樣的資源來進一步充實自己,只是在網上做一些娛樂活動。我覺得我們正在進入另一個黑暗無知的時代。

(一)調查計劃

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瀘州市江陽區大山坪社區和“校園貼吧”進行了實地問卷調查和網上問卷調查。主要問題如下:

1、你在玩快樂農場遊戲嗎?

2、你有博客和社交網絡賬號嗎?

3、你每天花多少時間上網;

4、你訪問時間最長的網站是什麼?

5、你每天看書多長時間;

6、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需要多少時間;

7、每年旅行的時間。

8、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嗎?

(2)得出結論

調查數據顯示,年輕人訪問時間最長的十個網站中,有九個是社交網站,朋友數量驚人。有些騰訊賬號有幾百個好友。55%的學生每週花在作業上的時間不到一個小時,他們每天花三分之二的時間在網上。幾乎所有收到調查的人都在玩快樂農場,但花在郊遊和與家人聊天上的時間少得可憐。每天只有大約1/5的人花時間看書。許多年輕人知道父母的年齡,但他們不能説出他們的確切出生日期。

每天花在網絡上的時間越來越多,但是積累的知識卻很少。人們以為再也不用把一些時代的知識和信息放在自己的腦子裏,想知道的就在百度下面。其實當代年輕人的無知往往是不可想象的。現在有了互聯網,年輕人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互相厭煩。他們10點還在網上聊天,分享照片,發短信,永遠不會分開。

(3)原因分析

不是他們的錯,當然也不是時代發展的錯。只是這些網絡工具太吸引人太好玩了,讓我覺得很難拒絕。年輕人思想太豐富了。他們思考性、死亡、孤獨和焦慮。他們必須找到盟友,穩定自己。然而,做到這一切的有效方法是模仿別人。這就是“同輩壓力”。你知道一個大學生為什麼寫博客嗎?因為是他們的朋友寫的。你知道為什麼社會上的年輕女性要紋身嗎?因為她的朋友做到了。年輕人最怕的是被同齡人孤立。對他們來説,沒有什麼比被孤立更糟糕的了。這可能就是他們一起花那麼多時間上網的原因,也是他們需要一天24小時膩在一起的原因。

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平均每週發送500條短信。為什麼?因為他們的社交生活是多變的,可能上完一節課,他們就會發現收到了分手信息。現在的年輕人都是短信分手,所以坐在椅子上靜靜的看小説。他們必須時刻注意他們的朋友在做什麼,否則他們會緊張。其實他們根本不喜歡這種生活,但互聯網時代就是這樣。離開網絡,就失去了整個社交生活。

(4)經驗和體會

“和朋友聊天打籃球,但是我會一個人回家吃飯寫作業。一天中很少有一段時間是我在自己喜歡的書裏,思考或者和父母在一起。耐心聽長輩講外面的世界。沒有太多的激情碰撞,沒有一羣朋友,但絕對是一兩個知己。”。這就是上一代的青春生活。

現在年輕人上學,上班前都要偷吃。他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網站,看看交友網上有沒有朋友更新了日誌。讓學生集中精力整理自己在網上的個人空間,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朋友關注自己。

老人總是説得很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真誠”。而不是現在在網上偶遇,然後和虛榮比較。社交網絡交流只發生在年輕人之間,很難學到更多的生活經驗。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書永遠是最重要的。在業餘時間,我們應該背誦唐詩,讀名著。我們身邊不僅僅是娛樂。作為一個當代年輕人,我們應該保持書籍和閲讀的價值。書永遠是你的老師,永遠是你的知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ykgnn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