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全力推動武岡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力推動武岡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力推動武岡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力推動武岡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武岡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範志鋒

一、中國經濟總體情況

1.中國經濟的世界地位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在2014年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按名義GDP總量來計算,中國在2018年已達到美國的66%,2020年達到美國的73%、首次突破百億元;自2013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

2.中國經濟的特點

一是經濟增長潛力足。在人口規模上,我國有14億人口、約9億勞動力、有7億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人力資源極為豐富;在空間結構上,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差異明顯、區域互補性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羣正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和梯度效應;在資本積累上,我國儲蓄率長期保持在45%左右的高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雄厚資本支撐

二是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被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輝煌成果所證明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我國也將沿着這條道路去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從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形態,更有利於不同市場主體取長補短、相互協作,發揮好各自優勢。這次抗擊疫情,更是充分展示了我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制度優越性在此次抗疫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為抗疫付出了約1000億資金,舉全國之力,345支國家醫療隊、4.26萬名醫護人員支援武漢。武漢封城76天,使潛在感染人數減少了96%,全國各地醫療物資捐助武漢,一個省對口援助湖北一個地區,這所有的一切,唯有在中國社會主義體制下,方能實現。武漢封城對中國遏制新冠疫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如此嚴格的封城,在西方資本主義的體制下很難做到,也可以説,是不可能的,正如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所言:“我一生從未見過這樣的動員”。

三是消費市場規模巨大。目前,我國具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市場潛力,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我國製造業門類齊全,多項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股市、債市、私募股權投資規模都位居全球第二;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1萬億元;已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消費市場。正是基於我國龐大的市場,為新技術的研發、創新、試錯,提供了廣闊的場景和試驗應用空間,因此,新技術湧現的概率就更高,同時也為各種新型技術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試錯機會。

四是韌性強、迴旋空間大。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中國經濟總量、規模持續擴大,因此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明顯提升。去年一季度,儘管受到新冠疫情衝擊而導致我國經濟出現負增長,但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韌性強、迴旋空間大,使得我國經濟能夠迅速恢復,走出困境,疫情帶來的衝擊,無法撼動中國市場的自我良性循環,居民消費升級、城鎮化與工業化的推進,以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都將為中國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五是宏觀調控能力強。中國政府擁有強大的經濟調控能力、充足的政策工具和廣闊的政策空間,這決定了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目前中國政府債務率不到60%,預算赤字率沒超過3%,各類貸款平均加權利率依然維持在5%左右,由此保證了我國政府可以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持續展開有彈性的“六穩”政策;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除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還有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等,政策維度更多;我國宏觀政策空間更大,每一項政策工具都有較強的縱深度。此外,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比西方國家更多,特別是在面對風險挑戰和突發事件重大沖擊下,政府政策工具豐富,調控更從容。

3.“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規劃中特別提到:發展縣域經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推動種養加結合和產業鏈再造,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壯大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民宿經濟等特色產業。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商貿流通、檢驗檢測認證等平台和智能標準廠房等設施,引導農村二三產業集聚發展。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二、什麼是縣域經濟

1.縣域經濟的概念:

“縣域經濟”概念是基於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踐產生和發展的。這一概念最早誕生於1986 年在江蘇省崑山縣召開的“全省縣域經濟理論討論會”。這次會議從物資部門的角度探討了縣域經濟發展問題,並隨後以會議成果綜述的形式予以發佈,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反響。但是,到20 世紀90 年代初,人們還是同時使用“縣經濟”、“縣級經濟”、“縣域經濟”等概念。直到2002 年10 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壯大縣域經濟”後,人們才逐漸放棄了對“縣經濟”、“縣級經濟”概念的使用,轉而使用“縣域經濟”這一專屬名詞。總的來説: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基本範疇、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備並與縣域外經濟聯結互動的一種區域經濟。

2.縣域經濟的特點:

一是綜合與本源性。縣域經濟集三種產業於一身,包含着諸多產業部門和非產業部門,涉及國民經濟的生產、流通、消費、分配等各環節,是功能相對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縮影。在縣域經濟中,縣城中心區往往經濟、社會功能齊備,具有一般城市的雛形,對周邊鄉鎮、村社的經濟發揮着輻射帶動作用;縣域往往還有具備一定發展基礎的小城鎮及其他類型的小區域經濟,包括各類經濟部門、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及個體經濟等多種經濟形態,依託這些小城鎮等形成的各類小區域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又影響帶動着村社經濟。由於縣域經濟與國民經濟中的諸多產業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及消費存在着大量密切的關聯關係,因而形成了本源性特徵,並由此奠定了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基礎性地位。

二是非完全系統性。相對於城市經濟系統,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體中的兩個子系統之一,因而具有一定的系統性。這種系統性不僅體現於縣域經濟內部,而且通過不同縣(市)間經濟的競合關係得以展示。同時,縣域經濟的系統性又是非完全的,即由於自然資源、資本、技術、人才、信息、市場等多方面限制,大部分經濟活動不能在縣域內完成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全過程,因而縣域內不能構成具有完整功能和統一運行狀態的經濟系統。

三是自主與開放性。所謂自主性,是説縣域聚居着最基本的居民羣眾特別是農民,這些居民的生活條件還不寬裕,縣域經濟從產業結構、產品生產到銷售在一定程度上是圍繞着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需要來組織和運行,參與域外經濟循環的程度還不夠高;同時,雖然在國家和省、市宏觀調控下運行,但縣域經濟的產業佈局和要素流動大部分是通過政府行為來協調,政府主導、統籌安排經濟社會資源的痕跡在縣域較為明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放的市場不會在行政區域的約束面前止步,縣域經濟同樣受到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支配,加之其所具有的非完全系統性特別是在原材料供給與產品市場需求上的對外依賴性,縣域必然在超出自身行政區域的更大範圍內甚至是全國、全球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參與經濟循環,因而日益表現出開放性特徵。

四是地域與農村性。一方面,國民經濟運行中的相當一部分活動發生在或者依靠縣域這個特定範圍,且縣域的形成具有明顯的歷史、地理、自然、社會等地域性特徵。另一方面,農業、農村、農民往往是脱胎於傳統農業社會的縣域經濟社會的基礎和主體,縣與“三農”有着天然的血脈聯繫。即使是在當代,縣域及其經濟涵蓋“三農”的狀態也並未發生根本改變,由此,農村性成為縣域經濟的基本特徵。未來,隨着城鄉統籌進程的加快特別是經濟開放度提升,縣域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特徵將趨於強化,但其區別於城市經濟的地域性與農村性底色將難以抹去。

五是差異與特色性。從自然條件分佈狀況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資源及歷史文化等在各地千差萬別、複雜多樣。有的是資源大縣,富含石油、天然氣、金屬等礦藏,同時有很多縣(市)資源貧瘠,一無良田、二無礦藏、三少資金,差異懸殊;依託不同縣情,有的重點發展工業,有的重點發展農業,有的以旅遊為主,有的以貿易為主,還有的以服務業為主,主導產業各不相同。同時,受經濟自身發展規律、區位特徵與競爭力、鄉風民俗與創業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縣域經濟發展已然呈現出了極強的差異性特徵,實踐中,這種差異性又往往具體演化為縣域經濟鮮明的特色性。

六是低端與弱勢性。就是説,在國民經濟整體中,相對於城市經濟系統,不論從靜態意義上的政治資源、經濟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角度看,還是從動態的經濟要素流動趨勢看,縣域及其經濟都是一個明顯的薄弱帶。由於國家政治資源呈“倒金字塔”形分佈,從中央經省、市(地區)向下,及至縣(市)、鄉鎮,掌控的政治資源達到最弱狀態;除自然資源外,縣域經濟資源的佔有在國民經濟系統中處於低端位置,在交通、通訊、金融、信息、科技、人才等各類發展要素的擁有上表現尤為突出;更多由於“人往高處走”這隻“看不見的手”的無形拉動,不僅縣域以外的人才較少到縣域置業發展,本地人力資源也外流嚴重,尤其是在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的今天,不少農村地區常住人口甚至成了“613899” 部隊(61指的是兒童、38指的是婦女、99指的是老年人),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文化團體等重要的科技、教育、文化資源基本上是“零擁有”,縣域居民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進取精神等諸多方面顯著落後於現代文明;縣域經濟被動跟跑於省域、市域經濟中的更大增長極之後,各類經濟發展要素磁石般湧向大中城市和發達地區,縣域成為“冷清帶”。低端與弱勢性決定了縣域經濟在尋求發展中全方位遭遇艱難的必然性。正確認識這一特徵,才能抓住縣域經濟本質,正視發展中正在面臨或將會遇到的困難,進而科學地謀劃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同時,從現階段情況看,縣域經濟要彌補弱勢、增創優勢、贏得新發展,尤其離不開上級宏觀傾斜和支持。

3.縣域經濟的地位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再加上其行政管理上承上啟下的作用,更加凸盈了其發展和壯大對整個社會安定和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中央在“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壯大縣域經濟”,隨後又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這充分表明縣域經濟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政府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増速明顯,2010年中國縣域經濟總量和首次超過國民經濟整體的日50%,此後縣域經濟發展繼續増速明顯,2012年其所佔比重高達到51.91%,發展到2015年,中國縣域GDP總量佔全國GDP的比重達到63%。

三、如何發展武岡縣域經濟

(一)武岡縣域經濟現況

1.綜合

202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721925萬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長4.1%。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580836萬元、385599萬元、755489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0%、4.5%、4.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0.3:23.5:46.2調整為33.7:22.4:43.9,一產業比重上升3.4個百分點,二產業比重下降1.1個百分點,三產業比重下降2.3個百分點。

2.農業

全市實現農林牧漁增加值586998萬元,同比增長4.0%。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9.48萬畝,各類糧食總產量44.8萬噸,同比增長0.9%,其中水稻總產量35.89萬噸,同比下降2.4%;玉米總產量7.05萬噸,同比增長24.1%;油料總產量2.26萬噸,同比增長11.12%;水果總產量13.06萬噸,同比增長3.32%。畜牧養殖業持續發展,完成產值406622.6萬元,同比下降0.1%。年內出欄肉豬72.5萬頭,肉類總產量6.57萬噸,同比下降4%。林業和漁業發展平穩,分別完成產值15281萬元和17837萬元,同比增長4.4%和-2.5%,水產品總產量6995噸,同比下降3.08%。完成造林綠化2.67萬畝,林木綠化率達44.29%。完成投資6736萬元,建成高標準農田4.21萬畝。新增武岡市醫藥有限責任公司、武岡市家家康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湖南博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省級龍頭企業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9家。實現特色產業總產值42億元,新增綠色食品認證產品企業6家、產品17個,連續7年評為“全國豆製品加工50強縣(市)”,“武岡銅鵝”地理標誌產品申報成功。全年共投入扶貧資金52971.52萬元,2019年末貧困人口為91854人,經動態調整,2020年末貧困人口為91463人,全市所有貧困人口均已脱貧退出,農村貧困家庭轉移勞動力40596人。

3.工業和建築業

全市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全市共有規模工業企業97家,規模工業實現營業收入815883萬元,同比增長15.5%;實現利潤33847萬元、利税44272萬元,分別同比增長24.2%和24.3%;虧損企業4家,企業虧損面為4.12%。全市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工業企業60家,其中過億元的33家。工業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61.7億元,同比增長10%。全年實現新招商企業40家,新開工企業21家,新竣工企業11家,新增園區規模企業16家。新建標準廠房40萬平方米,投產28萬平方米,簽約企業17家,建成投產12家。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69218萬元,同比增長5.0%,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91.1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15%。

4.旅遊和城市建設

全市各景點共接待國內外遊客433.2萬人次,同比增長-17.6%,實現旅遊收入424000萬元,同比增長-13%。雲山景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有序推進、嗨花弄建設邵陽唯一玻璃滑道項目、擬投資50億元都樑文化旅遊休閒特色小鎮項目正式開工,與現有古城連成一片,打造成為湘西南特色古城。城市建成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積12.18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93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39.48%、綠化覆蓋率41.33%;供水能力12.6萬立方米/日,自來水普及率97.82%;液化氣儲存能力150噸、天然氣供應量1453.41萬立方米,燃氣普及率97.6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06台,出租車129台,網約車65台。

5.存在的問題

一是發展動能仍顯不足。經濟總量偏小、結構還需優化,優勢產業的支撐力和帶動力不夠,產品在市場的不可替代性弱。二是體制機制仍需優化。一些重點領域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還需進一步增強。三是行政效能仍需提高。少數幹部作風不實、擔當不足,庸政、懶政、怠政現象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武岡的“十四五”規劃

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30億元,年均增長7%以上,進入邵陽市第一方陣;財政總收入16億元左右,年均增長6%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10億元,年均增長5.5%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突破28億元,年均增長7.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70億元,年均增長13%;進出口總額達到9000萬美元,年均增長25%;利用內資、外資年均增長15%;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萬元以上,年均增長12%;產業結構調整為25:20:55。

高地。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強化技術攻關,促進創新轉化,形成先進成果,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力。搭建創新創業載體,整合園區、基地和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種資源,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的雙創示範基地,佈局一批便捷開放的眾創空間和“星創天地”,扶持一批雙創社區。集聚高端創新人才,堅持重點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培養實用型人才並舉,完善企業經營和黨政管理人才培育機制,着眼於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營造優良的用人環境,最大限度地釋放人才紅利。

3.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打造湘西南改革開放高地。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全面落實支持市場主體發展各項政策措施,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完善經濟治理體系,深化財税體制改革,完善税收和預算管理制度,着力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以減少生產要素供給抑制、提高生產要素供給效率、降低生產要素供給成本為中心,營造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全面激活微觀主體創新創業創造潛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4wmnn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