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於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調研報告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於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調研報告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於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調研報告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於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門源縣按照統籌推進城鄉就業的總體部署,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業難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緩解,就業局勢明顯好轉,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的重要論述,對就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研究當前基層人力資源的現狀及特點,分析現階段存在問題和原因,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讓更多的勞動者提高收入,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獲得感是我們面臨的首要任務。

一、基本情況

門源回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轄4鎮8鄉(純牧業鄉2個、半農半牧鄉2個、農業鄉鎮8個),109個行政村,截止2016年底,全縣總人口16.27萬人,農牧區總人口13.99萬人,佔全縣總人口86%,(一)勞動力基本情況。全縣勞動力資源:全縣農牧區勞動力73868人,佔農牧區總人口的52.78%,其中:男性43318人,女性30550人,分別佔總數58.61%、41.39%;國小以下文化44483人,國中文化26258人,高中文化2356人,大專以上771人,分別佔總數的60.22%、35.55%、3.19%、1.04%。貧困勞動力資源:全縣貧困勞動力4988人,佔勞動力總數的6.8%,其中:男性2962人,女性2026人,分別佔貧困勞動力總數的59.4%、40.6%。國小以下文化程度3547人,國中1237人,高中145人,大專以上59人,分別佔總數的71%、24.8%、3%、1.2%。

(二)轉移基本情況。轉移去向及地區:全縣年轉移就業3.7餘人次,佔農牧區勞動力總數的45.17%。轉移的主要地區:省內海西州、玉樹、果洛、海南等地,從事的主要工種有電力、道路、橋樑、礦山;省外西藏、新疆、江蘇、廣東、山東等地,從事的主要行業有建築、石油、電子設備及器件加工、水產加工及餐飲等。轉移勞動力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分佈:男性23528人次,佔轉移總數的63.59%。其中:16-35歲19500人次,佔轉移總數的52.7%;36-55歲6497人次,佔轉移總數的17.56%。女性13474人次,佔轉移總數的36.41%。其中:16-35歲8384人次,佔轉移總數的22.66%;36-50歲953人次,佔轉移總數的7.08%。國中以下文化程度32500人次,佔轉移總數的87.8%。

(三)全縣農牧區勞動力基本情況分析。一是整體文化素質較低,就業半徑小。調查顯示,全縣農牧區勞動力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的只佔1.04% ,95.77%農牧區勞動力只有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從轉移就業情況看,國中以下文化程度轉移的分量還是較大,向省外城市轉移的程度還是較低。

二是就業觀念相對滯後,轉移就業意識尚需增強。調查顯示,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率僅為50%,絕大部分仍從事農業生產或是季節性務工。尤其是貧困勞動力自身政策依賴性強。部分貧困勞動力因過多依賴政策扶持,存在等項目、等幫扶,甘願當貧困户的“等靠要”思想。同時,部分貧困勞動力因在家照顧老人孩子等原因,外出轉移就業積極性不高。三是勞動技能低,求職意向偏向就業層次低的崗位。調查顯示,簡單體力勞動仍是農村勞動力求職的主流,據統計,全縣由勞務經紀人、派遣公司等組織帶領轉移就業9238人中,通過技術實現就業的僅佔16.55%,這説明勞動技能影響就業意向和就業層次。四是培訓意向過於集中。在培訓意向中列前三位的是汽車駕駛、挖掘機、電焊工,分別佔2018年技能培訓計劃總數的31%,14.5%,9.3%。從總體來看,農村勞動力大多對市場就業需求不瞭解,急功近利心態較重。

(四)轉移就業產業分佈情況。截止目前,全縣轉移就業28639人(次),其中:第一產業5094人次,第二產業12894人次,第三產業10651人次,分別佔轉移就業總數的17.78%、45.02%、37.2%。

(五)種養殖示範點建設情況。我縣在農牧部門登記備案新型農牧經營主體386家,其中專業合作社220家、家庭農牧場166家。2019年新培育新型農牧經營主體22家,其中合作社8家,家庭農牧場14家。依託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工作,建設油菜和飼草2個科技試驗示範基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範、展示,在泉口鎮後溝村門源縣盛農專業土地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示範建立加燕2號新品種飼草生產基地780畝,在西灘鄉納隆村門源縣西灘光明家庭農牧場示範建立青油,21號油菜示範基地300畝。通過基地示範,每年現場培訓以科技示範户為主的新型農牧民400人次以上,實訓效果明顯。

、採取的措施

(一)堅持三個到位,夯實就業扶貧工作基礎。一是組織領導到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把其作為增加農民收入、減緩農村就業壓力的一項“興農產業”來抓。成立了以縣委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就業再就業和促進教育兩後生再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各部門職責,協調推進就業再就業各項工作。同時,與各鄉鎮也相應成立了機構,抽調了工作能力強,有責任心和事業心的幹部專門抓本區域內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宣傳、報名登記等工作,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層層有人管,級級有人抓。初步形成了縣、鄉二級聯動,政府統一領導,人社部門牽頭,財政、發改、住建、扶貧、林業等部門齊抓共管,工會、婦聯等羣眾團體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為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二是調查摸底到位。在每年開展培訓前,聯合鄉鎮,通過充分發揮駐村幹部、村警、貧困村扶貧工作隊等基層力量,採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開展培訓需求及就業意向調查工作,做到了台賬清、培訓需求清、就業意向清。根據市場需求和技能培訓意願,合理設置培訓課程,確定培訓工種,最大限度的滿足貧困勞動力培訓需求,進一步增強農牧民的就業創業能力。三是宣傳動員到位。通過廣泛宣傳、外出考察、典型引導等多種方式,引導廣大羣眾牢固樹立勞動致富的新觀念。每年按期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服務” 進村入户活動,積極與用工單位聯繫,廣泛蒐集、認真篩選用工信息,通過微信公眾號、縣電視台、勞務信息專欄等渠道,廣泛發佈崗位用工信息,及時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真實可靠的勞務信息,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性。同時積極開展就業創業、勞動維權等相關政策宣講,大力宣傳外出務工先進致富典型,通過政府指導,政策引導,激發內生動力,激勵和引導廣大農民大膽走出去,實現就業創業。

(二)開展二類培訓,提升貧困勞動力整體素質。一是提升培訓質量,大力開展技能儲備培訓。我縣不斷擴大農牧民勞動技能培訓規模,進一步拓寬農牧區富餘勞動力轉移渠道。將技能培訓與脱貧攻堅、培育後續產業等有機結合,按照“培訓一人、脱貧一户”的培訓目標,根據勞動者培訓意願,大力實施側重培訓週期短、易學易會、致富增收見效快的培訓項目,全面提升勞動者技術技能,力促高質量輸出。嚴格落實職業培訓的事前、事中、事後監管。對培訓申請報備、不定時巡查情況、教學滿意度、學員出勤率、考核合格率、培訓就業率等進行評估,評估結果作為核撥培訓補貼,確定下年度參加招投標的重要依據。截止目前,完成二、三產業短期技能1438人,其中貧困勞動力209人。二是創新培訓方式,積極開展定向訂單式培訓。立足縣情實際,以市場用工需求為導向,採取集中授課、現場實踐和跟蹤指導三段模式開展訂單式培訓,幫助企業緩解用工壓力,助力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截止目前,完成定向培訓230人,當期就業率達100%。

(三)強化四項就業措施,拓寬轉移就業渠道。一是強化勞務信息對接。根據參訓學員就業意願,聯合培訓機構邀請省內外用工企業,勞務派遣機構、勞務經紀人等到培訓現場開展勞務對接,面對面向學員推介就業崗位,截止目前,開展培訓班現場勞務對接3場次,實現有組織輸出40餘人(次)。二是精心組織專場招聘。2月、6月份,我局分別在各鄉鎮舉辦了“春風行動”和“送崗位、送政策、送信息”及人力資源服務企業聯合招聘青海門源專場活動,根據我縣實際,結合參訓學員就業意願及技能特點,邀請省內外用工企業,勞務派遣機構、勞務經紀人等開展面對面勞務對接,通過供需雙方對接,達成就業意向539人,其中:貧困勞動力66人,實現就業22人。同時,廣泛蒐集、認真篩選用工信息,通過微信公眾號、縣電視台、勞務信息專欄等渠道,廣泛發佈崗位用工信息,及時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真實可靠的勞務信息,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性,截止目前發佈崗位用工信息60餘條,崗位4000餘個,截止目前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1069人。三是促進就地就近務工。針對貧困勞動力就業難問題,聯合經信、發改、住建、交通等建設行業部門制定印發《政府投資的建設項目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實施方案》,建立財政性投資項目每100萬元吸納1名貧困勞動力就業機制,通過各部門聯動,2019年截止目前,縣內建設領域項目吸納貧困勞動力116人,有效幫助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實現就業。四是積極引導外出務工。充分發揮勞務經紀人、勞務派遣公司等勞務中介組織作用,積極建立勞務協作機制,積極引導、鼓勵能人帶動和有組織勞務輸出,進一步推進與廣州、深圳、蘇州等發達地區和新疆等勞務用工量需求大的地區勞務合作關係,促進勞務輸出規範化、常態化發展。截止目前,有組織輸出3200餘人,其中:勞務派遣機構輸送1050人(次)。

三、存在的問題

(一)深度貧困鄉鎮脱貧成果鞏固難度較大。我縣深度貧困鎮泉口鎮、東川鎮的大部分貧困村地處腦山地區,地理位置偏僻,氣候條件差,產業培育難度大,已脱貧户收入中政策性收入佔比較高,脱貧成果鞏固難度較大。

(二)“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存在。因門源縣受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雙重約束,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就近就地就業機會少,向內地勞務輸出難度大,農牧民在思想根源上對外出務工有牴觸情緒,且外出就業穩定性差,農民參加轉移就業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參與轉移就業培訓的意識十分薄弱,“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存在,有極少部分貧困羣眾存在等項目、等幫扶,甘願當貧困户的“等靠要”思想,認為只要自己不脱貧,幹部就會有責任、就會繼續幫扶,造成惠民政策下想不勞而獲的懶漢。這些説明我們的宣傳動員還不夠到位,因人制宜激勵貧困羣眾脱貧的方式還需要改進。

(三)公共服務化均等水平不高。基層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滯後,無專職人員、兼職人員能力素質不高、基礎設施落後、信息化水平不高、無經費保障等問題突出,隨着民生工作的深入推進,人民羣眾多樣化、多層次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四)技能培訓就業率不高。培訓需求調查、培訓項目招標等環節程序複雜,週期長,導致組織培訓時往往在農時季節或是農牧民外出務工黃金期,嚴重影響了參訓人員的積極性。現有的培訓機構培訓師資力量及組織培訓的形式、行為都基本類同,在培訓期間講求短、平、快,培訓後基本只保證學員取得相關證書,但在就業指導、崗位對接等方面方面基本無具體的規劃,羣眾參與度和重視技能培訓的程度不夠,但並沒有充分認識到技能培訓對於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的重要意義,培訓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即使進行了技能培訓,多數村民不願意外出務工,更願意在家附近的地方做臨時工,所受培訓的技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技能培訓後後續就業和市場難以保障,技能和增收之間缺少市場空間和就業支撐。

四、下一工作思路

(一)完善信息數據,夯實工作基礎。一是以鄉(鎮)為責任單位,全面、細緻的對全縣農牧區勞動力狀況進行摸底調查,建立勞動力資源數據庫,完善實名制檔案,準確掌握農牧區勞動力儲量、年齡結構、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就業去向等情況,實現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動態管理,使縣、鄉(鎮)、村三級數據真實、完整、一致。二是以鄉(鎮)為單位對全縣從事拉麪經濟經營者進行摸底調查,全面掌握拉麪經濟店鋪數量、分佈地區、經營狀況、規模大小,從業人員結構、數量、收入等信息,建立詳實的台賬。三是以教育、鄉(鎮)、人社部門為責任單位,進一步加強農牧區未就業“兩後生”及可輸出的農牧區富餘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建設,加強勞動用工信息發佈,實現培訓輸出機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有效對接,提高組織化程度。

(二)加強組織保障,提高服務質量。充分發揮基層就業創業服務平台作用,為農牧區勞動力提供全方位的就業創業服務。充實基層服務人員,通過提供公益性崗位、村警協管等方式,合理調整和安排一批社會保障和就業創業服務崗位,切實加強就業創業服務和社會保障工作。

(三)強化技能培訓,提升培訓質量。一是深入開展“勞動技能培訓質量提升年”活動,全面提升城鄉勞動力從業技能素質,抓好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質量,進一步擴大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培訓規模和範圍,大力開展技能儲備培訓、訂單(定向)培訓、在崗技能培訓、帶薪在崗實訓和創業培訓,提高農牧區勞動力就業能力和外出務工適應能力,帶動更多人員創業致富。二是全面整合人社、扶貧、農牧、工青婦等各個渠道的培訓資源、資金和項目,做大做強培訓規模,強化培訓質量,提高培訓實效。各培訓項目實施單位和培訓機構,要切實負起責任,狠抓培訓質量,杜絕走過場完任務的思想。加強對培訓機構的專項檢查,發現不符合培訓要求的事項堅決要求整改並給予處罰,問題嚴重的不得參加下年度培訓項目投標,取消以後年度進入門源縣培訓的資格。三是加大“教育兩後生”培訓力度,做好應屆初、高中畢業未升學學生等新增勞動力的培訓,力爭把符合培訓條件的存量勞動力全部納入培訓範圍。四是將拉麪經濟相關培訓作為全縣職業技能培訓的重點工作統籌安排,40週歲以下具備創業條件的貧困勞動力作為重點對象進行大力培育,定向開展拉麪、“拉麪+創業”等相關專業技能培訓,帶着技能實現就業,脱貧致富。同時,選取有就業意願、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輸送至拉麪店開展“帶薪在崗實訓”,實訓期間工資由拉麪店支付,對實訓期滿1年且具備相應技能的人員,一次性從省級創業扶持資金中獎勵5000元,對拉麪店(含帶徒師傅)從省級創業扶持資金中每人給予7000元獎勵,第二年繼續帶薪在崗實訓的人員,再從省級創業扶持資金中給予5000元獎勵。五是因勞務市場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倡開展“訂單”、“定向”培訓,使培訓更加靈活,更加貼近市場需求,更加符合勞動者自身發展需求。

(四)創新工作方式,拓寬就業渠道。一是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全域旅遊業的發展和不斷壯大的村社集體經濟,大力支持農牧區勞動力就地就近向二三產業轉移就業。鼓勵在縣域周邊地區和沿海發達城市實現長期穩定就業。鼓勵勞務能人、勞務經紀人、勞務派遣公司帶動遠親近鄰走出去就業。要細化工作職責,努力為城鄉就業困難羣體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二是進一步加大就業創業工作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採用多種方式,增強就業創業政策宣傳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重點要宣傳省、州發展拉麪經濟的實施意見精神,大力宣傳就業創業的經驗做法,使每個就業創業人員和參與者熟知省、州、縣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加強輿論引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掀起就業創業熱潮。三是縣域內執行嚴格的就業困難人員扶持政策,努力為弱勢羣體創造更多更穩定的就業崗位:一是切實提高重點項目吸納當地勞動力務工的比例。實施財政資金投資項目時,吸納門源籍勞動力不得少於用工總人數的50%,每100萬元投資的項目必須吸納一名門源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務工,且務工時間每年不得少於3個月,具體工作由項目建設單位和貧困村扶貧第一書記負責落實。二是在招商引資過程中,除從業技能要求較高的行業外,一般性崗位吸納門源籍勞動力不得少於從業人員總量的60%,具體工作由實施項目招商的部門負責落實。三是旅遊景區運營過程中,在符合規劃要求和企業規範管理的前提下,為景區所在村農牧民提供經營攤位,支持所在地農牧民發展名宿、餐飲、特色產品加工等產業,不得收取其他費用,使更多的羣眾享受到旅遊業發展帶來的實惠。四是行政事業單位新招錄臨聘工作人員時,實行公開招錄,優先安置未穩定就業的大學生及城鎮零就業家庭成員,人員招錄單位和人社部門負責落實。四是積極推行勞務派遣用工方式,加快發展社會職業介紹機構和勞務派遣組織,培育適合市場運營機制的勞務派遣公司和勞務經紀人,認真開展勞務經紀帶頭人培訓工作,規範經紀人行為,培育和發展壯大勞務經紀人隊伍,鼓勵和支持勞務經紀人有組織輸出,完善輸出程序,確保全縣每個村至少培育2名以上有資質的勞務經紀人。每年年終開展績效評估,對帶動就業規模大、社會信譽良好的勞務派遣公司和勞務經紀人給予獎勵。五是認真組織實施好“春風行動”、“金秋採棉”、“海西採摘枸杞”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拓寬農牧民轉移就業渠道,每年安排一定的專項工作經費,用於開展勞務市場考察對接、組織開展各類就業創業服務活動等支出。

(五)大力推動拉麪經濟,開闢就業創業新渠道。根據省、州《關於進一步推動青海拉麪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精神,鼓勵、支持更多的勞動者開辦拉麪經營店鋪,推廣連鎖經營模式,培育融合一批競爭力強的優質品牌,堅持以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原則,以促進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和農牧民增收致富為目標,緊密結合脱貧攻堅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推動“青海拉麪”提檔、擴面、升級,努力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拉麪品牌和龍頭企業,引領農牧區富餘勞動力積極投身拉麪經濟,開創全縣就業創業工作新局面。

(六)優化創業環境,鼓勵大眾創業。全面落實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支持科技創新、促進就業、扶持創業等各方面的貸款擔保、貼息、税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建立縣級創業孵化基地1處,大力支持鼓勵更多創業青年、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羣體返鄉創業。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農村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爭取並落實各類扶持政策。在用地、税收、項目規劃、融資等方面提供支持,簡化程序,提高效率,儘可能為農牧區勞動力返鄉創業提供更多優惠。要切實從政治上關心和愛護農民工羣體,對優秀務工人員和返鄉創業人員可提名推薦縣鎮兩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選;對有突出貢獻的返鄉創業人員,可推薦為各級勞動模範。要大力宣傳返鄉創業成績顯著的企業和企業家,擴大示範作用。同時,聘請具有創業培訓資質和企業管理經驗的專家團隊,長期跟蹤孵化企業進行輔導,幫助企業更好發展。金融機構要開闢創業貸款綠色通道,縮短貸款審核放貸時間,進一步降低擔保和反擔保門檻。

(七)開展維權服務,不斷加大執法力度。推行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司法部門要建立和完善農民工法律服務工作制度,增強農民工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自主意識,切實發揮基層司法所作用,幫助每個鄉鎮落實1名法律顧問,主動為農民工開展維權服務。人社部門要會同公安等部門積極協調法、檢兩院,建立我縣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長效機制。勞動監察機構要加大執法力度,對轄區內拖欠剋扣農民工工資、隨意延長勞動時間、使用童工、不依法為農民工辦理社會保險、不依法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等違法行為的企業,依法處理並通過新聞媒體曝光。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對農民工申訴的勞動爭議案件,及時受理,按規定進行調解和裁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7ov4j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