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途徑的調查報告

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途徑的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隨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進一步變革,社會深層次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特別是近幾年受農產品價格、農業生產成本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從土地中獲得的收入持續減少。對此,農民羣眾深深感受到,僅僅依靠土地難以實現當前社會發展。要想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丟掉鋤頭,洗腳外出,逐漸形成了“民工潮”,進而發展到“離土又離鄉”,甚至舉家搬遷。長此以往,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流造成的鄉村人才“空心化”問題也便顯現出來,並已影響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因此,關注、解決鄉村人才“空心化”問題,已成為當前農村工作的當務之急。

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途徑的調查報告

為此,我對孫橋村及其周邊許樓、彭莊三個發展層次不同的村莊進行了實地調研,從中發現有關問題,並認真思考,提出對策。

孫橋行政村基本情況:該村位於孟海鎮政府駐地西南2公里處,全村368户,1326人,耕地面積1896畝,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全村有勞動力686餘人,有糧食購銷儲運有限公司1家,發展蔬菜種植等農民合作社5家,各類個體工商户12家,以反季節蔬菜為主導產業,發展冬暖式蔬菜大棚36個,外出務工人員約佔全村勞動力的60%,全村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許樓行政村基本情況:該村位於孟海鎮南部,沿萬福河兩岸,轄6個自然村,總人口3303人,耕地面積5189畝,全村903户,有勞動力1173人,外出務工730人,約佔勞動力的50%,全村發展民營企業6家,個體工商户107家,全村發展冬暖大棚319個,蔬菜成了主導產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全鎮屬中游。

彭莊行政村基本情況:該村位於鎮政府駐地西一公里處,轄兩個自然村,總人口1170人,耕地面積1800畝,全村408户,有勞動力411人,外出務工人員約佔勞動力的70%,30歲以下的全部外出。主導產業不明顯,經濟社會發展在全鎮屬較差水平。

從總體上看,哪個村主導產業明顯,工商服務業發達,哪個村勞動力外流的就少,經濟發展就快。

一、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從調查情況來看,農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佔勞動力總數的60%左右,外出的越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就越大。

(一)勞動力外出較多且結構失衡。隨着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發展,農村勞動力參與城市建設、融入城市生活已是大勢所趨。且年齡結構不合理,18歲-35歲的青壯勞動力外出比例大,達到95%以上,4050人員外出比例較小。文化水平高的外出務工的多,熟練技工收入高。

(二)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已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按目前可耕地面積測算,農業生產及產業發展實際需要農村勞動力和技術人才應占到勞動力的50%,轉移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農業技術人員缺口在30%左右。部分村,由於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的太多,在家務農的主要是老人和婦女,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只能延續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先進的農業技術、機械設備、管理方式無法推廣應用,特別是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更是難上加難。修路,打井,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公益事業,也缺乏必要的勞動力。

(三)走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從事農業生產與外出務工收入相當。孟海鎮重點培植了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主導產業,並形成了蔬菜加工、棉花加工、畜產品加工板塊經濟體系,帶動經商、服務、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吸納富餘勞動力3000餘人,農民通過產業優化升級增加的平均收入與外出務工人員的平均收入相當。

二、農村人才外流、農民增收緩慢問題產生的原因

農村人才大量外流、農民增收緩慢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層面的,又有社會方面的因素,亦有思想觀念發生變化等原因。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約。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經營率先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其初,由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極大激發,適應了生產關係的發展要求,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但是,土地承包政策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不變,又不能自由流轉,使土地的使用零星化,難以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收益不集中。再加上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其生存的依賴,對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對自己承包的土地不願意流轉,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很難向大户集中,先進的機器設備、基礎設施難以推廣應用。致使鄉村人才不得不外出另尋他途。

(二)對物質利益的追求。由於分散的經營方式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使農民的土地收入微薄,收入增長緩慢。但外出務工可收到十分明顯的增收效果,並且明顯高於在家務農收入。事實也已證明,務工收入已撐起農民收入的半邊天。

(三)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鄉村人才從“低處”流向“高處”。改革開放30多年來,工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再加上農村發展的短腿,自然而然形成了城鄉差別。城市在交通、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環境、基礎設施等各方面都明顯優越於農村,對鄉村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三、解決農村人才外流、農民增收問題的對策建議。

農村大量人才外流、農民增收緩慢問題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決這一問題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多措並舉,多管齊下。

(一)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村人口多,就業壓力大,而大量勞動力的轉移又產生了鄉村人才“空心化”問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是解決這一矛盾問題的有效途徑,即有利於發展農業現代化,也有利於減輕城市在交通、公共衞生、資源環境等各方面的壓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生產,實行“產、加、銷”一條龍, 是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可以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等模式確定主導產業,培育龍頭加工企業,實現規模生產,拉長產業鏈條,大力支持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讓千家萬户羣眾都能融入到產業鏈條中去,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引進並廣泛使用滴管、噴灌技術,普遍推廣機械化作業一方面實現部分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另一方面實現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提高農業效益。由掌握現代科技的勞動者從事農業,採用先進的經營理念改進農業,實行專業化、社會化、商品化生產使農民不用外出也能有較高收入。這樣能較好的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及農業發展中存在矛盾與問題。

(二)實施農村人才開發戰略。一方面是國家扶持政策向農村人才傾斜,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效應,搭建農村人才的活動舞台,改善農村人才的成長環境。同時要創新人才使用機制,降低各種門檻,打破各種限制,允許農村人才參加社會人才選聘,吸引人才到農村創業。另一方面是加強對年輕人的引導,鼓勵回鄉建設美好家園。新農村的建設需要一批具有知識、技術、創新的年輕人作為引導與推動力量,因此,通過政府宣傳發動,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為他們提供政府和資金支持,要不斷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利用他們的自身知識、技術帶動農民致富。同時各級黨委、政府都要把農村人才開發當作一項戰略性、基礎性工程來抓。制定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整體規劃,建立農村人才評估辦法,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長期以來,農村較之城市,環境髒、亂、差問題異常突出,交通、公共衞生、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均相對滯後,農民羣眾享受不到較高質量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都制約着農村經濟發展,促使大量農村人才外流。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環境面貌,為農民羣眾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為農村經濟打造發展平台。要不斷完善網絡建設,實現網絡信號村村覆蓋、户户覆蓋,使年輕人通過網絡獲得信心,利用網絡平台發展貿易,宣傳等。不斷豐富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並不斷結合實際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建設活動。

(四)推進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變的前提下,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適度流轉,擴大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回鄉就業。要在堅決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化農地“三權”分置改革,在依法保護集體所有權和農户承包權的前提下,平等保護經營者的土地經營權。要通過農地“三權”分置改革,釋放農村勞動力,促進城鄉資本投資農業生產經營,促進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最終使農村的農地、資金、技術、人才、人力等各種生產要素得到優化組合,實現農業現代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v9g57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