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火龍果產業發展情況報告

火龍果產業發展情況報告

火龍果產業發展情況報告

火龍果產業發展情況報告

近年來,關嶺自治縣委、縣政府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貧困羣眾穩定持續增收和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徑之一,聚焦“八要素”,認真踐行“五步工作法”,以“生態關嶺”建設為切入點,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因地制宜發展火龍果產業,在組織領導、提質增效、產銷對接、利益聯結、生態治理以及對外宣傳等方面下功夫,走出了一條“荒山”變“金山”的發展新道路。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火龍果產業基本情況

關嶺縣國土面積1468平方公里,是貴州省重度石漠化地區之一,境內以山地為主,石漠化嚴重,生態脆弱,體現在“三多三少”即山多、石多、災害多,水少、土少、植被少,全縣熔巖面積1230.71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83.84%,是全省石漠化治理的主戰場。面對石漠化嚴重的問題,我縣因地制宜,利用低熱河谷地帶光照條件好的特點,把火龍果和花椒產業作為石漠化地區生態治理的重要抓手,在北盤江低熱河谷地區佈局火龍果和花椒產業。2005年3月,我縣與貴州省果樹科學研究所合作,引進“紅肉型”火龍果在原板貴鄉三家寨村試種成功。2007年板貴火龍果在成都國際農產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之後我縣廣泛發動羣眾在“巴掌大小、土比紙薄”的石旮旯地和野草都難以成活的荒山上種植火龍果,2018年以前,我縣重度石漠化地區火龍果種植面積達到3000餘畝,全部種植在石旮旯和荒山荒坡地塊,雖與近年來在良田沃土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火龍果的省內一些地區相比,關嶺火龍果種植的成本較高、產出較低,但土地石漠化嚴重問題得到有效改善的生態效益卻不可否定。2016年,關嶺火龍果獲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登記,並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

2018年以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決策部署,堅持把火龍果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石漠化治理的主導產業。隨着火龍果產業的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村民嚐到了火龍果種植的“甜頭”,不斷擴大火龍果種植規模,將火龍果從荒山荒坡向田間地頭轉移,火龍果產業逐漸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為村民鋪就了致富路、帶火“脱貧致富夢”的同時,又能固土保水,實現經濟價值和生態效益雙提升,充分激發了羣眾的內生動力。探索走出一條石漠化地區“產業扶貧+石漠化治理”的發展新路子。截至目前,全縣火龍果種植面積達1.54萬畝,投產面積1.05萬畝,分佈於花江鎮、上關鎮、崗烏鎮、新鋪鎮等4個鄉鎮12個村,主要品種為紫紅龍、晶紅龍,2020年預計總產量8400餘噸、總產值4200萬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2018年以前,我縣推廣火龍果種植大多以鄉鎮為單位,由農業部門牽頭實施,統籌、協調和指導力度不夠強,導致項目推進緩慢,2018年以來,我縣加大縣級統籌力度,高位謀劃推動,一是黨政帶動。成立以縣委書記、縣長為組長的火龍果產業提升工程領導小組,縣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農業、扶貧、交通、水務等相關職能部門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定期調度推進工作。縣委主要領導多次率隊赴黔西南州貞豐縣考察學習火龍果產業發展做法,借鑑先進地區產業發展的經驗。2018年以來,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專題會專題研究火龍果產業發展10餘次。二是政策推動。出台《關嶺自治縣火龍果產業提升工程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圍繞基礎設施、果園撫育、技術培訓、品牌培育、利益聯結、產銷對接等方面進行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全縣火龍果產業的發展方向,併成立火龍果產業協會,為全力推動火龍果產業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進一步強化提質增效。2018年以前,我縣在火龍果產業發展上除新種植農户每畝可獲得苗木和架材摺合3000元的補助外,在建園後的管理及基礎設施扶持上相對較少,種植區域遠離主要公路及交通要道,且機耕道、果園道路、水利等配套不完善,導致火龍果基礎設施服務保障不到位。2018年以來,我縣多措並舉爭取資金、項目和技術支持,為火龍果產業高產、優質發展保駕護航。一是設施逐步健全。整合各類資金2000餘萬元用於火龍果基地水利、機耕道、冷庫、選果機等設施配套。其中:投入183萬元,在花江鎮蓮花村、上關鎮樂安村建設火果基地噴滴灌設施面積1134畝,通過噴灌設施的使用,每畝可增加產量約100公斤;投入1250餘萬元,在上關花鎮樂安村、花江鎮白泥村、太坪村、蓮花村、壩山村等火龍果基地建設機耕道25公里,果園機耕道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户在果園管理、產品運輸上的投入成本;投入100萬元在上關樂安村、花江田壩村、白泥村建設火龍果基地田間預冷庫3座750立方米,單次可儲存火龍果150噸,保證了產品質量,延長了產品上市時間;投入12萬元為花江鎮白泥村合作社、上關鎮樂安村合作社購置火龍果選果機2台,鋤草機14台。隨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人工成本逐年下降,充分調動了羣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羣眾主動擴增種植面積,內生動力更強,脱貧致富信心更足。例如,峽谷村種植户餘光品,2018年以前種植40畝,2018年以後擴增到60畝,其中自種面積20畝,租用土地種植40畝;再如,峽谷村種植户任萬金,2018年以前種植12畝,2018年以後擴增到30畝,其中自種面積12畝,租用土地種植18畝。二是品種持續改良。2018年以前,我縣火龍果品種均為需人工授粉的紫紅龍、晶紅龍,授粉時間為晚上9點至第二天早上8點,授粉工作需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管理難度較大且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授粉好壞直接影響產量和品質,部分未開展授粉工作的火龍果個頭小、市場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低。2018年以來,我縣全面優化種植品種結構,引進貴州省農科院選育的自花授粉新品種黔蜜龍,投入資金123萬元,新建自花授粉火龍果825畝,每年每畝可節約人工成本近800元,並逐步對全縣原人工授粉火龍果品種進行改良,自花授粉品種佔比逐年提高,通過改良品種,既能夠降低人工成本,又能夠提高經濟收益,羣眾自發改良的主動性更強。例如,白泥村種植户郭明忠,2018年以前種植7畝,人工成本費1620元,2018年以後種植18畝,人工成本費將至820元,其中老品種13畝,改良品種6畝。截至目前,全縣完成4797.5畝火龍果提質增效改造,改良面積佔種植總面積的31.15%。三是果園撫壯提質。2018年以前,農户在果園管理上均較為粗放,果園除草劑施用隨意性大,肥料投入不足,造成火龍果品質不高,商品性低、產量低,農户種植火龍果首年成本為3810元/畝(即水泥杆1998元,橡膠盤333元,苗木999元,肥料480元),第二年以後每年需投入1310元/畝(即掛果前期成本投入按10年折算,每年約380元,機肥料約300元,複合肥約330元,部分僱工費300元),畝產1600斤左右,按平均單價2元/斤計算,畝產值3200元,每畝利潤約1890元,經濟效益不明顯。2018年以來,我縣加強對果農的指導力度,強化技術服務,切實提高火龍果基地的管理水平。整合資金277萬元,採購生物有機肥480噸,複合肥300噸對農户進行補助,提高土壤肥力,火龍果園肥料補助面積達到4798畝。同時,在白泥村火龍果基地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在蓮花村、白泥村火龍果基地推廣粘蟲黃板,物理防治蟲害面積達到1700畝,在樂安村開展火龍果園地布覆蓋防治雜草面積500畝,2019年,蓮花村、白泥村成功申報貴州省最美果園。通過提質撫壯,火龍果基地平均畝產量達到2200斤左右,按平均單價2元/斤計算,畝產值4400元,畝收益約3090元,平均畝產值增加1000元左右。例如,峽谷村種植户任萬祥,2018年以前畝產700斤左右,2018年以後畝產達到2000斤左右,產值較以前翻了2倍多。四是強化技術保障。2018年以前,我縣火龍果種植農户沒有做到規模化生產和精細化的田間管理,加上農業部門技術力量薄弱,指導服務不全面,因受農户勞動力水平、管理理念等因素影響,果園管理水平不高,導致產品個頭普遍偏小、品質退化。2018年以來,我縣加強與省內高校及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合作,聘請省內火龍果方面的專家作為我縣技術顧問,組建關嶺火龍果專家服務團,服務和指導我縣火龍果產業發展。同時,整合縣內農技部門、鄉土專家資源,加強對全縣火龍果的技術指導。並有針對性的對部分有管理能力、接受新知識能力強的種植户進行重點技術指導及培訓,培養種植能人。加強對普通火龍果種植户技術培訓,組織各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分管負責同志、合作社負責人等100餘人在上關鎮樂安村火龍果種植基地召開現場觀摩研判會,通過以現場解剖和現場教學的方式,切實提高技能水平。截至目前,累計培訓火龍果產業新型職業農民500人以上。

(三)進一步強化產銷對接。2018年以前,銷售火龍果大多以馬路市場為主、集鎮銷售為輔,缺少完整的包裝設計、保鮮工序和冷藏設備,商家很少深入基地採購,產銷不夠通暢,即使與中間商簽訂採購協議,但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羣眾的積極性。2018年以來,我縣加強營銷隊伍建設,拓展銷售市場渠道,在市場主體、電商等方面下功夫,打通銷售“最後一公里”,暢通銷售渠道實現“多點開花”。一是組建產銷專班。組建縣產銷專班,由縣級幹部任班長,專門負責研究謀劃銷售問題,並建立火龍果購銷信息發佈羣,合作社、種植大户每日反饋生產信息,由專班進行渠道打通和採購調度。二是多渠道營銷。採取與省內外批發市場對接,引導經銷商直接到基地收購火龍果。貴州海俊嶺農業、貴州福農寶農業等公司採取線上線下銷售的方式推廣銷售,美豐庫岸、貴州綠色等企業向浙江、廣東市場拓展火龍果銷售渠道。合力超市、品彙尚購、蘇寧易購、貴航集團、開磷集團、農商銀行、貴陽銀行、港安水泥廠、苗立克公司等大型企業幫助銷售。充分藉助幫扶城市優勢,在青島市城陽區設立農特產品展示專櫃。引入廈門電商平台公司在關嶺成立社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收購和銷售火龍果及其他農特產品。同時,縣農旅投公司與省外客商簽訂產品銷售協議,大量收購縣內火龍果,逐步推進火龍果進電商、進超市、進企業、進機關、進醫院、進社區、進幫扶城市等,助力“黔貨出山”,各種銷售渠道的暢通,羣眾種出產品不愁銷路,腰包逐漸“鼓起來”,實現脱貧致富。例如,白泥村種植户聶小燕,2018年以前年收入2萬元左右,2018年以後年收入6餘萬元。2018年以來,全縣銷售火龍果11080餘噸,銷售金額5765餘萬元。

(四)進一步強化利益聯結。2018年以前,火龍果種植以羣眾自種為主,組織化程度不高,種植、管護和銷售全靠羣眾“單打獨鬥”,羣眾自種火龍果模式佔比達80%,企業、合作社、能人大户參與發展規模僅佔約20%,雖有部分企業參與發展,但公司均屬個人投資開辦,示範帶動效果不明顯。2018年以來,我縣全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户”的組織方式。如:依託中航集團、縣農旅投公司銷售渠道,花江鎮白泥村村支兩委引導101户火龍果種植户全部加入村級合作社,通過培訓統一生產技術標準,合作社負責產品銷售,既保證了產品質量統一,又實現了產品的統一收購和銷售,銷售收入扣除運行成本後全部返給農户。又如:樂安村合作社1800餘畝火龍果基地,因生產規模過大,合作社缺乏管理人員、生產投入不足等諸多原因,效益不明顯。報經政府同意,由縣農投公司接管,公司通過農發行土地流轉項目進行一次性流轉,增加農户土地收益,同時解決穩定就業崗位20-30人,高峯期多達50多人,實現農户穩定增收。截至目前,全縣培育扶持公司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3家,覆蓋農户1225户4287人,其中貧困户829户3521人,帶動5310户實現就業,其中貧困户2780户9730人,人均增收3400元。

(五)進一步強化生態治理。2018年以前,花江鎮的壩山村、峽谷村、白泥村、蓮花村等北盤江低熱河谷地區,土地貧瘠、降雨量少、生態脆弱,年均降雨量800mm,且常年冬春連旱,遍地荒山荒坡,以玉米、紅薯為主要農業產業,平均畝產值不足450元,栽種農作物需沿縫而種,極不適宜發展農業產業,是曾經的“不毛之地”。近年來,我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治理擺在石漠化嚴重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突出位置,全面推廣火龍果種植,實現了火龍果產業和治理石漠化雙豐收。截至目前,全縣通過發展火龍果產業,石漠化土地得以有效治理3000餘畝,石漠化率從2011年的33.91%下降到2019年的27.88%,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的45.42%上升到2019年的56.36%,曾經的荒山荒坡變成“金山銀山”、“亂石崗”變成“聚寶盆”。

(六)進一步強化品牌培育。2018年以前,關嶺火龍果的知名度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媒體報道少。2018年以來,我縣不斷加強品牌塑造,樂安、田壩火龍果基地先後獲有機食品轉化證,品牌效應逐步提升。同時,為提高了火龍果產業影響力,充分藉助電視台、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加大火龍果宣傳力度,定期組織中央、省、市等各類媒體深入基地開展深度報道。開展關嶺火龍果文化旅遊節,吸引遊客深入基地開展采摘體驗活動。同時,組織果農赴省外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和推介會,提高外界對關嶺火龍果的認知度,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截至目前,各類媒體刊載、轉播宣傳關嶺火龍果產業300餘條。

三、下步努力方向

(一)實施品種改良行動。持續走好生態治理和產業發展並重的路子,在石漠化嚴重區域內種植的火龍果,通過高接換種和大苗栽種等方式,持續對人工授粉品種進行改良,全面優化種植品種結構,降低運營管理成本,增加產業效益。

(二)實施組織化提升行動。全面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户”的組織模式,圍繞火龍果“產加銷”全過程,加大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力度。整合各類扶貧資金、政策和項目,重點打造高標準火龍果示範園區。以村級火龍果產業發展合作社為平台,持續引導種植户加入合作社實現標準化生產、管理和統一市場銷售。

(三)實施產銷對接行動。以關嶺火龍果地標產品為核心,持續引入第三方企業加強火龍果銷售的策劃及宣傳,向省內外市場推介我縣火龍果。同時依託現有營銷企業持續加大對接省內外大型超市和開拓電子商務平台力度,拓展銷售渠道。

(四)實施設施完善行動。多方籌集資金,不斷完善基地配套設施,提高生產便利化程度,加強對火龍果生產基地內機耕道、生產便道、基地運輸設施、冷鏈等設施的建設,提升基地標準化管理的程度。充分發揮原有小型提灌站、蓄水池、節水灌溉設施的作用,增強果園水肥配套能力,提高火龍果品質。

標籤: 火龍果 產業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961j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