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目錄

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第一篇: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第二篇: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第三篇: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第四篇: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問題調研報告第五篇: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調研報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文章標題: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市農業局

(2014年5月)

根據省農業廳通知要求和市委領導批示,為掌握全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和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進一步加快魯南地區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和對策,我們組織專門力量,採取全面統計和重點調查相

結合的方式,就全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情況綜合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和特點

——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是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全市國土面積1.1萬km2,總人口8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96萬人,耕地783萬畝。2014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8億元,佔魯西南五市的29.5%;糧食、棉花、油料、水果、肉類產品、淡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395.14萬噸、15萬噸、27.8萬噸、152.08萬噸、75.35萬噸、30.92萬噸,分別佔魯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農民人均純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東省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和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鴨、金鄉大蒜、魚台大米、北方落葉大喬木的集中產區,常年糧食產量佔全省的1/10,淡水產品產量佔全省的1/4。——也是全國最大的大蒜種植、淡水產品養殖和味精、氨基酸、澱粉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經濟佔比水平,決定了——在魯西南五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來,全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着眼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堅持用工業化思維和理念謀劃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推進戰略,不斷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增加資金投入,加大推進力度,全市農產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結構調整深入推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生產基地不斷膨脹,龍頭帶動明顯增強,初步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規模不斷擴大、檔次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的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據調查統計,到2014年底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685家,年銷售收入達到369.7億元,實現利税33.8億元,出口創匯4.34億元。其中,規模較大、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較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各類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達到64家,企業員工6.13萬人,擁有固定資產85.67億元,銷售收入達到212.76億元,年出口創匯2.51億美元,實現利税18.86億元。年銷售收入和出口創匯分別佔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總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來源分類,其中糧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紙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產品加工12家,乳製品加工3家,水產品加工3家,中藥材、食用菌、甜葉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級別分類,其中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18家,市級40家,市級以下4家;按銷售收入規模分類,1200-5000萬元19家,5000-10000萬元13家,億元以上32家。從調查的情況看,全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農產品加工領域不斷拓寬。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為主導,以油料、棉花、畜禽產品、水產品、木材加工為骨幹的農產品加工經營格局。農產品加工領域不斷拓寬、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由過去以糧食、棉花、油料為主的種植業領域,逐步向瓜菜、畜禽產品、乳製品、木材、水產品以及中藥材、食用菌、甜葉菊等特種種植和養殖大農業領域拓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由初級產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維維、華龍、華豐、正龍、白象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集團,已進入我市農產品精深加工領域。

二是農產品加工規模不斷擴大。隨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快速推進和農業龍頭企業的加快發展,我市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得到較快發展,加工規模不斷膨脹。全市64家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平均固定資產規模達到1.34億元,平均銷售收入達到3.32億元。以菱花集團、雪花生物化工公司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玉米56萬噸;以魯王集團、利生集團、魯寶集團和華龍集團、白象集團為龍頭的小麥系列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小麥120萬噸;以利豐公司為主的澱粉系列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澱粉7萬噸;以華仙公司、奧星公司為主的甜葉菊加工企業,年生產甜菊糖1000噸;以兗州綠食品公司、鄒城呱呱鴨製品公司為加工龍頭的肉鴨加工企業,規模快速膨脹,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殺分割肉鴨3200萬隻。兗州市綠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資1億元新上年加工4000萬隻肉鴨生產線一條,使肉鴨年加工規模達到6000萬隻,年銷售收入可達到7億元。

三是農產品加工水平不斷提升。立足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着眼市場需求,企業不斷加快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創

新步伐,企業的產品檔次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山東太陽紙業集團與國際紙業巨頭強強聯合,投資2.6億美元準備新上一條年產30萬噸無菌液體包裝紙生產線,投產達產後新增年產值52億元,利税7億元。山東臻嘉食品進出口公司今年投資1400萬元,新上冰鮮牛羊肉深加工生產線一條,企業年加工規模達到1萬噸,銷售收入2.16億元,出口創匯800萬

美元。山東綠維果蔬汁有限公司投產2014萬元,引進國內蔬菜和水果清汁生產線一條,年生產各類系列清汁9000噸,產品暢銷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山東方健製藥有限公司近年投資2億元,新上gmp生產線20條,研發中心1處,生產10大類、140個型號系列中藥產品,年銷售收入達到3億元,帶動中藥材種植基地5萬畝。

四是農產品加工配套生產基地快速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的發展,有力帶動了區域主導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發展。以金鄉宏昌公司、宏泰公司、東遠公司、華光公司、魚台益羣公司等一批大蒜圓葱深加工企業為龍頭,帶動全市大蒜圓葱種植基地180萬畝;以鄒城華源公司、普泰貝爾公司為龍頭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業,帶動鄒城、魚台發展食用菌生產基地680萬m2;以兗州太陽紙業集團、中都木業、蘭氏木業、三聯木業為龍頭的木材加工企業,帶動全市速生豐產林種植基地90萬畝;以兗州綠源食品公司、鄒城呱呱鴨製品公司、微山營養食品公司、湖產品經貿公司為龍頭的肉蛋鴨加工企業,帶動全市肉鴨養殖存欄900萬隻,蛋鴨養殖存欄800萬隻;以華仙公司、奧星公司為龍頭的甜葉菊加工企業,帶動任城及周邊甜葉菊種植6萬畝。

五是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十分注重加強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品牌的培育、保護和開發,通過提升傳統品牌、引進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開發新品牌,着力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在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市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發展。2014年,全市有181個農產品通過了國家和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食品認證,“三品”認證總數達到300個,面積158.6萬畝。農副產品註冊商標達到780件,農產品著名商標認證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榮獲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華仙”、“利生”、“魯寶”、“微山湖”等17個品牌食品獲山東省名牌產品。農業標準化水平的提高推動了農產品出口創匯較快發展。金鄉大蒜在宏昌、宏泰、東遠、華光、山陽等一批省、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企業的帶動下,標準化生產基地規模迅速擴大、水平快速提升。全縣大蒜標準化種植基地達到35萬畝,其中有機基地1.5萬畝,2014年全縣大蒜出口創匯2.16億元,佔全市農副產品出口創匯總額的52%。

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調查情況表明,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以優勢主導產業產品為主的精深加工業有了較快發展,但就整體和綜合水平來着,無論與外地先進水平、還是與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都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資金瓶頸制約突出,投入不足。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普遍存在着融資難、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多數企業由於自身資本積累速度慢、能力弱、貸款擔保手段缺乏,企業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場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設項目,因資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馬;由農產品加工企業性質決定的流動資金季節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業發展後勁不足,發展商機錯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

二是企業生產規模小,檔次水平低。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小、帶動能力弱、抗禦市場風險能力低,生產經營方式落後,仍然沿用傳統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產業鏈條銜接不緊密、市場競爭力不強,生產產品初級加工和粗加工產品多,能夠搶佔領域高地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制高點的拳頭產品和優勢產品的企業為數少。在全國65家涉農上市公司中,我市僅有太陽紙業集團一家,而僅南京市就有5家涉農上市公司。

三是企業結構不合理,整體加工能力低。從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行業構成看,糧棉油和畜禽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業數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幾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中,糧棉油加工18家,佔28.1%;而瓜菜加工企業僅有8家,佔12.5%,且多數產業鏈條短、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像大蒜圓葱、淡水產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規模的優勢產品,但目前加工轉化能力特別是精深加工能夠很弱,有些幾乎是空白,這種狀況嚴重製約了優勢農產品產業鏈條的延伸、產業效益的提升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增強。

四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弱,核心競爭力不強。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獨立的研發中心和專門的研發經費,擁有自主產權的專利產品為數極少,企業瞄準國內外市場消費需求、及時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不強;各級政府對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機制不完善、科研隊伍人才資源作用發揮不充分、科研創新能力弱,農產品深加工業持續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不強。據調查,全市除20家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建有專門研發機構外,多數企業沒有專門的研發機構和專業研發人員。

五是市場開拓手段落後,營銷方式不適應。市場營銷方式落後,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發展要求的現代市場營銷方式,像電子商務、連鎖代理、產銷直掛等還沒有得到較快應用,市場營銷網絡不健全、信息蒐集不及時,特別是對品牌農產品的培育、開發和宣傳、推介力度不夠,特別是通過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直接進軍國內外大市場、與國內外大客商進行洽談合作的渠道不暢、實力不足。

六是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產業鏈條不緊密。主要表現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服務組織發育滯後,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和農户的利益聯接關係鬆散,“龍頭企業+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種養農户”的產業化運作模式推廣普及的面還很小,沒有真正形成圍繞區域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發展,大市場帶動大龍頭、大龍頭帶動大基地、大基地聯接大羣體的生產經營格局。一方面是,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因缺乏穩定、批量化、標準化的原料供給,不敢接受訂單和滿負荷生產;另一方面,基地農户生產的農產品因缺乏龍頭企業持續穩定帶動,造成價格大幅度波動。這是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農業產業化深化升級面臨的重大課題。

另外,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難度加大、企業高層次管理人才匱乏以及企業文化建設滯後等問題,也是制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根據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間,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要求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託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立足現有基礎,以骨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加快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撐體系為保障,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羣發展,快速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規模、產品檔次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逐步形成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精深加工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

(一)加強領導,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精深加工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把加快農產品深加工作為促進全市加工業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突出重點和重要切入點,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和決策指導。儘快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建議各級政府設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建立農產品加工業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更多內容請訪問好範 文網)決策、協調和調度、指導。

(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產業體系。立足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和基礎,着眼長遠發展,加快制定全市農產品深加工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糧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產品加工、水產品加工等專業規劃,合理佈局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集中,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產業聚集度。

(三)突出重點,積極培植農產品骨幹加工龍頭企業。圍繞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加工能力,集中資源、集中投入、集中幫扶,儘快做大做強、做優做精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骨幹龍頭企業。提升食品加工企業、優化棉紡加工企業、膨脹畜禽加工企業、加快發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業。食品加工業,以菱花、雪花集團公司為主,繼續擴大規模,堅持高端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進一步提升綜合實力,形成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產業基地。棉紡加工業,以櫻花、德源、雙龍公司為主,擴大規模、提高檔次、創新產品,形成年銷售收入30億元產業基地。畜禽產品加工業,以綠源、嘉隆、臻嘉、恆達公司為主,膨脹規模,提升檔次,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的產業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綠維、山陽公司為主,立足現有資源基地,瞄準國內外高端市場,加快建設高水平生產線,形成年銷售收入10億元的產業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

圍繞促進和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根據中央、省關於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借鑑外地成功經驗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體系,從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優惠、費用優價、用地優待、配套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強管理,健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對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管理,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由傳統粗放型管理向現代集約化管理過渡,加快推進企業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培養高素質的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發隊伍,增強企業發展的活力和後勁。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資源和人才力量,圍繞區域優勢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加快科技創新,不斷推出有自主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核心產品和加工技術,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五)強化服務,着力營造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圍繞十大優勢特色產業產品發展,着眼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學三創”優化發展環境要求,着力營造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快轉變職能,搞好全方位服務,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及時、快捷的服務。

《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來源於本站,歡迎閲讀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第二篇: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文章標題: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市農業局

(2014年5月)

根據省農業廳通知要求和市委領導批示,為掌握全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和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進一步加快魯南地區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和對策,我們組織專門力量,採取全面統計和重點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就全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情況綜合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和特點

——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是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全市國土面積1.1萬km2,總人口8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96萬人,耕地783萬畝。2014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8億元,佔魯西南五市的29.5%;糧食、棉花、油料、水果、肉類產品、淡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395.14萬噸、15萬噸、27.8萬噸、152.08萬噸、75.35萬噸、30.92萬噸,分別佔魯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農民人均純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東省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和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鴨、金鄉大蒜、魚台大米、北方落葉大喬木的集中產區,常年糧食產量佔全省的1/10,淡水產品產量佔全省的1/4。——也是全國最大的大蒜種植、淡水產品養殖和味精、氨基酸、澱粉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經濟佔比水平,決定了——在魯西南五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來,全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着眼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堅持用工業化思維和理念謀劃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推進戰略,不斷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增加資金投入,加大推進力度,全市農產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結構調整深入推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生產基地不斷膨脹,龍頭帶動明顯增強,初步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規模不斷擴大、檔次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的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據調查統計,到2014年底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685家,年銷售收入達到369.7億元,實現利税33.8億元,出口創匯4.34億元。其中,規模較大、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較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各類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達到64家,企業員工6.13萬人,擁有固定資產85.67億元,銷售收入達到212.76億元,年出口創匯2.51億美元,實現利税18.86億元。年銷售收入和出口創匯分別佔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總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來源分類,其中糧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紙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產品加工12家,乳製品加工3家,水產品加工3家,中藥材、食用菌、甜葉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級別分類,其中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18家,市級40家,市級以下4家;按銷售收入規模分類,1200-5000萬元19家,5000-10000萬元13家,億元以上32家。從調查的情況看,全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農產品加工領域不斷拓寬。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為主導,以油料、棉花、畜禽產品、水產品、木材加工為骨幹的農產品加工經營格局。農產品加工領域不斷拓寬、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由過去以糧食、棉花、油料為主的種植業領域,逐步向瓜菜、畜禽產品、乳製品、木材、水產品以及中藥材、食用菌、甜葉菊等特種種植和養殖大農業領域拓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由初級產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維維、華龍、華豐、正龍、白象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集團,已進入我市農產品精深加工領域。

二是農產品加工規模不斷擴大。隨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快速推進和農業龍頭企業的加快發展,我市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得到較快發展,加工規模不斷膨脹。全市64家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平均固定資產規模達到1.34億元,平均銷售收入達到3.32億元。以菱花集團、雪花生物化工公司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玉米56萬噸;以魯王集團、利生集團、魯寶集團和華龍集團、白象集團為龍頭的小麥系列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小麥120萬噸;以利豐公司為主的澱粉系列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澱粉7萬噸;以華仙公司、奧星公司為主的甜葉菊加工企業,年生產甜菊糖1000噸;以兗州綠食品公司、鄒城呱呱鴨製品公司為加工龍頭的肉鴨加工企業,規模快速膨脹,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殺分割肉鴨3200萬隻。兗州市綠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資1億元新上年加工4000萬隻肉鴨生產線一條,使肉鴨年加工規模達到6000萬隻,年銷售收入可達到7億元。

三是農產品加工水平不斷提升。立足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着眼市場需求,企業不斷加快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

創新步伐,企業的產品檔次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山東太陽紙業集團與國際紙業巨頭強強聯合,投資2.6億美元準備新上一條年產30萬噸無菌液體包裝紙生產線,投產達產後新增年產值52億元,利税7億元。山東臻嘉食品進出口公司今年投資1400萬元,新上冰鮮牛羊肉深加工生產線一條,企業年加工規模達到1萬噸,銷售收入2.16億元,出口創匯800萬美元。山東綠維果蔬汁有限公司投產2014萬元,引進國內蔬菜和水果清汁生產線一條,年生產各類系列清汁9000噸,產品暢銷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山東方健製藥有限公司近年投資2億元,新上gmp生產線20條,研發中心1處,生產10大類、140個型號系列中藥產品,年銷售收入達到3億元,帶動中藥材種植基地5萬畝。

四是農產品加工配套生產基地快速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的發展,有力帶動了區域主導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發展。以金鄉宏昌公司、宏泰公司、東遠公司、華光公司、魚台益羣公司等一批大蒜圓葱深加工企業為龍頭,帶動全市大蒜圓葱種植基地180萬畝;以鄒城華源公司、普泰貝爾公司為龍頭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業,帶動鄒城、魚台發展食用菌生產基地680萬m2;以兗州太陽紙業集團、中都木業、蘭氏木業、三聯木業為龍頭的木材加工企業,帶動全市速生豐產林種植基地90萬畝;以兗州綠源食品公司、鄒城呱呱鴨製品公司、微山營養食品公司、湖產品經貿公司為龍頭的肉蛋鴨加工企業,帶動全市肉鴨養殖存欄900萬隻,蛋鴨養殖存欄800萬隻;以華仙公司、奧星公司為龍頭的甜葉菊加工企業,帶動任城及周邊甜葉菊種植6萬畝。

五是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十分注重加強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品牌的培育、保護和開發,通過提升傳統品牌、引進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開發新品牌,着力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在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市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發展。2014年,全市有181個農產品通過了國家和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食品認證,“三品”認證總數達到300個,面積158.6萬畝。農副產品註冊商標達到780件,農產品著名商標認證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榮獲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華仙”、“利生”、“魯寶”、“微山湖”等17個品牌食品獲山東省名牌產品。農業標準化水平的提高推動了農產品出口創匯較快發展。金鄉大蒜在宏昌、宏泰、東遠、華光、山陽等一批省、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企業的帶動下,標準化生產基地規模迅速擴大、水平快速提升。全縣大蒜標準化種植基地達到35萬畝,其中有機基地1.5萬畝,2014年全縣大蒜出口創匯2.16億元,佔全市農副產品出口創匯總額的52%。

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調查情況表明,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以優勢主導產業產品為主的精深加工業有了較快發展,但就整體和綜合水平來着,無論與外地先進水平、還是與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都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資金瓶頸制約突出,投入不足。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普遍存在着融資難、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多數企業由於自身資本積累速度慢、能力弱、貸款擔保手段缺乏,企業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場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設項目,因資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馬;由農產品加工企業性質決定的流動資金季節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業發展後勁不足,發展商機錯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

二是企業生產規模小,檔次水平低。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小、帶動能力弱、抗禦市場風險能力低,生產經營方式落後,仍然沿用傳統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產業鏈條銜接不緊密、市場競爭力不強,生產產品初級加工和粗加工產品多,能夠搶佔領域高地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制高點的拳頭產品和優勢產品的企業為數少。在全國65家涉農上市公司中,我市僅有太陽紙業集團一家,而僅南京市就有5家涉農上市公司。

三是企業結構不合理,整體加工能力低。從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行業構成看,糧棉油和畜禽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業數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幾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中,糧棉油加工18家,佔28.1%;而瓜菜加工企業僅有8家,佔12.5%,且多數產業鏈條短、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像大蒜圓葱、淡水產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規模的優勢產品,但目前加工轉化能力特別是精深加工能夠很弱,有些幾乎是空白,這種狀況嚴重製約了優勢農產品產業鏈條的延伸、產業效益的提升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增強。

四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弱,核心競爭力不強。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獨立的研發中心和專門的研發經費,擁有自主產權的專利產品為數極少,企業瞄準國內外市場消費需求、及時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不強;各級政府對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機制不完善、科研隊伍人才資源作用發揮不充分、科研創新能力弱,農產品深加工業持續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不強。據調查,全市除20家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建有專門研發機構外,多數企業沒有專門的研發機構和專業研發人員。

五是市場開拓手段落後,營銷方式不適應。市場營銷方式落後,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發展要求的現代市場營銷方式,像電子商務、連鎖代理、產銷直掛等還沒有得到較快應用,市場營銷網絡不健全、信息蒐集不及時,特別是對品牌農產品的培育、開發和宣傳、推介力度不夠,特別是通過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直接進軍國內外大市場、與國內外大客商進行洽談合作的渠道不暢、實力不足。

六是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產業鏈條不緊密。主要表現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服務組織發育滯後,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和農户的利益聯接關係鬆散,“龍頭企業+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種養農户”的產業化運作模式推廣普及的面還很小,沒有真正形成圍繞區域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發展,大市場帶動大龍頭、大龍頭帶動大基地、大基地聯接大羣體的生產經營格局。一方面是,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因缺乏穩定、批量化、標準化的原料供給,不敢接受訂單和滿負荷生產;另一方面,基地農户生產的農產品因缺乏龍頭企業持續穩定帶動,造成價格大幅度波動。這是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農業產業化深化升級面臨的重大課題。

另外,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難度加大、企業高層次管理人才匱乏以及企業文化建設滯後等問題,也是制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根據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間,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要求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託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立足現有基礎,以骨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加快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撐體系為保障,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羣發展,快速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規模、產品檔次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逐步形成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精深加工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

(一)加強領導,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精深加工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把加快農產品深加為促進全市加工業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突出重點和重要切入點,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和決策指導。儘快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建議各級政府設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建立農產品加工業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決策、協調和調度、指導。

(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產業體系。立足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和基礎,着眼長遠發展,加快制定全市農產品深加工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糧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產品加工、水產品加工等專業規劃,合理佈局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集中,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產業聚集度。

(三)突出重點,積極培植農產品骨幹加工龍頭企業。圍繞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加工能力,集中資源、集中投入、集中幫扶,儘快做大做強、做優做精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骨幹龍頭企業。提升食品加工企業、優化棉紡加工企業、膨脹畜禽加工企業、加快發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業。食品加工業,以菱花、雪花集團公司為主,繼續擴大規模,堅持高端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進一步提升綜合實力,形成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產業基地。棉紡加工業,以櫻花、德源、雙龍公司為主,擴大規模、提高檔次、創新產品,形成年銷售收入30億元產業基地。畜禽產品加工業,以綠源、嘉隆、臻嘉、恆達公司為主,膨脹規模,提升檔次,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的產業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綠維、山陽公司為主,立足現有資源基地,瞄準國內外高端市場,加快建

設高水平生產線,形成年銷售收入10億元的產業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

圍繞促進和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根據中央、省關於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借鑑外地成功經驗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體系,從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優惠、費用優價、用地優待、配套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強管理,健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對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管理,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由傳統粗放型管理向現代集約化管理過渡,加快推進企業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培養高素質的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發隊伍,增強企業發展的活力和後勁。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資源和人才力量,圍繞區域優勢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加快科技創新,不斷推出有自主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核心產品和加工技術,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五)強化服務,着力營造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圍繞十大優勢特色產業產品發展,着眼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學三創”優化發展環境要求,着力營造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快轉變職能,搞好全方位服務,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及時、快捷的服務。

《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第2頁)》來源於網,歡迎閲讀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第2頁)。dya

創新步伐,企業的產品檔次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山東太陽紙業集團與國際紙業巨頭強強聯合,投資2.6億美元準備新上一條年產30萬噸無菌液體包裝紙生產線,投產達產後新增年產值52億元,利税7億元。山東臻嘉食品進出口公司今年投資1400萬元,新上冰鮮牛羊肉深加工生產線一條,企業年加工規模達到1萬噸,銷售收入2.16億元,出口創匯800萬美元。山東綠維果蔬汁有限公司投產2014萬元,引進國內蔬菜和水果清汁生產線一條,年生產各類系列清汁9000噸,產品暢銷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山東方健製藥有限公司近年投資2億元,新上gmp生產線20條,研發中心1處,生產10大類、140個型號系列中藥產品,年銷售收入達到3億元,帶動中藥材種植基地5萬畝。

四是農產品加工配套生產基地快速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的發展,有力帶動了區域主導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發展。以金鄉宏昌公司、宏泰公司、東遠公司、華光公司、魚台益羣公司等一批大蒜圓葱深加工企業為龍頭,帶動全市大蒜圓葱種植基地180萬畝;以鄒城華源公司、普泰貝爾公司為龍頭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業,帶動鄒城、魚台發展食用菌生產基地680萬m2;以兗州太陽紙業集團、中都木業、蘭氏木業、三聯木業為龍頭的木材加工企業,帶動全市速生豐產林種植基地90萬畝;以兗州綠源食品公司、鄒城呱呱鴨製品公司、微山營養食品公司、湖產品經貿公司為龍頭的肉蛋鴨加工企業,帶動全市肉鴨養殖存欄900萬隻,蛋鴨養殖存欄800萬隻;以華仙公司、奧星公司為龍頭的甜葉菊加工企業,帶動任城及周邊甜葉菊種植6萬畝。

五是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十分注重加強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品牌的培育、保護和開發,通過提升傳統品牌、引進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開發新品牌,着力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在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市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發展。2014年,全市有181個農產品通過了國家和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食品認證,“三品”認證總數達到300個,面積158.6萬畝。農副產品註冊商標達到780件,農產品著名商標認證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榮獲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華仙”、“利生”、“魯寶”、“微山湖”等17個品牌食品獲山東省名牌產品。農業標準化水平的提高推動了農產品出口創匯較快發展。金鄉大蒜在宏昌、宏泰、東遠、華光、山陽等一批省、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企業的帶動下,標準化生產基地規模迅速擴大、水平快速提升。全縣大蒜標準化種植基地達到35萬畝,其中有機基地1.5萬畝,2014年全縣大蒜出口創匯2.16億元,佔全市農副產品出口創匯總額的52%。

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調查情況表明,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以優勢主導產業產品為主的精深加工業有了較快發展,但就整體和綜合水平來着,無論與外地先進水平、還是與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都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資金瓶頸制約突出,投入不足。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普遍存在着融資難、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多數企業由於自身資本積累速度慢、能力弱、貸款擔保手段缺乏,企業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場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設項目,因資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馬;由農產品加工企業性質決定的流動資金季節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業發展後勁不足,發展商機錯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

二是企業生產規模小,檔次水平低。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小、帶動能力弱、抗禦市場風險能力低,生產經營方式落後,仍然沿用傳統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產業鏈條銜接不緊密、市場競爭力不強,生產產品初級加工和粗加工產品多,能夠搶佔領域高地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制高點的拳頭產品和優勢產品的企業為數少。在全國65家涉農上市公司中,我市僅有太陽紙業集團一家,而僅南京市就有5家涉農上市公司。

三是企業結構不合理,整體加工能力低。從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行業構成看,糧棉油和畜禽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業數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幾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中,糧棉油加工18家,佔28.1%;而瓜菜加工企業僅有8家,佔12.5%,且多數產業鏈條短、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像大蒜圓葱、淡水產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規模的優勢產品,但目前加工轉化能力特別是精深加工能夠很弱,有些幾乎是空白,這種狀況嚴重製約了優勢農產品產業鏈條的延伸、產業效益的提升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增強。

四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弱,核心競爭力不強。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獨立的研發中心和專門的研發經費,擁有自主產權的專利產品為數極少,企業瞄準國內外市場消費需求、及時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不強;各級政府對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機制不完善、科研隊伍人才資源作用發揮不充分、科研創新能力弱,農產品深加工業持續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不強。據調查,全市除20家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建有專門研發機構外,多數企業沒有專門的研發機構和專業研發人員。

五是市場開拓手段落後,營銷方式不適應。市場營銷方式落後,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發展要求的現代市場營銷方式,像電子商務、連鎖代理、產銷直掛等還沒有得到較快應用,市場營銷網絡不健全、信息蒐集不及時,特別是對品牌農產品的培育、開發和宣傳、推介力度不夠,特別是通過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直接進軍國內外大市場、與國內外大客商進行洽談合作的渠道不暢、實力不足。

六是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產業鏈條不緊密。主要表現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服務組織發育滯後,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和農户的利益聯接關係鬆散,“龍頭企業+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種養農户”的產業化運作模式推廣普及的面還很小,沒有真正形成圍繞區域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發展,大市場帶動大龍頭、大龍頭帶動大基地、大基地聯接大羣體的生產經營格局。一方面是,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因缺乏穩定、批量化、標準化的原料供給,不敢接受訂單和滿負荷生產;另一方面,基地農户生產的農產品因缺乏龍頭企業持續穩定帶動,造成價格大幅度波動。這是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農業產業化深化升級面臨的重大課題。

另外,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難度加大、企業高層次管理人才匱乏以及企業文化建設滯後等問題,也是制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根據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間,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要求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依託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立足現有基礎,以骨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加快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撐體系為保障,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羣發展,快速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規模、產品檔次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逐步形成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精深加工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

(一)加強領導,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精深加工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把加快農產品深加為促進全市加工業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突出重點和重要切入點,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和決策指導。儘快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建議各級政府設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建立農產品加工業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決策、協調和調度、指導。

(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產業體系。立足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和基礎,着眼長遠發展,加快制定全市農產品深加工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糧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產品加工、水產品加工等專業規劃,合理佈局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集中,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產業聚集度。

(三)突出重點,積極培植農產品骨幹加工龍頭企業。圍繞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加工能力,集中資源、集中投入、集中幫扶,儘快做大做強、做優做精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骨幹龍頭企業。提升食品加工企業、優化棉紡加工企業、膨脹畜禽加工企業、加快發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業。食品加工業,以菱花、雪花集團公司為主,繼續擴大規模,堅持高端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進一步提升綜合實力,形成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產業基地。棉紡加工業,以櫻花、德源、雙龍公司為主,擴大規模、提高檔次、創新產品,形成年銷售收入30億元產業基地。畜禽產品加工業,以綠源、嘉隆、臻嘉、恆達公司為主,膨脹規模,提升檔次,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的產業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綠維、山陽公司為主,立足現有資源基地,瞄準國內外高端市場,加快建設高水平生產線,形成年銷售收入10億元的產業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

圍繞促進和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根據中央、省關於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借鑑外地成功經驗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體系,從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優惠、費用優價、用地優待、配套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強管理,健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對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管理,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由傳統粗放型管理向現代集約化管理過渡,加快推進企業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培養高素質的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發隊伍,增強企業發展的活力和後勁。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資源和人才力量,圍繞區域優勢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加快科技創新,不斷推出有自主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核心產品和加工技術,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五)強化服務,着力營造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圍繞十大優勢特色產業產品發展,着眼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學三創”優化發展環境要求,着力營造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快轉變職能,搞好全方位服務,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及時、快捷的服務。

《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第2頁)》來源於網,歡迎閲讀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第2頁)。dya

第三篇: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文章標題:關於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市農業局

(2014年5月)

根據省農業廳通知要求和市委領導批示,為掌握全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和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進一步加快魯南地區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和對策,我們組織專門力量,採取全面統計和重點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就全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情況綜合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和特點

——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是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全市國土面積1.1萬km2,總人口8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96萬人,耕地783萬畝。2014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8億元,佔魯西南五市的29.5%;糧食、棉花、油料、水果、肉類產品、淡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395.14萬噸、15萬噸、27.8萬噸、152.08萬噸、75.35萬噸、30.92萬噸,分別佔魯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農民人均純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東省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和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鴨、金鄉大蒜、魚台大米、北方落葉大喬木的集中產區,常年糧食產量佔全省的1/10,淡水產品產量佔全省的1/4。——也是全國最大的大蒜種植、淡水產品養殖和味精、氨基酸、澱粉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經濟佔比水平,決定了——在魯西南五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來,全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着眼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堅持用工業化思維和理念謀劃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推進戰略,不斷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增加資金投入,加大推進力度,全市農產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結構調整深入推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生產基地不斷膨脹,龍頭帶動明顯增強,初步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規模不斷擴大、檔次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的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據調查統計,到2014年底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685家,年銷售收入達到369.7億元,實現利税33.8億元,出口創匯4.34億元。其中,規模較大、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較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各類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達到64家,企業員工6.13萬人,擁有固定資產85.67億元,銷售收入達到212.76億元,年出口創匯2.51億美元,實現利税18.86億元。年銷售收入和出口創匯分別佔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總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來源分類,其中糧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紙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產品加工12家,乳製品加工3家,水產品加工3家,中藥材、食用菌、甜葉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級別分類,其中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18家,市級40家,市級以下4家;按銷售收入規模分類,1200-5000萬元19家,5000-10000萬元13家,億元以上32家。從調查的情況看,全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農產品加工領域不斷拓寬。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為主導,以油料、棉花、畜禽產品、水產品、木材加工為骨幹的農產品加工經營格局。農產品加工領域不斷拓寬、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由過去以糧食、棉花、油料為主的種植業領域,逐步向瓜菜、畜禽產品、乳製品、木材、水產品以及中藥材、食用菌、甜葉菊等特種種植和養殖大農業領域拓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由初級產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維維、華龍、華豐、正龍、白象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集團,已進入我市農產品精深加工領域。

二是農產品加工規模不斷擴大。隨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快速推進和農業龍頭企業的加快發展,我市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得到較快發展,加工規模不斷膨脹。全市64家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平均固定資產規模達到1.34億元,平均銷售收入達到3.32億元。以菱花集團、雪花生物化工公司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玉米56萬噸;以魯王集團、利生集團、魯寶集團和華龍集團、白象集團為龍頭的小麥系列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小麥120萬噸;以利豐公司為主的澱粉系列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澱粉7萬噸;以華仙公司、奧星公司為主的甜葉菊加工企業,年生產甜菊糖1000噸;以兗州綠食品公司、鄒城呱呱鴨製品公司為加工龍頭的肉鴨加工企業,規模快速膨脹,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殺分割肉鴨3200萬隻。兗州市綠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資1億元新上年加工4000萬隻肉鴨生產線一條,使肉鴨年加工規模達到6000萬隻,年銷售收入可達到7億元。

三是農產品加工水平不斷提升。立足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着眼市場需求,企業不斷加快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

第四篇: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問題調研報告

農產品加工水平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是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關鍵環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利於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有利於農產品的深度開發,有利於農民就業和增收,有利於增強農業的綜合素質,有利於發揮農業資源優勢。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又快又好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產業支撐,是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2014年

11月初到2014年元月中旬,我們組成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問題調研課題組,深入全市17個縣市區,臨汾、侯馬兩個開發區和多家企業調查研究,多次邀請專家教授召開研討會,反覆徵詢意見,最終形成這個報告,希望對加快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有所幫助。

一、自然資源和發展條件

產業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和發展條件。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就是依靠我市面臨的發展條件,充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使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的內容非常多,只能從中選擇重點扶持發展。可以肯定地講,未來農產品加工產品市場競爭會日趨激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各地靠的主要是特色,只有把特色做強做大做出品牌才能在市場上生存和發展。要準確的把握特色,就必須清楚資源狀況和發展條件,這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主要前提。

我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地處太行山和呂梁山之間,區域內地形複雜,動植物種類豐富,盛產小麥、玉米、水果、核桃、棗、牛、羊等農產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明顯優勢。2014年,全市農村牧漁業總產值累計68.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1%,其中農業產值累計45.1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糧食總產量累計17204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3.19%。2014年末,豬出欄1235412頭,比上年同期增長3.2%;羊出欄667403只,比上年同期減少2.7%。特殊的地形和氣候條件,造就了我市特殊的的乾鮮果產品,永和棗子、隰縣貢梨、古縣核桃質地優良,久負盛名,快速發展的吉縣蘋果近年來譽滿全國,我市已經成為國內棗子、貢梨、核桃、蘋果等優質乾鮮果基地。最後看中藥材生產,由於山地多,氣候適宜,我市中藥材資源非常豐富,有一百多種而且大部分生長在山區,質地好,無污染,是發展中藥材加工的優質原料。近年來安澤、襄汾、曲沃等縣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不斷增加,有些品種已經成為國內市場的主要產區,例如安澤連翹年產量佔全國年產量的四分之一,襄汾生地產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我市有着明顯優勢。

二、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依據豐富資源和有利條件,近年來市政府大力支持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加工業得到長期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到2014年底,全市擁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26家(資產總值或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企業),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46家,年交易額1000萬元以上流通貿易型、基地型企業(包括合作社)29家,年交易額超過億元農產品批發市場6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24.38億元,加工型企業年銷售總額32億元。各類產業化組織從業人員17萬人,帶動農户64.9萬户,農户從事產業化增收237826萬元,户均增收3664元,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00個。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面積達142萬畝,其中無公害認證面積120萬畝,認證產品41個;綠色認證面積42萬畝,認證產品114個;有機認證企業4家;gap認證企業5家,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在近三個月的調研中,我們總的體會是:我市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還是較快的,正在成長為帶動我市經濟發展的新的力量,但同時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

(一)受煤、焦、鐵產業高利潤影響,民間投資嚴重不足。農產品加工業要快速發展,需要民間增加投資。然而,多年來受煤、焦、鐵等產業高利潤吸引,我市農產品加工業資本投入嚴重不足。據統計,2014年,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1454850萬元;而同期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66954萬元,只有第二產業的4.6%。隨着煤、焦、鐵資源供應日趨緊缺,今後若干年內煤、焦、鐵產業繼續保持高利潤,民間投資仍加速向這些產業流動,農產品加工業投資仍將不足。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必須設法解決農產品加工業民間投資不足的問題。

(二)涉及領域寬闊,優勢產業不突出。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較快,加工涉及糧食、畜牧、乾鮮果、蔬菜和中藥材五個領域,但沒有一種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為國內外市場上的優勢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今後必須解決好全面推進

與重點突破的關係。

(三)企業規模偏小,發展後勁和市場競爭能力不足。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企業規模決定着企業的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儘管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較快,但整體上看企業規模還是偏小,在與其他地區的企業競爭中處於弱勢。如上述在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不多,其中進入省“1311”規劃重點企業的只有一家

。由於企業規模偏小,企業的資源實力、技術能力都很弱,沒有一家企業設有產品研發機構,嚴重製約着企業競爭能力。調研中我們發現,在當地的超市中都很少見到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必須設法擴大企業規模。

(四)管理水平落後,產業素質不高。我市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特色明顯、質量上乘,市場銷路也不錯,但企業發展卻困難重重,就是走不上快速發展軌道。深入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是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例如缺乏品牌意識,許多企業高度重視產品質量,認為只要質量好,產品就不愁賣不出去。殊不知,現代市場經濟就是品牌經濟,消費者購買產品首先認知的是品牌,是品牌的知名度。多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慢,品牌知名度低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市沒有一個全國知名品牌,區域性知名品牌也很少。再如還缺乏營銷意識,許多企業高度重視產品生產,千方百計更新設備、擴大規模、上新產品,對市場營銷投入很少,沒有完整的市場營銷規劃,沒有完整的市場營銷隊伍。形象地講,就是“正規軍”式的生產,“游擊隊”式的營銷。再如缺乏標準意識,許多企業產品規格不標準、包裝沒檔次,甚至沒有條形碼,更趕不上近年來國內外市場上通行的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標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必須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五)沒有發展規劃,重複建設嚴重。雖然我市農產品加工業整體水平還不高,但某些領域加工能力已經超過我市現有的農產品產量。以玉米加工業為例,到2014年底全市正投資、在建和籌建的玉米深加工能力嚴重超出我市玉米的生產能力,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是沒規劃,政府宏觀調控職能不到位。

三、加快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編制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

市政府編制的《臨汾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把農產品加工業確定為今後五年帶動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在市委二屆三次會議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市委、市政府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突破口,推進新農村建設,以發展工業化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啟動農業產業化工程建設,積極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我市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農業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複雜多樣,加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與世界經濟連為一體,農產品加工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要把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構想落到實處,確實把農產品加工業做強做大,使之成長為優勢產業,就必經編制並實施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明確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各個階段的目標和重點。

(二)找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立足點。

目前,全國有許多地方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帶動本地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而且不少地方的農產品加工業達到很高水平,在國內外市場已佔據明顯優勢。例如內蒙古的奶製品業和羊毛加工業。這種形勢下,我市要把農產品加工業做強做大,就必須找準立足點,應立足“特、精、高”三字方針。特即特色,我市盛產多種特色產品,如永和的紅棗,古縣、安澤的核桃,浮山的小米等,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首先要在這些產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把特色變成市場優勢;精即精細,不因為特色農產品為我市特有而粗製造,要精工細作,把質量提高;高即高標準,為滿足國際國內市場對農產品的高標準要求,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政策的限制和引導來推廣農產品加工業的標準化生產,可研究制訂我市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實施方案,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

(三)找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方向。

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業領域非常廣,但都沒有做強做大。根據國內外實踐經驗和我市實際情況,我們不可能一把抓,都變成國內外市場上的優勢產業,只能根據我市資源優勢和有利條件,選擇特色和重點進行深加工,並全力做強做大。經過調研,我們認為,目前及今後若干年我市應重點扶持三大產業:一是核桃加工業。以古縣、安澤一帶特有的核桃產品為原料,制訂扶持政策,擴大招商引資,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加強產品開發,使核桃加工業成為國內外市場上的特色優勢產業。二是棗子加工業。永和棗子個大肉厚不生蟲,別具特色,多年來暢銷不衰,已經成為國內市場上的特色產品,最近又被國際組織認定為綠色環保產品,但多年來一直賣的是原產品,沒有深加工,附加值低,收益上不去,而且產品品種少,市場佔有率也上不去。應充分發揮永和棗子這個歷史名牌產品的優勢,延伸產業鏈,開發新產品,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場佔有率,使我市的紅棗產業成長為國內外市場上的現代新型產業。三是中藥加工業。近年來襄汾生地和安澤連翹產銷量已佔全國市場的1/3和1/4,在市場上已經佔有重要地位,但是同永和紅棗一樣,賣的是原產品,產銷量雖然大,但經濟效益和對市場的影響卻不大。應藉助已佔有的市場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深加工,使我市逐漸成為國內外市場上的中藥產品生產基地。另外吉縣蘋果、隰縣梨、浮山小米和蒲縣莜麥也很有特色,可鼓勵相關縣和相關部門發展深加工。

(四)確定符合我市實際情況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戰略。

綜觀國內市場,目前在市場上佔有明顯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業不外兩種形式:一是大企業或企業集團,例如河南以雙匯為主體的肉製品加工業和內蒙以伊利、蒙牛為主體的奶製品加工業;二是企業集羣,例如四川、湖北的炸菜產業和我省太原一帶的陳醋產業。分析我市情況,我們認為這兩種形式都符合我市實際。也就是説,今後發展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可採取兩種戰略,即大企業或企業集團戰略和企業集羣戰略。對那些產量較大、加工需要大量投資的農產品加工業,例如玉米深加工、水果深加工、肉類深加工等,採取大企業或企業集團戰略;對那些產量不是很大但很有特色而開發加工又不需要大量投資的農產品加工業,例如特色食品、特色工藝品等等,應採取企業集羣發展戰略,即鼓勵眾類中小企業或同時生產相同產品或相互協作生產相同產品,通過大量中小企業同一集羣形成的規模優勢,形成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產業優勢。

(五)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農產品生產基地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穩定、優質的原料。近年來我市為了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先後規劃建設了一批農產品生產基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地看還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一是規模不大,不具備規模優勢,對企業投資尤其是外部大企業投資缺乏吸引力;二是質量不高,絕大多數農產品還是幾百年上千年傳下來的老品種,很難適合現代化的流水線加工;三是有污染,目前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已經成為國內外市場的主體,我市農產品加工業要做強做大,成為國內外市場上的優勢產業,其產品就必須達到國際上通行的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的檢測標準,而我市絕大多數農產品處於煤焦鐵鑄電等產業包圍之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藥,根本達不到生產有機綠色產品的要求。我市必須高起點高標準發展農產品生產基地,認真搞好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把加工原料基地建設與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加快產業、企業、要素的集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帶和塊狀經濟的形成,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水平。

(六)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業資金支持體系。

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尚處在起步階段,資本的原始積累還沒有完成,要加快發展,政府還必須從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經過調研,我們認為應着力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制訂優惠政策,吸引煤焦鐵鑄電等產業資金向農產品加工業流動。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我市煤焦鐵鑄電等行業已經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企業家手中都握有大量自有資金。尤其是煤礦企業,近年來面對市場短缺,積累了鉅額貨幣財富。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市政府應研究制訂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這些行業的企業家向農產品加工業投資。二是採取有效措施,鼓勵金融機構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建立企業信用擔保基金,為農產品加工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成立由政府牽頭,企業、金融機構參加的聯席會議或協調委員會,在銀企之間建立起雙方溝通的有效渠道;探索新形式下銀企之間交流增強、互信的新形式新途徑,促進雙方之間的信用合作。三是擴大政府投資渠道和投資規模,形成長期高效的政府投入機制,政府投入向農產品加工業傾斜,確保每年投入資金總量的增加速度高於市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加強與上級財政部門和涉農部門的聯繫,採取多種有效措施爭取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和信用資金;重新審視資金投入辦法,在統籌兼顧的前提下集中財力支持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四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企業之間的資金合作。採取有效措施,引導企業之間的合作,通過合併、控股、兼併、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促進企業之間的優化組合,以此提高現有企業現有資金的使用效率。

(七)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的組織領導。

在我國現有體制下,領導是否重視,特別是各地黨委、政府“一把手”是否重視,對農產品加工業能否快速發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加強宣傳工作,使各級各部門領導幹部重新認識農產品加工業在今後我市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能夠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放到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組織力量加強調查研究,編制切實可行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使農產品加工業走上穩定發展的軌道。深入審批制度改革,在嚴格落實產業政策的同時,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行政效率,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深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克服政府宏觀管理工作中的“越位”、“缺位”和“錯位”現象,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第五篇: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調研報告

**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調研報告

近日,為全面掌握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情況,該縣組織專人對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瞭解。通過這次調查,基本摸清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狀,找到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瓶頸,悟出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策。

一、發展現狀

據統計,截止目前,該縣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食品加工企業共有6家,實現產值10810萬元,同比增長9%;實現利税405.7萬元,同比增長17%;實現利潤802.6萬元,同比增長8%;合同訂單直接帶動農户數4435户,同比增長6%;主要集中在糧食加工、臍橙加工和水產品加工以及畜禽加工等產業上。糧食加工企業有**縣合成米麪製品有限公司、**縣龍豐糧食加工廠、**縣寶興米業和**縣譽興糧食加工廠;水產品加工企業有開元鰻業公司;畜禽加工企業有江蘇雨潤食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近幾年來,該縣大力引進並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生產基地快速擴展。依託"三帶一園"(臍橙帶、無公害蔬菜帶、花卉苗木帶、蠶桑園)和生豬、工業原料林產業,按"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規劃,推進土地合理流轉,依託公司+基地+農户發展模式,組建經濟合作社,加大技術培訓,鼓勵農民發展規模種養業,扶持興辦專業養殖場,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如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豬產業鏈建成實施後,通過實行"公司+農户"生產模式,輻射帶動了1600户以上農户步入致富養殖的行業中,並可年增出欄生豬50萬頭以上。二是品牌優勢初步形成。糧食加工企業通過創立產品品牌,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經營範圍,逐步佔領了一定市場,形成了具有較高知名度和信譽度的名牌,如該縣合成米麪制

品有限公司通過開展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所創立的"粵霸牌"米排粉,極大佔據了珠三角市場。三是發展質量逐步提高。一些民營企業通過多年的原始積累和滾動發展,已不滿足停留在小規模和粗加工上,他們根據自己對市場的理解和判斷,加快了設備更新、廠房建設和調整產品結構的步伐,在生產、銷售和利税等方面提質增效,取得明顯效果。如江蘇雨潤食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年可屠宰生豬150萬頭,生產冷鮮肉5萬噸、肉製品3萬噸,填補了該縣生豬加工、冷藏產業鏈的空白,對於做大做強做優生豬產業,培植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發展的主要瓶頸

(一)龍頭企業不多,帶動能力不夠

該縣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總數已達六家,但總數少,且規模不是很大,輻射範圍不寬,雖然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帶動能力明顯不夠,無法帶領更大範圍農業和更多的農民進入國內國際大市場,無法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向縱深發展。

(二)知名品牌少,市場佔有率不高

現代市場是知名品牌的市場,雖然近年來該縣也產生了像“**”、“**”等農產品品牌,但其面對的市場主要還是珠三角,雖然在珠三角市場具有一定的市場佔有率,但整體來説還不算高。

(三)技術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強

該縣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水平偏低,生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傳統工藝和生產設備的限制,深層次加工的數量比重小,多層次開發的產品少,創新能力不強,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消費市場的需求。

三、對策與建議

近年來,該縣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尤其是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舉措來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面對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農產品食品加工企業尤還顯得勢單力薄,產品銷路不太順暢,效益不夠高。因此,亟需做大做強以龍頭企業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儘快縮小與先進地區的差距。

一是要高起點謀劃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要立足於全面開展和利用縣域資源優勢。要根據本地加工業的現實基礎、生產要素資源的客觀條件、市場發展前景的科學預測,制定出縣、鄉兩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一是規劃出本地重點發展的農產品加工類型,求優不求多;二是規劃出本地農產品種養的區域佈局,種優不種次;三是規劃出加工產業鏈的延伸,宜長不宜短。就該縣來説,要緊緊圍繞資源優勢,着力培植糧食、豬禽、水產、臍橙、蔬菜、花卉六大主導產業,形成並做大以"粵霸"為龍頭的種糧及糧食加工產業鏈、以"雨潤"為品牌的生豬加工產業鏈、以開元鰻業公司為龍頭的水產品加工產業鏈、以"贛南臍橙"為龍頭的臍橙及臍橙加工產業鏈、以及繭絲綢加工和蔬菜加工產業鏈等幾條鏈條,把全縣70%的農户納入農業產業化經營。

二是要切實加強農產品加工企業自身建設。一是培育和壯大品牌。引導企業樹立做大做強品牌的意識,幫助他們積極主動地與科研機構掛鈎,在提高產品品質的同時,進一步加快農產品品牌註冊和名優品牌創建工作。二是明確發展方向。要根據國內外食品工業發展和農產品消費結構變化的趨勢,堅持市場導向,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同調整區域生產佈局、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小城鎮和擴大內需緊密結合起來,統籌規劃,合理佈局,整

體推進,重點突破。三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要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業的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尤其要注重從源頭抓起,生產綠色、環保、無污染、安全的農產品。四是要善於搞好企業內部治理。要抓好內部責任制,加強目標治理、質量治理、成本治理和經濟核算。

三是要以農業招商為抓手延伸農業產業化鏈條。調查結果説明,經濟欠發達地區要迅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僅靠財政和內資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還需要一個積累過程。招商引資是解決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最有效的辦法,是壯大企業規模擴大農產品加工能力最直接的途徑。招商引資應當是有導向的。要結合加工基礎,聯繫資源條件,圍繞產業規劃,有針對性開展產業招商和鏈條招商。要貪大求多慕名追洋,規模要大,投資要多,千方百計引進大龍頭,洋龍頭,名龍頭,充分發揮它們的輻射帶動作用。如該縣近年來先後引進的正邦科技,開元鰻業,江蘇雨潤等一大批規模性的企業都起到了龍頭示範帶動作用。

四是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一是給予財税政策扶持。對重點龍頭企業,可在財力和政策答應的權限內給予一定年限的税費減免。二是在信貸政策上給予扶持。金融部門應按照上級精神,繼續適當安排專項資金用於扶持龍頭企業。三在科技政策上扶持龍頭企業。對與龍頭企業相關的農產品和加工製品的生產技術,要給予科研攻關支持和技術推廣服務。

五是要進一步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化程度。一是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户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鼓勵龍頭企業在與農户簽定合同訂單中實行最低保護價,在種子、資金、技術等方面向農户提供無償或低償等系列化服務,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同時,按照"自願互利、扶持基地、服務農户"的原則,龍頭企業可以通過幫助改善生產基地的生產條件、發放預付

定金、貼息貸款、生產扶持金,內銷種苗、飼料,提供生產資料、技術服務,包銷產品,部分利潤返還等多種途徑,扶持原料基地和農户的生產,這樣既可避免農户生產的劇烈波動,又可有效地防止龍頭企業生產經營的大起大落。二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户聯合興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將分散的農户聯合起來,成立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組織+農户"經營模式,加強監督管理,使各類中介組織真正成為連接農户與龍頭企業、農户與市場的橋樑與紐帶,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使龍頭企業由面對千家萬户,變為面對一個或幾個合作經濟組織,降低企業與農户之間的交易成本。三要探索建立行業協會。積極引導同類加工企業在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商會、協會等組織建立各種行業協會,實行行業自律,充分發揮其在技術開發、教育培訓、價格協調、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功能,切實保障行業內農户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推薦你訪問其他精彩文章:

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監利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對我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調研和思考

2014年德城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情況

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71do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