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缺乏區位優勢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

缺乏區位優勢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

一、背景——全國上下脱貧攻堅工作如火如荼,脱貧是目的,根本是發展,沒有區位優勢的鄉村更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順勢而為。

缺乏區位優勢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脱貧,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脱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脱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脱真貧、真脱貧。伴隨着當前城市加速發展、鄉村年輕人大量到大城市外出務工,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尤其是西部落後山區鄉村,情況尤其突出,遠離中心城市,“偏安大山一角”,基本上和區位優勢這幾個字不挨邊。如何在脱貧攻堅中實實在在幫助困難羣眾脱貧不返貧,不再純粹靠天吃飯,出路大家都明確,發展農村經濟。簡單幾個字,談何容易,無項目、無資金、無資源時,僅僅依靠財政補貼的一點資金,杯水車薪,管理不善,反而還會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吃力不討好”,羣眾聲討聲一片,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

銅星鄉,位於四川省江油市西北部,距市中心48公里,地處龍門山脈斷裂帶。常年以來,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接受市場競爭意識比較弱,習慣於傳統種植,停留於粗耕粗作和舊的生產模式,大部分農民缺乏加工技術,多以賣初級農產品為主,農業的綜合效益低下,農業效益不高。加之天災人禍,特別是病災户、缺勞力户更是生活艱難。如何在脱貧攻堅中,利用好上級政策、資金帶領羣眾不再原地轉陀螺,積極穩妥、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我們必須正視和麪對。

二、實踐——取得脱貧攻堅戰我們重任在肩,建設“魅力銅星”方式已悄然凸顯。

山區鄉鎮大多沒有區位優勢,只有立足現實基礎,主動作為,

揚長避短、變劣勢為優勢,發展適合當地實際的產業,才能從本質上引領羣眾脱貧致富。

謀劃定位——

銅星鄉在和江油其它鄉鎮對比,地理位置較為偏僻。近幾年外出務工的人員較多,留鄉人員多為老人小孩,勞動力缺乏,傳統家庭個人種養業致使本村經濟收入偏低。開展精準扶貧之前,儘管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村內道路、灌溉塘堰、數字電視、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改善,老百姓得到一些實惠,但觀念的落後、收效甚微。

我們也在思考,一直以來銅星鄉依靠傳統農業也沒能解決温飽問題,救濟式扶貧也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通過多方考察,總結出,全向鄉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全年温差不大,適合發展生態養殖業,應本着“大集中、大連片、扶貧與打造特色亮點”的原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最終確定了養殖蛋鴿、綠殼蛋雞作為我鄉菩提村的扶貧項目。同時,結合我鄉五佛村的優美自然環境和有山有水的地理條件,通過反覆論證,我們將“休閒旅遊”作為帶動該村羣眾致富的主要路子。最終我們確定以山區特色養殖和“休閒旅遊”兩個主要路徑,藉助脱貧攻堅這個良好平台、然後通過喜聞樂見的公共活動,一鼓作氣把銅星創新建設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魅力山區鄉鎮。

科學發展——

通過認真分析,結合各村不同的資源優勢,我們將傳統與轉變相結合,按照規劃分別制訂了產業扶貧工程。一是以兩個萬畝優質水稻產業區、高產油菜示範區為目標,在全鄉6個村,大力發展種糧大户,培育農場主,加速土地流轉,逐步實現糧油經營的規模化、田間作業的機械化、生產過程的標準化,推進傳統糧食生產的現代化進程,形成“糧油加工企業+農場或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大幅度提高糧油產品的價值,增加農民的收入。二是以打造多樣特色養殖業為目標,以蛋鴿、雷竹、跑山雞和綠殼蛋雞、清水魚產業園、優質肉牛、生豬為發展重點突出區域亮點、打響生態品牌。我鄉菩提村在綿陽市外僑辦等單位、企業的幫扶下,投入40萬餘元建成了“僑愛蛋鴿養殖幫扶基地”,其組織形式採取“村委會+貧困户”的產業發展模式,聘請有勞動力的貧困户到基地務工,村委會牽頭和管理養殖基地所有事務,盈利後按照“一三六”方式分紅。其中留存一成的風險保證金;三成作為村集體資金增收,主要用於村公益事業,夯實菩堤村脱貧攻堅基礎;六成作為貧困户和困難僑屬的分紅。三是積極開發農業與旅遊相融合的鄉村旅遊項目。近年來,我們圍繞“休閒垂釣”這一主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在我鄉五佛村以點帶面,陸續開發出龍漁溪、蔭溪溝等一批以休閒垂釣、度假觀光為主的農旅融合旅遊項目,着力打造“龍漁溪”鄉村旅遊品牌;同時藉助釣魚節、工會、騎遊等活動,吸引八方賓朋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從而以文化旅遊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烘托文化旅遊,加快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展示新農村的新形象。

當前困境——

雖然很多鄉鎮都開始“傳統產業邁大步,特色產業添新軍”。但是,由於客觀條件限制和多種原因影響,特色產業還沒有真正成為支柱產業,農村產業發展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一是羣眾發展意識不強長期以來,我鄉種糧種菜自給自足,經濟來源主要種養殖、外出務工。有了一定收入後,安於温飽,大部分人不思發展,不敢投入怕風險,因而不願改變傳統的生存方式,認為年年走老路更安穩。二是發展資金缺乏

我鄉羣眾家底薄,外出務工攢點錢的都用於建新房,許多羣眾不願冒風險進行投資,只能粗放管理,造成低投入、小規模、低產出的惡性循環。再如發展特色新項目,投資大、風險更大,絕大部分人都不敢嘗試。三是科技支撐力度不足山區農民科技素質較低,新技術普及難度大,羣眾渴盼的實用生產技術培訓和經常性的服務諮詢指導還得不到滿足,影響了特色產業做大和發展新項目。

   三、思考——特色產業發展的山區鄉鎮產業化規模發展的必要途徑

當前,對邊遠山區來説,依託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搞規模化發展是發展農村經濟最現實、最直接的戰略選擇。

首先,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科學合理多年來,傳統的農村經濟由於產品缺乏市場性、有限資源配置缺乏科學性、生產技術缺乏指導性、經濟管理缺乏規範性,經濟發展滯後,農民更是“多勞少酬”。為了擺脱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桎梏,從銅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大膽的改革嘗試。一是利用水資源優勢,大力開發漁業,引進中高檔魚品種,增加品牌競爭力;二是利用環境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吸引城裏人到鄉村駐足,開發農家特色餐飲;三是利用土地成片優勢,以土地整理,大力發展糧油、蔬菜等種植業,吸引龍頭企業入駐;四是利用山區優勢,大力開發雞、鴿、牛、羊等特色養殖。通過這些途徑激活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而且還使部分勞動力從傳統的農業生產中解脱出來,投身到其他行業的生產隊伍。

其次,特色優勢發揮,村品牌要打出名堂特色是進步的動力,品牌是壯大的前提,信譽是發展的保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色就是競爭力,就是財富,誰擁有特色,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掌握髮展的主動權。為了使銅星鄉經濟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力求打造自身特色,營造品牌效應。一是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村看農村,在種植結構上有特色。隨着城市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生態農業、精品農業、旅遊農業、觀光農業、花卉農業、農業度假村不斷湧現,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閒觀光場所,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二是堅持在發展上有特色,在特色上有差別,在差別上創優勢,形成特色優勢和規模效應,用工業化手段推進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用工業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農業當工業抓、把農業當項目搞,實現企業化運作、產業化經營、工業化發展。三是圍繞縣域二、三產業發展,優化資源配置。調整農業,市級產業發展需要,使山區特色產業成為城市產業發展的“大倉庫”。

最後,壯大產業鏈條,實現產業化、集約化生產是必由之路。這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我國給農户生產經營權往往是不夠的,農户的規模非常小,自己贏得市場是不可能的,農民承受不了價格的忽高忽低。通過引進一個龍頭企業來帶動很多農户,還可以加大市場成長的力度,市場專業化的程度的提高能推動市場發展,兩者是相互促進的過程。積極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農户提供種養技術、市場信息、生產資料和產品銷售等多種服務,幫助農民減少生產成本,降低市場風險;發展訂單農業,規範合同內容,明確權利責任,提高訂單履約率;採取設立風險資金、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户建立更為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的方式,逐步結成利益共同體。

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侵蝕了邊遠農村農業的發展空間,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必須挖掘邊遠山區經濟的發展潛力,壯大經濟實力。山區鄉村應積極探索,大膽創新,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科學調整經濟結構佈局,合理開發利用有限資源,開創一條既有縣級城市經濟發展特點又具有現代農村特色的經濟發展新路子,使邊遠山區走出貧困瓶頸,經濟步入快速、健康、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作為一邊遠鄉鎮, 特色產業、新型項目的爭取做大做強,走產業發展品牌之路,亦是尋求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由之路。

標籤: 區位 農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9wjk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