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常村轉型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常村轉型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創新引領促轉型  務實幹事奔小康  

常村轉型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常村轉型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任俊霞

壽陽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農業人口16萬人,佔到全縣總人口的73%。在當前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繁榮農村經濟,帶動農民致富,是縣委、政府的重要任務,更是涉及廣大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的宏觀謀劃及農業部門的實施推進,更離不開村一級幹部的引領帶頭和老百姓的親自實踐。在近些年湧現出來的一些先進村中,正是有着一些忠誠踐行“三嚴三實”要求,帶領老百姓幹事創業的優秀農村幹部,才能在全縣農村中脱穎而出。上湖鄉常村這個以種植玉露香梨而聞名的村子,就是全縣先進村的典型。結合正在開展的“三嚴三實”活動,通過對常村走訪調研,形成如下報告。

一、常村基本情況

常村位於上湖鄉西部,為古晉陽至馬首邑的必經之路。全村國土面積16.4平方公里,轄常村、北樑、楊家堖、溝底4個村民小組、8個自然村,户籍人口206户、668人。全村耕地4700畝,退耕還林地1200餘畝。常村是典型的農業村,坡多地廣、日照時間長,生態優良、晝夜温差大,適宜發展山區特色農業。常村人民立足自身優勢,經過長期的艱苦奮鬥,改變了貧窮落後面貌,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農民人均純收入全鄉第一,林果產業規模效益位居全縣前列。縱觀常村的發展歷程,大致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是靠天吃飯的糧食作物種植階段。長期以來,常村農業以玉米種植為主導,間種部分雜糧作物,基本屬於靠天吃飯,農民收入受糧食產量和價格影響較大,增收不可持續且空間有限。

二是種植結構調整的起步階段。為了打破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常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嘗試種植了以玫瑰紅、紅星、金冠為主打品種的蘋果經濟林。通過種植蘋果,讓常村人初步嚐到了結構調整的甜頭,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他們根深蒂固的農業思維,開啟了常村農業產業改革的探索之路。但是隨着時間推移,由於品種逐步老化,效益不斷降低,常村的蘋果產業也走向衰落。

三是優勢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階段。近年來,在全縣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走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之路,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政策引導下,常村抓住了這次難得的發展機遇,經過認真調研,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確立了玉露香梨新品種種植。經過短短几年的發展,在各級農業技術部門的扶持幫助和常村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玉露香梨在常村落地生根並蓬勃發展。目前,全村梨樹種植面積達到1850餘畝,佔到了全部耕地面積的40%,被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授予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玉露香梨示範基地。今秋400畝香梨已掛果,產量約在10—12萬斤,產值約40—60萬元左右,之後每年產量產值可逐倍增長。待全部梨樹掛果後,人均可增收3000元,玉露香梨已經成為常村人民增收致富的朝陽產業。

二、經驗啟示

常村農業的蓬勃興起,不僅帶動了常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給我們廣大山區農村樹立了典型樣板。一定意義上講,常村的發展模式就是上湖的發展模式,就是南鄉的發展模式,其成功經驗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總結。

一是有一支務實重乾的黨員幹部隊伍。村幹部是一個村子的帶頭人和領路人,他們的工作作風、能力素質決定着整個村子的發展走向。在常村正是有着一批老實做人、踏實謀事、務實創業的黨員幹部,才使得常村的發展日新月異。在玉露香梨產業發展之初,為了贏得村民的支持和信任,村主幹先行搞市場調研、向專家諮詢,幹部帶頭學技術,黨員先行做榜樣,為香梨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村支部書記侯志強,從1975年起,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年,這在支部書記中是很少見的,其中承載着他為全村長期的辛勤付出,更體現着村民對他為人處事、工作能力的充分認可。侯志強帶頭出資5萬元,成立了壽陽縣玉露香梨科技有限公司,並第一批試種了6畝玉露香梨,採取公司+農户+基地的運營模式,在全村逐步推廣擴大種植面積,最終形成現有的規模。如今的常村,幹羣團結,文明和諧,經濟繁榮,是全鄉首屈一指的先進村、富裕村。

二是有一股敢想敢幹的衝勁和膽量。山區農村普遍受自然條件及經濟水平制約,長期發展滯後,難以擺脱貧窮落後面貌。但客觀冷靜分析,我們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在不利條件下挖掘自身潛力的決心。常村同大多數農村一樣,除了土地沒有其它資源優勢,發展同樣面臨着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的困境。但是常村人沒有因此固步自封,而是大膽探索,在不可能中創造可能,找準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在有限的資源裏發現無限的商機,併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推動農業產業不斷上檔升級。從種玉米到種果樹再到打造玉露香梨產業園區,在一次次的產業更新換代後,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

三是有一種不懈探索的決心和毅力。小富即安是在農村普遍存在的一種思想,往往取得一定成績之後就滿足於現狀,幹事創業的勁頭慢慢消減,沒有了更進一步發展的願望和動力。反觀常村,在玉露香梨產業取得成功之後,常村人並沒有自我滿足停下繼續發展的腳步,而是在謀劃更加長遠、更可持續的發展。他們在擴大梨樹種植面積、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繼續推動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出了“雙培雙帶”戰略,同步發展畜牧養殖產業,並且已經初具規模。在此基礎上,常村還按照現代休閒觀光農業的理念,規劃在未來幾年,將常村打造成集農產品物流配送、採摘加工、種養殖以及農家樂為一體的農業產業綜合發展園區,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三、思路對策

立足山區農村的實際情況及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可以説山區農業大有可為,前景十分廣闊,常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板。關鍵是找準結合點,選好突破口,把一切有利因素調動起來,凝聚各方力量投向山區農業,帶動山區經濟快速發展。

一要借好外力。憑風借力好行船。山區農村普遍基礎差、底子薄,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自主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僅憑一家一户小打小鬧,短期內很難形成突破。這就要求我們轉變思路,用市場觀念和工業思維來經營農業,學會藉助外力、尋求合作,實現壯大自身、共贏發展的目的。一是要整合優勢資源。以土地流轉的方式,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把農村閒置耕地、荒山荒坡等土地資源集中打包,形成一定規模的資源儲備,完善對外合作的基礎條件。二是要開展招商引資。加強對外聯繫和交往,利用一切場合和渠道尋找合作的機會,以資源引資金、換項目,只要有志於、有利於山區農業發展,外地客商、本地企業家、能人大户、大學畢業生等各類人羣都可以引進來。依靠他們的資金、技術、管理優勢來改造傳統農業,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和經濟效益。以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合作模式,把企業、基地、農户、市場等環節有效銜接起來,實現企業效益與農民利益的捆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三是要引進技術人才。近年來,隨着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湧現出了一批山區農村致富的典範,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發展思路和運行模式,別人的人才、技術等都可以為我所用。在技術人才的引進上,要借鑑景尚鄉的經驗和做法,以優惠條件把外地技術人員吸引過來,給工資、給土地進行免費試種,犧牲一點眼前利益,換來的是技術大革新、產業大發展。

二要激活內力。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不論以何種形式經營農業,這一點都不能脱離和改變。只有把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農民主動求新、求變、求突破,才能實現農業的轉型跨越和可持續發展。如何把我縣山區農村搞活,關鍵是誰來引路、誰先嚐試。村幹部作為農村發展的領頭雁,帶領農民致富的主心骨,就要身先士卒,帶頭搞試驗、做示範,讓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幫助農民消除疑慮、放開手腳。只要把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形成人人想發展、謀發展的濃厚氛圍,眼前的困境將迎刃而解,山區農村將煥發出新的活力。

三要政府加力。農業的特殊性質及山區農村的現實狀況,需要政府繼續加大對山區農村的扶持力度。在優惠政策的制定上,每年的專項扶持資金要雷打不動,並適度增加財政投入,擴大扶持範圍,細化幫扶措施,使政策更加科學完善。充分考慮山區農業較平地農業的先天劣勢,在政策上要予以適當傾斜,以鼓勵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企業、老闆、大户紮根山區。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把更多的資源要素向山區農村轉移,當務之急是解決水、電、路等瓶頸制約,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種養規模、發展高效農業提供便利。在服務體系的建立上,要從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進一步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因地制宜推進科技進村入户,加快培養農村技術人才和新型農民;綜合運用手機、網絡、電視等信息媒介,搭建起便捷的信息交流服務平台,方便農民獲取信息,指導生產;要積極創造條件,做好小農業與大市場的對接,引導幫助農民開拓市場,加強農村經紀人隊伍和專業組織協會的培養,建立成熟的市場營銷服務體系,降低市場風險,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mw5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