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鎮就業調研報告多篇

鎮就業調研報告多篇

鎮就業調研報告多篇

鎮就業調研報告篇1

一、學校概況

商洛學院是陝西省屬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於著名作家賈平凹故鄉、陝東南生態園林城市—商洛市。學校現有3個校區,佔地面積563632平方米。學校總資產7.36億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8000餘萬元,有專業實驗室96個,語音實驗室7個,多媒體教室47個,學術報告廳5個,教學用計算機1948台。有館藏紙質圖書89.5萬冊,電子圖書47.06萬種,收藏有四庫全書等珍貴文獻。學校設有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數學與計算機應用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化學工程與現代材料學院、生物醫藥與食品工程學院、城鄉規劃與建築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藝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10個二級學院,設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體育教學研究部2個教學部。現開辦36個本科專業,面向27個省市(區)招生,在校生12000餘人。

學校以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務基層,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現已成為一所培養高層次綜合人才的重要基地。學校就業工作遵循“學校統籌,以院為主,全員參與,分類指導”的原則,以“雙提高”為工作目標,按照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工作要點,認真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現將2016屆畢業生就業質量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二、2016屆畢業生基本情況

我校2016屆40個本專科專業共有畢業生2999 名,其中本科2474名(含專升本243名),專科525名;師範類1486名,非師範類1513名;陝西省內生源2670名,其他26個省市自治區生源329名;男生1257名,女生1742名;漢族2980名,少數民族19名。以省內生源為主、本科專業多於專科專業是本屆學生的基本特點。

三、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

1.總體就業情況

2016屆畢業生一次性綜合就業率為92.20%,就業人數共2765人,其中籤約就業2398人,升學367人,分別佔就業總人數的86.73%和13.27%。畢業生就業主要分佈在陝西省(81.39%)、山東省、河南省、山西省、四川省、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等29個省市(自治區)的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基層教育教學單位等,形成了畢業生以在陝西就業為主,覆蓋西南、西北等地區,企業就業為主的就業分佈特點。

2.就業類型、行業情況

從就業類型上看,簽約就業和升學學生分別佔畢業生總數的79.96%和12.24%,待就業學生佔畢業生總數的7.8%,大部分畢業生能夠處理好學業和就業的關係,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就業市場中能做好自身定位,積極尋求適合自己的職業。

從就業行業分佈上看,在各類企業就業的畢業生佔畢業生總數的77.03%,升入各地高校學生佔畢業生總數的12.24%,考取公務員或在各類事業單位就業學生佔畢業生總數0.20%,國家地方項目招錄為1.53%,參軍預徵1.07%,創業0.13%;學生主要以簽約形式就業,在畢業時能夠先選擇一個崗位,實現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

3.就業單位性質分佈情況

2016屆畢業生中有234名離校未就業學生,從未就業類型看,82.05%的學生在積極求職過程中,7.26%的學生有參加公招考試的意向,還有極個別學生有升學或是出國出境深造。

5.各專業就業情況

(1)就業率情況

2016屆畢業生一次性綜合就業率92.20%,其中本科91.59%,專科95.05%。2016屆畢業生一次性綜合就業率比上年提高1.3%。

(2)就業質量情況

2016屆畢業生就業類型地域行業分佈合理,專業對口率、就業穩定性、就業質量較高。畢業生就業以西部地市級縣級城市及農村基層為主,充分體現了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服務地方,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宗旨、定位和特色。

(3)畢業生職業發展基本情況

通過對學生畢業後職業穩定性及發展狀況的調查表明,已就業畢業生就業相對穩定,未就業畢業生畢業後積極尋求就業崗位;畢業生個體就業質量有所提高。我校部分畢業生能儘早規劃個人職業,瞭解國家就業政策,畢業後能夠結合自己的專業,通過國家招教、特崗、農村人才振興計劃及各級各類公務員、事業單位、村官、社區工作者等招錄招聘考試獲取專業對口相對穩定更高質量的工作,因此畢業生就業質量不斷提高。但是在小微企業就業的畢業生有參加招考、向較好企業或較大城市流動,變換新職業崗位的職業趨向。

(4)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基本評價

通過與用人單位或者學生本人等渠道瞭解到,我校畢業生在工作中政治素養好,學習能力較強;專業知識全面紮實,能完全勝任工作;工作中認真負責,吃苦耐勞,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能把新思維,新思想運用到工作實際中,受到用人單位普遍好評。

四、就業趨勢分析

1.畢業生數量發展趨勢

我校2014屆共有2673名畢業生,其中本科1915名,專科758名;2015屆共有2615名畢業生,其中本科1856名,專科759名;2016屆共有2999名畢業生,其中本科2474名,專科525名;2017屆共有2457名畢業生,均為本科畢業生。畢業生以陝西省內多於省外,本科為主的生源特點。

2.就業率變化趨勢

雖然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通過全校上下持續不斷的努力,我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穩中有升,2014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為90.35%,2015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為90.90%,2016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為92.20%。

3.2017屆畢業生就業形勢預判

2017年全國畢業生七百多萬,再加上出國留學回來及沒有找到工作的往屆畢業生,將近有1200多萬大學生同時競爭,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更是激烈異常。

(1)2017年我校工科類畢業生就業形勢相對樂觀,傳統師範類專業學生就業壓力大。針對此類情況,我校具體從以下幾方面來促進學生就業,一是鼓勵工科類學院聯繫更多就業單位,舉辦專場招聘會,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比例不少於3:1;二是就業中心和各學院多部門協作,從不同渠道建立就業實習基地,建立用人單位和學校畢業生就業平台;三是積極關注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招考招錄,為師範類畢業生提供就業渠道;四是通過與西安地區高校聯合、西安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省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交流,獲取最新招聘信息,及時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做好就業服務工作;五是以就業指導課為平台,充分發揮輔導員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優勢,繼續做好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轉變,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到小微企業就業,再擇業。

(2)用人單位需求和學生就業意向分析

理工類就業受市場經濟變化影響較大,今年用人單位崗位需求數量同比有所增加,但因專業技術類崗位數較少,學生對於此類崗位徘徊不定,希望能選擇更能發揮專業特長的崗位。在專業限制方面,用人單位不再侷限專業要求。2017年陝西省助學金計劃的暫停實施,對師範類畢業生有很大影響,我校大部分師範類畢業生期望通過從教從農、教師招考、特設教師崗位等項目實現就業,但現有的教師公招名額少、競爭大,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也有部分學生選擇升學、出國深造,但這部分學生仍是要解決就業的;因地區經濟等原因,學生創業舉步維艱。從就業地域看,由於基層、偏遠山區工作、生活等方面原因,學生對在一線、二線城市工作寄予厚望,被招錄的學生雖然給當地帶去了新知識、新面貌,但穩定性相對差,而面對大城市就業生活壓力,學生顯得力不從心。隨着就業形勢和就業機制的不斷變化,畢業生風險競爭意識在不斷的提升,很多大學生面對就業競爭的壓力在心態上比較積極的,更加註重自己在就業過程中的發展。

五、2016屆畢業生就業工作特點

我校遵循就業率與就業質量雙提高的就業工作思路,不斷完善就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面向基層,服務地方,努力提高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水平,具體做法:

1.繼續推動全員促進就業,努力確保就業目標實現

遵循學校就業工作指導思想,實行黨政一把手工程,招生就業處統籌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和各學院協同配合,始終將調動全校教職員工參與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積極性作為大事來抓,努力確保工作實效。繼續將就業工作目標任務的分解落實,細化量化考核作為相關部門和各學院年度考核的內容之一,確保各項工作都能按計劃完成。

2.以就業指導課、招聘會和網絡平台信息建設等為基本平台,優化就業指導服務,確保就業指導服務實效

修訂、制定《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和《創新創業教育與訓練》課程大綱,作為通識必修課在全校範圍內開設。為了逐步實現師資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派出教師外出參加就業創業學習,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根據實際需求,在校外聘請有豐富職業閲歷的專業人士和成功企業家擔任部分內容和報告的主講人,轉變學生就業觀念,豐富學生在就業創業方面的基本知識,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激情;加強就業信息的蒐集、整理和發佈工作,舉辦新疆建設兵團、中國銀行、深圳大唐明升等專場招聘會和冬季綜合類校園招聘會,邀請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來我校招聘優秀畢業生,為用人單位和學生搭建雙選平台;積極開拓網上就業市場,鼓勵學生參加網上雙選活動,通過多種途徑傳遞就業信息,保障學校、就業中心和學院就業信息暢通,通過學校就業網、電子顯示屏、電話、qq羣等多種方式把就業信息第一時間傳送給畢業生知曉,為畢業生就業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

3.校政企合作,合力助推畢業生就業創業

(1)學校高度重視困難畢業生就業工作,以學院為單位,精細化家庭經濟困難、零就業家庭、殘疾家庭、就業困難畢業生摸底工作,深入瞭解困難畢業生就業意願,為困難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和經濟幫扶。在就業指導、就業推薦等方面通過重點指導、優先推薦等措施,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幫扶,切實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服務;充分用好國家就業新政策,多方爭取省市關於畢業生就業見習機會和畢業生一次性求職補貼等就業幫扶政策,2016年有50名畢業生在我校圓滿完成省級見習工作,為817名經濟和就業困難畢業生申報一次性求職補貼共817000.00元,幫助畢業生解決求職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實現順利就業。

(2)為搭建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檢驗知識、應用知識、創新知識的平台,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使學生畢業後快速成長為企業所需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學校積極探索依託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的人才培養模式,加深校企之間交流合作。我校與陝西森弗天然製品有限公司在商州電子商務產業孵化基地簽署《校企合作共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協議》,組織百餘名2016屆畢業生、輔導員深入商南縣神州實業有限公司、旭初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等商南創新創業示範園區,開展“根植商洛創新創業”調研活動,並與神州實業有限公司簽訂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就業基地協議;先後與廣東嘉福教育有限公司、深圳大唐明升、陝西宏洛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青島澳柯瑪超低温冷凍設備有限公司、延長縣慧遠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億童優傑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就業創業基地協議,為學生搭建學習、創業、就業合作平台,校政行企等多方聯動,為在校生、畢業生夯實就業創業基礎。

(3)為給畢業生提供最新就業創業政策指導和提高就業服務水平,專門從政府人社部門、企業和人力資源行業邀請專業人員來校做專題報告,以學生就業需求為導向,加強個性指導服務,從就業創業不同層面給學生提供全面指導服務,推動就業工作的開展,為畢業生順利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4. 堅持規範就業率統計,做好畢業生就業派遣工作

加大就業率核查力度,確保就業質量,實行就業率週上報、月分析制度,如實做好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統計工作、就業信息核查統計工作,科學制定畢業生派遣方案,高度重視,做好畢業生派遣工作的各項準備。規範準確打印畢業生報到證,認真負責做好2016屆2999名畢業生派遣和遺留問題處理工作。

總之,推動畢業生充分就業是學校最大的民生工程,作為地方本科院校,我們將緊緊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定位,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提高就業率和就業創業質量做出更大貢獻。

鎮就業調研報告篇2

教育培訓工作高度重視,把能否搞好乾部培訓作為地方經濟能否振興,經濟能否快速發展的基礎工程來對待。各城市普遍有專門的幹部教育培訓管理機構和比較穩定的專職管理隊伍,機構專門化推動了工作專業化,突出表現在基礎工作更加紮實,比如組織制訂各類幹部能力知識體系框架,進行培訓有效性課題研究等,指導培訓工作,提高了管理有效性。

啟示之二,建立激勵約束的保障機制,激發幹部自身學習動力,是幹部教育培訓工作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幹部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是教育培訓取得實效的內在動力。上述七個城市基本上都是我國改革開放較早,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由於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步伐快,客觀上使幹部產生知識不及時更新就會落伍的緊迫感,形成了幹部知識自主更新的氛圍,實現了幹部教育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幹部教育培訓的保障機制建設上,各地均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如建立幹部學習積分制、考試隨機抽樣辦法、領導幹部任職資格考試製度、後備幹部培訓考試錄用制度。尤其是諸暨市在重要班次參訓人員的選擇上,堅持“選訓制”,通過考試選拔參加培訓人員,即保證了有限培訓資源的合理利用,又激發了幹部學習的內動力。

啟示之三,加強教育培訓機構的師資隊伍建設,引入競爭機制,是提高幹部教育培訓質量的基本途徑。各地在培訓工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普遍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各地普遍實施的辦班申報制度,規範了對培訓工作的管理;佛山市針對黨校教師佔三分之一。紹興等地開展的教學質量評估及教師授課招標工作,使教學質量與教師的考核、獎金嚴格掛勾,有效地增強了黨校教師的競爭意識,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啟示之四,充分利用各種培訓教育資源,採用靈活的辦學方式是解決因需施教、增強培訓針對性的有效措施。上述七城市在抓好乾部常規培訓的基礎上,立足本地各類培訓教育資源,瞄準國內外高等院校、培訓機構聯合辦班的方式,對地區經濟發展急需的城市經濟、城市規劃、城市工業和幹部能力提高等領域進行重點培訓,舉辦了諸如城市管理、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建設、新聞發言人、信息化管理等專題培訓班,鼓勵、支持幹部參加經濟管理研究生班、mba和ma班等比較系統的學習,改變了大而統的政治理論培訓工作格局,滿足了幹部個性化培訓需求,大幅度的提高了辦班質量,取得了顯著的培訓效果。

啟示之五,提高幹部實踐能力,強化培訓成果轉化,是幹部教育培訓的出發點和落實腳點。注重培訓幹部的實踐能力,堅持虛實結合,學用結合,強調培訓成果轉化是所考察城市在幹部教育培訓工作中一個突出的共同特點。宿遷市推出“學理論,解難題,出成果”活動,就是要求受訓幹部運用所學理論,研究解決本地、本單位改革和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並要形成工作報告。東莞市要求學員在培訓班結束後,專門進行為期一週的基層調研,然後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撰寫學習心得和工作建議。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推動措施,受訓幹部的實踐能力履崗能力普遍得到增強。

啟示之六,提高經費保障的可靠性,是確保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創新與發展的根本保證。在考察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各地在幹部教育培訓工作中的改革探索和創新發展,離不開雄厚的資金支持,即使在財力相對薄弱的城市,在幹部教育培訓上也十分捨得投入。各地普遍將幹部教育培訓經費列入了財政預算,使各類主體班次一般都有可靠的資金來源渠道,部分地區在著名高校辦班、國外辦班,以及選派幹部參加研究生班、mba、ma班學習等方面更是投入了大量經費,使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獲得了長足發展。

借鑑七城市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市今後三年實施幹部知識更新工程的總體要求,對我市的人事培訓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訓制度體系。一是建立全市統一的幹部教育培訓工作領導機構,強化幹部教育培訓主管部門相關職能,配備專職工作人員;二是科學制定工作規劃,規劃是龍頭,制訂一個合理的培訓中長期規劃和分年度實施計劃是開展人事培訓工作的首要環節;三是健全教育培訓管理體制,制定培訓職責分工、施教機構管理以及培訓質量評估等制度。

(二)建立佈局合理的培訓網絡體系。教育培訓資源匱乏一直是制約我市幹部教育培訓工作開展的瓶頸問題。借鑑外地先進經驗,樹立統籌整合、市場化和以人為本等新的理念,通過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的有機結合,通盤考慮全社會的教育培訓資源,在不斷強化黨校作為幹部教育培訓主渠道的同時,滿足不同幹部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培訓實際需求,調 [] 動社會各方辦學的積極性,逐步建立黨校、社會培訓機構、區內外高校共同參與的社會化教育培訓網絡體系,通過統籌整合降低培訓成本、優化培訓投入。加強管理,通過推行培訓資質認證等途徑,逐步規範培訓市場,並引導各類培訓機構健康發展,逐步建立一個機制創新、手段齊備、功能完善的培訓市場。

(三)建立靈活高效的培訓操作體系。有效開展與實施幹部

教育培訓,需要建立靈活高效的幹部培訓操作體系,努力達到幹部教育培訓量與質的統一。一是滿足幹部對教育培訓內容的實際需要,採取自選培訓方式,由參訓者根據本人工作實際及知識結構自選課程類別及培訓時間,缺什麼,補什麼,要什麼,給什麼,找準供與需的結合點,解決教育培訓供需脱節問題,提高培訓效益,真正達到學以致用、促進工作的目的。二是探索實施網絡化培訓,面對日益突出的工學矛盾,發揮現代網絡的作用。網絡具有信息共享、可多人同時使用、不受地域時間因素限制等優點,充分依託和利用互聯網技術,建設幹部網上培訓學校,配套開發一個先進、高效、實用的工作系統,既為自選培訓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也使培訓的面更廣、量更大、費用更低,方式也更靈活、便捷,可以較好地解決幹部學習與工作的矛盾。

(四)建立客觀公正的培訓評估體系。教育培訓質量評估體系保證幹部教育培訓質量的重要環節,為加強幹部教育培訓的質量管理,應建立客觀公正的幹部教育培訓質量評估體系。評估採取分類評估、綜合質量評估、年度評估以及初次准入評估等方式,由幹部教育培訓主管部門對各級各類施教機構和培訓承辦單位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等軟硬件資源進行評估,根據綜合評估結果,對學員反映良好、培訓質量較高的施教機構,人事部門在政策和培訓任務等方面給予支持,促進培訓機構的優勝劣汰,引導培訓機構在競爭中求生存,以培訓質量求發展,更好地督促培訓機構辦好培訓。

(五)建立穩定可靠的培訓保障體系。建立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參訓制度,通過制定幹部任職資格考試製度、幹部教育培訓考核登記制度、領導幹部理論學習管理制度等,將幹部培訓情況作為年終考核和提撥任用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乾部教育培訓經費保障制度,將公務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按年度劃撥專項經費;在外聘高水平師資、“走出去”辦班以及培訓基地軟硬件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確保全市幹部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的落實。

雙牌縣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培訓工作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雙牌縣位於湖南省南部,永州市中腹,現轄6鎮5鄉3個國有林場和1個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總人口20餘萬人,總面積1751平方公里,大體呈“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近兩年來,全縣城鎮新增勞動力轉移就業 5414人,其中困難人員再就業315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83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270人;通過勞務協作轉移就業1180人,其中2016年度878人,完成市定目標任務的110%,2017年度現已達到302人,完成市定目標任務的41.1%。全縣完成各類培訓5820人次,僅2016年度參加培訓人數達到了4467人,參訓人員合格率達到了95%,就業率超91%。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2012人,完成市定目標任務的100.6%,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861人,完成市定目標任務的107.62%;創業培訓602人,100%完成市定目標任務。2017年度到目前共完成各類培訓1353人,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781人,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 199人,創業培訓238人。

二、工作措施

(一)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轉移就業

1、加強領導,健全機構。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2016年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專門召開城鄉統籌轉移就業和職業培訓工作大會,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相關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成立了以縣人社局長為組長的城鄉統籌轉移就業和職業培訓領導小組,並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形成了由人社局掛帥,各相關部門主要領導主抓,業務部門具體負責,其他部門共同參與、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同時,為了全面做好職業培訓工作,建立健全城鄉一體、信息共享的就業服務體系,逐步建立了鄉(鎮)基層勞動保障機構,形成以縣人力資源市場為主體、鄉(鎮)勞動保障機構為依託,最終延伸到村級的城鄉統籌轉移就業服務體系。在鄉鎮成立勞動保障工作機構的同時,由各鄉鎮確定一名鄉領導、2--3名工作負責本鄉鎮城鄉勞動力統籌就業和職業培訓工作,由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對各鄉鎮確定的勞動保障工作人員進行了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知識的培訓。目前,全縣各鄉鎮成立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並在每個行政村確定了勞務輸出信息員,從而形成了縣、鄉(鎮)、村三級聯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組織網絡。

2、調查摸底,建檔歸冊。積極做好全縣各類勞動力的調查摸底、建檔歸冊工作,組織各鄉鎮勞動保障工作人員結合各自實際,對轄區內的勞動力年齡段人員、農村富餘勞動力、貧困勞動力、新成長勞動力等進行全面摸底,建立相應的工作台帳和人員信息檔案,摸清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意向、培訓願望,從而確保有針對性的為農村勞動力提供轉移就業培訓等服務工作。

3、全面統計、動態管理。縣相關行政部門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進度統計報表,確立月報、季報、半年報、年報等四種報表形式,並將報表情況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中,保證其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便於全面掌握全縣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狀況。

4、開展宣傳、營造氛圍。針對部分農民戀土守家,受傳統農業經營觀念的束縛,寧可閒待在家裏,也不出門掙錢創收的現象。縣委、政府利用電視勞動保障專欄和廣播,宣傳職業培訓、基地建設、維權等方面的內容,大力宣傳本地轉移就業的典型和創業成功人士的現狀,並結合“三下鄉”等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引導,通過農民能夠看得見聽得到身邊事,教育引導農民從思想和觀念上進行轉變,為做好創業和轉移就業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5、積極引導、轉變觀念。引導城郊附近的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充分利用城郊人口多市場旺的優勢,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轉變觀念,依靠自身優勢,從事商業、飲食業、榨油、竹木加工等,以此增加收入。2016年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鎮就地轉移從事餐飲服務、人力運輸、機動車修理、電器維修、農產品加工經營以及季節性勞動力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人數達3600人次。

(二)結合工作實際,狠抓職業培訓

1、整合資源,加快步伐。充分利用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結合我縣實際,面向全縣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城鄉失業失業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現已開設工種有計算機、電工、電焊、服裝裁剪、木工、瓦工、烹調、特色餐飲和汽車駕駛、汽車維修等種類。目前,我縣準備投入50萬元開始對現有校舍進行必要的建設和維修。並增加更多的培訓硬件設施等。

2、部門聯動、相互協作。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工作。一是農業、林業、畜牧、農機等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大力開展各項培訓工作,提高農民素質。二是水利、交通、城建等部門開展就業靈活的行業技能培訓,在工程施工中大量招收本地農民工並進行相應的技術技能培訓;四是各涉農部門結合各自工作職能,組織各鄉鎮全面開展各項實用技術短期培訓班,使全縣農村勞動力基本掌握了蔬菜栽培、果樹管理、畜牧養殖等技術,使農村勞動力素質和技能得到明顯提高。

3、精準培訓、定向輸出。與各用人單位聯繫,掌握了他們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積極開展定向式培訓,聘請具有一定專業知識、教學經驗和培訓技能的教師授課,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各種實用技能的崗前培訓,以確保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質量。2017年3月,專門為雙牌縣雲浩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培訓了49名森林土雞養殖員。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培訓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目前全縣的各項培訓計劃和實施方案正在有序開展,但是,為了不增加農民的負擔,各類技術培訓經費主要依靠縣財政撥付,而縣財政十分困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培訓工作正常開展。2016年10月,根據縣委主要領導的批示精神,就業口相關負責同志組織人員到郴州市學習了技能培訓方面的先進經驗,郴州市針對農村貧困勞動力培訓,農村貧困勞動力“兩後生”參加技工院校培訓的,每人每年的財政補貼達到了1萬元,對其他農村勞動力的培訓也是大幅度提高了補貼標準,對培訓的推動作用很大。而雙牌縣確因為經費不足,只能開展一些較為粗淺的技能培訓,高層次、高技能含量高的農村實用技能培訓工作開展還較為困難。

2、參訓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全縣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因此能夠掌握的技術和勞動技能比較單一,技術含量低;勞動力自身的素質限制了他們掌握高技術工種,不能掌握國家認證資格的職業技能,轉移就業競爭能力差,這就導致務工機會少,得到高收入工作的機會則更少,阻礙了勞務創收的提高。還有部分農民受陳舊勞動觀念的束縛,未能充分認識自身勞動力資源的商品價值,隨遇而安的思想較重,加上自身文化素質不高,職業技能、技術缺乏,難以適應人力市場需求。

3、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的問題。全縣的勞動力信息數據庫數據基本上是從縣扶貧辦的全縣貧困勞動力數據服務平台倒入,相當一部分的數據採集很不精準。年前,人社部要求各地務必於今年5月30日前完成貧困勞動力的基本信息數據採集,到目前為止,這項工作開展進度很不理想,全縣僅個別鄉鎮上報了基本數據,大多數鄉鎮的數據採集和上報工作尚未開展。同時,全縣的勞務協作工作信息服務體系還不完善,信息閉塞,對市場各類用人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地收集和公佈,無法開展勞務協作“線上對接”。

四、意見和建議

1、抓政策宣傳促就業觀念轉變。破除不適應勞動力轉移的一切舊觀念,樹立勞動力資源轉換觀念和創業致富的新觀念,建立農民新型生產生活方式。聘請勞動力轉移帶頭人和行業的土專家,以他們的親身體會和豐富經驗,現身説法教育廣大農民,帶動農民學經營、創市場。積極利用農民身邊看得見、摸得着的發展林業、畜牧業、設施農業等發家致富的典型,引導農民向附加值高的行業轉移。

2、抓精準培訓促就業質量提升。認真實施省、市培訓規劃,突出實用實效,開展針對性培訓和實用性強的實踐培訓,大範圍提高整體素質,把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勞動技能作為一項重大的基礎工作來抓,建立健全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體系,安排落實項目經費,力爭在農民培訓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以此推動農村勞動力由季節性向常年、由農村向城市、由種養業向二三產業、由農業向非農業的戰略性轉移;鼓勵支持農民實行就地、就近轉移,由從事種植業向養殖業、林果業轉移;由原來的自發、分散轉移向有組織、有規模轉移,採取有力措施,促進農民工參與縣域境內的公路、水利、安居工程等建設項目,有利於勞動力轉移“離土不離鄉”,降低勞動力生活成本,增加收入,力爭取得明顯成效。

3、抓政策落實促服務水平提高。要發揮就業資金的扶持作用,全力打造公共就業服務平台,進一步抓好社會化服務,繼續清理取消對農民工的各種政策性限制和不合理收費,落實關於促進農民工進城就業務工的兑現工資、改善勞動條件、解決子女入學、户籍登記管理等政策,實行與城鎮失業人員相同的勞動合同、失業求職登記和社會保險制度。統籌城市和鄉村就業、統籌工業和農業發展,把基礎設施建設使用本地農民工、農業產業化吸納農村勞動力政策落到實處。認真落實中央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和勞動力崗前技能培訓,勞動力供求信息傳遞網絡,並切實維護好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為不斷擴大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創造條件。

4、抓勞務協作促轉移就業提速。研究出台2017年度全縣勞動協作脱貧實施方案,依託全國貧困勞動力就業信息平台和省廳勞務協作信息平台,上下聯動,部門配合,精準採集貧困勞動力信息數據,進一步完善全縣貧困勞動力信息數據庫,確保5月底前全面完成貧困勞動力的各項數據採集。與此同時,要迅速開展勞務對接和現場招聘活動,繼續舉辦“春風行動暨春季人才交流大會”、“就業援助月”、“民營企業招聘周”、“就業精準扶貧招聘”等專場招活動至少達到4場次以上,特別要在七月底專門組織開展一次大學生專場招聘會,為應屆高校畢業生及時就業牽線搭橋,做好服務;繼續開展“五深入”活動,組織開展鄉鎮招聘會8場次以上,讓羣眾真正享受到家門口服務,實現現場招聘真正覆蓋全縣,通過政策扶持和定向輸出力促農村貧困勞動力通過轉移就業達到700人以上。

就業問題是事關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隨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入,就業形勢日趨複雜多變,新形勢對工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進一步瞭解我市工會組織在職工就業培訓與服務方面的工作開展情況,探索工會就業培訓發展新路徑,巢湖市人大常委會內司工委於近期到市總工會、槐林鎮和蘇灣鎮就此項工作進行了集中調研,並實地察看了我市職工服務中心和億信家政培訓中心,瞭解了我市工會組織在職工就業培訓服務方面發揮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工會就業培訓服務工作現狀:

近年來,市總工會以促進職工高質量就業為目標,積極創新培訓方法,不斷提高職工勞動技能,有力地服務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得到了廣大職工的歡迎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先後被授予“全國工會先進就業培訓機構”、“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範點”,2015年,巢湖市培訓就業做法還在全國工會保障工作會議上作了交流發言。

(一)搭建了培訓平台。一是加強培訓陣地建設。在市政府和合肥市總工會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近200萬元用於職工學校綜合改造,提升了辦學軟硬件設施水平。二是整合培訓資源。建立了“公益+市場”培訓模式,引進了巢湖市億信職業培訓學校,與市職工學校合作辦學。同時加強與我市服務業骨幹企業合作,實現培訓、實習、就業“一條龍”,以培訓促進就業、以就業帶動培訓,達到“雙促進”。三是拓展培訓內容。職工學校設立了電大工作站,為全市廣大職工提供大專和本科學歷教育培訓。目前在校就讀職工近千人,每年為巢湖大建設輸送高素質人才200多人,先後被安徽省電大評為“辦學先進單位”和“招生工作先進單位”。

(二)提升了培訓質量。一是找準培訓內容。根據市場導向,企業向培訓學校提出培訓需要,學校按“訂單”排班;學校排出需求比較集中的培訓專題,學員按“菜單”自選。二是規範培訓標準。認真研究市場和技術要求,對月子護理員、育嬰師、家政服務員等培訓項目制定了標準化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流程。三是改進培訓方式。近幾年,職工培訓以職業技能競賽為抓手,市總工會主辦和協辦全市性的技能比賽達16起,特別是2014年舉辦的巢湖市十大行業系列勞動競賽活動,吸引了全市近萬人次參加,產生了11名巢湖市“五一勞動獎章”和55名巢湖市“金牌職工”。

(三)優化了就業服務。市總工會主動和企業、職業中介機構聯繫,與用工單位對接,廣泛收集用工需求信息和從業人員求職信息,通過網站、電子屏、招聘會進行發佈,促進供需銜接。同時,加強職工技能培訓就業管理,為其建立個人檔案,按照雙向選擇的方式,合理推薦就業崗位。每年正月舉辦春節招聘月,每個週末舉辦公益現場招聘會。近三年,全市累計舉辦330多場招聘會,進場企業9000多家次,累計達成就業意向數千人。

二、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一)培訓機構承載能力薄弱。目前,我市職工學校只有1名在編教師、11名外聘教師,有11個教室、1個多媒體教室,基本能夠滿足教學,但是教學設施只有25台電腦,遠遠滿足不能滿足教學之需。因此,師資力量、培訓硬件等設施與當前就業培訓需要差距較大。同時,還有培訓經費緊張、補貼不夠等問題,目前教師授課經費只有4萬元/年。

(二)培訓項目內容傳統單一。我市組織的各種培訓仍停留在幾大傳統行業簡單的技能培訓上,如:家政、餐飲、縫紉、營銷等,且多以陳舊的培訓方式為主,培訓效果不太理想,沒有根據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業態制及時調整培訓內容,與形勢發展、市場需求仍有脱節現象。

(三)培訓對象結構層次較低。一是培訓項目多呈短平快特點,即:投入少、時間短、要求低,這些項目基本上屬於基礎性知識和崗前適應培訓;二是中高級培訓缺乏。從調研結果看,我市目前對於中高級技術人員培訓方面尚處於空缺階段;三是人員結構層次低,由於我市年輕人外出務工較多,因此開展的大多是一些家庭主婦參加的培訓,如:家政服務和餐飲、月子護理等,參與者積極性也不高。

(四)基層工會組織力量薄弱。由於組織架構調整,鄉鎮、街道工會組織在人員配備上有所削弱,開展工作只限於上級工會佈置開展的一些工作,在職工就業培訓與服務工作方面目前尚處空白狀態,或泛泛開展一些配合性的工作,工會基層組織這一強大的隊伍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三、解決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一)與時俱進,拓展培訓對象。一是要不斷拓展到農民工。農民工如今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軍,市總工會要把就業培訓重心放在這支新型隊伍上,與政府有關部門共同落實和享用農民工相關政策;二是要不斷拓展到待業高校畢業生。由於不少大學畢業生擁有的技能素質與市場需求不相匹配,且工資預期過高,因此面臨着嚴重的結構性就業困難。市總工會可以對這部分羣體開展就業創業培訓,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活動的實施開展,重點對就業觀念、技能提升、創業發展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

(二)貼近市場,拓展培訓項目。隨着產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創新,企業對勞動力素質和技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傳統的工會就業培訓項目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用工需求和職工發展需要,工會必須緊跟用工市場實際,主動分析市場,不斷調整培訓項目,增加培訓內容,要由傳統行業培訓逐漸向新興業態培訓發展。隨着我市建設明珠之城的步伐加快,巢湖半島一批康養醫療服務項目已經落户或者即將落户,我市就業培訓與服務工作要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發展方向和中心工作,及時調整培訓結構。要將醫療、健康、養老以及旅遊等行業納入培訓內容。此外,隨着合肥市居家養老條例的出台,居家養老服務也將是一個新興的熱門產業,工會就業培訓與服務要緊跟市場形勢走,不斷探索出更多的新的培訓項目,在培訓與創業就業的結合上不斷突破。

(三)整合資源,創新培訓模式。一是健全聯合培訓模式。在工會自身培訓機構力量薄弱的情況下,充分藉助社會培訓平台,切實發揮一校一中心的主陣地做用,開發其他市場培訓平台加強合作。通過培訓後的就業情況,及時調整培訓內容,對培訓內容做到優勝劣汰,切實發揮培訓實效。二是完善多層次培訓模式。區分不同對象、不同層次,有針對性地設置培訓項目和課程,加大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的比重,逐步提高培訓的層次。三是發展多樣化培訓模式,課堂培訓結合實際操作培訓,注重實際操作技能培訓,可以藉助企業和工業園區生產場地進行,做到學以致用,充分發揮培訓效應。四是根據實際,做好分類培訓。根據我市實際,培訓計劃要做到分城市與農村,分巢南、巢西等五大經濟板塊,分行業、產業等進行。

(四)強基固本,切實發揮基層作用。工會基層組織建設要不斷加強,一是要黨政高度重視,將工會工作列入全年的工作計劃和年終的考核範圍,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同時要加快推進鄉鎮工會換屆工作,配齊配強基層工會班子;二是要主動作為,有為才有位。把職工就業培訓和服務工作納入全年工作計劃,作為服務職工的一項重要抓手,切實為職工以及農民工就業、再就業以及能力提升做出應盡的責任;三是要增強服務意識,創新開展就業培訓與服務工作。主動與城市結業介紹機構加強聯繫,搜索城市企業用工信息,同時要發揮村居工會作用,蒐集轄區內有就業願望的待業人員和需要用工的企業信息,做好雙方的信息對接和共享,幫助更好的待業人員實現就業;同時還要加強與境內企業聯繫,督促企業盡好社會責任,積極主動開展職工能力提升培訓;四是圍繞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組織相關職工培訓,也可以根據實際發展農業大户,解決本地更多的農民工就業;五是整合資源,打造就業培訓基地。整合相關部門的政策資源,同時整合行業合作社資源,樹立典型,打造亮點,利用大企業的資源和影響,發展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培訓基地,依託基地做實就業培訓工作。

就業培訓是促進就業與再就業的重要手段,是培養高素質職工隊伍的重要渠道。我市工會組織要緊緊圍繞新形勢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路,不斷探索好的經驗與做法,幫助職工廣泛就業和提升能力,助力巢湖市奮力實現“安徽爭五強、全面進百強”的奮鬥目標和明珠之城的加快建設。

鎮就業調研報告篇3

摘要

學前教育是專門培養幼兒教師的一個專業,一般認為,幼師畢業生非常好就業,社會需求量很大。那麼,我們學校的近幾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情況如何,很值得進行全面瞭解。本文在對xx區及市區部分幼兒園近幾年我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展開調研分析之後,瞭解了畢業生就業後情況以及社會上用人需求形勢,同時也可以對我們學校幼師的專業素質結構進行再認識,並以此為依據,建議要儘快提高生源質量和辦學水平,把發展的着力點放在特色辦學、校本課程研發、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

關鍵詞:

畢業就業調研分析幼師發展

一、調研目的與意義

學前教育專業是師範類學科裏特有的一門專門培養幼兒教師及幼兒教育管理研究人才的學科,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幼兒教育專業,或者叫幼師,他們主要學習的專業課程包括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衞生學、學前教育管理學、家庭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學、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幼兒園環境美化與佈置、鋼琴、美術、舞蹈、視唱、樂理、書法等。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數對口就業單位是各類幼兒園及一些新興的早期教育機構如幼兒早教中心、幼兒智力開發中心、幼兒家庭教育機構等。其專業特點在於:較早地確定了從事學前教育的專業發展方向,學校所設置的課程、安排的教學活動都有針對性,學生將來的發展方向除幼兒教育外,還可向藝術類方向遷移。當前大學生普遍面臨着擇業難、就業難的現象。而一般認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優勢就在於:由於目前幼兒教育遠未真正普及,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裏,幼師畢業生需求量將會很大。但是現實是否真的如此,我們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到底是多少,現在都在何處就業,就業情況如何,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是什麼等等,我們都知之甚少。因此,對近幾年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及前景值得去做調查研究。2013年11月—12月,學校分管領導、招生就業辦以及教務處等部門人員於對xx區及市區部分幼兒園進行了關於畢業生本人就業情況及各幼兒園、及早期教育機構用人需求和滿意度進行了調研,使我們初步瞭解了近幾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以及瞭解了社會上的用人需求形勢;使我們對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結構及職業素養進行了再認識,並以此為依據,提出了進一步完善與提高幼兒教師專業素質的建議;本次調研也試圖從幼師畢業生跟蹤調查中所獲得的情況,對幼師的現行培養模式以及社會關注的問題進行研究,為探索學校建設和幼師生成長成才的規律提供依據。

二、調研對象調研單位:

長安國小幼兒園、王營實驗學校幼兒園、櫻花園幼兒園、實小御花園幼兒園、實小幼兒園、二附小幼兒園、新實小幼兒園、xx外國語實驗學校幼兒園、繁榮國小幼兒園、新渡中學幼兒園、新渡國小幼兒園、王興九年制幼兒園、張集國小幼兒園、棉花國小幼兒園、大興九年制幼兒園等。調研對象:主要為xx區教師進修學校2010年以來的部分職高幼師畢業生。

三、調研內容和方法調研內容:

幼師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方法:深入用人單位,採用訪談法、登記法等。

四、分析與討論

(一)畢業生就業情況

1、畢業生市場佔有率及目前就業率通過對近二十個幼兒園的調研發現,這些單位的70%以上員工是我校的幼師畢業生。但是,這些員工很多都是2010年以前的畢業生,近幾年的畢業生佔有率很低。其原因分析如下:(1)用人需求接近飽和;(2)待遇低下,學生期望值過高;(3)心理不穩定,耐挫能力差,這山望着那山高;(4)不願踏實做事,好高騖遠,不切實際。這就説明畢業生還應該從自身入手,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調整自己以儘快適應市場需求。還有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譬如有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沒有理想的單位就不急於就業,寧願做啃老族;一些經濟境況不太好的畢業生即使是收入等各方面條件都不是太好的農村幼兒園,她們也樂意去就業。

2、幼師畢業生缺乏一定的從業資質不管是以前的畢業生,還是近幾年的畢業生,大約有60%沒有幼兒教師資格證,但是一般都持有育嬰師證,這就限制了這些教師獲得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再加上現在獲取教師資格證較難,更是增添了她們的悲觀情緒。

3、幼師畢業生的待遇普遍較低通過訪談,我們發現,大多數幼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較低,大部分1200元—1500元間,使得部分幼師思想不穩定,甚至有轉崗的想法。有部分畢業生畢業後直接就放棄了從事幼教事業,而是從事其它行業,也有自主創業的。

4、幼師畢業生的職業能力不是太高有部分用人單位反映,一部分幼師畢業生的職業能力不是太高,包括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專業實踐技能、教學技能以及公共關係能力。社會對幼兒教師需求量增加的同時,也在逐漸對幼兒教師的整體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調研瞭解到,各幼兒園渴求“熱愛幼兒教育、學歷較高、資質齊全,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幼兒教育理念新、教學基本功紮實、技能全面、心態好、願意長期在本園工作”的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這充分説明社會對具有高素質幼兒教師的需求還是旺盛的,幼兒教育市場前景依然廣闊。

(二)思考建議

1、抓住機遇,增強社會影響力伴隨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出台,學前教育得到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空前關注。國務院頒佈了促進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國十條”,其中的第三條,專門針對師資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各地在根據自身的實際制定規化,擴充建設公立幼兒園,增加用人編制等。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廣為宣傳,增強社會影響力,吸收更多更好的學生,為提高幼師素質打基礎。同時也要積極為畢業生更好的就業做好準備工作,比如在大專學歷進修、普通話培訓、教師資格考試課程(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正常開設等方面予以考慮,多為學生完善自身條件、順利就業做好鋪墊工作。

2、勇於創新,辦出特色根據幼兒教育發展和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當今幼兒園的特點,研究幼師生的培養方案,深化師資培養模式和課程改革,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努力培養高質量的幼兒師資。中國人缺的不是知識而是素質,要提倡學生們多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比如素質修養。作為一個人,尤其作為一個女生,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需要良好的儀態和修養。應該多開些禮儀、心靈雞湯等類似的課程,多開設户外內容,要打開眼界,走出社會,擴展思維。要將我校的淑女才女行動在理論和實踐上向縱深發展。

3、重視大範圍、高質量的專業實踐要重視學生的實踐課程,加大幼兒園見習和實習力度,着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一是要積極構建和不斷完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更新實踐教學觀念;二是要豐富實習內容,拓展實習功能,分散見習與集中見習相結合,不僅只是教學觀摩、備課上課、製作教具等內容,還要組織幼兒活動以及幼兒園各領域教學工作實習、幼兒班級管理實習、衞生保健工作實習和幼兒教育調查研究活動。既讓實習生更加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和今後努力的方向,也可以為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可靠的實踐依據;三是應該積極聯繫建立大範圍、高質量的教育實習基地,並要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四是要嚴格實習管理,制定制度和措施,狠抓教育實習和見習的各項工作。

4、嘗試改變單一性別環境長期以來,人們的觀念就是帶孩子是女人的事,男性青年基本不報考幼兒師範,幼兒園招聘教師更是鮮有男性應聘,從而導致幼兒園師資隊伍性別結構嚴重失衡,許多幼兒園長期無男教師。“十二五”以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建設一支結構合理、高素質、專業化的幼兒師資隊伍是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和保障。要形成良好的幼兒教育生態環境,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更好地培養幼兒剛毅和勇敢的品質,進一步提高民族素質,切實解決幼兒園師資隊伍性別結構失衡問題,就是要鼓勵優秀男生當幼兒園教師,因此幼師招男生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當然對於培養幼師的學校來説,如果招收了男幼師,就在原來清一色的女生中加入了男生,就意味着加大了日常管理的難度。學校是否願意嘗試,值得考慮。

5、適度控制招生規模,嚴控生源質量關,嚴抓培養質量關,增強幼師畢業生的綜合市場競爭力。現今以國中生為招生對象的職高幼師,招生分數線大多在普高以下,生源大部分是普通高中升學無望的學生,甚至無分數也可錄入。再加上降低了入學面試要求,從而把本應關在“門外”的生源紛紛招了進來,而且每年招生在會考成績頒佈之前就已經宣佈結束,這樣就將很多尤其是城區學校的後來想進入我校就讀的優秀生源擋在了門外。這樣的生源狀況就使得學校想要輕易地培養出高素質的畢業生,存在很大的問題,這個應該引起同行和社會更多的關注。建議學校適度控制招生規模,招生時適當劃定錄取分數線,擴大面試內容和加大面試難度,如加入朗誦、模唱、形象、身體比例、開度、軟度、動作模仿和彈跳力等,嚴控生源質量關,這樣才能做到嚴抓培養質量關,培養出來的幼師畢業生才能具有較強的綜合市場競爭力。在幼教市場需求從數量的補充到質量的競爭的過程中,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是增強市場就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趨勢,具備各類職業資格證書,如藝體、英語、計算機等證書以及高學歷證書也是很有必要的。俗話説: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特,充分説明了學校更應該理性地分析就業形勢,超前預測,準確判斷,才能牢牢的抓住就業市場。要及早對學前教育的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教育,鼓勵學生儘早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者行業資格證書,如:幼兒教師證、育嬰師證、營養保健師證、舞蹈教師證、早教開發教師證等,為學前教育學生全方位、高層次、多渠道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鎮就業調研報告篇4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之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既有社會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事關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更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共同的努力。

曾幾何時,被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找工作時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可如今這種優越感幾盡消失,面對就業卻眉頭緊皺。

以20xx—20xx年大學生就業情況為例,2006年中國大學畢業生30%沒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萬大學生在離校時還沒有就業,2007年有100萬左右畢業生未實現就業,加以中國數以萬計的民工和下崗再就業人員,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萬的就業機會,還是不能較好地解決就業問題。

總的來説,大學生的就業前途不容樂觀。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實質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國處於人口高峯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

“中國現有人口近13億,人口基數大,新生勞動力增長過快,遠遠超過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的速度,全國勞動力資源由20世紀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萬人預計到1996—20xx年平均新增1 450萬人,未來勞動力資源的自然增長每年可以建立兩個海南省,這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產生一定影響。”出現了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而就業崗位增長緩慢,經濟高增長與就業增長脱節的困難局面。其次,隨着中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在短短几年內,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

高等教育大眾化已成為一種必然,但一些問題也由此而帶來,教育大眾化要求中國普通高校進行大規模擴招,而擴招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

“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145萬,2003年212萬,2004年達到280萬,2005年將超過300萬,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明顯增長的前提下,這種量的變化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學生就業也從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第三,社會發展的區域存在不平衡,東部發達地區為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較好回報發展的前景,成為人才輸入省。

在這些地區人才競爭激烈,很多學生未能有效就業,即使處於失業狀態也不願去西部地區就業。

在西部地區,卻存在大量的崗位找不到畢業生。

2.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所帶來的就業難。

首先是大學生不合時宜的職業價值取向和就業觀念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大學生作為公認的精英階層,傳統的儒家思想所編制起來的“精英情結”深深的束縛了他們的觀念。“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當代大學生就業狀態研究’課題組在《中國教育報》上公佈了他們的調查,大學生目前的擇業觀念,在單位的選擇上:選擇科研結構、黨政羣體、中外企業佔總人數的63%,而選擇鄉鎮企業、大中學校、集體企業的,只有7%,在地區的選擇上,選擇大城市的有20.8%,而選擇小城鎮、農村、老少邊地區三項僅有5%。”其次,大學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一些大學生在學校裏只滿足所學課程,缺乏廣博的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之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在應聘場合緊張、膽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從而錯過了許多工作機會。另外,大學生在擇業時,缺乏對自己的清晰定位,擇業缺乏目的性也導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單位盲目設置的各種條件帶來的就業難。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經驗障礙,很多用人單位特別是企業動輒要求求職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經驗,許多應屆畢業生往往因缺少實際工作經驗而難以落實工作。

另外,有些用人單位盲目提高選才標準,追求高學歷。

相當多的用人單位存在着重學歷而輕視實踐的傾向。

4.高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利於大學生就業。

一些學校的辦學方法和觀念落後,沒有市場意識,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脱節,大學生所學專業不符合市場需求,出現了供需的結構性矛盾。

此外,部分高校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就業工作還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業工作往往畢業前才進行,就業指導僅僅是一種職業介紹,而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脱離實際的泛泛而談。

調查顯示,非常需要職業指導的大學畢業生對本校就業指導機構的瞭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瞭解和比較瞭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學校有這樣的機構。

[4]這説明大學職業指導工作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5.社會壁壘,就業市場分割的現實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

近年來,畢業生自主擇業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檔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絆腳石。

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談”的痛苦經歷,由於沒有用人單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學生與許多好的工作機會失之交臂。

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是有多種因素造成的,要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必須調動多種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1.大學生自身作出調整和努力。

其一,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新時期的就業觀。

大學生應從實際出發拋棄“社會精英”的情結,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

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空閒崗位,小城市、鄉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業、私企業等還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學生還應樹立基層意識,事業意識和奮鬥意識,到基層鍛鍊自己,挖掘潛能,還可以將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區鍛鍊成才;逐步樹立起“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職業選擇策略,從現實出發選擇自己的求職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質,掌握就業主動權。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個人的素質、能力、專長和團隊精神將是主導畢業生擇業的重要因素。

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體制下的規律,大學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過硬的本領,才能在就業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謀取自己理想的職位。

其三,自主創業,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就業問題。

大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找準商機,發揮一技之長,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道路,在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緩解了就業壓力。

2.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應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

調整專業結構,使之與招生,畢業生的就業趨向相結合,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並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學校和專業,減少招生數量,直至停止招生。

其二,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高校畢業生就業部門以及相應的管理人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而不僅僅侷限於臨近畢業的同學。

其三,建立一支高

素質、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

高校就業指導隊伍的整體素質對於推動整個大學生就業工作起着關鍵作用。

這就要求對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專職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同時,積極吸收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信息學等專長的老師充實到就業指導隊伍中來。

其四,以就業為導向,加快高校的教育與教學改革。

學校內部調整自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培養模式,開設具有專業特點,實踐性強的課程,使學生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

同時關注社會發展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3.政府部門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職責。

首先,制定政策法規,完善就業市場體系。

各級政府要從規範就業市場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逐步把畢業生的工作納入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

還應繼續完善畢業生就業政策,消除就業歧視,深化人事、户籍等相關就業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於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場分割問題,規範就業市場。

其次,加強宏觀調控,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

國家應採取必要的宏觀調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經濟手段來實現人才的合理配置。

鼓勵大學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區安家落户。

還應看到中國基層人才匱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國家也應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實現就業,鍛鍊成才。

另外,政府還應建立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和培訓機制。

畢業生是中國寶貴的人力資源,畢業生失業是一種巨大的人才浪費。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應制定相關的法律規範,將未就業的大學生和失業的大學生納入到社會失業人員的範疇,並給予相應的救濟。

這樣既可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又體現了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

同時,針對畢業生未能及時就業的實際,有針對性的組織各種培訓班,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失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相信通過大學生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定能夠妥善解決,高校畢業生一定實現充分就業。

高校畢業生作為中國巨大人口和龐大勞動力隊伍中一支活躍的生產力,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一定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鎮就業調研報告篇5

一、第一個原因來自用人單位

許多醫院過度關注畢業生的學歷,入門級的學歷就是研究生,低於碩士研究生的不予考慮,根本沒有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這就導致了,很多基層醫院非研究生不招,而真正需要高級人才的單位招聘不到人才,而本因該到基層醫院就職的本科、專科醫學生沒有單位接收。這是引起年醫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一個原因。

還有部分醫院過度的追求工作經驗。招聘條件都是3年以上工作經驗、5年以上工作經驗,我們不否認,醫生這個崗位工作經驗是相當重要的,但是醫院忽視了一點,任何一位醫生的工作經驗都是一步一步培養起來的,當然有很多小醫院不具備培養人才的條件,只能是招聘有工作經驗的醫生,這就導致了醫學生的就業路越來越窄,這是引起年醫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另一個來自用人單位的原因。

1、就業人數上升,就業率日趨下降

由於高等醫學院校連年擴大招生規模,醫學畢業生的總量明顯增加,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人才供需之間的天平也越來越失衡,醫學畢業生也不例外。

各層次醫學畢業生由供不應求變為“研究生供不應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專科生供過於求”。重點院校比普通院校就業率要高;同一所學校內各專業就業率也有差異,預防、影像學、麻醉學和檢驗需求旺盛但畢業生少,臨牀等專業畢業生多但需求不旺,前者就業率略高於後者。但總的看來,醫學生一次就業情況正呈逐年下降趨勢,中心城市更是難以插足。

2、新增崗位不足,且層次逐漸拉高

經過多年的不斷培養和補充,城市的醫療人才狀況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還出現了飽和或超編,很多醫療機構正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調整,用人指標有限,難以大量接受畢業生。而醫學生都渴望進入中心城市的大醫院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醫院現有醫療人員數量飽和,要想進入比較困難。大醫院對應聘者的學歷要求比較高,除了個別崗位和特別優秀的人才,大醫院的臨牀科室人員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碩士或博士以上學歷。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李系仁介紹,大醫院要碩士、博士,目前這種用人取向全國都如此,本科生多為麻醉、影像、檢驗等專業部門接收。其他學歷的除非是特別優秀的,否則不予考慮。因為現有醫療人員數量已經飽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質量。一家醫院的人事科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該院博士將享受人才引進待遇,碩士研究生享受的是“計劃內指標”,而本科生實行的是“聘用制”。

3、逃避就業現實,轉而走考研之路

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一些畢業生也做好了兩手準備,一邊找工作,一邊準備考研,這或許就是在逃避就業現實。然而不得不説的是,在這種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考研也就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既能在校園裏繼續享受單純的生活,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同時也能夠暫時有效地規避現實的就業壓力。根據瞭解,目前,考研已經成為臨牀醫學專業學生最多的選擇,考研人多,落選的自然也多,因此連續考幾年的也大有人在。在許多醫學院校裏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不就業族”。“不就業族”中大部分人想考研,小部分是想申請出國留學或自主創業。在瀋陽醫學院,有一個班級90%的學生選擇了考研,尤其是醫療專業的女生。他們説,現在醫療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很難留在大醫院,他們要通過考研擺脱現有就業困境。許多同學表示,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今年考不上,明年繼續考。考研、出國留學已經被醫學院校大本學生們認為是改變命運的途徑。

二、畢業生方面

1、就業傾向及薪資預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惡,畢業生的就業傾向也就因此而不同。有些人選擇迎頭而上面對困難,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當然,這些人中大部分還是希望去省、市當中的大醫院,哪怕只是能去見習,積累經驗,對於自己事業的發展也是有很大幫助的;還有的人則會選擇考研,不斷學習,掌握知識,為今後找工作打下更好、更堅固的基礎;當然也會有人想要出國留學,增長見識,繼續深造……這些,往往都是因人而異的。而至於醫學生的薪資預期問題,他們所期望的薪酬,與現實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41%的人選擇xx~3000元,只有20%的人希望能掙到5000元以上。

2、就業地域意向

有調查表明,畢業生畢業去向首選是東部沿海地區,達36.5%,最主要的原因是東部沿海經濟比較發達,收入水平較高;次選為中小城市,有30.6%;再次選為小城鎮;相當一部分畢業生不願意選擇去農村醫療機構工作,待遇明顯偏低和業務發展前途受限很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其中,53%畢業生認識到去農村醫療機構就業的必要性,卻只有32.7%的畢業生選擇會去農村醫療機構就業。

3、就業過程思考

每個人對於就業,都是會有各個方面不同思考的,這因人而異。但是,大多數人的考慮,也存在着許多的共通之處:首先會考慮與自己的專業相關聯的工作,來確定所挑選工作的範圍;其次是考慮哪種工作更加地適合自己;再來是工作的性質,工資,與家裏的遠近等等這些也都是在考慮之列的。因此,在就業的過程中,有學多的學問,也就需要很多的思考。

第一,就是我們老生常談的誠信問題:當我們考取職業醫師資格證書成為難題之後,醫學生們就想到通過其他的各方面的證書來提升自己的身價,所以大學期間就努力考取各種各樣的技能證書,但是忽視了專業技術的學習,導致近幾年的醫學生的專業技術掌握程度越來越差,到醫院工作後不能都達到一個畢業生應有的職業技能。這個自身的原因也導致了年醫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

第二,近幾年的大規模擴招也波及到了醫學院,原來醫學院的招生分數線一直是遙遙,而近幾年,醫學院校的招生分數線也是日益降低,這就導致醫學院校的生源質量不能的到保障,最終的畢業生的質量受到影響,最終也造成了年醫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

第三,任何人都想有一個高收入的工作,醫學生也不例外,在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也沒有考慮到自身的技能水平,自身能夠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一味的考慮高薪工作,這就導致了與許多就業機會擦肩而過,這個原因也直接造成了年醫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

三、用人單位有問題,醫學生有問題,高校同樣存在問題

師資力量雄厚的重點院校的教師都重視科研,對於本科生的教育不夠重視,這就導致了畢業生質量下降,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年醫學生就業形勢,而民辦學校,對於本科甚至專科階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視,但是自身的師資力量不夠雄厚,許多私利學校都在其他學校請老師講課,這樣勢必也會影響到畢業生的質量,對年醫學生就業形勢的變化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目前,我國醫療改革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基層醫療保健單位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機遇。很多醫療機構正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調整,用人指標有限,難以大量接受畢業生;除此之外,大醫院對應聘者的學歷也設置了較高的門檻。而在醫療改革新時期的當下,與大城市大醫院門庭若市人滿為患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小醫院、偏遠地區醫院對醫學本科生有很強烈的需求。但是由於條件相對較差,很多醫學生不願意去,因此出現了一邊抱怨工作難找一邊抱怨人才難求的狀況。不過在近兩年,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提倡下,社區醫院醫療設備的不斷完善與政策的不斷加深,所催生出的社區醫院消費市場為各類的醫學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其中,護理專業、外科、內科、中醫學人才,都是在社區醫院非常緊俏的。福瑞醫生人才網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近期醫藥行業銷售領域每天發佈近2千個職位,佔每天所發佈職位的20%左右,醫藥銷售代表和經理職位更出現了一“將”難求的現象。對於醫藥行業求職者而言,大多數銷售從事的是醫療器械和一些醫藥產品的銷售,醫藥行業的銷售人員不同於其它行業,它對專業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如果是醫療器械銷售,大多還要求和大型醫院有着良好的關係。因此,醫學生應當隨時關注就業市場的變化情況,隨之調整自己的就業策略。

鎮就業調研報告篇6

婦女在社會生產、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為全面瞭解我縣女性創業就業工作情況,促進我縣婦女創業就業工作,近日龍山縣婦聯走訪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部分鄉鎮、系統婦委會等單位及女性創業者,以召開座談會和發放調研問卷等方式,對我縣女性創業狀況開展了調查,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全縣女性創業就業基本情況

龍山縣是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縣,位於湘西北邊陲,地處武陵山脈腹地,至今不通鐵路,正在建設高等級公路,是一個典型的“八山半水一份田,半份道路和莊園”的山區農業縣。全縣共有34個鄉鎮(街道)462個村(社區)共57.3萬人,其中女性人數27.9萬,佔總人口的48.7%。

近年來,龍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女性創業就業工作,通過多部門齊抓共管,加大培訓服務力度、加大貸款服務力度、加大創業服務力度,使廣大婦女創業激情不斷高漲、創業能力不斷提升、創業途徑不斷拓寬、創業成效明顯。據調查統計,我縣共有就業人員32.5萬人,其中婦女就業人員14.6萬人,就業率達45%,主要從事的行業有社區服務業、家政服務、飲食、賓館、超市、美容休閒、環衞、零售、維修、運輸、醫療保健等工作。自主創業女性人數約1.2萬人,主要投資於土家織錦、百合加工、服裝、美容、餐飲、等行業。三年來,共為1304名婦女發放小額擔保貼息貸款4976.8萬元,帶動3800餘名婦女就業。全縣女性創業就業狀況具有以下特點:

1、女性就業結構方面。隨着我縣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裏耶秦簡為品牌的旅遊服務業的強力推進,女性就業結構有所改善。第一產業就業女性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未發生明顯變化,而分佈在第三產業中的女性比例上升幅度較大。從就業層次來看,儘管婦女大多集中在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但在第三產業中一些對人員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的領域,如金融保險、教育、文化藝術、會計等行業,婦女所佔比例逐年上升,就業層次有所提高。

2、女性就業途徑方面。採取政府引導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方式就業。據調查,就業女性中通過求職、應聘、錄取或考取的比例為21.2%,外出務工的比例為30.3%,自謀職業(農村婦女從事種養殖業)比例為48.2%。

3、女性勞動者素質方面。女性勞動者中,只有國小學歷的佔18%,國中學歷佔54%,高中以上學歷佔28%。城鎮女性勞動者的文化素質雖然比農村高,但與崗位要求相比仍然偏低,不適應崗位要求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很多婦女接受的教育有限,因此文化素質偏低就成了多數婦女羣體通病。

4、女性自主創業方面。我縣自主創業女性比例約佔就業總人數的3.8%,比例偏低。女性總的來説比較保守,冒險、創新意識不強,再加上對高新技術的掌握不夠,資金的短缺,女性創辦的實體規模普遍較小。

二、我縣推進女性創業就業的主要做法

1、開展教育培訓,增強女性創業就業本領。大力開展農民教育活動,針對不同層次婦女特點和需求,我縣各級婦聯組織聯合科技、農技、人社等部門舉辦農村婦女實用技術(創業)培訓及富餘女勞動力轉移培訓,舉辦各類婦女培訓班742期,教育培訓農村婦女達20萬人次,有8萬婦女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發放各類學習資料近15萬份。

2、搭建就業平台,暢通婦女就業渠道。整合社會資源,協調人社局、發改局、税務、金融等部門,為婦女提供政策諮詢、項目推薦、法律知識等方面的創業指導,幫助下崗失業婦女、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就業創業。與勞動部門聯手,有針對性地組織求職婦女參加“春風送崗”現場招聘活動,共為失地失業、返鄉婦女提供就業崗位3800個,幫助2759名婦女實現再就業。

3、加大協調力度,爭取婦女創業資金扶持。全力推進“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建立了政府推動、政策互動、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一是爭取政府支持,積極協調社會各方,對符合條件的婦女創業提供幫助,簡化審批手續,提供多種優惠政策。二是與財政部門協調,將貼息資金列入婦聯工作項目經費,做到重點扶持,擴大了貸款覆蓋面。2011年為姚蓉、盧君寒、楊玲玲等28名大學生爭取了39.2萬元的無償資助扶持資金。

4、樹立典型帶動,激發女性創業就業熱情。龍山縣婦聯近年來,在城鎮開展“巾幗文明崗”和“巾幗建功”爭創活動。目前,全縣共有6個省級文明崗、2個州級文明崗、6個縣級文明崗,共表彰了60名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巾幗建功標兵”。在農村開展新農村建設“巾幗示範村”和“雙學雙比”創建活動。共表彰了34名“龍山縣勤勞致富屋裏人”、100名“科技致富女能手”。開展了“創業成功女性”評選活動。湧現了“王阿妲”辣子雞品牌創建人王正娥、“洗車河牌”黴豆腐品牌擁有人劉金霞、升發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彭迎春、洗車河鎮土家織錦工藝廠廠長葉英等一大批創業成功女性。充分發揮了先進典型引領、示範、輻射、帶動作用,調動了廣大婦女勤勞致富和敢於創業的信心與決心。

三、我縣女性創業就業存在的問題

1、就業結構不夠合理。我縣屬於偏遠貧困山區,產業結構單一,就業門路狹窄,從事第一產業的婦女較多,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婦女較少。隨着技術進步的加快,傳統行業大批下崗失業人員由於年齡偏大、技能單一難以實現再就業,而新興的產業、高科技行業需要的素質較高的人員又供不應求。婦女的就業結構仍然需要改善。

2、創業資金缺乏。以婦女為主創辦的龍頭企業較少,女性創業者面臨的困難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資金問題。在問卷調查中,很多創業者表示是因為生活所迫才選擇創業,而創業資金的籌措,則一直是制約女性創業的瓶頸,女性大多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籌措資金,較少向銀行借貸。雖然有關部門可以提供“小額貸款”,但手續繁瑣,擔保困難,不容易辦成。

3、婦女勞動權益保障問題依然存在。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用工單位在招工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別歧視和偏見,在一些適合女性從事的行業和崗位也有拒絕招收女性的問題,使婦女就業和再就業面臨比男性更大的困難。由於勞動力市場管理不規範,損害婦女勞動保護權益、社會保障政策不落實的現象時有發生,成為影響婦女平等就業和健康發展的障礙。 女性創業要承受更多的艱辛,女性進入商場,在語言、態度、形體等交往方面存在差異,很難一下打開局面

4、婦女整體素質和就業能力有待提高。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之相比,目前婦女勞動力的文化狀況、技術水平、知識儲備和創新能力都有不少差距。婦女要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就必須儘快提高素質,增強自身的能力。

四、我縣女性創業就業的對策與建議

1、堅持城鄉統籌,加大培訓力度。目前農村龐大的富餘勞動力向城市二三產業轉移,城市大量的失業下崗人員與農村潛在的富餘勞動力並存,成為城鎮化進程中解決就業問題的最大難題。當務之急,必須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增強這部分勞動者的市場競爭能力。政府應給婦聯組織增設培訓專項經費,專門用於為農村女勞動力轉移和城鎮下崗失業女性提供就業技能培訓。其次要大大提高再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訓內容應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與每個人的需要和潛力緊密結合,增強女性的就業能力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要繼續探索城鄉統籌就業模式,積極組織勞務輸出,鼓勵城鎮下崗失業婦女到農村開創新業。

2、加強部門協調,推進女性創業。發揮小額貸款量小、靈活、見效快的特點,進一步健全的婦女創業資金扶持體系,完善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的各項政策和業務流程,大力扶持初次創業的女性和女中小企業業主,做好、做大、做強企業。將小額貸款政策與創業培訓相結合,有力推動婦女創業。

3、加大政策傾斜,促進女性再就業。從統籌發展增加婦女再就業崗位的角度出發,積極探索一些有利於擴大婦女就業的政策性措施。可以探索制定階段性的政策措施,從財政供養人員入手,年齡在50歲以上、工齡在30年以上的正式人員採取內退辦法提前離崗或提前退休,用於解決部分大中專學生就業問題。要想方設法開發一定公益性崗位解決零就業家庭和“4050”人員就業。

4、健全監督機制,完善婦女勞動權益的法律保障。為使勞動力市場中的招聘、錄用工作更加平等規範,政府應在市場監督管理上加大政策指導和支持力度,規範企業和勞動中介機構的行為,保護女性的勞動權益,禁止從職業進入到工作評估、職位晉升、職業安全等就業全過程的性別歧視;同時要在公務員退休年齡上充分體現男女同齡退休原則;勞動行政部門、就業管理部門要加大法律執行監督力度,受理有關侵害婦女就業權益的投訴,並在各自的職能範圍內進行調查核實,依法處理;工會、婦聯等非政府組織要依法代表勞動者就用人單位貫徹實施女性就業權益保障的規定進行羣眾監督,充分發揮維權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wnog1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