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鄉村文化振興發展戰略調研報告

鄉村文化振興發展戰略調研報告

關於我縣鄉村文化振興發展戰略的調研報告

鄉村文化振興發展戰略調研報告

——南江縣政協黨組

由南江政協黨組牽頭,由縣住建局、縣農委、擋案局、文物局共同組成的調研組冒雨於2018年7月5日上午驅車來到興馬鄉羅崗村村委會,聽取了鄉政府和羅崗村黨支部、村委會的鄉村文化建設情況的介紹,影像觀摩,實地走訪調查任家大院的保護現狀。之前還分別對金碑村,白坪村等進行了調研,對金碑村史館、農耕文化建設,貢茶產業的培育,白坪村民宅的修復改告,馬家祠堂的修善啟動,給予了高度評價。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由各級各部門的大力配合和協作,我縣古村落古文化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

此次調研目的:進一步通過實地調查任家大院古村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深入瞭解該大院的歷史與發展,追溯古村落的文化淵源。同時,通過數據分析由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瞭解當代人保護古村落文化遺產的意識情況,並借鑑金碑、白坪老宅的保護措施,為保護古村落文化遺產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可行性措施。

羅崗村重要歷史文化遺蹟現狀

羅崗村距離興馬鄉人民政府12 公里,與通江接壤。村內有明清年間留下的任家大院古建築,任氏家族三合院四合院共有七處,建築獨特,基本保存完好。明清時期任氏家族古碑墓羣3 處,康氏明代金字碑,符氏牌坊碑,石雕工藝精美絕倫。獨有國家級珍稀樹種葵花樹,直徑達1 . 3 米,高30 多米;古銀杏樹4 株,直徑均在1 米以上,特別有一顆迎客鬆,矗立在羅崗村的最高處,守望着全村的每一個角落,招呼着過往的每一位客人,這些古樹均已納入國家掛牌保護。水泥路通村,泥碎路通户,已建平房51 座,重建川鬥結構房11 座。目前,南江縣住建局已完成申報<傳統文化村落保護項目>的資料編制工作。

我縣象羅崗任家大院古村落現有數量已經不多了,且分佈範圍分散。但保存基本完整、特色鮮明、歷史文化價值高等特點,在歷史文化遺產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縣對於古村落的保護,主要還處於探索階段和對少數村莊的扶持,發展不平衡,差距大,起點低,建設與文化脱軌等,這應引起各方面的關注和高度重視。

保護古村落與鄉村文化振興戰略

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鄉村旅遊文化的發展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提升新農村鄉村旅遊文化建設的質量,成為我縣新農村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新農村建設大環境下,作為有着悠久歷史和豐富旅遊文化資源的古村落,開展豐富的鄉村旅遊文化活動,對新農村建設將產生積極的影響.此次對羅崗村任家大院古村落的保護與旅遊文化發展的調研,分析古村落基礎設施現狀與文化的融合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修復保護,開發利用及參觀旅遊等問題, 並提出建議思考。

十九大報告提出古村落的保護與有效的旅遊開發問題成為我縣新農村建設下不可迴避的問題。基於此,以我縣興馬羅崗古村為例,結合新農村建設的背景,對任家大院古村落保護與旅遊開發問題進行考察,對古村落、古墓羣保護和旅遊開發的優勢實地調研.為古村落文化振興提供了難逢的發展機遇。但隨着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由於在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實踐上存在諸多的問題和誤區,一些古村落傳統的建築風貌、淳樸的人文環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的古村落正面臨着瓦解甚至消亡的危險。作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體的古村落一旦毀壞,便意味着千百年來經過人們世世代代傳承的歷史文化積澱的消失,這種巨大的精神損失是永遠無法彌補的。因此加強古村落的保護受到了社會普遍的關注。

古村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脈所在,擁有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在古村落的新農村建設中,其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是必須面對的一個全新問題.在研究分析古村落保護開發中必須以當地村民為主體參與其中。千百年來,鄉村文化作為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着鄉土之美、人文之美。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如春風吹拂大地,正煥發起廣袤鄉村的無限生機和蓬勃活力。如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文化引領促進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中,勾繪出新時代中國鄉村文化小康的美麗畫卷,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為之奮鬥的目標。

文化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因此,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既是打贏打好精準脱貧攻堅戰的必然要求,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通過調研思考,共同感到,抓好鄉村文化振興,應着力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多方籌措資金,高標準重點打造。有鑑於此,調研組對我縣古村落文化建設提出如下四點建議:

(一)聚焦文化民生,着力創建“有文化品質”的新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小康堅持從規劃入手,產建結合,設施配套,村史館是鄉村文化的縮影,具備條件的一定要建設好。為此,鄉村文化振興必須在改善民生上持續發力,文化與產業嫁接,廣開收入來源,發展鄉村旅遊,古村落,古墓碑是最佳文化載體。讓老百姓記住鄉愁,獲得感穩當,幸福感踏實。

(二)聚焦鄉風文明,着力創建“有文明風尚”的新鄉村。鄉村文化振興是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的思想基礎和行動保障。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必須發揮人文精神支撐和引領作用。

1發揮好文化對文明鄉風的引領作用。

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創建目標,廣泛開展豐富多樣的文明鄉風活動,鄉村建設要與文化建設相結合,挖掘歷史文化內函,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鄉鎮是執行的主體,在決策中必須與鄉村振興戰略接軌。如開辦夜校道德講堂、建好文明勸導服務隊伍、組建鄉風文明理事會、訂立村規民約、建好文化宣傳牆、開展創評活動,將文明鄉風培育融入村民生產生活各方面,固化成為羣眾日常行為的基本遵循。

2發揮好文化對精神風貌的重塑作用。

在對當地傳統鄉賢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傳承轉化的同時,廣泛開展“尋找新鄉賢、學習新鄉賢”活動,充分發揮優秀基層幹部、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等新鄉賢的示範引領作用,拓展和構建鄉村文明新風時代內涵。圍繞傳承鄉賢文化,積極謀劃農村現實題材文化藝術創作,為推動重塑鄉村文明注入強大正能量。

(三)聚焦傳承保護,着力創建“有歷史文化靈魂”的新鄉村。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一個地方最能夠打動人心、嵌入記憶的符號。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要把當地古村落文化保護,古墓羣作為提升文化內涵的靈魂進行精準定位、深入挖掘,讓鄉村更具魅力。建議縣文物局將全縣象羅崗村有價值的古墓碑羣申報為省重點文物或縣文物保護單位。

1在規劃中保護好鄉村風貌。

在鄉村規劃建設中,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要把保留傳統鄉村文化風貌融入村莊規劃建設的全過程,充分發掘鄉土文化資源,縣文物局與住建局、農委等保持勾通,合作利用好文化遺產。尤其是舊民宅、名木古樹、民俗文化、文化遺產等發掘保護的規劃設計,發掘每個村的人文、生態特色內涵,打造文化長廊、文化團隊、文化活動、文化產業品牌,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規劃設計。

2在建設中延續好鄉村文脈。

在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中,整合資金,尊重歷史記憶,保護好有景觀價值和文化底藴的舊民宅及古樹名木等歷史遺存。請專家團隊來規劃,讓當地村民積極獻策建議,參與管理。在民居外部改造上嚴格按照地方風格和特色進行打造,使其與鄉村建設相互輝映,相得益彰,充分彰顯文化魅力,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遊人。

3在傳承中發展好鄉村技藝。

紮實開展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支持開展非遺申報、技藝傳承、專利申報等工作,推進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習場所建設,不斷拓展各級非遺項目保護性生產,加強與學校、企業的合作,對非遺進行研究、創意開發,把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

(四)聚焦產業發展,着力創建“有內生活力”的新鄉村。我縣鄉村文化底藴豐厚,特別是縣域的農耕文化、紅色文化、山水文化及田園風光都為發展全縣旅遊和鄉村休閒旅遊創造了有利條件,要牢固樹立全局謀劃、全方位推進、全時空統籌、全要素配套、全產業聯動、全社會參與的大文化旅遊發展觀,激發鄉村旅遊發展活力。

1依託田園生態風光發展鄉村休閒旅遊。

緊緊依託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滿足遊客觀光農業、農事體驗、果園遊憩、品嚐農家飯菜、採摘綠色菜果、享受鄉土文化等需求,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打造鄉村旅遊品牌,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2依託鄉土文化培育特色品牌。

結合特色民俗和鄉土文化等資源,積極發展鄉村手工藝、文藝和鄉村文化創意產業,一點一打造,一點一策,用藝術的眼光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韻”的特色文化鄉村。

3依託全縣旅遊壯大文化業態。

將文化與旅遊、農業、工業有機結合起來,將人們的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聯繫起來,培育鄉村文化旅遊新業態,精心打造多元“文化+” 綜合體,形成一院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天地、一線一風光的全縣大美格局。把文化投入當作硬實力來對待,列入規劃,將文化之魂植入到鄉村建設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願景,也是鄉村振興的目標所在。為此,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必須把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一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宏偉目標上來,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宏偉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wnogv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