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課題組關於鄉村文化振興調研報告

課題組關於鄉村文化振興調研報告

“鄉村興則國家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文化大有可為也將大有作為。近年來,我縣始終高度重視鄉村振興發展,着力推進鄉村文化建設。本課題組利用1天時間深入縣內多個鎮街和部門,對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情況進行調研,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案例研究,最終形成本調研報告。

課題組關於鄉村文化振興調研報告

一、 現狀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裏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的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山水之外,廣袤鄉村更是“鄉愁”的“魂”之所繫“夢”之所繞。這裏的“鄉愁”就是指我們的鄉土文化鄉風文明;這樣的鄉愁,不僅有生態意藴,更有精神意涵、文化意境;在很大程度上來説“鄉村振興首先是鄉村文化的振興”。近年來,我們縣在鄉村文化振興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文化支撐、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一)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兩手抓。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我縣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建設,打造“今”津樂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品牌。開展“今”講堂—文明宣講、“津”心辦—便民服務、“樂”萬家—文化惠民、“道”真情—典型宣傳等活動,推動文明實踐活動常態化、制度化,引導羣眾踐行文明、傳播文明,着力打造屬於利津的“津”字招牌。常態化開展文明村創建、抗疫志願服務、評議身邊好人等文明實踐活動,大力傳承和弘揚優秀家風家訓,以良好家風引領農村社會風尚。指導督促各鄉鎮(街道)建好用活四德榜,持續開展多樣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廣泛宣傳社會主義道德規範。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把文化種子播入精神土壤,在田野上、村莊中找回鄉村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聚合鄉村振興“文化合力”(如,在北宋鎮高家村先行探索“鄉賢+志願者”模式,將“鄉賢能人”充實到文明實踐隊伍中,發揮“鄉賢”在思想引導、道德教化、文化薰陶中的作用)。各鄉鎮(街道)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站等平台,在發揮運用好“3+X”(即“黨員”“搭把手”“美麗家園”+自建)志願服務隊的基礎上,開展富有特色的精準化志願服務,目前“‘灶’福鄰里”“四點半課堂”“孝‘義’兩全”等民生需求較為強烈的志願服務項目已在基層生根開花。

(二)鄉村文化設施日益完善。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工作是鄉村文化建設的基礎工作,近年來,我縣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依託農民的意願來建設鄉村文化,真正讓農民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目前,全縣共建成鄉村劇場105處、農家書屋116家、數字文化廣場26處、歷史文化展館(室)35處,文化館分館10處,圖書館分館8處,通過分館和服務點把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基層農村。大力開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進千村樂萬家”文化惠民演出、“戲曲進校園”“戲曲進課堂”等工作,打造農民家門口公共文化服務圈,形成了“村村有陣地,週週有活動”的良好氛圍,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三)鄉村文化傳承和保護穩步推進。“活魚須在水中看”,我縣在鄉村建設進程中深耕本地特色歷史文化,激活傳統鄉村之魂,讓文化DNA與經濟GDP相得益彰,讓傳統的地方文化為我縣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是我們在實踐之中找到的答案。充分挖掘黃河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資源,啟動了“非遺助力文旅融合‘金種子’工程”,完善非遺傳承人扶持政策,大力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非遺項目:虎鬥牛、竹馬燈、呂劇、草編工藝、民間剪紙、老揚琴、南嶺豆腐、北嶺丸子等;民間文化資源:“鼓搗笤帚喬家莊”“不透氣的鮑王莊”等。持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鄉村文化建設工作有機結合,如北宋鎮佟家村是我縣迄今為止黃河沿岸為數不多的老村,它歷經河患、戰亂,“十步一塘、百步一灣”“日行河底夜宿台”的獨特的人文景象是佟家村特有的文化寫照,亦是黃河口灘區經濟、社會發展軌跡上最原始的展現。“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共有的黃河元素卻賦予了鹽窩鎮南嶺村“老街長巷”不同的寓意,縱觀南嶺村的歷史可溯源至到洪武二年(1369年),當時來自山西洪洞縣的移民來到大清河岸邊落户,為了躲避黃河水患紛紛搶佔高地安家,伴隨着黃河的多次決口氾濫,許多村莊周復變遷,唯有南嶺子至北嶺子這片高地的歷史未曾中斷,形成了它獨有的人文特色。如今,結合鄉村振興工作整合打造的十里“長巷”,蜿蜒之中處處“藏着”歲月的悠香,它是我縣盤活當地鄉風民俗及非遺文化,延長消費鏈增加遊客“黏性”的有益探索,日接待遊客800餘人。2021年6月12日第十六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將在這裏舉辦。

(四)鄉村文化活動精彩紛呈。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家風家規家教和文明創建等活動,突出鄉村地域特色和農耕文明,每年舉辦全縣民間文藝匯演、春節元宵節期間系列文化活動,鼓勵更多富有泥土氣息的鄉土文化參與進來,讓村民共享“我們的節日”,留住“我們的鄉愁”,補齊鄉村振興的“文化短板”。推動鄉村文化供給優化升級,充分發揮“文藝輕騎兵”優勢,持續開展 “進千村樂萬家”送戲下鄉和送電影下鄉等活動,圓滿完成“一年一村兩場戲”“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目標。強化優秀作品創作,推進相關鄉土題材影視節目和文學藝術創作和展演(《情滿金河灘》《高家台》)。大力培育“一村一品”文化活動品牌,引導羣眾自辦鄉村春晚,開展美麗鄉村廣場舞展演、村歌大賽等羣眾性文化活動。加大“送歡樂到基層”“文藝培訓到基層”和“文藝志願服務到基層”為主題的文藝家下基層系列活動力度,厚植文化力量,努力營造“天天有活動、週週有演出、月月有賽事”的良好氛圍。

(五)鄉村文化隊伍日益不斷夯實。鄉村的文化隊伍是文化建設的先鋒隊,是文化建設工作的主力軍。依託“舞動鳳凰城﹒唱響新利津”農民培訓工程,開展了以百名文化工作者、千名文化積極分子、萬名農民為主的“百千萬”文化培訓,建立起了縣文化館、鄉鎮文化站、村文藝隊“三位一體”培訓網絡。成立了羣眾文化輔導員隊伍,分期分批對羣眾進行戲曲、民間舞蹈、廣場舞等培訓指導。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依託“文化利津﹒雙送下鄉”活動,從全縣30家莊户劇團中選拔優秀演員參與演出,文化館業務骨幹與莊户劇團結成幫扶對子,深入各莊户劇團進行輔導。大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爭取鄉村文化管理人員享受同等水平的工資福利待遇,破解人才制約瓶頸,讓文化振興成為源頭活水,提振農村精氣神,讓鄉村文化充滿“靈氣”。目前,全縣村村成立了廣場舞舞蹈隊,並培育具有一定規模、具備組織演出能力的社會文藝團體達到30家。

(六)鄉村文化產業逐步形成。通過文化建設推動文化與農業、旅遊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旅遊富民”三年行動計劃,高標準編制完成《利津縣全域旅遊總體規劃》,以規劃引領我縣“旅遊富民”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和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優化旅遊產業結構,打造濱河休閒旅遊區、北宋金河灘等AAA景區7家,建設了鳳凰城濱河休閒旅遊區、黃河景觀廊道、東津渡教育康養度假區、七龍河農業嘉年華、金河灘鄉村旅遊度假區、汀羅鎮文旅融合示範區、明集鄉紅色文化精品旅遊建設項目等一大批特色項目,開通了首條集觀光、購物、採摘等於一體的沿黃河外灘旅遊觀光公交專線。立足各鄉鎮文化資源優勢,創新文旅宣傳營銷手段,通過“學習強國”平台、“愛心助農”直播等媒介,加強黃河口特色農產品推介。依託東津渡文化旅遊季,臨河蜜、北宋葡萄、南賈家蜜桃採摘節等系列節會載體,形成了集產品開發、果園觀光、農家遊於一體的農村文化產業。創新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研學旅遊等產品體系,引入金融活水,強化“文化旅遊+雙招雙引”,做強“文旅+演藝”“文旅+文創消費”“文旅+主題遊樂”等文化業態,尋求鄉村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化消費需求最優對接方式,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二、主要問題分析

我縣文化振興工作實現了長足發展,但對照我們的任務目標,對照廣大羣眾的迫切需要,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仍然存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利用效率不高的現象。村內留守人口以老人、婦女、兒童為主,缺少文化骨幹,缺少文化活動策劃能力,文化活動難以上檔次,現有的文藝活動主要以少數村民參加的廣場舞活動,活動形式不豐富,多數農村文化管理員都是兼職人員,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存在管、用脱節現象。

(二)缺少有影響力的文化活動品牌。近年來,我縣以產業為依託,以重大節日為節點,培育的一些鄉村文化活動品牌,活動規模小、檔次低,並且季節性強、時斷時續,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缺少載體平台,缺少大型的文化與旅遊、農業融合的項目,缺少高層次文化經營人才及文化創意企業。

(三)民間藝術保護和傳承力度不夠。我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黃河文化、移民文化、農耕文化等多姿多彩,但受資金、人員力量、人才力量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這些資源大多散落民間,沒有人或專門組織去整理、挖掘、展示,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比如,曾經一度流行的高竿高蹺、虎鬥牛等傳統民間文藝表演項目,由於缺乏繼承和發掘,有失傳的風險。

(四)對基層文化人才和農村文化活動的培訓不足。針對文化活動發展的趨勢和工作的要求,有針對性開展的培訓數量少,對許多農村提出的培訓需求,如編排較為複雜的舞蹈,創作簡單的語言類節目等,不能充分滿足,有些鄉鎮(街道),遇到這種情況只能向本地學校求助,但由於學校限制、老師個人問題等多方面原因,仍然不能解決問題。

(五)基層組織人員經費保障不足。一是鄉鎮(街道)主要領導對文化工程的重視程度普遍較低,對文化工作在口頭上、材料中、形式上言必稱重視,但在工作安排上、工作措施上、人員配備上、經費保障上都得不到體現,文化工作當作“花瓶”“擺設”,為其他工作“讓路”仍然是普遍現象。二是受經濟形勢和疫情的影響,鄉鎮(街道)財力普遍較弱,上級缺乏明確的資金支持或獎補措施,鎮(村)級鄉村劇場、歷史文化展館(廳)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等建設的積極性受到影響。三是文化活動資金保障不足,在我縣,“進千村、樂萬家”每場只有800元,屬於全市最低標準,演出隊伍的成本很難保證。

三、意見建議

(一)着力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着力推動黃河灘區脱貧遷建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強鄉村劇場、數字文化廣場、歷史文化展館(室)等文化設施建設,滿足居民讀書看報、參加培訓、觀看演出、開展活動等基本文化需求,用場館設施吸引羣眾、服務羣眾,切實提高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效能,不斷滿足羣眾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強人才培育和機制創新。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提高隊伍整體素質,通過新型農民培訓、拓展遠程培訓等方式,提高文化幹部和業餘文藝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真正挖掘農村文化人才,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併為他們提供平台和保障,傳承傳統文化、傳統技藝,創造更多文化成果。鼓勵每個村建立業餘文藝團隊,經常性組織開展文化活動。推廣文化管理員經驗,鼓勵志願服務,發揮文化志願者作用,扶持社會文藝團體、莊户劇團和鄉土文化能人開展文化活動。

(三)策劃豐富多彩的農民文化活動。依託中秋節、“七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點,多舉辦村歌大賽、廣場舞大賽等賽事活動。結合實際,打造契合羣眾需求的活動載體,突出特色,創造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容,提升羣眾文化活動的新鮮度和吸引力。

(四)完善資金保障機制。一是加強鼓勵、支持、引導,通過增加投入、制定政策等方式,加大對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和羣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扶持,既要營造濃厚氛圍,又要提供有力保障。二是鼓勵各鄉鎮(街道)加大對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和運轉管理的財政保障,配備專職文化管理員,發放工作補助,以提高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加大爭取力度,突出重點,將縣財政支持資金用到精品創作、文化惠民活動等重點項目、重點領域當中。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硬件與軟件等諸多因素共同配合,攜手並進,攻克難關,取得成效,而發展繁榮鄉村文化,可以為鄉村振興提速增效。鄉村文化具有精神引領、塑造與推動的重要作用,它是鄉村底藴、形象、支撐、吸引力和無價之寶的來源與根基,鄉村文化的發展繁榮,將帶來鄉村文化軟實力的增長,也必將促進我縣農業農村的健康高質量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r591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