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路徑調研報告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路徑調研報告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路徑調研報告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路徑調研報告

如何找準產業發展路徑,壯大村集體經濟,推動村莊全面發展,是鄉村振興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村位於**縣**鎮東南方向,是省重點脱貧村,經濟發展狀況在**鎮屬於中下游。通過走訪調研後發現,**村在各方面建設成效都不顯著,其根本原因就是“兩小四少”的問題突出,即:規模小,面積少、人口少;產業小,收入少、支柱少。本村集體經濟不足以支撐高質量發展大局。有村幹部坦言:“村集體沒有收入來源,無法更好的給村民提供服務。”收入離不開產業,所以問題的重點,是沒有找準適合小村發展的產業路徑。**村的產業之所以不夠興旺,可以歸結到資源、人口和村莊規模等一系列條件的制約上,找出問題不是目的,關鍵在於解決問題,要找出一條具備可行性的發展路徑,就必須對村情、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實際情況,以及所在縣鄉的產業振興整體情況,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

一、**村產業現狀

通過在村中進行實地走訪、舉行座談、查閲相關台賬等方式,基本掌握了**村當前的產業情況,並通過分析制約因素,闡述本村為什麼發展不起來更多的產業。

(一)基本情況

1.村集體經濟狀況。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為100616.31元,完成年收入10萬元的預期目標。本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有光伏發電、溝渠租賃等,其中光伏發電項目每年收益可達60000元。缺乏經營性的集體收入。

2.農業生產。**村擁有耕地490畝,全部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村內水利設施覆蓋農田率100%,井井通電,便於農民抽水灌溉。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零星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糧食種植52户,核定糧食麪積465.43畝。小麥產量600kg/畝,玉米產量750kg/畝,收入在1000元左右。

3.企業經營。**村現有的企業中,佳鑫機械有限公司發展狀況最為良好,經營狀態穩定。佳鑫機械有限公司現有職工38人,多為本村及周邊村民,主要經營農機配件、汽車配件,年鑄件產量可達2000噸,銷售額800餘萬元,納税額20餘萬元。生產設備有中頻電爐、工頻電爐等熔鍊設備和數控車牀、滾齒機等鑄造設備,主要產品有制動器殼,軸承座,差速器殼,銷往河北及周邊地市。

4.畜禽養殖。村內現有規模養殖場2家,其中張丕強所創辦的養殖場養豬2000頭,亨通養殖場養豬850頭;規模養殖户2家,其中張廣申養豬70頭,佳宏養雞場養雞7000只;散户1家,養豬7頭。收益主要依靠市場行情。

(二)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1.村莊規模成為制約發展的天然弱勢。**村行政區劃面積200畝,農用地面積490畝,全村72户、269人,土地面積小,人口少。村莊規模小意味着發展空間有限,項目承載能力不強,所以無法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吸引工業園區建設,以助力本村經濟發展。

2.村內企業帶動力有限。具有代表性的佳鑫機械有限公司,在體量上極為有限,用工人數趨向飽和,因此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具備發展成為大型企業的可能,同時本村沒有礦產儲備,鑄造類企業的帶動優勢無法發揮,故而依靠村內企業振興本村的途徑也不太現實。

3.養殖業基礎薄弱。一般情況下,養殖業經濟效益較為可觀,但是本村從事養殖行業的僅有5户,在羣眾基礎上不如種植業深厚,依靠養殖實現興村致富至少需要過半村民的參與,在小村中做到如此規模,還需要解決用地上、環境治理上的難題,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即使村內經濟有所發展,羣眾生活環境質量也會打折扣,不能顧此失彼。

4.旅遊資源匱乏。本村位處平原地區,屬於典型的普通北方村莊,在觀感上沒有特殊性,村容村貌不具備觀賞性,各類景觀資源匱乏,同時村莊所在位置較為偏僻,打造旅遊景點的條件差,故而村內發展旅遊服務業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二、**村產業發展思路

對村內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後,應當指出,農業生產在**村依然是處於第一位的。因此,**村要從農業(特指種植業)上找突破,但是傳統作物附加值不高,經濟效益有限,因此必須走精品路線,發展高效農業。

(一)高效農業應涵蓋的要素

1.高產技術。產量是效率最直觀地體現,提升產量在於掌握高產增收的農業生產技術,經請教鎮領導得知,目前正實驗推廣的高產技術有:

小麥:高產優質良種(濟麥22、山農24、魯原502、太麥198等)、秸稈還田、土壤深耕、寬幅精播、播前播種後鎮壓、配方精準施肥、底施生物有機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玉米:高產優質良種(登海605、農大372等)、苗帶滅茬單粒機械種肥播種、配方精準施肥、寬壟密植、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適期晚收。

**村現在的糧食產量為小麥600kg/畝,玉米750kg/畝,在掌握高產技術後,預期可實現小麥650kg/畝,玉米產量850kg/畝。

2.規模經營。**村農用地面積490畝,規模化經營是利用效率最高的方式,對農用地合理規劃,堅決杜絕碎片化、雜亂化用地情況的發生。要通過村級經濟合作社這一平台,把村內土地、資源、資產全部整合起來,不斷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逐步建立耕、種、管、收、儲服務體系,增加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最終形成適應精深加工的種植基地。

3.高附加值作物。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更多的收益,就要培育出優質農產品。由於本村大多數村民保留傳統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認為高附加值經濟作物華而不實,從而持觀望態度,例如前期嘗試推廣的留蘭香種植。所以,在農產品上要選擇有特色的糧食作物,比如有機小麥、黑小麥,或者市場比較穩定的經濟作物,例如芝麻、油菜。

4.有精深加工能力的全產業鏈。種植出農產品僅僅是掙“血汗錢”,後續的加工鏈條將賦予其更多的價值。必須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將原材料轉換成商品,賺取更多的收益,這樣才是完整的高效農業。

(二)發展高效農業將會遇到的困難

1.本村缺乏配套加工企業。村內企業與農業生產不配套,無法形成三產融合的有利格局,缺乏本地加工環節,這樣就存在三種可能的風險:一是找不到銷路,種植出的農產品滯銷,損失最大;二是找到銷路,但沒有建立起深度合作,農產品作為原料簡單出售,無法獲得最大收益;三是產業鏈在本村無法延伸,要向外尋求相關廠家進行合作,但是在與外部廠家的對接上,同樣存在不確定性。

2.羣眾種植的意願。**村曾嘗試發展過留蘭香種植,預期收益可達到每畝3000元,但因為多種原因沒有成功,其中有個原因就是羣眾不瞭解、種植意願低,種植技術知識、市場觀念缺乏,參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不強。所以影響羣眾意願的因素有以下幾點:一是特色糧食作物的相關種植技術。技術的缺乏使種植户產生“技能恐慌”,擔心自己種不了;二是村裏的宣傳發動程度。村裏要詳細向村民説明具體情況,增加羣眾的瞭解程度,同時説明種植效益,對存在的問題講清解決措施,打消羣眾顧慮;三是農產品銷售渠道。留蘭香的失敗,還在於“收留蘭香的廠子不好找”,種出來的“財富”無法變現,為高產值作物找到穩定的銷售途徑,會大大提高村民的種植意願。

(三)發展高效農業的可行性分析

1.三產融合的關鍵一環。以高效農業為核心的三產融合有三個關鍵環節:種植、加工、銷售。種植確保了源頭質量,加工挖掘了附加價值,銷售決定了商品轉換成資金的“關鍵一躍”。

**村所在的**鎮正積極探索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打造產業振興特色亮點,按照“企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種植基地+農户”的路徑,貫穿一二三產,實現三產融合。

南王德福香油廠按照這一模式,建設了600畝芝麻、油菜種植基地,油菜、芝麻按季節輪替種植,農户種植油菜可收入1750元/畝,芝麻1600元/畝,通過兩季種植就可以實現3250元/畝的收入,合作社可通過提供農業服務畝均收入200元。

伊麥食品廠在鎮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下,與南王村及部分合作社進行了對接,建設有機小麥、黑小麥、蕎麥等特色糧食作物的種植基地,農户通過種植可以實現1500元/畝的收入,較傳統種植可增收500元/畝。

這也為**村發展高效農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從地理位置、農田條件等各方面來説,**村都具有成為企業種植基地的區位優勢。村黨支部可以在鎮政府的協調幫助下,同企業進行合作,建設成為穩定的供應鏈。就目前而言,綜合考慮企業發展、作物種類、種植效益等因素,**村選擇同南王德福香油廠對接,種植芝麻、油菜的可行性更高,後續加入聯合體後,或有發展其他農業產業的可能。

2.農業種植的先進經驗。一是農業生產託管服務(大田託管)項目實施經驗日趨成熟。打造了三種託管模式:(1)保姆服務式託管。由合作社提供套餐服務,對作物進行統一秸稈粉碎、統一旋耕、統一種植,統一招標選用高質量肥料;(2)套餐定製式託管。根據農民耕種需要,對託管套餐實行靈活選擇;(3)共建共享式託管。村集體與託管企業共同圍繞土地託管進行服務,使農民不再各自為戰,實現了抱團發展。2021年全鎮託管面積為1.21萬畝,涉及35個村1020户羣眾,受益農户減少投入近90萬元,村集體預計增收40多萬元。二是“噸半糧”創建工作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是“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具體實踐,推動糧食產能提高,實現糧食穩定均衡增產,對於農業生產技術變革來説,是個良好機遇。

3.本村所具備的產業基礎。一是合作社正在加緊籌備之中,規模化經營指日可待。在合作社的帶領下,農户預計可節省約50元/畝的生產性投入,村集體可直接增收約30元/畝的託管服務費用,成為一項經營性集體收入。二是高標準農田。**村490畝農用地,全部按照高端農田標準進行建設,水利設施覆蓋農田率100%,井井通電,灌溉能力大幅提升,農田道路重新平整,交通條件得到改善,田地成方連片、開闊平整,便於機械化作業。三是從事農業種植的村民佔本村絕大多數,羣眾基礎好。

4.面臨的發展機遇。區域黨建聯合體的建設為**村注入新發展動力。區域黨建聯合體按照“資源互補、優勢互補、產業共建、資源共享”的原則,統籌考慮各村之間產業相似、歷史相融、地緣相連、人文相近、治理相關等多方面因素,以組織融合帶動產業融合、“三資”融合、服務融合、事務融合、治理融合,探索形成以黨建引領為核心的村莊融合發展模式。聯合體內各行政村通過以強帶弱、產業驅動、村企共建等方式,打破村莊發展單兵作戰、各自為戰的局面,有效解決了村小村弱、資源分散等現實問題。對於規模小、產業薄弱的**村而言,是實現新發展的有利契機,同時,綜合分析周邊村莊發展狀況,可以預測,將要成立的黨建聯合體,其產業屬性也將以農業為主。

三、對**村發展產業的建議

(一)**村現階段發展的原則

一方面,鄉村振興的蓬勃開展,需要我們動員羣眾,大力開展村級經濟建設,這可以在經濟層面上充分的把村民組織起來,加強村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後續的精神文明建設鋪設了方便之路。

另一方面,發展產業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改善人民羣眾的生活質量,由此更加激發羣眾參加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古人就指出“民無恆產,則無恆心”,如果村裏經濟發展的疲軟,鄉村振興的物質條件就不能有保障,村民羣眾很容易失去建設美麗鄉村的動力和熱情。

因此,**村現階段的發展原則,是進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須的經濟建設,集中經濟力量供給鄉村軟、硬件更新,極力改善村民生活,在經濟層面上把絕大多數村民集中起來,為實現五大振興打好前提。村級經濟建設説到底,還是要找到新的產業支柱。在現階段,鄉村振興是村裏的大方向和目標,培育產業是為了它,是環繞着它,是服從於它的。圍繞這個目標,再通盤考慮村內實際情況,也就明白產業發展要把握哪些要點了。

(二)建議採取的措施

綜上所述,**村要在把握黨建聯合體建設趨勢的基礎上,堅持以農業為抓手,發展高效農業,統籌玉米、小麥等傳統作物和新的特色作物之間的關係,延長產業鏈條。具體來説有以下幾點:

1.承認先天不足,克服畏難情緒。村和村之間的基礎不同,不能因為家底薄犯愁,從而喪失積極開拓的決心和動力。要做實“三資”清理,盤清家底,理清資產,要梳理好自身優勢,圍繞特色找準着力點,小村有小村的發展之道。在治理上,規模小使得管理村務成本更低,黨支部凝聚帶動能力更強;在農業上,既要立足自身產業建設,樹立“精品農業”的意識,着眼於“小而精”,又要把握黨建聯合體創建機遇,爭取實現“大而強”。

2.堅持黨建引領,實現規模經營。村級合作社是需要優先實現的,它提供了“在經濟層面上把絕大多數村民集中起來”的平台,為即將到來的融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要堅持黨建主軸定向,以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為整合村內土地、資產等生產要素提供平台,將羣眾集中起來搞建設,實現規模經營。規模經營除了提高土地利用率,還有利於形成品牌效應,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合作社使得村莊整體發展,在建立黨建聯合體之後,也將更順利地加入村莊融合發展大局。

3.鞏固傳統農業,探索特色種植。雖然種植芝麻、油菜等特色作物的附加值較大、可行性較高,但是在前期依然存在風險,先進行試驗性種植,取得良好收益後,有計劃分階段的達到300畝的產業規模,通過芝麻、油菜兩季種植預計收入90萬元。同時做好長期規劃,逐步實現從小到精、從精到強的高效農業之路,而實現這一遠景的基礎就是,鞏固發展傳統農業,藉助“噸半糧”創建契機,利用高標準農田優勢,實現小麥650kg/畝,玉米850kg/畝的預期目標。特色作物和傳統作物之間的種植份額要統籌好,不宜一方猛退,一方猛攻,要堅持“實事求是,穩步發展”的基調,鞏固住再往前走。

4.爭取上級支持,向外延長產業鏈。對於鄉村振興工作,村莊單靠一個村民、鄉鎮單靠一個村莊來進行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種植基地和規模經營的實現離不開鎮黨委、政府的組織,**村要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指導。短期內,**村無法依靠自身,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必須向外尋求延伸機會;而鎮黨委、政府要下好鄉村振興這盤大棋,也需要通盤考慮,不能讓轄區內的村莊各自為戰,互不關聯,這不是有效率的發展方式。從目前來看,黨建聯合體、村企共建已成為必然趨勢。認識到這一點後,也就知曉,**村具備着在鄉鎮的牽頭和支持下,藉助融合發展的東風,和鎮域內相關加工企業進行密切合作,打造成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所經營的種植基地的可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lvzoj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