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爬天都峯教學設計 爬天都峯説課稿

爬天都峯教學設計 爬天都峯説課稿

爬天都峯教學設計 爬天都峯説課稿

《爬天都峯》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認識“陡、鏈”等6個生字。會寫“爬、峯”等11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3、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勝困難的過程。

4、能過課件感受天都峯的“又高又陡”,從而體會小姑娘和老爺爺爬山前的心理活動;通過朗讀學習並討論瞭解爬山的過程是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

5、懂得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培養學生從小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品格。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勝困難的過程。

【教學準備】

1、生字卡片。

2、教學掛圖。

3、課件。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探究過程】

第一課

一、以舊引新,扣題導入

1、記得二年級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黃山奇石》,瞭解了黃山的雄奇秀美,誰願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歡的課文來背給大家聽?

2、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黃山三大奇峯之一的天都峯,誰願意來介紹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峯圖片資料?板書:天都峯。

3、這篇課文寫誰爬上了這陡峭的天都峯了?他們又是怎樣爬上去的呢?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帶着問題聽教師範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如:自由朗讀、圈點生字,同桌互聽互讀等。

要求把字音讀正確,把課文讀通順。

3、自學生字,讀準字音,想辦法記住字形。

4、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⑴小組內拿出生字、詞語卡片,互相認讀、正音。

⑵全班開火車賽讀,比一比哪一組讀得既響亮又準確。

⑶小組交流各自學習生字、巧記字形的方法。

三、通讀課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疏理字詞含義:

石級:石頭台階。

仰望:抬頭望。

攀着:(抓着鐵鏈)向上爬。

心顫:心在顫抖,説明心裏很害怕。

鯽魚背:結合看圖理解,天都峯最險處。它是一道長十幾米,寬不過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

2、按“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後”的順序把文章分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話説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疏通課文大意。

四、指導寫字,掌握筆順

1、教師範寫“辮”字,提示書寫時左中右三部分要寫得緊湊,學生描一遍、臨一遍。

2、指導學生觀察、書寫其餘生字。

五、佈置作業

1、正確、較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抄寫本課生字、詞。

3、把課文第2段描寫天都峯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來,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一、緊扣課題,承前啟後

1、作者寫爬天都峯,為什麼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討論後使學生明白:因為天都峯高而陡,用“爬”更能準確反映出登山的費力、艱難。

2、(出示天都峯的多媒體畫面)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把文中的話變成自己腦中的“畫”。

學生練讀後指名交流、教師評議,引導學生感受天都峯的險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讀議,體會“我”受鼓舞爬上峯頂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峯,“我”心裏是怎麼想的?默讀課文,圈點勾畫,想想從哪些詞語、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懼的心理。

2、指名交流,出示並指導讀好問句“我爬得上去嗎?”、感歎句“真叫人發顫!”以及語氣詞“啊”“哩”等,讀中體會“我”缺乏自信、畏懼退縮的心理。

3、結果“我”爬上峯頂了嗎?自由讀課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説的話,指名朗讀。

4、“我”看到了什麼從而下定決心爬上峯頂呢?自由讀課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髮生了怎樣的變化。

⑴出示第4段重點句,引導學生深入討論交流,從中感受到“我”受老爺爺爬山鼓勵而下定決心爬上峯頂的內心活動。

⑵體會“我”的心理,指導朗讀3、4自然段。

5、“我”是怎麼爬的?自由讀6、7自然段,畫出描寫爬山動作的詞語。

⑴學生讀書圈劃。

⑵學生交流:

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體會“奮力”是拼盡全身力氣的意思。

從“攀着鐵鏈”、“手腳並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艱難。

⑶引讀第7段,從“終於”二字上體會爬得辛苦、上山後的喜悦。

⑷體會爬山的艱難、上山後的喜悦,指導朗讀6、7兩段。

三、啟發想象,明白“老爺爺”也是受鼓勵爬上峯頂的

1、老爺爺為什麼也能爬上峯頂呢?帶着這些問題一邊讀,一邊想。

多媒體出示思考題:

⑴老爺爺來到天都峯腳下,心裏怎麼想?

⑵他看見了小妹妹,心裏又怎麼想呢?

⑶後來,他是怎樣爬上天都峯的?

2、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白他倆始終相互鼓勵,老爺爺也是受到“我”的勇氣鼓勵爬上峯頂的。指導朗讀。

三、總結課文,明白道理

1、讀爸爸的話,討論:“汲取”是什麼意思?“我”和老爺爺是怎樣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從“爸爸”所説的話中懂得了什麼道理?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評點: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不管多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第三課時

一、課外延伸,交流課餘生活

1、這幾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課餘生活記錄下來了呢?請你把一週學做的事情記錄下來,別忘了寫上自己的收穫、感受。

2、指名交流,師生評議。

二、完成作業

聽寫、基礎訓練練習。

三、課後小結

知識技能目標完成地不錯,但是情意目標稍欠火候,對於戰勝困難,互相學習鼓勵品質,只能初步地培養。原因可能是學生家庭條件較好,生活較舒適,沒有碰到過什麼困難,所以沒有實際生活的體會。

常規方面今天有了一個很大的突破,學生讀書聲音大了,不再細聲軟語了。下一步將培養學生大聲地回答問題。

《爬天都峯》説課稿

設計思路:

從內容上看,本課寫如何“爬”的文字並不多,而用了大量筆墨去寫天都峯的特點,寫小妹妹與老爺爺的兩次對話;再從中心思想看,並非只在表現不怕困難、奮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説明應該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勵,共同進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據據課標、教材內容和三年級的學生認知特點,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兩個重要的問題:(l)課文是怎樣描寫天都峯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爺爺爬上天都峯以後,為什麼要互相道謝?這實際上就是本篇課文的重、難點和學習思路。在剛進入課文的學習後,就用課件出示這兩個研究問題。新課標強調: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專題研究法”。這樣一方面能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學習課文、探究中心的興趣,有利於促進主體性發展。另一方面雖説“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但只有在“研究問題”的定向中,“鳥”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飛”的方向,“魚”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躍”的目標。

設計理念:

1、眾所周知,多媒體的最大特點是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而國小生的思維又以形象思維為主。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生動、形象、直觀的畫面,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與創造空間,我把學生蒐集發到“作業天地”的資料整理後做成課件,運用到課堂上。我利用POWERPOINT軟件製作了一個課件。展現在大家眼前的六張圖文是“第二自然段”、“天都峯簡介”、“第一次對話”、“勇攀天都峯”、“第二次對話”、“爸爸説的話”。點擊圖文,我們可以看到超級鏈接而成的介紹天都峯的圖片文字。這種框架式結構,便於根據學情靈活運用。

2、國小語文姓“小”名“語”,這種提法明確了國小語文必須以國小生為本,以語文教學的性質為根基。在閲讀教學中,詞句的理解,基礎知識的訓練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聽説讀寫能力的培養上,落實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葉聖陶先生也説過:“教是為了不教。”這些都説明了培養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我尤其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根據三年級國小生閲讀能力和生活經驗有限的實際,指導學生理解小妹妹的話時,重在“扶”;理解老爺爺的話時,着力“放”。為了弄清“我”是怎樣爬上天都峯時,設計了幾個相關問題:(1)小妹妹來到天都峯腳下,心裏怎麼想(2)她看見了老爺爺,心裏又怎麼想呢(3)後來,她是怎樣爬上天都峯的?着重指導學生靜下心來一邊讀一邊想。這一環節重在扶。為了引導學生想象老爺爺是也是受鼓勵爬上峯頂的。課件出示類似的思考題,這一環節重在放。用“導、扶、放”的教學方法,是想讓學生在逐步適應並掌握學習方法,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3.“讀”佔閲讀鰲頭,教給學習方法。

在本課設計中,我着眼於讀書的訓練。讀書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並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設計了包括自讀、默讀、試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等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理解,最終達到有感情朗讀,即葉老説的“美讀”,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形成閲讀能力與習慣。在讀的過程、評價中,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現出和諧共振的局面。

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需教教學生會學。

課文第六自然段講的是“我”勇攀天都峯。為使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奮力”一詞,首先,指名讀本節,其餘學生感受“我”是怎樣不怕困難爬天都峯的;再讓學生自讀,畫出體現我“奮力”爬的詞語,並理解這些詞語;最後,讓學生觀看視頻,結合生活感受,帶着自身體會,有感情地一齊朗讀課文。這樣通過聽讀、畫讀、賞讀來指導學生讀書活動,學生必定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啟發合理想象,培養創新能力。

課文沒有直接、明顯地寫出老爺爺爬天都峯的思想變化及攀登天都峯的具體過程,但學生們可以憑藉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爺爺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峯的那些認識,在自己頭腦中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的形象來。

在啟發學生理解老爺爺感謝小妹妹的話時,安排了較為充分的時間,設計了這樣一組想象思考題:(1)老爺爺來到天都峯腳下,心裏怎麼想(2)他看見了小妹妹,心裏又怎麼想呢(3)後來,他是怎樣爬上天都峯的?讓學生在想象的空間裏去塑造老爺爺奮力登山的生動形象,從而既對他們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又鍛鍊了語言表達。

教法、學法

從讀中理解,畫中理解,演中體會,議中體會、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形象思維訓練;教師通過導、扶、放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

“情景教學法” ,激發興趣,使其樂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1、學習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體會一些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2、分角色朗讀或表演課文中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抄寫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勝困難

的。

4、能體會到在困難面前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要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學重點:理解“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重點指導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

教學難點:讀懂課文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提煉資料,複習導入

語文學習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語文教學要加強課堂內外的聯繫和校內外溝通。通過查找、閲讀資料來增加學生的閲讀實踐量。引導學生查找資料時要讓學生的思維不僅僅侷限於查到資料,還要進一步整理查找到的資料。這種教學模式既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又與語文學科強調的“聽、説、讀、寫”的訓練能夠有機的結合,使學生在查找、閲讀、整理資料中得到切實的鍛鍊,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

學生收集背景資料過程中,會得到許多與天都峯相關的信息,然後與他人交流。其實,學生收集資料、交流信息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自主學習過程。

課前,我讓學生交流,説説:你收集到什麼資料?上課伊始,我就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觀看介紹天都峯的文字,引出天都峯的高和陡,使學生懂得根據要求分類整理資料的方法。

二、讀畫演議,培養能力

1、整體把握。“請大家自由地投入地把課文讀一遍,然後着重研究師生篩選出的兩個問題,”這一設計遵循課標“從整體把握”的原則,旨在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建立“框架結構”的認識,訓練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從全局出發瞭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脈絡,體現“摯領一頓,百毛皆順”的教學思想。

2、以線串珠。以兩個“研究問題”為線,根據學生情況相機進行各個段落的教學。體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思想。

3、“讀”佔鰲頭。崔巒説過:一定要把課文讀對讀通讀順讀好,這是學習課文基礎,也是理解內容前提。“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讀”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所以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各種形式的讀,力求讓學生讀而不厭,讀得有成就感。

4、圖文相映。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想、畫、誦”的方法學習課文。學生先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要求用邊讀邊想的方法,把課文中的描寫天都峯高陡的文字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在預習本上,用最準確最簡潔的線條畫出來。接着學生作畫,請兩個同學板畫。然後結合第2自然段的內容,交流、評價學生畫的天都峯簡筆畫。最後小結齊讀第2節。採用了簡筆畫輔助理解,從字的世界走向了畫的世界,又從畫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圍中,完成了字畫轉變,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表達等多種能力。不但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增添了課堂裏的美育氣氛,使學生在接受語文知識時,同時受到美的薰陶。學生體驗到“文中有畫,畫中有文”的情趣。

4、角色表演。第一次對話或第二次對話採用表演的方式學習。通過演讀,可以再現課文情景,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內化活用文本語言,並受到感染,從而引起共鳴,達到知、情、意、行全面和諧發展的要求。

5、議論風生。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時,學生要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的有關詞句,體會其表達效果。”第二個專題的學習,我主要抓住了課文最後一句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展開教學。首先,我向學生提供了理解這句話的方法:理解重點詞意;理解整個句意;理解句子之間的關係。學生知道了方法,再用“吐泡泡的方式”提出問題?學生肯定會問:“怎樣理解‘真有意思’‘汲取’的意思?” “‘汲取’的力量是什麼呢?‘我’和老爺爺是怎樣互相‘汲取’力量的?”

三、展開想象,拓展延伸

愛因斯但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這充分説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是思維的體操,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趨力,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經常進行想象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創造性。一是在空白處發揮學生的想象。如老爺爺是怎樣受小女孩的鼓舞爬上天都峯的,就是根據小女孩是怎樣爬上天都峯的展開的類比想象。二是在理解了重點內容以後,我讓學生髮揮想象,引導學生練説:“‘我’望着險峻的天都峯退縮了,假如你是老爺爺或者是小女孩,想一想,你怎樣勸導我爬天都峯?”諸如此類,不一一舉例。

四、佈置作業

説板書

大家都知道板書是微型教案。板書集中體現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學過程,體現教學的特色與特性。 好的板書還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部過程。

設計本課板書時,我以學生板演的天都峯簡筆畫為背景,在山體上板書了“高”、“陡”兩字以彰顯天都峯的險峻。隨着山勢,在山腳、山腰和山頂由下到上分別板書了“(仰)望”、“奮力”、“終於” ,以體現爬山前、爬山時、登頂後的順序,理清文章的脈落,使文路、教路、學路融為一體。在金字塔形的山底下,用紅色字體板書“汲取力量”四字,以突出文章的中心。總之板書力求體現師生雙邊活動,做到圖文並,充分發揮板書應有的效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13wmo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