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出師表》教學設計多篇

《出師表》教學設計多篇

《出師表》教學設計多篇

《出師表》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的

一、瞭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和親賢臣、遠奸佞,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等進步主張,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二、學習本文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敍的寫法以及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三、瞭解“表”的有關知識,掌握形容詞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學設想

一、介紹背景和疏通文義結合起來,突破重點詞句,然後通過反覆誦讀使學生領會內容大意。

二、採用“讀讀,講講,議議”的教學方式,在讀、講、議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藝術特色。

三、課文的重點是第一部分,在講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採用練習法進行教學,第三部分讓學生自讀背誦。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户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傑作。(板書)

二、教師範讀全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

三、解題。

1 什麼叫“表”?這種文體有什麼特點?

明確: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徵是“動之以情”。《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後主)的言事呈文。

2 諸葛亮是什麼心情下寫《出師表》的?

明確:實現國家統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遺志,在戰略後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後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後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説後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四、分析結構,歸納段落。

關於本文的結構,教師要引導學生着眼於“出師”二字。具體地説,一是要看作者對出師後國內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説明出師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全文的脈絡也就清晰地顯示出來。

明確: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説後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向後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全文。

五、講讀第1段。

1 學生對照註釋,自讀第1段。教師補充註釋。

疲弊:疲弱睏乏。 誠:的確、確實。

危急存亡:形勢危機,決定存亡。 宜:應該。

不懈:毫不懈怠,忠於職守。侍衞之臣:陪侍、保衞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將士。志,士心。 忘身:奮不顧身。蓋:副詞,原來,表示解釋原因。 追:追念。 報:報答。

聖:古時臣下對帝王的尊稱。 恢宏:使志士之氣發揚光大。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諫:臣下給皇帝提意見。

2 學生講述大意。

3 討論問題:

(1)為什麼説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為什麼説“益州疲弊”?

明確:説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是聯吳抗曹。但吳國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戰役(即《三國演義》)中講的“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八百里”故事)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治者也乘機發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國的中心地區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佔有明顯的優勢;吳控制長江中下游,經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於西南一隅,處於不利地位。所以説“益州疲弊”。

(2)諸葛亮為什麼向後主提出“開張聖聽”?

明確:一為發揚光大先帝遺德,激勵振奮忠心為國的臣下士氣;二為避免阻塞“忠諫之路”。“以光先帝遺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譯成“來”;“諮臣以當世之事”的“以”表憑藉,可譯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層次。

板書:

六、佈置作業。

1 熟讀、背誦第1段。

2 預習2—5段。

課後記: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1段背誦情況。

二、講讀第2段。

1 指定學生講述這一段的大意,並點撥下列詞語:

宮中:借指皇帝宮廷裏的官員。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員。

陟罰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罰,懲罰;臧,善;否,惡。臧、否用作動詞。合起來即罰臧否,獎善懲惡。 異同:偏義詞,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顯示。形容詞(明顯)活用為動詞。

2 分析這一段的結構層次。

板書:

三、講讀第3—5段。

1 齊讀後指名學生講述大意。

2 教師重點點撥有關詞句:

此皆良實:良,善良;實,誠實。這裏指善良、誠實的人。形容詞作動詞。 以遺陛下:以之遺陛下,省略句。

裨補闕漏:裨、補,同義詞,補助、彌補。闕漏,缺點和疏漏之處。闕,同“缺”。 有所廣益:廣和益都是形容詞作動詞,擴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諮之:悉,全部,都;諮,詢問。悉以諮之,即“悉以之諮之”,都拿來問他們。所:處所。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就是西漢興旺發達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傾頹:衰敗,垮台。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遺憾。這裏包含着必須吸取前代皇帝“親小人,遠賢臣”的反面教訓。作者不便提及劉禪的“親小人”,因而稱引先帝,以先帝的“歎息痛恨”來引起劉禪深思。

3 分析這三段的結構層次。

板書:

四、討論問題。

諸葛亮寫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麼?

明確:主要用意是希望後主“親賢臣,遠小人”。其理由是:(1)“開張聖聽”“嚴明賞罰”是對劉禪“親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為劉禪創造了“親賢臣”的條件,強調親賢遠佞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的大事;(3)親賢遠佞思想是貫穿全篇的。結尾部分,要劉禪聽取賢臣的“興德之言”。

五、佈置作業。

1、熟讀2—5段。

2、預習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出師表》教學設計二

1.預習指導

激發學生預習興趣:教師吟誦並解釋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讚美諸葛亮及《出師表》的詩句,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管仲)樂(樂毅)蓋有餘。”(《武侯書堂》)“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提供預習參考資料:

①《出師表》的時代背景: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盟已經破裂,荊州已經失守,蜀國實際只佔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爭,國力更加睏乏。於是諸葛亮派人與吳國修好,又親自領兵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穩定了後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後趁魏國君主曹丕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着“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消滅魏國進而統一中國,復興漢室。

②關於“三顧茅廬”及其後二十一年的形勢發展:諸葛亮本來隱居湖北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他在茅廬中向劉備分析國家形勢,提出了一整套富有遠見性的戰略方針,即“聯吳抗曹,跨有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內修政理,北伐中原,統一中國,興復漢室”。形勢的發展一再證實諸葛亮的預見的正確性。公元208年,劉備雖然在湖北中部當陽一帶被曹操的優勢兵力戰敗,但同年諸葛亮出使東吳,説服孫權實行聯合抗曹,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兵,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佔據荊州。公元214年,劉備、諸葛亮進兵益州,益州牧劉璋投降;219年又向北攻佔漢中,實現了諸葛亮的“跨有荊、益”的戰略計劃。形勢的發展對劉備十分有利。但是,由於公元219年孫權發兵攻荊州,而荊州守將關羽不善於應付,荊州失守,關羽被殺,吳蜀聯盟破裂。223年劉備率兵攻吳,又遭慘敗,死於白帝城。諸葛亮的戰略部署遭到嚴重破壞,蜀國陷於困境。

③關於劉備託孤:《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章武(劉備即帝位後的年號)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於永安宮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指劉禪,即阿斗)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勒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也可語譯。)

④關於劉禪:劉備子,小名阿斗。劉備死後他繼任蜀漢皇帝,昏庸無能,由諸葛亮輔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北伐軍中,他逐漸信任宦官,朝政腐敗。公元263年魏軍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舉家遷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由於他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庸碌無能的皇帝,所以後世就把“阿斗”當做昏庸無能的人的代稱。

⑤古今異義的詞: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

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

卑鄙(今義是品質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

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

單音詞古今異義的更多:先、崩、弊、誠、義、否(pǐ)、遺(wèi)、愚、闕、慢、雅等。應當注意加以分辨。

“不宜異同”裏的“異同”是“複詞偏義”,就是把兩個含義不同而又有關聯的詞用在一起,但只取其中一個詞的含義,這裏只取“異”義。現代漢語也有類似情況,如:國家、妻子,但那是偏義複合詞,而在文言中不是複合詞。

(以上材料,可採用多種方式提供。)

針對本文特點進行預習。可引導學生思考本文中出現的一些特殊現象,如:

甲、本文是諸葛亮為北上伐曹而給劉禪上的奏疏。論理應當首先提出興兵北伐的請求,接着説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戰略計劃等內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兩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餘內容都與北伐無直接關係,而只是對劉禪提出勸告和建議,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為什麼?(清人林雲銘曾提出這一重要問題。)

學生思考這一問題時,可結合課文後“思考”中第一題。

乙、從表面看,諸葛亮的建議都不是從北伐的角度提出的。試分析一下他提出了哪些建議?其中哪條是關鍵性的?你根據什麼這樣認為?他提出這些建議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思考這一問題時,可結合課文後“練習”中的第一題。

丙、諸葛亮是在向劉禪提建議,但文中提到“陛下”不過七次,而提到“先帝”卻有十三次之多,這是為什麼?

學生思考這一問題時,可結合課文後“練習”中第二題的第2小題。

丁、三顧茅廬、長阪之敗、劉備託孤和五月渡瀘都是已經過去的事,諸葛亮在出師北伐時卻又重新提起,這是為什麼?

學生思考這個問題,可以結合課文後“思考”中第二題、“練習”中第二題第3小題。

以上預習活動可佔用一課時。教師隨時予以指導。

2.教與學設計

可採用誦讀、問答、討論、評點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課文研讀。

研讀第一段:

(1)問答、討論(示例):

①解釋加點的詞:先帝、崩殂、疲弊、誠、秋、蓋、報之於陛下、妄自菲薄。

②文章一開頭就提出“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用意何在?第一句提出個什麼問題?

③“侍衞之臣”、“忠志之士”各指哪些人?第二句又説明了什麼問題?

④第三句的作用是什麼?與上兩句有何關係?從“宜”與“不宜”兩方面提出有什麼好處?

(2)分段評註: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尊稱死去的人,用於長輩和功高德重者。

業:統一中國、復興漢室的大業。崩殂:天子死曰崩,是避免“死”字而用山崩代替;殂字從“歹”(殘骨),從歹的字都與死傷有關。?以無限痛惋、追念之情從先帝創業未成起

筆,意在喚起劉禪完成其父未竟事業之志。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疲:人力 疲憊。弊:通敝,指物力睏乏。誠:實在、的確。秋:原是以季代年(部分代全體),這裏是“時數”。指出客觀形勢危急,以激其發憤圖存之志。

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侍衞之臣:指內廷和朝廷的官員。內:宮內和朝內。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忠志之士:指地方和邊疆的將吏,主要指將士。外:指地方、邊疆。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蓋:原來,大概,這裏兼有表委婉判斷和對原因的解釋作用。第二個“之”代“殊遇”。指出主觀條件有利及其原因,以促其勵精圖治之行。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先從正面建議,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再從反面告誡。此句以前兩句為基礎,提出第一條建議:廣開言路。從正反兩面提出“宜”與“不宜”,懇切、有力。

第一自然段:在分析主客觀形勢的基礎上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研讀第二段:問答、討論的具體內容,略。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陟:從阜,從步(正反二止),本義是向高處走,引申為提升(官職)。異同:複詞偏義。?

提出第二條建議:賞罰公平。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顯示。平明:公正、嚴明。?從正面闡明。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偏私:不公正,指偏向袒護一方。內:指宮中,外:指府中。?從反面闡明。又一次提出“宜”與“不宜”,具體闡明“陟罰臧否”的做法。用意在於提醒不可偏私宮中。

第二自然段:提出第二條建議──嚴明法紀、賞罰公平。

研讀第三段:問答、討論的具體內容,略。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推薦可靠文臣。愚以為宮中之事,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裨:這裏讀bì,本義是做衣服時把短布料接長,引申為補益。闕:通“缺”。愚:謙稱,代第一人稱,這裏是作者自稱。?語氣肯定,出言負責。

第三自然段:從思想品德着眼,力薦執法賢臣,是實現“開張聖聽”的重要保證之一。

研讀第四段:問答、討論具體內容,略。

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向寵:原為劉備的牙門將,公元222年,劉備被吳軍戰敗時,只有向寵軍隊完好無損。?推薦可靠武將。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行:音háng,行列。

和睦:這裏指協調一致、團結友愛。“優劣得所”照應上文賞罰公平。?同樣語氣肯定,出言負責。

第四自然段:從人品才略着眼,力薦治軍良將,是實現“開張聖聽”的又一重要保證。

研讀第五段:問答、討論具體內容,略。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遠:均為形容詞用作動詞。先漢:前漢,也稱西漢。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後漢:即東漢。小人:這裏主要指宦官。東漢自光武帝以來多次因信任宦官造成禍害。?此句從正反兩方面引證本朝的經驗教訓,有力地證明:興衰的關鍵在於君主是否任人惟賢,從而提出第三條建議:親賢遠佞。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痛恨:感到痛心和遺憾。於:對,介詞。桓帝寵信外戚樑翼,後又寵信宦官單超等;靈帝重用宦官曹節、張讓等。他們都捕殺正直人士,動輒株連千百人,政治嚴重腐敗,導致黃巾起義,終至使漢朝滅亡。再稱先帝,動之以情。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隆:興盛。計日可待:能預算日期,安心等待,指為期不遠,也説“指日可待”。?進一步推薦賢能,並強調“親賢臣”的積極效果。

第五自然段:上承三、四兩段,引用本朝歷史正反兩方面經驗,提醒劉禪勿蹈桓、靈覆轍,提出親賢遠佞的建議。

以上五段為第一部分:分析形勢,提出建議。

研讀第六段:問答、討論的具體內容,略。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躬:親身。苟全:姑且保全。聞:出名;達:做官。諸侯:指當時割據一方的各軍閥。?開始追述自身經歷。先寫出山前的情況:身份、職業、志趣及隱居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因。猥自枉屈,枉屈:委屈、屈就、俯就。枉本義是彎曲,引申表示受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顧:看望,探訪。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由是:因此。感激:感動而奮發起來。遂許先帝以驅馳。許:答應。以:介詞,把、將、拿。此句與“諮臣以當世事”句之法相同。?再寫出山原因:感三顧之恩。後值傾覆,傾覆:倒塌、覆滅,這裏指大敗。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指公元208年劉備在長阪被曹操戰敗後,接受諸葛亮的建議,派諸葛出使東吳,説服孫權聯合抗曹一事。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爾來:那時以來。爾,指示是指207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時間。?又寫出山後與先帝患難與共,一經以身相許,歷久不改初衷。

第六自然段:緊承上文“親賢臣”,回顧先帝三顧之恩,表明自己受恩感激,忠貞不渝。

研讀第七段:問答、討論具體內容,略。

先帝知臣謹慎,謹:認真;慎:慎重。

“諸葛一生惟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指統一中國,興復漢室。(不是指一般的國家大事。)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説:“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這兩處“大事”是一致的。?由上文談輔佐先帝開創基業,進而談接受託孤重任──輔佐劉禪,興復漢室,為後文請命北伐張本。由上文提出勸諫到轉入請命北伐,從此句開始。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效:有成效,有實際效果。以傷先帝之明,傷:損害。明:知人善任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指公元225年,平定孟獲等南方叛亂,以穩定蜀國後方,免除北伐的後顧之憂。這是諸葛亮“南抗蠻越”的戰略思想的具體實踐。?寫受命以來念念不忘先帝託付的大事,時時擔心不能完成先帝交付的重任,以及為完成大事和重任所採取的一項戰略行動──平定南方。此句實際是寫為北伐做準備。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甲:軍從和軍事裝備。《三國志》本傳載:諸葛亮平定南方後,“軍資所出,國以富強”,在兩年中“乃治戎講武,以侯大舉”。當獎率三軍,獎率:獎勵、率領;三軍:軍隊的統稱。北定中原,中原:指曹魏佔據的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庶竭駑鈍,庶:音shù,是表示希望或可能的副詞。竭:用盡。攘除奸兇,奸:奸邪,指不忠於國家或君主。兇:兇惡。這裏“姦凶”是奸邪兇惡的敵人的意思,指曹魏方面。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舊都:指西漢曾分別建都的長安和洛陽。“還於舊都”的主語是朝廷。根據北伐的主客觀條件已經成熟,正式提出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申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所以:用來(介賓倒置)。職分:職責、本分。?歸結上文,申述出兵伐魏是先帝託孤時交付的重任,責無旁貸,也理應準允。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進、盡:都是動詞,前者表示知無不言,後者表示言無不盡。則攸之、?、允之任也。此句上應第三自然段“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下啟下段“若無興德之言……”。出征、留守,兩面都照顧到。安排周密。

第七自然段:從實現先帝託付的重任的高度,根據主客觀業已成熟的條件,提出北伐之請。

研讀第八段:問答、討論具體內容,略。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兩“效”:前者是效果,可譯成任務;後者是見效果、取得效果。?提出希望一。措辭委婉,態度堅決。若無興德之言,興德:使先主的聖德得到發揚、更加盛大。則責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提出希望二。照應上文亦宜自謀,自謀:為自身設想。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指出希望三。與上文“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親賢臣”、“悉以諮之”相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等語。臣不勝受恩感激。表明期望之深之切。

第八自然段:分三層提出願望,收束全篇議論。

研讀第九段:問答、討論具體內容,略。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臨:面對着。涕:淚。零:落。不知所言。

第九自然段:本是寫奏章的套語,但由於全文情真意切,寥寥十二字表達出臨行前百感交集、無限戀念之情。

以上四段為第二部分:回顧經歷,表明對蜀漢的忠貞和請命北伐、興復漢室的決心。

(3)總評:

①討論“預習指導”

題甲參考答案:這絕不是文不對題,而是因為諸葛亮此次上表雖然是為了請命出征,但主要意圖卻在於勸諫劉禪“內修政理”,並向他提出有關的建議。根據史料,我們知道,劉禪一貫平庸無能,朝政事無鉅細,都由諸葛亮負責處理。此次諸葛亮出師北伐,勢難匡誤救失,對國內政局是很憂慮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議並薦人自代。這正是針對蜀國當時朝廷形勢而定的。

題乙參考答案:諸葛亮在表中提出三條建議:廣開言路;賞罰公平;親賢遠佞。其中第三條是關鍵性的。因為如果做到了“親賢臣,遠小人”,那麼廣開言路、賞罰公平也就容易做到;反之,則前兩條建議也就無法實現。這是諸葛亮從歷史中總結出來的維護封建政權的寶貴經驗。正因如此,諸葛亮對第三條建議在第三、四、五、六、七、八各段中不僅結合正反兩方面的歷史實例和本人經歷加以説明,而且推薦賢臣良將並明確職分,反覆陳述,不厭其煩。全文也以“開張聖聽”起,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收。從表面看來,這些建議確實都不是從出師北伐的角度提出的,與北伐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內修政理”是早在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總戰略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在重新提出,目的正在於為北伐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使北伐無後顧之憂,所以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863mr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