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高中音樂教學設計(精選7篇)

高中音樂教學設計(精選7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7篇《高中音樂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高中音樂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高中音樂教學設計(精選7篇)

篇一:高中音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欣賞俄羅斯民族樂派代表性作品,體驗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徵。

2.通過對作品的欣賞,瞭解“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

3.通過對作品風格的瞭解,熟唱作品主題部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瞭解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徵並熟唱作品主題部分。

【難點】

通過對作品的欣賞,瞭解“俄羅斯民族音樂之父”格林卡。

三、教學過程

(一)範唱導入

1.教師播放《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這首作品,同時講解關於作品的相關背景。

《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是俄羅斯交響樂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繪了俄羅斯農村生活的鮮明畫面,而且揭示了俄羅斯人民的無盡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體現他們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徵:沉思同健康的樂趣、別開生面的幽默感的結合。

2.教師設問:通過對《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這首作品的欣賞,對於幻想曲又怎樣的瞭解?

學生根據自己課前查閲的資料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一種形式自由灑脱、樂思浮想聯翩的器樂曲。16、17世紀的幻想曲常由絃樂器(主要是琉特)或鍵盤樂器演奏,多用復調模仿手法自由發展主題。其後,幻想曲常作為賦格曲和奏鳴曲的前奏,與結構嚴謹的賦格曲和奏鳴曲本身形成對比。

(二)初步感知

1.初聽歌曲

並設問:“歌曲的速度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歌曲的速度是快板。

2.教師簡介歌曲背景:這首歌是根據電影《海外赤子》中的一首插曲改編的混聲合唱曲。這首《海外赤子》反映了海外同胞熱愛祖國、嚮往祖國的真摯情感,是十年動亂後一部受到羣眾喜愛的電影。

(三)深入探究

1.教師播全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並提問:每一個主題音樂情緒地變化,以及所描繪的畫面內容?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一主題絃樂齊奏的方式奏出,像領唱一樣“唱”出緩慢的、抒情的婚禮歌。接着是三個變奏。第一個變奏的木管、第二個加進了絃樂器,第三個又增加了銅管樂器。

第二個主題取材於歡樂、熱鬧的民間舞曲《卡瑪林斯卡亞》,表現了俄羅斯人民樂觀的民族性格和歡樂的生活情趣。

最後,像一般的民間舞蹈一樣,速度開始加快,聲部和樂器增多,好像是越來越多的人蔘加到這舞蹈中來。但是當情緒達到最熱烈的一刻,整個樂隊突然靜息下來,只聽到舞蹈歌曲主題的片段兩次從遠處傳來,然後,全樂隊用猛然的一擊結束這首樂曲。

2.教師介紹俄羅斯交響樂的奠基之作的作曲家格林卡。

米哈伊爾?格林卡,俄羅斯作曲家,民族樂派。1804年生於斯摩稜斯克之諾沃巴斯科伊,出身於富裕地主家庭。在聖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間,於1817年師從約翰?菲爾德學鋼琴,同時還學小提琴與和聲。1833年赴維也納與柏林,師從西格弗裏德?德恩學作曲。返回聖彼得堡後,創作歌劇《為沙皇獻身》,1836年首演獲得成功。1837年被委派為帝國聖堂樂長。1842年第二部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首演。1844年訪問巴黎時與柏遼茲相識,後繼續旅行至西班牙,那裏的民間舞蹈節奏使他心醉神馳。1847年回國,之後又多次出國旅行。1857年,格林卡在柏林去世,享年53歲。

3.教師播放《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並帶領學生演唱作品主題旋律。

(四)拓展延伸

1.教師播放格林卡的歌劇作品《為沙皇獻身》(即《伊凡?蘇薩寧》),瞭解格林卡的作品風格。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格林卡是俄國民族樂派的奠基人,他的《伊萬?蘇薩寧》是第一部真正的俄國民族歌劇,在劇中格林卡將俄羅斯民歌的特色加入到了傳統的意大利歌劇的框架中。這部作品同他的另一部名作《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一同奠定了俄國民族歌劇的基礎。所以稱格林卡被尊稱為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的創始人。格林卡是俄羅斯民族音樂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他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開創了廣闊的前景,對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之後,俄羅斯相繼出現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樂大師。

(五)小結作業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今天欣賞的作品《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以及他的作曲家格林卡,並讓學生在課後去觀賞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其他代表人物,下節課分享。最後在演唱《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主題的部分的歌聲中結束本節課。

四、板書設計

篇二:高中音樂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初步瞭解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種歌唱方法的演唱特點。培養學生感受美,體驗美的能力,提高學生音樂鑑賞能力。

教學難點:

知道歌曲有三種歌唱方法並能加以分辨。

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

課間播放歌曲《我的太陽》

新課教學

1、美聲唱法

A、導入新課:歌曲《我的太陽》導入

B、美聲唱法:美聲唱法一詞出自Belcanto,這是18世紀流行於意大利的一種歌唱方法,其目的在於造就美妙的歌聲。

C、欣賞歌曲《黃河頌》片段。

D、結合實例講解美聲唱法的演唱特點:聲音悦耳、圓潤靠後,具有聲音本質美的聲音。要求聲區統一,聲音連貫不斷,音準完美,講究聲音的位置、共鳴、氣息。

2、民族唱法

A、歌曲《歌唱祖國》導入(教師親自演唱)

提問:演唱的表情、音色?

B、民族唱法:“民族民間唱法”“中西結合”的統稱,也成為中國唱法。

C、欣賞歌曲《大阪城的姑娘〉〈北京的金山上〉〈茉莉花〉片段

D、瞭解民族唱法的特點:注重聲音的民族性、音色真實、明亮靠前、語言十分講究,注重聲請並茂,韻味濃郁。

3、通俗唱法

A、導入:同學們平時喜歡唱些什麼歌曲

鼓勵學生積極上台演唱。

B、通俗唱法:即流行歌曲的唱法,也叫自然唱法,是以“自娛”為其表現的主要目的。

C、分析通俗唱法的演唱特點:無嚴格的技術規範,把“自娛”作為重要表現目的,強調其“傾訴性”和“宣泄性”力求演唱的生活化,大眾化的口語化。

D、討論,是不是流行歌曲都適合我們?

4、請學生分辨三種不同的演唱方法。

5、讓學生嘗試用三種不同的演唱方法唱同一首歌,再次體驗各自特點。

6、小結。

篇三:高中音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舞劇《天鵝湖》的“天鵝”主題,瞭解作品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他的作品風格。

2.瞭解舞劇音樂與芭蕾舞劇的相關知識,能夠辨別和感受樂曲的情緒和風格,並能用舞蹈或課本劇形式來進行創造表現。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驗音樂與舞蹈的完美結合,並瞭解“天鵝主題”的特點。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音響、鋼琴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l.播放二首由《天鵝湖》旋律改編的歌曲:S H E《remember》和神話組合的《Top》,欣賞後教師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①這兩首歌曲是否用了同一旋律?

②看看誰能把這段旋律演唱出來?

2.視唱“天鵝”主題旋律。(課件展示)

這首旋律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作“天鵝”,讓我們一起用優美流暢的聲音來視唱這段旋律吧。(教師用鋼琴伴奏)

二、欣賞教學

1.引導學生明白“天鵝”主題旋律和情緒的變化:

旋律較平穩→旋律自下而上進行

情緒較平穩→情緒激動(暗示公主遭遇不幸)

2.師:公主到底遭遇了什麼樣的不幸呢?

介紹《天鵝湖》的故事情節。(課件展示)

3.師:下面讓我們視聽結合一起來感受一下舞劇《天鵝湖》的片段。

讓學生帶二個問題欣賞:問題一,這段舞劇背景音樂用的什麼?(“天鵝”主題)問題二,這段舞劇表現了怎樣的故事情節?

4.簡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他的作品風格、芭蕾的起源與發展(意大利──法國──俄國──世界各地)。

5.簡介這段舞劇表現的劇情0暮色降臨,為王子成年舉行的舞會正在進行,王子忽然發現城堡上空飛過一羣哀鳴的天鵝,這引起他強烈的狩獵願望。

三、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腳位

1.先播放小品《洛桑學藝》中關於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腳位,再播放舞劇《天鵝湖》中天鵝飛翔的動作。

2.教師現場展示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天鵝飛翔的動作讓學生模仿。(先無音樂伴奏做兩次基本手位和天鵝飛翔的動作,然後全體學生站起來再跟“天鵝”主題和根據“天鵝”主題改編的説唱音樂做兩次基本手位和天鵝飛翔的動作。)

四、學生創編表演

規則:

1.每組任選下列一段音樂和一個故事情節來創編。

2.表演形式:舞蹈、課本劇或課本劇加舞蹈等。

3.表演時間不超過2分鐘。

4.準備時間5分鐘。

音樂(任選下列一段音樂)

1.古典風格的“天鵝”主題。

2.説唱風格的“天鵝”主題。

情節(任選下列一個故事情節)

情節一:幕色降臨,城堡上空飛過一羣哀鳴的天鵝。

情節二:在湖邊,公主向王子傾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注:如在編排中合理的加入剛學過的芭蕾基本手位和飛翔動作,加5分。)

3.學生分組表演。

4.師生共同評選出優勝組。

5.讓學生欣賞舞劇中演員們所表演的情節一、情節二,並讓他們回答這兩段舞劇片段所用背景音樂是什麼?(“天鵝”主題)

五、師生共同總結舞劇

舞劇:在西方統稱芭蕾,是一種以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文學和舞美等藝術形式,表現特定的人物和一定戲劇情節的舞台表演藝術。

六、播放説唱風格的“天鵝”主題

讓學生再次重温主題音樂的美妙旋律並離開音樂教室。

篇四:高中音樂教學設計模版

《金蛇狂舞》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聆聽《金蛇狂舞》,感受、體驗其熱鬧、活潑的音樂情緒,體會江南人民賽龍船的熱烈場景和歡騰的情緒。

【過程與方法】

在感受、體驗以及小組合作學習,在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上認識聶耳及其創作特點,掌握這位革命音樂家的偉大貢獻。

【知識與技能】

帶感情哼唱作品,認識作品的創作手法,體會作品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反覆聽賞音樂作品,體會作者表達的音樂情感,認識瞭解聶耳及其音樂創作。

【難點】

理解並掌握螺螄結頂的傳統作曲技法。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鋼琴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教師為學生播放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剪輯視頻,並請同學們仔細留意:“視頻中出現的曲子的名字是什麼,你在哪裏聽過?”

學生自由回答。(《金蛇狂舞》)

2.教師總結並追問:“這樣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給現場營造了什麼樣的效果呢?”由此,順勢導入本課。

(二)初步感知

1.初聽樂曲,樂曲表達了什麼情緒?聽此樂曲可以想象一幅什麼樣的場景?(歡騰的情緒;營造了節日氛圍,表現了江南人民在節日的夜晚賽龍舟的熱烈場景)

2.請同學們通過以往的歷史常識結合課前的預習,簡單介紹聶耳生平,教師做適當總結。(聶耳,是我國30年代的作曲家,一生雖然短暫,但是他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創作之中,也被稱為是“人民音樂家”。它的創作領域包括羣眾歌曲、抒情歌曲、若干電影音樂作品以及民間器樂合奏曲,代表作品《碼頭工人》、《鐵蹄下的歌女》、《翠湖春曉》等等。)

3.樂曲的體裁形式是什麼?(民樂合奏曲)

(三)探究學習

1.再次聆聽《金蛇狂舞》,通過欣賞和觀察樂譜,學生劃分樂段,教師做總結。(樂曲分為幾個部分?樂曲演奏主要由哪些樂器組成?全曲由三部分反覆交替組成循環結構,樂譜上已經標註了分段記號。以鑼、鼓等打擊樂器為主,渲染了熱烈歡騰的氣氛,也使樂曲民族特色更加鮮明。)

2.分段聽賞音樂作品。

(1)分析第一段

聆聽第一段,這段音樂描述了什麼場景?(比賽開始時整裝待發,人聲鼎沸的場面。)

帶領學生哼唱旋律。

(2)分析第二段

聆聽第二段,並思考:這一段在情緒上與第一段相比有什麼不同?作者是如何來表現的?(情緒更加熱烈,節奏更加緊湊、力度加強、速度變快。)

帶領學生哼唱旋律。

(3)分析第三段。

聽賞第三段音樂,並思考:金蛇和狂舞分別指的是什麼?(金蛇——江面上比賽的龍舟,狂舞——龍舟隊爭先恐後競賽的場面。)

3.探尋音樂的創作手法。

請同學們仔細聆聽作品,並結合第三段的樂譜,教師彈琴,學生通過分組對唱、接龍的方式仔細展開思考:在這段旋律中你能否發現什麼規律呢?這是一種什麼創作手法?(樂句之間上下呼應、呈現出逐漸緊縮的形式,最終以簡潔的單音結束全曲。這是我國傳統音樂創作中經常使用的一種作曲手法,叫做“螺螄(si)結頂”。)

4.思考為什麼運用“螺螄結頂”這種創作手法?怎樣演奏才能更準確的表達音樂情感?(“螺螄結頂”可以很形象呈現問答句式;演奏時,一問一答要體現出一強一弱的演奏效果,形成鮮明的力度對比。整體速度稍快些,這樣基本上就能把作品的整體情感準確的表現出來。)

5.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得到了哪些啟發?

(三)拓展延伸

1.教師引導同學們瞭解施光南的聲樂作品——請同學們欣賞《打起手鼓唱起歌》以及《祝酒歌》,並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同樣被稱為“人民音樂家”的兩個人,為什麼在音樂創作上有着不同的風格呢?

學生討論,並自由發言。

2.師生共同總結。(兩位作曲家生活於完全不同點歷史時期——解放前和解放後,因此,藝術家的創作與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四)小結作業

1.師生用問答的形式,共同總結本課主旨。(結合時代背景欣賞音樂作品,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音樂文化)

2.下節課我們以“人民革命音樂家”為主題召開一次音樂賞聽會,同學們在課下整理文本及音響資料,下節課分享。

五、板書設計

篇五:高中音樂教學設計模版

《學會聆聽》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聆聽《草原放牧》《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感悟音樂的表現和創造,逐步激發學生對學習音樂鑑賞的興趣和信心,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音樂審美觀。

【過程與方法】

對比欣賞,感受音樂要素在兩部作品中發揮的不同藝術作用。

【知識與技能】

學習掌握聆聽音樂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通過欣賞,感受音樂要素在作品中所發揮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探究音樂要素在不同作品中體現出的不同特點。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音響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學會聆聽》節目,我是這期節目的主持人。在我們開始聆聽音樂之前,我想先問大家兩個問題。大家平時在生活中聽歌嗎?通過歌曲大家都能感受到什麼,可以舉例子説明。

(生舉手發言)

師:音樂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當播放一段音樂時,我們不只是聽,還要會聽,聽它在音樂方面的特點,聽它表達的情感狀態等等。我們可以用音樂來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許我們不是作曲家、音樂家,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聽,可以看,可以鑑賞。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鑑賞兩首作品,那麼大家知道從哪些方面進行鑑賞嗎?我們首先來回憶一些基本知識。

(二)新課教授

1.回顧音樂要素

音樂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

音樂的形式要素:節奏、旋律、力度、速度、調式、曲式、和聲等等。

一般音樂是通過其形式要素來體現情感和特點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的長短和強弱,是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力度是音量的強弱程度;速度是音樂進行中的快慢程度。

2.欣賞《草原放牧》

(1)欣賞並回答問題

①哪些音樂要素髮揮了主要作用?(節奏、力度、速度等推動音樂的發展變化。)

②獨奏樂器是什麼?(琵琶)

③音樂情緒是怎樣的?(生機勃勃、活潑的,能想象到美麗的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情景。)

《草原放牧》是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第一部分,作於1972年春。創作這部作品的目的是:嘗試着使用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琵琶為主奏樂器和西洋管絃樂隊結合,來表現社會主義革命的現實題材。

這部作品是根據蒙古族少年龍梅和玉榮在暴風雪中保護公社羊羣的真實故事寫成的。樂曲採用無標題協奏曲與標題交響詩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將多樂章的劃分與單樂章的歸納結合起來,將民族傳統曲式中的多段體與交響樂中常用的奏鳴曲式結合起來,將有情節的敍事性與純音樂的抒情性結合起來,進而形成這部既有鮮明民族特色、又有強烈時代精神的優秀音樂作品。

(2)分別欣賞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題

學生練習分別打出兩個主題的節奏,再加入旋律線哼唱主題旋律,最後加入速度、力度感受主題情感。通過練習對比分析兩個主題:

①第一主題是根據吳應炬作曲的電影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題歌改寫的。着力刻畫“小姐妹”天真、活潑、樂觀、富有朝氣的少年形象以及她們勤勞放牧的生活情景。這一主題經過幾次反覆,通過節奏、配器上的一些改變使音樂趨向熱烈、歡快。

②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另一角度表現了內蒙古人民的現實生活。它好像在對美麗而遼闊的草原進行着如歌似的讚美,又好像在描畫着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像內蒙古人民在抒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第二主題是一段頗具內蒙古長調色彩的旋律。

3.欣賞《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

(1)欣賞並回答問題

①作品表達的情緒是怎樣的?(緩慢的哀歌)

②説出這個樂章調式調性和曲式結構?(b小調,省略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第六(悲愴)交響曲》是柴科夫斯基創作的最後一部交響曲,也是他最鍾愛的一部作品。通常,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都是熱烈歡騰的快板,而這部作品的第四樂章卻是一首緩慢的哀歌,其中浸透着“安魂曲”一樣的情緒。

(2)再次播放音樂,並分小組討論其中一些音樂要素的發展變化。之後每小組抽代表,教師分段播放作品,小組代表邊聽邊解説,主要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度。

(三)鞏固提高

最後分別完整欣賞《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學生比較兩個不同感覺的作品在旋律、速度、力度方面各有什麼不同。

通過比較發現不同風格情緒的作品通過各自的音樂要素體現出來,可見音樂要素在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小結作業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已經瞭解如何聆聽感受一首音樂作品。同學們課下先自己欣賞一下《長江之歌》,並學唱。下節課,老師找同學先來進行歌曲的解説。這節課就到這裏,下課!

六、板書設計

篇六:高中音樂教學設計模版

《第九(合唱)交響曲》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完整而充分地聆聽樂曲,感受西方交響音樂的美,拓寬國際音樂文化視野,理解多元音樂文化。

【過程與方法】

通過聽賞作品、講授法以及小組合作探究法,學生能夠進一步提高音樂鑑賞能力,感受作品背後的人文內涵。

【知識與技能】

能夠充分聆聽並記憶音樂主題,掌握樂曲的情緒變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聆聽並記憶音樂主題,結合作曲家生平理解樂曲表達的精神內涵。

【難點】

學唱音樂主題,掌握樂曲背後的音樂史知識。

三、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教師為同學們展示電視劇的片段,並提問同學們:“剛剛我們在片段中聽到的插曲叫什麼名字呢?”

學生自由回答。(《歡樂頌》)

2.教師介紹《歡樂頌》出自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曲》,這部交響曲被認為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的高峯和總結,順勢導入本課。

(二)初步感知

1.教師初次播放樂曲《歡樂頌》音頻,並請同學們説一説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師:《歡樂頌》是舉世聞名的經典樂曲,哪位同學能説一説你對《歡樂頌》的認識嗎?西方的聖誕節和唱詩班都經常演唱;作者是貝多芬。(學生根據已有的常識各抒己見即可。)

2.教師請同學們説一説貝多芬的成就及代表作品,隨後師生共同總結。(貝多芬是古典主義時期的鋼琴家、作曲家,被人們稱為“樂聖”。一生最重再現要的貢獻在於他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9部交響樂、一部聲樂套曲和一部歌劇,代表作品有《第三(英雄)交響曲》《月光奏鳴曲》以及歌劇《費德里奧》等等。)

3.再次聆聽歌曲,並請同學們思考樂曲選擇什麼音樂體裁來陳述樂思。(交響樂)

4.教師介紹交響曲的相關知識。(交響曲是按照奏鳴曲的曲式原則創作而成的一種管絃樂套曲,結構宏大、內容深刻而富於戲劇性、寫法複雜並且音色對比鮮明。)

(三)探究學習

1.教師播放歌曲,並提問同學們歌曲的情緒和速度分別是怎樣的?(堅定、莊嚴地;中速)

2.老師再次播放《歡樂頌》的管絃樂演出視頻,請同學們根據表現形式的不同特點劃分部分。(師:請同學們仔細思考一下,這首樂曲一共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呢?兩個部分,序奏和人聲。)

3.引導同學們梳理《歡樂頌》的音樂要素。

(1)播放核心音樂“歡樂”主題,並提問樂曲的旋律有什麼特點?(級進、平穩的上行和下行,無跳進)。

(2)這段音樂表現了什麼內容?(傳達歡樂主題)

(3)教師提問,引導同學們邊聆聽音頻,邊觀察樂譜,探尋音樂作品的情緒變化。(師:作者是如何傳達歡樂主題的呢?通過情緒變化逐步推進。)

①學生自主探尋音樂情緒變化的過程。(過程:由抒情到堅定的情緒變化)

②師生共同總結音樂情緒的多種推進方法。(力度:由弱漸強;配器:絃樂—管樂—打擊樂—轉折—加入人聲;演奏/演唱形式:獨奏/領唱—合奏/合唱)

4.教師進一步追問,作者通過《第九(合唱)交響曲》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同學們以小組討論為單位展開思考。(師:《歡樂頌》雖然只是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但是這個“歡樂主題”曾經在前三個樂章中出現、又被中斷過,最後在第四樂章加入人聲將作品推向高潮》。這樣的做法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主旨呢?衝破困境,得到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勝利和歡樂、團結和友愛。)

5.教師與同學們分享貝多芬的生平故事,將貝多芬戲劇性的人生與《第九(合唱)交響曲》相結合,輔助學生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這首交響曲從憂鬱的小調開始,最終由明亮的大調結束全曲,這正象徵了貝多芬不畏懼苦難的束縛,衝破命運的牢籠,最終走向光明的人生軌跡。)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觀賞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拓寬音樂視野。

(1)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己見。

(2)教師引領同學們理解貝多芬的卓越歷史成就。(貝多芬不但在交響曲上有着突出的成就,與此同時,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是西方音樂的經典之作,被譽為西方音樂的“新約聖經”。)

(五)小結作業

1.師生以問答的形式共同總結本課主旨。(生活中要勇於面對困難,克服瓶頸,生活終將迎來光明。)

2.課下請同學們蒐集一下莫扎特的《第40號交響曲》,並思考兩位古典大師在音樂創作中形成迥異的音樂風格的社會原因是什麼?用文字的形式帶來,200字左右,下節課與同學們共同交流討論。

五、板書設計

篇七:高中音樂教學設計模版

《西洋交響樂隊及樂器》

教具:錄音機、鋼琴、多媒體設備

教學目的:瞭解西洋交響樂隊及樂器

重點難點:西洋交響樂隊規模龐大,樂器眾多,不易掌握是本課的難點

一、導課。

1、我們時常聽到交響樂隊的演奏,時常聽到電台廣播的交響音樂,每當我們欣賞這些音樂作品的時候都會感到:從這樣的交響樂隊中不知道會有多少美麗的、雄壯的、激動人心的、熱情橫溢的音樂奔瀉出來。但是,一個交響樂隊到底有哪些樂器?這些樂器各有哪些特殊的性能和表現力?它們是在什麼時候和怎樣結合成為這樣一個龐大的整體的?一個交響樂隊所具有的那種魔術般的力量又是怎樣產生的?這一系列問題,並不是每一位音樂愛好者都能完全瞭解。

2、交響樂隊的萌芽實際上是在十六世紀中葉,即在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交響樂隊中的樂器大多也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現代的交響樂隊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一直到十九世紀末葉,甚至可以説一直到二十世紀初,一共經歷了三個世紀的複雜發展過程才最後定型。

二、授新課

1、交響樂的時代變遷與發展。

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資本主義在封建社會內部的萌芽和發展,由於城市的建立和發展,以及與此相適應的進步的資產階級世界觀——人文主義的形成,因此對藝術創作也提出了以現實主義的方法基礎。蒙特威爾第的另一個功績還在於:他對樂隊有着新的理解,認為樂隊就是各種不同的音色的結合,因此他開始使不同的樂器進行對置,相互對比,讓各組樂器輪番演奏等,這些做法在當時都還是一種意外的新發現。總的説來,這一個時期在樂器的採用和配合方面仍不斷地在變換着,有時候甚至還把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例如巨型提琴、風車和大炮等用在樂隊中,以造成某種特殊的效果。

十七世紀是交響樂隊發展的一個很重要時期。隨着主調和聲風格的發展和數字低音的採用,羽管鍵琴因為便於奏出和絃便在樂隊中佔據很穩固的地位;其次,由於意大利提琴製造家,例如阿瑪

蒂和斯特拉蒂伐利等人在提琴的改良和最後定型方面所獲得的輝煌成就,提琴族樂器在樂隊中的數量便逐漸增多,並最終把詩琴和其他一部分古老的樂器排擠出樂隊之外。但是這時候的樂隊還不能算是新型的樂隊,因為它的基礎仍然是羽管鍵琴,而且樂隊中還有不少是古老的樂器。從十七世紀中葉開始,對樂隊的興趣在整個歐洲逐漸蔓延開來,樂隊也從它誕生的搖籃——意大利的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城市走出國境,在巴黎、倫敦、柏林、漢堡和維也納,都相繼出現不同類型的早期樂隊。到十七世紀末,不但在歌劇院和教堂有樂隊演奏,還有專門供樂隊演奏音樂的新場所應運而生。1672年,第一個公開收費的絃樂隊音樂會在倫敦舉行,1686年荷蘭開始有定期的公開演奏會,並即遍傳歐洲其他國家。

十八世紀是大轉折和大革命的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哲學觀點、美學理想以及藝術形式都發生了變化,交響樂隊的轉折時期也隨着到來了。在交響樂隊的這個轉折,應該以海頓的《第一交響曲》問世的1759年為標誌。

十八世紀中葉,主調和聲的新風格取代了多聲部的復調音樂,出現了交響曲和協奏曲這一音樂新體裁,隨着音樂風格本身的轉換,在樂器組合方面,已經漸趨合理的所謂“古典時期樂隊”也在這個時候形成了。這時候的樂隊已經從長期妨礙它發展的數字低音和羽管鍵琴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但是木管樂器組和銅管樂器組在樂隊中的地位還沒有確立,海頓的《第一交響曲》所用的樂隊除絃樂器組外,只有兩個雙簧管和兩個法國號。由海頓所創始並由莫扎特最後確立的“古典樂隊”,實際上是取法於曼海姆樂派的雙管樂隊。

此後,交響樂隊的發展只是在細節上有所變換而已。十九世紀初的樂隊又擴大了樂器的數量,特別是銅管樂器的數量有了比較大的變動——起初把法國號增加到四個,構成一個四重奏,稍後又加用了三個長號。這樣便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樂隊——大交響樂隊,也就是所謂“浪漫派樂隊”。這種樂隊在浪漫派作曲家威柏、舒柏特和門德爾鬆的創作中才最後完成。

2、交響樂隊的樂器構成

總的説來,在交響樂隊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中,歷代作曲家所採用的樂隊是非常多種多樣的。但是我們可以把所有這些種類繁多的樂隊歸納為兩種基本類型,那就是小交響樂隊和大交響樂隊;這兩種樂隊都包括有絃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等四組。現在先談小交響樂隊。

小交響樂隊在十八世紀下半葉形成,這種樂隊在當時的作曲家看來並不覺得它是小型的樂隊,直到十九世紀初,絕大多數的歌劇和交響樂作品都是採用這種樂隊。小交響樂隊使用的樂器通常包括有:

絃樂器:第一小提琴六至八個,第二小提琴四至六個,中提琴二至四個,大提琴二至四個,低音提琴二至三個。

木管樂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和大管各兩個。

銅管樂器:法國號和小號各兩個。

打擊樂器:定音鼓一對。

小交響樂隊使用的樂器有時候往往還有所省略,例如省略單簧管和小號等。莫扎特的後期交響曲創作有時候省略小號或定音鼓,有時候省略雙簧管。相反地,小交響樂隊有時候也有所擴充,甚至接近大交響樂隊。這種擴展的形式時常被用在當時的歌劇樂隊和清唱劇樂隊中,交響樂作品應用這樣的樂隊的就少得多。

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直到現在,一般的交響樂、歌劇和舞劇作品,多半應用大交響樂隊,大交響樂隊使用的樂器通常包括有:

絃樂器:第一小提琴十二至十六個,第二小提琴十

至十四個,中提琴八至十二個,大提琴六至十個,低音提琴六至十個。

木管樂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和大管各二至三個,此外往往還加用這些樂器的變形樂器,例如短笛(偶爾也採用中音長笛)、中音雙簧管(或英國管,偶爾也採用抒情雙簧管)、低音單簧管(偶爾也採用小單簧管、中音或倍低音單簧管)和低音大管等。

銅管樂器:法國號四個,小號二至三個,長號三個,大號一個或兩個。

打擊樂器:定音鼓、三角鐵、小鼓、鈸和大鼓等。

除了上述四組樂器外,往往還加用豎琴,而且多半是用兩個。大交響樂隊大約由六十至九十人組成,但也有一百人以上的。這種樂隊有時也壓縮一部分樂器的數量,特別是減少絃樂器的數量、但有時也擴大某一組樂器中的個別樂器的數量或全組樂器的數量,以及加用一般樂隊少見的個別樂器,如鋼琴或管風琴等。

從小交響樂隊和大交響樂隊使用的樂器種類上可以看出,長號是決定樂隊所屬的類型的標誌。缺少長號的樂隊只能算是小交響樂隊,因為一個大交響樂隊必須有三個長號和一至兩個大號。如果只有一個長號,也只能算是小交響樂隊。

三、總結

我們已經把交響樂隊中各級樂器都簡略介紹過了,現在再講一講這些樂器在數量上的比例關係。上面説過,絃樂器組的樂器數量最多,單是第一小提琴就有十多個,但是其他各組中的每一種樂器一般只用兩三個,甚至也有隻用一個的。每一種樂器所能奏出的音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容易奏出高的音,有的容易奏出低的音,有的容易奏出快速度的活潑的旋律,有的則適合於奏出徐緩悠揚的曲調。把這些不同性能的樂器結合在一起,就得考慮到使這些樂器能夠相輔相成,而不是互相妨礙。因此首先就得使這些樂器在數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現代樂隊中的樂器配置是在十八世紀中葉形成的,在這之後雖然樂隊的組織日漸擴大,但是樂隊中各組樂器的比例並沒有多大變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e1vz4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