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什麼是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什麼是教學設計(精選11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1篇《什麼是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什麼是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什麼是教學設計(精選11篇)

篇1:什麼是教學設計

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它是一門運用系統方法科學解決教學問題的學問,它以教學效果最優化為目的,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宗旨。具體而言,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威尼斯的小艇教學設計(一)

設計理念:

《威尼斯的小艇》是馬克・吐温的一篇寫景散文,展示了瑰麗的異國風情與小艇的獨特作用。文章層次清晰、重點突出,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範例。所以在本課的設計上力圖體現以生為本、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感受,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小艇在威尼斯的獨特作用,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教學前的準備:讓學生讀通課文,利用工具書、聯繫上下文弄懂生字詞的意思,上網查找有關小艇的資料。

教學目標:

1、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領會“抓住事物的特點寫”的`方法。

2、學習能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語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內容,受到威尼斯獨特地理風貌以及文章語言美的感染,受到熱愛大自然與熱愛生活的教育。

教學重點: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語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走進威尼斯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理解課題

同學們讀了課題,對課題你是怎樣理解的?

2、欣賞動畫,感受威尼斯。(課件展示威尼斯的圖片。)

(1)、要求學生邊聽邊想,哪些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學生交流(河道多、橋樑多、名勝多、島嶼多、小艇多)

小結:這就是意大利的古城――威尼斯。它位於歐洲亞得里亞海濱,周圍被海洋環繞,由118個島嶼組成,全城有117條縱橫交錯的大小河道,靠400多座橋樑把他們連結起來。只有西北角一條長堤與大陸相通,有“水城”、“百島城”之稱。這兒風光秀美,古蹟甚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羅克式大教堂,有120座鐘樓,64座修道院,40座宮殿,是馳名全球的旅遊勝地。威尼斯城熱鬧非凡,但城內沒有汽車和自行車,也不見紅綠交通燈,小艇就是“公共汽車”。威尼斯的小艇同樣聞名於世。

3、學習詞語

威尼斯小艇聳立、橋樑、靜寂、僱定、禱告、保姆、簇擁、

縱橫交叉輕快靈活操縱自如、手忙腳亂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指名用詞語説話,一定用上“威尼斯或小艇”

4、師:為了能讓同學把句子説得更好,先自由放聲讀課文,看看詞語在句子的什麼地方,用自己的話來説。並比一比誰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5、思考課文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理請文章的敍述順序。

師隨機板書:小艇樣子,速度,船伕的駕駛技術,小艇的用途。

反思:本片斷的教學側重點在於引導學生了解異國風情。通過讓學生欣賞威尼斯的風光記錄片,瞭解威尼斯的河道多、名勝多、橋樑多、小艇多,整體地瞭解了這“水上城市”的地理風貌。讓學生深切感受威尼斯的確是一座世界聞名的水城。這對學生了解小艇存在的必然性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對“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的理解並水到渠成。再通過對詞語的運用“要用上威尼斯或小艇説一句話”的方法加深了對威尼斯和小艇的認識。同時對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找到了根據。可謂是一舉多得。為下文的學習,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礎。但在用詞語説句這一環節,有部分學生揀課文的原句練説。學生的概括理解能力還有待於多加強訓練。)

第二板塊感受小艇之奇特

導入:當我們置身於詩情畫意威尼斯時,坐上一隻小艇,會有一種“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受,那麼就先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造型別致、乘坐舒適的小船。

2、請同學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小船的樣子和特點的?(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文字)

3、師:讀了這段,請你説説小艇的特點是怎樣的?(精巧、奇特)

4、出示大屏幕:

比較: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行動起來輕快,靈活。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彷彿田溝裏的水蛇。的水蛇。

誰來談一談作者用了什麼方法使我們感到描寫得更生動形象?

5、品讀句子,感受比喻句的妙處。

6、好,如果有這麼一艘小艇就在我們面前,你想不想體會一下坐在裏面的感覺呢?(出示坐小艇的圖片)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模擬情景”的小表演,假設大家就在這樣一艘小艇中,我們現在正順流而下,兩旁是小橋,流水,人家。我讀課文,大家做動作,看誰想象得好,巧:

(教師範讀,學生作相應的“摸摸柔軟的墊子”、“穿過小橋,仰望小橋”“推開船”,“遠眺”,“打招呼”等動作)

小結::一句話,坐上這小艇是什麼感受?

7、過渡:那麼,課文用了這三個比喻句,使我們眼前就浮現了小艇的樣子、造型。以及它行動起來的感覺,今後我們也要學習這些描寫的方法,使我們的文章也同樣生動、形象。我們先來試一下同學們會不會用比喻句;

(1)把下列的詩句寫成比喻句

(2)校園東南角花壇裏的那棵桂花樹真美啊!它高大挺拔,遠看它就像;它蒼翠繁茂,每一片葉子簡直就是;那夾雜在葉子間的小花猶如,芳香撲鼻,整個校園都被桂花的香味浸住了。

(反思:試圖讓學生明白小艇的外形、造型、行動上的特點。此段文字淺顯易懂,但對比喻的修辭方法運用的好處不能較好的體會。尤其是對小練筆的兩道訓練題出現了冷場。原因一是對古詩文的回生現象嚴重,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不知道白居易到底“憶”江南的哪些風景;二是教師設計練點是限制了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學生的知識儲備(詞語積累、生活表象)不夠豐富,導致不能暢所欲言。)

一夜的工作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審閲、陳設、極其、轉椅、隔壁、記錄、瀏覽、思索、熱騰騰”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從周總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中,感受周總理的偉大人格。

4、領悟本課用樸實無華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現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學重點:

1、讀讀記記“審閲、陳設、極其、轉椅、隔壁、記錄、瀏覽、思索、熱騰騰”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從周總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中,感受周總理的偉大人格。

教學難點:

1、領悟本課用樸實無華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現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有一個人在少年時就立下宏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是誰?周恩來總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第一任國家總理。他生前喜歡在胸前佩戴一枚“為人民服務”的紀念章,並用自己的行動,完全、徹底地實踐着“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愛戴。今天,我們將跟隨着作家何其芳同志去親眼目睹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讀課文的連接語,説一説本課的學習要求。多媒體出示。

(1)、閲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從哪些方面敍述周總理一夜的工作的?

(2)、把使你感動的語句畫下來,多讀讀,再把你的感受講給同學聽。

二、檢查預習

1、讀生字詞,理解“瀏覽、諮詢、蒙�”

2、指生讀課文,解釋詞語“政務院、文代會”

三、引導自讀,感悟“一夜”的工作

1、認真讀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從哪些方面敍述周總理一夜的工作的?

(生活簡樸、工作勞苦)

2、默讀課文,思考:

(1)、從課文中的哪些事説明周總理工作辛苦?用――線劃出有關語句。並做出批註。

(2)、周總理生活簡樸又從哪些事看出來?用~~~~劃出有關句子。並做出批註。

3、邊讀邊悟,體會感情。在旁邊標住自己的感受。

4、交流討論。

(在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評價來引導學生善於運用國小階段學到的讀書方法去閲讀課文。如:善於抓住文中印象深的場景、人物或細節,説出自己的感受;善於通過重點詞語體會它們在表達方面的作用等。)

體會總理工作勞苦:

(1)、總理見了我,指着寫字枱上一尺來高的一疊文件,説:“我今晚上要批這些文件。你們送來的稿子,我放在最後。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覺,到時候叫你。”一尺大約是多少釐米?板書:工作量大

(2)、他一句一句地審閲,看完一句就用筆在那一句後面畫上一個小圓圈。他不是瀏覽一遍就算了,而且一邊看一邊思索,有時停筆想一想,有時問我一兩句。

從那看出他是他一句一句地審閲?

從那看出他是一邊看一邊思索?

板書:一絲不苟

(3)、喝了一會兒茶,就聽見公雞喔喔喔地叫明瞭。板書:時間長

體會總理生活簡樸:

(1)、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枱,兩把小轉椅,一盞枱燈,如此而已。板書:陳設簡單

(2)、值班室的同志送來兩杯熱騰騰的綠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寫字枱上。總理讓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並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並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從體會花生米的量感受板書:飲食簡單

5、此時此刻,作者什麼樣的心情?有感情得朗誦最後2個自然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四、探究閲讀,感悟“每夜”

1、周總理這樣簡樸的生活、勞苦的工作只是何其芳看到的一個晚上嗎?從文中找依據。

2、閲讀課後“資料袋”

3、補充閲讀

周總理身患重病後,仍然每天堅持工作二十多小時。經常是一個會還沒結束,另一個會又等着他參加。有一段時間,由於過度勞累,總理的嗓子啞了,醫務人員只好在總理去開會前,用藥水給他噴噴嗓子。周總理幹起工作來,經常是顧不上吃飯,在他身邊工作的同志只好帶上點乾糧,請總理在途中的汽車上吃;有時這個會剛開完又去參加另一個會,來不及吃飯,工作人員只好用開水泡幾塊餅乾,遞給總理,在開會時喝下去,算是吃飯了。

4、此時此刻,你最想説什麼?

(三十年後的今天,讀着課文,我們彷彿又看到了周總理伏案工作的身影。他為國家、為人民鞠躬盡瘁,奉獻了畢生的精力。1976年1月,當週總理逝世的噩耗傳來時,舉國上下,一片悲哀。聯合國也降下半旗悼念這位世界偉人。)

四、作業:

1、推薦課外閲讀書目《偉人之初──周恩來》、《共和國風雲錄》。

2、蒐集關於周總理的故事會。

3、寫一首小詩或幾句話獻給周總理,讀給別人聽聽。

篇2: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P39—40“什麼是面積”

教學目標:

通過對具體實物和平面圖形的感知理解面積的含義;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

課件、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片、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複習周長的含義,引入面積

1、複習“周長”含義

師出示一本數學課本,問:數學封面是一個什麼圖形?你能摸出它的周長來嗎?

師請一名學生上來摸一摸,其餘評價。

2、引入“面積”

師:封面一週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一週包含裏面的這些地方嗎?

那麼這些地方又叫什麼呢?

3、師摸着數學書封面的表面,説明:數學封面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積”(板書:面積)。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什麼是面積”(再板書:什麼是)

二、認識面積的含義

1、感性認識

(1) 課件逐一出示硬幣、樹葉、湖面的圖片。

問:它的面積在哪裏?請學生上來指一指。

請學生上台邊摸邊説,其餘評價。

(2) 師: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板書)。

(3) 舉生活中的例子。

問:你能舉一個其它物體的面積嗎?

2、抽象出圖形

(1) 在上述的圖形中抽象出圖形。

問:其實,我們沿着湖邊描一圈,就可以得到這個圖形。樹葉、硬幣的表面也可以通過這樣的辦法,得到這些圖形。你知道它們都叫做什麼圖形嗎?

(學生説不出來時,師就説明這些圖形都統稱為“封閉圖形”。)

(2)理解“封閉圖形”。

問:你怎麼理解“封閉”二字的?

你能判斷下面圖形中,哪個是封閉圖形?哪個不是?

課件出示,請學生回答,並説一説:是怎麼判斷的?

(3)歸納總結出“面積的含義”。

問:上面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説?(指着黑板的含義。)

讓學生先交流,再請學生回答。

師最後板書: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4)指出長/正方形的面積

師拿長方形和正方形各一個,問:這兩個還是封閉圖形嗎?

又問:你知道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你是怎樣知道的?

請1名學生回答。

再問:還有不同的辦法嗎?

讓學生獨立思考片刻,再與同學交流,最後彙報。

(5)師課件展示學生未提及的課本的方法。

師注意強調:標準要大小統一。

問:你認為那種比較方法最好?為什麼?

師強調:用數方格的方法是我們以後重點要用的。

三、數一數,畫一畫

1、下面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課件出示P41“練一練”的第2題。)

請學生獨立數一數再回答,其餘評價。

2、畫一畫(課件出示P40的“畫一畫”。)。

讓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請幾名學生投影彙報,其餘評價。

強調面積要是7個方格。

四、總結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還有什麼想説的,想問的?

五、練一練

1、P41“練一練”的第1題。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請學生回答,師最後課件演示重疊對比的比較方法。

2、P41“練一練”的第3、4題。

先讓學生交流,再請學生回答,師最後課件演示不足一個方格的數法。

篇3: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四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四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3、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瞭解印度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現光散射效應的。

教學重點:

理解拉曼的發現給予人們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以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師教法:

創設情境激趣法、啟發引導法、

學生學法:

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學習法

教學環節設計: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欣賞多媒體課件:浩瀚的大海、蔚藍的海水

2、談感受。

3、啟發提問,引起思考。

海水是藍色的,這已是一個常識問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呢?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自學生字、詞語。

(1)讀準下列字音:惰、忌、諱、液、稚、疚

(2)談識字方法:惰、稚、疚、液

(3)根據學生實際理解疑難詞語:萬頃、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忌諱、饒有興味、源源不斷

3、説一説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4、理清課文思路。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兒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他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9——13自然段)拉曼對自己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回國後立即着手研究,研究出海水呈現藍色是因為海水對陽光進行了散射,從而發現了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14自然段)男孩兒的故事給人們的提醒。

5、質疑、提出不懂的問題。

預設問題:

(1)地中海、亞歐大陸、非洲大陸。

(2)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

(3)為什麼説“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台”?

作業設計:

1、讀準字音,會寫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蒐集資料,瞭解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成功的例子。

3、思考:為什麼説“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台”?

第二課時

三、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一)學習第一部分:

1、自讀課文。

2、説説你知道了什麼。

3、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了解地中海、亞歐大陸、非洲大陸的大概位置。)

4、從對話中初步感知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男孩兒?

(二)學習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思考: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找出相關句子。

2、小組討論:為什麼説“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台”?(引導學生分兩步理解)

(1)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現“光散射效應”的?

①齊讀第10、11、12自然段。

②引導學生學習重點句體會拉曼的情感變化及其原因。

a、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湧現出來的“為什麼”,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疑惑——愧疚——研究)

b、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現與發明的最大忌諱,即使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也會因此而變得閉目塞聽,止步不前。(指導品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2)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①“好奇心”的作用。

②嚴謹的科學態度、細緻的工作方法,不迷信權威、不自以為是,不斷探索的精神品質。

(三)學習第三部分:

1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在文中找出來,反覆品讀。

2、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1)理解“已知”的“未知”。

(好奇心;不迷信權威、不斷探索的精神)

(2)交流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列舉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成功的例子,進一步體會科學發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產生好奇心,進而創立萬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壺水沸騰,產生好奇,進而發明蒸汽機。)

2、用日常生活實例,説明好奇心的培養對學習的重要意義。

3、談學習本文後的感受。

學習資料補充:

拉曼效應:當單色光定向地通過透明物質時,會有一些光受到散射。散射光的光譜,除了含有原來波長的一些光以外,還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長與原來光的波長相差一個恆定的數量。這種單色光被介質分子散射後頻率發生改變的現象,稱為併合散射效應,又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現,很快就得到了公認。英國皇家學會正式稱之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最卓越的三四個發現之一”。

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

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顏色,是海水對太陽反射光的顏色。海水的顏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學性質,即海水對太陽光線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們知道: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復合而成,七色光波長長短不一,從紅光到紫光,波長由長漸短,其中紅光、橙光、黃光穿透能力強,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長較短的藍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純淨海水時,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於人們眼睛對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視而不見,而對藍光比較敏感。於是,我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出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則海水和普通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

其實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藍色的,而是有紅、黃、白、黑等等,五彩繽紛。因為海水顏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響外,還會受到海水中的懸浮物質、海水的深度、雲層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我國的黃海,看上去一片黃綠,這是因為古代黃河夾帶的大量泥沙將海水“染黃”了。雖然現在黃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黃海北部有寬闊的渤海海峽與之相通,加之它還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淺黃色。亞非兩洲之間的紅海,因其水温很高,海里生長着一種水藻,大批死亡後呈紅褐色,將海水染成紅色。紅海由此而得名。而黑海,由於多瑙河、頓河、第聶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層密度很小,深層受地中海高鹽度海水影響,密度很大。這樣,上層密度小,下層密度大,且差異很大,上下層水體難以交換。黑海與地中海之間也僅有一又窄又淺的土耳其海峽相通,使得它們之間海水也難以大量交換。這樣,黑海下層海水長期處於缺氧環境,上層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穢物和各種動植物死亡後沉到深處腐爛發臭,大量污泥濁水,使海水變黑了。北冰洋深入俄羅斯北部的白海,則是因為它的緯度較高,終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機物含量少,海水呈現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篇4: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概述:

《什麼是周長》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內容,本節課在學生觀察、觸摸的活動中突破難點,感悟、感知周長的意義。在認識周長的基礎上解決有關周長的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觸摸,正確理解周長的意義。

2、能力目標:在理解周長意義的基礎上,會用恰當的方法測量、計算物體或平面圖形的周長。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體驗、交流活動中使學生將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

學習者特徵分析:

1、學生的年齡為8歲左右,對操作性較強的數學課興趣很濃。

2、學生喜歡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識。

教學策略:

1、讓學生在摸一摸學具及觀察畫面中討論、歸納周長的意義,主動獲取新知。

2、在感知周長意義的基礎上,通過畫面提示獨立完成周長的相關知識。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學習能力。

教學環境和資源準備:

1、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室。

2、教學課件、自制圖片。

3、學生準備樹葉、紅領巾、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

教學過程:

1、感悟周長、導入新課。

親愛的同學們,請大家快速準備好學習用品,我們一起摸一摸樹葉、紅領巾、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邊線。(請個別同學演示。)摸到的邊線是什麼呢?(同桌議一議)什麼是周長呢?今天我們來研究學一學。(板課題)

2、展開討論,感知周長。

請同學們描一描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邊線。(同桌互相説説邊線和周長的關係)觀察畫面中樹葉、門洞、小兔等物體周長的動態演示過程。(獨立想一想什麼是周長並向全班反饋)思考:圖形的長度是圖形的周長,對嗎?(板畫樹葉,用彩筆描出邊線)教師引導歸納:圖形一週的長度是周長。(板書)

3、聯繫實際,理解周長。

摸一摸桌面、書面、手腕的周長,互相指給同桌看。

4、周長運用,拓展延伸。

a、想知道茶葉筒底面周長,怎麼辦呢,誰有好辦法?(觀看測繩繞茶葉筒底面周長的動態演示過程。)師生共同測量出實物茶葉筒的周長。

b、觀看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計算每個圖形的周長。

c、觀察動畫演示,發現每組圖形的周長相等嗎?(利用重合、旋轉)

篇5:什麼是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一、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以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

二、在課改的新背景下教學設計應是什麼?

以往:

是為了完成管理者的任務(應付檢查)

是教材的抄寫或教師用書、教學方案的抄襲

是教師必備的資料

此刻:

是促進教師自我專業成長的途徑,提升設計與觀察評價潛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是根據特定的教育對象與條件對“新教材”的加工與再創造的過程(是一種文化再造)

是校本課程(課程校本化)過程中的一部分

三、教學設計、教學案例和教案不能混為一體,對這三個概念要正確地區別。

教學案例:一般是用來交流或者是自我經驗積累,是指包內含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就是生動的故事加精彩的點評。

教案:是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導老師上課用的,同時也是備課的依據。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課前預設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説明,寫在教之前;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總結,寫在教之後。

四、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教學設計一般包內含下列5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任務及對象、目標、策略、過程和評價五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1、教學任務及對象分析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潛力,是現代教學思想的一個基本着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如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取教學資料和制定教學策略。

①教學資料分析

教學資料是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以往我們僅關注教材分析,在這種分析過程中,教師將教科書作為主要依據,教材分析基本關注教學的重點、難點及考點方面,比較注重顯性教材的運用而忽視隱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較少關注與學習教材資料有密切關係的認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對學生潛力的要求,而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只是闡述其資料,沒有做進一步的分析。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資料分析既要求對顯性教材的運用,也要求對隱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②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是分析教學任務務必要思考的因素,分析學生是為了幫忙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完成教學任務。要求我們教師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了解教學活動開始前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等方面已經到達了什麼樣的水平,這一水平標誌着學生已經能做什麼,説什麼,想明白了什麼等等(即學生的學歷和學情)。這是學生掌握新的學習任務的起點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學活動結束後預期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等方面務必到達的狀態。對這種狀態的把握最終會轉化為確定的教學任務與具體的學習目標。只有當教師的心中對教學前和教學後這兩種狀態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數時,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確定真正恰當的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

2、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期望受教育者到達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在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陳述上,與以往傳統教案相比就應有較大變化,具體體此刻目標的維度、目標陳述的主體等方面。

⑴教學目標的主體和維度

教學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目標為依據,學習目標對於學生的學習具有指向性,同時還能夠作為學習效果的檢測標準。所以制定準確、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十分重要的。

新課程標準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教學目標的主體顯然就應是學生。而傳統的教案對於目標的設計中,所體現的主體是教師而非學生。從教學目標設立的維度來看也更加全面,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這是發展性教學的核心內涵,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此刻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潛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思考到。而傳統的教案中,目標的設置較多地關注知識、技能的培養,缺少對於潛力和情感領域的設計。

⑵具體教學目標的陳述

由於教學目標是具體規定學生在教學活動結束後在認知和情感態度等方面夠到達的新水平。因此,在陳述教學目標時要具體明確,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對知識、技能目標的陳述要反映學生所構成的具體行為。在陳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質和量規定的“瞭解”“理解”、“掌握”等詞,務必用可觀察和測量的行為動詞來描述學生所構成的具體行為,要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陳述詞要具體、鮮活。二是對過程性目標的陳述要具體、明確。新課程標準關注“學習過程、改變學習的方式和方法。”因此,過程性目標的陳述要明確具體。三是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陳述要明確學生應參加的活動或體驗的資料,通常只明確規定學生應參加的活動或體驗資料,而不具體規定學生應從活動中獲得了什麼結果。

3、教學策略的設計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加以思考:

①教學組織形式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方面,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研究、自主體驗、自主交流的過程,激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可見,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自主參學習活動已成為有效促進學生髮展的基本途徑。因此,貼合新課程理念和教學目標要求的新的課堂組織形式,也成為教學設計不可忽視的一個要素。

②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教學有規。應對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哪些是教學設計中應優先思考的方法?這些方法又該如何有機地結合在一齊這些都是制定教學策略的基本問題。就應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點、學科特點、教師特點、教學環境、教學時間、教學技術條件等諸多因素來選取教學方法。

③學法指導

我們既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動機的激發,重視教學過程的情感化,還要關注學生學習潛力和創造潛力的培養,更要思考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能夠從以下幾個策略來思考學法指導。

(1)制定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即把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放在首位,讓學生置身於民主的、愉悦的課堂氛圍中放飛思維、潛心探究、快樂創造。

(2)制定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師要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出發,創設必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帶給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發展自主學習的潛力。

(3)制定促進學生創新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中要思考讓學生學會質疑,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學會探究,樂於進行研究性學習;學會評價,敢於發表不同意見和獨特的見解;學會反思,敏於分析自身學習的得失,探索學習的規律。

④教學媒體

媒體能夠是作為教學環境設計的一個部分,也是教學活動中教學呈現的一種載體,他們不是獨立地存在於教學之中,而是與教學方式結合在一齊成為教學策略的主要因素。

隨着多媒體這一新型教育技術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媒體的設計比起單純板書設計多了豐富性和生動性,因而,設計也更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更需要有必須的專業要求。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對媒體運用設計存在的問題,如,所選取或制定的教學媒體與本節課的主題聯繫不當、華而不實、喧賓奪主引起注意的混亂,從形式上看很生動、很美觀,而資料卻無助於學生認知潛力的發展;運用多媒體呈現教學資料時的節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當造成學生認知的脱節。

個性要指出的是,粉筆加黑板的板書作為傳統的、常規的媒體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就應有一席之地,而且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在設計媒體時千萬別忽視了對板書的設計。

⒋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運用,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取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那麼怎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值得我們探討。

①過程設計意圖

現代教學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體驗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純粹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教學不在封閉的狀態下進行,教學更趨向於多維的、開放的教學形態的呈現。在這樣的新理念下,教學過程的設計與以往教案編寫那種單一、線性、主要設計教師教學步驟和方法的思維形式和編寫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同時思考教學的意圖、教學組織中活動的主體、教學行為和方式、媒體的使用、時間的分配以及對教學效果的預期等等。所以在必須的單位時間內對於教學的活動過程是呈立體或網狀思考狀態,教學諸因素不是沿“教”這條單行線前行,而是在學與教中交錯朝着教學目標進行着。

②過程設計需要思考的因素

教學過程思考的因素,活動的主體對象更加具體、明確,除此以外,設計中增加了預期效果這一因素,因為設計的引進是為了將一個現存的情境改變成為所期望的情境,謀求這種變化正是教學設計的目的。教學設計是以目標為導向的,那麼在教學過程中,對於目標的達成與否是在教學過程中透過不斷的反饋調控來實現的。而預期效果的設計便是實現反饋調控的一個關鍵的手段。另外,教學設計的目的是能夠使教師在目標指引下理性地進行教學,因此,對於每一環節中的教學目的也就應有充分的認識,所以在過程設計中,增加了教學目的這一要素。

⒌教學設計自我評價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潛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

為了實現這一功能,教學設計的自我評價是教學設計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果把教學設計作為一個系統來看的話,它是一個在開發、設計、利用和評價四個方面全面研究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理論與實踐”。在時間上,教學設計分為了三個時間段,即課的準備的設計、課的實施中的再次設計(即生成)、課後的反思性的設計修正。因此,教學設計除了包括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分析,策略制定和過程設計以外,最後就應對教學設計進行評價。這是教師的一個不可缺的元認知活動。

教學設計的評價,能夠透過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在設計完成之後設計實施之前,對自己的設計進行預測,這樣能夠幫忙設計者在設計的實施過程中更好地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教學事件,更好地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設計的二度創造。二是在教學活動之後進行的教學設計的評價,目的在於總結設計的得與失。因為,任何一個設計都是為了更好地幫忙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況且設計與實踐活動本身會存在必須的誤差,理論上再合理的設計只有經過實踐檢驗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透過這樣的反思性評價的設計,才是一個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設計,從與傳統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們還能夠看出,它與傳統教案不同的是,教學設計不是封閉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時空上都更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也更具有先進性。

五、教學設計的基本程序及書寫資料

⒈教學設計的基本程序

①分析教學任務,闡述教學的預期目標;

②確定學生的起點狀態,包括他們原有的知識水平、技能和學習動機、狀態等;

③分析學生從起點狀態過渡到終點狀態應掌握的知識技能或應構成的態度與行為習慣;

④思考用什麼方式和方法給學生呈現學習資料,帶給學習指導;

⑤思考用什麼方法引起學生的反應並帶給反饋;

⑥思考如何對教學的結果進行科學的測量與評價。

⒉教學設計的書寫資料

①教學設計説明:寫出本教學設計意圖和整體思路(突出新課程特點);

②教學分析:包括教學資料的分析和學情的分析;

③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④教學策略(或學法指導):選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媒體及板書設計;

⑤教學過程;

⑥教學反思、評價。

書寫説明:

(1)書寫的形式。教學設計的書寫能夠是文本的,也能夠是表格的,也能夠將文本和表格二者結合。

一般文本形式能夠比較充分地表達思想和具體的資料,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觀地反映教學結構中各要素之間的關係。而表格形式能夠比較簡潔、綜合體現教學環節教學諸因素的整合。

(2)教學設計書寫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能夠根據具體的資料要求靈活展現,不拘一格,寫出個性,寫出創意,寫出風采。

(3)教學設計資料和形式就應根據需要而定,如果為了同行間探討、交流而進行設計,則應選取較為詳細和較強的理論展現為主要資料和相應的形式;如果是教師本人為了作為上課前對課的理解和策劃,則能夠相對淡化理論色彩並簡化分析要素,更多地關注過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學流程和板書的設計。

(4)教學反思評價作為教學設計來説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3、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區別

我們將教案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能夠看出,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為關注“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是從傳統教案走向現代教學設計的根本轉折點,我們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區別,才能夠真正理解並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會將二者混淆。

①脈絡要“準”——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②目標要“明”——是教學設計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學設計的“靈魂”;

④構思要“巧”——是教學設計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學設計的“表現形式”;

⑥練習要“精”——是教學設計的“綜結點”。

教學設計格式和要求

【標題】

標題要具體、明確。通用格式為“**版**年級**資料的教學設計”,一般不用副標題。能夠設計一個課時,也能夠設計幾個課時或系列教學。

【署名】

寫明單位、姓名、郵編、聯繫電話、電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組或多人合作,應説明誰是執筆人或第一作者。

【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課前系統部分

一、設計思想

簡要説明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和設計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課程標準》、《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本課教學資料的要求。

2.分析本課資料的組成成分和在教材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課資料與(國小、國中、高中教材)相關資料的區別和聯繫。

三、學情分析

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潛力基礎;

2.分析學生學習本課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3.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採取的各種學習策略。

四、教學目標

用具體、明確、可操作的行為語言,描述本課的知識、技能、潛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學目標。

五、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教學中所運用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

七、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

2.教師的教學準備;

3.教學環境的設計與佈置;

4.教學用具的設計和準備。

第二部分、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部分

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準備和探究的問題及方案要求。

(二)新課導入部分

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引語及導入方案,要着力於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

(三)師生互動部分

1.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包括板書)。

2.寫出每個教學步驟(含設計目的和意圖)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下列6個原則: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3).設計出以任務型教學指導下的師生互動方式。

(4).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羣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5).對教材資料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資料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及育人作用。

(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四)課堂總結部分

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資料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

2.設計出發散、擴展、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複習鞏固方案。

(五)課後作業部分提出2-3個與本課設計相關的、值得反思和討論的問題

第三部分、課後系統部分——教學後記

要求:

1.評價出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

2.對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

3.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

教學案例格式

1.應包括上面的各個環節

2.應包括課堂實錄

3.應加上點評與反思

篇6:什麼是教學設計

什麼是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概述

1、教學設計及其特徵

美國學者賴格盧斯認為教育設計理論是一種關於怎樣更好地幫忙人類學習和發展的明確的指導理論。教學設計能夠概括為:以獲得優化的教學過程為目的,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的,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1)以系統方法和設計觀為指導,探索解決教學問題的有效方案,目的是實現效果好、效率高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最終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和個性的發展。

(2)教學設計以關於教和學的科學理論為基礎的。

(3)教學設計是一種產生學習經驗和學習的環境,提高學習者獲得特定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

(4)教學設計是一種具有創造性、學科性、決策性的研究活動,它是背景範疇、經驗範疇和組織化的知識範疇三方面綜合作用的產物。

(5)教學設計具有十分強烈的社會交往性,受到背景因素、社會因素、教學設計者、實施者、學習者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約。

2、教學設計的產生與發展

教學設計源於美國,20世紀杜威和桑代克最早提出了教學設計的構想,但直到60年代末其基本理論方才成形,主要有兩個根源:系統工程學和行為主義理論。

70年代至90年代,教學設計理論不斷髮展,產生了超多的教學設計模式,典型代表有: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梅里爾的成分顯示理論、賴格盧斯的精細理論以及斯坎杜拉的結構學習理論。

20世紀80年代中期,教學設計引入我國。

90年代以來,教學設計出現多種發展趨勢。主要表此刻:系統論的發展,如混沌論對教學設計研究產生影響;認識論、學習心理學和教學設計的整合;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的飛速發展以及信息資源的數字化,要求人們重新審視學習者學習的建構主義環境;關注教學設計自動化的研究;重視教學設計理論的整合研究。

3、教學設計模式的過程模式

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主要作用是確定教學設計的步驟,並對教學問題的解決帶給特定的指導作用。

(1)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核心要求

瑞達.瑞奇總結了系統設計過程的六個核心要求:

確定學習者的需要

確定教學目標

建構評估過程

設計和選取教學傳送的方法、方式

試用所設計的教學系統

安裝和維持系統

上述要求既能夠適用於整個教學項目的設計過程,也能夠適應於設計某一特定目標的教學材料。並且瑞奇認為當這六個核心要求與各種不同的教學環境相結合時,將會產生各種不同類型的教學設計過程模式。

(2)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類型

主要由過程模式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決定的。能夠分成以下三類

以系統論作為建構基礎的過程模式

以學習和教學理論為基礎的過程模式

以傳播理論為基礎的過程模式

(3)教學設計模式的新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反映建構主義理念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受到極大的關注,如:基本目標的教學設計模式、拋描式教學設計模式、基本問題的教學設計模式和四要素教學設計模式,它們都有相應的理論基礎。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

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一般包括以下組成部分: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闡明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包括教學媒體的選取和設計)、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與修改。

1、前期分析

主要包括學習背景分析(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任務分析、學習者分析。

學習背景就是對人物或事件以作用的歷史情境和現實環境。學習需要就是學習者在學習方面的目前狀態與所期望到達的狀態之間的差距。

學習任務分析是教學設計中最為關鍵的教學資源分析階段。

學習者是瞭解學習者的學習準備狀態(包括其學習起點水平的分析和認知發展水平的分析)及學習風格與動機的等因素。

2、教學目標的闡明

教學目標是制定教學策略、實施教學評價的依據。

(1)教學目標闡明的理論依據

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透過教學以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教育工作者已經對教學目標開展在超多研究,構成了較成熟的理論體系,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

布盧姆的目標分類理論由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領域等組成。比較成熟的是認知領域的目標分類,包括明白、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大類,還能夠進一步劃分成更為具體的亞目標羣。

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目標分類還不成熟。布盧姆及其合作者將情感目標分成五類:理解(或注意)、反應、價值評斷、組織化和個性化。哈羅將運動技能領域目標分為四類:知覺潛力、體力、技能動作、有意交流。

加涅的學習結果目標體系

加涅和布里斯格建立了新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其分類與布盧姆的分類構成對應關係。

布盧姆的認知領域相當於加涅的言語信息、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

情感領域相當於是加涅的態度;

在認知領域加涅是以學習的複雜程度來進行劃分的,而且與他的教學設計理論有更為直接的關係。

(2)教學目標的闡明

對於教學目標的闡明大致有兩種觀點為:行為主義觀與認知主義觀。行為主義觀強調用能夠觀察或要能夠測量的行為來描述教學目標。認知主義觀則強調用內部心理過程來描述教學目標。但兩者都認為教學目標的重點應説明學習者行為或潛力的變化,且是反映學習者在教學完成之後具有什麼新的潛力。

教學目標闡明的方法有:

採用行為主語的教學目標闡明方法:按這種觀點描述學習目標包括五項構成要素:行為主體、實際行為(分別列出認知、情感與技能領域)、行為結果、行為條件以及行為標準。

採用內部過程和外顯行為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闡明方法:由於行為目標闡明法依據行為主義心理學觀點提出的,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習者內在的認知和情感的變化,故有教育心理學家提出應明確陳述如記憶、理解、掌握、欣賞等內在的心理變化,採用內部過程和外顯行為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闡明方法。

教學目標的層次:用這種方法,通常是將教學目標用雙向細目表表示出來。

3、教學策略的制定

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採用的教學活動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總體思考。

(1)基本的教學策略

生成性策略:

生成性策略就是鼓勵或允許學生透過生成教育目標、資料的組織、細化、排列和強調、理解與檢驗,以及向其它方面的遷移,從教學中建構他們自己特的好處。即學生透過自我帶給的許多學習活動,“控制”着學習中的信息加工的優勢。

替代性策略:就是傾向於透過帶給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標、教學資料的組織、細化、排序和強調、理解與檢驗,以及遷移的推薦,較多地代為學生加工信息。

指導性策略:

這種策略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較易為廣大教師熟習和操作。包括四個階段十五個步驟:導入階段、主體階段、結尾階段、評價階段。

(2)教學順序的確定

智慧技能的教學順序

布魯納提出,兒童的認知是由三個階段構成的:動作把握階段、映像把握階段和符號把握階段。他提出的螺旋式序列要求,這些學科的基本概念要在兒童認知的每一個階段上反覆教授,複雜水平也逐漸提高。

他提出了發現學習的策略,其做法是:教師不把教學資料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向他們帶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並由學生自己收集證據,讓學生從中有所發現。

言語信息的教學順序

言語信息的學習目標分為兩類:一類是一項言語信息與另一項言語信息之間幾乎不存在遷移的聯繫,另一類是好處的言語信息的學習,需要按必須的邏輯聯繫安排教學順序。

典型的是奧蘇伯爾提出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即用引介等方法,簡明扼要、高度概括地向學生提示本課資料的結構。其教學順序設計要點,能夠歸納為:帶給先行組織者、用邏輯的順序或根據有好處的上下文組織言語信息。

態度的教學順序

加涅認為,建立和改變態度的方法是運用人的榜樣。步驟如下:

第一,學習者觀察人物在做合理選取動作;

第二,看到榜樣人物從自己的行動中或從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樂;

第三,透過觀看這類表演,使學習者的態度在產生“共鳴”中得到強化。

加涅認為態度改變的過程受到學習者環境的外部事件的強烈影響,這就為媒體選取帶給了依據。此外還務必創設條件激發學習者的期望。

動作技能的教學順序

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的主要原則是先教局部技能,透過超多練習掌握關鍵要領後,再進行全套程序的學習。一般分為三步:

第一,認知階段;

第二,分解階段;

第三,定位階段。

(3)基於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方法

播放教學法

播放教學方法是教師能夠現代教學媒體播放的方式向學生傳輸教學信息。分為遠程播放與課堂播放兩大類。

發現式教學法

發現式教學強調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學生以主動探究的形式學習。實施步驟為:

第一、提出和設計探究目標

第二、引導探究,提出假設

第三、分析論證、檢驗假設

第四、總結提高、應用遷移

(4)教學媒體的選取

影響教學媒體選取的因素

羅密斯宙斯基提出了影響媒體選取因素模型,他認為主要因素有七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生任務、學習者的特點、教學管理因素、經驗的現實條件、教師特徵

通常認為,學生任務和學習者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餘因素能夠根據與教學活動關係的遠近來劃分主次因素。

教學媒體選取模式:

一般採用流程圖分析模式,將選取過程分解成一套按諏排列的步驟。

4、方案編寫和成果評價

(1)方案編寫

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之後,能夠文本、框圖、流程圖、表格等形式編寫教學設計方案。

(2)成果評價

教學設計成果的構成性評價是教學設計成果評價的核心資料,其評價過程包括:

第一、制定必要的評價計劃

第二、制定或選定必要的評價工具

第三、教學設計產品的試用

第四、收集教學活動的信息

第五、歸納和分析評價信息

第六、報告評價結果。

篇7: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看、爬、摸、説、找、描等活動,體驗感悟周長的含義。

2.藉助實際操作,結合生活情景,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索規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3.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看一看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麼?(課件演示螞蟻爬樹葉一週——路線閃爍)

2.説一説

師:誰來説一説小螞蟻爬過的路線?

學生回答(感知“邊線”)

3.爬一爬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讓我們跟着小螞蟻一起來爬一爬吧。(根據學生回答引出“樹葉一週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 板書:周長)

二、動手操作,揭示概念

1.摸一摸

(1)摸樹葉的周長

先摸一摸它的周長,再同桌互相説一説這片樹葉的周長。教師指導(強調:邊線)

(2)摸桌面的周長

師:同學們能摸出樹葉的周長,那你能摸出桌面的周長嗎?

2.找一找

讓學生舉例説一説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

3揭示概念

師:誰來説説什麼是周長?

(總結)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板書:圖形一週的長度)

二、聯繫生活,加深認識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到生活中去看看。(課件相繼播放國旗、相框、鐘面、畫、五角星。最後畫面停留在花壇,閃爍的線條不到一週)

學生看到花壇的畫面質疑:閃爍的線條表示出的不是花壇的周長 。

師:為什麼説這根閃爍的線條不是這個畫壇的周長?那怎樣表示這個花壇的周長呢?

三、練習鞏固,逐層提高

1.描一描(課本第45頁練一練的第1題)

師在黑板上貼出下面圖形的放大圖,指名描一描,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2.劃一劃

看大屏幕,用手比劃看到的圖形的周長(課件逐一播放1個小正方形、2個、6個、9個小正方形拼在一起的圖形)

3、比一比

(1)師:(課件出示圖1和圖2)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嗎?為什麼?

分別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麼想的。

(2)師:(課件出示圖3)把一個長方形分成甲、乙兩個圖形,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嗎?為什麼?

(學生討論後發表意見)

(3)師:(課件出示圖4)把這個長方形分成這樣的甲、乙兩個圖形,它們的周長一樣長嗎?如果不是一樣長,誰長?長多少?

五、總結評價(略)

篇8:什麼是教學設計

什麼是教學設計?包括哪些主要環節?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其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資料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取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計劃並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

主要環節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資料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取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方案,資料包括學習資料特徵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

1、評估需求確定教學目的:測量學習差距、確定完成教學後能夠做什麼?

2、教學資料分析:學習者學習之前的知識技能分析?

3、學習者分析:學習者個性特徵和學習環境分析?

4、編寫教學目標:具體陳述學習後能夠做什麼?

5、開發評價方案:你準備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6、開發和選取教學材料:你設計各種教學資源和材料為教學做準備?

7、實施與評價:實施你的設計並進行多方面的評價?

8、修改:整理反饋資料和數據,進行修改教學設計

9、總結性評價:對學習者使用效果進行最終評價

教學設計的本質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的一門應用性的教學技術,最早起源於美國。美國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應發展一門連接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橋樑科學”,橋樑科學即為教學設計的原意。80年代初,由鄔美娜、劉茂森等人引入我國教育技術領域,但那時的教學設計只是原封不動的將教學設計從國外“拿來”,介紹給大家的觀點和理論也是零星的、支離破碎的,根本談不上體系,實踐幾乎沒有。經過這些專家20年的努力,此刻教學設計在我國已經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個別成功的實踐應用。

但是縱觀我國教學設計的理論,我們看到的多數還是國外教學設計的印跡,由此導致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我國的教學實踐不適應,表現為:理論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教學模式發展的軌跡和成果,提倡學生創造性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實踐是我國千百年構成的“儒家”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以應試教育為主,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必然造成教學設計在我國構成了所謂“兩張皮”的尷尬局面。在教學設計理論的普及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設計的理論比較抽象、宏觀,缺乏可操作性的實際環節。既使教學專家都很難把握其實質,更別説新手了。我們能夠看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型,其中前期分析、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三個過程都只是宏觀的描述,根本未帶給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工具,教師只能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來揣摩模型所帶給的教學設計過程,這樣,優秀的教學設計就成為個別教員的專利,遠遠沒有發揮教學設計的教學應用性,實現規模效益。認為教學目標是高於一切的,它既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透過教學目標分析能夠確定所需的教學資料;透過教學評價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過程的一切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

探究型學習的基本過程。

雖然因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學習活動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總的來説,探究的過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動要素。

確定問題探究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問題,分析問題的屬性,根據問題的屬性,進而能夠確定採用哪一種程度的探究活動,有沒有必要展開深入的研究,是進行完全的探究還是不完全的探究,還是以調查及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評價為主。在解決問題之前,不僅僅要將問題界定清楚,還需要確定問題所處的情境,也就是描述清楚問題空間。

構成探究思路確定問題以後,需要在經驗的基礎上,構成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有些時候,能夠思考與學生一齊討論決定問題,這樣,問題對學生來説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夠將學生自己的知識經驗調動起來,分析問題,收集信息材料,構成解決的思路和策略。另外,問題的屬性不同,所採取的解決策略也有很大差別,不同的解決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動。

實施探究開展探究是整個活動的核心過程,探究的過程是學生根據所確定的探究思路,進行調查、實驗、資料收集、訪問、考察等各種探究活動,最終將問題予以解決,並得出探究結果的過程。所開展的活動類型能夠是豐富多樣的,在進行學習活動設計的時候,教師能夠根據問題的性質來探究的程度選取相適應的活動類型。

結果展示/交流經過一系列探究活動以後,將構成不同形式的探究結果,能夠是實驗報告、訪談結果、調查報告、作品等。探究結果的展示和交流,實際上也是探究過程的一種活動方式,能夠將其看作是探究過程的結束活動。

篇9:什麼是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周長》

二、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測量並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創新的能力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逐步獲得對周長的認識與理解。

3 、能積極地參與到認識“周長”的操作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感性體驗,理解掌握“周長”,增強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 :

教學重點:知道周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逐步獲得對周長的認識與理解。

四、設計理念:

客觀世界的認識都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學習也是一樣,動作和思維密不可分,學生親手操作感知,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根據本節內容和特點,在教學中我們主要採用了直觀演示法、實驗操作法,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周長,在操作中運用周長知識,感受周長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生的動手操作得到充分的實踐,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了發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導入:

師:秋天到了,秋姑娘帶着禮物來到了我們身邊。想知道是什麼禮物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

生:是葉子!

師:對了,片片落葉像蝴蝶展開了翅膀,紛飛在我們的身旁,這就是秋姑娘送給我們的禮物,而且已經輕輕地飄落在你們的桌子上了。你們喜歡嗎?選擇一片你最喜歡的舉起來!

二、學生活動

師:秋姑娘還託這件禮物給大家捎來一封來信,想知道這信的內容嗎?秋姑娘知道大家都很聰明,想讓大家自己動手找到這封信的內容,你們有信心嗎?那就請你把手中這片葉子的輪廓用彩筆描在白紙上。注意,在描的時候,可以同桌兩個人合作,筆畫不要重複。好,開始吧!

師:説説你是怎樣描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小結:其實,不論大家剛才用的是什麼方法,我們都是描出了這片葉子一週的長度,也就是這片葉子的周長。(板書:周長)這就是秋姑娘信的內容,我們這節課就來共同研究什麼是周長。

師:小螞蟻也收到了秋姑娘的禮物,看(課件),它在做什麼?(它也描出了葉子完整的一週,也就是描出了這片葉子的周長)它又完整的描出了這個蜻蜓圖形一週。

師:像這樣,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師:我們已經接到了秋姑娘這封來信,就讓我們快點打開看看吧!

按照秋姑娘的要求,老師先來摸一摸。(找到例子)你能像我這樣,找到一個物體,選一個這樣平平的面,然後細心的摸出它的邊線嗎?

學生彙報。

師:剛才我們摸出的這些面的邊線,它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三、師:讓我們繼續來看秋姑娘的來信。

現在就請大家利用手中的工具,想想辦法,同桌合作,測量填表吧!

生活中,我們買帽子要知道頭圍,那麼買衣服的時候,除了知道身長,還要知道些什麼呢?那就合作再量一量吧。

學生彙報測量的結果。

四、師:我也收到了秋姑娘的禮物,看看是什麼?老師把份禮物和大家一起分享,就在你們的桌子上。既然大家都知道什麼是圖形的周長了,咱們描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咱們進行比賽,請你把邊描直,描完就立刻起立,看誰描的又快又好!

思考:都是長方形,為什麼這些同學描的這麼快呢?想知道原因嗎?(打開)你有什麼想法?

生:因為這兩個長方形的大小不一樣,所以周長就不一樣。這樣不公平。

生:小的長方形的周長短,大的長方形的周長長。

師:其他同學同意他們的意見嗎?

師:看,這還有兩個平面圖形,哪個的周長長呢?猜一猜。其實,這就是數學書上45頁的第3題。大家可以量,可以觀察,還可以動手操作,來親自驗證一下。為了方便同學們的操作,老師為大家準備了粘板,這上面的小棒都是可以挪動的。好,開始吧!

課件演示。

師:周長就在我們的身邊,那麼,我們能不能找到身邊的物品,確定它的周長,並想個辦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呢?

學生活動,回報。

五、總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收到了秋姑娘的來信,讀了這封信,我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現在,把你們的感受和收穫用一句話寫下來,作為給秋姑娘的回信好嗎?那麼在信中,你想對秋姑娘説些什麼呢?

學生回報。

師:是啊,同學們,你們現在就像春天的幼苗,希望大家能夠吸收更多的知識,快樂的成長,在每個金色的秋天裏,都能有更大的收穫,好嗎?

篇10:什麼是教學設計

什麼是教學設計

一、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而設計的教學文本,它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同時教學設計也是將各種教學要素有序地、優化地進行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教學設計是為課堂教學提質服務的。

二、為什麼要寫教學設計?

撰寫教學設計是教育形勢的需要,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課堂教學猶如舞台,教師學生不知道演什麼,怎麼演?那這戲肯定是要演砸的。為什麼要寫教學設計,具體歸納如下:

1、撰寫教學設計能使我們明白教什麼,怎麼教。

2、撰寫教學設計能使我們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環節,更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3、撰寫教學設計能使我們清楚重點、難點、考點,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

4、撰寫教學設計是我們提高課效基礎,是提質的有力保障。

5、撰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教師的自身發展,提高我們的業務能力,組織教學能力。

三、怎樣撰寫教學設計?

寫教學設計不同於撰寫教案,寫教學設計力求簡而明,不必把師生的對話都設計到。但是,重點環節必須周密設計,確保實用高效。

1、目標設計。目標設計時課堂教學的關鍵。目標設計必須在瞭解學情、課標、研讀教材、掌握考點的前提下來設計,通常設計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四有”模式課堂要求知識目標必須精準、細化、明確,難度適中,具有可操作性;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不是在一兩節課就能解決的,它包括各種能力的提升和創新意識培養,目標設計時只要有體現就行了;情感目標包含教學的人文性和學生激情的調動,以及各種行為習慣的養成等,設計時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牽強。不管是什麼目標,課前展示給學生是最好的,讓學生帶着疑問進課堂,帶着豐收的喜悦走出教室。

2、重難點、考點設計。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重難點、考點是必須掌握的,否則我們的課就成了沒有生機簡單説教,空則不空,沒有重點、難點、考點就等於處處都是重點、難點、考點,這樣學生會學得很累,質量更無法提高。因此,在撰寫教學設計時,重難點考點儘量設計準確,該掌握的學,不該掌握的堅決不學。讓學生在減負的前提下提質。

3、教具學具的設計。教具學具通常要在活動課、做實驗時才使用,既然要上實踐課,教具學具自然會準備好,沒有必要再教學設計中寫明。

4、教學流程設計。教學流程是教學設計的主體,它包括引入課堂學習,教師精講,師生互動,課堂訓練等。這些環節在撰寫教學設計時也要有側重點,詳略得當。

“四有”模式的精講不能單獨在某個環節中體現,它是貫穿全課堂的,處處都要精講,只是精講的側重點不同而已。如:引入課堂學習也叫導入新課,屬於精講範疇,教師在找準切入點後必須講得精彩,或是設懸念,或是講故事,總之要有引領性、啟發性、挑逗性,使學生達到靈感大發,躍躍欲試,不吐不快的境地。傳授學生知識時的精講則要求教師講得精、準、正確,講出情感,講得栩栩如生,使學生聽而不忘。在引領、指導學生操作時更要講得少,點到為止就行了。在鼓勵評價學生時又要講出真情實感,讓學生感到有一股暖流流進自己的心田。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精講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在撰寫教學設計時,只要想好引入話語,找準精講內容就行了,不可能處處都寫。

5、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是重點,它關係到整節課的走勢。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是統一的,學生學麼教師就教什麼,教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不能分開來説,但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不可動搖。因此,我們把教學方法説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在這個大前提下設計了“運用自主探索、實踐互動的方式獲取知識”、“教師講解獲取知識”與“應用電子白板等其他方式獲取知識”三個子項。在這三個子項中,把“互動”單獨提出來説一説。“互動”是多元的',他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媒體互動、文本互動等。“互動”的關鍵是“動”,在課堂教學中,只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參與率大90%以上,那麼這個互動就成功了。不要單認為拉桌子合作學習才是互動,否則互動也就很難設計了。課堂教學如果把三個子項都優化了了,那麼教師上課就會感到得心應手,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到體現了,課效自然也就提高了。

6、訓練設計。訓練在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提質的關鍵,又是能力培養的最好舉措,還是檢驗目標完成情況和信息反饋的有效途徑。“四有”模式要求我們訓練面要廣,要有梯度,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最好是考點等。因此我們通常設計成三個訓練內容,即“基礎知識訓練”,重在訓練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能力訓練”,重在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答題能力;“拓展創新訓練”,重在訓練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只要我們設計好這三個訓練點,內容涵蓋考點,題型做到多樣化,那我們的訓練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課外作業設計。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和課堂訓練的延伸,也是進一步鞏固、記憶知識的辦法,還是培養學生獨立做事的能量。是教學常規中的主要一環。在設計時必須遵循少而精,選擇有代表性題型佈置。

8、板書設計。板書設計要依據教學內容而定,力求精簡、明瞭,有系統性、啟發性,還有攻克難點的功效。

四、撰寫教學設計的數量。

多年來教案撰寫已使老師疲憊不堪,90%的教師抄別人的教案,花了很大力氣卻無可用,抄了多少年仍然不會寫教案。據此,本次改寫教學設計一定要輕裝上陣,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做則罷,要做就做好,出效果;寧可少,不可不好。因此建議撰寫教學設計的數量為:語文、數學每週三節,科學每週兩節。

五、撰寫教學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杜絕任何照抄教學設計的行為,借鑑教參,借鑑他人的優秀教學設計,整合、內化成自己的資源來撰寫是可以的。

2、撰寫時應把握課標尺度,認真解讀教材,瞭解學生,明確考試題型趨勢,在此基礎上才能寫出實用的教學設計。

3、書寫一定要認真,講究結構美和建築美,便於檢查考核量化。

篇11:什麼是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概述

1、教學設計及其特徵

美國學者賴格盧斯認為教育設計理論是一種關於怎樣更好地幫忙人類學習和發展的明確的指導理論。教學設計能夠概括為:以獲得優化的教學過程為目的,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的,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1)以系統方法和設計觀為指導,探索解決教學問題的有效方案,目的是實現效果好、效率高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最終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和個性的發展。

(2)教學設計以關於教和學的科學理論為基礎的。

(3)教學設計是一種產生學習經驗和學習的環境,提高學習者獲得特定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

(4)教學設計是一種具有創造性、學科性、決策性的研究活動,它是背景範疇、經驗範疇和組織化的知識範疇三方面綜合作用的產物。

(5)教學設計具有十分強烈的社會交往性,受到背景因素、社會因素、教學設計者、實施者、學習者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約。

2、教學設計的產生與發展

教學設計源於美國,20世紀杜威和桑代克最早提出了教學設計的構想,但直到60年代末其基本理論方才成形,主要有兩個根源:系統工程學和行為主義理論。

70年代至90年代,教學設計理論不斷髮展,產生了超多的教學設計模式,典型代表有: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梅里爾的成分顯示理論、賴格盧斯的精細理論以及斯坎杜拉的結構學習理論。

20世紀80年代中期,教學設計引入我國。

90年代以來,教學設計出現多種發展趨勢。主要表此刻:系統論的發展,如混沌論對教學設計研究產生影響;認識論、學習心理學和教學設計的整合;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的飛速發展以及信息資源的數字化,要求人們重新審視學習者學習的建構主義環境;關注教學設計自動化的研究;重視教學設計理論的整合研究。

3、教學設計模式的過程模式

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主要作用是確定教學設計的步驟,並對教學問題的解決帶給特定的指導作用。

(1)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核心要求

瑞達.瑞奇總結了系統設計過程的六個核心要求:

確定學習者的需要

確定教學目標

建構評估過程

設計和選取教學傳送的方法、方式

試用所設計的教學系統

安裝和維持系統

上述要求既能夠適用於整個教學項目的設計過程,也能夠適應於設計某一特定目標的教學材料。並且瑞奇認為當這六個核心要求與各種不同的教學環境相結合時,將會產生各種不同類型的教學設計過程模式。

(2)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類型

主要由過程模式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決定的。能夠分成以下三類

以系統論作為建構基礎的過程模式

以學習和教學理論為基礎的過程模式

以傳播理論為基礎的過程模式

(3)教學設計模式的新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反映建構主義理念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受到極大的關注,如:基本目標的教學設計模式、拋描式教學設計模式、基本問題的教學設計模式和四要素教學設計模式,它們都有相應的理論基礎。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

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一般包括以下組成部分: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闡明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包括教學媒體的選取和設計)、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與修改。

1、前期分析

主要包括學習背景分析(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任務分析、學習者分析。

學習背景就是對人物或事件以作用的歷史情境和現實環境。學習需要就是學習者在學習方面的目前狀態與所期望到達的狀態之間的差距。

學習任務分析是教學設計中最為關鍵的教學資源分析階段。

學習者是瞭解學習者的學習準備狀態(包括其學習起點水平的分析和認知發展水平的分析)及學習風格與動機的等因素。

2、教學目標的闡明

教學目標是制定教學策略、實施教學評價的依據。

(1)教學目標闡明的理論依據

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透過教學以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教育工作者已經對教學目標開展在超多研究,構成了較成熟的理論體系,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

布盧姆的目標分類理論由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領域等組成。比較成熟的是認知領域的目標分類,包括明白、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大類,還能夠進一步劃分成更為具體的亞目標羣。

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目標分類還不成熟。布盧姆及其合作者將情感目標分成五類:理解(或注意)、反應、價值評斷、組織化和個性化。哈羅將運動技能領域目標分為四類:知覺潛力、體力、技能動作、有意交流。

加涅的學習結果目標體系

加涅和布里斯格建立了新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其分類與布盧姆的分類構成對應關係。

布盧姆的認知領域相當於加涅的言語信息、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

情感領域相當於是加涅的態度;

在認知領域加涅是以學習的複雜程度來進行劃分的,而且與他的教學設計理論有更為直接的關係。

(2)教學目標的闡明

對於教學目標的闡明大致有兩種觀點為:行為主義觀與認知主義觀。行為主義觀強調用能夠觀察或要能夠測量的行為來描述教學目標。認知主義觀則強調用內部心理過程來描述教學目標。但兩者都認為教學目標的重點應説明學習者行為或潛力的變化,且是反映學習者在教學完成之後具有什麼新的潛力。

教學目標闡明的方法有:

採用行為主語的教學目標闡明方法:按這種觀點描述學習目標包括五項構成要素:行為主體、實際行為(分別列出認知、情感與技能領域)、行為結果、行為條件以及行為標準。

採用內部過程和外顯行為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闡明方法:由於行為目標闡明法依據行為主義心理學觀點提出的,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習者內在的認知和情感的變化,故有教育心理學家提出應明確陳述如記憶、理解、掌握、欣賞等內在的心理變化,採用內部過程和外顯行為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闡明方法。

教學目標的層次:用這種方法,通常是將教學目標用雙向細目表表示出來。

3、教學策略的制定

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採用的教學活動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總體思考。

(1)基本的教學策略

生成性策略:

生成性策略就是鼓勵或允許學生透過生成教育目標、資料的組織、細化、排列和強調、理解與檢驗,以及向其它方面的遷移,從教學中建構他們自己特的好處。即學生透過自我帶給的許多學習活動,“控制”着學習中的信息加工的優勢。

替代性策略:就是傾向於透過帶給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標、教學資料的組織、細化、排序和強調、理解與檢驗,以及遷移的推薦,較多地代為學生加工信息。

指導性策略:

這種策略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較易為廣大教師熟習和操作。包括四個階段十五個步驟:導入階段、主體階段、結尾階段、評價階段。

(2)教學順序的確定

智慧技能的教學順序

布魯納提出,兒童的認知是由三個階段構成的:動作把握階段、映像把握階段和符號把握階段。他提出的螺旋式序列要求,這些學科的基本概念要在兒童認知的每一個階段上反覆教授,複雜水平也逐漸提高。

他提出了發現學習的策略,其做法是:教師不把教學資料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向他們帶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並由學生自己收集證據,讓學生從中有所發現。

言語信息的教學順序

言語信息的學習目標分為兩類:一類是一項言語信息與另一項言語信息之間幾乎不存在遷移的聯繫,另一類是好處的言語信息的學習,需要按必須的邏輯聯繫安排教學順序。

典型的是奧蘇伯爾提出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即用引介等方法,簡明扼要、高度概括地向學生提示本課資料的結構。其教學順序設計要點,能夠歸納為:帶給先行組織者、用邏輯的順序或根據有好處的上下文組織言語信息。

態度的教學順序

加涅認為,建立和改變態度的方法是運用人的榜樣。步驟如下:

第一,學習者觀察人物在做合理選取動作;

第二,看到榜樣人物從自己的行動中或從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樂;

第三,透過觀看這類表演,使學習者的態度在產生“共鳴”中得到強化。

加涅認為態度改變的過程受到學習者環境的外部事件的強烈影響,這就為媒體選取帶給了依據。此外還務必創設條件激發學習者的期望。

動作技能的教學順序

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的主要原則是先教局部技能,透過超多練習掌握關鍵要領後,再進行全套程序的學習。一般分為三步:

第一,認知階段;

第二,分解階段;

第三,定位階段。

(3)基於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方法

播放教學法

播放教學方法是教師能夠現代教學媒體播放的方式向學生傳輸教學信息。分為遠程播放與課堂播放兩大類。

發現式教學法

發現式教學強調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學生以主動探究的形式學習。實施步驟為:

第一、提出和設計探究目標

第二、引導探究,提出假設

第三、分析論證、檢驗假設

第四、總結提高、應用遷移

(4)教學媒體的選取

影響教學媒體選取的因素

羅密斯宙斯基提出了影響媒體選取因素模型,他認為主要因素有七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生任務、學習者的特點、教學管理因素、經驗的現實條件、教師特徵

通常認為,學生任務和學習者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餘因素能夠根據與教學活動關係的遠近來劃分主次因素。

教學媒體選取模式:

一般採用流程圖分析模式,將選取過程分解成一套按諏排列的步驟。

4、方案編寫和成果評價

(1)方案編寫

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之後,能夠文本、框圖、流程圖、表格等形式編寫教學設計方案。

(2)成果評價

教學設計成果的構成性評價是教學設計成果評價的核心資料,其評價過程包括:

第一、制定必要的評價計劃

第二、制定或選定必要的評價工具

第三、教學設計產品的試用

第四、收集教學活動的信息

第五、歸納和分析評價信息

第六、報告評價結果。

總結精選(3):

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一、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以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

二、在課改的新背景下教學設計應是什麼?

以往:

是為了完成管理者的任務(應付檢查)

是教材的抄寫或教師用書、教學方案的抄襲

是教師必備的資料

此刻:

是促進教師自我專業成長的途徑,提升設計與觀察評價潛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是根據特定的教育對象與條件對“新教材”的加工與再創造的過程(是一種文化再造)

是校本課程(課程校本化)過程中的一部分

三、教學設計、教學案例和教案不能混為一體,對這三個概念要正確地區別。

教學案例:一般是用來交流或者是自我經驗積累,是指包內含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就是生動的故事加精彩的點評。

教案:是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導老師上課用的,同時也是備課的依據。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課前預設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説明,寫在教之前;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總結,寫在教之後。

四、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教學設計一般包內含下列5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任務及對象、目標、策略、過程和評價五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1、教學任務及對象分析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潛力,是現代教學思想的一個基本着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如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取教學資料和制定教學策略。

①教學資料分析

教學資料是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以往我們僅關注教材分析,在這種分析過程中,教師將教科書作為主要依據,教材分析基本關注教學的重點、難點及考點方面,比較注重顯性教材的運用而忽視隱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較少關注與學習教材資料有密切關係的認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對學生潛力的要求,而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只是闡述其資料,沒有做進一步的分析。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資料分析既要求對顯性教材的運用,也要求對隱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②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是分析教學任務務必要思考的因素,分析學生是為了幫忙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完成教學任務。要求我們教師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了解教學活動開始前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等方面已經到達了什麼樣的水平,這一水平標誌着學生已經能做什麼,説什麼,想明白了什麼等等(即學生的學歷和學情)。這是學生掌握新的學習任務的起點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學活動結束後預期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等方面務必到達的狀態。對這種狀態的把握最終會轉化為確定的教學任務與具體的學習目標。只有當教師的心中對教學前和教學後這兩種狀態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數時,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確定真正恰當的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

2、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期望受教育者到達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在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陳述上,與以往傳統教案相比就應有較大變化,具體體此刻目標的維度、目標陳述的主體等方面。

⑴教學目標的主體和維度

教學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目標為依據,學習目標對於學生的學習具有指向性,同時還能夠作為學習效果的檢測標準。所以制定準確、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十分重要的。

新課程標準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教學目標的主體顯然就應是學生。而傳統的教案對於目標的設計中,所體現的主體是教師而非學生。從教學目標設立的維度來看也更加全面,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這是發展性教學的核心內涵,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此刻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潛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思考到。而傳統的教案中,目標的設置較多地關注知識、技能的培養,缺少對於潛力和情感領域的設計。

⑵具體教學目標的陳述

由於教學目標是具體規定學生在教學活動結束後在認知和情感態度等方面夠到達的新水平。因此,在陳述教學目標時要具體明確,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對知識、技能目標的陳述要反映學生所構成的具體行為。在陳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質和量規定的“瞭解”“理解”、“掌握”等詞,務必用可觀察和測量的行為動詞來描述學生所構成的具體行為,要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陳述詞要具體、鮮活。二是對過程性目標的陳述要具體、明確。新課程標準關注“學習過程、改變學習的方式和方法。”因此,過程性目標的陳述要明確具體。三是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陳述要明確學生應參加的活動或體驗的資料,通常只明確規定學生應參加的活動或體驗資料,而不具體規定學生應從活動中獲得了什麼結果。

3、教學策略的設計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加以思考:

①教學組織形式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方面,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研究、自主體驗、自主交流的過程,激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可見,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自主參學習活動已成為有效促進學生髮展的基本途徑。因此,貼合新課程理念和教學目標要求的新的課堂組織形式,也成為教學設計不可忽視的一個要素。

②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教學有規。應對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哪些是教學設計中應優先思考的方法?這些方法又該如何有機地結合在一齊這些都是制定教學策略的基本問題。就應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點、學科特點、教師特點、教學環境、教學時間、教學技術條件等諸多因素來選取教學方法。

③學法指導

我們既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動機的激發,重視教學過程的情感化,還要關注學生學習潛力和創造潛力的培養,更要思考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能夠從以下幾個策略來思考學法指導。

(1)制定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即把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放在首位,讓學生置身於民主的、愉悦的課堂氛圍中放飛思維、潛心探究、快樂創造。

(2)制定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師要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出發,創設必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帶給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發展自主學習的潛力。

(3)制定促進學生創新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中要思考讓學生學會質疑,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學會探究,樂於進行研究性學習;學會評價,敢於發表不同意見和獨特的見解;學會反思,敏於分析自身學習的.得失,探索學習的規律。

④教學媒體

媒體能夠是作為教學環境設計的一個部分,也是教學活動中教學呈現的一種載體,他們不是獨立地存在於教學之中,而是與教學方式結合在一齊成為教學策略的主要因素。

隨着多媒體這一新型教育技術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媒體的設計比起單純板書設計多了豐富性和生動性,因而,設計也更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更需要有必須的專業要求。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對媒體運用設計存在的問題,如,所選取或制定的教學媒體與本節課的主題聯繫不當、華而不實、喧賓奪主引起注意的混亂,從形式上看很生動、很美觀,而資料卻無助於學生認知潛力的發展;運用多媒體呈現教學資料時的節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當造成學生認知的脱節。

個性要指出的是,粉筆加黑板的板書作為傳統的、常規的媒體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就應有一席之地,而且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在設計媒體時千萬別忽視了對板書的設計。

⒋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運用,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取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那麼怎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值得我們探討。

①過程設計意圖

現代教學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體驗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純粹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教學不在封閉的狀態下進行,教學更趨向於多維的、開放的教學形態的呈現。在這樣的新理念下,教學過程的設計與以往教案編寫那種單一、線性、主要設計教師教學步驟和方法的思維形式和編寫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同時思考教學的意圖、教學組織中活動的主體、教學行為和方式、媒體的使用、時間的分配以及對教學效果的預期等等。所以在必須的單位時間內對於教學的活動過程是呈立體或網狀思考狀態,教學諸因素不是沿“教”這條單行線前行,而是在學與教中交錯朝着教學目標進行着。

②過程設計需要思考的因素

教學過程思考的因素,活動的主體對象更加具體、明確,除此以外,設計中增加了預期效果這一因素,因為設計的引進是為了將一個現存的情境改變成為所期望的情境,謀求這種變化正是教學設計的目的。教學設計是以目標為導向的,那麼在教學過程中,對於目標的達成與否是在教學過程中透過不斷的反饋調控來實現的。而預期效果的設計便是實現反饋調控的一個關鍵的手段。另外,教學設計的目的是能夠使教師在目標指引下理性地進行教學,因此,對於每一環節中的教學目的也就應有充分的認識,所以在過程設計中,增加了教學目的這一要素。

⒌教學設計自我評價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潛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

為了實現這一功能,教學設計的自我評價是教學設計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果把教學設計作為一個系統來看的話,它是一個在開發、設計、利用和評價四個方面全面研究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理論與實踐”。在時間上,教學設計分為了三個時間段,即課的準備的設計、課的實施中的再次設計(即生成)、課後的反思性的設計修正。因此,教學設計除了包括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分析,策略制定和過程設計以外,最後就應對教學設計進行評價。這是教師的一個不可缺的元認知活動。

教學設計的評價,能夠透過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在設計完成之後設計實施之前,對自己的設計進行預測,這樣能夠幫忙設計者在設計的實施過程中更好地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教學事件,更好地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設計的二度創造。二是在教學活動之後進行的教學設計的評價,目的在於總結設計的得與失。因為,任何一個設計都是為了更好地幫忙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況且設計與實踐活動本身會存在必須的誤差,理論上再合理的設計只有經過實踐檢驗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透過這樣的反思性評價的設計,才是一個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設計,從與傳統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們還能夠看出,它與傳統教案不同的是,教學設計不是封閉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時空上都更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也更具有先進性。

五、教學設計的基本程序及書寫資料

⒈教學設計的基本程序

①分析教學任務,闡述教學的預期目標;

②確定學生的起點狀態,包括他們原有的知識水平、技能和學習動機、狀態等;

③分析學生從起點狀態過渡到終點狀態應掌握的知識技能或應構成的態度與行為習慣;

④思考用什麼方式和方法給學生呈現學習資料,帶給學習指導;

⑤思考用什麼方法引起學生的反應並帶給反饋;

⑥思考如何對教學的結果進行科學的測量與評價。

⒉教學設計的書寫資料

①教學設計説明:寫出本教學設計意圖和整體思路(突出新課程特點);

②教學分析:包括教學資料的分析和學情的分析;

③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④教學策略(或學法指導):選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媒體及板書設計;

⑤教學過程;

⑥教學反思、評價。

書寫説明:

(1)書寫的形式。教學設計的書寫能夠是文本的,也能夠是表格的,也能夠將文本和表格二者結合。

一般文本形式能夠比較充分地表達思想和具體的資料,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觀地反映教學結構中各要素之間的關係。而表格形式能夠比較簡潔、綜合體現教學環節教學諸因素的整合。

(2)教學設計書寫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能夠根據具體的資料要求靈活展現,不拘一格,寫出個性,寫出創意,寫出風采。

(3)教學設計資料和形式就應根據需要而定,如果為了同行間探討、交流而進行設計,則應選取較為詳細和較強的理論展現為主要資料和相應的形式;如果是教師本人為了作為上課前對課的理解和策劃,則能夠相對淡化理論色彩並簡化分析要素,更多地關注過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學流程和板書的設計。

(4)教學反思評價作為教學設計來説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3、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區別

我們將教案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能夠看出,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為關注“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是從傳統教案走向現代教學設計的根本轉折點,我們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區別,才能夠真正理解並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會將二者混淆。

①脈絡要“準”——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②目標要“明”——是教學設計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學設計的“靈魂”;

④構思要“巧”——是教學設計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學設計的“表現形式”;

⑥練習要“精”——是教學設計的“綜結點”。

教學設計格式和要求

【標題】

標題要具體、明確。通用格式為“**版**年級**資料的教學設計”,一般不用副標題。能夠設計一個課時,也能夠設計幾個課時或系列教學。

【署名】

寫明單位、姓名、郵編、聯繫電話、電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組或多人合作,應説明誰是執筆人或第一作者。

【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課前系統部分

一、設計思想

簡要説明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和設計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課程標準》、《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本課教學資料的要求。

2.分析本課資料的組成成分和在教材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課資料與(國小、國中、高中教材)相關資料的區別和聯繫。

三、學情分析

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潛力基礎;

2.分析學生學習本課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3.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採取的各種學習策略。

四、教學目標

用具體、明確、可操作的行為語言,描述本課的知識、技能、潛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學目標。

五、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教學中所運用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

七、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

2.教師的教學準備;

3.教學環境的設計與佈置;

4.教學用具的設計和準備。

第二部分、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部分

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準備和探究的問題及方案要求。

(二)新課導入部分

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引語及導入方案,要着力於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

(三)師生互動部分

1.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包括板書)。

2.寫出每個教學步驟(含設計目的和意圖)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下列6個原則: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3).設計出以任務型教學指導下的師生互動方式。

(4).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羣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5).對教材資料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資料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及育人作用。

(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四)課堂總結部分

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資料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

2.設計出發散、擴展、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複習鞏固方案。

(五)課後作業部分提出2-3個與本課設計相關的、值得反思和討論的問題

第三部分、課後系統部分——教學後記

要求:

1.評價出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

2.對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

3.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

教學案例格式

1.應包括上面的各個環節

2.應包括課堂實錄

3.應加上點評與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pd7d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