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網絡課程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網絡課程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網絡課程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網絡課程教學設計 篇一

網絡課程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設計的相同點:

(1) 集中分散、零星的課堂教學時間,為研究活動的延續提供時間和空間,使研究活動有序。 (2)涉及問題多,知識容量大,能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3)有一種問題的類化,把所需解決的問題納入到相應的知識層面。

網絡課程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設計的不同點:

網絡課程教學設計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這種學習使學生真正獲得了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這正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網絡課程教學設計能夠整合各個學科內在知識體系,學生使用計算機進行學習,首先要具有計算機知識,其次必須要有跨學科的知識與能力,才能駕馭各種計算機軟件,比如幾何畫板軟件,要用它來進行學習,要知道軟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數學、物理等學科各方面知識,這調動了學生縱向與橫向學科學習的興趣,它使學生形成了長久的自主學習的習慣,這對於開發人力資源很有益處,這也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網絡課程教學設計能夠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擴大了知識面,互聯網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長,傳統教師唸經式上課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這種模式下,我們的教師、學生是否作好了準備?教師、學生要轉型到這種模式下,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培訓便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課堂教學設計就教材與課堂教學實際相脱離課堂教學是教師利用教材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因而教材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材在教學中要科學,實用,具有可操作性。這就充分要求教師能把握好教材,參透教材。 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

網絡課程教學設計,對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作用,是顯而易見和不容懷疑的。它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實現教學重點和知識難點的突破,還有利於拓展師生交流的空間等等。

但是,網絡課程教學設計也出現了一些誤區,如網絡教學手段的輔助性被過分地強化,過多直觀形象的畫面,常常替代了學生的思考;過於龐雜的信息,讓學生眼花繚亂,對於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都淺嘗輒止,浮於表面。尤為突出的問題是師生課堂情感的日漸缺失,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突出不夠充分。在突出教育設施、手段現代化的同時,一些傳統的教師理念和手段正在淡化和消失,師生課堂上情感的交流日漸減少,師生在課堂上都有成為各種課件“奴隸”的傾向。具體表現有教師的板書、語言等特有的人文素養和人格魅力相對正在削弱,課堂上教師忙於操作課件,失去了平時教學中的瀟灑自如,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創造性和思維空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網絡課程教學設計可以藉助網絡和書刊查閲資料、蒐集教學的相關信息。並根據教學目標對資料進行刪選、整合、加工,使精選的資料更能內化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並對學生的深層的思考產生促進作用。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的情感激發點、信息擴充點、信息技術和教學有效結合點,梳理自己的教學思路,思考具體的教學方法。

網絡課程教學設計 篇二

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即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整合),通常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另一種是通過網絡課程。在此基礎上,本文分別探討了在教學中如何通過多媒體課件及網絡課程的有效運用來促進高校教學的深化改革,達到顯著提升學科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的具體方法。

一、多媒體課件的有效運用

1、什麼是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課件是指,通過輔助教師的“教”或促進學生自主地“學”來突破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即通常所説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AI )或計算機輔助學習(CAL) 軟件。多媒體課件可大可小,小的多媒體課件只涉及一兩個知識點(一般稱之為“堂件”),較大的多媒體課件可以涉及眾多知識點,例如涉及一個教學單元,甚至1 門課程。

2、多媒體課件有效運用要點

對於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不管是隻涉及一兩個知識點的“堂件”,還是涉及眾多知識點的較大型課件),要想取得較理想的效果,即想要達到顯著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的目標,關鍵是要充分認識並處理好以下幾個

要點:

(1)要充分了解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適用場合。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一般適用於以下三個環節:創設情境、突破重點難點、促進自主學習。

① 用於創設情境。

② 用於突破重點難點。

③用於促進自主學習。

(2)多媒體課件設計要結合不同學科特點恰當利用多媒體的圖、文、聲特性。

(3)多媒體課件設計要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不要把多媒體課件僅僅看成是供教師演示的直觀教具,更要把多媒體課件看成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認知工具和協作交流工具。。

(4)多媒體課件的內容要正確、形象、生動、豐富多媒體課件的內容涉及動畫、照片、圖表、聲音和視頻。

二、網絡課程的有效運用

1、什麼是網絡課程

網絡課程是指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基於Web 的課程,其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徵。

2、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

對於網絡課程教學設計來説,應當首先關注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教學設計是以什麼樣的教育思想為指導--這種教育思想是否確實具有先進性;

二是教學設計建立在什麼樣的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基礎之上--這類教與學理論是否能適應網絡課程的特定需求(傳統的教與學理論可以滿足課堂面授的需要,但不一定能適應和體現網絡教育、網絡課程的特性與需

求;

三是要考慮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模式--主要看所用模式是否能反映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新發展並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優勢(而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不同模式要通過不同的教學設計方法去實現)。

網絡課程教學設計必須適應教與學方式的改變,以滿足網絡教育與網絡課程的新需求,並要在網絡課程內容的設置和網絡教學活動的安排上充分體現出來。

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就是要把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這二者結合起來,使之取長補短,豐富的教學資源前提較強的交互性這就要求網絡課程教學設計除了應當考慮諸如情境創設、啟發思考、實驗仿真、案例分析等與啟迪誘導和主動建構的教與學方式直接相關的教學活動以外,還應

更多地關注信息資源提供和增強多重交互這類教學環節。從這個意義上説,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較強的交互性是網絡課程的兩個最基本特徵;甚至可以説,“沒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較強的交互性,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網絡課程(至少不能算是優秀的網絡課程)”。

下面我們看看如何實施“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目前流行的教學設計方法主要有“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也稱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兩大類。“以教為主”教學設計主要面向老師的教,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① 教學目標分析。通過教學目標分析,確定與該目標相關的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順序;

② 學習者特徵分析。通過學習者特徵分析,確定教學起點,以便因材施教;

③ 在上述兩種分析的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法、策略;

④ 在上述兩種分析的基礎上,選擇教學媒體;

⑤ 進行施教,並在施教過程中做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提問、測驗、考試、察言觀色等等);

⑥ 根據形成性評價所得到的反饋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策略加以適當調整。

“以學為主”教學設計也稱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自主的學,它主要包括下列環節:

① 情境創設--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建構意義的情境;

② 信息資源提供--提供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源(教學資源),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

③ 自主學習策略設計--自主學習策略是誘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內在因素,其作用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便更好地達到自主建構的目標;優勢互補,形成“學教並重”的。新型教學設計,才能相

得益彰。除此以外,要想真正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轉變,還需要有兩個前提條件: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較強的交互性(包括人機交互、師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多重交互手段),如下圖所示:“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

④ 協作學習策略設計--通過協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長補短深化學生的意義建構;

⑤ 組織與指導自主探究、自主發現--在建構意義的基礎上(即對當前所學知識初步理解、掌握的基礎上), 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發現式學習或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上述兩種教學設計均有其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前者是隻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難以體現新型的學習方式;後者則相反,只強調學生的學,而忽視教師的教,難以體現新型的教學方式。

所以最好能將二者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的“學教並重”新型教學設計,才能較好地滿足上述教與學方式轉變的需求。這種教學設計在過程和方法上兼取“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兩種教學設計之所長,因而包括下列環節:

① 教學目標分析。通過教學目標分析,確定與該目標相關的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順序;

② 學習者特徵分析。通過學習者特徵分析,確定教學起點,以便因材施教;

③ 教與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既包括傳統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也包括建構主義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與自主探究等策略的選擇與設計;

④ 學習情境創設;

⑤ 教學媒體選擇與教學資源的設計;

⑥ 在教學過程中做形成性評價,並根據形成性評價所得到的反饋對教學內容與策略作適當的調整。

實踐證明:在有信息技術支持(特別是有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支持)的教學環境中,若能自覺運用“學教並重”新型教學設計理論去設計整個教學過程並組織實施相關的教學活動,定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並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20 世紀末以來以數字化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帶動了信息化教育的發展,營造了信息時代培養創新人才的嶄新的教學環境、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正在發揮着任何時代無與倫比的作用。任重而道遠,如何進一步融合傳統教育與信息化教育,培養出合格的新世紀創新人才是我們必須不斷面對的課題,我們將為此堅持不懈地努力。

我的感想

目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以下簡稱:整合課)的研究在中國小成為十分熱門的話題,也是各種觀摩活動、評優活動、展示活動的重要內容,有關整合的理論觀念也應運而生。然而,實踐表明,因受到對整合課盲目地推崇和炒作的影響,不少教師對整合課的真面目認識不清。有些教師認為,只有整合課才要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才要建構“主導-主體”模式的課堂教學結構;也有教師認為,只要整合就一定是有實效的,就一定會比不整合好。這些觀點都極大地制約了整合課的研究和實踐。

一、整合課的基本特徵

1、整合課應具備常規課堂教學的共性。

整合課不是遊離於新課程體系之外的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它也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形式,它必然具備常規課堂教學的共同特徵。

在“新課程、新課標、新理念”背景下,整合課與常規課堂教學一樣,都應該達到一個共同的教學目標:從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既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又突出學生主體作用的“主導-主體”的教學結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也就是説,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互動方式的變革,構建新的課堂教學結構,不是整合課的專利,是對任何課堂教學的整體要求。因此,不能把整合課與常規課堂教學對立起來,認為只要整合就是好的或整合課就比常規課好的觀點都是片面,甚至是錯誤的。

2、整合課又具有其個性特徵。

由於信息技術的介入,課堂教學成為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信息技術四者相互作用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信息技術將成為每一個個學生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更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為此,整合課必然具備了四個方面的個性特徵。

①可實現教學內容的網絡化呈現方式。

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應用使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多樣化。教學內容從過去的純文本的、靜態的、線性的呈現方式,轉化為集文本、聲音、圖形、動畫、視頻等五種信息的外在表現形式於一體的多媒體的、動態更新的、非線性的呈現方式,會更具激發性、針對性、延展性和實效性。

②可實現網際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網絡提供了大量的共享資源,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內容不在只是課本和有限的文本資料,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需要,重組和取捨網絡化的教學資源;同時網絡也可為學生提供了不受時空限制的網際合作學習的平台,這樣,學生的學習路徑和學習半徑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會更方便、快捷、有效。

③可實現網絡互動研討式的教學方式。

網絡既是學生學習的工具,也是教師教學的工具。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創設情景、提供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互動研討,從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④可實現超越時空的多重交流方式。

網絡環境改變了課堂上過去唯面對面的限時的單向的交流方式,實現向非連接的可持續的多向的交流方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網絡之間的交流形式更多樣化,可更廣泛、更持久、更深入,使合作學習、教學評價更有效。

在此,我們不難給整合課下一個簡單的定義,所謂整合課就是利用網絡環境實施的課堂教學。在這個網絡環境下,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交互方式會打上網絡的印記,同時各種方式的選擇更為多樣。在教學中,到底應該凸現整合課哪一方面的個性特徵,要因學科而異,因教學實效而定。

二、整合課的有效評價要素

總體來講,有效的整合課就是將信息技術有效地運用到學科教學中去,用其來營造一種特有的教學環境。這種特有的教學環境能夠有效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師生與資源之間的多重交互,能實現資源共享;能有力支持情景創設、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啟發思維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構建,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促使課堂的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具體來講,筆者以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評價因素。

1、網絡化教學媒體運用的合理度。

網絡化教學媒體的運用是整合課區別於其他課堂教學的個性特徵,其運用的合理才能實現整合的有效。網絡媒體的合理運用體現在網絡教學媒體的設計製作合理、使用合理等方面。

在設計與製作上,要符合學科特點和學科教學設計的要求,資源組織合理、有層次、無科學性錯誤、程序運行穩定、播放流暢、資源鏈接快捷、操作簡便、導航方便合理等,同時教師要降低預設資源的量,而採用提供學生學習路徑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搜索、整理、分析、處理和應用有效的資源。

在媒體的使用上,要有利於三維一體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利於新型教學結構的建構。如利用網絡創設的教學情景,激發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思維;可利用網絡課件或CAI輔助教師的過程評價,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可利用與本課主題密切相關的豐富有層次的網絡教學資源,開展研究性、發現性學習;也可利用網絡創建良好的交互平台,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媒體之間的多重交互等。值得強調的是,媒體不是用得多、用得頻、技術含量高就好,在教學實踐中忌諱媒體的堆砌或者技術運用的喧賓奪主,如,能夠用語言的交流就不要用所謂論壇或QQ的交流形式;能夠學生親歷實驗的就不要觀看模擬實驗等。

2、新型的課堂教學結構的建構度。

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結構就是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課堂教學結構。

發揮主導作用就是指教師要總體把握好學生及其學習過程中的教學內容及教學媒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教師不在忙於灌輸所謂新的知識,而是要參與、協作、促進和引導學生的知識的意義建構,着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師首先應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全面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激情;其二是要調控好學習的節奏。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和空間,要兼顧差異,各個環節的過渡要水到渠成;其三是要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網絡化媒體進入使學習的路徑更為廣泛,教師善於結合學科特點,引導正確的學習路徑;其四要組織好交互研討與評價。有效的研討與評價才能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促進學生的思維碰撞和能力的培養,切不可走走形式,做做樣子。

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就是一切教學活動圍繞學生的發展而創設,學生處於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其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在課堂教學中全體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傳授,也不是被動地觀看同伴的學習,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參與的面廣、參與的時間長,學生的思維活躍,交流、討論、質疑有深度不留於形式,學生既有深層次的認知體驗,又有高層次的創新思維的培養,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發揮到良好的狀態。

3、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學科課堂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任何一節課對教學目標的評價主要包括方面,一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否合理;二是教學目標的是否達成。

所謂合理就是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全面體現課程標準的總要求,針對學科的特點。要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差異,兼顧不同層次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發揮潛能,學有所得。在注重知識意義的建構的基礎上,更注重學生的親歷體驗,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所謂達成是指學生的達成,不是教師教了什麼,完成了什麼,而是要落實到每一位學生,他們學習了什麼、訓練了什麼、培養了什麼。教學目標的達成不是一刀切的,不同的學生經過努力其達到的目標也是不一樣的,但每一位學生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前進一大步。同時,教學目標的達成不是一步到位的,其必須體現在每一個教學環節當中,也就是説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定必有其明確的教學子目標,只有每一個子目標達成了,總體教學目標才能達成,由此也可以判定哪些環節是必須的,哪些環節是多餘的。

其實,並非每一個學科、每個學科的每一節課都適合整合。不適應整合的課,若牽強的去做,相反會降低課堂教學效果、違背整合的初衷,也是與新課程要求不相適應的。同時,一節整合課是否上得有效與教師的學科教學基本功有直接的關係,網絡化教學媒體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但卻無法改變教師的基本功,因此,在改變傳統教育思想的同時,提高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是提高整合課水平的根本途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q7zz8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