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最簡單的生物教學設計(多篇)

最簡單的生物教學設計(多篇)

最簡單的生物教學設計(多篇)

生物教學教案 篇一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簡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釋細胞膜在維持細胞結構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進行用哺乳動物紅細胞製備細胞膜的實驗,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

3.情感目標: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於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細胞膜對於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2.教學難點

(1)用哺乳動物紅細胞製備細胞膜的方法

(2)理解細胞膜對於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三、教學方法

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問題引導法、資料分析法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科書、黑板、粉筆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細胞這個基本的生命系統的物質成分,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一步認識細胞這個基本的生命系統,我們來認識由水、無機鹽、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細胞的基本結構。

大家對於細胞應該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在國中學習過,在前面的實驗中我們也曾經觀察過一些細胞。

T:你認為細胞最外面的結構是什麼?

S:……(學生髮言:脱口而出的同學可能往往回答細胞膜;略有思考的同學回答細胞壁;比較嚴謹的同學會回答“植物細胞的最外層是細胞壁,動物細胞的最外層是細胞膜”,等)

(教師點評後總結,注意點評學生的思維習慣)

T: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而像植物、真菌、細菌等生物,細胞往往具有細胞壁。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它們沒有生命活動的特殊功能,主要是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而對於真菌和細菌的細胞壁與植物不同,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會逐步瞭解。

然而我們今天要重點討論的話題不是細胞壁,因為我們將討論的是“系統的邊界”,系統的邊界是什麼?這裏的答案就只有一個:細胞膜。

因為,我們這裏指的“系統”是:生命系統!在組成細胞的結構中,具有生命活性的結構是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而細胞壁並沒有像它們這樣的生命活性。這裏的“生命活性”可能對大家還比較抽象,不過隨着我們對細胞膜等功能的深入,你就會慢慢了解。

(板書: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T:對於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同學們有沒有這方面的感性認識?也就是説你能不能列舉出一些證據來證明細胞膜這個系統邊界的存在?

S:直接藉助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觀察得到。

T:很好,電子顯微鏡可以看清楚細胞膜的存在,光學顯微鏡雖然不能看見細胞膜,但是卻能夠清楚的觀察到細胞與外界環境是有界限的。

除了這樣的直接觀察,我們還能不能通過一些其他的感受間接感知細胞膜的存在呢?

(用視頻的方式介紹科學家進行顯微探針感受阻力的實驗:一開拓學生的實驗思路;二激發學生興趣)

用顯微注射器將一種叫伊紅的物質注入變形蟲體內,顯微鏡下觀察發現,伊紅會很快的擴散到整個細胞,卻不能很快逸出細胞。

另外,我們還可以在顯微鏡下看到:用微針觸碰細胞表面時,細胞表面有彈性,可伸展;用微針插入細胞內,細胞表面有一層結構被刺破;如果細胞表面結構受損面過大,細胞會死亡。

過渡: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也可以看到,當細胞膜被破壞的時候,細胞也就死亡了。這説明了細胞膜對於生命系統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細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學生活動)閲讀課本42頁內容,聯繫生活經驗,理解細胞膜的功能。

(板書:細胞膜的功能)

(請學生髮言,讓他們結合生活經驗,解釋細胞膜的功能,教師適時點評)

S:細胞膜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板書)

只有這樣,細胞才能獲得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內部環境,才能減小受到的各種外部干擾,才能正常的進行各種代謝活動。這就好比我們的學校的圍牆,班級的牆壁,如果沒有這些,喧囂的街道,隔壁班級的活動直接影響到我們班級同學的學習,那麼,我們的學習不可能正常進行。

S:……

T:同學們的比方非常形象。作為生命體,要保證自身代謝順利進行,一個相對獨立的內部環境何等重要;有了細胞膜,這個邊界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細胞內才能保持各種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才可能具備代謝的正常條件。也正因為如此,在生命的起源過程中,科學家把“原始界膜”的形成作為生命演變中的重要階段,具有了原始界膜後,才使得原始生命的誕生成為可能!

S: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板書)

既然細胞膜是細胞的邊界,這就好像皮膚是我們人體的邊界一樣,我們的皮膚可以阻止一些病毒、細菌等進入我們體內,細胞膜也應該有類似的功能。

S:……

T:這個類比是比較恰當的。對於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這一點功能,我們將在第四章會有更加詳細的學習,現在需要大家先了解細胞膜具有選擇性的允許細胞需要的營養物質進入,而細胞不需要的,或者對細胞有害的物質就不容易進入細胞。細胞膜的這樣一種生理功能我們稱之為“選擇透過性”。不過選擇透過性只有活的細胞的細胞膜也具有,細胞死亡,這種選擇透過性就喪失了。

記得在我們國中的學習中,我們通過實驗的方法來檢驗玉米的種子是否還具有萌發的活性(也就是説玉米種子是否還是活的),也就是利用細胞膜的這點特性。下面給大家如下材料,請你設計實驗來檢驗這些玉米種子是否還能萌發。

ua

(投影)材料:玉米種子,紅墨水,鑷子,刀片,培養皿,燒杯,酒精燈。

(學生思考、討論、發言)

(投影)方法步驟:

1、將玉米種子放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36h。

2、取20粒已經泡漲的種子,將其中的10粒放在沸水中煮5in後,冷卻,作為對照的實驗材料。

3、分別取煮過和未煮過的玉米種子放在培養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線縱向切開籽粒,用稀釋20倍的紅墨水浸泡(以沒過種子為宜)。2in後,倒去紅墨水,用水沖洗籽粒數次,直到沖洗液無色為止(洗去浮色)。

4、觀察籽粒中胚的顏色。

(投影)結果預期:

未煮過的籽粒的胚細胞未被染成紅色;煮過的籽粒的胚細胞被染成紅色。

(胚細胞被染紅説明了胚細胞的細胞膜失去了選擇透過性,也就説明胚細胞死亡,不再具有萌發活性)

S:細胞膜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板書)

細胞作為一個個體的基本組成單位,對於一個個體來説,生活在外界環境中,與周圍的環境關係密切,不斷地與外界環境發生着物質和信息的交流。構成個體的細胞也應該是這樣的,只有這樣,細胞才能聯合起來組成能行使同一功能的組織,再構成器官……而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應該就是考系統的邊界——細胞膜。

T:(放映有關細胞間進行信息傳遞的動畫、圖片等,同步解説)

在多細胞生物體內,各個細胞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必須保持功能的協調。這種協調不僅依賴於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也有賴於信息的交流。這種信息的交流大多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關。

細胞間進行信息交流的方式:1 靶細胞(胰島素與靶細胞) 2 細胞間信息的傳遞(精子與卵細胞結合) 3 相鄰兩個細胞通過通道進入另一個細胞(高等植物細胞的胞間連絲)

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可以看到細胞膜的功能對於一個細胞的正常運作是必需的;當然細胞膜的功能除了上述介紹的三點,還有一些其他的功能,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在課下查找資料,也可以在後面的學習中逐漸瞭解,總結。

我們知道有什麼樣的結構才可能具有什麼樣功能,功能與結構是相統一的,那麼,細胞膜具有什麼樣的結構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

鑑於細胞膜的結構我們還會在第四章詳細學習,我們這裏主要來研究細胞膜的組成,看看完成細胞膜功能的是靠細胞膜上的哪些成分來完成的。

(板書:細胞膜的成分)

T:我們要分析細胞膜的成分,首先要獲得細胞膜。那麼,怎樣獲得比較純淨的細胞膜呢?

請大家閲讀課本40頁-41頁的實驗: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完成下面幾個問題的思考。

(板書: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

問題:1、選用植物細胞好不好?

2、為什麼選用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

3、細胞破裂後,怎樣分離出比較純淨的細胞膜?

4、歸納實驗的原理。

(學生進行實驗體驗,教師指導,後進行點評總結)

S:……

T:我們利用動物細胞在蒸餾水中會吸水漲破,細胞內的物質就會流出來,從而獲得細胞膜。再由於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以及其他膜結構的細胞器,所以,可以避免其他膜的干擾。最後利用離心的方法將細胞膜與細胞內的其他物質分離開來,獲得比較純淨的細胞膜。

T:現在細胞膜的提取過程大家已經體驗過來,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分析細胞膜的成分有哪些?怎麼分析呢?

藉助現在的科學技術手段,我們大可以通過先進的儀器分析得知,但是我們手頭上沒有大家能利用的儀器。我們有什麼呢?請大家看下面的資料,來分析一下細胞膜的成分。

(投影:

1.發現脂溶性的小分子,例如酒精、甘油等很容易通過細胞膜;

2.如果用脂質溶劑處理細胞,發現細胞膜被溶解;

3.如果用蛋白酶來處理細胞,發現也能破壞膜結構。)

(學生討論、發言)

S:……

S:(歸納總結)細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質和蛋白質。(板書)

T:好,大家一起來看課本,享受已經發現的研究結果: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此外,還有少量的糖類。其中脂質約佔細胞膜總量的50%,蛋白質約佔40%,糖類佔2%-10%。在組成細胞膜的脂質中,磷脂最豐富。

通過這則資料,其實也告訴大家了一種研究物質組成成分的方法:酶解法。

我們在各種膜的研究中還發現,功能越複雜的細胞膜,其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就越多。這也和我們前面瞭解的蛋白質的功能是相一致的: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細胞膜的功能中也少不了蛋白質的一份!我們也將在後面章節的學習中,越來越多地瞭解細胞膜的各種成分在其功能中的具體作用。

T:好,這節課我們就進行到這裏。

七、課後反思

對於這節課的內容,雖然有問題探討、有實驗,但是基於學生的生物學基礎,還不能很大程度的實現自我探究。就像“問題探討”中的問題,我認為有一些超出了學生的知識認識水平,所以,我採用提供一些直觀的資料,再由學生進行體驗,進行總結。

整節課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進入老師的話題中,能夠緊緊跟上老師的腳步,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有學生自己的思考,不過,我想這樣的思考多數學生都可以,但是怎樣讓全部的學生都能夠做到這樣,還需要不斷的探討,這也包括課堂上的教師的積極課堂感染。

一堂課,是不是都是學生活動就成功了?我認為不!不管是傳統的,還是新課改,不管採用哪種教學方式,思維的引導很重要:我覺得只要課堂上,能夠使學生養成生物學的思考習慣就達到目的了,教是為了不教,就是要讓學生有自己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生物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

2.生物分類原則、等級和基本單位

3.練習編寫檢索表

4.説明對生物統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生物分類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3.活動“編制檢索表”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地球上約有35萬中植物和150多萬種動物,它們有的形態結構相似,有的彼此千差萬別,我們怎樣識別這些種類繁多的生物呢?當我們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購買東西,會很容易的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為什麼?——因為它們是按一定的規律分類排列的。認識生物也要採用類似商品分類的方法,根據生物的某些特徵將它們分門別類,這就是生物分類。

<二>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活動過程】:展示圖片

觀察圖片上這些你們所熟悉的各種生物,各小組討論分析,嘗試將它們分成不同的生物類羣。

檢查結果

問:你們組是根據什麼將這些生物分類的?(性狀差異和親緣關係)

【導出】:根據這個原則,生物學家將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依次分為7個等級:界、門、綱、目、科、屬、種

(其中基本單位是——種,即為最小的單位;最大的單位是界。);把各個分類等級按其高低和從屬關係順序排列起來,就構成生物分類的階層系統。如教材31頁—32頁在分類階層系統中,我們都可以在不同的分類單位中找到各種生物的位置。

剛才看了同學們的分類情況,各有不同,這樣是否有利於我們識別生物?如果各執一詞是不是就亂套了?那麼我們是否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學家根據生物特徵的差異,編制出生物檢索表。

講解編制方法

活動“編寫檢索表”

第2課時

<一>複習舊課,引入新課

【提問】:

(1)生物學家們為了弄清各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是怎樣將生物進行分類的?

(界、門、綱、目、科、屬、種)

(2)為了便於人們按照統一的標準識別生物,生物學家們依據什麼編制了什麼來進行生物的分類?

(生物特徵差異檢索表)

【引入】:很好!我們要認識一件事物,首先要給它命名,認識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師生活動】:在我們認識生物的過程中發現,由於不同的地區,同一種生物往往有多個名稱。

請看圖,圖上的生物在我們這裏叫什麼名字呢?——(紅苕)

這是我們平時喜歡吃的紅苕,但它有多個名字哦,在北京則稱之為白薯,到了湖南就變成了紅薯,江蘇又叫山芋,而山東和東北又稱之為地瓜。

請再看看圖中的這兩株植物是什麼?——(土豆山藥)

不同的兩種植物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山藥,像上面這樣兩中情況再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那麼這樣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亂,便於研究、交流和開發利用,瑞典科學家林奈於1753年創立了雙名法。

【補充】:林奈的雙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類學家所使用。當然,隨着生物科學的發展,一些新的分類方法又逐漸被引入生物分類領域中,從而使生物分類方法更為科學合理、準確可靠,以便人們更好地研究各種生物。

【小結】:指導學生閲讀教材中的小資料,説明雙名法。

五.課堂練習:

思考與練習: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蟲”,為了便於辨識,請你依據“甲蟲”的足、觸角、背部形狀、色斑的不同,編制一個生物檢索表。

生物教學教案 篇三

一、指導思想

新課程改革的實質是基於課程標準的改革。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實施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旨在改善學習方式,優化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終身發展;旨在為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提供巨大的空間,促進教學效益最大化。因此,基於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與評價,是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根本特徵。

本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就是力求實現基於《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實現標準、教科書、教學評價、課堂教學四位一體的教學。

1.通過分解標準和探明學情制定表現性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是國家對相關年段學生的學習內容與水平的期望,但內容標準並不等同於教學目標,因其在教學上不具有操作性。因此,科學分解內容標準是教師開展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為學生的後續學習提出建議以及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基石。本節課運用“一對多” 的拆解法分解課程標準。

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通過學生訪談了解學情,明確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基礎與價值觀念。

本教學設計將依據行為主義認知理論與格蘭倫的“ABCD表述法”,整合三維課程目標,限定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獲得路徑、發展層次、範圍、方式及變化效果,最終形成可觀察、可測量的教學目標。這是實現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和評價的關鍵。

2.基於教學目標開展符合邏輯條件的目標導引教學

“引起意向-明釋內容-調適形式-關注結果”是將課堂教學引向優質高效的關鍵途徑和邏輯條件 。本教學設計將實施“目標導引教學”:基於教學目標統領教學流程,優化教學過程;基於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提供學習支架,發展學科思維;基於教學目標設計並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及時調適學習過程,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3.基於教學目標和教學條件開展探究性學習

生物科學是在人們不斷探究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探究也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於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學設計使用的教材是由吳相鈺和劉恩山主編的必修3《穩態與環境》(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年8月),教學內容屬第三章“免疫系統與免疫功能”中的第二節“特異性反應(免疫應答)”。該節的主要學習內容是淋巴細胞的起源、淋巴細胞的識別、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免疫接種。浙江省教學指導意見規定教學時數為2課時。本學習內容的特點是:

(1)概念多。本課涉及到的免疫物質有:MHC、MHC分子、受體、抗原、抗原-MHC複合體、抗體、(輔助性T細胞分泌的)多種蛋白質、白細胞介素-2、抗原—抗體結合物等;涉及的免疫細胞有:巨噬細胞、輔助性T淋巴細胞、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效應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記憶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致敏B淋巴細胞、效應B淋巴細胞、記憶B淋巴細胞等;涉及的免疫過程有:淋巴細胞的起源、淋巴細胞的識別、細胞免疫、體液免疫、主動免疫、被動免疫等。可見,本學習內容涉及的概念繁多,體系龐雜。

(2)難度大。本學習內容難度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學科知識深奧且有諸多未探明事項。免疫知識難度大,目前在學理上對免疫機制還並不完全清楚,這給教和學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二是涉及了多種知識類型。事實性知識,如淋巴細胞的起源;程序性知識,如建構特異性免疫概念體系的方法;圖式知識,如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圖解;概念性知識,如抗原、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等;策略性知識,如學習免疫知識的知識線索。如此眾多類型的知識一齊湧現,是難得一見的。三是知識體系結構複雜。各種免疫概念(過程)、免疫細胞、免疫物質交織在一起,使本學習內容頭緒繁多,要將這些知識結構化,難度是比較大的。四是生理過程抽象。不論是細胞識別,還是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過程,涉及了微觀環境的多種物質變化及多種變化途徑,加上課本靜態的呈現方式,對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五是學科思想方法豐富。本教學內容涉及了系統分析的思想與方法,模型的思想與方法,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思想,穩態的思想,觀察、比較和分析的方法,這些思想方法是學習本教學內容的靈魂,對學生思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與前後知識聯繫複雜。本學習內容與前後知識有着複雜的聯繫。與必修1中的知識聯繫主要有: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糖蛋白的種類與功能)、細胞質(溶酶體、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細胞增殖、細胞分化、細胞壞死與凋亡;與必修2中的知識聯繫主要有:基因的選擇性表達;與必修3的知識聯繫主要有:內環境的組成與穩態、非特異性免疫、免疫功能異常。除免疫功能異常外,其它都是前備性知識。

鑑於以上分析,本節教材2課時的教學任務分配如下,第1課時教學內容為細胞識別、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第2課時學習內容為淋巴細胞的起源、免疫接種等其它內容。這種安排便於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本教學設計是針對第1課時教學內容的。

三、學情分析

依據教材分析、教師經驗、最近發展區理論,對學情展開調查研究。以此明晰學生對本課時學習內容的知識經驗、能力基礎、興趣指向、學習難點、學習期望,是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採取適切的教/學方法、設計和優化教學流程的基礎。

本次對學情的瞭解,主要採用訪談法。訪談對象以學習成績為依據,有較好的代表性,訪談前要求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預習。訪談的幾個問題及探明的學情如下:

問題1:特異性免疫的基本過程是什麼?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就是消滅病原體,經歷了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階段。

②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就是識別病原體,並消滅它們。

③特異性免疫的過程是先產生淋巴細胞,通過先進行細胞免疫後進行體液免疫消滅病原體。

……

可見,學生認為特異性免疫過程就是消滅病原體的過程。從廣義上説,這也不錯,但學生無法説出特異性免疫的基本過程是先識別後清除,這説明學生不清楚特異性免疫的機制。認為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是特異性免疫的兩個階段,更是錯誤的認識,或者説,對特異性免疫的途徑不清楚。

問題2: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識別病原體的物質是什麼?免疫細胞的識別能消滅病原體嗎?若病原體有數百萬種,則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也有數百萬種嗎?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都是用MHC來識別病原體的。

②巨噬細胞用MHC識別,T細胞和B細胞有受體和抗體識別。

③識別能消滅病原體。

④識別不能消滅抗原。

⑤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可能有多種,也可能只有一種。

……

可見,學生不能區分MHC與MHC分子,對病原體與抗原的關係也不清楚。對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的識別機制不清楚,對識別與清除的關係不理解,對不同免疫細胞的識別特點不理解。

問題3:細胞免疫涉及了哪些細胞和物質?這些細胞和物質有什麼作用?説説細胞免疫的順序?細胞免疫有什麼作用?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主要涉及的細胞)巨噬細胞、輔助性T細胞、毒性T細胞、效應毒性T細胞。

②(主要涉及的物質)MHC、多種蛋白質。

③(主要涉及了)MHC、受體、多種蛋白質。

④巨噬細胞能吞噬病原體,輔助性T細胞能產生多種蛋白質,毒性T細胞能與被感染的細胞結合。

⑤受體能與巨噬細胞結合,多種蛋白質刺激毒性T細胞。

⑥巨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巨噬細胞與T細胞接觸→毒性T細胞分裂產生效應毒性T細胞→效應毒性T細胞與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結合→消滅病原體。

⑦細胞免疫消滅病原體。

……

可見,學生對細胞免疫涉及的物質有了解,對細胞免疫的基本過程有大致瞭解。遺漏抗原-MHC的產生及作用,説明對巨噬細胞在細胞免疫中的作用很不清楚;對輔助性T細胞的作用、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的作用也不很清楚;對各種細胞的名稱敍述不準的根本原因是不瞭解這些細胞的作用;對細胞免疫的作用對象和特點不清楚。

問題4:體液免疫涉及了哪些細胞?哪些物質?體液免疫有什麼作用?説説體液免疫的過程?體液免疫能消滅任何病原體嗎?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主要涉及的細胞)巨噬細胞、輔助性T細胞、B細胞、效應B細胞、記憶B細胞。

②(主要涉及的物質)MHC、抗體、白細胞介素-2。

③體液免疫能消滅病原體。

④巨噬細胞吞噬病原體→巨噬細胞與輔助性T細胞結合→白細胞介素-2作用於B細胞→B細胞分裂產生效應B細胞和記憶B細胞→抗體消滅病原體。

⑤(體液免疫)能消滅任何病原體。

……

可見,學生對體液免疫的基本過程有大致瞭解。但對B細胞獲得抗原信息的過程、致敏B淋巴細胞分裂分化的條件、效應B細胞的作用、抗體與抗原的特異性結合、巨噬細胞在體液免疫中的作用都不很清楚,對體液免疫的功能和特點不很清楚,不瞭解記憶細胞的作用。

問題5:特異性免疫的“特異”體現在哪些方面?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的聯繫是?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有什麼關係?

學生的代表性回答主要有:

①特異性免疫的“特異”體現在它們能消滅了特殊的病原體。

②特異性免疫能消滅抗原不能消滅的病原體。

③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一起消滅侵入人體的病原體。

④先細胞免疫,再體液免疫。

⑤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同時進行。

⑥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有巨噬細胞參與。

⑦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都有輔助性T細胞參與。

……

可見,學生對這些問題只有大致的模糊的瞭解,這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徵。從學生的回答看,他們不能説清楚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對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和特點不清。對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關係,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關係不能作出比較正確的説明,關鍵是對識別與清除的機制不理解,更談不上找出學習特異性免疫的線索。

問題6:你還希望老師能提供哪些學習幫助?

①幫我們找一些有關免疫的學習資料,看不太懂課本。

②重點講解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最好有動畫讓我們看看。

③知識很多很亂,教我們整理方法。

④怎麼記住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

⑤概念很多,幫我們整理一下,能否做個概念圖幫我們總結。

⑥很多細胞的名字和作用都記不住,有什麼方法。

……

可見,學生還是有興趣學習這節課的內容的。他們希望老師能提供一些學習資源,拓展課堂學習空間。多采用媒體等教學手段,讓他們能身臨其境地直觀地學習。希望老師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大的和小的學習線索,幫助他們形成知識結構。

四、確立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可對內容標準“概述人體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進行如圖1的分解。

根據以上分解,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表述如下:

1.通過比較,用專業術語概述特異性免疫對象,説出病原體與抗原的關係。

2.通過觀察細胞模型,用專業術語説出巨噬細胞、輔助性T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B細胞、效應細胞與記憶細胞的名稱與作用,並區別MHC、MHC分子、抗原-MHC複合體、受體、抗體、抗原等物質及它們的功能。

3.通過觀看動畫、模型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用比較規範的學科語言準確概述以巨噬細胞為核心的非特異性免疫過程,以T細胞為核心的細胞免疫過程,以B細胞為核心的體液免疫過程。

4.通過比較與討論,準確説明特異性免疫的特點和意義。

5.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建構特異性免疫的知識體系,認同特異性免疫知識體系的構建線索,體驗合作、分享、尊重、互惠的學習意義。

五、重點和難點分析

依據學情調查結果以及特異性免疫概念體系結構看,特異性免疫過程處於核心地位,也最為抽象難懂。以特異性免疫過程為基點,向下看,免疫物質和免疫細胞是學習理解特異性免疫過程的知識基礎;向上看,只有理解了特異性免疫過程,才能理解特異性免疫的特點和意義。鑑於以上分析,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各類免疫細胞識別的物質基礎、對象和特點。

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過程。

形成正確的免疫觀和穩態觀。

教學難點:

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過程。

特異性免疫知識體系的建構。

六、教法與學法

1.動機激發。學習心態的積極維持是保持學生課堂關注度的關鍵。本課時,將通過基於現實生活的問題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動畫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水平加工,激發內部動機,維持學習興趣。

2.情境教學。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領學生思考,促進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問題鏈幫助學生對知識結構化,形成符合學科邏輯的知識體系,促成學生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3.模型方法。模型有提供觀念和印象的作用。通過模型的抽象、概括、組合和再組合的功能,為學生深刻理解識別與清除的過程及特點提供支持,發展學科思維;並讓學生體會模型方法是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4.合作學習。本課時內容概念眾多、體系複雜、抽象難理解,藉助同學間的智慧,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合作學習任務的完成和合作學習的評價反饋三個方面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5.系統分析的方法。按照“識別—清除—穩態維持”的邏輯實施教學,實質是引領學生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開展學習。即先對特異性免疫進行解構,找出知識要素,然後再進行建構,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免疫觀和穩態觀。

6.板書結構化。通過板書結構化,使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課堂教學的設計程序、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板書中達到藝術性和科學性上的高度統一,以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並在教學中起導向和過渡的作用。

七、教學手段

1.媒體。媒體是本課時的主要教學手段。製作交互式動畫,呈現細胞模型和過程模型,促進學生的理解。用實物展示儀展示學生合作學習的成果,使之成為課堂生成的學習資源。這些能起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的作用。

2.板書。板書是本課時的重要教學手段。板書起到媒體展示、教師講解的總結、歸納、提煉的作用,對呈現並保持清晰的學習線索,促進知識體系的建構有重要意義。

3.學案。學案是本課時的輔助教學手段。主要是為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提供圖式信息和問題導引,是合作學習的主要支架,對激活課堂氛圍,提高學習積極性有重要意義。

生物教學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現象;

2、能力目標∶通過猜謎語、欣賞漫畫等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識圖能力;能舉例説出動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狀及相對性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生物界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的認識,培養辨證思維能力及尊重科學、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區別性狀和相對性狀;辨別並描述遺傳和變異現象。

2、難點: 理解遺傳和變異現象;解釋生物界中的生物學現象。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一般都有着比較濃厚的興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狀、相對性狀、生物的遺傳、變異等相關的生活經驗,能夠比較容易尋找和發現周圍存在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但是還沒有形成理論知識,不能對相關的現象作出正確的解釋。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一組圖片,師:同學們仔細觀察她們,你注意到:1、他們像嗎?2、他們哪些特徵相似?3、他們哪些特徵不相同?學生就會展開討論,順利進入主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要學習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二)組織學生開展幾個活動

活動1:連連看——學習生物的性狀

師:很多同學都去過動物園或者在書本或電視上看過很多的動物,這些動物你們都熟悉嗎?生回答。師:老師這裏出了幾道謎語現在請同學們幫我連連看:謎語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幹。 ——大象。是馬不拉車,叫馬也不錯, 滿身黑道道, 聽聲就奔跑。 ——斑馬。一種動物名叫鹿,鹿角不長脖子長。 ——長頸鹿。形狀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樹枝上,忙着摘果子。 ——松鼠。

教師提問:恭喜你們都猜對了,你們為什麼能猜出這些語句描述的是什麼動物呢?學生:根據他們的形態特徵。

師: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動物的重要特徵。像剛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長等都是生物體的形態特徵。同學們能説説其他生物的形態特徵嗎?生:樹葉是綠色的,柿子是橘紅色的,樹幹粗壯······還有説話的聲音。

師:那麼聲音、動作是形態特徵嗎?

生:不是。

師:這些是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特徵是生物的生理特性。比如人的色覺正常與否,血型、嗓音等都是生理特性。

師:給出性狀的概念,生物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在遺傳學上稱為性狀。

師:那麼什麼是相對性狀呢?請同學們看這幾幅圖片。思考圖片內容説明了什麼?

生觀察圖片討論發言。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知道了生物的同一性狀有不同的表現類型。所以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狀不同表現類型稱為相對性狀。通過例子強調同一生物,同一性狀。

活動2:個體間性狀的比較。

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辨別8種性狀。指導學生完成個體間性狀的比較。完成書本討論題。

師:通過剛才的檢查,最後沒有人站立,這説明什麼?根據這個活動結果推測世界上兩個人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小組討論,組內代表發表見解,普遍能夠歸納出在同學當中,同一種性狀表現的特徵當中,有的性狀表現相同,有的性狀表現不同。個體之間各種性狀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幾乎為0。)

: 活動3:照片連連看

師:大家在做性狀自我檢查中,發現自己有哪些性狀與爸爸媽媽的一樣?有哪些不同?

(請2~3個學生談談)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這3個同學都談到自己有很多地方跟父親或者跟母親是一樣的,也有不同的地方,那我們下面來做一個小遊戲:比眼力!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課前學生提供的一些家庭照片,讓大家來猜究竟是哪個同學的父親或母親。大家興致勃勃,大多數能很快猜出來,部分讓學生很猶豫,猜錯了。教師接着引導大家分析為什麼有的很容易猜對,有的猜錯了)

生:有的照片跟某某同學非常的相似,他們有很多性狀是一樣的,一看就能看出來是一家子。有的差異很大,所以猜不準。

師:這説明什麼呢?請大家閲讀100頁的第一段文字。並對重點字句圈點出來。

(學生快速閲讀,掌握遺傳和變異的概念 遺傳:性狀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現象。 變異:子女和父母之間以及子女個體之間的性狀存在差異的現象。)

師:(用多媒體展示遺傳和變異的概念)

:活動4:欣賞漫畫,並回答書本問題。

師:(多媒體展示法國著名漫畫家奧諾。杜米拉的漫畫《新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下面我們來欣賞19世紀的兩幅漫畫。(引導學生在小組間討論三個問題:1、漫畫中表達了什麼生物學現象? 2、《新鼻子》中的鈎鼻子和《舊磚上剝落的碎片》中的斷腿有什麼不同? 3、漫畫裏哪種現象是可能發生的/哪種不可能?為什麼)

學生討論,各小組代表陳述觀點,對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進一步加深理解。

師:這裏有些諺語大家來説説其中有哪些是遺傳現象,哪些是變異現象?

(生基本能説遺傳和變異現象)

師:這説明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裏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自然科學中,探究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就是遺傳學。我們看到這些特徵,你能辨別出哪些是相對性狀嗎?(教師打出一根據錄像內容編寫的練習題:山羊的白毛跟花狸鼠的黃毛;鴛鴦的游泳和鴛鴦的彩色羽毛;黑色小兔和灰色小兔。)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性狀和相對性狀,遺傳和變異的概念有多瞭解,你還能説出生物界中的那些遺傳和變異的現象?在遺傳學的領域中,大家想了解一些什麼問題呢?拿出我們的“問號記錄本”,把它寫下來,課餘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查找資料想辦法解答它,或者在後面的學習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作業:參考100頁“思考與練習”第三題的性狀調查表,可以自行設計,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家庭成員的性狀進行調查,建議大家用數據統計,或者圖示、表格等辦法給大家呈現你的調查結果。

(三)、課堂小結

1、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概念;

2、舉例生物的相對性狀;

五、佈置作業

六、教學反思

遺傳和變異的現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這一節的知識點相對比較簡單。如果照本宣科把幾個概念告訴學生,舉幾個例子,相信學生也能理解。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也許就會被扼殺了。對後面“性狀遺傳的物質基礎”、“性狀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等抽象內容的學習就會造

七、板書設計

第1節 遺傳和變異現象

一、性狀和相對性狀

1、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

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二、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1、遺傳現象∶性狀從親代傳給子代的現象。

2、變異現象∶親子之間性狀表現差異的現象。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二):高二生物光合作用教學設計 篇五

高一生物第2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塊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部分是個重點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一節提到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以後學到載體蛋白、酶等知識都與蛋白質緊密相關。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從分子水平理解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舉足輕重,同時也為學好必修2基因表達部分打基礎。蛋白質這一節內容分為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三部分。我們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這一節,其中第一課時完成氨基酸的結構及其種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教學,第二課時完成剩下內容的教學同時通過練習加強鞏固。本教學設計是針對第一課時來進行的。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個子目標來完成。

1、知識目標:(1)説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2、能力目標:(1)通過氨基酸結構通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2)通過探討氨基酸的縮合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氨基酸結構比拼活動,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以及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四、學情分析及教法設計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學生。他們學習化學才一年多的時間,有機化學的知識比較膚淺,沒有看過比較複雜的化學結構式、化學鍵,也沒有學過有機物反應的過程,因此對本節課重點內容難以把握,給課堂教學帶來比較大的障礙。本節內容如果按教材的編排,直接讓學生觀察氨基酸的結構,然後歸納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陌生的化學結構式讓學生很難領悟,更談不上

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學生)和客體(學習內容)發生交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要麼通過同化作用,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要麼通過順應作用,改組擴大原有的認知結構,把新知識包容進去。它並非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自主的、自動的建構過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甲烷、乙酸、氨氣等化合物,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基礎。因此,對本節教材的教學採用問題引探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並採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本課設計情景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化學知識,然後改組原有的知識結構,納入新知識,最後分析、總結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然後介紹氨基酸種類,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質食品的正確選擇上,聯繫到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組成,過渡到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學習。這裏並沒有按照教材通過看圖來引出氨基酸的縮合方式,而是通過上述來實現知識點的過渡。把這幅圖放在下一課時講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多樣性時才一起講解。

五、教學過程設計

基酸結構及結合方式

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

激發興趣積極思維

看圖激趣創設情景

變構感悟尋求思路

温故知新探究發現

靈活運用深入探究

變式演練激勵創新

整理知識構建網絡

自我小結融入體系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三):高一生物染色體變異教學設計 篇六

光合作用教學案例

克州(師範)三中於建銀

【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第1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色素的種類和功能、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提取、分離色素的實驗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個教材中都是處於重要地位。本章節內容按照課標安排應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和通過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來學習有關光合色素的知識,第二課時具體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本節教學設計是該節的第一課時內容。第一課時我準備讓學生以經典的光合作用研究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為線索,結合自己所動手完成的實驗,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瞭解科學家探究科學的艱辛歷程和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設計理念】

以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提高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最想突出的處理:1.還原科學研究的歷史面貌,突出生物學的“實驗學科”特點;2.以實驗探究貫穿整個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

生,關鍵對於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並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⑴。瞭解光合作用的結構和物質基礎;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反應方程式、概念、過程、意義;⑶。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和實質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並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②討論科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③明確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②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三、教學重點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②實驗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

四、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

蒐集相關圖片和素材;製作Flash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播放綠色植物碩果累累的圖片;人和其他動物吃的各種食物的照片。

結合國中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瞭解?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激情引趣,引起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重視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師在學生討論後歸納出: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着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氧氣。

(問:光合作用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

2、光合作用的發現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要每個同學對幾個著名實驗的實驗年代、科學家人名、國籍、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逐一整理。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體會講述如何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

為加深印象,教師通過Flash多媒體課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並歸納實驗結果。

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我們看到科學工作者對科學事業執着追求,嚴謹的科學態度,巧妙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學習,我們更需要學習科學家們科研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

設計意圖:感受科學發現過程,提高學生探索求實的科學素養。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實驗探究的原則和方法。

問:我們剛剛學習過了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1880年實驗證明光合作用場所是葉綠體。那麼同學們回憶第二章學習過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分析比較葉綠體中哪些結構與光合作用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請一學生上台對着細胞掛圖講述細胞中葉綠體的結構設計意圖:鞏固已學知識。

3、葉綠體中色素:教師展示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圖幫助同學回憶,用幾分鐘講述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原理、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4人一組完成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設計意圖:認識實驗探究過程都必須依據一定的科學道理。體驗合作學習過程。

學生實驗結束後,教師可給學生演示葉綠體的色素吸收光譜的現象。方法是:用紅、橙黃、綠、藍紫色的薄膜,分別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葉綠體的色素提取液的試管,分別放在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前、讓學生觀察這些光透過色素提取液的情況。可明顯地看到紅和藍紫色光透過的較少(暗),橙黃和綠色光透過的較多(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得出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曲線含義,總結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點。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一

生物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範圍;能舉例説出生物圈能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2.通過本節的教學,提高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3.通過小組討論和研究活動,繼續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通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建立起: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是本節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課前準備:

①教師:地球儀

②學生:收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出示地球儀,在無數顆星球中,地球作為一顆”藍色水球“懸掛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着無數的生命。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美麗的地球吧!

生:觀看發言

師: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討論回答)

師: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間是有一定的範圍的。現在,我們就給地球上生物能夠生存的這個範圍起個名字,你們認為應該起什麼名字好呢?引出課題——生物圈

二、師生互動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師引導閲讀課文,歸納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並且相互間發生着複雜的關係。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足球大小,那麼,生物圈就比一張紙還要薄呢!同學們,剛才你們都觀看了美麗的地球風景,你們認為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範圍

A、生對照提綱閲讀課文理解:

1、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

2、生物圈的厚度?

3、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

4、各圈層生活哪些生物?這三個圈層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5、水圈的哪個部分的生物較多?

6、生物圈中的巖石圈、大氣圈和水圈是截然分開的嗎?

7、人類的“立足點”。

B、全班分為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

C、分角色扮演

(三)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師:我們都知道,現在地球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人口過多給地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於是,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覺得這種方法可行嗎?引入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條件。觀察書中的六幅圖片並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生活需要什麼條件?

學生:(觀察書中12頁)向日葵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温度。

師:現在,請充分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隻小白兔,你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呢?

生:(分組扮演角色)

三、小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間發生着複雜的關係。我們人類也是生物圈的成員之一,但是人類掌握着高度的科學技術,人類的活動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人類憑藉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對各個圈層起到破壞作用。這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教學反思——巧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

生物教學中可多處運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如在《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節生物圈》教學中,可兩次應用角色扮演。一次是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生物的居住環境:水圈、大氣圈和巖石圈;再次是讓學生扮演兩種生物:不幸落在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在火星上的小白兔,以反證地球生物圈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從環境和生物兩方面進行前後呼應,緊扣主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運用角色扮演進行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

1、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

2、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他們喜歡模仿,願意表演,在集體中展露自己的才華。

3、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規律、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瞭解。

4、由於現代科學教育,越來越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為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5、教育作為實現人的社會化過程,學生對社會或自然事物的扮演過程,有利於對社會、自然的關心,在扮演的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的幫助。

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巧用這種教學方法,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高中生物教案 篇八

一、説教材

《伴性遺傳》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節。本節課講述伴性遺傳的現象和特點以及在實踐中的應用。本節以及本章的其他兩節《減數_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體上》都是在第一章認識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基礎上,沿着科學家探究基因在細胞中位置的腳步而設計的。本節又為《人類遺傳病》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説學情

在之前學生已經知道基因位於染色體上,這為他們理解本節課基因和性染色體行為一致打下了基礎。生活中學生知道遺傳病的概念但並不瞭解伴性遺傳病的特點,因此適合帶領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學習伴性遺傳。高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已經接近成熟,而且通過之前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科學分析思維,可以對伴性遺傳的例子紅綠色盲症遺傳進行探究。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資料,總結出伴性遺傳的規律;發展分析問題,揭示事物規律的能力。

(2)通過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學習,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症的過程,養成善於發現生活中小問題的習慣,形成探究生活中現象的意識。

(2)形成生物聯繫生活生產的觀念,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意識。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為:伴性遺傳的特點。本節課主要以紅綠色盲的分析為例學習伴性遺傳的特點,所以難點為:分析紅綠色盲遺傳。

五、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以紅綠色盲為例進行問題探究,因此我會準備足夠的資料,引導學生自主閲讀、小組討論,對問題進行自主的探究和討論,得出伴性遺傳的特點和應用。

六、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新課環節。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請同學們根據PPT上的紅綠色盲檢查圖,檢測自己的色覺。此時學生會積極的參與到檢測和討論中。之後教師引出:有一種色覺不正常的病症叫紅綠色盲症,它是一種伴性遺傳病,請大家説説什麼是伴性遺傳。在忙碌的高中學習生活中,教師採用這樣的導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伴性遺傳的學習。

2、新課展開

接下來就是我的新課展開環節,將分為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類紅綠色盲症,首先我會出示紅綠色盲症家系圖。提出問題串:①家系圖中患病者是什麼性別?説明色盲遺傳與什麼有關?②Ⅰ代中的1號是色盲患者,他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中的幾號?③Ⅰ代1號是否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2號,這説明紅綠色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還是Y染色體上?④為什麼Ⅱ代3號和5號有色盲基因,而沒有表現出色盲症?通過觀察思考學生能知道紅綠色盲症是伴X隱性遺傳病。此時我會展示人類男性和女性的染色體組型圖,請學生看圖思考為什麼色盲基因只存在於X染色體上?學生通過觀察會得出:因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形態差異,Y染色體上沒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個過程我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路,學生通過觀察圖得出結論,這樣可以發展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着請學生自己用表格總結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並且分析為什麼色盲男性患者多於女性?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能夠得出正確結論,此時我會請學生代表上講台展示他的結果,師生對他進行評價。用表格做總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養成對比總結的習慣。

接下來帶領學生分析正常女性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在學生學會如何分析遺傳圖解後,為了發展學生的分析能力。請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分析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師生共同總結出紅綠色盲的遺傳的特點是交叉遺傳、患者男性多於女性、一般為隔代遺傳。

第二步是探究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特點,由於已經帶領學生對人類紅綠色盲症做了分析,他們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識基礎,所以我會讓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這一部分的內容。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我會巡視指導,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經過討論,我會請一位學生化身小老師上台講這一部分的內容,之後我會注意總結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伴X顯性遺傳病,其遺傳特點是:女患者多於男患者、世代連續、男患者的母親和女兒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學習伴性遺傳的實踐應用,學習生物科學不是為了單純的學習知識,而是為了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用知識改變生活。所以生物學習要緊密的聯繫實踐。這一部分我會給學生多舉一些例子,如通過眼色區別子代果蠅的雌雄,通過蘆花羽毛區別雛雞的雌雄,通過分析家系圖決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實的例子更能直觀的體現出這一部分學習的價值。

這一部分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會讓學生做教材上的基礎題,並請有興趣的同學把拓展題也做了。通過分層次習題的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也可以讓我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針對性輔導。

3、小結作業

在課程結尾我會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內容,總結伴X顯性遺傳病和伴X隱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並請同學們課後收集一個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圖,嘗試分析血友病是什麼遺傳病。下一節課的時候進行分享。這樣的作業既能應用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同時也鍛鍊學生蒐集、分析資料的能力。

七、説板書設計

下面説一説我的板書設計,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節課的重點呈現在黑板上,做到整潔清晰、大方明瞭。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標

1.能用圖表記錄由於晝夜交替的影響,動、植物和人的變化情況;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為或特徵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為、植物開花情況的變化;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觀察動植物和人的晝夜行為變化,知道晝夜變化對動植物的行為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具準備:

課件、動植物錄像、圖片資料、記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結合同學們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見的現象引入)同學們,到了晚上你為什麼會睡覺?早上即使沒有人叫你,你也會按時醒來?出示投影:“夜來香傍晚時花朵都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呢?到底是什麼影響着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學生自由猜想、交流、彙報)

由此引入新課:《晝夜與生物》

2.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同學們,人生命的四大特徵包括脈搏、呼吸、體温、血壓。在一天中,你的這四個特徵會有變化嗎?如果有,在各個階段是如何變化的?

讓同學們可以憑着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脈搏、呼吸、體温、血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學生簡單彙報)

看來,同學們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師給你們提供一張表,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我們來看看同學們的想法是什麼?

(教師為每個同學發一張記錄表,內容如下)

身體的活動情況

(收齊同學們的記錄表)現在,同學們的想法都在這裏了,你們預測的對不對呢?想不想知道?

同學們,課前我們已經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的各項數據等資料,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將你們收集的資料、數據進行交流仔細觀察,把其中的祕密給揭開,好二、小組合作探究一:認識一天中人的生活節律

1.同學們,下面分小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體情況的各項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學生將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情況的記錄進行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2.同學們,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大膽發言交流發現)

3.同學們:當早晨醒來時,人體會發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變化;傍晚時分,體温會比清晨時升高約1C,血壓也從早晨起牀時的一天最低點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點;夜裏,心跳頻率和體温開始下降。這是人類長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節律。

三、小組合作探究二:晝夜更替對植物的影響

1、(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牽牛花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圖中的牽牛花是什麼時間開放的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lkgee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