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彈力》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彈力》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彈力》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彈力》教學設計 篇一

【目的】

通過本課教學,在國中對彈力已有認識的基礎上,進—步深化對彈力的來由、性質、效果的認識,並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實驗——觀察——思考——歸納”科學方法。

【教學用具】

鋼鋸條、彈簧、泡沫塑料塊、銅皮、麪糰、白紙、墨水瓶(灌滿紅墨水)、通過橡皮塞插有細玻璃管的橢圓形玻璃瓶(見圖1)、激光光源、平面鏡及支架(兩套)、物理小車、橡皮筋、小螺旋槳、小球、掛圖1:顯示桌而微小形變裝置示意圖(見圖2)、掛圖2:比較重力與彈力(見表1)。

表1比較重力與彈力

【設計思想】

針對高一新生正處於從國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階段的特點,本節教材在文字敍述上非常簡潔並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為學生接受,加上學生們在國中對彈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與理論基礎,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會很空泛。教師覺得“沒戲可唱”,學生則有“炒冷飯”之感。其實,對於學生,高中物理不僅因在知識內容上加深、拓寬而造成台階,還因抽象思維、科學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學生倍感困難。所以幫助高一學生在初始階段跨好初、高中台階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會他們學習物理的方法。根據本節教材知識內容學生較為熟悉、易學易懂的特點,我們可將教學重心放在對物理學研究方法的傳授上,使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分析與歸納。基於此,本教案根據教材要求,設置了3個研究課題,每個課題以“提出問題——實驗與觀察——分析與歸納——總結與結論”為認知程序,引導學生既研究物理規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全課設計了12個演示實驗供學生觀察與研究;全課以“方法”為根莖,知識為枝葉,板書設計亦突出“方法”的脈絡,使原本平淡的課堂教學變得充實、飽滿、有聲有色。

【教學過程】

一、引入教師指出,彈力與重力一樣,是依性質而命名的一種力。告訴學生,本節課將圍繞彈力展開對3個方面問題的討論,以弄清彈力的來由、彈力所遵從的規律。

二、研究問題1:什麼是形變?

教師指出,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往往是從實驗入手,從觀察啟步。我們的研究也將這樣進行。關於什麼是形變,將演示一組實驗,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實驗中物體發生的變化和變化發生的原因。

演示實驗1:鋼鋸條在手的作用下彎曲。

演示實驗2:彈簧被拉長或壓短。

演示實驗3:泡沫塑料塊受力而被壓縮、彎曲與扭轉。

演示實驗4:銅片被彎成直角狀。

演示實驗5:麪糰在重力作用下下墜,形狀變化。

演示實驗6:紙張被手揉皺。

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實驗桌,桌面有形狀變化嗎?

請學生再觀察,觀察物體形狀的微小變化,並講解觀察的方法——把微小效應“放大”的實驗方法。

演示實驗7:玻璃瓶的微小形變效應。

演示實驗8:桌面的微小形變效應。

引導學生對眾多的實驗現象作出歸納——這麼多的實驗現象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當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會發生形狀的改變。

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在實驗中,物體發生的形狀改變有哪些形式。歸納出形變有拉伸、壓縮、彎曲、扭轉等不同形式,它們屬於兩類情況:一類是,受力發生形變,外力停止作用,物體可恢復原狀;一類是,受力發生形變後,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復到原狀。

至此,對什麼是形變的問題作一小結。

三、研究問題2:什麼是彈力?

這裏安排4個演示彈力作用效果的實驗,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注意彈力發生的條件。

演示實驗9:彎曲的鋸條將小球彈出。

演示實驗10:壓縮彈簧將與之相毗鄰的物理小車推出。

演示實驗11:伸長着的橡皮筋將與之相連的物理小車拉過來。

演示實驗12:扭轉着的橡筋條使與之相系的螺旋槳轉動。

根據實驗現象,由學生歸納出彈力發生的兩個條件:(1)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必須直接接觸;(2)施力物體必須發生了彈性形變。教師指出,這是直接判斷有無彈力存在的基本依據。

作出什麼是彈力的結論。

四、研究問題3:彈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實驗9~12中的彈力實驗為據,逐一分析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間的關係,由學生歸納出彈力方向總是指向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的規律。

教師與學生一起對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的方向作具體分析,使學生一方面弄清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作為彈力的一種效果而得名,同時,掌握判斷它們的方向所依從的規律。

對於彈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瞭解與施力物體形變程度有關,不作詳細研究,並在國中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直接給出胡克定律的數學表達式:f=kx。

五、總結全課

採取將彈力與上一節課學過的重力作比較的方式,既總結了本課知識,又複習了前課內容。

最後,要求學生們課後不僅要回憶本課學到了哪些知識內容,還應體會本課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板書設計】

主黑板:

第一版

問題1:什麼是形變?

觀察→思考→再觀察→

歸納:物體受到力的作用都會發生形狀改變。進一步思考→

歸納:

結論:見課本第14、15頁。

第二版

問題2:什麼是彈力?

觀察→

歸納: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直接接觸;施力物體發生了彈性形變。

結論:見課本第15頁。

問題3:彈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歸納:彈力的方向總是沿着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

第三版

具體分析(壓力、支持力)→

結論:見課本第16頁。

具體分析(繩的拉力)→

結論:見課本第17頁。

大小:

分析→

結論:胡克定律。

該定律適用於發生彈性形變的彈簧。

副黑板:

《彈力》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內容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物理教科書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物理(必修1)》(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第四章-相互作用,第2節-形變與彈力。

本節課圍繞彈力的三個要素開展,首先通過視頻和圖片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呼喚學生的前概念,然後通過體驗性實驗引出形變,特別是演示微小形變,使學生認識到任何物體受力的作用都要產生形變。通過演示實驗歸納彈力產生的條件以及方向。通過探究實驗總結出彈簧伸長量與彈力的關係,得出胡克定律,在應用與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常見的形變;

(2)通過實驗瞭解物體的彈性;

(3)知道胡克定律,能用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一些體驗性實驗瞭解常見的形變,以及探究彈力;

(2)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彈簧伸長量與彈力的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物體概念和規律過程中,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通過形象、生動的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1)演示微小形變;

(2)彈力產生的條件及方向的判斷。

教學難點

(1)各種效果的彈力方向的判斷;

(2)探究彈簧伸長量與彈力的關係。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學生作為新課改對象,學生思維比較活躍,課堂氣氛好。

2.學習情況分析:高一新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力的知識,但是由於學生前概念的錯誤影響,對形變和彈力會造成錯誤的理解。隨着探究實驗的不斷進行,充分暴露學生的問題,問題的暴露過程也就是問題的解決過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引入課題,設計情景,提出問題

播放一小段錄象或者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視頻1:蹦極

視頻2:射箭

視頻3:跳板跳水

視頻4:撐稈跳高

問: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視頻中橡皮繩,跳板,弓弦如何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呢?

學生討論後會給出是因為發生形變,有彈力作用。

設問:什麼是形變?什麼是彈力呢?它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引入主題,喚起原有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產生問題。老師不要忙着解釋,讓學生明白這就是今天學習內容。帶着這些問題和好奇的心理進入新課教學。]

二、新課教學

實驗探究,明確概念,得出規律

1、通過小實驗,探究形變概念

(1)體驗性實驗,讓學生體驗形變?

請7位同學演示一組實驗,其他同學們注意觀察實驗中物體變化。

體驗性實驗記錄(物體如何變化?)體驗性實驗1:鋼鋸條一端用手按住,在另一手的作用下彎曲體驗性實驗2:彈簧被拉長或縮短體驗性實驗3:橡皮筋拉長體驗性實驗4:鋼鋸條被體驗性實驗5:紙張用手揉皺體驗性實驗6:用手壓麪包體驗性實驗7:用手壓橡皮泥

引導學生觀察並設問:上述實驗中物體都什麼共同特點?即物體怎麼變?

預測學生可能回答:彎曲了;伸長了;縮短了;扭曲了,被壓扁了;體積變化了,形狀改變了等。

老師引導學生回答:物體的這些變化概括來説,共同特點不就是物體的形狀或者體積發生改變了嗎?

進一步問:如實驗1,劇條的什麼變化了,實驗6,麪包的什麼變化了?

學生回答:實驗1劇條的形狀變了,實驗6,形狀和體積都變化了。

[其他的實驗讓學生自己分析]

教師總結: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設問:那是不是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呢?

學生:不一定或者回答能。

[學生前概念問題暴露,產生問題衝突,進一步設疑問]

(2)、演示微小形變實驗,引出任何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發生形變。

演示實驗1:a、用手指壓實驗桌b、物體放在桌面上

問:上述兩個實驗中物體都發生形變了嗎?

學生:手指發生了,物體和桌面沒有。

演示實驗2(教材63頁):桌面的微小形變效應。利用器材:激光筆,平面鏡,鐵架台。用一激光器發出一束光經過面鏡子反射後射到天花板上形成了一個亮點,再用手指壓平面鏡一側的桌面,亮點在天花板上有明顯的移動。

演示實驗3(教材64頁):玻璃瓶的微小形變效應。利用器材:玻璃瓶,細管,紅墨水。

引導學生觀察,設問:要想觀察到物體形狀的微小變化應採用何種方法?

學生:把微小“放大”的實驗法。

引導學生對眾多的實驗現象作出歸納,這些實驗現象告訴我們一個事實:①任何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發生形變。②有的物體形變明顯,有些物體形變不明顯。

(3)、以實驗為據,得出形變的種類。

設問:按照物體發生的形變形式分有哪些形式。

學生歸納出在力的作用下發生的形變有拉伸、壓縮、彎曲、扭轉等不同形式

設問:是不是當力撤去以後所有物體的形變都能夠恢復?

學生回答:不是,體驗性實驗1、2、3、4能恢復,體驗性實驗5、6、7不能完全恢復。

師生共同歸納得出按照形變效果分有哪些種類:

①一類是,受力發生形變,當撤去外力後能夠恢復原來的形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形變後能夠恢復原來的形狀的物體稱為彈性體。

②一類是,受力發生形變後,撤去外力時候不能恢復到原狀,這種形變叫做範性形變

2、通過實驗,探究彈力。

(1)演示實驗,探究什麼是彈力?

回顧視頻1:蹦極;

演示實驗4:彎曲的鋸條一頭放上粉筆頭,放手粉筆頭彈起;

演示實驗5:壓縮彈簧一端放小球,放手小球彈起。

設問:鋸條和彈簧在力的作用下發生形變,放手後為什麼小球和粉筆頭會被彈起?

學生回答:放手後由於鋸條和彈簧要恢復形變,分別對小球和粉筆有彈力作用。

設問:實驗4中粉筆受到的彈力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分別是?

學生回答:粉筆是受到彈力,鋸條是施力物體。

設問:我們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麼鋸條有沒有受到粉筆對它的彈力呢?

學生回答:有。

設問:鋸條受到的彈力的施力物體是?

學生:粉筆

設問:那麼還沒有彈出去時,粉筆有沒有發生形變呢?

學生回答:有,因為任何物體受到力的作用都要發生形變,只是微小形變。

學生恍然大悟:研究某物體受到的彈力,必須是施力物體發生形變作用。

引導學生總結:什麼是彈力?

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2)設置問題,層層深入,引出彈力的產生條件。

設問:粉筆被彈出去以後,即不接觸的物體間是否有彈力?

學生:否。

設問:接觸的物體間就一定有彈力嗎?

學生:有或不一定。

師:那麼到底有沒有呢?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探究。

演示實驗6:在桌面上掛一鈎碼,彈簧秤的掛鈎輕輕的鈎住鈎碼,而不產生示數,

設問:雖然彈簧秤有跟鈎碼接觸,但是沒有示數即就沒有發生形變,這説明了什麼?

學生:沒有彈力的作用。

教師分析歸納眾多實驗得到,彈力產生的條件是:a、直接接觸;b、產生彈性形變,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3)、分析總結,得出彈力的方向。

以前面的實驗為分析材料,師生一同分析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間的關係。

由學生歸納出:彈力方向總是與施力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或者説與施力物體恢復形變的方向的相同。

分析常見物體的彈力方向:

實例1壓縮的彈簧把小球彈起,分析小球受到的彈力方向;

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實例2.分析放在桌面的書受到的彈力方向;

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實例3.分析圖中球受到的彈力方向;

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實例4.分析電線上掛的燈受到的彈力方向;

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實例5,分析圖中杆受到的彈力方向。

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師生共同分析總結:

彈簧彈力方向為恢復原長的方向。以前國中階段學習的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是按照彈力效果命名的力。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體。繩子拉力方向是指向繩子的收縮方向。

(4)、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彈簧彈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設問:請同學們猜想彈簧彈力的大小到底與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回答可能會出現:彈力大小跟長度,形變程度有關。

師:那麼到底跟什麼有關呢?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探究。

高中階段我們較常見的是彈簧的形變,那麼我們用探究實驗來探究彈簧形變(伸長量)或者長度與彈力之間的關係(教材66)。

實驗步驟:

1,記下彈簧未掛鈎碼時的原來長度;

2,掛上100g的鈎碼記下總長,和伸長量;

3,逐個增加鈎碼記下相應的總長和伸長量,填入表格;

4,以F為縱座標,伸長量(或者伸長後的總長度)為橫座標。用圖線各分析他們的關係。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

由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得出自己的結論:彈簧的彈力等於鈎碼所受的重力,隨着伸長量的增加,彈簧彈力的大小也增大。圖像表明成正比。而長度與彈力的大小不成關係,説明與長度無關,與形變量有關。

教師小結得出規律;胡克定律:F=kx;該定律適用於彈性限度內,發生彈性形變的彈簧。[知識連接:介紹胡克的生平事蹟,以及對物理所做的貢獻]

x: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

k:彈簧的勁度係數(即圖中的斜率)勁度係數由材料,形狀,長度來決定;

F:彈簧的彈力;

結果外推:彈力大小跟形變量有關,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消失。

三,課堂練習,鞏固提高總結規律,簡單應用,鞏固提高

(1)例題(教材67)

(2)小結四,課後作業與研究性學習

課後探究,自主學習,敢於創新

(1)課後作業:完成教材70頁第題

(2)研究性學習

①通過調查研究,探究材料的勁度係數與什麼因素有關,以及混凝土中鋼筋的作用,不同位置的鋼筋應該如何放置?為什麼?

②彈力在生活中很常見!探究彈力在生活有何應用?

分組各寫兩篇小論文,一、二組寫第一題,三、四組寫第二題,另安排時間一起交流。

設計思路與教學反思

本部分內容設計力求貼近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過程也儘可能多的安排了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實驗,讓學生有切身的經歷和體會做實驗過程中成功的喜悦感,同時課堂氣氛活躍而有章法,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受到薰陶,學生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本教學為了符合學生思維的發展而對課程資源進行有選擇性設計和編排。設計的小實驗同時也伴隨問題產生,物理情景由定性分析到探究彈簧伸長量與彈力的定量分析,引發學生的討論與交流,不斷糾正學生問題,使真正使學生明白了彈力這個物理概念。

胡克簡介

形變與彈力教學設計胡克,英國實驗物理學家,儀器發明家。1635年出生於英格蘭懷特島清水村。從小體弱多病但卻心靈手巧,酷愛擺弄機械,自制過木鐘、可以開炮的小戰艦等。1653年到牛津大學做工讀生,1663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655年成為玻意耳的助手,由於他的實驗才能,1662年被任命為皇家學會的實驗主持人,為每次聚會安排三、四個實驗,1663年獲碩士學位,同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正式會員,又兼任了學會陳列室管理員和圖書管理員。1665年任格雷姆學院幾何學教授,1667~1683年任學會祕書並負責出版會刊。學會的工作條件使他在當時自然科學的前沿(如機械儀器改制、彈性、重力、光學,乃至生物、建築、化學、地質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703年在倫敦逝世。

《彈力》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彈力選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了一些力學的知識,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種力的學習為過渡到本節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在本章內容中本節內容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整個章節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學好本節內容,可以為整個高中物理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體系,並且本節內容的一些彈力知識,也是大學聯考必考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學知識,同時在生活中也瞭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們欠缺的是將我們實際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實驗知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形變的概念,彈性形變和非彈性形變的概念。

2、知道彈力的概念,產生的條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彈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變的,讓學生掌握彈力產生的原因。

2、讓學生通過實驗知道實驗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日常生活關注及探索。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物理用物理,將我們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時培養他們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思維能力,邏輯判斷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形變、彈力的概念,彈力產生的條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學難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導出。

五、教學方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和結合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取瞭如下的講學方法:

1、直觀投影法:通過ppt圖片等投影的方式進行直觀教學,充分調動起課堂氣氛和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知識結構形成的過程。

2、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導出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和內容,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學的知識和重點,充分顯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我進行分組分類進行討論,學生為主導,總結結論,初步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六、教學學具:

橡皮泥、海綿、彈簧、木板、鐵架台

七、教學流程:

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請同學們回憶這樣兩個問題:

1、什麼是力?

學生: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學生:。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使物體發生形變

關於第一個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我們將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個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物體形變時會產生什麼奇妙的事情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3-2彈力

學生活動一

給你桌面上的彈簧、海綿、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什麼叫形變?

問題2:撤去力後,觀察有什麼不同?

問題3: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

問題4:用手擠壓桌面,它發生形變了嗎?

老師:什麼叫形變?

學生:物體形狀發生了改變

學生:物體體積發生了改變

通過學生回答,和學生一起總結得到形變的概念

一、形變

1、概念: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老師:撤去力後,物體的變化有什麼不同

學生:彈簧和海綿撤去力後可以恢復原狀,橡皮泥撤去力後不能恢復原狀。

老師:我們把向彈簧、海綿這樣撤去力後可以恢復原長所發生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把橡皮泥這樣撤去力後不能恢復原長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在形變後撤去作用力時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在形變後撤去作用力時不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非彈性形變。

老師: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為什麼?

引導學生説出如果用力過猛,彈簧形變量過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復原形。引出彈性限度。形變小時,能恢復原狀。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後物體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演示實驗一

學生活動二

全體起立,用你的手去擰你同桌的胳膊。同桌兩人互相感受。學生和我做一次實驗。

我受壓迫——我要反抗——我對壓迫者生產力——這個力就是彈力。

我受壓迫被形變——我反抗(要恢復原狀)——我對壓迫者產生彈力。(與我接觸的物體)

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彈力的概念。

二、彈力:

1、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發生彈性形變。接觸

演示實驗二

找一個學生上講台,讓學生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讓全班學生觀察木板的形變方向,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的學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並説出來,全班學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學生一起總結彈力的方向。

3、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與施力物體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老師: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變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為施力物體,木板給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變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為施力物體,手指給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學生活動三:

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從我們的經驗來看,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隨着消失。

一般來講彈力與形變的定量關係,比較複雜。而彈簧的彈力與彈簧形變量的關係則比較簡單那有什麼關係呢?

探究彈簧彈力與伸長量的關係?

器材:

鐵架台、彈簧、刻度尺、

鈎碼(每個50克)

問題5:採用什麼方法給彈簧施力?

問題6:彈力的大小如何確定?

問題7:什麼是彈簧的伸長量?怎麼測量?

問題8:表格記錄數據,數據怎麼處理?

今天我們學習了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大小。後面的摩擦力,電場力等力的學習都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發現,彈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要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現象,用理想的思維總結規律。

《彈力》教學設計 篇四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知道什麼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3、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使用彈簧測力計測力,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學習重難點: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既是此節的重點,又是此節的難點。

教具準備:

彈簧測力計氣球橡皮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1、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符號為。

2、物體受力會發生_______,不受力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________,變形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_________。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的__________________,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3、物體發形變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_________,它是物體由於_______________而產生的。

4、彈簧測力計製造原理:

5、彈簧測力計的構造:

6、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1)瞭解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時不能超過它的。

(2)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瞭解刻度值的大小。

(3)測量時,要使彈簧測力計內彈簧的軸線與所測力的方向___,觀察時,視線必須與刻度盤。

二、合作探究

(一)實驗1:壓氣球或拉橡皮

請大家同學們壓氣球或拉橡皮,仔細觀察它們的變化,體會你的感受,然後談談你的發現。

1、手壓氣球,氣球會;手拉橡皮筋,橡皮筋會;物體的形狀或者體積改變,叫__________。

2、堅硬的物體是否也會發生形變呢?_______________

3、我們把如果物體形變後,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種形變叫_______形變。

當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能產生力,這個力叫做________。

(二)實驗2:手壓橡皮泥

這樣的形變和彈性形變不一樣,我們把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_________。

(三)實驗3:探究形變大小與外力的大小的關係

提出問題:形變大小與外力的大小有沒有什麼關係?

猜想:形變大小與外力的大小有關係。

進行實驗: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橡皮筋,用的力越大,橡皮筋伸長就。

2、用大小不同的力壓氣球,用的力越大,氣球形變大小。

結論:通過以上兩個實驗説明。

(四)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和使用

1、彈簧測力計的構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彈簧測力計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1)觀察你們的彈簧測力計,説説量程和分度值分別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

(2)怎樣校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測量時,要使彈簧測力計受力方向沿彈簧的________方向;觀察時,視線必須與刻度盤__________。

4、我們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一下桌子上鈎碼的重量,説説2個鈎碼的重是多少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鞏固提升

1、使用彈簧測力計時,下面幾種説法中錯誤的是()

A.彈簧測力計必須豎直放置,不得傾斜

B.使用前必須檢查指旬是否指在零點上C.使用中彈簧、指針、掛鈎不能與外殼摩擦

D.使用時,必須注意所測的力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測量範圍

2.關於彈力,下面説法正確的是()

A.兩個彈性物體只要有接觸就一定會產生彈力B.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則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就是物體的重力C.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一定產生彈力D.彈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形變程度有關,形變程度越大,彈力越大

3.在使用彈簧測力計測力時,發現指針在零刻度線以上,用這個測力計測出一個力是4N,則該力的大小實際是()A、大於4NB、等於4NC、小於4ND、無法確定

資源庫4.彈簧測力計是一種常用的測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據彈簧在一定的彈性範圍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製成的。

四、拓展延伸

觀察圖5-6所示的彈簧測力計,請你回答:

(1)彈簧測力計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組成的。

(2)圖中的字母“N”表示_____________。

(3)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時,是否需要校零?___________

(4)如果用這個彈簧測力計去測量10N的力,可能會造成的後果是________。

(5)如果用4.4N的力拉彈簧測力計的掛鈎,在圖中畫出指針的位置。

五、教後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vy54r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