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望月的教學評課稿(精選5篇)

望月的教學評課稿(精選5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篇《望月的教學評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望月的教學評課稿》相關的範文。

望月的教學評課稿(精選5篇)

篇1:望月評課稿

望月評課稿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這篇課文寫的是什麼?(板書:“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獨自一個在江輪甲板上賞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樣的呢?(板書:賞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圖”。學生看圖後,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講讀課文第二段。

過渡:正當“我”盡情地欣賞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時候,小外甥也來賞月了。仔細閲讀課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與小外甥在賞月的過程中交談了什麼呢?(板書:交談)

1、默讀,思考。

2、檢查、交流,小結,板書:頌月、論月。

3、講讀5—12自然段。

過渡:“我”和小外甥是怎麼“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誦頌月古詩的?

(1)同桌分角色朗讀。並想一想,他們對背了幾次,每一次對背的詩句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聯繫呢?

(2)分角色對背古詩。討論交流上述問題。(三次,每一組詩的作者教師都是明知故問,第二組都是表達思鄉之情的,第三組都是寫在江上看月亮。)

(3)小結。

(4)多媒體出示情景,學生背誦。

(5)想一想,讀了“我”和小外甥對背古詩的情景,你們體會到了什麼?(對背詩不是隨隨便便的,你背的詩還得跟我背的詩有一定的聯繫呢!小外甥自信、聰明、機靈,“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6)指名錶演背誦。

6、講讀14—20自然段。

過渡:小外甥不僅向“我”挑戰,對背誦月的古詩,而且問“我”“月亮像什麼?”

(1)指名朗讀。思考:“我”有沒有直接回答小外甥的問題?為什麼?

(2)檢查交流。

(3)自讀,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麼?劃出有關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讀,要求“繪聲繪色”地敍述。

(5)小結。

三、講讀第三段。

過渡:“我”和小外甥在月光下進行交談,交談了多長的時間,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結束的?

1、範讀。

2、交流。

3、指名朗讀。

四、總結深究課文。

1、作者寫小外甥主動向“我”挑戰,對背頌月古詩,問“我”“月亮像什麼”。想向我們説明什麼呢?

2、質疑賞析。你讀了這篇課文後,認為還有什麼問題值得研究的?

3、提示總結。

古詩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多讀、多背、多想,不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啟迪人的智慧,開發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創新思維能力一種。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期盼更多富有創新力的人才呀!

“我”獨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開了幻想的翅膀。“我”會幻想些什麼?(從小外甥的身上,他看到了祖國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

這篇課文寫的景很美,寫的小外甥很可愛,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深遠的。整篇課文的語言是那麼優美的。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蒐集並背誦寫有關山(或水)的古詩,看誰背得多。

附板書:

“我” 小外甥

賞月

望月 頌月 聰明好學

交談

論月 愛幻想

簡評:

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讀高級文藝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學生。他説,高級文藝作品宛如“貞嫻的淑女”,低級文藝作品就像“媚惑的娼婦”。高級的文藝作品,給讀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會“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寫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麗的,介紹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愛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是深遠的,語言是雋永的'。應該説,這篇文章是一篇高級的文藝作品,在蘇教版國小語文課本中是一篇比較好的課文。我反對把“短、淺、白”的文章,作為課文。

散文、小説等文學作品,在國小語文課本中,都當作記敍文來教。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在弄清楚記敍文的“六要素”,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慾望。這是國小語文教學中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每個語文老師都要有戰略的眼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蔡小玉老師選擇《望月》,上了一堂研究課。她是有膽量的,上課也是成功的。我揣摩她教學的指導思想,概括為六個字:低起點,巧引導。也就是放低教學的要求,採取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能引則引,逐步提高學習的要求。我認為,她確定的指導思想是正確的。在具體的教學中,她採取了三條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學成功的關鍵。她安排教學過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情節——“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交談(對背頌月古詩、討論月亮像什麼)、“我”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學生閲讀的規律。引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與小外甥“交談”什麼,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三是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易到難,先理解一般內容,再提出更較高的學習要求。

2、努力地創設課文情境。什麼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寫的人、景、物和當時當場的氣氛。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入境始覺親”。只有親臨其“境”,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我”在甲板上賞月時的情境,是恬靜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與“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頌月古詩的情境,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敍述“月亮像什麼”時的情境,是生動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變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遠的。她正確地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朗讀、想象和語言描繪等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這幾個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導品讀體會。文學作品的內含是很豐富的,是通過描寫境界、塑造形象來陶冶、感染讀者的。閲讀文學作品,一定要細細品讀語言,領悟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同時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讀者對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價值就越大。因此,她在教學中耐心地引導學生品讀小外甥與“我”對的詩句時,辨析每次對背詩句的“同”、“異”,理解小外甥出“對”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機靈”。在誦讀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時,感悟他的膽識——把天空當作人,把月亮當作他的眼睛。在品讀我“展開幻想的翅膀……”時,啟發學生想象、討論。這裏的引導還不到位,如學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國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樣:聰明好學、愛幻想。那麼,“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義也就更大了。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堂課中,也有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但瑕不掩瑜。這是我聽到的最滿意的一堂課。就教學而言,我希望大家多上課,多思考。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學機智,生成新的教學目標,減少失誤。

篇2:《望月》評課稿

《望月》這篇課文清新俊逸,思想深邃,是一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的美文。課文寫了作者在甲板上欣賞月亮,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以及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趙老師緊緊扣住文眼“望月”,以月為主線,引領學生欣賞江上之月,品讀詩中之月,感悟心中之月,沉靜在這安詳幽美的夜,享受望月的樂趣。這篇課文景美,境美,情美,處處滲透了美。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們也受到了美的薰陶,具體表現在:

一,讀悟結合感受月色美

這篇課文既有豐富鮮活的語言表達,又有優美如畫的意境呈現,但美的文字,美的意境惟有靠學生自己去感悟才能領略,才能發揮它的文學功能和育人功能。教學中,老師讓學生沉浸在情境中,細細地讀文字,邊讀邊想象文字所描繪的畫面,並進行交流,學生都從課文中讀出了生動優美的圖畫,領略了文字背後那美的意境。而輕柔的音樂聲更是以有聲襯無聲,學生在閲讀感悟文字之美時,增加音韻之美,把文字之美與音韻之美和諧地交融在一起,從而更好的營造了月夜安詳靜謐的意境,更好的感受到了月色的美。

二,品味詩意飽蘸詩文美

月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最愛,他們潑墨揮毫,抒發情懷,可以説漢民族文化有月亮情結。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情動於衷,而言於外”。教學時關鍵是要觸動學生的情感區域,學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自然傾瀉。在教學中,教師並沒有淺嘗輒止,僅僅停留在讓學生自由選讀關於月亮的詩句。而是更深入地引導學生去品味詩句所表達的情思,學生自然進入了美妙的詩情畫意之中,學生的情感在心靈與詩句的對話中滋生。作者的情感,教師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通過文本而產生共振共鳴。這時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同一個月亮,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表達,從而將整個身心融入到課文意境之中。

三,放飛心靈創造想象美

兒童是想象的天才,如果我們能給學生插上一對想象的翅膀,讓每顆渴望飛翔的心靈都飛起來,那我們的課堂肯定充滿了生機,活力。在這個片段中,教師就給了學生一對“翅膀”,教師讓學生優美的音樂中展開豐富的想象,讓他們在創新的天空自由翱翔。孩子們用童眼看月亮,一個個精彩的回答使教學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教學建議:

望月這篇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述了月下江景的安詳與靜謐,課堂教學中,雖然也製作了PPT,選配了音樂,但在環境氛圍的營造上還欠缺了些,學生未能入情入境地去感悟,去朗讀。品讀古詩句的含義後,更可以讓學生通過吟誦傳達詩人的情懷,表達月色的美,從而更好地讀出詩韻,做到情與境的水乳交融。

美文需要美上,在預設時,教師應該精心設計與文本相匹配的教學語言;在實踐時,可以通過自己聲情並茂的講述,適當的肢體語言來營造安靜柔美的教學氛圍。

篇3:《望月》評課稿

《望月》評課稿

文章以“望月”為聚焦點,作者用生動活潑的文筆記敍了“我”在甲板上賞月,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以及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我把這幾個環節概括為“江上之月、詩人之月、想象之月”進行的教學設計,最終引導學生體會“以心觀物,萬物皆有情”。

一、教學環節設計較為清晰。分別以“江上之月、詩人之月、想象之月”三部分展開教學,由 “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背頌月古詩、小外甥對月亮獨特的想象即月亮像什麼。同時遵循學生閲讀的規律。引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部分“詩人之月”,先找出文中“我”與小外甥背誦的古詩,然後去反覆誦讀,思考詩句的內在含義,並結合整首詩讓學生整體感悟,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人眼中的月亮也是不同的。

二、努力引導反覆朗讀。第二自然段描寫了作者眼中的江上月色,月光安詳、靜謐,又是跳躍的,還是隱隱約約的`,彷彿一首優雅的月光曲。通過學生的反覆朗讀,努力讓學生融入這迷人的月光。

三、通過寫月亮像什麼的小練筆,激起學生創新的火花。有的寫道:天上的月亮是那麼皎潔,那麼温柔,真好像美麗大方的仙女。她笑得那麼美,那麼甜,竟笑彎了腰。還有融融的月光,像奶水一樣,透過傘狀的洋槐樹枝椏,灑在山村泥牆的小院裏……還有的學生寫出了一首首短小的小詩句。學生的發言越來越精彩,語言個性化色彩濃,富有詩意和靈性,學生創新的泉水汩汩流淌。

篇4:五年級語文下冊望月評課稿

五年級語文下冊望月評課稿

聽了楊莉老師上的這堂課,給了我一些觸動:

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讀高級文藝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學生。他説,高級文藝作品宛如“貞嫻的淑女”,低級文藝作品就像“媚惑的娼婦”。高級的文藝作品,給讀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會“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寫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麗的,介紹他的小外甥也是十分可愛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是深遠的,語言是雋永的。應該説,這篇文章是一篇高級的文藝作品,在蘇教版國小語文課本中是一篇比較好的課文。我反對把“短、淺、白”的文章,作為課文。

散文、小説等文學作品,在國小語文課本中,都當作記敍文來教。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弄清楚記敍文的“六要素”,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慾望。這是國小語文教學中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每個語文老師都要有戰略的眼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楊莉老師選擇《望月》這一課,是有膽量的,上課也是成功的。我揣摩她教學的指導思想,概括為六個字:低起點,巧引導。也就是放低教學的要求,採取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能引則引,逐步提高學習的要求。我認為,她確定的指導思想是正確的。在具體的教學中,她採取了以下幾條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學成功的.關鍵。她安排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情節――“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交談(對背頌月古詩、討論月亮像什麼)、“我”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學生閲讀的規律。引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與小外甥“交談”什麼,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三是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易到難,先理解一般內容,再提出更較高的學習要求。

2、努力地創設課文情境。

什麼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寫的人、景、物和當時當場的氣氛。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入境始覺親”。只有親臨其“境”,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我”在甲板上賞月時的情境,是恬靜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與“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頌月古詩的情境,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敍述“月亮像什麼”時的情境,是生動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變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遠的。她正確地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朗讀、想象和語言描繪等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這幾個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導品讀體會。

文學作品的內含是很豐富的,是通過描寫境界、塑造形象來陶冶、感染讀者的。閲讀文學作品,一定要細細品讀語言,領悟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同時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讀者對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價值就越大。因此,她在教學中耐心地引導學生品讀小外甥與“我”對的詩句時,辨析每次對背詩句的“同”、“異”,理解小外甥出“對”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機靈”。在誦讀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時,感悟他的膽識――把天空當作人,把月亮當作他的眼睛。在品讀我“展開幻想的翅膀……”時,啟發學生想象、討論。這裏的引導還不到位,如學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國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樣:聰明好學、愛幻想。那麼,“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義也就更大了。

4、重感悟、抓實效

《語文課程標準》中很強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要重感悟。這就造成一種不良的傾向:學生只是匆匆讀過一遍課文,句子還未讀通,教師就花很多時間讓學生説感悟,往往造成課堂上的“死氣沉沉”。但楊老師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並未一下子就讓學生談體會,而是進行了層次分明的朗讀、感悟。如首先讓學生聽老師範讀,並説説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這是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最初瞭解,只要學生認真聽,都能回答這樣的問題。然後又讓學生邊讀邊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説説原因。這時候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上就又更進了一步,他們此時考慮的並非完全是課文中的原話了,而是把自己以往的學習經驗都挖掘出來了。如有同學説“安詳”平時都是用來描寫人物的……最後楊老師又設計了讓學生賽讀這一環節,使學生在對課文達到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盡情地把自己的想法釋放出來。這就真正做到了重感悟、抓實效。

5、真放手,達自主

《語文課程標準》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許多老師往往怕學生學得不夠到位,因此在上課時,總會或多或少的加以提示、引導,以此來讓學生學得更紮實,更充分些。殊不知教師這樣的行為,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造成學生思維的凝固。從上面的案例來看,楊老師大膽地放開手了,從頭到尾都把學習課文的時間留給了學生。整堂課至始至終都是學生在學習、在思考、在探索。楊老師只是他們彙報學習情況的組織者、牽引者。這就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閲讀能力也真正得到了提高。

另外,教師只有讓學生有充分地和文本接觸,學生才能走近文本,沉入文本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是教師強加的,而是在朗讀、評價、理解中逐步深入的,教師通過自己角色的扮演,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讀、議、品的過程中學生才會逐步走向深入。不同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是不相同的,倡導個性化的理解,首先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只要學生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學生就有了收穫,就有了發展……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堂課中,也有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但瑕不掩瑜。就教學而言,我希望大家多上課,多思考。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學機智,生成新的教學目標,減少失誤。

篇5:五年級語文下冊《望月》評課稿

五年級語文下冊《望月》評課稿

《望月》是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十冊中的一篇課文,語言雋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的散文詩,文章主要寫“我”在甲板上欣賞月亮時,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以及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

我聽了曾寶花老師的這節《望月》,首先感受到老師想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意境中。因此,老師在課堂上不斷用語言激發學生閲讀興趣,不斷地開發學生潛能,注重讓學生大膽質疑。例如:一開課,老師就讓學生讀課題,質疑。“看見題目,你想到了什麼?”“月亮是什麼樣子?”“月光下的景色是什麼樣子的?”這樣,學生馬上就有了進入文本的意識,還為後面理解課文做好鋪墊。接着,大力實施個性化識字教學,鼓勵自主學習。例如:老師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教學環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學生在閲讀課文後,能馬上就讀準字音,並區分形近字。

新課程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是“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需要教師創設一個師生、生生與文本相互對話的交互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心裏,閉眼想象情景或畫面,徜徉在文字給他帶來的意境和畫面,與文本的作者一起去翱翔、去暢想,從而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雖然曾老師精心製作了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文本的意境。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曾老師還是逐句講解,逐句朗讀,最後總結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並沒有讓學生對文字有所理解、產生豐富性的想象,也沒有讓學生看到“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月光灑滿大地”、看見“江兩岸的蘆蕩、樹林和山峯被月光鑲上了銀邊。”,感覺到“江風徐徐吹來”。所以學生在朗讀上,始終停留在初讀課文的水平上。

《望月》存在着很大的張力空間,存在着很多意義的拓展點,發現這些拓展點的空間,不僅可以喚起藴藏在學生心中的豐富情感,更能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思維。在教學中,曾老師沒有挖掘教材的拓展點“清輝”、“寧靜”……失去了最佳時機,讓學生無法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自己的創造想象的潛能。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僅僅是從電腦課件上去感受,無法通過文字展開豐富地想象,這樣,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失去了課堂的生命活力。學生們的想象、思維、表達等能力得不到培養。

綜合上述,我認為這節課中,曾老師若能在閲讀教學中,找準合適的拓展點啟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拓展,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再造想象,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維,那麼學生在這節課中得到的收穫會更多,能力鍛鍊會更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1v17p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