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如何在實踐中提升殘障學生的數學素養

如何在實踐中提升殘障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何為數學素養?

如何在實踐中提升殘障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於數學素養,有很多種解釋,但其意義大體相同。八十年代的數學教學大綱中,首次出現了“數學素養”一詞,對數學教育目標做出了明確的界定。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數學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雙基”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基本數學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教學,也就是説,數學的學習,要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抽象、概括、把握數學的精髓,形成更高層次的知識的有效遷移;在學生的觀察、交流、猜測、驗證的過程中形成數學知識的再創造。張奠宙説,數學的核心素養有“真、善、美”三個維度:理解理性數學文明的文化價值,體會數學真理的嚴謹性、精確性;具備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能夠欣賞數學智慧之美,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數學學科屬於工具學科,“是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工具”,隨着現代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它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可以説是數學無處不在。殘障學生要生存,要發展,要在社會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掌握一技之長,所以學習數學學好數學,和殘障學生的生活質量的高低密不可分。

二、為何要提高殘障學生的數學素養?

1、殘障學生生活學習的需要。

對於殘障學生而言,由於智力、聽力障礙導致接受知識能力受到限制,往往在數學的學習中遇到很多困難,這幾乎成了所有數學教師頭疼的事。數學教學與普通學校數學教學一樣,普遍存在着兩個極端,要麼就是老師灌輸得過多,練習得少,要麼就是題海式的練習過多,而老師帶有一定目的,一定針對性的講解太少。這兩種教學方法都不利於甚至會阻礙殘障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些殘障學生甚至會由此而產生疲學、厭學的心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種有利的元素,充分調動殘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使殘障學生更快更好地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

2、殘障學生成長的需要。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要在社會上立足,數學的學習對學生的成長十分重要,數學不僅是人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工具,是發展思維的重要工具,更是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殘障學生的終生髮展比不可少的一門學科。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作為“有價值”的數學是學生個體發展所必須的內容,也是學生由一個個不成熟的、正在成長的人成為一個個成熟的人必要的養分。

3、社會進步的需要。

數學作為一種技術工具,在各行各業都有廣泛的應用,並逐漸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方式。殘障學生要在社會上立足,數學知識必不可少,數學教育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特殊學校數學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學生遷移能力弱、理解能力低。

殘障學生普遍存在遷移能力弱、理解能力低下等特點,對抽象知識的掌握有一定難度,實際應用也困難,要把學習內容融於遊戲,故事,音樂唱遊中。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採用各種方法吸引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知識,完成教學任務。

利用多媒體教具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教具能把抽象的書本知識直觀化、生活化、更容易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學習人民幣,我把學生領到學校設置的愛心超市裏,讓學生用自己的錢幣學具進行虛擬購買,老師做售貨員,讓孩子體驗購物,認識十元、五元、一元、五角的大小和實際價值。智障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僅僅侷限於對個別字詞的理解,對知識的拓展積極性不高等。

2、教師教學重結果,輕過程。

由於殘障學生的注意範圍較窄,時間較短,容易分散,不夠穩定,並且轉移不夠靈活,且不能持久的集中在學習上,所以從根本上説組織教學就是要組織學生的注意,千方百計使他集中,固定或轉移到教學活動上來。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重視教學過程中知識的生成過程,而只重視學生做得作業對不對,回答問題好不好,這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教師教學最大的失誤。有人説,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做”數學的過程,要讓學生在遊戲、愉悦、合作、探究、猜測、驗證的過程中領悟數學的內涵,體會數學學習的快樂。新頒佈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對數學學習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説,學生怎樣投入於數學學習,甚至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3、教材的使用問題有待完善。

現行特殊教育教材,內容安排比較分散,不容易給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所以,有學校就嘗試使用普校教材,這種“情境+問題”的敍述方式,將思考、分享、提升體現其中,在數學的“教”與“學”的過程中體會數學思想,給老師和孩子們的思維打開了一扇窗。但由於培智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限制,學習起來並不像我們想象起來那麼容易。所以,在教材的使用問題上要做好調整。

(1)擴大例題空間,教學內容要源於教材而寬於教材。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深挖數學教材內涵,運用形式多樣的視覺和實物材料,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爭取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2)教材內容可做適當調整。

例如可適當降低筆算的要求;對大數目豎式計算進行適當刪減;逐步加強口算教學和訓練;簡化應用題教學,並注意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3)加強校本教材的開發和使用。

由於受到應試等因素的影響,教材往往忽視了數學教育的文化價值,忽視了學生的人文情感,學生學習激情逐漸退化。數學源於生活,又要為生活服務,所以,校本教材的開發和使用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學習成長的需要,也很好地彌補了數學教材中人文素養和知識應用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加。

4、互動形式單一,缺乏小組學習。在培智教育中,學生之間缺乏小組之間的學習,很容易導致學生之間不會交換思想,不主動探討學習,不會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和普通人一樣是一名社會化的人,是需要通過自己的技能在社會上立足的,沒有合作精神很有可能在人際交往、工作中遇到阻礙。

5、教師對學生的不公正對待。對上面的“課堂師生互動對象的差異”進行分析發現,教師因性別、成績而區別對待學生,表現為給女生及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以較多的互動機會,這就導致在一堂生活數學課中,有的學生可以與教師互動四五次,而有的學生只能跟教師互動一兩次,還有個別學生一直被遺忘在角落,與教師沒有互動,這正是師生互動不公正的一個表現。並且前面提到,教師往往為對學習成績好或一般的學生以肯定性評價,而且在言語互動的過程中也表現出更大的耐性,而對學習差的學生以否定性評價,較少甚至不給學習差得學生思考和充分表達的機會,語言表達傾向於專制、否定和控制。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我們看不到教師對學生一視同仁“愛”的成分,在這種環境下,學生之間的差異會愈加擴大,而且學生無法學會與人正常交往,無法體驗平等、民主與尊重。

四、教育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

在特殊教育學校,殘障學生由於智力、聽力障礙導致思維能力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數學經驗和抽象思維的形成,同時也給我們的數學教學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或許會有人説,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材容易,知識難度小,詞語不怎麼豐富,教起來也不難吧!有沒有這種情況,老師很認真的教了,學生也認真地學了,課後作業情況也不錯,教學效果好像也還可以。但是一旦題型有變,學生一下子就會不知所措,也就是教師把活的知識教成死的知識。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張丹教授,是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研製、修訂組核心成員,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北師大版)主編。她説,要讓你的數學教學更有效,要對你的每一節課預先做一個整體的把握,例如在學習“數的排序”一課時,首先自問幾個問題:你打算讓學生學習什麼內容?你想到與這個內容有關的哪些內容?為什麼説這個內容是重要的?學生學習這個內容的知識和經驗基礎是什麼?學習時可能會出現哪些困難?幫助學生學會這個內容的策略是什麼?即使你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課堂上照樣也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面對複雜多變的課堂教學,唯一的應對方式就是多樣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讓培智學生學習數學愛上數學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需要教師用心去做,在教學言語、教材理解、課堂組織能力、知識點的延伸等方面都要下一番功夫。對殘障學生的數學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浩大的工程,我們教師不能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不能只是教會學生計算而教學,而是要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埋藏下數學思想的種子,一旦條件成熟,這種數學思想將會煥發出它強大的生命力。學生髮現問題的過程實際就是數學素養形成的過程,這需要教師用心、用情、用智去設計教學,才能讓學生學到真正的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d8dkw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