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師生教育信息化素養提升的探索與實踐

師生教育信息化素養提升的探索與實踐

師生教育信息化素養提升的探索與實踐

師生教育信息化素養提升的探索與實踐

——以實驗中學為例

沒有教育信息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近年來,國家出台瞭如《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文件,要求教育教學要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了智能時代教育新徵程。中國小校迫切需要深入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提升師生教育信息化素養,落實教育現代化發展[1]。本文以榆林實驗中學為例,闡述了“十三五”以來中國小校師生教育信息化素養提升的探索和實踐。

“十三五”以來,榆林實驗中學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逐步開啟智慧校園建設,不斷提升師生教育信息化素養,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質量內涵提升[2],充分發揮了市教育局直屬學校的示範、引領、輻射作用。

信息素養是使用信息工具作為主要工作手段時,解答問題的技術及技能。隨着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以及信息化建設程度的加深,信息素養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專業化素養[3]。教育領域已經進入信息化2.0時代,這對教師與學生有了全新的工作標準及相關專業能力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背景下,教育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學會利用互聯網技術豐富教學手段,進而使教學工作形成特色,使教學質量得到保證。

一、學校基本情況

學校是市教育局直屬的省級標準化高中,是陝西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和全市唯一的機器人研究示範基地。近年來,學校榮獲陝西省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陝西省科研興校明星學校、榆林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榆林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等稱號。

學校校有46個教學班(高中28個,國中18個),在校學生2112人。教職工235名,其中專任教師208人,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學校現有多媒體會議室1個,通用技術教室1個,計算機網絡教室4個,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6個,美術教室1個,音樂舞蹈教室2個,錄播教室3個。建有500兆校園網,全體教職工配有筆記本電腦,學生用機324台,全校46個教學班都安裝最先進的希沃電子白板電教系統設備。

二、信息素養調查現狀與結果分析

為了解榆林實驗中學教師信息素養的現狀,更好地為提升中國小校教師信息素養提供依據,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對榆林實驗中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涵蓋了中小教師信息素養中應當具備的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四個方面。

(一)調查背景

學校網絡教學環境大幅改善,截至2018年9月,全國中國小校互聯網接入率已達94%,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91%。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也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等領域結合各自需求,在擴大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湧現出一批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教育改革發展問題的應用典型,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正處在轉段升級的起步階段,並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4];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礎上,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5];在2022年前,補齊中西部教育發展短板,加快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逐步改善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6]。

(二)調查工具

為了使本次調查行之有效、簡單和可操作性強,從量的方面獲得榆林實驗中學的教育信息化數據,本研究採取了結構化的調查問卷來獲取相應信息。在此之後,對學校的多媒體教室、錄播教室進行抽樣巡查。這種方法比較簡便易行,有利於廣泛收集各種情況和資料。評價從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知識、信息能力等四個維度進行。

(三)樣本選取

本研究樣本來源於兩部分,教師部分與學生部分。需要考慮樣本個體基本屬性特徵的覆蓋面,如教師年齡、教齡、性別、任教學科、學歷層次,學生的年級、班級、性別等,分別發放問卷200份與500份,採用不記名的方式填寫問卷,問卷回收有效率接近93%,以此來保證本研究調查科學嚴謹性。

(四)數據分析

1.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是指對信息、信息問題的敏感程度,是對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斷和吸收的自覺程度。調查數據顯示85%的教師能夠使用電腦進行備課,並認為信息技術手段能夠提高自身教學技能;75%的學生能夠在遇到問題時,藉助信息技術手段來解決,存在45%的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程一般重要。以上數據可表明:大部分師生已經意識到信息化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少有教師與學生運用信息化手段瞭解信息化教學趨勢和本學科的發展動態,對信息的敏感度比較弱,信息化教學意識不強,沒有形成一種自覺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育教學的習慣。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獲取、使用、生成和傳遞信息的過程中應遵循的道德要求。教師在接觸各種各樣信息時,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有用的、有正確影響的信息,進行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學生的信息,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判斷、評價、選擇信息。調查數據顯示,接近50%的教師在日常使用電腦過程中,沒有定時清理與備份重要文件的習慣,同時在日常教學中會間接的使用別人的教學資源;35%學生也同樣存在直接使用別人作品的習慣,並且他們對黑客這個身份沒有正確的認識。可表明:大多數教師能夠正確地評價網絡上的信息,不在網絡上傳播不良信息,正確地向學生傳授網絡信息,但對網絡上知識產權和個人信息安全性重視程度還不夠。受自身信息素養水平較低的影響,教師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還需要加強。

3.信息知識

信息知識是指與信息有關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包括信息理論知識與信息技術知識。信息理論包括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處理的方法與原則、信息的社會文化特徵等。有了對信息本身的認知,就能更好的辨別信息,獲取、利用信息。調查數據顯示65%的教師只知道1到3個課件製作平台資源,對不同種類的軟件功能還不能準確定位;85%的學生了解計算機系統是由哪部分組成,並能分清輸入設備與輸出設備。隨着各校不斷重視信息化建設,教師信息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一部分教師開始使用信息化硬件設備,但普及率以及熟練程度還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師使用的軟件僅用於通信、備課、處理文檔等信息化應用的初級階段,信息化水平較低,不善於運用信息技術、網絡知識檢索知識,獲取教學資源,不會使用相應軟件對教學資源進行加工或再加工,不能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為教學服務,教學質量不能得到根本提高。

4.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運用信息知識、技術和工具解決信息問題的能力,包括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與管理、信息技術及其工具的選擇和使用、信息處理過程的設計等能力。調查數據顯示:55%的教師能夠獨立的使用網絡進行課件製作,並對office辦公類軟件有熟悉的操作;58%的學生能夠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學習成果。説明大部分中職教師只能使用WORD、PPT以及通信軟件等簡單的信息化手段為教學服務,而運用更先進的信息手段對課件再加工、對資源再豐富、對課程再整合的能力還需要再提高。通過以上的調查與分析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教師已經在思想上認識到信息化對教育教學以及網絡知識產權和個人信息安全等的重要作用,但實際工作中受各種信息知識匱乏、信息能力較差的影響,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仍然有心而力不足,教師的信息素養有待提高。

(五)存在問題分析

1.管理層信息化意識不強,信息化應用能力有待提高

學校尚有部分管理幹部還沒有認識到教育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的關係;沒有認識到校園信息化在未來教育教學改革發展中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校園信息化必將會給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帶來巨大的變革。

2.推進學校信息化管理和應用的配套制度仍需完善

需要學校領導轉變觀念,高度重視,從頂層設計,再造流程,從高層推動,以信息化促進管理規範化、應用現代化,要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付諸實踐,而不是僅停在口號上。

3.信息化建設資金不足,應用系統和教學資源建設不足

學校基礎條件還比較薄弱,各方面建設經費仍然緊張,信息化建設只能靠積極爭取項目解決,信息化建設和運維缺乏固定的年度經費投入,應用系統和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常因資金問題得不到落實。

4.傳統師生關係制約信息素養的提升

在傳統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一直難以轉變,灌輸式教學讓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存在顯著不同,這影響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學生與教師難以建立平等的關係,就很難讓教師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進而影響着信息素養的提升。教師由於與學生缺少溝通交流,不能及時掌握學生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的要求,也不能及時獲取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進而就影響教學計劃的制定,影響互聯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三、有效提升師生信息化素養的策略

結合以上的調查分析及存在問題,榆林實驗中學以“全員參與、分類評價、全面提升”為指導思想,構建成立一個組織、搭建兩種環境、出台三項激勵、採取四大措施、組織五類大賽、制定多重評價六個維度的管理體系,不斷提升我校師生的信息素養。

(一)成立一個組織,提高信息化意識

學校根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關於推進陝西智慧教育建設的實施意見》、《陝西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發展專項規劃》等文件精神,切實加強對學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組織領導,把加強信息化教師隊伍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該小組包含學校校長、分管校長、電教中心成員、信息化水平較高的專業教師以及市、區電教專家。該小組除了加強學校信息化建設,推動智慧校園建設,還通過信息化課堂展示、專家講座等方式,讓學校教師自覺意識到信息化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時刻感受到自己對信息的需求,能迅速有效地發現並把握對教育工作有價值的信息,具有把這些有效信息整合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的強烈意識。

(二)搭建兩種環境,夯實信息化基礎

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是學校信息化教學的重要工作,沒有一定的基礎設施,教師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校主要從兩個方面將信息化建設落到實處:一是硬環境,為了保證學校教師能正常使用信息化設備,學校先後投入大量資金,為每位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為每個教室添置了投影機、實物投影儀、希沃電子白板、計算機等多媒體設備,添置了高配置的錄播教室;二是軟環境,加強網絡學習近平台和數字化信息資源平台兩大信息化平台建設。網絡學習近平台包括網上教學和教學輔導、網上自學、網上師生交流、網上作業、網上測試以及質量評估等多種服務在內的綜合教學服務支持系統,能為學生提供實時和非實時的教學輔導服務。數字化信息資源平台主要包括教師自制PPT課件、網絡課程、主幹專業虛擬仿真實訓軟件、名師名課視頻、主幹課程的教學素材庫等多種形式的數字化信息資源。這些軟硬件的充分準備為教師信息化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出台三項激勵,調動信息化積極性

為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學校應專門出台《教師多媒體設備使用獎勵辦法》《信息化大賽獎勵辦法》,每學期均對在信息化應用、信息化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進行表彰和獎勵。另外每學期的績效考核方案中也專門有信息化應用的加分項,從物質、精神兩方面激勵教師,大大調動了其在信息化應用方面的積極性。

(四)採取四大措施,提升信息化能力

1.強化校本培訓與提高培訓相結合

對於基本信息技能的培訓面向全體教師,如多媒體教室、電子白板的使用以及PPT課件基本製作等,將較高信息技能的培訓面向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教師,如PPT課件的高級應用以及格式化工廠等,實行差別化培訓。

2.全面培訓與重點培訓相結合

對全體教師不僅進行基本信息技能的培訓,如邀請相關專家對學校信息技術骨幹進行技術與意識方面的培訓,組織青年骨幹教師開展網頁製作培訓、Flash電腦動畫製作、Photoshop圖像處理基本操作培訓。

在此過程中,培訓者與學員之間都可以及時把握教學情況,收集、整理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並把問題通過網絡或者知情者直接反饋到培訓中來,再經由培訓者組織研討活動,把問題引向深入,擴展認識。另外還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如為了參加省市微課大賽,組織CamtasiaStudio錄屏軟件培訓,為了參加信息化大賽,邀請其他學校在國家、省信息化大賽中得過大獎的老師對全體教師進行經驗分享。

3.校內培訓與外出培訓相結合

採用請進來的方式對全體教師在校內培訓,送出去的方式將部分有潛力的教師送到有關學校及其他部門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培訓,讓其操作技能、信息化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當然外出培訓的教師回來還要面向全體教師進行校內培訓。

4.教師自我研修

要使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技能、教學水平、教學成果能有突破性的發展,並不是一兩次培訓就能做到的,必須依靠教師自身的自覺行為,長期的學習與實踐,把學習作為工作的一部分。通過基於網絡環境下的自我學習、實踐應用等活動的開展,提高了教師信息素養,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五)組織五類大賽,激發信息化活力

學校每學年第一學期組織分專業的課件大賽,第二學期組織各文化課、專業課的同構化教學設計大賽,也積極參加省市信息化大賽、微課大賽、多媒體軟件比賽等等。充分利用各類大賽平台,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教師的教學改革,以賽促教,以賽促信息化水平提高,激發學校信息化活力。

(六)制定多重評價,落實信息化管理

依據教育部頒發的《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以及《陝西省國家教育考試信息化達標率評價標準》等文件為指導,制定了符合我校實際的《教師信息素養評價標準》,將評價標準分成了初級要求、中級要求、高級要求。通過制定不同標準信息化評價體系,讓所有教師都能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通過自學、培訓等方式提高自已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素養。當然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教師信息化能力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信息素養的評價體系也要進行動態調整。

四、下一步工作舉措

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關係,提升教育信息化素養。戴爾公司董事長邁克爾·戴爾論斷:“其實PC和網絡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網絡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更多、更及時的信息。”顯然,利用信息是目的,信息技術是實現目的的手段。要進行信息化教育僅僅掌握信息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學習有關信息科學知識,重視信息開發利用。

(一)主要任務及舉措

1.構建健全的信息素養培養體系

學校應該針對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特點與需求,構建健全的信息素養培養體系。首先,學校應該對內部教師組織相應的培訓工作,根據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合理地調整培訓內容,將信息素養培訓工作加入到教師的在職培訓考核工作之中,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師生信息素養的水平。在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學時,應該對教學效果、應用研究等方面做出完整記錄分析,把這些工作作為考核的一部分,這樣可以有效地督促師生對互聯網技術應用水平的提升。應該對教師的教育能力水平制定相應標準,將信息素養水平加入到標準之中,並設立相應的規範要求。學校應該加強與信息素養培訓機構的合作,根據院校實力,建立一個集培訓、考核、認證於一體的培訓系統,這樣才能為信息素養的培養打下紮實的基礎。

2.研究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方法

學校與教師應該重點研究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方法,加強對互聯網技術在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將教育信息化作為工作的核心。要充分地認識到教育信息化不是通過軟件實現的,也不是通過硬件實現的,而是需要通過實踐來實現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在傳統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勇於創新,注重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將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最終目標。教育工作者應該將教學與科研充分地加以融合,在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下,促進信息素養的研究發展,進而創建出具有更好教學效果的示範性課程,通過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的配合,構建出一套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模式。

3.營造培養信息素養的良好環境

在學校教育中,學科較多,教學內容及教學優勢也有所不同。教師應該增強同行之間的交流,通過取長補短的方式,提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而達到提升信息素養的目的。學校應該加強互聯網信息平台的建設,建立起一套功能完善,具備交流功能的信息資源共享平台。這樣就為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4.轉變傳統師生關係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影響下,網絡教學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理念如果不能加以改變,就難以滿足當代教育工作的要求。教師應該注重教學理念的轉變,在教學中將學生作為主體,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關係,加強師生間的交流,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在教學工作中的配合性。教師在設計網絡課程內容時,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注重對相關信息的引入。例如:所學專業的行業標準及對員工的具體要求,正確的思想觀念的滲透等;通過在網絡課程中加入這些元素,可以有效地讓學生形成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同時,有利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讓教師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去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二)預期成效

通過五年的建設,學校管理、教學、實訓、科研、校園生活等方面全面實現智慧化,信息化建設達到“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逐步建立智慧校園,為師生教育信息化素養的提升而提供支撐和保障,對區域內中國小校信息化建設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總之,信息化永遠在路上,只要領導重視、中層推動、以上率下、上下同欲、人人應用,學校的信息化工作必將邁上新台階,學校質量內涵也將大大提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5emn6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