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整理46篇)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整理46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6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整理46篇)

篇1:《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案通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吃盡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挖通、劈開”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這一教學內容是全文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千辛萬苦”這個詞語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從而也就感受不到禹這個人物的個人形象,體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所以,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是最為有效的方法。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設計還是比較流暢、到位的,我設計了用動畫理解“挖通”“劈開”,讓學生直觀的掌握了這一部分的內容。

篇2:《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治水的艱辛,特別是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學生對大禹治水13年,他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大多數學生不認為大禹偉大。我就提了一個問題:“你現在幾歲了,如果你這麼大都沒見到過你的父親,你有什麼感想”,“大禹的兒子為什麼十多歲還沒見到自己的父親呢?”,“大禹為什麼能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能沒有進去?”,從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學生也對大禹的英雄壯舉敬佩不已。

篇3:《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本單元圍繞着“偉人”這一主題,安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三篇課文,《大禹治水》本勢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但在本單元中,基本脱去了“神話”外衣,展現了一個公而忘私、舍小家為大家的英雄。作為“偉人”這一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它承載着讓學生理解英雄的奉獻與智慧之重任。這個故事文本語言及其簡全文只有400來字。第一自然段,抓住四五個詞語就勾畫出洪水肆虐後的悲慘景象。第二自然段寫父親鯀治水沒有成功,由兒子禹繼續治水,巧妙地引出大禹。第三、四自然段謝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以及幾個典型細節,用幾個有代表性的數字水命他的奉獻精神與智慧。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讓學生通過讀中悟、悟中讀去深刻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從而感受大禹的奉獻精神,尤為重要。然而體會人物的內在精神,離不開環境的烘托渲染,對於認識大禹為什麼要治水?洪水究竟有多可怕?這兩個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授課為第一課時,我的着力點就放在了對第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把握上。

首先,在《大禹治水》的初步認知上,我摒棄了神話的色彩,以突出英雄的事蹟為出發點進入課文學習。開篇採用談一談你心中的英雄,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距離的同時,也拉近學生與英雄之間的距離。學生心目中的英雄往往出自個人所閲讀的書目,對於英雄這個話題很容易展開話題,此時我順勢引入有關英雄的故事《大禹治水》便顯得自然流暢。

教師板書課題後,大家齊讀課題,採用課題質疑的方式展開教學。學生問道“大禹是誰?大禹為什麼要治水?他如何治水?治水是否成功?”等問題,學生可以自己解決的,就放手讓生生之間解決問題,教師起到點撥指導的作用,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就帶着問題進入文本的學習,讓問題作為導向,驅動學生讀中體會和感悟。

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教師先進行字詞檢驗。對於二年級的孩子而言,識字認詞已經不再陌生,所以這個環節我以小老師教讀,開火車領讀等方式進行,同桌之間説一説識字的方法,提煉方法做一歸納整理,幫助學生養成善總結、勤歸納的優良學習習慣。除此,教師引入一個本課重點生字“被”,從字的部首着手,通過問一問“為什麼它的部首叫衣字旁”,引發孩子的思考,並大膽想象猜測衣字旁的演變過程,通過展示演變過程加深對衣字旁漢字的理解,順機指導書寫。在書寫環節,我採用小老師先指導,學生練筆,生生檢驗的方式,寫好“被”字的同時,再寫兩個衣字旁的漢字,以達到教一字會多字的效果。

字詞攻克後,我們回到起初提到的問題“大禹為什麼要治水”再次進入課文。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感受洪水的可怕,從而為後文“必須治水”做鋪墊。其中,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淹沒、沖毀”、“到處傷害”、“痛苦極了”等詞,透過圖文結合、多形式的朗讀來體會洪水的大,體會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從而明確大禹治水的好處與迫切。在這一自然段中隨文學習“氾濫”一詞,並試圖通過讀書感悟理解詞意並學會應用,但是在這一環節,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比如讀的指導不夠,孩子們讀書形式單一,缺少變化。學生的課堂本應是書聲琅琅的課堂,但我急於講解,讀的還不夠,引導的也不足,致使對於詞語的理解不深刻,導致仿説練習困難重重。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互讀、齊讀、指名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教學顯得很枯燥,學生僅是反覆地讀,基本侷限在課文資料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沒有創設更多的情境引導學生自我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光。另一個原因則是老師的話太多。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還是老師牽着學生走,無論是在指導朗讀,講解詞語上,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我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我應當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務必是要多注意多思考及時改善的。

因此結合以上問題,我及時做了多次調整,在教學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繼續播放洪水氾濫的情景,讓學生説説看了以後的情緒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透過讀來釋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兩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透過讀來表現起內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用心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生有了深刻的感悟,自然而然在方法的引導到明白了“氾濫”之意。並結合生活加深對“氾濫”的理解,並加以應用,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也為故事的發展做好鋪墊,進而引出第二課時要學習的重點——大禹如何治水?結果如何?以問題開篇,再以問題結束並引發孩子的深入思考,在孩子的思考中結束本課,佈置與本課學習理解詞語的方法的相關作業,鞏固所學。

以上是我對本次公開課教學反覆研磨中的所悟所感,感謝組內全體老師的獻策獻計和無私幫助,在個人提高的同時,也希望在教學中能夠給新入職教師些許的幫助。

篇4:《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繼續播放洪水氾濫的情景,讓學生説説看了以後的心情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兩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洪災,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就無異於紙上談兵,而學不好這一段,也會影響到後面內容的教學效果。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問:“你的心情怎樣?為什麼?”這時學生的回答只基於想象,並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沖毀家園的片段,隨即又配樂朗讀了第一節,這時再問:“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這次學生的回答從簡單的字面理解昇華到了感性的認知,一個個感同身受,發言積極,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好“無家可歸”一詞,進而讀好第一節,便顯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激發感性認識來促理解練朗讀,打響了頭炮,為整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師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説?”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説説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麼感激大禹。另外,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這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環節,讓小朋友通過自己的想象説説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可是小朋友由於缺少生活經驗,小朋友不會説,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沒有充分地瞭解學情,只顧着自己讓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導致了失敗。

在教學中,我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要抓住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滲透,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閲讀。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所以在今後教學中還應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體現學生的學。

篇5:《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也是極具典型性的,但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必須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資料,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説説自我的情緒”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案透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吃盡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挖通、劈開”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同時,這一教學資料是全文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千辛萬苦”這個詞語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從而也就感受不到禹這個人物的個人形象,體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所以,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是最為有效的方法。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設計還是比較流暢、到位的,我設計了用動畫理解“挖通”“劈開”,讓學生直觀的掌握了這一部分的資料。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説,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於是,我採用創設“情景對話”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問學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兒子,你想問媽媽什麼呢?”“如果你是大禹,你會怎樣説呢?”利用師生的交流,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反觀自我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我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善: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我的東西。

第二,就應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必須不能代為回答,必須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就應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務必要改善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説話時就應儘量簡煉,評價語就應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帶給了很好的幫忙和歷練,期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篇6: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為什麼會是世人敬仰、代代相傳的治水英雄”這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在教學中以文本的資料與課前佈置蒐集的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讓學生明白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

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主要讓學生透過朗讀來體會治水的艱辛,個性是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説説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樣感激大禹,以此來理解為什麼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比如説

1、形式單一,缺少變化。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互讀、齊讀、指名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教學顯得很枯燥,學生僅是反覆地讀,基本侷限在課文資料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沒有創設更多的情境引導學生自我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光。

2、老師的話太多。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還是老師牽着學生走,無論是在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還是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我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就應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務必要改善的。

篇7: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古代傳説,講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制服了洪水的事蹟。教學本文,我緊扣“治水”,瞻前顧後,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無家可歸

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滔滔”、“淹沒、衝倒”、“無家可歸”等詞,透過圖文結合、多形式的朗讀來體會洪水的大,體會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從而明確大禹治水的好處與迫切。

治水――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導孩子們弄清治水過程,先拎出文章結構,透過朗讀、羣眾交流,歸納出過程:決心――調查――疏導。這樣有了清晰的過程結構,學生們頭腦中對於文本更清晰了,同時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其次學習典型事例。在朗讀的基礎上,學習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經典故事,再輔以介紹大禹的其它故事,讓孩子們對大禹的做法進行思考,從而理解他的無私奉獻精神,對大禹產生敬佩之情。

治水後――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類,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這是故事情節的自然發展,合理歸宿。課文上到這兒,孩子們對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讓孩子們思考:是誰讓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此時你想對大禹説些什麼?他們對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其次,《大禹治水》這篇課文中有很多數量詞,透過這些數字,我們從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了這些數量詞。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時,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我就讓學生展開想像:夏天,大禹( );冬天,北風呼呼地颳着,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大禹( );有時餓了,他就( );渴了( );累了( )。這一自然段中,“九條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訴孩子們這兩個“九”也不是實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請孩子們想像大禹帶領百姓在開河劈山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透過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撓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第三自然段寫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我讓學生圈出其中的數字,再讀讀這段話。這一連串的數字,讓大禹公而忘私、一心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此刻孩子們的眼前。

篇8:《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故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作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教學導入時創設情境,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感受老百姓“無家可歸”,痛苦至極的生活,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特別抓住“十三年、到處奔跑、多次經過家門卻沒有進去看一看”體現出治水工程的浩大、艱辛。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學習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後,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會怎樣感激大禹?”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之間相互説一説,再請小組代表來説一説,讓學生暢談自己情感。同時,我讓學生談談大禹名字中“大”的含義。結合板書與課文內容,使學生的體驗再次提升。

這節課讀的形式有自讀、品讀、齊讀、指名讀,我覺得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加體現學生的學。

篇9:《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國小語文的一篇課文。主要講了大禹為了治理洪水,不辭辛勞,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把洪水治理好了的故事。這篇課文將單元主題――奉獻展現得淋漓盡致。孩子們通過學習大禹治水的故事,體會禹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繼而培養孩子公而忘私的精神。

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治水的原因。肆虐的洪水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為全文定下了基調,但三年級的孩子對“洪水”的感性認識比較少,很難讀到位,我採用老師範讀的方式,讓他們説説看似乎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孩子們邊讀邊悟,抓出描寫洪水可怕的重點詞語,如:“淹沒、倒塌、沖走、沖毀、四處逃荒”。只有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才能領悟鯀為什麼臨死前還不忘叮囑禹“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自然而然明白治水是勢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事。關於治水結果的學習緊隨其後。“大地又恢復了欣欣向榮的景象”緊扣重點詞語“欣欣向榮”的理解,與洪水時形成鮮明對照,這巨大的變化都要歸功於禹,然後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後一句話:“禹因此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孩子對大禹的崇敬之情有了明確的源頭,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他們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

針對全文學習的重點――禹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先引導孩子們找到禹遇到的困難:“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岡,天矇矇亮就又出發了。他的腳長年泡在泥水中,腳跟都爛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語“常常、又、長年、都、只好”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突出禹無畏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對比學習兩句話:“為了治水,禹三十歲才結婚,在家僅僅住了四天,就告別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卻顧不得進去看一看。”“為了治水,禹三十歲結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別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顧不得進去看一看。”首先讓孩子帶着問題:你喜歡哪一句,為什麼?自由練讀,體會“才、僅僅、就、卻”突出了禹無私奉獻的精神。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斷努力和改進的。

首先,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去鑽研,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這一點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在教學設計中更多地體現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設計必須要顯得嚴謹,尤其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必須反覆斟酌,加以訓練。

第二,要注重朗讀形式與理解課文的結合。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齊讀、指名讀、分組讀、男女生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讀得並不深入,學生僅是反覆地讀,將讀的形式完整的呈現出來,基本侷限在課文內容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創設的情境並未能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間。

第三,要更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還是老師牽着學生走,無論是找一找禹治水的方法,還是禹在治水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無論是在指導朗讀,還是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教師引導問題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設計的教學過程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

第四,讀寫結合的過程,因為讀的不夠深刻,有的孩子對禹無私奉獻的精神理解比較膚淺,導致了看圖寫話有些偏差,有的孩子在寫話時,出現了禹的妻兒歡聲笑語的場面。

第五,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第六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關注學生,針對孩子們的回答,適當及時地進行評價、引導、鼓勵,讓孩子們始終處於課堂的中心,激發了他們思考、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學習的興趣,也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升。

篇10:《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資料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繼續播放洪水氾濫的情景,讓學生説説看了以後的情緒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透過讀來釋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透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洪災,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就無異於紙上談兵,而學不好這一段,也會影響到後面資料的教學效果。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問:“你的情緒怎樣?為什麼?”這時學生的回答只基於想象,並不深刻。之後,播放了一段洪水沖毀家園的片段,隨即又配樂朗讀了第一節,這時再問:“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這次學生的回答從簡單的字面理解昇華到了感性的認知,一個個感同身受,發言用心,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好“無家可歸”一詞,進而讀好第一節,便顯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環節的教學中,透過激發感性認識來促理解練朗讀,打響了頭炮,為整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用心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透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透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最後,讓學生談談自我對大禹的看法。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師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樣説?”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説説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樣感激大禹。另外,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這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環節,讓小朋友透過自我的想象説説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但是小朋友由於缺少生活經驗,小朋友不會説,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沒有充分地瞭解學情,只顧着自我讓自我的教案精彩,所以導致了失敗。

在教學中,我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要抓住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滲透,讓學生自我去感悟,自主閲讀。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所以在今後教學中還應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體現學生的學。

篇11: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説故事:古時候洪水氾濫成災,百姓過着悲慘的生活,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終於制服了洪水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從大禹“走遍千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挖開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的描寫中體會到大禹的頑強意志。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描述了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為全文定下了基調,但學生對“洪水”的感性認識比較少,很難讀到位,於是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一段洪水視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接着抓住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禹下決心要治理洪水。”一句的朗讀中體會到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是令人敬佩的。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材通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千辛萬苦、千山萬水、九條大河、九座大山”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並指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到“千”和“萬”以及“九”在這裏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從中又讓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最後又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在千辛萬苦面前,勇往直前的英雄真的值得老百姓佩服。課文的第三自然段講述了流傳至今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學習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後大禹終於制服了洪水,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終於要回家和家人團聚了。鄉親們知道後,都出來迎接他,孩子們也都圍上來想看看這位治水英雄。我讓學生説説如果你們就是鄉里的孩子們,你們想對大禹叔叔説什麼呢?從而在學生心目中豐滿大禹的形象。

但在本次課堂教學中,也存在着不足。

(1)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略微還顯得不夠充分,課堂上引導學生對重點句、段的研讀、品味,還不夠到位。

(2)課堂中缺乏對學生的話語進行評價、引導,對學生鼓勵表揚的話語太少了。

(3)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的時候,兩句話之間的銜接不夠緊湊,有點亂。

(4)在説話訓練這個環節中,缺乏引導,沒有指導學生把話説具體説完整。在以後的備課中,還需更深入的研究教材。

篇12:《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11月24日,《大禹治水》第二教時在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張建剛老師的教鞭下生動開演,圓滿結束。我聽的上檔次的公開課不多,只覺得張老師這節課確實體現了很多閃光的東西,給了我很多啟示。我想,當你真正悟透一位名師的教學長處時,如果自己能加以時日照此修煉,必定會取得成功。

這節課,重點、難點都得以清晰地突出,且在輕鬆巧妙中得以突破。在教師巧妙的引導下,學生得以充分讀,充分説,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使整節課一直處於十分和諧的氣氛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諸方面都得到愉快地發展也提高,體現了教師高超的教學技藝,飽滿的精神面貌,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正確的道德意識。

在這節課中,教師富有啟發性的語言推動了教學預設也生成的和諧發展,富於鼓動性的評價激勵更是為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求知慾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請看課堂上張老師運用的一些激勵引導的話:“真棒!”“多聰明的孩子!”“真會學習!我們要像他這樣會學習!”“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你真會讀書!”“越來越好了!”“嗯,老師聽你讀出了……”“他讀得真好!誰也能讀得這樣好!”“嗯,讀得更好了!”“誰能指導老師來寫這個字?”“你能告訴大家,你是怎麼知道的?”一句句都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激起層層波浪,讓學生一次感受成功,激發了自信,看到了希望。

字詞教學是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張老師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媒體,並藉助圖片、示意圖來突破對詞語的理解。如一開始對“洪水”的理解,張老師就直接用錄像來使學生明白。而理解“千山萬水”這詞,光憑説是沒用的,張老師出示了一張示意圖和一張圖片,使學生比較輕鬆地就明白了“山”“水”及“千山萬水”的含義。

詞的內涵不僅在於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生活的體驗,這才能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並從中受到生活的啟發。為了讓學生能體會“千辛萬苦”一詞,張老師沒有直接出示這個詞學生説,而是對文本內容作了適當的拓展。在學生理解“千山萬水”後,張老師即引導學生猜猜大禹會吃過哪些苦,然後老師講大禹治水中的一些故事來使學生明白“大禹了很多的'苦”,然後讓學生找出能表現吃了很多苦的詞,學生就明白老師講的就是“千辛萬苦”一詞。這還不算,在接下來的理解“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一句時,又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在看、説、讀中繼續深入感受大禹吃的苦,再次讓學生認識到大禹吃的苦是“千辛萬苦”。如此,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理解了詞語,也加深了對大禹的瞭解,使大禹的人格魅力逐漸印在學生心裏。

再如“制服”“代代相傳”“吃盡”等詞語的理解,也是順手牽出,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鬆也記得牢。請使用站內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本站(課件)地址是:

張老師還善於抓住本課中重要的元素,好文中出現的幾個數量詞,開展十分巧妙的朗讀與教學。如“九條大河”“九座大山”,還有“13年”“三次”“一次”“十多歲”等的教學中,張老師或畫簡筆畫,或運用設計巧妙的課件,深入“巧”出,把枯燥的數字化為動人的事、情、理,在不知不覺中,大禹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不斷昇華。

在引導學生朗讀方面,張老師也十分善於激發學生不斷讀,深入讀的慾望,並在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如“誰能把大禹的決心讀得更大些?”這樣的引導方式比比皆是,他的讀詞語要“正確、有感情”“讀書要動情”也在短短的一節課中深入人心,學生的朗讀越來越入情入境。

此外,張老師在引導學生説方面也是方法多樣。如一開始時用“淹沒、衝倒、無家可歸”三個詞語進行説話練習時,張老師首先讓學生選用一個詞語説,再兩個,最後三個。這種不斷提高要求的方式有梯度,學生不會感覺到太大困難。接着在介紹當時老百姓生活的悲慘情況後,引導學生想想:大禹看到這些情景會怎麼想呢?於是學生各抒己見,然後順利引出下文。再如“假如你是他兒子,你會怎樣想呢?”“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會對他説些什麼話呢?”等等,都體現了張老師的誘導工夫。

在寫字教學方面,張老師也把教學進行得生動有效,當一生説認得“衣字旁”時,他就問學生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説是向年級高的同學請教的,他當即肯定了這位學生,並説:“向別人請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聽完這課後,我也聽了中心校、我校其他老師的幾堂課,從比較中,我明白了要想把語文教好,除了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和引導技巧,還要有顆賞識學生的愛心,有此心,好辦法才能成為有效的辦法。

篇13:《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今天上完《大禹治水》,這幾日的疲憊好像一下子除去了不少,但還是忍不住坐下來細細回味今日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每一個細節,再比對之前的試教演課,發現在目標達成的同時,還有諸多值得提高改進的地方。

這篇課文,説實話,在設計之初,有些犯難。第一課時35鐘的課,我究竟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學生在我的這節課上應該有什麼樣的知識生長點?

回顧區級會課的主題“文體在左,學情在右”,想到這裏,思路一下子打開了許多。我始終想着“二年級的學生在學一篇故事傳説的第一課時,應該學什麼”的大問題,在教學內容上比起剛開始的天馬行空,現在似乎接地氣了許多。在備課磨課後半程思路又開始混亂的時候,我拿出了手邊的《語文課程標準》進行翻閲,以求找到一些思路,看着看着,心中的目標漸漸明晰,識字寫字,閲讀,文體主旨,技能方法應該是我這節課的應該教給學生的。我就順着這個思路又開始重新審視教案,一步一步地進行梳理和對照。不僅理順了教學目標,整個環節也顯得清晰了許多。我就把這節《大禹治水》的第一課時在識字寫字的目標上定位成認讀20個字,會寫“治 洪 形 理 制”。在閲讀上要能正確流利地讀課文,會讀“了”字短語。在文體主旨上要把握傳説的問題特點,始終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於“一個給孩子講故事的大姐姐”的身份,讓學生能夠藉助插圖瞭解傳説故事的大意。在技能方法上要交給孩子識字寫字的方法策略,比如通過這節課,會寫左右結構這一類字,突出語言表達上的特色,比如第三自然段的數量詞,一、二自然段的“了”字短語等。期待在結構巧妙處理的同時,能夠把技能的訓練層層遞進。

在最終的課堂呈現環節,初步達成了教學設計的意圖。

一、讀通課文重分解

第一課時,重在讀通全文,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的脈絡。本課的生詞很多,光光二會字四會字就有20個之多,一一出示沒有歸類地讀,學生也容易產生疲倦,環節也會顯得宂長,效率不高的同時,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設計時,還原文本最初的形態,一段一段地幫着孩子梳理,在這個過程中,再隨機進行詞語意思的理解和多種形式地讀。第一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好短語“淹沒了農田”“衝到了房屋”“無家可歸’,再送短語迴歸文本讀好句子。第二自然段特別長,處理時則側重教會學生讀好詞語的基礎上,讀好“了”字短語,再讀好句子,幫助孩子一步步分解難度,逐步達成目標,激發學生濃濃的興趣,再設置遊戲環節師生合作讀地形式檢查鞏固,課堂氣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調節。這樣組塊的模式也便於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過程,清晰的課件展示一目瞭然,反倒優於教師講的效果。第三自然段則改用教師示範讀,創造故事情境,吸引學生的閲讀興趣,再啟發學生關注數字,讀好數量詞。第四自然段通過重點詞語“制服”“代代相傳”的理解來讀通文段,節奏進程到這裏可以適當加快。

二、識字寫字有方法

識字寫字時低年級教學的重點,這一課的生字很多,並且多是左右結構的字,因此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採用了隨文識字加上集中寫字的策略,讓學生在文本中認讀生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生字的形式。課中,為了防止破壞上課的節奏,我把隨文識字定位在認識和記住的層面上,通過教師範寫,學生描紅的方式得以鞏固。課尾,我則採用集中寫字的形式,啟發孩子通過讀帖學會觀察、對比漢字,發現漢字書寫規律,期望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學到的不僅僅只是這些字,而是像“左右結構“這一類漢字的書寫規律。在隨文識字中挖掘漢字的故事,充分站在學情的基礎上出發,通過有趣的漢字起源故事,象形文字的演變等來激發孩子的識字慾望,充分滲透中國的漢字文化,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

三、學生回答巧評價

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僅是對學生回答的一種反饋和激勵,還能更好地指向學生的學情,調控課堂節奏,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方向。幾次試教中暴露出我的一個問題,評價語言太過泛化,大多是“太棒了”“真好”。這類評價語其實就是無效的評價,對學生的“學”沒有多少意義和價值。為此在備課時,我在學生回答預設上進行了更多的思考和準備,力求在評價時通過簡單精巧的點評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今天課堂上呈現的效果基本不錯。

整節課上下來,在與孩子交流互動的同時,還有一些細節沒有關注到,影響了一些效果。在讀書方式上,較多地使用了齊讀的方式,沒有運用的恰到好處,一是浪費了時間二是齊讀反倒沒有個別讀的效果好。在個別詞語理解上沒有下到功夫,不是太巧妙。比如“制服”的理解除告訴學生課文裏表示大禹用智慧、工具、力量征服了洪水以外,如果能加上一句“讓洪水變聽話”這種兒童話的語言來總結,會更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記住制服的意思,和“治理”更好的區分,化解難點。再如關於“偉大“一詞,沒有讓孩子體悟,其實就可以用大禹的父親“鯀”的故事來凸顯大禹的智慧和不容易,從而體會理解“偉大英雄”,這個難點也就可以很好的突破了。

課上到這裏終於結束了,但是與我工作剛剛5年的青年教師來説,一切才剛剛開始。這次的賽課體驗讓我更深入地知道如何去研讀文本,如何去把握學情。真正的一節好課需要用心去體悟、去演繹,還課堂的精彩於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篇14:《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課上,有同學提出了疑問: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看一看,為什麼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想見呢?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我心中暗喜,決定以這個問題以切入點,挖掘課文所藴涵的情感。

組織學生討論,大禹為什麼三次路過家門沒有回去。學生有的説,他不敢回家是因為他擔心回家後家裏人不讓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説大禹沒治好水,沒臉回家見家裏人。更多的同學説,他要治水,沒有時間回來。有一位同學説:大禹不光要治水,他還要幫老百姓修房子,讓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沒有時間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沒有時間回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感覺多數學生都是泛泛而談。我就引導學生讀第二段,“你從哪看出大禹忙於治水,沒有時間回來?”學生細讀課文,有學生説“他走遍千山萬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長期在外邊走的,自然是沒有時間回來了。”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有的學生説“他們要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吃盡千辛萬苦,所以沒有時間回家。”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明白治水的艱難和“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了。

這一課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三次想象。

第二節寫“大禹決心要治理洪水。”那麼,禹是怎麼下決心的,他肯定有許多思考,或者還有過思想鬥爭,然後才作出最後的決定。這裏我啟發學生想象。為了使學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話可説,在教第一節時,我讓孩子結合掛圖,引起學生的憐憫心、同情心。

第三節寫“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在教學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禹真的不想見家人嗎?孩子就此展開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節寫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教到這裏時,我引導孩子們觀看課本中洪水被制服後一片山清水秀、輕舟漫遊,反映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情景的插圖。啟發學生説説,大家對大禹會説些什麼感激的話呢?大禹又會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僅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促使學生加深了對大禹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愛他人、愛人民生命財產的高尚道德品質教育。

篇15:《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代傳説,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了大禹為了治水,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進去,具有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學生説出了字面意思後,我有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了口語訓練。我説:“在咱們生活中,有沒有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的事件發生?”學生略思考,便想到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大地震,並用自己的話,結合第一自然讀進行了口語訓練,我想,文中出現的重點詞如淹沒、衝到、無家可歸等無需再講,學生也理解了這些詞的意思。通過這種教學,使我認識到,雖然只是二年級的學生,但他們已經有了對社會的認識,他們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對事物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見解。聽了學生舉的事例,我心裏面感到非常高興。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教學的另一個亮點是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收穫。通過朗讀,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艱辛,體驗老百姓對這位治水英雄的感激。

不足之處:在課堂上,朗讀佔用了大量的時間,而重點的字詞引導學生認識的時間少。以後我會特別的注意。

篇16:《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案通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吃盡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挖通、劈開”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同時,這一教學內容是全文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千辛萬苦”這個詞語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從而也就感受不到禹這個人物的個人形象,體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所以,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是最為有效的方法。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設計還是比較流暢、到位的,我設計了用動畫理解“挖通”“劈開”,讓學生直觀的掌握了這一部分的內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説,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於是,我採用創設“情景對話”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問學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兒子,你想問媽媽什麼呢?”“如果你是大禹,你會怎麼説呢?”利用師生的交流,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説話時應該儘量簡煉,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篇17:《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本堂課,就教案而言,我想是有不少問題的。朱校長的一句話“重點段落沒有抓準。”很精闢地詮釋了我的教案。但總而言之,我也覺得經過了一年的工作,我的教態自然、柔和了許多。雖然面對台下的眾多領導,我一點也沒有緊張。與此同時,以前領導和其他老師常對我説的一句話“語言不夠精煉、教學過程問題設計太多”的毛病,我也有了很大的好轉。

就本課而言,我不得不承認,這不是一堂精彩的公開課。從教案中,就可以看出來。但它卻是實實在在的常規課。記得剛做語文老師的時候,我常常會忽視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字詞的過關、朗讀與默寫課文。因此帶的七班常出現有難度的卷子考得比簡單的卷子好的怪圈!為此,在新學期的到來,我痛下決心,鑽研新課標、重抓基礎。

在本課的設計上,因為不善引導學生,出現冷場,我確實是在有意降低難度的。比如第二段的第三句,是由我直接説出重點詞語是“挖通、劈開、引導。”應該對學生放手,可以先這樣問:“你從哪些詞語讀出了大禹治水的辛苦?” 還是這一句,我沒有説清“九條大河”、“九座大山”這裏的“九”是虛指。説明了禹為了將洪水疏通入海挖通了許多河、劈開了許多山,從而再次感悟禹的“千辛萬苦”。而且我還忽視了大禹治水的方法“疏通入海”。這點可以和禹的父親鯀採取的“堵塞”進行比較。從而體會禹的機智。

總而言之,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存在着重點段落沒抓準、沒挖深的問題。與此同時,在控制課堂氣氛上,我還欠缺得很。但這次賽課,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長,更從暴露的問題中,促進了自己的成長。我想,賽課,重點不是自己上得怎麼樣,而是今後的路該怎樣走才能走好。

篇18:《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難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確定了第一個教學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艱難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導感情朗讀。

課文生字中“治、制”這兩個同音字,我知道學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確定了本課的第二教學目標:學寫生字:治制

在教學新課前,我複習了課文中的生詞“滔滔、淹沒、衝倒、無家可歸;決心、治理、帶領、千辛萬苦;制服、安定、偉大、代代相傳。”看似簡單的三組詞,其實是統領全文主要內容的詞語。接着,我又拋出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大禹為什麼要治水?這裏的治水指的是什麼水呢?”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為什麼要治理洪水?學生就有點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視頻正好幫助學生明白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我緊扣“滔滔”二字讓學生理解,因為洪水的大、洪水的兇猛,所以衝倒了房屋、淹沒了農田,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為了讓學生體會治水的艱辛,緊緊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如果只是通過簡單的朗讀,我覺得可能學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山太高,禹爬不動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過了,他_____。沒有吃的,禹餓 得兩眼發花,他_____。天太黑,兇猛的野獸出來了,他_____。”通過學生的口頭填空,讓學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禹這樣辛苦地觀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順利的將洪水引入了大海”。這裏的兩個“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個難度,學生肯定會一位真的只有“九條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訴這裏指很多很多,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禹治水的艱難。最後一個填空練習“禹下決心要(),他吃盡了(),走遍了(),仔細地察看(),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劈開了(),引導洪水()。”我採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讓學生對這一自然段的內容得到了鞏固,對大禹治水的艱難再一次深深地領會了。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原本想通過老師像講故事一樣的講述,邊講述邊填數字來引出這段文章,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當我出示了填空,還沒説完,學生就接着説下去了,我只好改變策略,改成提問“看了這些數字,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麼想的?”學生提了一些問題,我又做了一點補充,我説:“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從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學生也對大禹的英雄壯舉敬佩不已。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説説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麼感激大禹,以此來理解為什麼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

詞語的積累在語文教學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添加了一個“送詞語”的設計,我送給了學生“千難萬險、千言萬語、千恩萬謝、千家萬户、千秋萬代”六個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成語。

本課生字中的“治制”為同音字,為了使學生能很好的區別,我找來了古代的字,讓學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旁,“制”與刀有關,所以是立刀旁。又通過學生自己組詞加深理解,最後通過填空“禹下決心____理洪水,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終於把洪水______服了。”加以鞏固。

本堂課,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時,我知道學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讀,以讀促悟,使學生對人物的高尚品質有更深刻的體會,悟又帶動了讀。學生的情感被激發了,朗讀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

1、時間把握不好。在觀看洪水的視頻時,視頻播放的時間太長了,有的學生都有點坐不住了,也浪費了一點時間,以至於後來時間來不及了,還有一個對“治制” 的鞏固理解的填空練習“禹下決心理洪水,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終於把洪水服了。”都沒有做,對這兩個字的描紅也沒來得及反饋,還拖課了。

2、老師的話太多。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個練習:“山太高,禹爬不動了,他____。水太深,禹趟不過了,他 ____。沒有吃的,禹餓得兩眼發花,他____。天太黑,兇猛的野獸出來了,他____。”的教學時,一看學生説不出來,我急了,就講了很多,還有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想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篇19:《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傳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願,歷盡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給人們帶來幸福的故事。文章簡短易懂,語言精練,字裏行間滲透着對大禹的讚美,一個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本課教學有以下優點

一、體現了“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

語文能力不是講出來的,不是分析出來的,而是通過朗讀,來達到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及各種文化信息的獲取。《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因此本課教學我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讀,讓學生充分的與文本對話,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人物的高大形象。

如:開頭我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進行自由讀、放聲讀,使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為後面理解課文打下基礎。然後讓學生默讀全文從整體上感受人物形象。最後指導學生探究式的讀,讓學生抓住重點句段多角度的讀,個性化的讀,從而深入理解課文,感悟大禹的奉獻精神。

二、教學中我還注意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做到了以學定教。

由於是借班上課,對學生的情況不很瞭解,對課堂的發展也無法預知,因此課堂上我根據學生實際,不斷調整原有的教案,通過教師的“情“來激發學生的情,同時運用激勵性的,引導性的評價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堂課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讀書、發言的慾望很強。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

教學時,我針對中年級學生具有有意注意極易渙散,理性思維較弱,感性思維較強等心理特點,制定了興趣產生—情趣保持—情感激發的教學思路。一開始,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讀課文的興趣,然後在重點部分層層推進,通過朗讀指導來突破難點重點,從而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最後進行拓展、遷移,為學生展示了當代的英雄人物形象,從而達到了提升學情的目的。

當然,這堂課上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有待進一步完善。

1、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由讀、放聲讀、齊讀、評讀、默讀等,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學生的讀感情融入還不夠,感受還比較膚淺,比如讓他們讀受感動的語句並説説為什麼受感動時,許多學生只把課文的原句重新複述了一遍,深度和廣度上都還不夠。

2、主導性偏強,凸顯學生的學尚不夠有力。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仍有老師牽着學生走的情況,無論是在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還是感受英雄人物的奉獻精神方面,教師給予的似乎較多,有時還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了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教學是有缺撼的藝術,但只要我們不斷的反思,相信我們的教學能力一定會提高到另外一個高度。

篇20:《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導 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並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走遍”、“察看”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採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説説心情如何,為什麼。學生可能會説: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並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對比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後引讀最後一句話:從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師述: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英雄——(學生接:大禹),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無私奉獻的偉大英雄——(學生接:大禹)。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達到高潮。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小朋友可能會説:“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中,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篇21:《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課文有了變動。開頭除了描寫洪水給百姓帶來的災難,還寫了禹的父親治水九年卻失敗,描寫禹治水的過程也截然不同。教學過程中,我將舊教材中的一些內容結合進來,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學習禹治水前的段落,我引導學生將新老課文內容進行對比,思考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不難發現相同點是都描寫了洪水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不同點是新課文描寫了鯀治水的情況。為什麼要增加這樣的內容呢?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學生討論後收穫很多,不用我多説,就能體會到治水之難,也能感受到禹治理洪水的決心之大。

教學禹治理洪水的過程,我用老課文中的一個詞語“千辛萬苦”引入,學生從字面上就理解了詞語意思,我追問:那麼課文中哪些地方能讓你體會到這個詞語的意思呢?學生帶着這個問題研讀相關內容,也更容易引發他們的聯想,從而更好地理解治水之難。

最後是大禹這個稱呼的由來,課文中只提到了百姓安居樂業,拓展一下老百姓會對禹説些什麼,盡情表達對禹的感激以及對禹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的欽佩之情,在名字前面加“大”的原因順勢而出。

篇22:《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為什麼會是世人敬仰、代代相傳的治水英雄”這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在教學中以文本的內容與課前佈置蒐集的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讓學生知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

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治水的艱辛,特別是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説説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麼感激大禹,以此來理解為什麼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比如説1.形式單一,缺少變化。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互讀、齊讀、指名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教學顯得很枯燥,學生僅是反覆地讀,基本侷限在課文內容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沒有創設更多的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間。2.老師的話太多。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還是老師牽着學生走,無論是在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還是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有三個環節給了我觸動。

一、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將識字教學與遊戲、活動結合起來,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枯燥為有趣。所以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初讀課文後,認讀字詞時採用了“大轉盤”的遊戲,將學生的識字行為寓於愉悦的遊戲之中,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識記,突破了識字難點;在學寫生字、識記字形時,把競爭機制引入到教學中,採用“爭當識字大王”的形式開展“識字擂台賽”,讓學生互相交流記憶生字的好辦法,互相啟發,共同識字,這樣,識字在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讀和寫,他們在娛樂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從而提高了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寫字教學。

在寫字教學中我讓學生分成小組,互相評價彼此的字。鼓勵學生多發現他人的優點,並鼓勵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如:劉爽的字寫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寫得特別舒展,如果能夠寫得稍微小些,讓佔格不那麼擠就更好了。因為學生不只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評價,那是一種師生間的交流,他們更需要同齡人的評價,即生生之間的溝通。這裏互評的設計,不但為了使學生學會正面評價他人,更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

三、討論:

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給予鼓勵,讓學生從一年級起就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鼓勵個性化發言。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説出了這些詞語:聰明(因為他看小孩遊戲就想到了治水的辦法)、善良(幫助老百姓治水)、堅強(不放棄治水)等。然後我又讓學生各自帶着對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讀本組文章,讓他們在讀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

篇23:《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家喻户曉的傳説故事。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可貴的,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但我們孩子只是二年級的學生,要讓他們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章中文字表達的特點,想要有感情的朗誦課文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指導有感情朗讀時,我通過讓學生點重音、劃停頓的方法進行指導。我堅信只要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加上一些朗讀指導,他的感情一定會到位的。

在講第一課時的時候,就有很多學生提出一些不懂的詞彙,比如洪水氾濫是什麼樣的?由於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所以他們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所以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人們的生活痛苦極了”這一內容,我在範讀時就着重加強了“痛苦極了”這幾個字音,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如此學生再讀的時候感情就到位的多了。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通過“他和千千萬萬的人一起,開通了很多河道,最後流到大海里去。”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我緊緊抓住“千千萬萬、很多”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篇24:《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1.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有“捨棄”,“捨棄”的標準是學生,學生的基礎資源、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的思維發展,“捨棄”的標準是課程標準、是年段目標、是課時目標。在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在眾多的詞語選擇中,我捨棄了“吃盡、走遍、挖通、劈開、引導”而重點理解了“千辛萬苦、千山萬水、九條大河、九座大山”,為的是體現禹的治水精神,而關注孩子為大家做好事要有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毅力的正確的價值觀。

2.努力遵循孩子的認知規律,拓寬孩子的思維廣度和增強孩子的思維力度。

A.努力摒棄低年級課堂中瑣碎的問題而達到理解文本的目標,進行課堂的塊狀結構設計,讓學生在文本的感悟中有較為整體的思維廣度(第二節的教學)。

B.在課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思中學,在學中思,學思互長(第三節的教學)。

C.總結反饋技巧地引入互文學習,加大思維的力度(與鯀治水相比較,思考治水成功的原因是鍥而不捨的毅力與科學的方法)。

D.追究尋源,探究名字,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大禹名字的探究)。

篇25: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我們知道,朗讀中的感情,要細細體會,才能從語調裏自然地露出來。指導朗讀,教師如果只是簡單地求讀得流暢,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學生不深入地瞭解課文的內容,不切實為課文的內容所感染,那麼他根本無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因而,教師在朗讀前應啟發學生從各方面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這就需要教師運用一切感覺器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朗讀的時間較少,學生積極性沒有真正調動起來。今後,需要進一步加強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在教學大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帶領人們開鑿了龍門,挖通了九條河,壘起堤壩,把洪水引到東邊的大海里。”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開鑿、挖河、引水入海”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從而讓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請孩子們想象大禹帶領人們在挖河引水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由於時間的關係,給學生表達的機會較少。如果能挖掘得更有梯度一點,效果將更明顯。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讓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並圈出其中的數字,再結合插圖,讓學生想想從“30歲、四天、十年、三次”這些詞中感受到大禹大公無私,一心為民的形象。

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自己首先發言談思考後感受。通過他們的發言,鍛鍊他們“説”的能力,瞭解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水平,從而便於進一步指導。學生髮言後,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引導學生繼續往深層發掘,啟發學生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展開聯想,激發他們的朗讀願望。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範讀十分重要,它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模仿的樣板,而且可以給學生啟發,使他們從中領會準確領會文章的語言表達方式。當然,教師匯聚讀並不是讓學生簡單的機械模仿,而是給學生一個對比的對象,使他們更直觀感受課文思想感情。

總之,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發現自己的教學水平還需要更大地提高,教學設計及思路需要挖掘得更有梯度,才能真正為教學服務

篇26: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部編教材好教,但想教好並不容易。”試教完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部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15課《大禹治水》後,我們對這樣的總結有了深深的認同感。

“好教”,是因為部編教材在編寫時一改過去多以人文主題進行組織安排的原則,而以“雙線”的方式來組織單元內容。所謂“雙線”,就是“寬泛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在教材中均衡遞進。例如,在《大禹治水》這個單元,後面的兩篇課文分別是《朱德的扁擔》和《難忘的潑水節》,人文主題很明確:認識具有奉獻精神,得到老百姓愛戴的偉人。而本單元《語文園地六》欄目的口語交際活動是看圖講故事。要求學生看圖,先了解每幅圖的內容,再把這些圖畫的內容連起來講出一個故事。“泡泡語”提示了講故事的要求:圖意講清楚,吐字要清楚。再結合本課課後練習的要求,按照提示,講講故事。教師可以很明確地把教學的重點指向“講故事”這個語文要素。再加上課後一題要求學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加點字,並説説它們在詞語中的意思。因此,本課的學習目標就可以擬定為:

(1)能自主正確認讀13個生字,藉助部首查字法和上下文理解生字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借助提示按順序清楚地講故事,初步感受大禹富有智慧、勇於為人類奉獻的形象。

(3)能關注漢字合體字部件間的搭配以及變化,正確書寫生字,並能正確運用。

而説部編教材“教好不容易”,是因為想要上出部編教材的優質常態課,我們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精準認識部編教材的“語文要素”

正是因為部編教材中“語文要素”這條主線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背離語文知識本身,出現對教材和對編者意圖的過度解讀或偏離目標。

(一)查字典理解字義是“目標”還是“工具”

在試講中,學生正確認讀生字字音後,教師提出了後續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理解生字字義。之後,教師藉助工具書,幫助學生了解字義,讀懂課文。

1.請學生拿出前置導學單,就課前預習的情況進行集體訂正。

(1)教師重點評講“毀”字,強調它的部首是右邊的“殳”,讀“shu”。學生跟讀後,教師又依次訂正後面相關問題的答案,並從“毀”的多個意義中選擇了它在本課中的意思:損傷。

(2)教師和學生共同交流了“傷”字的相關問題,明確了“傷”的字義也是“損害”。

2.教師提問:“結合我們查到的這兩個字義,你們知道洪水會造成怎樣的災難嗎?”

【案例簡析】從這個課堂實錄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師把這道課後題的要求:查“沖毀、傷害、驅趕”中帶點字的字義,當作了教學的目標。所以,在課堂上花了不少時間去訂正部首、統一流程、選取字義。該教師期望通過這樣的環節,能讓學生學會部首查字法,學會查字和字義。而學生在這個環節中實際的學習狀況卻不盡如人意。他們被動地跟着教師説着各題的答案,沒有思維的碰撞,也沒有興致盎然的投入,甚至忽略了教師初時提出的主要任務——理解字義、讀懂課文。

查字典只能作為一種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工具。有了這樣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就會有所轉變:

1.教師提問:“把我們剛剛讀過的帶生詞的句子放在自然段中,你們還能讀正確、讀通順嗎?”請學生一起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看看洪水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災難。

2.學生齊讀,能讀正確後,教師再追問:“這個自然段中的‘毀’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後,教師從課件中調取字典的頁面,重點標註學生所選的字義,以驗證學生的理解是正確的;再請學生聯繫圖片觀察,“房屋被損害得怎麼樣?”幫助學生加深對“毀”字本義的理解——完全不能住了,徹底損壞了。

3.教師請學生互相交流在前置導學單裏要求查的“傷”字的意思。在交流後學生髮現“傷”也有“損害”之意,教師此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圖片想象,“遇到猛獸時,人們會受到怎樣的傷害?”這樣的聯想能讓學生將“傷”字的意思形象地化為“咬傷身體、咬斷手和腳”等具體的認識。

4.教師小結:同樣是損害,“沖毀”的“毀”損害的是財產,“傷害”的“傷”損害的是生命,財產和生命都遭到了損害,人們的生活怎麼能不痛苦呢?理解了這兩個字後,再讀這一段,相信你們會讀得更好。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把查字典當作了幫助學生讀懂文本的工具,學生利用查到的字義走進了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之中。這為他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基本感知段落的意思作了很好的鋪墊,學生讀書時能自然地加重了語氣,把自己感受到的人類的痛苦通過朗讀表現出來。而且,學生在談到自己的收穫時還專門提到,他們通過查字典理解了生詞的意思。

由“目標”到“工具”的轉變,其實是把查字義當成陳述性知識還是策略性知識的選擇。當某種知識被當成陳述性知識時,這樣的知識重在被識記;而當這種知識被當成策略性知識時,則重在運用它解決問題,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精準理解課後題中呈現的“語文要素”屬於哪一類知識,是理解編者意圖的關鍵。

(二)按提示講故事是“生搬”還是“活套”

“按提示講故事”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前,教師不妨先還原學生的學習路徑。要達到這個目標:第一,學生需要把課後提示和文本內容作連接,也就是看到提示能想起它來自哪個自然段、哪些語句中;第二,要有具體可操作的講故事的方法支架。

在試教中,學生讀好了第一自然段後,教師把第一句提示“洪水使人們生活痛苦”出示在第一自然段的文字之上,並引導學生讀一讀這句話,藉此幫助學生建立提示語和故事之間的`關聯。之後,教師採用了相同的方式教學其他各段。

這種直接出示提示語的方式,無異於“生搬”。學生在講述時,只能看着提示,把四句話簡單地串聯起來“讀講”故事,最多也只能加上個別朗讀時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生字詞。

通過分析學情不難判定,學生此時的認知水平僅停留在識記這個低水平的層級上。而編者設計此題目的意圖肯定不止於此。從段落裏提煉出概括性的語句,需要初步的理解能力;而把零散的信息按一定順序整合再講述出來,需要的則是初步的應用及更高階的綜合能力。

正確領會了編者的意圖後,教師的教學就可以作出這樣的改進。

1.教師帶領學生朗讀含有生詞的句子後,利用導學單,請學生把零散的句子和按課文順序排列的三組圖片聯繫起來。利用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句子,並讓他們初步瞭解災難型神話故事的基本結構:災難一解決一恢復。

2.將帶生詞的句子送回自然段裏,請學生對應圖片讀段落,並説説這段講了什麼。

3.請學生自讀沒有生字的第三自然段,探究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瞭解這段講了哪兩層意思。教師板書記錄要點。

4.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大禹治水的過程。

5.在學生讀好故事後,請他們對照提示,以及前面積累的好詞練習講故事後。教師出示要求:故事講清楚,吐字要清楚。(與《語文園地》中的要求相同)

6.請學生合上書本,根據教師的提示講故事,評價的標準重在是否能讓人明白故事的意思。

7.教師小結:這樣就能讓更多的人知道大禹治水這個神話故事了,大禹的奉獻精神和智慧也就能傳得更遠、更久了。

這個教學過程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了改進:一是讓學生經歷從自然段裏找出關鍵句的過程,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找到提示語與文本內容的關係。學生提取的關鍵句可能不如課後提示語中的那樣簡潔而精準,但是相差並不多。因為這樣的關鍵句是學生通過自己動腦筋生成的,知識的留存率大大提高。事實也是如此,經歷過從段中提取關鍵句的環節以後,學生再按照提示講故事時能講得非常完整,也更加生動。二是教師對講故事的要求更加明確。教師在這裏提出的要求和本單元《語文園地》裏講故事的要求一致:故事講清楚,吐字要清楚。故事講清楚又可以轉化為學生可操作的行為:按提示將故事內容講完整,運用在文中積累的詞語。可以看到,學生在本堂課上講故事的情況明顯優於試講時的情況。

總之,教師想要抓住部編教材裏顯性的”語文要素”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要精準把握它,還需要進一步解讀編者的意圖。

二、深入認識教科書的“人文元素”

部編教材的一大亮點便是從多個方面體現了國家意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何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深入分析文本可以發現,《大禹治水》一文中有兩條線索。一是明線: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治水成功,讓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二是暗線:鯀治水九年,雖未成功,但也為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費盡心力。有了這樣的解讀,教師在教學中就不會只是拿鯀和大禹的治水經歷進行簡單的對比,而是用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探究思考:“治水成功,就能為人類造福,所以鯀和大禹兩父子都去治水,可是為什麼鯀失敗了,而大禹成功了呢?請大家自己讀讀第三自然段,這一段中沒有生字詞,相信大家能讀明白。”

當學生能簡單地提取出信息:“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過家門都沒進去”後,教師引入微視頻《三過家門而不入》,讓學生知道大禹三次路過家門都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妻子生兒子時,大禹因為太忙而沒有入門;兒子向大禹招手時,他因工程緊張只是對兒子揮了幾下手;兒子十多歲了,跑過來拉大禹入門,大禹也因水患未平而沒進家門。這樣對課文內容的適當補充,更適合二年級學生形象認知佔主導的思維習慣,真正打動了學生的心。“偉大、一心想着別人、無私、值得尊重……”這樣的評價語自然出現在學生的心中。再通過一段資料的補充:“正因為大禹有着一般人沒有的智慧,有着這樣為人類奉獻的精神,所以人們把大禹尊為神,在重慶的湖廣會館就有人們為他修建的大禹王宮,立的大禹神像。”有了這樣的補充資料,大禹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自然就立體了起來。我們期待的道德品格的薰陶、浸潤就在課堂上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三、系統認識教材的“訓練要素”

部編教材的寫字板塊設計得很有特色,不但能具體地説明寫字方法,還能充分體現寫字訓練的系統性。二年級的寫字教學較一年級而言更重視漢字的間架結構。因此,教師的教學重心應放在部件的合理搭配上。

通觀二年級上冊的教材,我們能發現一條縱向發展的訓練線。在一、二單元,以及七單元的書寫提示中都出現了用不同顏色的小方框幫助學生辨識合體字部件的高矮及寬窄的訓練。所以,《大禹治水》一課的寫字訓練也應承前啟後,讓學生利用小方塊,觀察發現合體字的組合祕密。

教師要求學生在第一課時書寫四個左右結構和一個上下結構的字,在第二課時書寫剩下的一個半包圍結構的字和兩個獨體字。當學生髮現了教材中要求寫的字可以根據間架結構的共性分塊後,他們再自主書寫時,就完全能調用已知(即觀察合體字的小妙招:一看高矮或長短,二看寬窄,三看交接)發現怎樣才能將這些生字寫端正、寫工整。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請學生自主嘗試,再進行範寫,將範寫置於學生的成果展示之後。通過對比,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在書寫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精準指導。這樣,讓學生在寫字實踐中學習寫字,改變了以往課堂上“講得多、寫得少”的問題,提高了寫字訓練的效率。

部編教材因其鮮明的特點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許多的便利,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教師唯有不斷地更新認識,把握編者意圖,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讓每堂課都成為優質的常態課。

篇27:《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難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我確定了第一個教學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艱難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導感情朗讀。

課文生字中“治、制”這兩個同音字,我知道學生肯定要混淆的,一次我確定了本課的第二教學目標:學寫生字:治制

在教學新課前,我複習了課文中的生詞“滔滔、淹沒、衝倒、無家可歸;決心、治理、帶領、千辛萬苦;制服、安定、偉大、代代相傳。”看似簡單的三組詞,其實是統領全文主要內容的詞語。接着,我又拋出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大禹為什麼要治水?這裏的治水指的是什麼水呢?”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都能明白大禹治的是洪水。可為什麼要治理洪水?學生就有點似懂非懂了。而我的一段洪水的視頻正好幫助學生明白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我緊扣“滔滔”二字讓學生理解,因為洪水的大、洪水的兇猛,所以衝倒了房屋、淹沒了農田,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為了讓學生體會治水的艱辛,緊緊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如果只是通過簡單的朗讀,我覺得可能學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山太高,禹爬不動了,他_____。水太深,禹趟不過了,他_____。沒有吃的,禹餓得兩眼發花,他_____。天太黑,兇猛的野獸出來了,他_____。”通過學生的口頭填空,讓學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禹這樣辛苦地觀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順利的將洪水引入了大海”。這裏的兩個“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個難度,學生肯定會一位真的只有“九條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訴這裏指很多很多,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禹治水的艱難。最後一個填空練習“禹下決心要(),他吃盡了( ),走遍了( ),仔細地察看( ),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 ),劈開了( ),引導洪水( )。”我採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讓學生對這一自然段的內容得到了鞏固,對大禹治水的艱難再一次深深地領會了。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我原本想通過老師像講故事一樣的講述,邊講述邊填數字來引出這段文章,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是當我出示了填空,還沒説完,學生就接着説下去了,我只好改變策略,改成提問“看了這些數字,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禹的?如果你是禹,你的心理是怎麼想的?”學生提了一些問題,我又做了一點補充,我説:“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禹在外治水13年,那是七千四百多天哪!”從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學生也對大禹的英雄壯舉敬佩不已。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説説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麼感激大禹,以此來理解為什麼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

詞語的積累在語文教學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添加了一個“送詞語”的設計,我送給了學生“千難萬險、千言萬語、千恩萬謝、千家萬户、千秋萬代”六個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成語。

本課生字中的“治制”為同音字,為了使學生能很好的區別,我找來了古代的字,讓學生形象的分辨清楚“治”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旁,“制”與刀有關,所以是立刀旁。又通過學生自己組詞加深理解,最後通過填空“禹下決心____理洪水,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終於把洪水______服了。”加以鞏固。

本堂課,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時,我知道學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讀,以讀促悟,使學生對人物的高尚品質有更深刻的體會,悟又帶動了讀。學生的情感被激發了,朗讀自然就更出色了。

在這堂課中,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到位:

1.時間把握不好。在觀看洪水的視頻時,視頻播放的時間太長了,有的學生都有點坐不住了,也浪費了一點時間,以至於後來時間來不及了,還有一個對“治制”的鞏固理解的填空練習“禹下決心理洪水,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終於把洪水服了。”都沒有做,對這兩個字的描紅也沒來得及反饋,還拖課了。

2.老師的話太多。雖然在課前設計時,我已經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這個練習:“山太高,禹爬不動了,他____。水太深,禹趟不過了,他____。沒有吃的,禹餓得兩眼發花,他____。天太黑,兇猛的野獸出來了,他____。”的教學時,一看學生説不出來,我急了,就講了很多,還有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想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以上就是《大禹治水》教學反思全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篇五:《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説故事:古時候,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説故事:古時候洪水氾濫成災,百姓過着悲慘的生活,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終於制服了洪水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從大禹“走遍千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挖開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的描寫中體會到大禹的頑強意志。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繼續播放洪水氾濫的情景,讓學生説説看了以後的心情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導 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並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走遍”、“察看”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對“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做具體的描述,對這個自然段的理解,為了避免個別太過現實的孩子説出“他不愛妻子和孩子”而誤導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過家門而不過的有關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獻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採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説説心情如何,為什麼。學生可能會説: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並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對比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後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後一句話:從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師述: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英雄——(學生接:大禹),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無私奉獻的偉大英雄——(學生接:大禹)。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達到高潮。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小朋友可能會説:“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中,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篇28:《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有三個環節給了我觸動。

一、識字教學。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將識字教學與遊戲、活動結合起來,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枯燥為有趣。所以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初讀課文後,認讀字詞時採用了“大轉盤”的遊戲,將學生的識字行為寓於愉悦的遊戲之中,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識記,突破了識字難點;在學寫生字、識記字形時,把競爭機制引入到教學中,採用“爭當識字大王”的形式開展“識字擂台賽”,讓學生互相交流記憶生字的好辦法,互相啟發,共同識字,這樣,識字在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讀和寫,他們在娛樂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從而提高了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寫字教學。在寫字教學中我讓學生分成小組,互相評價彼此的字。鼓勵學生多發現他人的優點,並鼓勵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如:劉爽的字寫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寫得特別舒展,如果能夠寫得稍微小些,讓佔格不那麼擠就更好了。因為學生不只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評價,那是一種師生間的交流,他們更需要同齡人的評價,即生生之間的溝通。這裏互評的設計,不但為了使學生學會正面評價他人,更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

三、討論: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給予鼓勵,讓學生從一年級起就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鼓勵個性化發言。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説出了這些詞語:聰明(因為他看小孩遊戲就想到了治水的辦法)、善良(幫助老百姓治水)、堅強(不放棄治水)等。然後我又讓學生各自帶着對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讀本組文章,讓他們在讀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

篇29: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設計教學目標時,寶莉老師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視頻情境的渲染下,讓學生感受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課文第三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大禹治水的過程,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開鑿了龍門,挖通九條河,壘起堤壩”,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寶莉老師出示了一處補白,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中,寶莉老師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要抓住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滲透,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閲讀。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

在這裏,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補白部分,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以致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沒有擺脱教案的束縛,遵照教案流程走,課堂顯得有些生硬、被動;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想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篇30: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讀這篇課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蘇教版教材編寫的獨具匠心。課文被安排在《梅蘭芳學藝》一文之後,我想編者有他的良苦用心。這兩篇課文在結構上很相似:先寫兩位主人公面對困難都沒有退縮,而是有很大的決心;然後再寫他們是如何吃盡千辛萬苦,持之以恆的努力;最後他們都獲得了成功。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呢?我想,仍然可抓住“決心”一詞來展開教學。文章教學之初,我給學生講了鯀(禹的父親)的故事,透過鯀的治水過程、方法和結果,吸引孩子瞭解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鯀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幾年下來,毫無效果,慘遭殺害。禹既為失去父親而痛苦,更為父親治水失敗所造成的更大的災難而感到愧疚。同時課文中寫到“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如此描寫洪水的兇猛,災難的巨大,也從側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禹會出來治水嗎?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在前面的鋪墊中,我們就可以理解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的決心之大。學生朗讀起來也動情多了。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禹的精神,我先把禹三過家門不入的故事講給學生聽,然後讓學生討論:禹這位治水英雄,真的一點人性也沒有嗎?他的兒子看到別人能和自己的父親在一起,恨自己的父親嗎?帶着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於是,他全心全意撲在治水上,“舍小家顧大家”。他不光帶領百姓治理洪水,還帶領百姓發展生產,他的心是屬於老百姓的。所以顧不上自己的家了。當我問到學生:古時候沒有挖土機,也沒有鐵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嗎?他會吃哪些苦?有的學生説:“他可能會被洪水沖走,有生命危險。”有的説:“可能要在野外過夜,有狼呀什麼的。”也有的學生説:“禹在外面可能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幾個學生感動的哭了。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來讀課文,效果很好。

最後,揭示主題,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傳下來的僅僅是禹的名字嗎?引導學生更深層地領悟禹的精神、傳承禹的精神。

篇31: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主要講述的就是為了百姓們過上幸福的生活,大禹歷盡千辛萬苦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成功制服洪水的故事。總體來説本節課的講授很完整,整個流程的銜接合理自然,教學目標基本上也都達成了,既讓學生們瞭解了治水的過程,理解了文章的重難點句子,也讓他們理解體會到了大禹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為民的精神。

在講授課文之前,我先請同學們觀看了一則關於洪水爆發的短視頻,看過了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為後邊理解課文中描寫洪水的兇猛,災難的巨大奠定了基礎,也幫助了學生從側面進一步體會禹治理洪水的決心,朗讀起來更加的動情。尤其是講授“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時,許多孩子們眼睛裏都含滿了淚水,讓我十分驚訝與欣慰,驚訝的是我的孩子們竟如此的感性,欣慰的是我的朗讀能夠吸引孩子們,使他們認真投入傾聽。

但是在課堂伊始,我讓孩子們自由朗讀課文,卻出現了齊讀的狀況讓我始料未及,針對這個情況,我及時着重進行了評價強調,引導孩子們區分齊讀和自由讀的區別,避免下次出現同樣的情況。另外就是,課堂上對孩子們回答的評價語還是不夠具體,我更多使用的是“理解的真到位”、“感悟的真深刻”這類話語,而沒有具體結合學生的回答去評價,在關注學生具體到個人的這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需要多聆聽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多請教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吸取精華轉化為適用於自己課堂的東西,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篇32: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是一個古代傳説,講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

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挖通察看引導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並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走遍”、“察看”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學生對大禹治水13年,他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大多數學生不認為大禹偉大。我就提了一個問題:“大禹的`兒子為什麼十多歲還沒見到自己的父親呢?”,“大禹為什麼能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能沒有進去?”,從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學生也對大禹的英雄壯舉敬佩不已。

教學第四自然段主要採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説説心情如何,為什麼。學生可能會説: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並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對比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後引讀最後一句話:從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師述: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英雄――(學生接:大禹),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無私奉獻的偉大英雄――(學生接:大禹)。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達到高潮。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小朋友可能會説:“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中,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篇33: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十單元奉獻中的一篇文章。本課是一個流傳千古的民間傳説,講述的是在洪水氾濫成災,百姓無家可歸時,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文章共4個自然段,按起因、經過、結果安排故事情節。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從大禹“常常睡在草丘山岡,他的腳長年泡在泥水中,腳跟都爛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挖開九條大河”的描寫中體會到大禹的頑強意志。課文篇幅短小,選材精當,文中“四天”“九座”“十年”“三次”等數量詞的運用對錶現人物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關注的重點。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離學生很遙遠,對於洪水沒有直觀的認識,再加上年紀尚幼,對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不顧個人幸福,一心為百姓謀幸福的高尚情懷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難。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但這也正是對學生進行情操薰陶的良機,這些在蜜糖中長大的孩子普遍比較自私,不太會主動關心周圍的人和事,通過教學本課,可以與現在世界各地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相聯繫,培養學生悲天憫人的大愛之情。

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優點:

一、品讀詞句,突出奉獻,英雄在艱辛中挺立。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體現了大禹不畏艱辛的奉獻精神,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獻精神呢?首先在教學禹治水的過程時,通過比較父親鯀的做法,用引讀的方式讓孩子在文中用一個字概括大禹的做法,通過第二次引讀體會大禹治水工程的不易。教師激情的引讀是火種,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讀書願望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讀書願望,接着我又引導學生勾畫打動着自己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的語言特別打動着你,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關注語言,關注課文的表達,因此在孩子體會到的點評中我都是從表達的角度進行指導。

二、巧讀數字副詞深化奉獻,英雄在大愛中挺立。

三年級的孩子很難體會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做法。教學時我採用講數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導學生聯上下文,體會數字背後的意思。引導學生讀書引導學生讀書引導,感悟”才、僅、卻”表達的語氣與情感,感悟禹“道是無情卻有情”的大愛境界.領悟禹能夠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愛,,就是奉獻。大禹的英雄形象飽滿起來

三、學習方法的滲透,英雄在咬文嚼字中挺立。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生字學習方法的滲透,對孩子的識字興趣以及方法的引領,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副詞教學中,比較突出副詞數詞的用途,教師點撥,提醒,加強孩子注意,為三年孩子將來的寫作道理有種引領。在理解了“欣欣向榮”後比較為何不寫具體讓孩子明白為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的寫作方法。

不足:

1、由於想一節課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學,因此許多環節不夠落實,整堂課讀得還不夠,一課一得體現不突出。

2、雖然力圖在教學中體現對語言的關注,但在語言運用上這節課體現得還不夠好。

3、由於上課的過程中,缺少大家的沉穩,所以對學生的全面關注還需在課中磨練。

改進措施:

1、認真研讀教材,虛心學習,一定要懂得捨棄,認真落實每堂課的訓練點。

2、在課堂上一定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

篇34:大禹治水教學反思參考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參考

1.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有“捨棄”,“捨棄”的標準是學生,學生的基礎資源、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的思維發展,“捨棄”的標準是課程標準、是年段目標、是課時目標。在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在眾多的詞語選擇中,我捨棄了“吃盡、走遍、挖通、劈開、引導”而重點理解了“千辛萬苦、千山萬水、九條大河、九座大山”,為的是體現禹的治水精神,而關注孩子為大家做好事要有堅定的信念、堅持不懈的`毅力的正確的價值觀。

2.努力遵循孩子的認知規律,拓寬孩子的思維廣度和增強孩子的思維力度。

A.努力摒棄低年級課堂中瑣碎的問題而達到理解文本的目標,進行課堂的塊狀結構設計,讓學生在文本的感悟中有較為整體的思維廣度(第二節的教學)。

B.在課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思中學,在學中思,學思互長(第三節的教學)。

C.總結反饋技巧地引入互文學習,加大思維的力度(與鯀治水相比較,思考治水成功的原因是鍥而不捨的毅力與科學的方法)。

D.追究尋源,探究名字,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大禹名字的探究)。

篇35: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我今天執教的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大禹治水》。這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為民造福的故事。全文語言精練,結構清晰。我們知道,部編版教材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閲讀單元,這篇課文所在的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偉人”,意圖讓學生了解古代先賢的豐功偉績;隨單元安排的語文學習要素是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因而在教學中,既要引領學生感受先賢心繫百姓的奉獻精神和疏導治水的智慧,也要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練習講述故事。“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前面的第一單元和孩子們正在學的第三單元中老師已經初步有所訓練,本篇課文中出現的“小泡泡”,提示用“聯繫下文”的方法瞭解詞語的意思;課後習題又建議採用“先根據生字構字特點及語境猜一猜,再查字典去驗證”的方法瞭解詞語的意思。

基於此,我本節課的教學首先竭力想緊扣語文要素:以藉助關鍵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展開教學。對詞語的學習我想不僅引導孩子能夠理解,更希望能幫助孩子掌握理解的方法。本課的“氾濫”、“災難”、“擋水”、“到處奔走”、“疏導”、“安居樂業”等是關鍵詞,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遇到這些詞語,我鼓勵學生觀察字形、結合語境、大膽猜測,再嘗試通過聯繫上文、聯繫下文、查字典、藉助近義詞、拆分詞語再合併等方法讓孩子瞭解詞語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訓練,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

其次,在領悟人文主題方面,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去朗讀故事、講述故事,例如: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這組數字以及“到處奔走”等詞,引導學生先提取具體信息,再展開想象,接着通過朗讀表現課文內容,最後指導學生藉助提示講述故事。在語言實踐中逐步體會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在朗讀教學中,我適當發揮教師範讀的作用,儘量想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朗讀練習,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但是由於課堂容量過多過滿,這一點沒有能落實到位,非常遺憾。

此外,結合本冊教材出現的“快樂讀書吧”欄目,聯繫到本課故事選自於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讀本《山海經》,我在課前課後都進行了推薦閲讀,課前通過談話,提示學生讀一本書要關注到哪些基本信息,嘗試根據書名去猜測故事內容,激發閲讀興趣;課後結合本課訓練重點,提醒孩子閲讀不忘理解詞語的方法。以期讓孩子初步形成一個課內外緊密結合的閲讀體系,掌握讀書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篇36: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視頻情境的渲染下,讓學生感受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課文第三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大禹治水的過程,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開鑿了龍門,挖通九條河,壘起堤壩”,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寶莉老師出示了一處補白,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中,寶莉老師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要抓住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滲透,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閲讀。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

在這裏,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補白部分,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以致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沒有擺脱教案的束縛,遵照教案流程走,課堂顯得有些生硬、被動;教師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想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篇37: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大禹這個古代的偉大英雄,並通過朗讀、表演、想象、體會,感受到孩子對大禹的敬佩。

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在教學中,我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通過訓練孩子的説話,使他們對“千辛萬苦”有了形象的認識。

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最後,為了讓學生近距離地瞭解大禹,認真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動人的故事,既而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這一環節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同時,也就統攬了全文,理解了大禹這一英雄形象。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後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説?”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來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體會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裝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篇38: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後的感受,然後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後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治水的艱辛,特別是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學生對大禹治水13年,他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大多數學生不認為大禹偉大。我就提了一個問題:“你現在幾歲了,如果你這麼大都沒見到過你的父親,你有什麼感想”,“大禹的兒子為什麼十多歲還沒見到自己的父親呢?”,“大禹為什麼能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能沒有進去?”,從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學生也對大禹的英雄壯舉敬佩不已。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重文本還是重拓展

這課生字不算多,一課時除了讀通讀順外,還分了段,理清了文章的線索。二課時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麼來交流。學生提到鯀堵水、大禹引水,於是便由“引”字慢慢深入理解。從“引”字中你明白了什麼?既有大禹的聰明、智慧,也有大禹的偉大和奉獻,更是一種博愛的體現。

篇39: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中有很多數量詞,透過這些數字,我們從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了這些數量詞。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時,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我就讓學生展開想像:夏天,大禹();冬天,北風呼呼地颳着,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大禹();有時餓了,他就();渴了();累了()。這一自然段中,“九條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訴孩子們這兩個“九”也不是實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請孩子們想像大禹帶領百姓在開河劈山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通過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撓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第三自然段寫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我讓學生圈出其中的數字,再讀讀這段話。這一連串的數字,讓大禹公而忘私、一心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

我所上的內容是《大禹治水》的第二課時,是在解決了字詞之後,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瞭解的基礎上,帶領學生一起品讀,探究課文內容。

一、治水前

我通過詞語複習導入新課,讓學生通過洪水、氾濫、毒蛇、猛獸等詞語進行畫面聯想,從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同時圖文結合,展示出洪水氾濫的畫面,讓學生體會老百姓生活的痛苦,從而明確治水的迫切。

二、治水

首先是請學生自己默讀課文,並思考文中講了哪兩個人治水用了什麼樣的方法,用了多少時間,最後結果怎麼樣?接下來又拎出文章中分別講鯀和禹治水的自然段再次講解,同時還設計了練習環節,這樣雖然把治水過程講得非常清楚詳細,但由於內容上多有重複,顯得拖沓累贅,花去了很多時間。隨後請學生説一説這一連串的問題。之後,通過讓學生找出可以看出,大禹是怎樣一個人的關鍵詞句,並且説一説大禹是怎樣一個人,讓孩子們對大禹的做法進行思考,從而理解他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對大禹產生敬佩之情。

三、治水後

學生説出大禹治水後的變化,並完成下面表格,同時思考洪水被治理好之後,百姓過上了怎樣的生活。讓學生知曉是大禹治好了水,讓百姓們過上了安居樂業,幸福的生活。隨後,我安排了一個複述課文的環節,這個環節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着實高估了孩子們對課文的掌握程度。應該放在下一個課時更為合理。最後進行總結,梳理結構,讓學生對整節課的內容更加清晰明瞭。還安排了隨堂練習,讓學生對一些知識點進行鞏固。

這堂課我旨在把課堂還給學生,由教師引導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找答案,説出答案,從而能夠更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鍛鍊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但整節課讓學生讀得太少,導致很多同學無法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讓學生回答問題環節,儘管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老師都給予了及時的評價,但評價語單一,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通過這節公開課,我深刻體會到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含義,要上一堂好的公開課,首先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既要設計好這堂課的每一個環節,同時還要有應對課堂突發狀況的教學機智。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工作生活中要多學習,多思考,多鍛鍊,在關注學生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上出高質量的課。

篇40: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這課生字不算多,一課時除了讀通讀順外,還分了段,理清了文章的線索。二課時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麼來交流。學生提到鯀堵水、大禹引水,於是便由“引”字慢慢深入理解。從“引”字中你明白了什麼?既有大禹的聰明、智慧,也有大禹的偉大和奉獻,更是一種博愛的體現。

説到引水,就不得不提到都江堰了。本課的課外重點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必講解過細,講清基本原理即可,關鍵在於認識李冰父子,明白這項工程對於我們現在生活的意義,使學生從現實中去體會前人的奉獻精神,學習古人積極思考的精神。但是問題在於課文就那麼一點點的內容,怎樣把課外的拓展和文本有機的結合起來?是重文本還是重拓展?課外知識是為課文的學習服務的,但是深入的體會是否只能在文本中尋找答案,我想這是值得思考的。

篇41: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人們的生活痛苦極了”這一內容,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案通過“他和千千萬萬的人一起,開通了很多河道,最後流到大海里去。”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千千萬萬、很多”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説,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於是,我採用創設“情景對話”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問學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兒子,你想問媽媽什麼呢?”“如果你是大禹,你會怎麼説呢?”利用師生的交流,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説話時應該儘量簡練,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篇42: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課文《大禹治水》是統編教材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15課,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主人公禹十三年率先垂範,堅持抗洪一線,三過家門而不入,舍小家顧大家,最終用疏導的方法,治水成功,造福百姓的故事。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世人所敬仰。他的光輝形象代代相傳,激勵華夏兒女為救國救民奮力前行。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都是圍繞“偉人”這一主題編排的人物故事。“藉助關鍵詞,瞭解課文內容”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以讀為主線,通過“初讀,把課文讀通、讀順-細讀,藉助關鍵詞句,瞭解故事內容-講述,藉助關鍵詞句,練習表達”的教學流程來學習大禹的偉大故事。

二年級學生正處於求知慾剛剛發展階段,他們對故事性較強的文章有着濃厚的興趣,對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充滿好奇心,這是孩子們能夠理解課文脈絡的良好基礎,此階段的孩子已經初步具有獨立識文斷字、初步理解人物美好品質的能力,同時兩年的國小生涯已經培養了孩子較長時間的專注力,所以,學生應該能完成本篇課文的學習任務。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夠透過文字表面理解編寫者所要灌輸孩子的道德理念和實踐能力,所以我在課堂上也通過啟發誘導順勢而為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領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這部分是分析學情,我覺得不能少)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完成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其中抓關鍵詞句,練習講述本課故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讓學生在講故事同時提高表達能力,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我依據課標和學情共設計了四個環節的教學:一、創設情境,温故知新;二、細讀課文,抓關鍵詞句,練習講故事;三、講述故事,藉助提示,完整講述,學以致用;四、課後延伸,拓展閲讀,激發興趣。

我的教學重點是是通過各種形式引導學生正確講故事。在講授第一自然段的過程中,我一邊讓孩子們通過隨文識詞的方法理解詞語,一邊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滲透文本。講授洪水氾濫環節,通過動畫視頻的直觀教學,孩子們明白了洪水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理解了治水的必要性。然後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能夠自己提取出關鍵詞語,然後抓住關鍵詞語,練習講述本段故事。但是個別學生學習速度不理想

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逐步放手孩子們選擇關鍵詞語講好本段故事,授之以漁。百分之九十的孩子能夠完成任務。

提取三四自然段的關鍵詞語時,我是完全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讀,去找,去提取關鍵詞語,孩子們學習積極性大增,最後在自己提取的關鍵詞語的幫助下,順利地講述了這兩段故事。百分之八十孩子能達標。

最後我通過課後題中的“課後提示”,讓孩子們根據課後提示的關鍵句子,完整地講述故事,這樣由老師的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不僅“授之於魚”,而且“授之於漁”。不但讓孩子們掌握了課文內容,更讓孩子們學會了講述故事的方法。百分之八十孩子完成學習任務。

當然,這節課存在不少缺憾的地方:朗讀指導的訓練比較單一;受時間限制,對學困生循循善誘太少;動筆訓練不夠到位;學生展示面不夠寬等等。此生有涯學無涯,以後我會繼續虛心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爭取更上層樓。

篇43:《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大於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開通河道水成功,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世人所敬仰。全文結構清晰,語言精煉,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描寫故事,課文描述的治水前後兩個場景形成鮮明對比,更加凸顯了大禹的奉獻精神和疏導治水的智慧,本文旨在引領學生在讀故事、講故事的語言實踐中體會大與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課文配有插圖畫面,泓括圖中眾多百姓在禹的帶領下,火熱朝天的開通河道,禹正在與有經驗的老者觀察地形,畫面與課文第四自然段內容對應為學生領會課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憑藉。

二年級的學生應該學會從課文當中獲取信息教學中,教學中我以訓練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為主線,以提高學生講故事能力為輔,穿插閲讀訓練和語言訓練讓學生在學習中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本單元圍繞偉人這一主體編排課文,教學中既要引領學生感受偉人心繫百姓的高貴品質,也要藉助關鍵詞,瞭解課文內容,練習講述故事。

在本次教學過程當中,我更多的注重了學生能力的訓練,忽略了學生書寫的訓練,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加以改正。

通過講授這篇課文,使我懂得了,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腳踏實地,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問題。

篇44: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我們知道,朗讀中的感情,象在生活中一樣,只有朗讀考真正產生了這種情感時,才能從語調裏自然地露出來。指導朗讀,教師如果只是簡單地求讀得流暢,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學生不深入地瞭解課文的內容,不切實為課文的內容所感染,那麼他根無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因而教師在朗讀前應啟發學生從各方面進步地反握全文的思想感情,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啟發性,原則進一步進行指導。

1、學生講,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自己首先發言談自己思考後感受。通過他們的發言,既可以促進學生們的相互交流,鍛鍊他們“説”的能力,可以使教師從發言中瞭解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水平,從而便於進一步指導。同時,熱烈的課堂氣氛能激發全體學生對課文思想感情的共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為進一步提高朗讀水平打下基礎。

2、教師講。學生髮言後,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引導學生繼續往深層發掘,詔發學生國境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展開聯想,這種聯想往往使學生增強課文內容所需要的感情,補充和豐富他們對中心思想的具體感受,激發他們的朗讀願望。

3、教師範讀。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範讀十分重要,它不公可以給學生,提供模仿的樣板,而且可以給學生啟發,使他們從中領會準確表達中心思想的語言表達方式。當然,教師匯聚讀並不是讓學生簡單的機械模仿,而是給學生一個對比的對象,使他們更直觀感受課文思想感情。

篇45: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呢?課文中寫到“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如此描寫洪水的兇猛,災難的巨大,也從側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禹會出來治水嗎?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全組成員召開了討論、研討會,制定出磨課計劃。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授課教師在教學中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0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讓學生想像並討論:大禹這位治水英雄,三次經過家門他分別是怎麼想?又是怎麼做的?帶着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們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説?”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學生們説:“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經過本次的磨課、上課,我們在很多方面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

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説話時應該儘量簡煉,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篇46:《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呢?我想,可抓住“決心”一詞來展開教學。文章教學之初,我讓學生先提出問題,然後圍繞着問題學習課文。並通過了解鯀(禹的父親)的故事,透過鯀的治水過程、方法和結果,吸引孩子瞭解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鯀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幾年下來,毫無效果,慘遭殺害。禹既為失去父親而痛苦,更為父親治水失敗所造成的更大的災難而感到愧疚。同時課文中寫到“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如此描寫洪水的兇猛,災難的巨大,也從側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禹會出來治水嗎?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在前面的鋪墊中,我們就可以理解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的決心之大。學生朗讀起來也動情多了。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0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設計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景,然後讓學生想像並討論:大禹這位治水英雄,三次經過家門他分別是怎麼想?又是怎麼做的?帶着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於是,他全心全意撲在治水上,“舍小家顧大家”。他不光帶領百姓治理洪水,還帶領百姓發展生產,他的心是屬於老百姓的。所以顧不上自己的家了。當我問到學生:古時候沒有挖土機,也沒有鐵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嗎?他會吃哪些苦?有的學生説:“他可能會被洪水沖走,有生命危險。”有的説:“可能要在野外過夜,有狼呀什麼的。”也有的學生説:“禹在外面可能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來讀課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採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説説心情如何,為什麼。學生可能會説: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並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對比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後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後一句話:從此,大禹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達到最大。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學生們説:“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這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大禹十三年堅持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開通河道,治水成功,為民造福的故事。全文語言精練,結構清晰。我們知道,部編版教材是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閲讀單元,這篇課文所在的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偉人”,意圖讓學生了解古代先賢的豐功偉績;隨單元安排的語文學習要素是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因而在教學中,既要引領學生感受先賢心繫百姓的奉獻精神和疏導治水的智慧,也要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練習講述故事。“藉助詞句,瞭解課文內容”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前面的第一單元和孩子們正在學的第三單元中老師已經初步有所訓練,本篇課文中出現的“小泡泡”,提示用“聯繫下文”的方法瞭解詞語的意思;課後習題又建議採用“先根據生字構字特點及語境猜一猜,再查字典去驗證”的方法瞭解詞語的意思。

基於此,我本節課的教學首先竭力想緊扣語文要素:以藉助關鍵詞句,瞭解課文內容展開教學。對詞語的學習我想不僅引導孩子能夠理解,更希望能幫助孩子掌握理解的方法。本課的“氾濫”、“災難”、“擋水”、“到處奔走”、“疏導”、“安居樂業”等是關鍵詞,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遇到這些詞語,我鼓勵學生觀察字形、結合語境、大膽猜測,再嘗試通過聯繫上文、聯繫下文、查字典、藉助近義詞、拆分詞語再合併等方法讓孩子瞭解詞語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訓練,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

其次,在領悟人文主題方面,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去朗讀故事、講述故事,例如: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這組數字以及“到處奔走”等詞,引導學生先提取具體信息,再展開想象,接着通過朗讀表現課文內容,最後指導學生藉助提示講述故事。在語言實踐中逐步體會大禹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在朗讀教學中,我適當發揮教師範讀的作用,儘量想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朗讀練習,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但是由於課堂容量過多過滿,這一點沒有能落實到位,非常遺憾。

此外,結合本冊教材出現的“快樂讀書吧”欄目,聯繫到本課故事選自於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讀本《山海經》,我在課前課後都進行了推薦閲讀,課前通過談話,提示學生讀一本書要關注到哪些基本信息,嘗試根據書名去猜測故事內容,激發閲讀興趣;課後結合本課訓練重點,提醒孩子閲讀不忘理解詞語的方法。以期讓孩子初步形成一個課內外緊密結合的閲讀體系,掌握讀書的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墨汁需要磨,越磨越細,經過研磨之後墨汁均勻。同樣一節好課,也需要磨,反覆研磨中。日臻成熟。呈現給孩子的是教師心血與智慧的結晶。當課堂上孩子情感投入,發言靈光閃爍,思維達到發展,自信得到提升,磨課中付出的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大禹治水》是一篇家喻户曉的神話故事,尤其是大禹東山鑿,西山築堤壩。三過家門而不入,婦孺皆知,老幼嫻熟。如何挖掘出這樣一個神話故事中兩代人崇高信念下的英雄精神,奉獻精神呢。備課之前先蒐集相關資料,《大禹治水》的動畫,電影,歌曲,播放這些資料讓學生感悟大禹的崇高精神。

同時紮紮實實落實教學目標,引導孩子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中等以上的孩子必須達到有感情朗讀,潛能生達到正確流利的朗讀。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開鑿、挖掘、堵塞、引、等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配合孫楠演唱的大禹治水的歌曲,孩子們根據導學案自學,然後小組討論。

小老師主持展示,交流。老師相機補充,課堂上同學們興趣濃郁,發言踴躍。發言面比較廣泛,參與度比較高。

同學申成宇在《大禹,我想對你説》:“大禹,你真聰明,你爸爸都想不到的方法,你想出來了,爸爸偷了能自生自長的息壤堵水,可還是沒有堵住,你把大水引到東海里。”

苟晨騰以大禹妻子是身份説:“相公,你為什麼不回家呀?”我忍俊不住的笑了。這次課堂的不足之處是孩子們寫得少,課堂筆記不是很充分。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建構也是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vn9nk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