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中地理教案多篇

高中地理教案多篇

高中地理教案多篇

高中地理教案1

按性質分類

⑴可再生資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⑵非可再生資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導入新課:

煤炭雖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點就少一點,但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國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影響到山西省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

一、資源開發條件

閲讀分析: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礦的分佈圖,分析山西煤炭資源狀況

1、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

⑴儲量豐富⑵分佈範圍廣⑶煤種齊全⑷煤質優良⑸開採條件好

相關資源課程標準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2、結合實例,分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條件與開發現狀,分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對環境的影響,綜合治理和保護措施。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能源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2.理解能源資源開發的條件。

3.瞭解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設的成就。

4.理解山西省構築三條產業鏈的資源條件及意義。

5.理解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的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治理的關係。

6.瞭解科技創新是山西省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

7.理解山西省工礦區生態環境建設模式,學會知識遷移,為我國其他工礦區生態環境建設出謀劃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閲讀圖表、資料,分析能源資源開發的條件及能源基地建設的成就。

2.通過師生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源工業是發展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把能源工業放在戰略重點的首位,急需科技人才為能源工業出謀劃策,使學生們深知肩負的重任,同時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能源基地的建設成就,力求能源基地的建設有新的突破。

2.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保護要同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與生態道德觀。

3.凡事要學會因時而變,要學會用發展的觀點去評判地理事物的合理與否。

教學重點

1.能源資源的開發條件。

2.產業結構的調整。

教學難點

山西能源基地建設。

教具準備

視頻展示台,關於能源與生活的視頻資料及關於山西煤炭基地的景觀圖,關於我國能源消費構成及山西能源地位的數據表格。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提問:研究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主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學生回答: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土壤條件、水文條件、植被條件、礦產資源條件等方面入手。

師:這些條件影響着一個區域的發展,作為一個區域,它要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呢?一方面要對區域的自然條件實施改造,另一方面要開發利用區域的自然資源。區域所擁有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狀況,影響着區域發展的方向;對自然條件的適度改造和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事關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今天我們就來探究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同學們都知道哪些自然資源啊?

學生回答。

師: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

(投影)工業生產、汽車、火車等圖片,提問:這些機械的運轉與什麼資源離不開啊?

學生回答——能源資源

師:以上這些機械的運轉,離不開能源資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資源的開發。

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

什麼是能源資源?是指能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動力的物質或能量。

思考:我們人類所使用的能源可分為哪兩大類?各包括哪些能源?

學生回答:

問:對可再生能源我們應如何開發利用呢?對非可再生能源我們又該如何開發利用呢?

學生回答

師:對於可再生能源,我們應該保護和促進更新,並進行充分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而形成的,人類用一點少一點,而且利用不當還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在利用時應該節約、提高利用效率和尋找新的代替品。在非可再生能源中的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國更是如此。假如請你投資開發我國的煤炭資源,你會選擇在哪裏開發呢?為什麼?

投影中國煤礦分佈圖。請同學們進行選擇。

學生回答

師:我國山西省煤炭資源得天獨厚,素以“煤海”著稱於世,這裏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重要煤炭基地之一,所以,合理開發山西省煤炭資源直接影響着山西省乃至我國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節課主要以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為例分析能源資源的開發。

我們在山西省投資開發煤炭資源,除了考慮這個地方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外,我們還應考慮哪些開發條件呢?

學生回答,還應考慮開採條件、市場條件及交通條件。

一、資源開發條件

探究:請同學們看課本,探究山西資源開發條件的優勢有哪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

師:投影

1)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

煤炭資源的有利條件具體表現儲量豐富已探明的煤炭資源儲量為2700億噸,按20xx年生產規模(4.8億噸)計算,可開採560年分佈範圍廣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佈。煤種齊全全國10大煤種,山西省都有分佈。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的特點,大同煤田為低硫、低灰、高發熱量的優質動力煤產地,河東煤田則是優質主焦煤基地開採條件好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於露天開採和大規模機械化開採

2)市場廣闊

投影我國能源生產量和消費量比較表,請同學們看錶,你能從中看出什麼問題嗎?

1998200220042020生產量(億噸標準煤)12.41418.46消費量(億噸標準煤)13.61519.730(預計)學生回答:

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能源的消費量大於生產量,大約比生產量大1億噸標準煤。我國能源的消費量很大,而生產量不足,隨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量會不斷的增加,預計到20xx年時,我國的煤炭消費量將達到30億噸,到那時,我國的能源缺口會更大。

投影中國與世界主要能源消費結構圖,請同學們看圖,思考:我國與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各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

師: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而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世界核能比重大,而我國核能卻很少。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是以煤炭為主,且我們剛剛分析了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有很大的缺口,這樣的消費結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基本上是不會改變,這為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投影中國政區圖,請同學們找到山西省,請問同學們,山西省位於我國的什麼位置呢?

學生回答:中部地區。

山西省地處我國中部地區,臨近我國這樣一些工業區,北京、天津、鄭州、洛陽、西安、咸陽等,與上海、瀋陽、武漢等城市相距不遠,所以從輸煤輸電來講都非常便利。

投影山西省交通線分佈圖,請同學們看課本43頁圖3.4,在圖中總結出山西省對外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有幾種?

學生回答:鐵路和公路運輸。

師:山西省主要的運輸方式是鐵路和公路。下面我們來找出主要的鐵路運輸線。從北京經大同到包頭的京包線;石家莊到太原的石太線;從太原到河南焦作的太焦線;從大同到秦皇島的大秦線;從神木到黃驊港的神黃線;從圖可看出,經過山西的鐵路線較多,除了以上的鐵路線外,還有很多鐵路線和公路線,這些都為山西省煤炭的外運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所以我們説山西省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過渡:以上是我們分析的山西省能源資源開發的優勢條件,那麼山西省能源資源的開發有沒有不利條件呢?

下面請同學們讀材料,分析這些材料説明山西省煤炭開採中存在着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交通動力不足;水資源缺乏;生態環境脆弱。

從這幾則材料我們看出,山西省資源的開採中也存在着不利條件。因此,在資源開發條件評價中,我們要學會分析它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只有瞭解了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我們才能揚長避短的對區域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

過渡:山西省資源開採的優勢條件是明顯的,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山西省煤炭資源優勢,加快山西煤炭的開採和加工轉換,從1982年起,國家加快了山西能源重化工業基地的建設。

二、能源基地的建設

請同學們看課本,歸納山西省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建設能源基地。

學生回答

投影:

1.擴大煤炭開採量

問:為什麼要擴大煤炭開採量?

學生回答:因為我國的能源消費量大於生產量,為了滿足全國的市場需求因此要擴大煤炭開採量。

請同學們看圖3.3,請同學們分析從1952年到20xx年山西原煤的生產量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回答:原煤的生產量是不斷增加

問:從什麼時候原煤生產量增加的速度很快呢?

學生回答:1980年以後。

問:到20xx年原煤的生產量達到了多少?

學生回答:6.3億噸。

師:從圖中可看出來,山西的煤炭從建國初期,一直到20xx年都是穩步增長的,在20xx年原煤生產量達到了6.3億噸,形成了以大同、河東、平朔、西山、等一些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2.擴大晉煤外運能力

問:為什麼要提高晉煤的外運能力呢?

學生回答:因為山西交通運力不足,為了緩解交通壓力。

問:山西的煤炭外運主要選擇哪些交通運輸方式呢?請讀圖3.4。

學生回答:鐵路和公路

問:山西省為什麼選擇鐵路和公路,為什麼不選擇其他的運輸方式呢?山西臨黃河,為什麼不利用黃河來發展水運呢?

高中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瞭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種農業地域類型及其分佈。

2.? 通過學習大牧場放牧業,學會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3.? 掌握大牧場放牧業在經營方式、商品化、專業化、經濟效益等方面的特點。

4.? 解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因素。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對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分析,學會歸納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2.? 把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作比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自然條件是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條件,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天人合一。

2.? 人文條件也越來越大地影響到農業的區位選擇,事物是發展的,不能用靜止的觀點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1.? 理解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兩類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因素。

2.? 利用圖表資料分析農業區位因素的能力。

教學難點:

西歐乳畜業與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的比較。

教具準備:相關資料和地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同學們,通過前面兩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兩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穀物農業。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於自然和人文條件的原因,人們並不從事種植業, 那麼他們到底從事哪一種農業勞動呢?

下面我們先看一段錄像,請大家認真觀看,錄像裏反映的是什麼農業類型。

教師提問:以上錄像內容反映了什麼農業類型?

生:畜牧業。

師:很好。在這一節內容的學習中,我們就將認識兩種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大牧場放牧業和乳畜業。

板書:第三節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講述: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佈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出示圖3.15 和3.16

師:上述國家在放牧牲畜的種類上有什麼差別呢?

生:美國、阿根廷以牧牛為主;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以牧羊為主。

出示“世界地形圖”、“氣候類型圖”

提問: 1、為什麼這些國家可以發展大牧場放牧業呢?

2、大牧場放牧業有什麼特點?

3、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是什麼?

請大家閲讀案例4回答以上三個問題。

板書:1、分佈地區(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温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高中地理教案3

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影響的一個案例,是前面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態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同時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讀課標的基礎上,比較四個版本的相關內容,可以結合課本案例和鄉土案例,以達到學生學習到身邊的地理,化抽象為具體,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等。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內容通過教學過程中各種河流地貌景觀圖片的多媒體演示,加強直觀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觀察分析、綜合概括能力。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總之,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的結合中,既實現本節的三維目標,又獲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流水侵蝕地貌類型,讀圖分析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説出河谷的演變過程示意圖,能夠分析不同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2)掌握流水堆積地貌類型,讀圖分析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讀各類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説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點。

過程與方法

(3)讓學生學會蒐集、整理與課堂有關的地理資料的能力,同時運用資料説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歸納能力。

(4)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探究討論和實驗研究,讓學生開心地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進一步培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加強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

教法與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動畫演示法、問題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等。

重、難點

重點

1 、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流水侵蝕地貌類型及河谷的演變過程。

2、流水堆積地貌類型及形成原因。

難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河谷的演變過程。

2、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以及碼頭的選擇。分析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現在請大家判斷下面那個圖片分別屬於河流侵蝕還是堆積地貌?多媒體圖片展示,學生回答,教師點評並説清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的概念。河流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並掀起地表的物質,形成侵蝕地貌。被河流搬運的物質,在河流搬運能力減弱的情況下,會沉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後導入正題。

展示【學習目標】:

1、以河流地貌為例,分析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認識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自查自糾(5分鐘)針對課前預習學案,教師多媒體展示預習學案答案,讓學生自己發現本節課存在的疑問點,並對學生提出要求(認真獨立,記憶基礎,對照答案,改正錯誤,標註疑難,準備探究)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一]合作探究一

閲讀課本圖4、17三幅圖,思考相關問題

教師提出要求:

1、先自主思考,然後小組合作探究

2、小組探究時組內成員應該共同參與,説出自己的觀點

3、小組合作探究時應全體起立,相互討論

4、小組合作探究後要達成共識

請學生看書P77頁,以小組長為中心,自由討論,然後提問。教師要注意收集學生的信息(尤其錯誤信息)以備總結時點評糾正。

[多媒體展示]討論內容:閲讀課本圖4、17三幅圖,思考相關問題

1、河流侵蝕有三種主要的形式,思考其對地貌的影響有哪些?

作用形式概念對地貌的影響溯源侵蝕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

下蝕垂直於地面的侵蝕

側蝕垂直於兩側河岸的侵蝕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蝕地貌,它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河谷發育和演變過程中,經歷了哪些主要的外力作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PE MERGEFORMAT

[展示點評]教師提出要求:

1、小組成員回答問題時要脱離課本

2、小組成員的回答應代表本組的觀點

3、小組展示時,其他同學應認真傾聽

4、小組展示完後,其他小組可起立點評(問題存在分歧的時候)

小組輪流展示完畢後,小組互評,後師生共同完成下表。

溯源侵蝕下蝕側蝕概念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垂直於地面的侵蝕垂直於兩側河岸的侵蝕對河流的影響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使河牀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使谷底展寬、谷坡後退,河流向橫向發展。特別強調伸長加深展寬

3、[知識拓展]多媒體展示:思考A、B兩點哪個地方建貨運碼頭更合適?

並説明理由。學生搶答展示。

4、【重點點撥】河谷形成過程的動畫演示並在黑板上畫河谷剖面圖加以説明。

5、[重點提示]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初期:形成“V”字形峽谷。

形成期: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出現連續的河灣。

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

6、[知識拓展]多媒體展示:思考A、B兩點哪個地方建貨運碼頭更合適?

高中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徵。

2、瞭解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3、提供數據,從技術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異,説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數據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閲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以小組協作討論的方法學習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培養學生大膽、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5、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佈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組協作討論和案例探究,幫助學生建立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克服困難的信息和團結協作的良好習慣。學會傾聽和欣賞別人,學會從分歧中尊重別人,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2、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髮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點

1、山地的三種類型。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難點

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閲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方法與手段

模擬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自主探究學習法

教材分析及教學策略

山地是陸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係,所以,在講述了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之後,本節將山地作為內力塑造地表形態的一個典型案例單獨講授。地表形態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有密切的關係,為了讓學生認識地表形態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影響,本節在講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後,還以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為案例,剖析了山地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所以,本節有兩個重點內容:一個是山地的形成,介紹了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的形成、分佈和規模;另一個是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佈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本節以山地為案例,對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進行剖析,目的是讓學生對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有更為深入理解,學會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並將這種案例剖析方法遷移到其他構造地貌的學習中。

對褶皺和斷層內容的處理。褶皺山和斷塊山都發育在一定的地質構造上,所以,教材在講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的時候,都是先從褶皺和斷層這些基本地質構造的形成講起的。它們是學習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基礎,但不是最後的落腳點。最後的落腳點是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基本形態。

"火山"部分內容組織。教材從三方面介紹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結構、火山的規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對比的方式介紹了兩種不同的火山活動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種是裂隙式噴發與玄武巖高原的形成,一種是中心式噴發與火山錐的形成,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並不是所有的火山噴發都能形成火山錐。這給學生將來有機會到野外觀察火山提供一個基本常識。

導入

【導入新課】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説過許多山脈,如我國的五嶽、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麼?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板書】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引導】什麼叫褶皺、斷層呢?

(教師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並強調巖層的受力方向)

【講解】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後,如果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我們下面先來了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板書】1、褶皺山

①概念:巖層彎曲變形(連續性變形)

【指導讀書】褶皺的基本形態表現為兩種,即背斜和向斜。什麼是背斜、向斜呢?

(教師在黑板上用板筆繪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態圖,並標出受力方向)

【板書】②形態:背斜和向斜

③褶皺形成過程:

【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背斜和向斜從外部形態上看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回答】從外部形態看,背斜的巖層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

【教師講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這只是一般情況,還有特殊情況。

(教師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筆添繪上一部分,變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態。)

【引導】大家請看!有的時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嶺變成於谷地,而向斜由谷地變成了山嶺,這是怎麼回事呢?

【學生回答】

【教師講解】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性比較疏鬆,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風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蝕,所以就有可能變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擠壓力作用,巖性比較堅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所以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區、礦山等地帶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形態上來判斷背斜或向斜。背斜頂部被侵蝕後,下面的巖層裸露出來,所以從巖層的新老關係看,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無論巖層怎樣變形,依據巖層的新老關係來判斷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書】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學們弄清楚了嗎?下面我們通過這一表格再來比較一下。背斜向斜比較表。

【説明】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褶皺山。褶皺山的規模有大有小。大規模的褶皺山系可以綿延數千千米,如縱貫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等。小規模褶皺山只有幾十米。

【轉折過渡】書頁紙張很柔軟,受力發生了彎曲變形--褶皺,巖層可塑性差,如果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巖石的強度,巖層會怎樣?(巖層會斷裂錯開)

【板書】2、斷層山──巖層變位(不連續的變形)(注意與褶皺比較)

(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繪出斷層示意圖)

【教師講解】從斷層兩側巖塊的相對移動方向(可能一側上升或一側下沉)可看出,相對上升的巖塊,在地貌上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如我國的東嶽泰山、西嶽華山、江西廬山等名山,都屬於上升的巖塊;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巖塊,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陝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斷層在山區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現為懸崖、陡壁、峽谷等。在斷層構造地帶,由於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由斷層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斷塊山地,簡稱斷塊山。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佈十分廣泛的地貌形態。它的規模大小不等,大的斷塊山可以延伸數千米,如我國的華山(圖4.13)等,小的只有幾十米。

【出示投影片】

斷 層

成因 巖石受力破裂,並沿斷裂面有明顯相對錯動、位移(即發生錯位)的斷裂構造叫斷層。

地形 斷層面-陡崖

斷層線-巖石破碎易被風化侵蝕成溝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巖塊形成塊或高地

下沉的巖塊常形成谷地

圖示

【轉折過渡】除了以上所説的褶皺山和斷層山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類型的山脈呢?試舉一例説明。

【學生思考後回答】有,如富士山屬於火山。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的很好,還有火山,那麼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3、火山

【指導讀書】請同學們閲讀教材P75思考:

①玄武巖高原和火山有什麼聯繫與區別?

②火山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③火山的規模是否相同?

【學生回答】

①聯繫:玄武巖高原和火山都是由於處於地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着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而形成的。

區別:玄武巖高原是巖漿沿着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比較寬廣。如哥倫比亞高原。

火山是巖漿沿着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如我國長白山的主峯。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組成。

③火山的規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對高度可達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徑為數百米;小火山的相對高度不及100米。

【板書】(在學生回答時教師板書相應內容)

①玄武巖高原和火山聯繫與區別

②組成:火山口和火山錐

③規模:大小不一

【教師講解】我們雖然瞭解了火山的構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錐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們對其作具體講解。(讀圖4.14)

【教師補充講解】火山口是地下巖漿上湧噴出地表的出口。沒有破壞的火山口是一箇中央低凹的封閉窪地,有時候會積水形成湖泊,如我國的長白山天池。破壞後的火山口呈半封閉狀態。

火山錐是由火山碎屑物質和噴湧出來的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錐形體。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噴發形成,上部坡度較大,下部坡度較緩。

【轉折過渡】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已經基本瞭解了山嶽的各種類型及其形成原因,那麼山嶽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呢?我們這節課主要從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來説明。

【板書】

二、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指導讀書】閲讀教材P76思考:

1.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況下,山嶽地區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什麼方式為主,為什麼?

3.山嶽地區的交通運輸線路的選取原則?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嶽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應注意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

1.對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交通運輸線路的分佈和延伸方向影響較大

2.一般情況下,山嶽地區的交通運輸線主要以公路為主,而後才是鐵路。

因為在山嶽地區修建交通運輸幹線,不僅成本高,難度也比較大。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難度,在山嶽地區,人們通常優先建造成本較低、難度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鐵路。

3.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為了達到線路的技術要求,在山嶽地區修建公路和鐵路往往需要迂迴前進。

【思考題】

1.在斷層處修建水庫,大型工廠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圖上,從古到今,為什麼總是缺一個西北角?

板書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1.褶皺山

①概念:巖層彎曲變形(連續性變形)

②形態:背斜和向斜

③褶皺形成過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2.斷層山──巖層變位(不連續的變形)(注意與褶皺比較)

3.火山

①玄武巖高原和火山聯繫與區別

②組成:火山口和火山錐

③規模:大小不一

二、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作業 地理填充圖上的練習

高中地理教案5

第一節

教學目標

(1)結合“熱力環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這兩部分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2)在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佈,並會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佈示意圖。

(3)瞭解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4)掌握並能説出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

2.教學難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及其分佈示意圖的繪製;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引入唐代詩人崔護的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引出本課主題“風”。

2、風的概念。風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由高壓區指向低壓區的水平運動。

回顧熱力環流的知識,並舉例説明什麼是水平氣壓梯度力。

3、風的方向。分三種情況歸納。

(1)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時,風向垂直於等壓線(理想情況);

(2)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時風向垂直於地轉偏向力(高空);

(3)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同時作用時,風向與等壓線呈 一定夾角(近地面)。

小結。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和風有關的詩詞或成語。播放《風之谷》主題曲。

過渡:(1)給出材料“二戰期間日本向美國發出的風戰”,思考氫氣球炸彈是如何從日本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2)講解小故事---“馬緯度”問題和咆哮西風帶的出現,讓學生思考原因。引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5、大氣環流: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6、利用三個假設來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1)假設1:地表均勻、不考慮地球自轉(地轉偏向力)和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的受熱不均。

形成單圈環流

(2)假設2:地表均勻、考慮自轉、不考慮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形成三圈環流

視頻播放:“新聞--全球高温都是副熱帶高壓帶惹的禍”

重點講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和全球7個氣壓帶6個風帶。

思考: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成因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前者由於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熱力原因形成的。後者是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個氣壓帶是動力原因形成的。

(3)假設3:地表均勻、考慮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南北移動-----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也作週期性季節移動。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在北半球,與兩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課堂小結

假設一:單圈環流。

假設二:三圈環流。

假設三: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思考假設四:條件更換為考慮地表海陸性質的差異,自轉和公轉?

課後習題

探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

結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和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探索地中海地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氣候特徵是怎樣形成的,並以Flash動畫的形式加以解釋。

教案網權威發佈高中地理教案:常見天氣系統。

第二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高壓、低壓系統的活動規律與天氣特點。

2、過程與方法:會運用簡易天氣形勢圖分析各地天氣系統及天氣變化趨勢,並分析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論聯繫實際,增強防災抗災意識。瞭解科技前沿,樹立學習科學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的理念。

教學重難點

1、能根據氣壓分佈圖判斷其氣流狀況及天氣特點;

2、能讀懂簡易的天氣圖,推測近期的天氣變化趨勢,並用規範的語言來表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導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別有意義,它是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閲兵儀式了吧?這些鏡頭,你們還記得嗎?

【PPT投影】展示閲兵儀式的照片:英姿颯爽的三軍儀仗隊、激動得流着淚的抗戰老兵、踏着“七彩祥雲”而來的空軍方陣。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閲兵儀式上那道最美的風景——湛藍的天空呢?事實上,如此美麗的天空,來之不易。為了確保閲兵的順利進行,從8月20日起,北京地區正式啟動空氣質量保障措施,通過全市上下共同聯動,積極協調周邊省市協同減排,全力保障閲兵紀活動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氣質量已連續天天優良,空氣質量保障情況甚至超越了2008年奧運會期間。當然,如果沒有老天爺幫忙,誰也不能保證當天一定是好天氣。就像秋遊之前,你是否也擔心過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讓我們來看看專家9月2日的分析預測吧!

我們之前已經對氣候有所瞭解了,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範圍大,時間長,一般變化不大。但是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裏的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天氣是短時間的、多變的。那麼,專家們憑什麼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我們發現文中在講到晴的時候,提到了當時“影響北京的天氣系統主要是東移的槽脊”。

【講授】引出“槽、脊、高壓、低壓”的定義

教師引導:其實槽和脊是天氣系統的名稱。天氣系統通常指引起天氣變化的高壓、低壓和高壓脊、低壓槽,鋒面等具有典型特徵的大氣運動系統。而所謂天氣預報就是對各種天氣系統的預報,通過對未來某時段內各種天氣系統的產生、移動和消亡的'變化來分析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天氣變化。

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瞭解“高壓與低壓”、“槽和脊”,並歸納在這些天氣系統在等壓線分佈圖上的氣壓分佈特點。

學生活動:閲讀教材內容,學習到了“高壓”和“低壓”,“高壓”即中心氣壓高於四周,“低壓”剛好相反。由高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高壓脊”,由低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低壓槽”。

教師引導: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師在等壓線分佈圖上可先找到高壓脊,畫與之相垂直的一條線,請同學們説説其與等壓線相交的點上分別對應的數值,對比後發現,脊線上的氣壓值高於兩側。所以脊線本質是氣壓比兩側都高的點集合。

【活動】探究一 高壓與低壓的大氣運動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氣系統及其對北京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1)標出控制北京地區的天氣系統的名稱

教師引導:下面讓我們來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分佈狀況,請同學們來觀察一下圖上北京附近正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着?

學生活動:讀圖後,分析北京附近氣壓的分佈情況,找到天氣系統的中心,通過比較中心與四周等值線的數值分佈,結合教材內容,找到了“高壓”中心,並在圖上用“G”標出。在此基礎上,畫出由它延伸出來的高壓脊(脊線)。(一位同學上黑板演示,其餘同學在學案上畫。)

活動一(2)畫出此時北京和伊爾庫茨克的風向

教師引導:先請同學講講風向的畫法。

學生活動:畫過北京的風向的基本步驟,回答要點如下:

1、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指向低壓。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責畫法),風向右偏。

3、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確定風向,用箭頭標出。

4、準確説出風向:西南風。過伊爾庫茨克的風向的畫法類似,為西北風。

活動一(3)(4)完成高壓(反氣旋)示意圖(畫出高壓系統周圍四個點各處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並用簡要的文字歸納小結。

教師引導:請學生在黑板上標出該高壓系統北部和東部的風向。

學生由此發現,在高壓系統的不同部位風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氣好像發生了旋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大氣水平渦旋,我們把它叫做反氣旋。高壓和反氣旋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一個指氣壓狀況,一個是指氣流狀況。畫過北京、伊爾庫茨克等四個風向後,可利用這一方法在高壓系統的模式圖當中將大氣運動的

教案網權威發佈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氣候變化。

第三節

教學目標

1.閲讀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圖等有關圖表資料,認識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

2.利用有關圖文資料,探究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岸、水循環、農業等的影響。

3.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對策,樹立合作意識和全球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難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

播放視頻

從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從西半球的坎昆到東半球的巴黎,雲集各國首腦,聚焦全球目光,關注一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

那麼,全球氣候變化有哪些表現?對人類活動帶來什麼影響?我們如何應對?帶着這三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板書】

【活動】教學過程

活動一

請同學們拿出學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完成了知識的準備,讓我們穿越時間,去探知全球氣候變化的歷程。

請大家完成活動二。

活動三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又有着怎樣的特點。

這幅圖同學們能看懂麼?

懂,那老師來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們一起來研究怎麼讀這一副圖~

活動四

最後,我們來看一看近現代的氣候變化。

活動五

是誰?讓北極熊哥哥如此憂鬱?

是誰?讓乞力馬扎羅山的帽子不翼而飛?

又是誰?讓馬爾代夫陣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殞?

不僅僅是馬爾代夫,世界各地的陣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着人類,下面,我們將走進非洲的肯尼亞,看一看氣候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

接下來,我們要去一個美麗而神祕的地方,請同學們拿好筆,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記錄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集中注意力,仔細聆聽,快速記錄,我們來比一比,哪個小組記得最多!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

美妙的歌聲把我們帶入了地球的第三極——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經歷氣候的變化,成為全球氣候變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監測和研究表明,過去半個世紀,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温每10年升高0.31℃,極端高温頻次顯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計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積在30年級退縮15%。

氣温上升,降水增加利於牧草生長,增加了牧草產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變了農區種植制度,作物適宜種植區域擴大,拓展了農牧業結構調整的空間。

降水增多,冰川面積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澤濕地面積不斷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觀視覺效果更好。

高原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的同時,融雪徑流有時也引發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影響生產和牧民生活。氣候變暖還導致凍土消融,高原公路凍土病害加劇,許多跑運輸的司機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歸納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同學們是否明白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呢?請同學們完成第3問,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將選項填入合適的空格。

從這兩個關聯圖中,我們來歸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

據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

高中地理教案6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説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閲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情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教學內容稱述性知識“亞細亞”和“歐羅巴”亞歐大陸亞洲的地理位置時區與區時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掌握亞洲和歐洲地理位置及特徵。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評價方法作業評價、小測試評價教學資源印刷資料小測試題多媒體資源flash動畫模型實物:地球儀教學重點學會運用地圖説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教學難點學會運用地圖説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教學關鍵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學會分析某個未知區域各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

聯繫及該區域的地理特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裏?(播放一段關於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髮言:中國、亞洲、日本?

(二)新授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閲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的大陸。學生通過閲讀圖1-1,進行討論後總結。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範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經度範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説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後進行總結。歐洲:

緯度範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範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瞭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高中地理教案7

截至1月19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東、陝西、甘肅等7省冬麥區受旱面積總計達1.04億畝,其中重旱2428萬畝,因旱飲水困難人口196萬人、大牲畜67萬頭。

一、基礎知識歸納

僅僅從自然的角度來看,乾旱和旱災是兩個不同的科學概念。

1、乾旱 乾旱通常指因長期少雨而空氣乾燥、土壤缺水的氣候現象。因淡水總量少,不足以滿足人的生存和經濟發展的氣候現象。乾旱一般是長期的現象,

2、旱災 只是屬於偶發性的自然災害,甚至在通常水量豐富的地區也會因一時的氣候異常而導致旱災。

3、北方此次乾旱表現了哪些特點:

一是降水嚴重偏少、氣温偏高。二是農作物受旱面積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困難突出。四是江河來水持續偏枯,水利工程蓄水嚴重不足。

4、北方此次乾旱產生的原因

一是今年空中氣流以西北氣流為主,也就是大氣環流在中緯度地區盛行西北環流,西北氣流為下沉氣流不易形成雨雪天氣。

二是暖濕氣流偏弱能給北方帶來降水的西南暖濕氣流幾乎不存在

三是處於週期性的乾旱期

四是氣温顯著偏高

五是隨着人類的經濟發展和人口膨脹,水資源短缺現象日趨嚴重,這也直接導致了乾旱地區的擴大與乾旱化程度的加重

5、乾旱的危害及解決措施

危害:乾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大,尤其是對冬小麥越冬極為不利。乾旱易引發森林火情,冬春季節容易引發沙塵暴,而且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發展

措施:要合理調配水源,加大灌溉力度。野外用火需加倍小心。實施人工增雨或者增雪的作業,利用秸稈覆蓋等措施進行保墒抗旱。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發展節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選擇耐旱作物等

6、沙塵暴:

沙塵暴(黑風暴)是大風揚起沙塵,水平能見度低於1000米的惡劣天氣,屬於沙塵天氣(浮塵、揚沙、沙塵暴)中最強的一種。沙塵暴易發生於降水少而多大風的季節,多發生於沙漠及鄰近的地區,中亞、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亞是世界四大沙塵暴區,中國北方是中亞沙塵暴區的一部分。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特別是春季,空氣不穩定,多大風(冷鋒活動),氣温回暖解凍,乾旱少雨而蒸發加劇,地表乾燥裸露疏鬆,容易起沙。人類不當活動破壞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塵來源,是導致沙塵暴日益頻繁的重要原因。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是我國沙塵暴的主要沙塵源區,沙塵向東南輸送,西北、華北大部、青藏高原和東北平原地區是沙塵暴的主要影響區。造成的危害表現在:強風、風蝕土壤,沙埋,嚴重的大氣污染,影響交通等。通過氣象衞星對沙塵暴的監測,目前已能作出準確預報。減緩沙塵暴災害頻率與強度,關鍵在於做好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如建設防護林,從沙源區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對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推廣免耕法,加強國際合作等。

7、總結我國五個災區的基本情況

(1)東北地區盛夏乾旱,“三天一小幹,五天一大旱”。由於降水相對穩定,旱災頻次較少

(2)華北地區春旱嚴重,有“春雨貴如油”的説法。旱災頻次居首位

(3)長江地區伏旱,有農諺“春旱不算旱,夏旱減一半”。7月份雨帶北移,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易發生旱災,但是颱風雨經常可以緩解災情。

(4)華南地區春秋旱

(5)西南地區四季均可發生旱災

總的説來,我國旱災以春旱發生地域最廣,頻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二、練習題

讀圖(圖中直線為總趨勢線)

1、圖示資料,表示北京氣候的是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②和④ D ③和④

2、分析圖示資料可知

A兩地近50年來氣温均呈逐年上升趨勢

B 兩地年平均氣温與年降水量均呈負相關關係

C 我國越向西北內陸降水變率越小

D 兩地氣温的變化基本一致,降水的變化也基本一致

3、圖示資料顯示的特點,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國北方地區的情況。氣温和降水的這種變化給北方地區帶來的影響是

A 沙塵暴發生的頻率增加 B 植被的覆蓋率提高

C 作物的生長期縮短 D 氣温的年較差減小

4、(10分)[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

乾旱災害是中國主要的氣象災害之一。圖22反映了我國1950-1991年間不同區域季節分佈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判斷圖中旱災最嚴重的地區(寫序號)並説明依據。(3分)

(2)分析②、②兩區旱災季節差異的原因。(4分)

(3)説明①區春旱引發的最主要的次生災害及其監測手段。(3分)

1近年,浮塵、揚沙和沙塵暴天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據報道,20xx年4月中旬,在世界四大沙塵暴中心之一爆發的一場強沙塵暴揚起的沙塵,隨高空氣流運行,導致瑞士山地的一場“泥雨”,將雪白的山峯染成了咖啡色。回答5~7題。(20xx年廣東卷)

5、這次沙塵暴的源地是

A.中亞和中國西北部 B.北美中南部 C.撒哈拉大沙漠南部 D.澳大利亞中部

6、導致在瑞士降泥雨的主要原因是

A.自東向西的海洋氣流與含有沙塵的氣流在山地相遇 B.含有沙塵的北上氣流與冷空氣在山地相遇

C.由東向西的含沙氣流在迎風坡被抬升 D.含沙氣流在阿爾卑斯山的背風坡下沉

7、中國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區,春季頻發揚沙天氣的主要原因是

A.高壓脊過境,下沉氣流“衝擊”地表,造成就地揚沙 B.裸地面積擴大,急行冷鋒經過,導致近程揚沙

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風產生遠程揚沙 D.熱島效應導致強烈的對流,使高空的沙塵降落

8、圖(一)、(二)、(三)是“我國部分災害分佈”示意圖,圖(四)是“我國自然災害區劃”示意圖。讀圖填空並回答:(20xx年上海卷)

11)將下列自然災害的英文字母代號填入相應空格內:

A 洪水 B 風暴潮 C 乾旱 D 水土流失 E 泥石流 F 颱風

圖示的各自然災害中,在我國分佈地區最廣的是 、。在圖(四)中,地區I與地區III共有的自然災害是 (多項選擇);在地區II內 、災害的分佈地區最廣;與其它地區相比,地區Ⅳ 災害的分佈最為集中。

2)(多項選擇)按所在的地球圈層與災害成因分類,在圖示的各自然災害中,發生在巖石圈中的是 ,發生在大氣圈中的是 ,發生在水圈中的是 。

3)試列舉我國防災抗災設施建設的具體實例,至少兩件。

答案:

1、A 2、D 3、A

4.(1)②區 。依據:②區的旱災糧食損失量佔全國旱災糧食損失總量的百分比(或 B)、旱災面積佔全國旱災面積的百分比(或C) 均最高。

(2)②區: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發旺盛。

③區:夏秋季受高氣壓(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於燥少雨

(3)森林火災;遙感技術。

5 C,6 B,7、B

8 (1)A;C;ABCF;C、D;E (2)DE;CF;AB (3)興建長江三峽(或葛洲壩、小浪底)大型水利樞紐(水庫)在黃河中上游(或黃土高原)、長江中上游地區植樹造林加強水土保持或加固長江黃河堤防等沿海一帶修建海防林(或在城市內疏通排水通道)

高中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2.通過日常經歷體驗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關性,説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讀圖、析圖理解地球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三、情感目標

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繫的,是統一的整體等觀念。認識陸地環境的複雜多樣和規律性,樹立科學的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正確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能夠用整體性原理解釋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學過地理學嗎?

【學生回答】

學過,初高中都學過!

【教師講解】

你們還沒學過地理學!你們只學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屬於地球概論學,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屬於氣象氣候學,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屬於水文學,第四章地地表形態的塑造屬於地質地貌學。今天要學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才真正進入了地理學的殿堂。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教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並非簡單地彙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着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繫的整體。

【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指導讀書】請大家閲讀教材P92閲讀材料“生物循環”,思考生物循環的概念、一般過程及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簡單講解】(一般瞭解即可)

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並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後,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繫起來。

【板書】1、生物循環

【過渡】我們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到底發揮着哪些作用呢?請大家閲讀教材P92~93案例1對其作出回答?

【學生回答】

1.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板書】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活動

讀圖5.2,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講解】(具體答案詳見教參)

我們現在總結一下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可以用下面這幅示意圖説明:

【板書】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係

【教師分析、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例如,氣候與水文之間,我們常説,“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資源豐富;反之,地表水資源則貧乏。而地面濕潤、空氣中水汽含量大,又會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與地貌之間,地表水流發育,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烈,往往形成溝谷、沖積扇、沖積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乾旱地區,往往風沙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風蝕窪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對水文的影響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較慢,河道較寬,有利於航運,但泥沙較多;處在高原、峽谷地帶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較快,河水較清(尤其上游段),由於落差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再如,土壤與生物(植被)之間,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豐富,貧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豐富的植被類型又可以給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機質,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陸地環境為例,説明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首先表現於陸地環境各要素之間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

【轉折】我們都知道10根筷子分開折能夠折斷,而放在一塊卻折不斷的故事。這其中的道理説的就是集體的力量大於部分之和。這是一個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樣適合我們今天所講的陸地環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説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除了具有每個地理要素的獨特功能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這就是我們要講述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閲讀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新功能?並對其作一闡述。

【學生回答】1生產功能(生產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闡述略)

【板書】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教師講解】生產功能主要依賴於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及無機鹽。光合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等地理要素統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由此可見,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氣本身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環境中,通過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卻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為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

請大家閲讀教材P94活動,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釋一定範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恆定這一現象。

【學生討論回答】略。(可參考教參)

【轉折】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如我們熟知的氣候變化、地貌變化等。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着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或者説,每個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環境演化的一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板書】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介紹】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説明:

其一:地理環境各要素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着。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

例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由於距海較近,降水豐富,形成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氣候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這裏的地表水相當豐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長,大多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於氣候濕潤、降水豐富,流水的侵蝕、搬運作用強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峽谷地形(如三峽)、下游地帶形成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這一地區生物資源豐富,土壤發育較好,為典型的紅、黃壤地區。

【轉折】不僅如此(其二),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

例如:黃土高原的環境變遷

局部小氣候

水土流失

連年戰爭,大興土木 森林被破壞

由此可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使其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板書】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關於這樣的例子很多,再如,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並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功能失調。相反,植樹種草,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改善水文狀況,保持水土,促使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思考】請學生閲讀課本P96案例3,思考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

【課後作業】完成教材P97活動

【課堂小結】略。

板書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生物循環

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係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高中地理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與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瞭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3、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圖”進行分析,並可以圖文轉換,閲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帶的形成。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性分異規律。

教學過程

【導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複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麼?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麼?

答: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出示景觀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遊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説明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麼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講授】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説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着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出示圖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温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範圍是什麼?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和我們家鄉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模小。

(提問)陸地上為什麼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

生:由於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説一説,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着怎樣的特點。

(生討論,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複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濕熱的動物。

師:那麼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着怎樣的特點呢?

(生討論,師總結)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為草類,耐乾旱,根系發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於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境有着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範圍內又表現為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

(出示圖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分析並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佈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佈是有規律的。

(出示圖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麼,為什麼。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佈在赤道地區,苔原分佈於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師:對。受這種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度變化的方向,從赤道到兩極有規律地更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帶橫穿整個陸地?説一説在低、中、高不同緯度自然帶的分佈有何特徵?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佈有什麼規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熱帶雨林帶分佈在低緯度地區。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的分佈有着怎樣的特點?為什麼?

生:在中緯度地區主要是受到海陸分佈的影響。自然帶並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説一説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温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着怎樣的分異規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温帶落葉闊葉林帶。

師:對。請同學們看“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並回憶氣候的相關知識,思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對應着什麼氣候類型?它和同緯度的大陸東岸自然帶類型的區別是什麼?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麼請大家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説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温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乾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徵,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徵作分析比較)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兩種氣候下生長的植被,在外在特徵上有何不同?討論:它們各自是怎樣適合氣候的?

(生討論,師總結)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植物為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為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裏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着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着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温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温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課堂小結

課後小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律的。我們這節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

課後習題

1、下列地域分異規律以水分為基礎的是:()

A、天山博格達峯從山麓到山頂自然帶有明顯的更替變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瑪峯南北坡植被不同

C、從連雲港坐火車向西到烏魯木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觀的變化

D、從廣州沿京廣鐵路坐火車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觀的變化

古詩云:“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據此完成2~3題。

2、從地理學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非地帶性規律

3、塞北到江南景觀的差異,產生的基礎是()

A、水分B、光照C、土壤D、熱量

4、位於亞歐大陸35°~50°N之間大陸東部的自然帶是()

A、温帶草原帶

B、亞寒帶針葉林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温帶落葉闊葉林帶

高中地理教案10

教學課題:

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

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是介紹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作為典型案例,説明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通過褶皺山、斷塊山等實例瞭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徵,向學生介紹內力作用是如何影響它們的形成和變化的。按照“標準”的要求主要是通過實例瞭解內外力對地表形態影響,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緊密圍繞着課文內容中所列舉出來的一些實例,如褶皺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從而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內外力以及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前一節課的內容當中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內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對於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態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還是知之甚少,對於板塊構造學説在國中時學生知道有六大板塊的基礎。大多數學生外出旅遊的機會並不多,很多地質構造沒有親眼見過,或者見過但是不知道其名稱以及形成的原因,本節課應該多培養學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點。

設計思想

本節課涉及到比較多的地質構造和地理原理,難度比較大,所以應該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圖片和山地的形成過程的演示過程讓學生了解這節課的知識點。還可以通過實驗和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地理現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褶皺山和斷塊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褶皺和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並能夠繪製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讓通過讀圖、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5、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難點: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閲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説過許多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太行山、華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麼?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板書】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板書】一、褶皺山

【板書】=1GB3MERGEFORMAT①褶皺

【引導】什麼叫褶皺呢?

(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並強調巖層的受力方向)

【講解】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我們下面先來了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板書】②背斜和向斜

【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外部形態上看褶皺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回答】從外部形態看,有的巖層一般是向上拱起,有的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

【教師講解】我們將巖層向上拱起的稱作背斜,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稱作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這只是一般情況,還有特殊情況。

(教師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筆添繪上一部分,變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態。)

【引導】大家請看!有的時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嶺變成為谷地,而向斜由谷地變成了山嶺,這是怎麼回事呢?

【學生回答】略

【板書】=3GB3MERGEFORMAT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師講解】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性比較疏鬆,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風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蝕,所以就有可能變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擠壓力作用,巖性比較堅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所以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區、礦山等地帶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形態上來判斷背斜或向斜。

【引導】那要怎麼判斷是背斜還是向斜呢?大家請看PPT。

【教師講解】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無論巖層怎樣變形,依據巖層的新老關係來判斷都是可靠的。

【板書】④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高中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能夠根據所需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瞭解交通運輸線、點組成的交通運輸網及其佈局的影響因素。

過程與方法

結合具體的案例,學會分析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和交通運輸佈局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2、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教學難點

影響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學討論法、合作與探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五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

現代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播放青藏鐵路視頻』

【教師提問】:

剛剛播放的視頻當中,為我們展示的是哪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呢?

【教師點撥】:

鐵路運輸。那麼我們現代的交通運輸除了鐵路這種運輸方式以外,還有哪些佳通運輸方式呢?

【學生回答】:

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教師點撥師:對,我們現代社會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有五種,它們分別是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投影展示圖片』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五種交通運輸方式都有哪些特點呢?

1、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學生活動】:

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該部分知識,完成導學案上連線題,投影展示學生完成連線

【教師引導】:

以上就是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各有長短。那麼,當我們在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呢?

2、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學生活動】:

展示表格,指導學生在導學案上勾選,完成後請學生在電腦上勾選出來

【教師點撥】:

選擇運輸方式的時候,既要根據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又要根據貨物的類別、數量、運距等綜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則,作出最合理的選擇。

『播放視頻交通運輸的變化』

3、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

高速化——縮短運輸時間,增加通過能力

大型化——擴大運輸工具的裝載量

專業化——發展集裝箱運輸技術

【教師引導】:

在現代社會,如果我們只有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線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實現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我們往往要用到兩種以上的交通運輸方式。各種交通運輸方式聯合就形成了交通運輸網,為我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麼是交通運輸網呢?

4、交通運輸網及佈局

(1)概念

(2)組成要素:

交通運輸中的線:鐵路、公路、航道等。

交通運輸中的點:車站、港口、航空港等。

【教師提問】:

雖然交通運輸網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層次,但它的佈局也不是偶然隨意地,而是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響。那麼,影響交通佈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影響交通佈局的因素

【學生活動】:

『投影展示中國鐵路網分佈圖』思考:我國鐵路網分佈有什麼特點?這樣分佈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學生回答】:

東部密集,西部稀疏。東部地形以平原為主,相比西部更為低平和緩。而且東部經濟發達,人口與城市眾多,對交通的需求量大。

【教師點撥】:

由此看來,交通運輸的佈局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來具體分析影響交通佈局的因素。

【學生活動】:

『播放視頻南昆鐵路』思考:瞭解了南昆鐵路之後,請同學們閲讀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一下這樣幾個問題:

(1)在地圖上分別讀出南寧和昆明的海拔,並指出南昆鐵路的建設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礙?

(2)南昆鐵路沿線有哪些資源分佈?

(3)鐵路沿線民族分佈、經濟水平如何?

(4)在複雜的自然條件下我們是憑藉什麼去克服困難的?

【學生回答1】:南寧海拔低於100米,昆明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於鐵路位於西南喀斯特地貌區,所以地形險峻、地質條件複雜、地勢起伏大,且多地震、滑坡,南昆鐵路的修建必須克服這些自然障礙。

【教師點撥】:由此可以看出,南昆鐵路的興建必修要考慮自然因素的影響,它決定了能不能修鐵路,修建的難度有多大。既然南昆鐵路的修建有這麼多的自然障礙,為什麼我們還要興建這條鐵路?

【學生回答2】:因為鐵路沿線有豐富的資源。

教師點撥:具體有哪些資源分佈呢?

【學生回答2】:鋁礦、煤礦、石油等自然資源,以及峯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旅遊資源。

【教師點撥】:對,正是由於西南地區有豐富的資源,修建南昆鐵路就有利於當地的資源開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南昆鐵路的修建還考慮了經濟因素。南昆鐵路沿線的民族分佈、經濟水平如何呢?

【學生回答3】:南昆鐵路途徑19個縣(市),沿途有十多個少數民族,這裏也是我國貧困人口較多的地區。

【教師點撥】:在這裏修建鐵路,可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脱貧致富,加強民族團結,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我們還要考慮社會的發展。雖然南昆鐵路的修建有利於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但畢竟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施工難度非常大呀,我們又是憑藉什麼去克服重重困難的呢?

【學生回答4】:先進的科學技術。

【教師總結】:

回答得非常好!在複雜的自然條件下我們必須要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保證。所以南昆鐵路沿線建有橋樑476座,隧道258座,整條線路31%都是橋樑和隧道。南昆鐵路也是我國科技含量的鐵路之一。

通過南昆鐵路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影響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有:經濟、社會、自然、科技四大因素,其中經濟是主導因素。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需要同學們瞭解五種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能結合運輸貨物的特點、運輸量等對交通運輸方式作出合理的選擇;我們還了解到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特點;交通運輸網的佈局特點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當前來看,社會經濟因素是決定性的因素,而技術則提供了保證,自然條件的影響越來越小。

【板書設計】:

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

一、交通運輸方式:

1、五種方式及其特點;

2、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

3、發展趨勢

二、運輸網及佈局

1、基本要素:交通網中的線和點

2、影響因素:自然條件、經濟水平、社會發展、技術水平等

高中地理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通過重點介紹工業的區位因素和工業地域的形成,旨在闡述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第一目“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教材在介紹工業區位因素的基礎上,側重從實際出發,分析各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第二目“工業地域的形成”主要包括工業聯繫、工業集聚和分散及工業地域三個部分。第三目“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概要的闡述了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負面影響。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及工業部門的分類。

2.理解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及社會、環境需要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3.初步學會分析某一工業地域的主要區位因素,並找出其中的主導性區位因素。

4、理解工業聯繫的具體形式及工業地域的形成和影響

5、掌握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三、教學重難點

1、影響工業區位的各種因素,

2、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3、分析工業地域形成的區位因素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農村學生對工業生產活動不熟悉,以講為主,多分析一些案例。

五、教學方法

實例分析法、歸納法、圖示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城市圖片。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四人一組,準備探究學習。

七、課時安排:1--2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學生的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並瞭解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板書]: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 首先請大家回憶一下影響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學生:氣候,地形,土壤,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等。)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學生活動:閲讀教材回答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和主要工業類型及其特點。

師生歸納:

工業導向類型 區位佈局原則 工業生產特點 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導向型工業 接近原料地 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容易腐爛,不能久貯 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等

市場導向型工業 接近消費市場 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較高;產品容易腐爛變質 啤酒廠、傢俱廠、印刷廠等

動力導向型工業 接近火電廠或水電站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煉 鋁 廠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接近具有大量勞動力的地區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制傘製鞋

技術導向型工業 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發達地區 技術要求高 集成電路、衞星、飛機、精密儀表

承轉: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及主導因素是一成不變的嗎?下面我們具體看幾個案例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學案上的6個案例,得出探究結論並展示探究結論

點撥:煤炭產地 原料和交通,交通和市場 數量,素質 政治(國防)

宗教 無污染的小工業,輕度污染的工業,嚴重污染工業,環境

教師歸納:(1)在工業發展的早期,原料是影響工業區位的最重要因素。例如,鋼鐵工業。

(2)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交通運輸、市場等社會經濟因素對工業區位的影響越來越顯著。

(3)在現代社會,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力素質等已成為影響工業區位的重要因素,並形成了一批新興工業區。例如,美國硅谷,日本筑波科學城等 。

(4)環境標準及一個地區的政策環境和文化環境等,對工業區位的影響。

承轉:工業往往是集中分佈在一定的區域,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學生活動:閲讀教材並回答工業地域的概念。

承轉:現在我們來共同分析一個世界著名的一個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形成及發展特點。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學案中的探究案例得出並展示探究結論。

點撥:美國東北部五大湖地區 豐富的煤鐵資源,便利的水陸交通生產上的聯繫

集聚分佈在東北部煤鐵資源豐富的地區(自發形成了工業地域)

教師精講:美國工業最早出現在東北部五大湖地區,這裏有豐富的煤鐵資源、便利的水陸交通,主要發展了煤炭工業、鋼鐵工業、電力工業和化學工業,其中一個工業部門的產品往往就成了另一個工業部門的原料,各部門之間存在着生產上的聯繫,所以各部門在這裏集聚分佈,自發形成了工業地域。

承轉: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形成是自發的,工業之間存在着生產上的聯繫。近年來出現的一些經濟開發區和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形成一樣嗎?

教師點撥:經濟開發區的形成往往由政府參與,各工業部門為共享基礎設施和服務而積聚在一起。工業之間是一種空間上的聯繫。

承轉:同學們思考一下當美國東北部工業過分集中會產生什麼問題?

工業佈局會發生什麼變化?

學生活動:回答問題

出行環境惡化,以及工業間爭水爭地爭基礎設施等問題。

工業會向外(向西、向南)分散。

精講點撥:工業分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工業過分集中後出現問題而使得工業分散。一種是為在全球尋找最優區位形成的跨國公司,例如,波音飛機的零部件生產廠分散在世界各地。

歸納總結:

承轉:工業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但他也對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深刻影響着人與環境的關係。我們來看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學生活動:研讀教材,回答學案上的問題。

教師精講:二戰後,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1工業生產對原材料的需求與自然界中有限的資源能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2人類對資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造成酸雨等嚴重的工業污染,並直接破壞環境。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見學案)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今天這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工業生產與地理活動,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單元活動《學用電子地圖》。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對這節課有一個感性認識。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

設計意圖: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並對本節課鞏固提高。

九、板書設計:

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

一、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土地、水源、原料、動力、交通、勞動力、市場、政策等

二、工業區位的發展變化

三、工業地域的形成

四、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高新技術產業與環境污染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採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後進行當堂檢測,課後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十一、學案設計(見下頁)

第三單元 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二節: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學案)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瞭解工業聯繫與集聚,舉例説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2、瞭解並掌握工業生產產生的資源、能源供需矛盾,工業生產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危害。

二、預習內容

(一)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主要有 、、、、、、、和 等。

思考:當一個地區無法滿足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全部區位條件時決策者應當怎麼辦?

工業區位論: 韋伯認為工業企業要儘量佈局在成本最低的地點,將運輸、勞動和集聚(分散)作為影響工業企業佈局的三大因素

2、主導因素下的工業區位選擇

讀圖填表:

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部門舉例[來源:ks5u] 區位選擇原則

原料指向型工業

市場指向型工業

動力指向型工業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技術指向型工業

3、舉例説明工業區位因素髮生了怎樣的變化?

(二)工業地域的形成

1、不同的工業部門之間往往存在着各種各樣的聯繫。工業聯繫主要有兩種情況?

2、工業集聚的弊端又是什麼?針對這一問題又出現了什麼現象?

3、讀課本相關內容:什麼是工業集聚?工業的集聚有哪些好處?

4、工業分散存在哪幾種情況?試舉例説明。

5、工業地域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6、工業地域按成因可分為年兩種類型?試舉例説明。

7、思考工業聯繫、工業集聚、工業地域之間的關係。

(三)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讀教材P72圖3—2—10説出世界主要工業區的分佈與環境污染的分佈之間有何關係?

2、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表現在哪兩個方面?(根據教材P72)

3、高薪技術產業會帶來哪些環境污染?(根據教材P73知識窗)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點 疑 惑 內 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理解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及工業部門的分類。

2.理解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及社會、環境需要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3.初步學會分析某一工業地域的主要區位因素,並找出其中的主導性區位因素。

4、理解工業聯繫的具體形式及工業地域的形成和影響

5、掌握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學習重難點:

1、影響工業區位的各種因素, 2、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3、分析工業地域形成的區位因素

二、學習過程

(一).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主要有 、、、、、、、和 等。

思考:當一個地區無法滿足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全部區位條件時決策者應當怎麼辦?

工業區位論: 韋伯認為工業企業要儘量佈局在成本最低的地點,將運輸、勞動和集聚(分散)作為影響工業企業佈局的三大因素

(二). 主導因素下的工業區位選擇

讀圖填表:

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部門舉例 區位選擇原則

原料指向型工業

市場指向型工業

動力指向型工業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技術指向型工業

(三)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不同時期,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是不同的。不同工業在進行區位選擇的時候考慮的因素也不同。

案例探究1: 每生產一噸鋼鐵所需的燃料和原料

時間 煤炭 鐵礦石

早期 8 2

20世紀初 2 1.8

現代 0.75 1.3

問題:早期的鋼鐵工業建在 產地。

可見,在工業發展的早期,原料是影響工業區位的最重要因素。

案例探究2:鞍鋼和寶鋼的區位

問題:鞍鋼的區位 和 ,寶鋼的區位 和 。

可見,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交通運輸、市場等社會經濟因素對工業區位的影響越來越顯著。

案例探究3:鞍鋼與寶鋼工人數量及文化程度對比

建廠時間 工人數量 工人文化程度

鞍鋼 50年代 50萬 國小為主

寶鋼 70年代 3萬 高學歷比例極高

可見,勞動力 影響減弱,勞動力 影響增強

案例探究4:湖北十堰位於武當山北麓中低山區,被稱為“東方汽車城”,是我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和科研基地,1969年,根據國防安全的需要,將東風汽車公司 (俗稱“二汽”)選址在武當山北麓這個交通閉塞、滿目荒涼的山溝裏。

問題:湖北十堰汽車基地的區位因素是 。

案例探究5:河南雙彙集團在俄羅斯建立分廠,生產雙匯牌豬肉火腿腸並暢銷俄羅斯,而沒在阿拉伯國家建立分廠生產這種火腿腸.

問題:河南雙彙集團沒在阿拉伯國家建立分廠生產豬肉火腿腸是受 因素影響。

(承轉)對工業的佈局是不是隻單單的考慮經濟效益就可以呢?

工業區位的主要目標是要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其主要的原則是成本最低,利潤最高,污染最小,當今社會環境標準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因素。

案例探究6:城市中工業佈置示意圖

問題: 的工業可以擺在城區, 的工業可以設置在城區邊緣或者近郊區, 的工業應佈置在遠離城市的郊區,並考慮盛行風向的影響。

可見, 對工業區位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四)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地域的概念

2、用區位分析法分析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形成

讀圖探究以下問題:

(1)根據圖中資料分析美國最早會在哪裏形成工業地域?

(2)該工業地域工業發展的條件是什麼?

(3)在這種條件下可以興起哪些部門?他們之間存在那些聯繫?

(4)這些工業部門的佈局有何特點?

3、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的技術開發區,其中分佈了很多工業,形成了工業地域,這些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形成有何不同?各工業之間存在什麼聯繫?

4、美國東北部工業過分集中會產生什麼問題/?接下來該區域的工業佈局會發生什麼變化?

5、為什麼波音飛機的零部件生產廠會分散在世界各地?

6、小結工業聯繫、工業集聚、工業地域之間的關係。

(五)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讀教材P72圖3—2—10説出世界主要工業區的分佈與環境污染的分佈之間有何關係?

2、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表現在哪兩個方面?(根據教材P72)

3、高薪技術產業會帶來哪些環境污染?(根據教材P73知識窗)

三、反思總結

四、當堂檢測

1.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A.工業集聚可獲取規模效益,因此工業不宜分散

B.許多地方的經濟開發區是先建基礎設施後吸引投資者建廠

C.當前發展中國家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的專業化工業集聚區內

D.絕大多數產品從原料開始的全部加工過程是在一個工廠裏完成的

2.下列敍述正確的是( )[來源:學ks5u

A.工業聯繫可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所以所有的工業部門都會發生集聚現象

B.由於交通等技術的發展,現代的工業不會發生集聚現象了

C.不同的工業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工業適合集聚,有的工業適合擴散

D.在工業化後期,表現為人力、物力、財力的空間集中,形成了很多工業地域

3.下列工廠中宜靠近鋼鐵廠的是( )

A.電風扇廠 B.機牀廠 C.手錶廠 D.化工廠

4.美國把許多微電子裝配工業遷到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可以( )

A.充分利用當地的知識和技術優勢 B.充分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土地等

C.擴大市場,增加銷售額 D.傳播新技術、新工藝

5.在一座多層建築的標準化廠房內,有服裝、鞋帽、雨傘等多種工廠,它們之間( )

①存在着緊密的生產聯繫 ②基本上無生產上的聯繫 ③存在緊密的空間聯繫 ④無任何空間上的聯繫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下列工廠中存在着投入——產出工業聯繫的是( )

①紡織廠、印染廠 ②鋼鐵廠、重型機械廠 ③造紙廠、化纖廠 ④食品廠、傢俱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由於工業地域的擴展而形成鋼鐵工業城市的有( )

A.武漢、上海、南京 B.重慶、包頭、昆明

C.本溪、唐山、大同 D.鞍山、攀枝花、馬鞍山

8、下圖為歐洲某跨國公司在我國某地設立的分廠,其產品主要銷往歐洲。根據圖中信息完成下列各題。

(1)該企業生產的產品主要採用何種運輸方式?説明選擇該運輸方式的原因。

(2)該地區吸引跨國公司在此設廠的比較區位優勢主要有哪些?

(3)跨國公司在此設廠對該地區的工業佈局產生了哪些影響?試分析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

課後練習與提高

讀下圖:鞍山市部分工業企業分佈圖。回答1~4題。

1、鞍山市的城市地域形態是

A.組團式 B.疏鬆式 C.集中式 D.放射式

2、圖中各企業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存在投入——產出聯繫 B.共用原料和基礎設施

C.共用勞動力 D.集中治理工業污染

3、不符合鞍鋼未來發展方向的敍述是

A.引進技術,改造傳統企業 B.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C.治理污染,美化環境 D.發展科技,繁榮經濟

4、50年代鞍山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區位優勢是:

A.高科技力量雄厚 B.水陸交通便利 C.水資源豐富 D.礦產資源豐富

5、下列有關環境對工業區位選擇影響的説法中,正確的是

A.造紙廠應佈局在河流的上游

B.化工廠要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且應佈局在居民區的最小風頻的下風地帶

C.發電廠應遠離居民區

D.水泥廠應佈局在最小風頻的下風地帶

6、目前許多地方提出“綠色旅遊”的口號,主要是針對日趨惡化的

A.對文物古蹟的破壞問題 B.對北京環境的破壞問題

C.對環境的污染問題 D.衝擊正常社會秩序問題

7、有關工業區位因素髮展變化的敍述,正確的是

A.原料地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加強,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

B.交通運輸仍是各工業部門工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

C.信息通信網絡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D.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削弱

8、關於工業區位選擇的敍述,正確的是

①一般情況下,決策者把工廠建在某個區位優勢明顯的地方 ②工廠建在什麼地方,廠商可做決策而政府不能干預 ③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趨完善,區位選擇不受其影響 ④區位選擇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考慮環境效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下圖中甲、乙、丙反映了三類工廠的投入構成情況,據此回答9~11題。

9、按主導因素劃分,甲類工廠代表的工業類型是

A.市場導向型 B.勞動力導向型 C.原料導向型 D.動力導向型

10、乙類工廠運費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產品科技含量高

C.以航空運輸為主 D.靠近原料地和消費市場

11、現階段,丙類工廠在我國宜轉移到

A.環渤海地區 B.長江三角洲地區 C.珠江三角洲 D.中西部地區

12、下圖反映了美國汽車產業佈局及區位選擇的發展和變化,回答下列問題。

汽車工業佈局的變化

(1)試分析 A 城市能成為世界著名汽車城的工業區位優勢條件。

(2)分析巴爾的摩發展汽車工業的優越區位條件。

(3)過去,汽車相關產業大量集中在 A 城。而現在汽車相關產業分散在各地。試比較它們各自的優勢與不足。

高中地理教案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能夠根據所需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瞭解交通運輸線、點組成的交通運輸網及其佈局的影響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結合具體的案例,學會分析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和交通運輸佈局的影響因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2、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教學難點

影響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學討論法、合作與探究。

【教學過程】

『播放青藏鐵路視頻』

新課導入:“要想富,先修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五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

現代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師:剛剛播放的視頻當中,為我們展示的是哪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呢?

生:鐵路運輸。

師:對,鐵路運輸。那麼我們現代的交通運輸除了鐵路這種運輸方式以外,還有哪些佳通運輸方式呢?

生: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師:對,我們現代社會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有五種,它們分別是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投影展示圖片』

(注:不要把運輸方式和運輸工具混淆。)

師:相信在座的許多同學都有父母或者親人在外打工,尤其是在廣州打工的人特別多。現在我們假設今年暑假你要到廣州與父母團聚,從西充出發,你會選擇哪種交通運輸方式呢?

生1:鐵路運輸。

生2:公路運輸。

生3:航空運輸。

師:看來,從西充到廣州我們有多種運輸方式可供選擇,而我們在選擇運輸方式的時候往往要考慮到各種運輸方式的特點。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五種交通運輸方式都有哪些特點呢?

1、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該部分知識,完成導學案上連線題,投影展示學生完成連線』

師:以上就是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各有長短。那麼,當我們在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呢?

2、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展示表格,指導學生在導學案上勾選,完成後請學生在電腦上勾選出來』

結論:選擇運輸方式的時候,既要根據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又要根據貨物的類別、數量、運距等綜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則,作出最合理的選擇。

『播放視頻交通運輸的變化』

3、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

高速化——縮短運輸時間,增加通過能力

大型化——擴大運輸工具的裝載量

專業化——發展集裝箱運輸技術

師:在現代社會,如果我們只有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線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實現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我們往往要用到兩種以上的交通運輸方式。各種交通運輸方式聯合就形成了交通運輸網,為我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麼是交通運輸網呢?

交通運輸網及佈局

交通運輸網

概念

高中地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舉例説明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圖像,結合實際,掌握GPS汽車導航技術,信息在汽車、衞星和服務中心的傳遞等內容,通過具體案例以瞭解地理信息技術在某些領域的應用。

2)通過蒐集資料、圖像,進行分析對比,以加深對地理信息技術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深刻地體會現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

2)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探究的興趣。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科學素養與科學觀。

4)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課型及課時】

新授課(共2課時)

【教學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製作相應課件,展示RS、GIS、GPS和數字地球的相關圖片,以形象直觀的圖來消除學生對“3S”的神祕感。

要多采用實例教學法,教師應在課前到網上搜集有關“3S”技術的運用實例,以加深學生對“3S”的理解,並藉此突破難點和掌握重點。

採用列表比較的方法,以區別RS、GIS、GPS三者的不同,如概念、工作原理和用途等。

運用網絡示意圖,理解各種信息技術的工作過程和不同用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在區域的研究中不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還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的研究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區發生8。0級大地震,有關部門利用衞星遙感監測技術,對災區情況進行監測,在很短時間內獲得全面的資料,給抗震救災提供了科學依據,為抗震救災的勝利立了大功。這就是地理信息技術中其中一種技術——神奇的遙感。

那什麼是地理信息技術,他究竟有哪些用途呢

[板書]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

[教師]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板書]2、應用——廣泛

[教師]地理信息系統廣泛應用於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規劃等許多領域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擬特定區域的自然過程,預測、預報區域內可能發生的災害或環境變化。

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

[過渡]獲取土地利用信息要動用大量人力與物力,經十年才作出一幅圖。但現在利用遙感花很少的時間與金錢卻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人眼的波段太窄,許多信息看不到,而人的雙腳又由於許多因素限制,許多地方不能涉足。”而遙感突破了這些限制,它真正成為了人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正因為如此,在汶川地震中才立了大功。那麼什麼是遙感呢它的用途怎麼那麼大呢

[板書]二、遙感(RS)

1、概念:

[教師]遙感是人們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衞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點擊課件,展示下圖:

SHAPE MERGEFORMAT

2、遙感的裝置

⑴傳感器——遙感的關鍵裝置

作用:傳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並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教材圖1、4)

⑵組成(瞭解)

遙感平台、傳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處理系統等。

3、遙感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遙感技術主要環節目標物傳感器遙感地面系統成果遙感功能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接收信息,處理、分析信息專業圖件或統計數據[學生活動]引導學生閲讀教材第7頁圖1、5和圖1、6思考飛機遙感和衞星遙感的差異。

[教師] 1998年洞庭湖及荊江地區飛機、衞星遙感影像對洪水監測

1998年夏秋,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的大洪水,中科院遙感所等科研部門,利用飛機遙感監測和衞星遙感監測技術,對洞庭湖及荊江地區洪災情況進行監測,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較全面的資料,給抗洪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奪取抗洪鬥爭立了大功。

教材圖1、5(左圖)是飛機遙感影像,在陰雨天氣的情況下,通過微波遙感,透過層層雲雨陰隔而得到的圖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經過計算機處理後,課本圖1、5(右圖)更是清楚地顯示了洪水的淹沒情況。課本圖1、6(左圖)是衞星遙感影像,同樣經過計算機處理後,課本圖1、6(右圖)能清楚地顯示當時該地區淹沒地區的分佈。通過不同時間,不同遙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經過計算機處理技術,我們就能快捷、準確地統計出洪水的淹沒情況。

可見,遙感技術具有很多的優點。

4、遙感的優越性(此部分可以請學生思考討論總結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②遙感信息作為重要的信息源,為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從定性到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過程到模式的轉化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於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領域。

遙感技術的應用範圍很廣。除了以上介紹的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於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而且我國的遙感技術也已經在世界上具領先地位。

5、遙感技術的應用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第8頁“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1)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上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病蟲害和農業生態環境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等方面。

2)遙感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應用廣泛。

3)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感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最好例證。

[思考] 1、從監測的範圍、速度,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遙感具有哪些特點

[點撥]範圍更廣、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財力投入少。

2、有人説:遙感是人的視力的延伸。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點撥]同意。可以從遙感的定義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説,人們“看”的過程就是在遙感,眼睛相當於傳感器。

[過渡]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GPS,歷時20年,耗資200億美元,於1994年全面建成。什麼是GPS它的作用有哪些呢

[板書]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高中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閲讀"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等高線繪法示意圖" "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使學生明確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等高線概念;瞭解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的構成和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對等高線地形圖中的等高線間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讀、分析,培養學生閲讀和運用地形圖的能力.初步學會在地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標:

通過填、繪、用地圖的實踐活動和小組的討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圖的空間概念,使學生懂得學習地理知識必須有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學習了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圖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如何在地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備較系統的地圖知識。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徵的學習奠定基礎。

教材首先説明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如何在地圖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而海拔和相對高度、等高線和等深線的概念又是辨認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的基礎。

教材首先以圖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圖"説明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使學生明確由於起點不同,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兩種高度值,但在地圖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關於等高線地形圖這部分教材內容,是將立體圖形轉換成平面圖形,內容抽象,比較難掌握。教材主要用圖來闡述,"等高線繪法示意圖"既有直觀的山體,也有經過等高線的分割後,把等高線投影在水平面轉換成的等高線地形圖,非常形象、生動,很好的起到了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概括。此圖的優點還在於注重轉換的過程,,學生可以清晰把這幅圖的轉換分為幾步,並通過對比分析山體和平面地形圖的特徵,從而找到在等高線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的方法。緊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線陡坡和緩坡示意?進一步強化等高線圖的空間概念,通過觀察分析,得出等高線密----坡陡;等高線稀疏-----坡緩。通過閲讀分析這兩幅圖,學生較易獲得正確的空間概念,提高他們的空間思維和想象的能力。

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所標註的深度,梢鑰闖齪Q蟮納釙常淮擁壬釹叩氖杳蘢純觶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教材又通過"做一做",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山頂、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幾種地形的素描圖極其對應的等高線地形圖。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等高線的圖形特徵瞭解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辨認這幾種不同的地形。

幾種地形有關的特徵如下:

隆起而高於四周的高地稱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稱為山頂。山的側面部分稱為山坡。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表示山頂的等高線是一個小環圈。小環圈的等高線高程比周圍其他等高線的數值高。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範圍低地成為盆地。地形圖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線是一個環圈。環圈的等高線高程比周圍其他等高線的數值低。地形圖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組由山頂向低處凸出的等高線圖形。各等高線凸出部分頂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山谷是指兩個山脊間的低凹部分是山體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點的連線稱為集水線,地形圖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組沿集水線方向朝高處凸出的等高線。鞍部指相鄰兩個山頂之間的低下部分,形如馬鞍。

教材介紹了"分層設色地形圖",特別強調了分層設色地形圖是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出來的;圖上的顏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區分的,根據圖上的顏色可以判斷某個地區的地勢高低起伏狀況,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附有高度表。用"做一做"的填表練習,強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加強讀圖能力的訓練。

地形剖面圖作為更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這部分較難理解,教材以"地形剖面圖的繪製方法,一圖,詳細表達了等高線地形圖如何轉化成了地形剖面圖的過程,清楚直觀,有利於學生鞏固前面剛形成的空間觀念,又用了從地形剖面圖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開蛋糕,可以從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使學生易於理解。

總之,本節教材內容,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由簡單到複雜,把直觀的山體轉化為較為抽象的等高線地形圖,符合學生的認知,有利於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教法建議:

等高線地形圖及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知識都是建立在空間觀念基礎上的,但七年級學生空間的觀念薄弱,抽象思維能力低,難以將具體的地形特徵與平面地圖掛鈎,並容易產生氣餒、畏難、等負面情緒,建議儘量多用直觀圖示,多設計學生活動。

建議用討論法、學習指導法和講授法相結合起來授課。對本節內容, 教師充分利用書上的邏輯思路和編排體系,循序漸進,一環扣一環的進行,先進行讀圖分析圖,以圖為突破口,幫助學生建立起空間概念,然後設計活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

"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這部分內容,只須指導學生讀懂圖"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圖"即可,通過讀圖,明確甲點有兩種計算高度的方法。學生很容易理解由於起點不同,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兩種高度,但在地圖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等高線地形圖"這部分內容是本節的重點,需要將頭腦中的立體圖形轉換成平面圖形,內容抽象,比較難掌握,但也是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思維的好時機。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等高線繪法示意圖",特別注重圖形的轉換過程,在讀圖中,指導學生清晰把這幅圖分為幾步,特別注意對比分析山體和平面等高線地形圖的特徵,如,等高線的數值變化規律、等高線間的疏密程度和山體形態的關係。從而找到在等高線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的方法。

通過 教材的"想一想"中的"等高線陡坡和緩坡示意圖"使學生在剛瞭解等高線地形圖後,馬上用高線圖來分析等高線間的疏密程度和山體形態的關係,通過觀察分析,得出等高線密----坡陡;等高線稀疏-----坡緩。通過分析此圖,學生鞏固了空間概念,提高他們的空間思維和想象的能力。

在學生獲得了有關地形圖的知識後,利用教材的"做一做",給學生獨立學習和相互討論的機會,可分成小組,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山頂、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幾種地形的素描圖極其對應的等高線地形圖,經過小組討論後,由學生代表説明每一個等高線的圖形特徵和山頂、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幾種地形的對應關係。 教師給予糾正、補充,通過討論,初步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辨認這幾種不同的地形。

"分層設色地形圖"的 教學,可讓學生直接做"做一做"的填表練習,強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加強讀圖能力的訓練。

"地形剖面圖"部分的 教學,充分利用"地形剖面圖的繪製方法,一圖,指導學生理解等高線地形圖如何轉化成了地形剖面圖的過程,如有計算機課件幫助演示,效果更好。有利於學生鞏固前面剛形成的空間觀念。可用教材上的形容"從地形剖面圖上看地形的高低這部分可以一邊講,一邊讓學生跟着畫,(在填圖作業上或老師發給的印有等高線的紙)。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 教學重點〉等高線概念,等高線形態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係。

〈 教學手段〉

計算機課件(關於"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圖" "等高線繪法示意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及地圖冊中的各種地形圖、示意圖。

〈 教學過程〉

(引課)導入:世界最高峯喜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瑪峯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測得珠穆朗瑪峯高度為4000多米?同一個珠穆朗瑪峯為什麼會出現兩個高度值?而這兩個高度值又是怎麼測出來的呢?

(計算機演示)動畫: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提問:圖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學生看圖回答:

(1)以海平面為標準,高度為1500米,這是海拔高度

(2)以乙點為標準, 高度為1000米,這是相對高度

圖上乙處的高度是什麼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結:地面高度有兩種計算方法: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它們都是指垂直距離,但起點不同。在地圖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 板書)一.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1.海拔

2.相對高度

(承轉)珠穆朗瑪峯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則指的是珠穆朗瑪峯與青藏高原相對高度。珠穆朗瑪峯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稱,地球表面還有高低起伏的各種地形,如何在地圖上表示它們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等高線地形圖。

講授新課

( 板書)二、等高線地形圖

(計算機演示)動畫:等高線地形圖

提問:

1.這是什麼?(一個山體)

2.圍繞山體的線是等高線,在山體上同在一條等高線的點有什麼特點?(海拔相同)。

3.山體各層等高線被壓入同一平面,等高線的排列有什麼特點?和原來的立體圖有什麼對應關係?(山頂比四周高,所對應的等高線數值,中心高,周圍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學生活動)完成"想一想"

(計算機演示)動畫:分層設色地形圖

( 板書)分層設色地形圖

(學生活動)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業。

〈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在地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1.海拔

2.相對高度

二、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的概念

第二課時:

〈 教學重點〉根據等高線的特點,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形種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1p8ln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