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教案 篇一

教學課題:

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

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是介紹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作為典型案例,説明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通過褶皺山、斷塊山等實例瞭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徵,向學生介紹內力作用是如何影響它們的形成和變化的。按照“標準”的要求主要是通過實例瞭解內外力對地表形態影響,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緊密圍繞着課文內容中所列舉出來的一些實例,如褶皺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從而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內外力以及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前一節課的內容當中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內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對於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態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還是知之甚少,對於板塊構造學説在國中時學生知道有六大板塊的基礎。大多數學生外出旅遊的機會並不多,很多地質構造沒有親眼見過,或者見過但是不知道其名稱以及形成的原因,本節課應該多培養學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點。

設計思想

本節課涉及到比較多的地質構造和地理原理,難度比較大,所以應該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圖片和山地的形成過程的演示過程讓學生了解這節課的知識點。還可以通過實驗和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地理現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褶皺山和斷塊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褶皺和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並能夠繪製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讓通過讀圖、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5、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難點: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閲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説過許多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太行山、華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麼?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板書】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板書】一、褶皺山

【板書】=1GB3MERGEFORMAT①褶皺

【引導】什麼叫褶皺呢?

(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並強調巖層的受力方向)

【講解】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我們下面先來了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板書】②背斜和向斜

【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外部形態上看褶皺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回答】從外部形態看,有的巖層一般是向上拱起,有的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

【教師講解】我們將巖層向上拱起的稱作背斜,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稱作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這只是一般情況,還有特殊情況。

(教師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筆添繪上一部分,變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態。)

【引導】大家請看!有的時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嶺變成為谷地,而向斜由谷地變成了山嶺,這是怎麼回事呢?

【學生回答】略

【板書】=3GB3MERGEFORMAT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師講解】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性比較疏鬆,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風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蝕,所以就有可能變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擠壓力作用,巖性比較堅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所以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區、礦山等地帶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形態上來判斷背斜或向斜。

【引導】那要怎麼判斷是背斜還是向斜呢?大家請看PPT。

【教師講解】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無論巖層怎樣變形,依據巖層的新老關係來判斷都是可靠的。

【板書】④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高中地理教學教案設計 篇二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辯證地看待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作用和負面影響。

教學重點:

⑴旅遊業促進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經濟過分依賴旅遊業會產生哪些弊病?記憶並理解旅遊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同時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

⑵旅遊業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有哪些?旅遊業的發展對接待地的社會文化環境又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理解旅遊業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繁榮的關係。

⑶旅遊業對區域環境產生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影響?理解旅遊對區域環境保護和破壞的關係。

教具準備:自制圖表、圖片、地圖冊等

教學方法:導思——點撥、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拉動經濟發展

旅遊業被稱為“朝陽產業”。從世界範圍來看,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業之一

,併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

表1.1部分國家國際旅遊收入及其與國內生產總值、出口總額之比(2002年)

通過學習表1.1,瞭解以下知識:

①國際旅遊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的國家是泰國,達6.2%;

②國際旅遊收入與出口總額之比,的國家是埃及,達80%;

③國際旅遊業已經成為一些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柱。

(1)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説明:

①國際旅遊是指跨越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活動。發展國際旅遊可利用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通過旅遊服務而獲取外匯。

②世界上許多國家,如西班牙、瑞士、奧地利、泰國等,都將旅遊創匯作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

③我國旅遊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通過讀圖,瞭解以下知識:

改革開放後,我國入境旅遊蓬勃發展,旅遊的發展給國家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我國旅遊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國內旅遊作為一項消費活動,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費資金(貨幣)回籠到國家手中,既能減輕商品市場的壓力,又能刺激旅遊者新的需要,促進生產的發展。

2004年“十一黃金週”青島海濱人潮湧動的情況,旅遊已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和奢侈品,而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説明:旅遊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物質資料生產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同時,旅遊業的發展又為相關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能直接或間接帶動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築、郵電、金融、房地產、外貿、輕紡、旅遊紀念品等產業的發展。因此,旅遊業是“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行業。

思考舉例説明旅遊業與其他行業之間“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關係。

點撥:旅遊業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首先,旅遊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沒有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就不能有蓬勃發展的旅遊業;其次,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旅遊業帶動了交通運輸業、餐飲等服務業、商業的發展,賓館飯店的修建等。

(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説明:特別是一些經濟落後、發展工業難度大但旅遊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旅遊業條件的地區,就可以大力發展旅遊業,發揮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閲讀

瞭解以下知識:

旅遊扶貧是我國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具有豐富旅遊資源的貧困地區進行旅遊開發,是使這些地區人民羣眾脱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對促進這些經濟落後區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活動

活動提示:

①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性格,自由組合分組。

②各組在中西部範圍內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旅遊目的地,通過新聞媒介、網絡、書籍等,分頭收集有關旅遊地與當地經濟發展的相關信息。

③小組信息彙總,進行組內討論。

④小組在全班進行彙報交流。

注意:由於旅遊需求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國本地區所能夠控制的。因此,過分依賴旅遊業會給國民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

探究活動:旅遊業的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經濟的穩定。旅遊業對外界的影響相當敏感,想一想那些因素會直接影響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

提示:疫情爆發、政治風雲的變幻、自然災害的突發,以及社會治安、經濟形式、交通條件等因素都直接影響着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説明:通過旅遊,能夠增長見識、陶冶情操。通過旅遊,旅遊者可提高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並進一步對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影響。

(2)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説明: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還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提供許多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機會。我國目前的就業壓力較大,發展旅遊業是緩解此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3)促進文化交流

現代旅遊的發展,使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從而消除了一些社會、民族偏見,促進了相互瞭解。

北京的“衚衕遊”使無數外國旅遊者體驗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瞭解了衚衕文化。通過交流,既促進了民族文化精華的提煉,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也促進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

案例②雲南的文化特色旅遊

通過案例學習,讓我們認識到:發展旅遊應提煉民族文化的精華,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也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逐漸整合。發展文化特色旅遊可以説是雲南省旅遊的重中之重。

雲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遊項目,這些文化特色旅遊項目已經突破了國別、種族和傳統的界限,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逐漸整合。特色文化是一種旅遊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旅遊業必須要發掘本地區、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振興和廣大。

思考

1、雲南省發展文化特色旅遊的最有利的條件是什麼?

點撥:雲南省生活着26個民族,各民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了各自特色鮮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這正是雲南省發展文化特色旅遊的最有利的條件。

2、你在旅遊中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文化?舉例説明。

提示: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踐,從個人感受出發,充分討論。文化的概念比較抽象,建議教師從文化的物質形式和物質載體等方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旅遊中能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築風格、服飾飲食、歌舞繪畫、節日慶典、風俗習慣等都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

探究活動:旅遊業的發展對旅遊接待地的社會文化環境有沒有不利的影響?如果有,請舉例説明。

提示:旅遊者的大量湧人,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娛樂場所變得擁擠不堪,給當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一些當地的民俗、節慶、宗教活動作為吸引遊客的項目來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傳統文化價值。

三、影響區域環境

説明:環境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對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世界上很多國家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都很重視對旅遊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以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旅遊業的發展對環境也有消極作用,如果旅遊與環境的關係不處理好,環境也會朝着惡化的方向發展。

古建築修復前後景觀的變化,説明旅遊業的發展有利於文物古蹟和古建築的保護。

討論:

1、列舉旅遊業發展有利於環境的措施。

提示:建立各種自然保護區、申報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等措施都有利於保護旅遊環境。

2、舉例説明旅遊對環境的消極作用。

提示:旅遊對環境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由於對旅遊資源開發建設不當或失誤,使生態環境惡化;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排放的各類廢棄物超過了環境自淨能力而造成環境污染;由於大量遊客的接觸或不文明行為引起的對風景、文物的破壞等。

板書設計

1.2現代旅遊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一、拉動經濟發展

1、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3、促進文化交流。

三、影響區域環境

高中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舉例説明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圖像,結合實際,掌握GPS汽車導航技術,信息在汽車、衞星和服務中心的傳遞等內容,通過具體案例以瞭解地理信息技術在某些領域的應用。

2)通過蒐集資料、圖像,進行分析對比,以加深對地理信息技術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深刻地體會現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

2)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探究的興趣。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科學素養與科學觀。

4)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課型及課時】

新授課(共2課時)

【教學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製作相應課件,展示RS、GIS、GPS和數字地球的相關圖片,以形象直觀的圖來消除學生對“3S”的神祕感。

要多采用實例教學法,教師應在課前到網上搜集有關“3S”技術的運用實例,以加深學生對“3S”的理解,並藉此突破難點和掌握重點。

採用列表比較的方法,以區別RS、GIS、GPS三者的不同,如概念、工作原理和用途等。

運用網絡示意圖,理解各種信息技術的工作過程和不同用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在區域的研究中不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還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的研究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區發生8。0級大地震,有關部門利用衞星遙感監測技術,對災區情況進行監測,在很短時間內獲得全面的資料,給抗震救災提供了科學依據,為抗震救災的勝利立了大功。這就是地理信息技術中其中一種技術——神奇的遙感。

那什麼是地理信息技術,他究竟有哪些用途呢

[板書]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

[教師]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板書]2、應用——廣泛

[教師]地理信息系統廣泛應用於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規劃等許多領域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擬特定區域的自然過程,預測、預報區域內可能發生的災害或環境變化。

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

[過渡]獲取土地利用信息要動用大量人力與物力,經十年才作出一幅圖。但現在利用遙感花很少的時間與金錢卻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人眼的波段太窄,許多信息看不到,而人的雙腳又由於許多因素限制,許多地方不能涉足。”而遙感突破了這些限制,它真正成為了人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正因為如此,在汶川地震中才立了大功。那麼什麼是遙感呢它的用途怎麼那麼大呢

[板書]二、遙感(RS)

1、概念:

[教師]遙感是人們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衞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點擊課件,展示下圖:

SHAPE MERGEFORMAT

2、遙感的裝置

⑴傳感器——遙感的關鍵裝置

作用:傳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並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教材圖1、4)

⑵組成(瞭解)

遙感平台、傳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處理系統等。

3、遙感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遙感技術主要環節目標物傳感器遙感地面系統成果遙感功能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接收信息,處理、分析信息專業圖件或統計數據[學生活動]引導學生閲讀教材第7頁圖1、5和圖1、6思考飛機遙感和衞星遙感的差異。

[教師] 1998年洞庭湖及荊江地區飛機、衞星遙感影像對洪水監測

1998年夏秋,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的大洪水,中科院遙感所等科研部門,利用飛機遙感監測和衞星遙感監測技術,對洞庭湖及荊江地區洪災情況進行監測,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較全面的資料,給抗洪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奪取抗洪鬥爭立了大功。

教材圖1、5(左圖)是飛機遙感影像,在陰雨天氣的情況下,通過微波遙感,透過層層雲雨陰隔而得到的圖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經過計算機處理後,課本圖1、5(右圖)更是清楚地顯示了洪水的淹沒情況。課本圖1、6(左圖)是衞星遙感影像,同樣經過計算機處理後,課本圖1、6(右圖)能清楚地顯示當時該地區淹沒地區的分佈。通過不同時間,不同遙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經過計算機處理技術,我們就能快捷、準確地統計出洪水的淹沒情況。

可見,遙感技術具有很多的優點。

4、遙感的優越性(此部分可以請學生思考討論總結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②遙感信息作為重要的信息源,為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從定性到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過程到模式的轉化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感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感廣泛應用於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領域。

遙感技術的應用範圍很廣。除了以上介紹的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於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而且我國的遙感技術也已經在世界上具領先地位。

5、遙感技術的應用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第8頁“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1)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上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病蟲害和農業生態環境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等方面。

2)遙感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應用廣泛。

3)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感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最好例證。

[思考] 1、從監測的範圍、速度,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遙感具有哪些特點

[點撥]範圍更廣、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財力投入少。

2、有人説:遙感是人的視力的延伸。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點撥]同意。可以從遙感的定義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説,人們“看”的過程就是在遙感,眼睛相當於傳感器。

[過渡]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GPS,歷時20年,耗資200億美元,於1994年全面建成。什麼是GPS它的作用有哪些呢

[板書]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認識到地球為人類了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知道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培養熱愛地球、關愛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體會“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初步瞭解環境惡化、人口劇增、資源匱乏是當前地球面臨的重大問題,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樹立環境憂患意識。

3、瞭解並關注家鄉的生態環境,探究環境變化的主要原因

教學重點:

感受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直接影響。

教學難點:

探究環境變化的主要原因,感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日子嗎?那我來告訴大家。這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卻有着特殊的意義,聯合國人口基金統計這一天是世界人口達到70億。為什麼我們會把這個日子鄭重其事地提出來呢?就是它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300年前英國一位科學家曾經説過,人口過多會導致饑荒,爭奪資源的戰爭,近年來,糧食,能源短缺、全球變暖,生物滅絕,等等關鍵詞衝刺着我們整個世界,科學家們認為地球最多能夠養活80億至110億人,而且估計2050年世界人口將在90億左右,地球實際上已經面臨超載的居高面積了。地球將面臨哪些問題呢?

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深入瞭解,去探討我們這個超載的地球(板書課題)。

二、瞭解地球資源的現狀

1、邊板書邊把學習目標具體化:

2、大家一起讀讀李松濤寫的《拒絕末日》這首詩。邊讀邊思考問題:這首詩説出了地球存在什麼樣的問題?你有什麼感想?

:地球給我們人類了生存的空間,大自然的各種資源滿足了人類發展的需要,人類卻誤認為地球是個聚寶盆,有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那麼同學們,地球上的資源真的是這樣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一下我國自然資源的現狀。

三、瞭解資源的現狀。

1、師:請同學們拿出手頭上搜集到的有關水資源的資料,上來介紹水資源的狀態

生:學生介紹水資源的資料。

2、出示黃河斷流敲響的警鐘圖片給學生看。

通過我們對水資源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水資源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那麼請説説缺水或停水給生活帶來了哪些不方便?

(如:洗澡、洗衣服、洗菜等不方便,沒水喝……)

師:其實我們都知道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源,在我們生命中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生活可以説一時一刻都離不開水,而且聯合國規劃署預計14年後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將生活在淡水稀缺或乾涸的環境裏,如果這天真的來臨,我們不敢想象生活會是怎樣,水資源是如此,那麼其它資源又是怎樣呢?

生:學生介紹森林資源的資料。

3、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讀讀87頁水資源和森林資源的小資料,然後説説你讀了這些數據,你有什麼感想或者有什麼話要説?

師:(出示我國人均資源的短缺圖片)人們現在大量地砍伐樹木,導致我們的森林資源越來越缺少,水資源也越來越稀缺。其實我們都知道,像礦物資源,這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而像水資源,森林資源,大氣資源,這類原本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在人類的過度利用下,這些原本可以再生的變成不可再生的,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地球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的自然資源會一天一天地減少,而隨着人口的增長,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那麼人們對這些自然資源沒有節制地利用,開採,索取會導致我們的生態環境被破壞,而且會越來越差,那麼我們的環境到底有多糟糕呢?

四、資源短缺,環境惡化。(15分鐘)

1、看看88頁這幅圖畫,請三位同學來把畫面中人物的對話讀出來

2、通過這些小朋友的對話,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這樣的一個話題(投影出示):田裏的青蛙少了,生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3、資源短缺,環境惡化除此之外還反映在哪些方面?

生:①(生代表小組成員介紹世界上已經滅絕的動植物和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的情況)

②(面對動植物的瀕臨滅絕,我們小組的同學認為應該做好以下方面:

1、從自己做起愛護動植物,不吃珍貴的野生動植物。

2、做好宣傳工作,倡導整個社會都愛護動植物。

3、同破壞行為作鬥爭。)

③大家看看90頁這些圖片,生指圖片説。這些都是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事實

④説到温室效應,通過查找資料,我知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燒煤炭、汽車排放的尾氣、工廠排放的廢氣等行為都會加大温室效應。同時我還查找到這些持續高温的報道

⑤所以説高温給我們帶來的危害確實不少,(生出示資料讀)

⑥面對温室效應,我們小組提出這樣的建議:

1、多植樹造林,因綠色植物通過對水分的吸收和蒸騰,消耗大量熱量,產生降温效應。

2、減少人為熱排放量 控制大氣污染,減低城市大氣中温室氣體的含量

3、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鼓勵使用太陽能,開發替代能源

師:①資源的短缺,環境惡化導致地球所面臨的危機(出示地球面臨的危機資料)

②人口增長過快也給地球帶來很多災難。(出示人口增長過快也給地球帶來災難資料)

五、保護環境,你我有責

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保護環境,你我有責,那麼作為地球上的一員,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師:地球——全世界全人類只有一個,她養育了我們,但她的資源和能源是有限的。為了報答“母親”,為了我們自己今後的幸福生活,也為了我們子子孫孫的幸福。我們必須要愛護地球,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而付出實實在在的行動!

板書設計:

保護環境 人人有責

高中地理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日本的輪廓圖。

2、瞭解日本的地理特徵,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礦產,並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3、瞭解日本的農業發展條件、主要的農作物及出口的農產品,並能運用高中地理知識與原理進行解釋。

4、分析歸納日本的工業與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工業分佈的特點等。譬如以日本臨海型工業佈局為例。

5、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日本的人口分佈、民族構成、人口遷移、城市化進程特點。

二、本講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的地理特徵。

難點:

1、日本的農業和工業發展的條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及其成因。

三、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國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了解的呢?(地理特徵,包括地形、氣候、河流以及資源等;工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板書)

【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世界國家地理中的日本,還是跟上節課一樣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分析。

自然地理特徵(板書)

1、地形(板書)

【讀圖】請大家把地圖冊翻到日本這一頁,找到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提問】根據地形圖,來總結一下日本的地形狀況?(以山地丘陵為主,中間高,四周低,沿海地帶分佈着狹小的平原。由四個小島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由此總結出其地形構成:)

2、氣候(板書)

【提問】根據它的海陸位置(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氣候特徵(温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温和,降水較多;夏季涼爽,降水豐富,原因:四周環海,受海洋影響大,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書)

【提問】繼續看圖,看河流的數量,流向及其長短並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國土狹小)

4、資源分佈(板書)

【提問】從日本的資源分佈圖中我們可以獲取什麼信息(森林、水利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豐富;地熱能—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板塊的消亡邊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風能—處於季風氣候區)

二、農業(板書)

【提問】通過前面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大家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狀況(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工業基礎,勞動力,地價水平)引導學生利用之前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實例,便提問邊進行補充,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然後得出如下結論。板書:

種植業:平原狹小,人多地少,稻米單產高,可自給。

措施:小型農機具;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種等。

漁業發達:遠洋、近海捕撈和近海養殖發達。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於此,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漁場。

其他:丘陵種果蔬,但仍需大量進口。

主要農作物:水稻

進口農產品:小麥、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業

【讀圖】指導學生閲讀日本工業分佈圖,並思考一下問題

1、根據所學知識如何分析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板書)

(結合所學過的工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響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響因素如某些工業對礦產、水能、空氣或氣候等有特殊要求;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會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業部門?(板書)

(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3、日本發展工業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有哪些?(板書)

(優勢:國土狹小,國內市場狹小,礦產資源貧乏;劣勢:勞動力充足,文化素質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優良港灣)

4、日本的工業分佈區主要分佈在哪裏,為什麼?(板書)

(主要分佈在:瀨户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帶。原因:這些地區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利於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引導】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後,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呢?

5、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板書)

(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後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製成工業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缺陷:工業產品依賴國際市場銷售;工業原料嚴重缺乏;依靠國際市場進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及其成因(板書)

【引導】讀課本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國土面積狹小

2、人口問題

老齡化嚴重

原因:

(1)隨着生活環境、飲食和營養狀況改善與醫療技術的進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斷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佈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積狹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所以人口和工業也多集中在這一地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r7zw48.html
專題